•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張投影片說明─「使用說明」:

操作時間:30 秒

投影片內容:介紹使用方式,例如換頁、上一個步驟或下一個步驟。

內容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教材分析

1. 利用文字顏色改變來讓學生注意到要強調的地方。

第二張投影片說明─「數學符號介紹」:

操作時間:60 秒

投影片內容:建立學生的先備知識,介紹線段的說法與弧的意義。

內容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教材分析 1. 以表列說明,並且讓圖文的距離接近。

第三張投影片說明─「數學符號介紹」:

操作時間:60 秒

投影片內容:建立學生的先備知識,介紹角的表示法。

內容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教材分析 1. 以表列說明,並且讓圖文的距離接近。

2. 利用文字顏色改變來讓學生注意到要強調的地方。

第四張投影片說明─「尺規作圖介紹」:

操作時間:60 秒

投影片內容:建立學生的先備知識,說明尺規作圖的意義。

內容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教材分析 1. 以條列說明內容。

第五張投影片說明─「等線段作圖」:

操作時間:1 分 30 秒

投影片內容:複製等線段的作法。

各步驟分析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線段 AB

2 2

口述內容:畫一直線 L,並取一點為 P

3 3

口述內容:先量出線段 AB 長度

4 4

口述內容:以 P 為圓心,線段 AB 長度為半徑畫弧

5 5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線段AB

2 2

口述內容:作一直線L,並取一點為 P

3 3

口述內容:先量出線段AB 長度

4 4

口述內容:以P 為圓心,線段 AB 長度為半徑畫弧

5 5 口述內容:交直線L 於 R 點

6 6

口述內容:再以R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畫弧

7 7

口述內容:交直線L 於 Q 點

8 8

投影片步驟:則線段PQ 即為所求

動畫過程簡述

1.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要複製的線段,因此使線段 AB 呈現動畫的閃光燈泡效果,

引起學生的注意。

2. 採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

3. 利用圖形連續呈現出張開圓規的動作,並停在最後的圖形,為接續下一個步 驟。

4. 將前述出現的圓規物件直接移動至直線上,並且利用動畫效果的陀螺轉來呈 現圓規的畫圓步驟,出現的弧線與直線採用相同顏色。

6. 重覆(4.)的作圖動作。

7. 重覆(5.)的作圖動作。

8. 利用動畫的擦去效果來呈現紅色線段,表示所要複製出來的線段,再次強調 本作圖目的。

教材分析

1. 兩個教材皆使用了文字、聲音與圖像(雙通道假設與形式原則)。

2. 當動畫進行時,以文導圖模式同時呈現出對應的文字步驟,而觸發模式是在 動畫完畢之後,才出現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時間接近原則與重覆效應)。

3. 以文導圖模式在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敘述上呈現黃色的指標,而觸發模式則沒 有使用指標(信號原則與彈性指標)。

第七張投影片說明─「等角作圖」:

操作時間:2 分

投影片內容:複製等角度的作法。

各步驟分析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B

2 2

口述內容:作一直線L,並取一點為 P

3 3 口述內容:以B 為圓心,適當長度為半徑畫弧,交∠B 於 A、C 兩點

4 4

口述內容:以P 為圓心,線段 BC 長度為半徑畫弧,交直線 L 於 Q 點

5 5

口述內容:以Q 為圓心,線段 AC 長度為半徑畫弧,交前弧於 R 點

6 6

口述內容:連接線段PR

7 7

口述內容:則∠RPQ,即為所求

動畫過程簡述

3 3 口述內容:以B 為圓心,適當長度為半徑畫弧,交∠B 於 A、C 兩點

4 4

口述內容:再以P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畫弧,交直線 L 於 Q 點

5 5

口述內容:以Q 為圓心,線段 AC 長度為半徑畫弧,交前弧於 S 點

6 6

口述內容:再以S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畫弧,交前弧於 R 點

7 7

口述內容:連接線段PR

8 8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線段AB

2 2

口述內容:以A 為圓心,大於 1/2 AB 長度為半徑畫弧

3 3

口述內容:以B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畫弧

4 4

口述內容:兩弧相交於C、D 兩點

5 5 口述內容:連接直線CD

6 6

口述內容:則直線CD 即為所求

動畫過程簡述

1.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要平分的圖形呈現動畫的閃光燈泡效果,引起學生的注意。

2. 利用圓規物件與陀螺轉的動作表示出畫弧的步驟。

3. 同(2.)的呈現方式。

4. 在兩弧線的交點處,出現點的名稱。

5. 採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

6. 利用動畫的擦去效果來呈現紅色線段,再次強調本作圖目的。

教材分析

1. 兩個教材皆使用了文字、聲音與圖像(雙通道假設與形式原則)。

2. 當動畫進行時,以文導圖模式同時呈現出對應的文字步驟,而觸發模式是在 動畫完畢之後,才出現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時間接近原則與重覆效應)。

3. 以文導圖模式在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敘述上呈現黃色的指標,而觸發模式則沒 有使用指標(信號原則與彈性指標)。

第十張投影片說明─「練習三」:

操作時間:2 分 30 秒

投影片內容:作已知線段長度四等分的作法。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線段AB

2 2

口述內容:分別以A、B 為圓心,大於 2

1AB 長度為半徑畫弧,兩弧相交於 C、

D 兩點

3 3

口述內容:連接直線CD,交線段 AB 於 E 點

4 4

口述內容:分別以A、E 為圓心,大於 2

1AE 長度為半徑畫弧,兩弧相交於 F、

G 兩點

5 5 口述內容:分別以B、E 為圓心,大於

2

1BE 長度為半徑畫弧,兩弧相交於 H、I 兩點

6 6

口述內容:連接直線FG、HI

7 7

口述內容:則直線CD、FG、HI 即為所求 動畫過程簡述

1.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要平分的圖形呈現動畫的閃光燈泡效果,引起學生的注意。

2. 利用圓規物件與陀螺轉的動作表示出畫弧的步驟,並在兩弧線的交點處,接 續出現點的名稱。

3. 採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並在直線與弧線的交點處,出現點的名稱。

4. 同(2.)的呈現方式。

5. 同(2.)的呈現方式

6. 採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

7. 利用動畫的擦去效果來呈現紅色線段,再次強調本作圖目的。

教材分析

1. 兩個教材皆使用了文字、聲音與圖像(雙通道假設與形式原則)。

2. 當動畫進行時,以文導圖模式同時呈現出對應的文字步驟,而觸發模式是在 動畫完畢之後,才出現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時間接近原則與重覆效應)。

3. 以文導圖模式在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敘述上呈現黃色的指標,而觸發模式則沒 有使用指標(信號原則與彈性指標)。

第十一張投影片說明─「角平分線作圖」:

操作時間:1 分 30 秒

投影片內容:作已知角度的角平分線的作法。

各步驟分析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B

2 2

口述內容:以B 為圓心,適當長度為半徑畫弧,交∠B 於 A、C 兩點

3 3

口述內容:以A 為圓心,大於 2

1AC 長度為半徑畫弧

4 4

口述內容:以C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畫弧,交前弧於 D 點

5 5 口述內容:連接線段BD

6 6

口述內容:則線段BD 即為所求

動畫過程簡述

1.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要平分的角度圖形,因此使角度圖形呈現動畫的閃光燈泡 效果,引起學生的注意。

2. 利用圓規物件的動作表示出畫弧的步驟,並接續出現交點名稱。

3. 利用圓規物件的動作表示出畫弧的步驟。

4. 同(3.)的作圖方式,,並接續出現兩弧交點名稱。

5. 採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

6. 利用動畫的擦去效果來呈現紅色線段,再次強調本作圖目的。

教材分析

1. 兩個教材皆使用了文字、聲音與圖像(雙通道假設與形式原則)。

2. 當動畫進行時,以文導圖模式同時呈現出對應的文字步驟,而觸發模式是在 動畫完畢之後,才出現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時間接近原則與重覆效應)。

3. 以文導圖模式在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敘述上呈現黃色的指標,而觸發模式則沒 有使用指標(信號原則與彈性指標)。

第十二張投影片說明─「練習四」:

操作時間:2 分 30 秒

投影片內容:將已知角四等分的作法。

各步驟分析如下。

教學模式

以文導圖模式 觸發模式

1 1

口述內容:已知∠B

2 2

口述內容:以B 為圓心,適當長度為半徑畫弧,交∠B 於 A、C 兩點

3 3

口述內容:分別以A、C 為圓心,大於 2

1AC 長度為半徑畫弧

4 4

口述內容:兩弧交於D 點,連接直線 BD,交 AC 弧於 E 點

5 5 口述內容:分別以A、E 為圓心,大於

2

1AE 長度為半徑畫弧,兩弧交於 F 點

6 6

口述內容:分別以C、E 為圓心,大於 2

1CE 長度為半徑畫弧,兩弧交於 G 點

7 7

口述內容:連接直線BF、BG

8 8

口述內容:則直線BD、BF、BG 即為所求 動畫過程簡述

1.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要平分的角度圖形,因此使角度圖形呈現動畫的閃光燈泡 效果,引起學生的注意。

2. 利用圓規物件的動作表示出畫弧的步驟,並接續出現交點名稱。

3. 利用相同大小的圓規物件,重複兩次畫弧的步驟。

4. 出現兩弧交點名稱,再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

5. 同(3.)的作圖方式,並接續出現交點名稱。

6. 同(5.)。

7. 採用物件呈現筆和直尺繪製直線。

8. 利用動畫的擦去效果來呈現紅色線段,再次強調本作圖目的。

教材分析

1. 兩個教材皆使用了文字、聲音與圖像(雙通道假設與形式原則)。

2. 當動畫進行時,以文導圖模式同時呈現出對應的文字步驟,而觸發模式是在 動畫完畢之後,才出現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時間接近原則與重覆效應)。

3. 以文導圖模式在相對應的文字步驟敘述上呈現黃色的指標,而觸發模式則沒 有使用指標(信號原則與彈性指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