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針對課堂上之師生互動及教材動態呈現兩面向之設計原則進行討論。其 中,動畫之於師生溝通互動上,可以扮演引導注意的角色;而教材中的動態圖像 呈現,則具有輔助解說、呈現時序性概念之效用。

師生互動面向之設計原則:

師生互動是課堂授課情境的重要元素,在老師透過口語引導注意力、闡述講 解教材的過程中,牽涉到教材、老師與學生三者間的溝通性與教材操作上的隨意 性,如下表 2-2。

表 2-2 師生互動面向之數學簡報教材設計原則

原 則 說 明

溝通性 教師、學生與教材三者可以溝通的環境。

隨意性 依授課情境呈現教學內容,調教學步調。

其中簡報教材中可行的溝通方式有以下幾種:

1. 以物件的顏色、形狀、大小、粗細、方向等視覺元素來溝通。

2. 透過定位語言(上/下/左/右),以物件所在的位置或行列來溝通(如圖 2-18)。

圖 2-18 定位語言之溝通方式(引自陳明璋, 2005)

3. 以物件之底色或標號來溝通(如圖 2-19)。

圖 2-19 物件底色與標號之溝通方式(引自陳明璋, 2005)

4. 以滑鼠之游標來溝通。

5. 另製固定式指標(如箭頭、方框或圓框…等)來溝通(如圖 2-20)。

圖 2-20 另製固定式指標之溝通方式(引自邱建偉, 2005)

6. 以動、靜之分來溝通。

此外,為了讓教師可以依實際狀況調整教學步調,使教學更適性化,教材的 操作必須具備彈性,此即隨意性設計原則。

例如讓學生透過網路或單機軟體自學之教材,可分為系統掌控及使用者掌控 兩種形式。其中,系統掌控指的是學生依系統設定的步調、流程來學習;使用者 掌控則是指學生可以自行決定、調整學習步調及流程。而教師授課情境中所使用 的教材,兼具系統掌控與教師掌控兩種特性,因此隨意性設計更顯出重要性。

動態呈現之設計原則:

根據 ChanLin(1998)所指出:在知識的表現層面上,某些特定概念透過動態 的呈現,可以將一個過程或一種變化作逐步地描述,動態的呈現則較能夠反映這 種設計的需求(引自林麗娟, 2000)。

本研究所指的「動態呈現」有兩種不同的層面:

1. 將原本離散的靜態畫面,連結成一個看似動態過程的呈現方式,即「步驟 式」與「演化式」呈現。

2. 涉及物件本身的位移、旋轉等動態變化,即動態視覺圖像語言。

不論哪一個層面的動態呈現模式,在逐步累積物件、進行下一步驟、演化或 圖像變動時,舊訊息必須避免因移動而成為視覺焦點或產生不是連續過程的感 覺,此即「定位性」設計原則。

表 2-3 動態呈現面向之數學簡報教材設計原則

規 則 說 明

定位性 頁間訊息定位,避免因訊息之重新解讀而產生不

連續的感覺。

步驟式呈現 概念分解或步驟化。

演化式呈現 藉由圖像逐步演化過程,呈現相似性與差異性。

動態圖像語言 觀看圖像動態的連續演變過程,如:平移、旋轉…

等,可使抽象的文字敘述變成一種直觀的感覺。

其中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部份在於國中階段的尺規作圖並不複雜,一次呈現 所有物件可使學生了解完整的架構且可避免對學習速度較快之學生產生限制,即 必須符合架構完整性設計原則;必須使物件有層次之分,突顯當下講述的重點,

即必須符合層次性設計原則;利用相似律及共同命運律,以色彩或樣式上的差異,

讓尺規痕跡與原有物件產生區別,並讓當下講述的尺規痕跡與步驟文字說明同時 突顯,以加強兩者間的關聯,此即群化/關聯性設計原則,如圖 2-21。

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

圖 2-21 步驟化呈現尺規作圖(以文導圖模式為例)

靜態觀察面向設計原則:

雖然本研究的尺規作圖教材,主要是動態畫面,但是在教材畫面的設計上仍 要考量學生在靜態畫面中,做有意義觀察、發現等活動時的一些模式。歸納數學 簡報教材靜態呈現面向之呈現模式如下表 2-4。

表 2-4 數學簡報系統上教材製作原則-靜態呈現面向

呈現模式 說 明

結構式 提供相同結構的具體訊息,輔助抽象概念的呈現。

比較式 將兩主題並列呈現,透過比較其各自脈絡下的相似性及 差異性,達到類化及學習遷移的效果。

對比式 用比喻、暗示的方式,以熟悉的事物來輔助說明新概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