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結論:從合法介入到公平介入的再轉換

面對快速發展的亞洲整合趨勢,以東協為驅動力所領銜的區域共 同體建構計畫已經成為亞太主要國家積極佈局的焦點,而這也反映在 東南亞外援政治近年來所發展的三重變革中。值得注意地是,亞太

(或者是印度太平洋)的主要大國紛紛開始重新調整各自的區域佈局 架構,結合援助、經濟投資與各種戰略佈局,形成彼此對應、在議題 與範圍上多有重疊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70特別是對亞洲 政局深具影響力的美國,近期也針對「具有美國特色」的印太戰略提 出具體願景與行動計畫。例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R. Pompeo)

楊昊,當面訪談,柬埔寨大學 R 院長,柬埔寨金邊,2012 年 12 月 13 日;

楊昊,當面訪談,柬埔寨農村發展部 S 官員,柬埔寨金邊,2012 年 12 月 15 日。

楊昊,當面訪談,越南社科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C 教授,臺北,2012 年 11 月 29 日、30 日。

楊昊,〈形塑中的印太:動力、論述與戰略佈局〉,《問題與研究》,第 57 卷第 2 期,2018 年 6 月,頁 87-105。

在 2018 年 7 月 30 於「印太企業論壇」(Indo-Pacific Business Forum) 公開演說中即表示,川普政府將持續強化美國對於印太區域內基礎建 設的貢獻,並且提供 1.13 億美元投入相關發展計畫。71

不可否認地,握有龐大經濟資源的亞洲強權援助國將會持續加強 對東協與個別成員的援助與投資計畫,尤其是對於關鍵基礎建設的資 助與開發。區域內部開始出現的新經濟勢力,像是新加坡與泰國逐漸 成為大國經濟資源供給之外的另一個選項,同時也豐富、活絡了以東 協為架構的整體連結及佈局計畫。

對於外援政治的研究議程來說,在地聲音的浮現逐漸成為學術社 群與政策社群過去慣於從「強者的眼光」來看待經濟影響力介入之外 的另一種解釋角度。來自民間社會的質疑、抗爭、集結與挑戰,不僅 呈現「弱者的聲音」,更有助於凸顯與呈現外援政治中的國家與社會 的互動關係,補足相關研究僅關注國家中心論的局限,重新省思外來 經濟資源的投入對在地社會發展的意義。

本文認為,援助國或外部勢力的介入,多半會聲稱自身的經濟資 源投入與對受援國與地方社會的經營符合相關國家法律與規範,而所 投入的經濟資源與開發計畫也對於當地經濟發展的願景有所助益,因 而具有正當性。但這種「正當介入」(legitimate engagement)卻因為過 度強調與當地政府及國家(接收方)的親近關係,以及過度簡單化、

工具性的資源分配計畫,進而輕忽了地方與人民的權益及福祉。

對援助國與外部勢力而言,在提供援助或經濟介入政策的同時,

除了須謹慎尊重地方聲音,更須將在地抵抗的具體訴求(如對當地環 境永續發展、勞動維權的呼聲等),轉換成執行外援政策與投資計畫 的議程,並且以客觀的國際標準來建立受到影響的區域與人民的公平

Michael R. Pompeo, “Remarks on ‘America’s Indo-Pacific Economic Vision,’” July 30, 2018,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s://www.state.gov/

secretary/remarks/2018/07/284722.htm>.

補償機制。唯有透過重新衡量外部經濟資源與在地社會發展的關係,

進一步彰顯「公平介入」(fair engagement)的重要性,才能將真正落實 外援政治中的平等與互惠協力實踐圖像。

※本文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再探東南亞的抵抗政治:中國-東協 國家基礎建設合作的類型化分析》(MOST 105-2628-H-004-001-MY2) 部分研究成果。

(收件:2018 年 2 月 6 日;修正:2018 年 7 月 20 日;採用:2018 年 8 月 8 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