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銲道型態與外觀

純 Mg、AZ31、AZ61 與 AZ91 之 6 mm 厚板經電子束銲接後,首先就銲道 外觀而言,純 Mg 之銲道起伏表現相當不穩定,銲道表面有濺灑的現象,而且表 面波紋明顯受到擾動,其表現較為不規則,這種現象隨著走速的增加,越是嚴重,

見圖 4-1。AZ31 相同的銲接條件下,像純 Mg 銲道不穩定的現象,似乎有減緩跡 象,但銲道表面仍有有濺灑的現象,見圖 4-2。AZ61 表面波紋之規則性與穩定 性又比 AZ61 來得好,走速在 35 mm/sec 時,其外觀除了較為凹凸不平外,表 面波紋尚可維持一定的規則性,濺灑的現象也較為少見,詳見圖 4-3。相較於前 三者,AZ91 之銲道起伏較穩定,銲道之表面波紋也較為規則平順,隨著走速減 緩至 25 mm/s,濺灑的現象已不復見,如圖 4-4 所示。

隨著成份組成的不同,四種材料純 Mg、AZ31、AZ61 與 AZ91 在熔入比

(aspect ratio, depth/width)方面的表現也就大不相同。由表 4-1 得知,純 Mg、

AZ31、AZ61 與 AZ91 熔入比均隨著熱輸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熱輸入量下,銲 深以 AZ91 為最,純 Mg 的表現最差,特別是在較快走速(25 mm/s 與 35 mm/s)

的條件下,純 Mg 之銲深變化深受銲速的影響,在 15 mm/s 時,銲深可達 3.985 mm,隨著銲速的上升,則銲深驟然只有 1.268 與 1.168 mm。而 AZ61 與 AZ31 兩者則相差不大。圖 4-5、4-6、4-7 與 4-8 分別為這四種材料之銲道橫斷面圖,

當功率為 500 W,在低走速 15 mm/s 時,6 mm 之三種 Mg 合金只有 AZ91 能被 銲穿,而過多熱輸入量促使其上表面呈現凹陷狀。在銲寬方面,AZ31 與 AZ61 對於熱輸入量的改變,其銲寬差異不大;而走速在 35 mm/s 與 15 mm/s 時,AZ91 之銲寬則有較明顯的差異。此外,就銲道型態、外觀、銲深與銲寬而言,銲接前

沒有經固溶處理之 AZ91 試片,與事先有經固溶處理的試片,似乎並無明顯差異。

更明確地表示這四種材料在銲深表現上的差異,如圖 4-9(a)所示,顯然 AZ31 、AZ61 與 AZ91 三者之銲深差異程度,隨熱輸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觀 純 Mg 卻沒有依循這樣的關係,熱輸入量在 14 到 20 J/mm 之間,純 Mg 之銲深 表現幾乎呈現穩定狀態,當熱輸入量為 33 J/mm 時,其銲深急速增加至 3.985 mm,約略小於同條件下之 AZ61。圖 4-9(b)為四種材料之熱輸入量與銲寬關 係圖,整體而言,純 Mg 與 AZ31 銲寬與熱輸入量趨勢非常類似,幾乎呈現線性 的關係;而 AZ61 銲寬與熱輸入量的關係也是近似線性,不過其起伏斜率比純 Mg 與 AZ31 來得大,顯示其銲寬值表現對於熱輸入量較為敏感;而 AZ91 與 AZ91-NON ST 兩者曲線趨勢近似相同,而且並沒有依循線性關係,熱輸入量超 過 20 J/mm 以後,銲寬值則趨向定值。圖 4-9(c)則是四種材料(五種條件)之 熱輸入量與熔入比關係圖,在相同功率下,以 AZ31 的熔入比表現最好,熱輸入 量在 20 J/mm 之前,純 Mg 的熔入比表現最差,一旦熱輸入量超過 20 J/mm,純 Mg 的熔入比便大幅提昇,表現甚至比 AZ91 與 AZ61 來得好。

銲後的孔洞分佈,由銲道之橫斷面得知,純 Mg 較其他三種 Mg 基合金之孔 洞量少,而經過熱壓延過之鑄造材 AZ91 也沒有較明顯孔洞存在,三種合金較為 顯著之孔洞均位於銲道的根部。這是由於電子束銲道的熔池瞬間凝固時,因冷卻 速率太快使其中高溫的氣體不及向外逸散,而容易在銲道的根部形成氣孔,即所 謂根部缺陷(root effect),其原因除了因冷卻速率過快外,另一個造成的原因可 能是大多數金屬在凝固時所發生收縮作用( shrinkage effect),在凝固時隨著液體 流入去補償凝固時的收縮,液面在整個銲道深度內逐步下降,於是晚凝固的區域 會留下一些細小的孔洞。而純 Mg 之所以銲後幾無孔洞,這是因為其銲池(weld pool)深度不深,在 keyhole 效應往前移動後,合金亦能流動而填滿整個銲池。

在 30 mm 之 AZ91 厚板方面,由於所強調的是高銲深特性,於是我們嘗試

多組的銲接條件,以尋求高銲深表現,表 4-2 列了為嘗試之後的最佳銲接條件,

與銲接後之結果。高銲深表現之最佳參數為功率 2200 W 與走速 16 mm/s,所得 銲深可達 28.61 mm,銲寬為 3.48 mm。圖 4-10 所示為這幾組實驗之高銲深示意 圖。由圖 4-11(a)則可以看出四組銲接參數(熱輸入量)與銲深、銲寬的關係,

基本上是維持高熱輸入量,銲深較高與銲寬較寬的特性,熱輸入量在 96.25 J/mm 之前,銲深與銲寬差異程度較小,一旦熱輸入量超過 96.25 J/mm,銲深與銲寬便 大幅度地增加,與前兩組數據的差距也較大。而熔入比與熱輸入量的關係,則是 在 96.25 到 110 J/mm 之間有巨幅的變化,如圖 4-11(b)所示。

(2) 顯微組織

純 Mg 鑄錠於 300℃下放置 10 分鐘,經水淬處理後之顯微組織如圖 4-12 所 示,其晶粒組織的外觀是呈現長條狀,這些長條狀晶粒的間距約 30 µm,並且井 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而這可能是與其鑄造過程時,具有方向性凝固行為所致。

圖 4-13 所示為 AZ31 經過固溶後的顯微組織,為等軸晶,其晶粒尺寸約為 32 µm。

圖 4-14 所示為 AZ61 經過固溶後的顯微組織,為等軸晶,其晶粒尺寸較 AZ31 小,約為 12 µm。原始鑄錠材料 AZ91 經由金相實驗觀察,其晶粒結構為樹枝狀

(dendritic)等軸晶,其大小約為 315 µm,β相析出於晶界上,經過熱壓延與固 溶處理過後,其顯微組織則呈現等軸晶形式,晶粒細化後的大小約為 25 µm,如 圖 4-15 所示。

經電子束銲接處理之後,四種材料的熔融區與母材之微結構組織具有明顯 的不同,除了純 Mg 於 500 W 與 15 mm/s 條件下,靠近熔融區中心的中間區域,

出現不規則細長晶與部分較小的等軸晶,如圖 4-16 所示。其餘條件下與三種合 金的熔融區之晶粒則均是呈現等軸晶的形式,並趨於細化。圖 5-17 至圖 4-19 分 別為 AZ31、AZ61 以及 AZ91 在不同銲接條件下,以及在不同熔融區位置之顯微 組織的 SEM 圖。由實驗得知,相同的材料與銲接條件之下,β相的大小均是反

映出:越靠近銲根,有越細化的趨勢;在相同的材料而不同的銲接條件之下,當 走速越快,β相的尺寸也是有越細化的情形。影響熔融區處之β相的型態與大 小,推斷主要是由冷卻速率與合金成分所掌控,走速增加,熱輸入量減小,熔融 區之冷卻速率隨之增加,於是β相較無足夠時間成長增大;反之,冷卻速率較快 時,β相析出物則較小。此外,AZ91 相較於 AZ61,甚至於 AZ31,β相較容易 產生不連續析出與偏析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隨著 Al 含量的增加,快速凝固所 造成之非平衡結構,使得有較多過飽和的β相析出;另一方面,根據所推導之四 種 Mg 基材料的冷卻速率得知,四者的冷卻速率隨著 Al 含量的增加而減小,因 而四者的冷卻速率,由大到小依序為純 Mg、AZ31、AZ61 與 AZ91,這說明了 Al 含量越多,β相較容易產生偏析的現象。另外,在 AZ91-NST 熔融區的顯微 組織方面,圖 4-20 所示為整個銲根的示意圖,圖 4-21 與圖 4-22 所示為 AZ91-NST 熔融區中心之上、下部分,其中β相(白色部分之樹枝狀晶)為不連續析出。當 熱輸入量較大,走速較慢時,可以發現熔融區各部位之β相分佈型態,與尺寸大 小幾為一致,約 10 µm 左右;而改以較小的熱輸入量,較快走速時,β相則是呈 現細化現象,且均勻散佈於基地,其大小約 3 µm,詳見圖 4-23。

於熔融邊界處,純 Mg 與 AZ31,其熔融線之界限清楚,容易定義出熔融線 所在位置,如圖 4-24 與圖 4-25 所示。在 AZ61 與 AZ91 方面,其熔融線之界限 不甚清晰,尤其以靠近熔融區處之晶粒,其晶界不如不如母材處之晶粒來得清 楚,而呈現半熔融的狀態,而像這樣部分熔融現象則會從熔融區延伸到部分母 材,在母材處形成有如口袋狀(pocket)的部分熔融區域,在 AZ61 部分,可以 發現部分熔融區域較小,亦少見其形成口袋狀。此外,從熱輸入量與銲接走速的 觀點,則可以發現當熱輸入量越小或走速越快時,部分熔融區域越不易形成,其 成長的範圍也就愈受到牽制,詳見圖 4-26 與圖 4-27。;而在 AZ91-NST 的部分,

銲接前未經固溶之試片,如上述之熔融線附近區域液化(liquation)的現象尤為 明顯,如圖 4-28 所示。

在晶粒尺寸的比較上,表 4-3 列了四種 Mg 基材料之原始母材,熔融區上、

中及下部分區域,與熔融邊界處之晶粒大小。

造成以上四種 Mg 基材料之熔融邊界表現不一的原因,是由於銲接過程是 處在相當快的冷卻速率下,因此造成熔融區為非平衡結構,四種材料之熔融區的 顯微組織和母材已大不相同,特別是在熔融區與母材區間之微組織變化,四種材 料存有明顯差異,Al 含量較高的 AZ61 與 AZ91,在熔融邊界上一直延伸至母材,

會有部分熔融、液化的現象。這是由於原本母材中的晶界上聚集著許多介金屬化 合物(以 Mg17Al12為主,另含有一些微量的 Mg-Al-Zn 三元共晶組織),這些介 金屬化合物的熔點原本就較 Mg 相低,以及 Mg 合金熔融範圍隨 Al 含量增加而 增加的特徵,再加上 Mg 合金具有低熱容量(heat capacity)及熱傳導(thermal conductivity)佳等特性,於是當足夠的熱量施加於材料時,前面所提之介金屬化 合物區域就會開始熔融,此時這個熔融的部分就會與銲道熔池相連接,行成通道

(channel),因此熔池中的熔融液體會被帶至介金屬化合物處,能量亦隨之傳 遞,使得更多的區域熔融,最後擴大形成所謂部分熔融區域。

(3) EDS 分析結果

EDS 分析的主要是針對四種 Mg 基材料於凝固之後,合金元素成分變化情 形,欲分析之試片的銲接參數為 500 W,15 mm/s,分析部位包含母材與熔融區 的部分,分析方式為線掃瞄( line scan)。就純 Mg 凝固之後,Mg 元素流失現象,

在熔融區部份,則是靠近熔融線處之流失率較為顯著,詳見圖 4-29。三種合金 AZ31、AZ61 與 AZ91 凝固之後,在熔融區,主要合金元素 Mg、Al 及 Zn 在熔 融邊界處皆有流失,其中以 Mg 流失率最為明顯,如圖 4-30 至圖 4-32,這是因 為 Mg 於熔點時的蒸汽壓高於 Al 與 Zn 元素,因此熔融時易揮發。

從 EDS 分析中,銲接之後的 Mg 合金 AZ91,於熔融邊界處,屬於β相的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