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鎂基材料電子束銲接之冶金特性 與織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鎂基材料電子束銲接之冶金特性 與織構研究"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黃志青 博士 何扭今 博士

鎂基材料電子束銲接之冶金特性 與織構研究

研究生 蘇勢方 撰

中華民國 九十 年 六 月

(2)
(3)
(4)
(5)

目 錄

目錄 … … … . i

表目錄 … … … . … … … . … .iv

圖目錄 … … … . … … … . … . .v

誌謝 … … … . . . … … i x 論文提要 … … … . . . … … … . x

壹. 前言 … … … ...1

1.1 鎂合金的發展 … … … . … … … 1

1.2 鎂及鎂合金的基本特性 … … … . … … … 1

1.3 鎂合金的銲接性 … … … . 2

1.4 電子束銲深機構 … … … . 4

1.5 銲接之凝固特徵與型態 … … … . 4

1.6 快速凝固後之銲道的晶粒取向分佈 … … … . 5

1.7 背向散射電子繞射法(EBSD)簡介 … … … ...7

1.8 表面張力對銲道的影響 … … … . 8

1.9 研究動機與規劃 … … … . 9

貳. 文獻回顧 … … … .11

2.1 鎂合金之低功率銲接 … … … . . .11

2.2 鎂合金之高能束銲接 … … … ...12

(1) 鎂合金雷射銲接 … … … . . … … ..12

(2) 鎂合金電子束銲接 … … … . . … … ..13

2.3 純 Mg與 Mg 合金經凝固後之晶向關係 … … … ..14

(6)

參. 實驗方法 … … … .17

3.1 實驗材料及處理 … … … ...17

3.2 電子束銲接處理.. … … … . … … … ...17

3.3 光學顯微鏡之觀察 … … … ...18

3.4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之觀察 … … … ...18

3.5 微硬度試驗 … … … ...18

3.6 拉伸試驗 … … … ...19

3.7 X光繞射分析 … . … … ... … … … .19

3.8 背向散射電子繞射系統觀察 … … … ...19

肆. 實驗結果 … … … .21

4.1 電子束銲接結果 … … … ...21

(1) 銲道型態與外觀 … … … … . . … … … ..21

(2) 顯微組織 … … … . . … … … ..23

(3) EDS 分析結果 … … … . . … … … ..25

4.2 微硬度試驗結果 … … … . . … … … . . … … … ..26

(1) 銲道橫斷面之垂直方向 … … … … … … . … … … … . .26

(2) 銲道橫斷面之水平方向 … … … . . … … … . .. … … … … ..27

4.3 拉伸試驗結果 … … … . . … … … . … … … ...28

4.4 X 光繞射分析之晶格常數 … … … . . … … … . ..29

4.5 織構解析 … … … . … … … ..30

(1) X光繞射之優選平面分析 … … … … … … . . … … … … ..30

(2) X光繞射之極圖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30

(3) X光繞射之取向分佈函數解析 … … … . . … … … . .. … .. … … … ..31

(4) EBSD 微織構分析 … … … .33

(7)

(5) 晶體成長方向 … … … ... … … … .34

伍. 討論 … … … . . … … … . … … … . 35

5.1 銲接參數對於銲道外觀的影響 … … … ...35

5.2 合金元素對於銲道外觀的影響 … … … . … … … ...36

5.3 表面張力的影響 … … … . … … … ... … … … ...37

陸. 結論 … … … . … … … ....38

柒. 參考文獻 … … … 4 0

表 … … … . .. … ..44-55

圖 … … … . . … … .56-121

(8)

表 目 錄

表 1-1 純 Mg的物理性質與機械性質 … … … ..44

表 1-2 各合金元素對於 Mg合金的影響 … … … ..45

表 1-3 AZ系列主要元素 (Mg、Al及 Zn)與 Fe 元素的熱物理性質比較 … … … ....46

表 3-1 四種 Mg基材料之成分 … … … ..47

表 3-2 6 mm 厚板之銲接參數 … … … ..48

表 3-3 30 mm 厚板之銲接參數 … … … . . … … … … ..48

表 4-1 6 mm厚板之純 Mg、AZ31、AZ61 與 AZ91 電子束銲接結果.. … … … … ...59

表 4-2 30mm厚板之 AZ91 電子束銲接結果 … … … ...50

表 4-3 四種 Mg 基材料之原始母材,熔融區上、中及下部分區域,與熔融邊界 處之晶粒大小 … … … . . … … … .51

表 4-4 文獻上有關 Mg基材料之拉伸資料. … … … … . . … … … ...52

表 4-5 Mg 基材料之拉伸測試結果 … … … . . … … … . . . .53

表 4-6 四種 Mg基材料之晶格常數 … … … . . … … … . . . .54

表 5-1 四種 Mg基材料的熱物理性質 … … … . . … … . . ..55

表 5-2 三種 Mg 基材料於 650℃之冷卻速率 … … … . . … … . . ...55

表 5-3 三種 Mg 基材料於 1000℃之冷卻速率 … … … . . … … . . .55

(9)

圖 目 錄

圖 1-1 Mg-Al系的平衡相圖 … … … . … … … 5 6

圖 1-2 不同型態成核所需自由能之比較 … … . … … … . . … 57

圖 1-3 三種不同銲接類型之凝固型態 … … . … … … . . … 58

圖 1-4 銲接參數對於銲道內晶粒型態的影響 … . … … … . . … 59

圖 1-5 典型鑄造材料之晶粒結構 … . … … … . . … 59

圖 1-6 EBSD 之基本系統裝置架構 … … … . … 60

圖 1-7 EBSD 之基本系統裝置套件 … … … ... … 61

圖 1-8 表面張力對於銲道的影響 … … … . . … … … . . … 62

圖 1-9 實驗流程圖 … … … . . … … … ... … … … ... … 63

圖 3-1 試片取樣圖.. … … … ... … … … ... … 64

圖 3-2 30 mm- AZ91之全熔融區拉伸試片取樣 … … … ... … … … ...65

圖 3-3 30 mm- AZ91之全熔融區拉伸試片規格 … … … ... … … … ...65

圖 3-4 6 mm-Mg,AZ31 與 AZ61 之銲後拉伸試片取樣... … … … ...66

圖 3-5 6 mm-Mg,AZ31 與 AZ61 之銲後拉伸試片規格... … … … ...66

圖 3-6 熔融區之 XRD分析取樣圖 … … … ...67

圖 4-1 6 mm-純 Mg 銲道外觀 … … … . … … … . .. … … … … ... … 68

圖 4-2 6 mm- AZ31銲道外觀 … … … . … … … ... … 69

圖 4-3 6 mm- AZ61銲道外觀 … … … . … … … . … .. … 70

圖 4-4 6 mm- AZ91銲道外觀 … … . … … … … . ... … … … . … .. … 71

圖 4-5 6 mm-純 Mg 銲道橫斷面圖 … … … . .. … 72

圖 4-6 6 mm- AZ31銲道橫斷面圖 … … … ... … … . . … … … . .. … 73

圖 4-7 6 mm- AZ61銲道橫斷面圖 … … … . … … … . .. … 74

圖 4-8 6 mm- AZ91銲道橫斷面圖 … … … . . … . … 75

(10)

圖 4-9 四種材料之熱輸入量與(a)銲深,(b)銲寬,(c )熔入比關係圖.. … … ... … 76

圖 4-10 30 mm 厚板之 AZ91 銲道橫斷面 … … . . … … . … … … . … 77

圖 4-11 30 mm- AZ91 之熱輸入量與(a)銲深、銲寬,(b)熔入比關係圖 … … … ...78

圖 4-12 純 Mg水淬後之顯微組織 … … … . . … … … . . … 79

圖 4-13 AZ31 經固溶後之顯微組織.. … … … ... … … … ... … 79

圖 4-14 AZ61 經固溶後之顯微組織.. … … … … . … … … . . … ... … … … 8 0 圖 4-15 AZ91 經熱壓延與固溶後之顯微組織.. … … … … . . … … … 8 0 圖 4-16 純 Mg靠近熔融區中心處之顯微組織.. … … … … . . … … … .... … 81

圖 4-17 AZ31 在不同走速下之上、下熔融區位置的顯微組織. … … … . … 82

圖 4-18 AZ61 在不同走速下之上、下熔融區位置的顯微組織.. … … … ... … … . … 83

圖 4-19 AZ91 在不同走速下之上、下熔融區位置的顯微組織 … … … . … . … 84

圖 4-20 AZ91-NST 銲道底部.. … … … … . . … .. … … … . . … … … . … … … ..85

圖 4-21 AZ91-NST熔融區中心之上部區(500 W,15 mm/s).. … … . . … . … … … … 8 5 圖 4-22 AZ91-NST熔融區中心之下部區(500 W,15 mm/s)… … … . … 86

圖 4-23 AZ91-NST熔融區中心之上部區(500 W,35 mm/s).. … … … . … ..86

圖 4-24 純 Mg熔融區邊界處.. … … … . . … … … … . . … … … . . … … … 8 7 圖 4-25 AZ31 熔融區邊界處.. … … … . . … … … … . . … … . . … … … .... … 88

圖 4-26 AZ61 熔融區邊界處.. … … … . . … … … .... … 89

圖 4-27 AZ91 熔融區邊界處.. … … … . . … … … . . … … … . . … 90

圖 4-28 AZ91-NST 熔融區邊界處.. … … . … … … . … … . … … … . . … 91

圖 4-29 純 Mg熔融邊界之 EDS 成分分析.. … … … . … … … … ... … … . . … … ...92

圖 4-30 AZ31 熔融邊界之 EDS 成分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93

圖 4-31 AZ61 熔融邊界之 EDS 成分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94

圖 4-32 AZ91 熔融邊界之 EDS 成分分析.. … … ... … … … … . … … . . … … … 9 5 圖 4-33 純 Mg熔融區之垂直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96

圖 4-34 AZ31 熔融區之垂直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97

(11)

圖 4-35 AZ61 熔融區之垂直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 .... … 98

圖 4-36 AZ91 熔融區之垂直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 . . … … … 9 9 圖 4-37 純 Mg熔融區之水平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 … 100

圖 4-38 AZ31 熔融區之水平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 … .... … 101

圖 4-39 AZ61 熔融區之水平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 … .. … … … 102

圖 4-40 AZ91 熔融區之水平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 103

圖 4-41 AZ91-NST 熔融區之水平向的微硬度關係圖.. … .. … … … . … … 104

圖 4-42 6 mm-Mg 的應力-伸長量關係圖.. … … … . . … … . … … … 105

圖 4-43 6 mm-AZ31 的應力-伸長量關係圖.. … … … . . … .. … … … 105

圖 4-44 6 mm-AZ61 的應力-伸長量關係圖.. … .. … … … . . … … … … . . … … . . … … 106

圖 4-45 6 mm-AZ91 的應力-伸長量關係圖.. … .. … … … . . … … … … . . … … … . . … 106

圖 4-46 30 mm-AZ91 的應力-伸長量關係圖.. … … … .... … … . . … … . . .. … 107

圖 4-47 6 mm 厚之 Mg 基材料的接和效率 … … … . .. … .107

圖 4-48 純 Mg粉末經 XRD 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 … … … .108

圖 4-49 擠型材 AZ31 經 XRD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 . . .. … … . 108

圖 4-50 擠型材 AZ61 經 XRD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109

圖 4-51 熱壓延後之 AZ91 經 XRD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109

圖 4-52 Mg-Al固溶體中,Al溶質量與 a 和 c 值的關係圖.. … … … . . . …110

圖 4-53 AZ31 熔融區經 XRD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 … . . . .. … 110

圖 4-54 AZ61 熔融區經XRD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 111

圖 4-55 AZ91 熔融區經XRD分析後之角度-強度示意圖 … … … . … … … . . .111

圖 4-56 (a)AZ31,(b)AZ61,(c)AZ91 之熔融區經 XRD 分析後,於(1101) 與(2110)的極圖 … … … . … … … . … 112

圖 4-57 AZ31 之熔融區的 ODF … … … . . … 113

圖 4-58 AZ61 之熔融區的 ODF … … … ..114

圖 4-59 AZ91 之熔融區的 ODF … … … . … … … .115

(12)

圖 4-60 AZ31 之熔融區經 EBSD 分析後,熔融區之(a)上,(b)中,(c)下 部位於(0001)、(2110)與(1101)的極圖 … … … . … … .116 圖 4-61 AZ61 之熔融區經 EBSD 分析後,熔融區之(a)上,(b)中,(c)下

部位於(0001)、(2110)與(1101)的極圖 … … … . . … 117 圖 4-62 AZ31 在熔融區的(a)上,(b)中,(c)下局部區域的反極圖 … … … . … … 118 圖 4-63 AZ61 在熔融區的(a)上,(b)中,(c)下局部區域的反極圖 … … … .118 圖 4-64 三種 Mg合金之晶體結構與實驗的晶向關係 … … … . … … .119 圖 5-1 四種 Mg基材料之 Al含量與冷卻速率的關係 … … … . . … … … … .120 圖 5-2 Mg 基材料中之 Al含量與銲深的關係圖 … … … . … .. … … … 1 21

(13)

誌謝

回想起兩年前初探索材料科學領域,心情既是興奮與不安,深怕自己無法 領略材料之美,直到上帝安排了黃志青教授,來撫平我緊張的情緒,並帶領我入 材料之寶山,而不至於空手而回。老師在課業與生活上助我甚多,激勵我持續保 持對於學習的熱忱,教導我為人處事的誠懇態度,謝謝您,老師。於口試時,特 別感謝何扭今教授與魏蓬生教授提供諸多的建議與指正,使我獲益匪淺。

沉浸在一個和諧、快樂的學習環境裡是件幸福的事,黃幫成員們濃厚的人 情味與積極、努力的態度,時時感染影響著我。期間有盛祺、宗鼎、一清、凱琳、

佩茹與儒瑛等學長姊群,提供我在課業的解惑與實驗的學習。同學兼研究夥伴的 鉉凱,互相的砥礪與學習,學弟英博的風趣幽默,讓我留下美好的回憶。

材料科學偏重實驗,對於門外漢的我,幸運地有許多人的協助:古錦松學 長於電子束銲接實驗的幫助,陳貴香小姐與陳志鵬學長於 SEM 與 EBSD 的教 導,李秀月小姐於 XRD 的幫助,江宏達先生於 OM 的幫助,凱琳學姊與鉉凱在 拉伸實驗的幫助,盛祺學長與於微硬度的幫助,以及一清學長於壓延實驗的傳 授。此外,表面張力實驗方面,感謝金屬中心之潘金火先生與張桓學長的幫助。

有關極圖與 ODF 的量測,感謝中鋼之陳宗榮學長的幫助。

研究生之生活點滴,允俊與舜宇無條件提供住宿,東霖慷慨提供 3C 設備,

國政於衣物的供應,華大哥的噓寒問暖,同學與朋友之間的友情實讓我備感溫暖。

感謝生命中不可獲缺的推手,雅芳於生活瑣事的細心照料,以及心靈上的 溝通、支持,讓我能迅速走出低潮期。最後,感恩家人的辛勤工作與支持,共同 陪伴我度過灰黯的日子,讓我無後顧之憂。

(14)

論文題目:鎂基材料電子束銲接之冶金特性與織構研究 頁數:121 校所組別:國立中山大學 材料科學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八十九學年度 第二學期 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蘇勢方 指導教授:黃志青 博士 何扭今 博士

論文提要

本研究主旨在於探討並比較四種鎂基材料,純 Mg、AZ31、AZ61 以及 AZ91,

經電子束銲接後的冶金特性、機械性質與快速凝固後之織構分析。經電子束銲接 後,四種材料之銲道品質良好,熔融區內並無明顯之缺陷,亦無熱裂現象產生。

當材料中的 Al 元素含量越多時,銲道表面型態則是趨於穩定,不易濺灑,而且 表面波紋也會較規則細緻。在銲深的表現上,呈現 Al 元素含量越多,銲深越深 的趨勢。特別是 30 mm 厚板之 AZ91 的電子束銲接,高銲深表現之最佳參數為 功率 2200 W 與走速 16 mm/s,銲深可達 28.6 mm,相較於其他種材料,有特別 突出的優良銲深表現。

凝固之後的熔融區與熔融區邊界,四種材料均不見所謂柱狀區的顯微組 織,整個熔融區的顯微組織,Mg 相為等軸晶,β相則是呈現樹枝狀晶;四種材 料之熔融溫度範圍隨著 Al 元素含量增加,以 AZ91 最大,純 Mg 最小,因此,

在熔融區邊界上,Al 元素含量較多的合金,如 AZ61 與 AZ91 容易衍生出部分熔 融區域,純 Mg 與 AZ31 則無。銲後機性測試,在微硬度方面,四種材料之微硬 度值均是熔融區大於母材部分;拉伸測試方面,大抵呈現銲接過的試片會有較佳 的抗拉強度,同樣材料,熱輸入量愈小時(相同功率下,走速越快),強度越大,

然而實驗中 AZ61 與部分 AZ91 試片並沒有依循這樣的結果,推斷可能是部分熔 融區域,造成強度的下降。

從 X 光繞射實驗中,極圖與方向分佈函數的結果顯示,Mg 合金 AZ31、AZ61 以及 AZ91 的整體巨觀織構,以平行於(1325)之法線方向為軸的 fiber texture 最 為顯著,即[1323]((1325)之法線方向)∥ED,另外還伴隨著一些較微弱的 fiber texture,如[0001]∥ED 的 basal fiber texture。三種 Mg 合金經快速凝固後,其可 能的晶體成長方向,在 X 光繞射的部分,AZ31、AZ61 與 AZ91 再結晶後的晶軸 a 與 c 具有以下的關係:a∥ED,相對地,對等的 a 軸則與 WD 夾 30o角,c∥ND;

而在 EBSD 的部分,AZ31 與 AZ61 則是呈現 a∥WD,c 則落在垂直於 WD 的平 面上,而與 ND 夾 35o角,與 WD 夾 90o角。

(15)

前言 1.1 鎂合金的發展

Mg 元素(magnesium, Mg)雖早在 1808 年即由英國化學家 Hamphry Dary 所發現,但直至 1863 年,由 Deville 與 Caron 利用金屬鈉還原氯化鎂,而成功地 製得鎂塊後,始確立 Mg 的工業生產方法。鎂在早期因為價格高昂,且化性活潑,

而被視為具危險性的金屬。直到二十世紀以後,藉由對 Mg 及 Mg 合金的深入研 究,遂得利用其良好的成形性、切削性及銲接性而能大量生產[1]。

Mg 與 Mg 合金可廣泛應用於結構與非結構元件[2],而且 Mg 合金為所有結 構用金屬中比重最輕者,比重為 1.74,比 Al(2.70),Ti(4.50)及 Fe(7.86)都 要輕,因此 Mg 合金良好的比強度(抗拉強度或降伏強度/比重),常被用於輕量化 的用途,早期主要是應用於汽車與航太工業,近年來由於電子工業的蓬勃發展,

在強調輕、薄、短、小的 3C(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產業發展之下,具有低密度、高比強度與易回收之優點的 Mg 合金逐 漸受到重視,對於 Mg 合金的需求也就大幅增加[3]。

1.2 鎂及鎂合金的基本特性

Mg 為質輕之銀白色金屬,屬於六方最密堆積之晶體構造,比重為 1.74,僅 為 Al 的三分之二,是實用金屬中最低者,其熔點為 650℃較 Al(660℃)低[4],

有關純 Mg 的物理性質與機械性質列於表 1-1[5]。

Mg 合金的比重由 1.74 至 1.82 不等,視不同合金元素添加而異,有關各合 金元素對於 Mg 合金的影響列於表 1-2。較常見的 Mg 合金主要分為鑄造用 Mg 合金與鍛造用 Mg 合金,鑄造用 Mg 合金常見的有 Mg-Al、Mg-Al-Zn、Mg- Zr-Zn 以及 Mg-RE(rare earth elements)等合金系;而適合鍛造加工用的 Mg 合金有

(16)

Mg-Mn 系(MIA 合金)、Mg-Al-Zn 系(AZ31B,AZ61A,AZ80A)合金,與 Mg-Zn-Zr 系(ZK60A,ZK20A)合金等。

Mg-Al 系合金為 Mg 合金中最輕、最易鑄造者。金屬模鑄品的抗拉強度以含 6% Al 者最大,伸長率、斷面縮率及衝擊值則以含 4% Al 者為最大;其密度則隨 Al 量之增加而遞增。圖 1-1 所示者為 Mg-Al 系的平衡相圖[6],Al 固溶於 Mg 中 之最大溶解度為 437℃處的 12.7%,其β相為 Mg17Al12之介金屬化合物,係屬於 立方α-Mn 結構[7]。此外,當 Mg 的重量百分比超過 89%時,凝固範圍則隨著 Mg 的重量百分比持續增加而增加。

Mg-Al- Zn 系合金(AZ 系列)含有 Al 與 Zn 的總和通常在 10%以下,其他 尚含有少量之 Mn、Si、Cd 與 Ca 等。而這些微量的 Zn 與 Mn 並不足以影響改變 整個合金系統之主要的相(major phases),而且當 Al 與 Zn 的重量比大於 3,除 了原二元 Mg-Al 合金會析出的平衡相 Mg17Al12之外,並無新的相產生[8],故如 AZ91、AZ61 與 AZ31 合金,均無其他β相之外的二次相析出。Mg-Al-Zn 合金 的抗拉強度以含有 Al 5~6%,Zn 2~4%者為最高。本系合金於 400℃施行固溶處 理,經水淬後予以人工時效,其強度可增加 30~40%。

於 Mg-Zn 系合金內加入 Zr 而得之 Mg-Zn- Zr 合金(ZK 系列),於凝固收縮 時,容易補充熔液,減少收縮孔的發生量,而使鑄件組織緻密;且所加入的 Zr 可於晶界析出,因而可控制晶粒成長,有晶粒微細化之作用,可提高材料強度。

另外,本系材料在高溫時易脆化而不易銲接[1,4,5]。

1.3 鎂合金的銲接性

Mg 合金之銲接性主要是依下列各性質而定[9,10]:

(1)物理性質,

(17)

(2)化學性質,

(3)合金成份,

(4)冶金性,

(5)母材之製程與加工。

就銲接性質而言,首先要討論的就是元素的熱物理性質(thermalphysical property),表 1-3 列了 Mg 合金 AZ 系列主要元素與 Fe 元素的熱物理性質之比較。

Mg 相較於 Fe 具有較低的能量吸收障礙,因此在鎖孔形成後其能量吸收性較好,

吸收性幾乎近似於 100%。熔融 Mg 在熔點時的黏滯性(viscosity)和表面張力

(surface tension)略小於 Al,由於 Mg 具有以上所提:低固態吸收性、黏滯性 以及表面張力,熔池也就較不穩定,合金元素易濺灑(spatter),而這也是 Mg 合金銲接後表面狀況較差的原因。而通常若合金元素中含有 Mg,銲後之熔融區 的 Mg 含量會較母材少,這是由於 Mg 於熔融時與其他常見元素相比之下,其蒸 氣壓較高,也較易蒸發損失[11]。此外,Mg 的熱膨脹係數略大於 Al,在銲接時 易起變形與扭曲,其收縮率約 4%;而 AZ 系列之 Mg 合金的熱膨脹係數皆大於 Mg。

Mg 之氧化比鋁更容易,其氧化層非連續的生成,所以氧化層並不與 Mg 緊 密結合,Mg 氧化層的熔點約在 3500℃以上,不熔解於熔融 Mg 中或固態 Mg 之 中,因而氧化層的存在會降低 Mg 合金的可銲性。Mg 除了可與 O2反應,也可與 N2 作用生成氮化鎂,此種氮化物對於對於銲接性危害甚大,因其易吸收水汽變 成水溶液而侵蝕銲件[10]。

合金元素也是影響 Mg 合金銲接性質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所添加的元素會影 響合金的凝固範圍,易形成較脆的介金屬相,進而影響 Mg 合金的銲接性。Mg

(18)

合金 AZ 系列,常添加的合金元素有 Al、Zn 及 Si,當 Mg 合金中若含超過 2% Al,

則 Mg 與 Al 之固溶程度隨冷凝速率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大大增加了介金屬相

(Mg17Al12)形成的機會。此外,當 Mg 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含有 Zn,則銲接性 亦隨著降低,這是由於 Zn 具有較大的熔融範圍,因而易對熱裂較為敏感。一般 而言,AZ 系列之 Mg 合金適合銲接的成分比例為:Al<10%,Zn<4%左右[9]。

1.4 電子束銲深機構

電子束銲接(Electron beam welding, EBW)屬於一種高功率密度的銲接方 式,原理是以鎢(W)或鉭(Ta)合金製成的燈絲,於高溫放射出電子,這些電 子經由電場加速成具高能量及高速的電子束,再經由電磁聚焦線圈後,聚焦收斂 成直徑為 0.1~1.0 mm 的電子束來撞擊銲件,藉由電子的動能與銲件上原子的交 換作用轉換成熱能,產生高溫使得銲件熔融,達到銲接的目的[12]。

關於電子束的銲深機構,首先,電子滲透進入材料內的深度,主要取決於 電子的移動速度(即加速電壓),其關係式如下[13]:

K N D WV

ρ

= 2 (1-1)

其中,W 為原子量, N 為原子序,V 為加速電壓;ρ為密度; K 為常數,所以 銲深與電子的滲透能力無關,高銲深也就非電子束直接穿入所造成。電子束銲接 的高銲深機構,主要還是由於鎖孔(keyhole)效應的結果,此乃受熱熔化後之 工件開始汽化,因而在蒸氣壓力、表面張力以及流體靜力等作用下[14],為了維 持動態平衡,在複雜的作用下產生了氣柱(cavity),隨著電子束的移動,在氣柱 底部熔融狀態的金屬沿先前生成的氣柱向上推,造成鎖孔現象。而氣柱的維持主 要受蒸氣壓力與表面張力,其次為流體靜力共同作用的結果[15],在氣柱底部的 熔池流動主要是受到蒸氣壓力的影響。理論上,氣柱底部含有較多的低沸點合金

(19)

元素時,蒸氣壓力自然較大,則有助於氣柱的形成,因此,金屬越易被氣化者,

可以維持較深的銲深。

1.5 銲接之凝固特徵與型態

圖 1-2(c)所示不同成核型態之自由能變化曲線,圖中 r*表示成核之臨界 半徑,其定義如圖 1-2(a)所示。大多數銲接即屬於磊晶(epitaxial)成長,其 成核所需之能障較傳統的鑄造(異質成核)與均質成核來的低。

大致上不同種類的銲接過程,其凝固後的微結構也就大不相同。圖 1-3 所示 為三種不同銲接類型之凝固型態,其中電子束銲接即屬於圖 1-3(a)類型。而這 些經凝固後之金屬或合金在熔融邊界(fusion boundary)處,一般而言常出現平 面狀(planar)或細胞狀(cellular)之結構;當越接近熔融區中心時,則形成所 謂細胞樹枝狀(cellular dendrite) 或柱形樹枝狀(columnar dendrite)結構;而 在熔融區中心有時則會出現等軸樹枝狀(equiaxed dendrite)結構。此外,不同 的金屬純度與合金成分亦可能造成其凝固之後微結構的改變,通常高純度金屬,

其熔融邊界上呈現平面狀結構,但中心則為細胞狀結構;而非等軸晶結構。而合 金中之元素成分較多時,較多的溶質(solute)含量,佐以較大的熱輸入量(較 小的溫度梯度,dT/dx)配合,則等軸樹枝狀結構就越可能出現於熔融區中心處。

除了以上所提,銲接參數為另一個影響凝固特徵與型態的因素,從圖 1-4 得知,當銲接參數採用低熱輸入量與低走速時,熔池呈現橢圓狀,如圖 1-4(a),

而且柱狀晶成長方向為了依循最大溫度梯度方向,在這考量之下,其形狀也就由 曲線取代直線。另一方面,在高熱輸入量與高走速的條件下,熔池則呈現眼淚狀

(tear drop)如圖 1-4(b),,若這時熔融區內無異質成核所需之核種,柱狀晶 的成長方向則維持線性,彼此於熔融區中心處結合;反之,若核種存在,則熔融 區中心處呈現等軸晶型態,如圖 1-4(c)。隨著凝核的程度增加,越多新成長的

(20)

晶體跟著增加,晶粒也趨於細化,因晶粒細化的結果,凝固所造成之裂縫,產生 的機會也就大大的降低,藉此銲後的機械性質,如強度、延展性、韌性與抗疲勞 性質也會獲得改善[16-17]。

1.6 快速凝固後之銲道的晶粒取向分佈

就鑄造材料而言,典型的晶粒結構圖如圖 1-5,外圍為激冷區(chilled zone), 其次為柱狀區(columnar zone),及中間的等軸晶區(equiaxed zone)[18],其中 激冷區與等軸晶區處的晶粒取向為隨機分佈(random);柱狀區則具有較強的從 優取向分佈[19]。而銲道熔池之晶粒成長過程和傳統鑄造具有某些異同處,根據 Davies 與 Garland[20]兩者的觀點,認為鑄錠再凝固時,其晶粒成長是始於澆鑄 階段,並在激冷區成核。反之,銲道凝固之初不需要有成核階段,因為熔池會立 刻將母材局部熔融,而母材的化學成份大抵與熔池相近,這點對於自體銲接的電 子束銲接而言,尤其明顯。再者,銲道的巨觀凝固速率遠快於鑄造,傳統氬銲的 凝固速率約為 100 mm/min,而電子束銲接則高達 1000 mm/min[21]。

對於幾個較常見的金屬,其凝固後的織構(texture)已經被 Czochralski、

Tammann 與 Schmid 等人所決定[22],如結構為 cubic 的金屬通常具有<100> 織 構,而<100>也就是其長晶的方向;屬於 HCP 之金屬的凝固晶相關係,根據文 獻,高純度的 Zn 與 Cd 具有<1010>織構,,在 HCP 之非金屬材料方面,Kurz 與 Fisher 等學者[23]則提出了 H2O(snow)為<1010>,與 Co17Sm2<0001>

等相關資料。從這些文獻得知,不同的 HCP 材料,其優選方位也就可能有所不 同。

一般認為 HCP 材料之樹枝狀成長方向會沿著錐面(pyramid)為(1011)之 法線方向,這是由錐面為最緊密堆積之平面(closest packed planes),而 HCP 材 料之最緊密堆積平面,取決於它本身因材料而異的 c/a 比值,因此 HCP 金屬的

(21)

鑄造時之凝固織構表現主要隨著 c/a 比值而改變,如 Cd 與 Zn 的 c/a 比值分別為 1.89 與 1.86,皆高於 c/a 之理想值 1.633(即 8/3),兩者的凝固織構即成長方 向平行<1010>;而 Mg 的 c/a 值為 1.62,略小於理想值,凝固織構則為<1120>

纖維(fiber)織構。其他如成份、熱影響及機械加工等因素也會改變織構的表現 [22]。

1.7 背向散射電子繞射法(EBSD)簡介

在傳統研究材料的顯微組織及晶格鑑定的分析方法,通常是利用光學顯微 鏡(optical microscopy, O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並配合著 能譜儀(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EDS)來鑑定材料晶粒的大小形狀、

所含元素與成份分佈;同時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相的晶格以及相之間的晶相關係,

必須利用 X 光繞射或 TEM 中繞射功能,配合結晶學理論來解釋瞭解。但是想在 一次實驗中同時獲得顯微組織的資訊,以及晶粒間的關係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 八十年代發展出一項新的分析技術,這項技術除了可以直接獲得試片表面的顯微 組織,也可以直接在顯微組織成像中,獲得任何有關該組織的晶粒關係,包括取 向關係與取向差異;也可以直接在顯微組織成像中,得到任何有關該組織的晶粒 關係,或者一些有關結晶學上的資訊,此一技術就是一般所謂背向散射電子繞射 法(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EBSD)。其基本系統裝置架構如圖 1-6[26]。

試片表面與入射電子束夾角約 19.5o,電子束入射於試片晶體所產生的背向散射 電子信號,被距離試片約 70 mm 的磷螢光屏直接接收,再將所獲得的繞射訊號 經由相機傳送到電腦作分析,目前在軟體上已發展出能對區域每一點作自動繞射 分析,並且可用不同顏色代表晶粒取向,同時可以瞭解相鄰晶粒之間的關係。有 關 EBSD 之基本系統裝置套件詳見圖 1-7。

(22)

EBSD 的出現彌補了 TEM 只能觀察單一晶粒的晶格常數及其鄰旁晶粒間的 晶粒關係,因而 EBSD 的觀察範圍較 TEM 廣,可量測的晶粒數量較多,這在統 計上深具意義;EBSD 也改善了 X 光繞射只能獲得試片整體的晶向分佈,但無法 取得個別晶粒間的晶向關係之缺點。

此外,銲件的整體是由母材、熱影響區以及銲道三部份所組成,後兩部份 在整個銲件所佔的體積比甚小。特別是高能束銲件,其銲道既深且窄,在分析顯 微組織與之夠的取樣就必須謹慎。這種不大又不小的分析區域,以及熔融區中具 有不同的晶粒組織區域,其微織構也不盡相同,此正是 EBSD 的最佳切入點 [24-26]。

1.8 表面張力對銲道的影響

在氣柱底部的熔池流動主要是受到蒸氣壓力的作用,這些蒸氣壓乃源自於 金屬的氣化,氣柱底部不斷地產生蒸氣,這些蒸氣朝向上方出口流動的同時,蒸 氣壓逐漸地降低。到了氣柱頂部後,與表面張力相比之下,蒸氣壓力已顯得微不 足道,於是表面張力驅動著四周熔池的流動[27]。

由於熔池表面的溫度均呈中央高而四周低的分布情形,此溫度差異(ΔT)構 成一表面張力梯度(Δγ),驅使著熔池表面的流動,因而定義出所謂的溫度係 數(temperature coefficient, Δγ/ΔT),受到表面張力梯度驅使的流動大致可分 為兩種[28,29]:(1)放射性往外流動(radially outward flow),此即溫度係數為負 值的結果,諸如純金屬均屬此類,其所表現出來的銲道外觀為中央部位較兩側 低,表面較為平坦,波紋規律細密。熔渣往兩側分散開,中央區域露出較光亮的 金屬,銲道會較寬,銲深淺。(2)四周朝內流動(radially inward flow),當溫度係 數呈現正值時,特別出現在某些含有表面活性元素的合金。其銲道外觀為中央隆 起高於兩側,銲道擾動較大,表面波紋粗糙不規則。熔渣集中於中央。銲道較窄,

(23)

銲深較深。

有關表面張力對於銲道的影響,可以從圖 1-8 得到清楚的說明,當材料的溫 度係數為正值時,即產生圖 1-8 中的圖(a)所示的情形:中央高溫區的表面張 力較大,四周低溫區的表面張力較小,會使四周的金屬溶液往中央區域流動,造 成中央凸起造成中央凸起,兩側凹陷的外觀,又因中央集中的高溫溶液往下流 動,將使銲道底部的金屬熔化,而使銲深加深。圖(b)則是:溫度係數為負值 的表現情形,中央高溫區的表面張力較小,四周的表面張力較大,使得中央高溫 溶液往兩側流動,呈現中央凹陷兩側隆起的外觀,並造成銲寬加大,銲深較淺的 銲道[27,30]。

1.9 研究動機與規劃

以目前相關的之接合性質的研究文獻中發現,不鏽鋼與鋁基材料仍為研究 大宗,有關鎂合金之高能束銲接則較集中於 Mg-Zn-Zr(ZK 系列);對於 Mg-Al-Zn

(AZ 系列)之高能束研究甚少。此外,對於高能束銲接,包括雷射銲接與電子 束銲接,大部份的研究集中在銲接條件的最佳化,銲件動靜態之機性評估,以及 晶粒偏析或缺陷析出物等微組織觀察分析。但對於銲道內快速凝固之晶粒方向取 向分佈,尤其是具 HCP 結構之鎂合金,幾乎沒有文獻報導,而這正是本篇論文 的出發點,希望在不同的銲接條件,不同銲件的化學成份,以及在母材、銲道熔 融區、熔融區中心不同深度、不同位置之晶粒取向與晶界間角度分佈等方面有進 一步的瞭解。關於以上這類晶粒織構分佈的研究,本來均是以 X 光繞射來建立 其極圖(pole figure)及取向分佈函數(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ODF),

但因銲道區域窄且深,部份區域之晶粒組織與織構分佈不盡相同,因此本論文不 採行大規模、整體之 X 光分析方法;而改用電子背向繞射系統( EBSD)分析之。

此外多種鎂合金的銲接冶金性質也是本論文重點之一,包括銲道型態、銲道品質 與微組織觀察與分析,以及在不同合金成份下之表面張力對於銲道外觀與銲深的

(24)

影響。

本論文的規劃如下:

(1)用不同之鎂材,包括四種 Mg 基材料(純 Mg、AZ31、AZ61 與 AZ91)之 系統化 EBW 銲接參數之效應數據,包含功率、走速,並量測銲後其基本 銲道深寬,與表面型態等性質。

(2)用不同厚度的板材,以 AZ91 為主,厚度為 6 mm 與 30 mm。

(3)針對銲後之 Mg 基材料,進行微硬度與拉伸等機械性質測試,分析因銲接 條件與元素比例不同時,所造成之差異。

(4)運用 X 光繞射、X 光極圖、與 EBSD,作四種鎂基材料與不同厚度 AZ91 的織構分析,包括在不同銲接條件下、銲道中心之不同部位的晶粒方向與 晶界角度分佈趨勢。

本研究相關實驗方法與順序如圖 1-9 之實驗流程圖所示。

(25)

壹. 文獻回顧

2.1 鎂合金之低功率銲接

Krohn 等人[31]以 Mg 合金 AZ31、AZ61 與 AZ91 進行惰性氣體金屬線電弧 銲(metal inert gas arc welding, MIG or GMAW )和鎢極惰性氣體電弧銲(Tungsten inert gas arc welding, TIG or GTAW )銲接,銲接方式分為相同與異種材料的對接 方式,銲後並作機性測試。結果發現銲後 AZ91 鑄材銲道的孔洞量,明顯多於鍛 造過後的 AZ31 與 AZ61。鑄造材 AZ91 與經鍛造過之 AZ91 比較,銲接後的接合 強度與伸長量,以鍛造材料較好,而兩者個別是 184 與 291 MPa,2.9 與 4.4%。

在相同鍛造材料的對接方面,抗拉強度隨 AZ31、AZ61 及 AZ91 越來越大,分別 為 228、287 與 291 MPa;伸長量則反之,越來越小,分別為 7.7、6.3 與 4.4%。

而經 MIG 與 TIG 銲後的機械測試顯示,兩者銲接方式差異不大。

至於鎂合金 AZ 系列銲接後的微組織探討,則有 Stern 等人[32]引進所謂的 部分熔融區域(partially melted zone, PMZ)特徵,其所研究的材料為鎂合金 AZ91 板材,並使用 TIG 銲接,結果顯示母材越靠近熔融線處則出現了有部分熔融的 跡象。

在非 Mg 合金 AZ 系列銲接方面,Matsumoto 等人[33]針對 Mg 合金 AM60

(Mg-6% Al -0.28% Mn)之 6 mm 板材進行電弧銲(arc welding)單次與連續雙 重銲接,經 X-光非破壞檢測發現,銲後之孔洞量與缺陷很少;母材與融熔區之 硬度值表現差異不大,經拉伸機械測試後之接合效率可達 90%以上,即使銲道含 有缺陷,接合效率仍可達 80%以上。因而 AM60 對於電弧銲具有良好的銲接性,

唯較特別的是,不管是單次或連續雙重銲接,銲道熔融區與母材間之界線─fusion line(FL)並不是清晰可辨,也不見所謂的熱影響區(HAZ),這兩點與相同銲 接條件下之 Al 合金的表現大異其趣。

(26)

有關 ZK 合金系列的研究,早期 Nikitin 等人[34]的研究中發現,於與母材相 同成份之銲接填料(filler)中添加額外的稀有元素 La,只能改變接縫處之裂縫 的分佈;而無法防止裂縫的生成,但是若於此填料中同時增加 Zn 的含量,則可 以改善以上所提。Vilukin 等人[35]針對 Mg-Zn-Zr 合金,以 TIG 銲接研究中指出,

於原合金元素中添加 La 元素當填料,可降低 Mg-Zn-Zr 合金的凝固範圍,減少 銲後熱裂的機會,此外銲後的機械性質與原母材差異不大,這是由於銲道內的 Zr 與額外的 La 使其晶粒細化所致。

在 Mg 合金摩擦銲接(friction welding)方面,Kato 等人[36]曾以 Mg 合金 AZ31 圓棒材作摩擦銲接,藉由改變摩擦銲接時的參數:摩擦壓力與摩擦時間,

求得 AZ31 在不同參數下機性測試的表現行為,以期得到最佳的銲接參數。

2.2 鎂合金之高能束銲接

(1) 鎂合金雷射銲接

Haferkamp 等人[37]曾於 1998 年對 Mg 合金 AZ21、AZ61 與 AZ91 做雷射銲 接,所使用的雷射種類為 Nd:YAG 與 CO2雷射系統,文中指出 Mg 合金 AZ21 與 AZ91 具有良好的雷射銲接性質。首先,在相同的銲接條件下,就 AZ21 而言,

Nd:YAG 系統下之銲深會比 CO2系統來得好。其次,由於通常高銲速會伴隨著 較高的冷卻速率( cooling rate),亦產生較為細小的晶粒結構,因而 AZ91 銲道處 的硬度值隨銲接走速增加而增加。而走速約在 17 mm/sec 時,銲道區的硬度值就 約與母材之硬度值相當。以 AZ31 與 AZ91 互相比較時,隨著合金元素的減少,

AZ31 之晶粒尺寸卻沒有像以上 AZ91 對於銲速有相當程度的依賴性。

1998 年 Weisheit 等人[38]以四種 Mg 合金(AZ91、AZ61、QE22 及 WE54)

作 CO2雷射銲接,銲接方式為對接,其研究的方向著重於銲後之微結構與硬度、

衝擊、拉伸等機性測試。在微結構方面,四種 Mg 合金之熔融區於凝固後均無柱

(27)

狀晶粒的生成;而是近似於等軸晶狀。析出物方面,QE22 與 WE54 中的介金屬 化合物連續地析出於晶界;而 AZ61 與 AZ91 之析出物(Mg17Al12)則是以不連 續的分佈,析出於晶界。

於 1998 年 Weisheit 等人[39]又針對多種 Mg 合金做 CO2雷射銲接,材料厚 度分別有 2.5、3、5 及 8 mm,其接合方式分為相同合金對接與異種合金對接,

兩者皆無使用銲料(Filler),文中指出熔融區的晶粒結構,除了鎂合金 WE54、

AZ31、AZ61 及 AZ91 之外,其餘 AM60、ZC63、ZC71、QE22、ZE41、ZW3 均為細胞狀(cellular),至於我們較感興趣的 AZ61 與 AZ91,其熔融區展現出樹 枝狀(dendritic)的細晶粒結構,而鍛造過的 AZ31 則與前二者不同的是,為較 粗大之單一相晶粒直接延伸穿過熔融區邊界( fusion boundary)向 HAZ 處生長。

近期 1999 年,Sanders 等人[11]使用 Nd:YAG 與 CO2雷射系統,試圖找出 Mg 合金 AZ31B-24 之最佳銲接參數,結果顯示,於合金表面塗上一層鉻酸鹽,

可以有效改善 Mg 合金中 Mg 元素對雷射熱低吸收性之缺點,進而改善其銲接 性。銲後之元素分析也透露出合金中 Mg 與 Zn 元素之低汽化點和高蒸氣壓的事 實 ,因此融熔區元素損失最大為 Mg,其次是 Zn,Al 與氧化物則幾乎無損失。

(2) 鎂合金電子束銲接

有關 Mg 合金高能束銲接的文獻,目前仍以雷射銲接居多,電子束銲接相 關之研究仍嫌不足。Draugelates 等人於 1998 年[40]曾對 Mg 合金 AZ31,AM50 與 AZ91 以非真空式電子束銲接( NV-EBW)之。個別所用之銲料分別為 AZ61、

AZ61 與 AZ92,銲後經拉伸測試,唯獨 AZ91 銲道之拉伸強度較母材降低許多,

其接合效率為 65%;其餘兩者差異則較小,其中,AZ31 之接合效率為 96%,AM50 則為 86%。

近期 2000 年,則有 Munitz 等人[41]嘗試以電子束銲接來評估鎂合金 AZ91

(28)

的微結構與機械性質,並進一步與鎢極惰性氣體電弧銲(Tungsten inert gas arc welding, TIG or GTAW)比較。經 X 光照相術與超音波檢測結果顯示,常見的缺 陷如裂縫、縮孔與孔洞的量不多。在微結構方面,當母材靠近熔融區的邊緣,約 接近 HAZ 處,原不連續析出物-β相(Mg17Al12)開始受熱熔解於 Mg 相中;而 越接近熔融區時,β相則熔化的更完全。此外,由於熔融與凝固的時間相當短暫,

HAZ 所佔的尺寸相當的小,約只有 30-50 µm 寬。在部分熔融區域,作者則發現 secondary DAS(dendrite arm spacing)隨著電流值增加而增加。在機性表現方面,

原母材(鑄造材)的拉伸強度為 189 MPa,伸長量為 2.6%,經電子束與摩擦銲 接後的強度與伸長量皆比原母材好,強度分別為 189 MPa(接和效率為 100%)

與 246MPa(接和效率為 130%),伸長量為 2.6 與 6.7%,而且經電子束銲後的試 片皆在母材處斷裂;而以 TIG 銲接後的機性表現差強人意,強度只有 134 MPa

(接和效率為 71%),伸長量為 0.7%。

2.3 純 Mg 與 Mg 合金經凝固後之晶向關係

在純 Mg 與 Mg 合金經凝固後之晶向關係方面,少有文獻研究報告,早期 1929 年 Nix 與 Schmid[43]發現經過單一方向性凝固(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後,會有<1120>凝固織構。在相似的研究當中,Edmunds[43]則發現其凝固方 向會垂直(2025)平面。在 1980 年時,Hatherly 與 Hutchinson 等學者[22]曾提出 純 Mg 的 c/a 為 1.624 約接近於理想 c/a 值 (1.633),經過柱狀凝固(columnar solidification)的過程後,其主要的織構成份為<1120>纖維織構。

在 1989 與 1990 年左右,Pettersen 與 Ryum[42-43]致力於 AZ91 經單一方向 性凝固之晶向關係,他們發現 AZ91 處在較高的溫度梯度與較低的成長速率時,

主要的成長方向為<2245>;而在較低的溫度梯度與較高的成長速率時,主要的 成長方向為<1120>,在後者條件下,沿著主要成長方向,樹枝狀晶具有六軸對 稱,第二支臂(secondary arms)則躺在(0001)、(1101)與(1101)平面上,其中

(29)

躺在基底面(basal plane )之第二支臂與主要成長方向具有相同的晶向,為

>

<1210 與<2110>

2000 年 Sigrid 等人[44]致力於研究 Mg-Mg17Al12共晶組織的微結構與晶向關 係。首先其熔煉後的材料為含 33.0±0.2wt% Al 之 Mg-Al 合金,另外在幾組材料 中添加了 0.05wt% 與 0.1wt% 的 Sr,然後將上述各合金以 Bridgeman technique 之單一方向性凝固(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製成棒狀。結果顯示在這些合金 系統裡有著 lamellar 與 rodlike 的共晶組織結構,所觀察到的結構組織符合預測 值,也就是在等向性的介面能(isotropic interface energy)前提之下,從 lamellar 轉變為 rodlike(fibrous)共晶組織時,所需第二相(minor phase)的體積分率

(volume fraction)約為 0.33。

另外在不同的成長速率之下,對於晶粒、晶胞(cell)的大小及層狀結構的 間 距 與 完 整 性 影 響 甚 鉅 , 處 在 較 慢 的 成 長 速 率 時 , 晶 粒 之 間 界 線 分 明

(well-defined),lamellae 的排列也較為整齊規律;相反地,較快的成長速率,

整個組織結構變得較為細緻,晶粒會延伸進入晶胞內,靠近晶胞邊界區域,則觀 察到兩相的分布較不規則,和長度較小之 lamellae 與 fibrous 組織結構隨機散佈 其內。在含有 Sr 的合金系統中則發現有少量之 faceted particles,大小約 10 µm,

此外,Sr 的添加後的合金系統,孔洞量明顯較 Al-Mg 合金減少許多。

在晶向關係方面,由 Sigrid 等人[44]利用 EBSD 分析之極圖得知,微量 Sr 的添加與否似乎不影響整個合金系統的晶向關係,Mg 與 Mg17Al12兩相具有以下 的關係:

Mg ] 0 2 11

[ [111]Mg17Al12 (2-1)

Mg ) 01 1 1

( (101)Mg17Al12 (2-2)

(30)

Mg 與 Mg17Al12兩相的成長方向分別為<1120><111 ,介於成長方向>

與低指數方向( low index directions,如<1120>),兩者之間的角度偏差量θND, 對於兩相而言,在某一固定的成長速率下,這個偏差值是相當穩定,然而一旦成 長速率有所改變,θND也會有所變化,成長速率在 4.6×10-4 cm/s,Mg 之θND

為 14o,Mg17Al12則為 15o,當成長速率增加至 1.8×10-3 cm/s,兩相之θND不約 而同,皆約為 8o,最後,當成長速率增加至 4.8×10-3 cm/s,Mg17Al12之θND可 減少至 2o 左右。而造成上述差異的主因是:當成長速率增加時,熱量需要更快 速地在液固介面之間傳遞,而熱量沿著最緊密堆積方向( close-packed directions)

傳遞較其他來得有效率,於是晶體也會盡量低指數方向(具有較高的原子密度)

成長,角度偏差量θND自然而然便隨著成長速率增加而減小。

(31)

參. 實驗方法

3.1 實驗材料及處理

本研究係使用的鎂基材料分別為純 Mg 與 Mg 合金 AZ31、AZ61 及 AZ91。

純 Mg 為一般商用鑄錠塊,表 3-1 所示為四種 Mg 基材料之成分組成。AZ31 與 AZ61 為擠形板材,厚度為 6 mm,由 Higashi 教授( Department of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Japan)所提供。AZ91 則是由大陸 Nanjing welbow metals CO., LTD.所生產,其為鑄錠材。

為了使原始母材 AZ91 成份均一,且減少鑄造材所含的孔洞量,將母材裁成 厚度 50 mm 的板材,經 415℃、20 小時的固溶處理,爾後將板材經由 HF200x200 可調轉速滾壓機,以 300℃、30 分鐘的退火條件,壓延成厚度 30 mm 的板材。

另外相同的壓延條件,將 40 mm 的板材壓延成 6 mm 的片材,以便與相同厚度 之 AZ31 與 AZ61 進行比較。

銲接前,將壓延後的 30 mm 之 AZ91 板材施予 415℃、2 小時的固溶處理;

6 mm 的 AZ31、AZ61 及 AZ91 片材則施予 415℃、10 min 的固溶處理,以消除 其壓延所產生的殘餘應力,並使材料均質化,另外還有一批 AZ91 未經過固溶處 理,以下均用 AZ91-NST 表示,以便與固溶過之 AZ91 有所區隔,而純 Mg 則是 從原鑄錠材裁切成 6 mm 厚板,接著將其於 300℃下放置 10 min,然後水淬處理。

為了避免油脂、污染物及氧化物附著在材料表面,進而影響銲接時隻輸入熱量及 電子束銲接機之真空度,所以銲接前,所有銲件皆以 320 及 600 號砂紙研磨表面,

接著將其置於丙酮(acetone)溶液中,以超音波震盪洗淨表面。

3.2 電子束銲接處理

(32)

本研究所使用的電子束銲接設備為 TORVAC CVE63B 電子束銲接機,使用 的銲接方式採取無預熱、無填料的自體銲接。銲接時電子束銲接機之真空度保持 在 5~8×10-5 torr,其它相關銲接參數如表 3-2 與表 3-3 所示;銲接方向與壓延方 向(RD)或擠型方向(ED)垂直。

3.3 光學顯微鏡之觀察

將銲接後之材料的橫斷面(詳見圖 3-1)以慢速切割機切下,經冷鑲埋後,

以砂紙依序研磨,再分別以 0.3 µm 與 0.05 µm 氧化鋁粉進行拋光,最後進行腐 蝕。將完成腐蝕之試片以光學顯微鏡(optical microscopy, OM),調整適當倍率 及焦距,觀察銲道形狀、銲道內金相組織、孔洞分佈、晶體組織成長方向等。

3.4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之觀察

將金相試片放入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內,所使用的掃瞄式電子顯微鏡之 型號為 JEOL JSM-6400,以二次電子影像(secondary electron image, SEI),加速 電壓為 20 kV,觀察 OM 所無法觀察的銲道之微細晶體組織。並使用 EDS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及藉由 EDS-speed map、EDS-line profile 與 EDS-point profile,觀察銲道元素成份的分佈。

3.5 微硬度試驗

微硬度所採用的儀器為 SHIMADZU HMV-2000 微硬度試驗機,測試用的試 片取樣為銲後銲道的橫斷面(cross section),此乃包含母材與銲道熔融區的部 分,如圖 3-1 所示。試驗之前,每個試片先經冷鑲埋,後接以研磨及拋光處理。

進行微硬度試驗時,選定的荷重(load)為 50 g,停留時間(dwell time)為 15 sec,

量測方式分為兩種:一為沿銲道橫斷面的垂直方向,求取熔融區上、中與下三部

(33)

分的微硬度值;另一則沿銲道橫斷面的水平方向,量測母材至熔融區之微硬度變 化情形。

3.6 拉伸試驗

拉伸試驗所採用的設備為 Instron 5582 萬能試驗機,測試溫度為室溫,應變 速率(strain rate)採用 1×10-3 s-1。在試片的取樣方面,在 30 mm 厚板之 AZ91 的部分,欲了解整體熔融區與熱壓過之母材的拉伸性質差異,加上銲後的深度較 深,方便全熔融區試片的製作,試片取樣與試片規格如圖 3-2 與圖 3-3 所示,其 拉伸方向平行於銲道,而垂直於壓延方向。另外,在 6 mm 厚板之鎂基材料則是 選定純 Mg、AZ31、AZ61 與 AZ91 做一比較分析,其拉伸方向垂直銲道,而平 行於壓延或擠型方向,如圖 3-4 與圖 3-5 所示。

3.7 X 光繞射分析

X 光繞射( XRD)分析係採用本所 Siemens D-5000 X-ray 繞射儀,

由 IBM

個人電腦控制,便於分析數據與繪製結果

。分析的試片乃是選取未銲接試

片,其分析部位為圖 3-1 中,垂直於 ND 的平面,與銲接後之全熔融區域,如圖 3-6 所示,主要是量測並計算三種 Mg 合金之晶體常數,以及粗略瞭解有何明顯 之優選平面或方向存在於母材與銲道。此外,以圖 3-6 試片所做之全熔融區的織 構分析,包括極圖( pole figure)與方向分佈函數(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ODF)乃是由中鋼 Siemens D-500 X-ray 繞射儀所量測。

3.8 背向散射電子繞射系統觀察

EBSD 試片的要求規格,直徑不能超過 10 mm,厚度在 5 mm 以內,並判斷 好試片的 RD 及 TD 方向,有關銲後試片的取樣詳見圖 3-1。試片研磨及拋光方

(34)

式基本上與一般 SEM 及 OM 的做法類似,為了在實驗時得到較佳的 pattern 與數 據的準確性,同時,為避免試片表面因研磨時產生的殘留應力、機械損傷、表面 氧化及污染,造成繞射菊池譜無法分析或分析錯誤,所以試片經研磨之後,再進 行電解拋光(electrolytic polishing),所使用的腐蝕液配比為 800 ml ethanol,140 ml distilled water 與 60 ml perchloric acid(60%),電壓為 20 V,溫度為 25℃,另 外陰極乃採用 Ni(Nickel)。

試片準備好後,將其裝入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內,並進行 Ge 校正,同時設定 好所要分析之材料的資料庫與試片方向幾何條件。接著取得一 SEM 影像,選擇 實驗所需的區域,作 point 或 map 分析,取得各分析點之繞射譜,並以電腦讀取 Miller index 及儲存空間的座標,最後再利用電腦計算求取極圖( pole figure)、反 極圖(inverse pole figure)與晶相分佈(misorientation distribution)等資料。

(35)

肆. 實驗結果

4.1 電子束銲接結果

(1) 銲道型態與外觀

純 Mg、AZ31、AZ61 與 AZ91 之 6 mm 厚板經電子束銲接後,首先就銲道 外觀而言,純 Mg 之銲道起伏表現相當不穩定,銲道表面有濺灑的現象,而且表 面波紋明顯受到擾動,其表現較為不規則,這種現象隨著走速的增加,越是嚴重,

見圖 4-1。AZ31 相同的銲接條件下,像純 Mg 銲道不穩定的現象,似乎有減緩跡 象,但銲道表面仍有有濺灑的現象,見圖 4-2。AZ61 表面波紋之規則性與穩定 性又比 AZ61 來得好,走速在 35 mm/sec 時,其外觀除了較為凹凸不平外,表 面波紋尚可維持一定的規則性,濺灑的現象也較為少見,詳見圖 4-3。相較於前 三者,AZ91 之銲道起伏較穩定,銲道之表面波紋也較為規則平順,隨著走速減 緩至 25 mm/s,濺灑的現象已不復見,如圖 4-4 所示。

隨著成份組成的不同,四種材料純 Mg、AZ31、AZ61 與 AZ91 在熔入比

(aspect ratio, depth/width)方面的表現也就大不相同。由表 4-1 得知,純 Mg、

AZ31、AZ61 與 AZ91 熔入比均隨著熱輸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熱輸入量下,銲 深以 AZ91 為最,純 Mg 的表現最差,特別是在較快走速(25 mm/s 與 35 mm/s)

的條件下,純 Mg 之銲深變化深受銲速的影響,在 15 mm/s 時,銲深可達 3.985 mm,隨著銲速的上升,則銲深驟然只有 1.268 與 1.168 mm。而 AZ61 與 AZ31 兩者則相差不大。圖 4-5、4-6、4-7 與 4-8 分別為這四種材料之銲道橫斷面圖,

當功率為 500 W,在低走速 15 mm/s 時,6 mm 之三種 Mg 合金只有 AZ91 能被 銲穿,而過多熱輸入量促使其上表面呈現凹陷狀。在銲寬方面,AZ31 與 AZ61 對於熱輸入量的改變,其銲寬差異不大;而走速在 35 mm/s 與 15 mm/s 時,AZ91 之銲寬則有較明顯的差異。此外,就銲道型態、外觀、銲深與銲寬而言,銲接前

(36)

沒有經固溶處理之 AZ91 試片,與事先有經固溶處理的試片,似乎並無明顯差異。

更明確地表示這四種材料在銲深表現上的差異,如圖 4-9(a)所示,顯然 AZ31 、AZ61 與 AZ91 三者之銲深差異程度,隨熱輸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觀 純 Mg 卻沒有依循這樣的關係,熱輸入量在 14 到 20 J/mm 之間,純 Mg 之銲深 表現幾乎呈現穩定狀態,當熱輸入量為 33 J/mm 時,其銲深急速增加至 3.985 mm,約略小於同條件下之 AZ61。圖 4-9(b)為四種材料之熱輸入量與銲寬關 係圖,整體而言,純 Mg 與 AZ31 銲寬與熱輸入量趨勢非常類似,幾乎呈現線性 的關係;而 AZ61 銲寬與熱輸入量的關係也是近似線性,不過其起伏斜率比純 Mg 與 AZ31 來得大,顯示其銲寬值表現對於熱輸入量較為敏感;而 AZ91 與 AZ91-NON ST 兩者曲線趨勢近似相同,而且並沒有依循線性關係,熱輸入量超 過 20 J/mm 以後,銲寬值則趨向定值。圖 4-9(c)則是四種材料(五種條件)之 熱輸入量與熔入比關係圖,在相同功率下,以 AZ31 的熔入比表現最好,熱輸入 量在 20 J/mm 之前,純 Mg 的熔入比表現最差,一旦熱輸入量超過 20 J/mm,純 Mg 的熔入比便大幅提昇,表現甚至比 AZ91 與 AZ61 來得好。

銲後的孔洞分佈,由銲道之橫斷面得知,純 Mg 較其他三種 Mg 基合金之孔 洞量少,而經過熱壓延過之鑄造材 AZ91 也沒有較明顯孔洞存在,三種合金較為 顯著之孔洞均位於銲道的根部。這是由於電子束銲道的熔池瞬間凝固時,因冷卻 速率太快使其中高溫的氣體不及向外逸散,而容易在銲道的根部形成氣孔,即所 謂根部缺陷(root effect),其原因除了因冷卻速率過快外,另一個造成的原因可 能是大多數金屬在凝固時所發生收縮作用( shrinkage effect),在凝固時隨著液體 流入去補償凝固時的收縮,液面在整個銲道深度內逐步下降,於是晚凝固的區域 會留下一些細小的孔洞。而純 Mg 之所以銲後幾無孔洞,這是因為其銲池(weld pool)深度不深,在 keyhole 效應往前移動後,合金亦能流動而填滿整個銲池。

在 30 mm 之 AZ91 厚板方面,由於所強調的是高銲深特性,於是我們嘗試

(37)

多組的銲接條件,以尋求高銲深表現,表 4-2 列了為嘗試之後的最佳銲接條件,

與銲接後之結果。高銲深表現之最佳參數為功率 2200 W 與走速 16 mm/s,所得 銲深可達 28.61 mm,銲寬為 3.48 mm。圖 4-10 所示為這幾組實驗之高銲深示意 圖。由圖 4-11(a)則可以看出四組銲接參數(熱輸入量)與銲深、銲寬的關係,

基本上是維持高熱輸入量,銲深較高與銲寬較寬的特性,熱輸入量在 96.25 J/mm 之前,銲深與銲寬差異程度較小,一旦熱輸入量超過 96.25 J/mm,銲深與銲寬便 大幅度地增加,與前兩組數據的差距也較大。而熔入比與熱輸入量的關係,則是 在 96.25 到 110 J/mm 之間有巨幅的變化,如圖 4-11(b)所示。

(2) 顯微組織

純 Mg 鑄錠於 300℃下放置 10 分鐘,經水淬處理後之顯微組織如圖 4-12 所 示,其晶粒組織的外觀是呈現長條狀,這些長條狀晶粒的間距約 30 µm,並且井 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而這可能是與其鑄造過程時,具有方向性凝固行為所致。

圖 4-13 所示為 AZ31 經過固溶後的顯微組織,為等軸晶,其晶粒尺寸約為 32 µm。

圖 4-14 所示為 AZ61 經過固溶後的顯微組織,為等軸晶,其晶粒尺寸較 AZ31 小,約為 12 µm。原始鑄錠材料 AZ91 經由金相實驗觀察,其晶粒結構為樹枝狀

(dendritic)等軸晶,其大小約為 315 µm,β相析出於晶界上,經過熱壓延與固 溶處理過後,其顯微組織則呈現等軸晶形式,晶粒細化後的大小約為 25 µm,如 圖 4-15 所示。

經電子束銲接處理之後,四種材料的熔融區與母材之微結構組織具有明顯 的不同,除了純 Mg 於 500 W 與 15 mm/s 條件下,靠近熔融區中心的中間區域,

出現不規則細長晶與部分較小的等軸晶,如圖 4-16 所示。其餘條件下與三種合 金的熔融區之晶粒則均是呈現等軸晶的形式,並趨於細化。圖 5-17 至圖 4-19 分 別為 AZ31、AZ61 以及 AZ91 在不同銲接條件下,以及在不同熔融區位置之顯微 組織的 SEM 圖。由實驗得知,相同的材料與銲接條件之下,β相的大小均是反

(38)

映出:越靠近銲根,有越細化的趨勢;在相同的材料而不同的銲接條件之下,當 走速越快,β相的尺寸也是有越細化的情形。影響熔融區處之β相的型態與大 小,推斷主要是由冷卻速率與合金成分所掌控,走速增加,熱輸入量減小,熔融 區之冷卻速率隨之增加,於是β相較無足夠時間成長增大;反之,冷卻速率較快 時,β相析出物則較小。此外,AZ91 相較於 AZ61,甚至於 AZ31,β相較容易 產生不連續析出與偏析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隨著 Al 含量的增加,快速凝固所 造成之非平衡結構,使得有較多過飽和的β相析出;另一方面,根據所推導之四 種 Mg 基材料的冷卻速率得知,四者的冷卻速率隨著 Al 含量的增加而減小,因 而四者的冷卻速率,由大到小依序為純 Mg、AZ31、AZ61 與 AZ91,這說明了 Al 含量越多,β相較容易產生偏析的現象。另外,在 AZ91-NST 熔融區的顯微 組織方面,圖 4-20 所示為整個銲根的示意圖,圖 4-21 與圖 4-22 所示為 AZ91-NST 熔融區中心之上、下部分,其中β相(白色部分之樹枝狀晶)為不連續析出。當 熱輸入量較大,走速較慢時,可以發現熔融區各部位之β相分佈型態,與尺寸大 小幾為一致,約 10 µm 左右;而改以較小的熱輸入量,較快走速時,β相則是呈 現細化現象,且均勻散佈於基地,其大小約 3 µm,詳見圖 4-23。

於熔融邊界處,純 Mg 與 AZ31,其熔融線之界限清楚,容易定義出熔融線 所在位置,如圖 4-24 與圖 4-25 所示。在 AZ61 與 AZ91 方面,其熔融線之界限 不甚清晰,尤其以靠近熔融區處之晶粒,其晶界不如不如母材處之晶粒來得清 楚,而呈現半熔融的狀態,而像這樣部分熔融現象則會從熔融區延伸到部分母 材,在母材處形成有如口袋狀(pocket)的部分熔融區域,在 AZ61 部分,可以 發現部分熔融區域較小,亦少見其形成口袋狀。此外,從熱輸入量與銲接走速的 觀點,則可以發現當熱輸入量越小或走速越快時,部分熔融區域越不易形成,其 成長的範圍也就愈受到牽制,詳見圖 4-26 與圖 4-27。;而在 AZ91-NST 的部分,

銲接前未經固溶之試片,如上述之熔融線附近區域液化(liquation)的現象尤為 明顯,如圖 4-28 所示。

(39)

在晶粒尺寸的比較上,表 4-3 列了四種 Mg 基材料之原始母材,熔融區上、

中及下部分區域,與熔融邊界處之晶粒大小。

造成以上四種 Mg 基材料之熔融邊界表現不一的原因,是由於銲接過程是 處在相當快的冷卻速率下,因此造成熔融區為非平衡結構,四種材料之熔融區的 顯微組織和母材已大不相同,特別是在熔融區與母材區間之微組織變化,四種材 料存有明顯差異,Al 含量較高的 AZ61 與 AZ91,在熔融邊界上一直延伸至母材,

會有部分熔融、液化的現象。這是由於原本母材中的晶界上聚集著許多介金屬化 合物(以 Mg17Al12為主,另含有一些微量的 Mg-Al-Zn 三元共晶組織),這些介 金屬化合物的熔點原本就較 Mg 相低,以及 Mg 合金熔融範圍隨 Al 含量增加而 增加的特徵,再加上 Mg 合金具有低熱容量(heat capacity)及熱傳導(thermal conductivity)佳等特性,於是當足夠的熱量施加於材料時,前面所提之介金屬化 合物區域就會開始熔融,此時這個熔融的部分就會與銲道熔池相連接,行成通道

(channel),因此熔池中的熔融液體會被帶至介金屬化合物處,能量亦隨之傳 遞,使得更多的區域熔融,最後擴大形成所謂部分熔融區域。

(3) EDS 分析結果

EDS 分析的主要是針對四種 Mg 基材料於凝固之後,合金元素成分變化情 形,欲分析之試片的銲接參數為 500 W,15 mm/s,分析部位包含母材與熔融區 的部分,分析方式為線掃瞄( line scan)。就純 Mg 凝固之後,Mg 元素流失現象,

在熔融區部份,則是靠近熔融線處之流失率較為顯著,詳見圖 4-29。三種合金 AZ31、AZ61 與 AZ91 凝固之後,在熔融區,主要合金元素 Mg、Al 及 Zn 在熔 融邊界處皆有流失,其中以 Mg 流失率最為明顯,如圖 4-30 至圖 4-32,這是因 為 Mg 於熔點時的蒸汽壓高於 Al 與 Zn 元素,因此熔融時易揮發。

從 EDS 分析中,銲接之後的 Mg 合金 AZ91,於熔融邊界處,屬於β相的部

(40)

分,相對於基地含有較多的 Al 與 Zn,以及較少的 Mg,整體平均的定量分析,

基地含有 91.63wt% Mg、7.67wt% Al 與 0.71wt% Zn;β相則含有 61.94wt%Mg、34.89 wt%Al 與 3.17 wt%Zn。

4.2 微硬度試驗結果

(1)銲道橫斷面之垂直方向

不管是銲道橫斷面之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之微硬度測試,所有試片均是 在電子束銲接後,沒有任何熱處理與加工的條件下進行(as-welded),圖 4-33 是 純 Mg 在慢走速(15 mm/s)與快走速(35 mm/s)的微硬度關係圖,top、middle 與 bottom 則是分別代表熔融區中心上、中及下區域,由結果得知,走速 15 mm/s 時,微硬度值由上至下是呈現增加的趨勢,平均值由上至下為 38 至 43,幾乎呈 線性變化。當走速增加至 35 mm/s,top、middle 與 bottom 之微硬度平均值約在 43.5 與 44.5 之間,比慢速時高。

圖 4-34 是 AZ31 在慢走速(15 mm/s)與快走速(35 mm/s)的微硬度關係 圖,走速 15 mm/s 時,越是靠近銲根,微硬度值越大,三個區域由上至下在 54.5 至 57 之間,middle 與 bottom 微硬度值幾為一致。走速 15 mm/s 時,三個區域無 明顯差異變化,平均值落在 57.5 與 58.5 之間。

圖 4-35 是 AZ61 在慢走速(15 mm/s)與快走速(35 mm/s)的微硬度關係 圖,走速 15 mm/s 時,bottom 的微硬度較 top 與 middle 小,由上至下在 66 到 69 之間,當 35 mm/s 快走速時則與 15 mm/s 相反,為硬度值以 bottom 最大,top 最 小,在 66 到 69 之間。

圖 4-36 則是 AZ91 在慢走速(15 mm/s)與快走速(35 mm/s)的微硬度關 係圖,當走速為 15 mm/s,以 top 的微硬度值較高, middle 與 bottom 差異不大,

(41)

由上至下在 69.5 與 71.5 之間。而走速為 35 mm/s 時,則 bottom 為硬度值 82,明 顯高於 top 與 middle 微硬度值 78。

根據銲道橫斷面之垂直方向的微硬度測試結果,可以歸納出其硬度值是隨 著走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功率下),這可以從冷卻速率的觀點來解釋,因 為走速的增加伴隨著較快的冷卻速率,晶粒結構趨於細化,易得到強化的效果。

(2)銲道橫斷面之水平方向

由圖 4-37 到圖 4-41 觀察到四種 as-welded 材料的銲道橫斷面之微硬度變化 情形,顯而易見的是,不管是慢速(15 mm/s)或高速(35 mm/s),這五組的微 硬度值都是熔融區的部份較高,母材的部分相對地較小,而純 Mg 由於沒有添加 任何合金元素,沒有達到析出強化的效果,微硬度變化起伏程度較合金 AZ31、

AZ61 與 AZ91 來的小。微硬度值以 AZ91 這組試片之母材與熔融區差異最大,

在走速 35 mm/s 的熔融區之微硬度值最大可達 78 左右,反觀母材的硬度值只有 60 左右。電子束銲接前未經過固溶處理的試片以 AZ91-NST 為代表,其銲後母 材的硬度值在 63 至 70 之間左右,高於 AZ91 試片,而在熔融區,其微硬度值介 於 70 至 80 之間,與 AZ91-NST 試片相近。

走速變化造成微硬度值的差異,亦可從這五組數據觀察出,於熔融區,這 五組之微硬度皆是隨著銲接走速的增加而增加,而這增加的幅度,又似乎與合金 成分有關,當合金元素 Al 增加,銲接走速對於熔融區微硬度的影響越顯著,從 圖中可以發現純 Mg、AZ31 乃至於 AZ61,走速的改變所造成熔融區微硬度變化 幅度介於 2 至 3 之間;反觀 AZ91 與 AZ91-NST 差異變化達 6 到 8 左右。

此外,純 Mg、AZ31 與 AZ61 靠近熔融線處微硬度值相較於母材有下降的 趨勢,這可能為熱影響區(heat affected zone, HAZ),但 AZ91 卻沒有這樣的現 象,這與合金的溶質多寡有關,第二元素 Al 含量較多的 AZ91,其原母材的微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看起來都足以奪人眼目,令 人愛不忍吃。」這段話中介紹刨冰的添加物,其中沒有提及添加物 的哪個方面? (A)味道

八、本職類原分甲、乙、丙三級實施檢定多年,各事業機構常按其等級分別進用或提

(CNS) ,鋼結構圖之畫法、.

小王在 228 廣場先向東北方前進

鋼絲軌道: (鋼絲型線燈)利用 金屬線的導電性取代傳統 電線。線燈多採用多面反 射燈泡。.. 特殊燈.

◦ 金屬介電層 (inter-metal dielectric, IMD) 是介於兩 個金屬層中間,就像兩個導電的金屬或是兩條鄰 近的金屬線之間的絕緣薄膜,並以階梯覆蓋 (step

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場效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ET).

等溫電漿應用於電弧熔鍊(Arc Refinement)、電漿融射(Plasma Spraying)及感應偶合電漿分光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