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超寬頻低雜訊放大器設計

3.1 電路結構

參考文獻[2]的電路架構如圖 3.1.1 所示,為 3 級共源級(common source)放 大器串接,在第一級放大器的輸出端,串上 RC 負載做為輸入匹配,而在第三級 輸出端串上電容與電阻作為輸出匹配,以此簡潔的電路架構可使低雜訊放大器達 到寬頻與低雜訊的結果,與傳統利用 LC 來做輸入匹配,需要更大的面積,同時 輸入匹配的元件數增加將使得 NF 變的更差,於是此電路架構受到本實驗室學長 們的注意,此電路使用的製程為 HEMT,其量測結果如下 :頻寬

(Bandwidth):10-20GHz、輸入反射係數(S11)<-10、增益(S21)~20dB、雜訊指數(Noise Figure):1.4~1.6dB、功率消耗(Power consumption)=39.6mW。

圖 3.1.1 3 級共源級放大器電路結構

7

參考文獻[4]為本實驗室學長,參考上述架構後,所設計的寬頻低雜訊放 大器,如圖 3.1.2 所示。他將第二級共源級放大器改為共閘級放大器,形成修改 過的疊接架構(coscode structure),可獲的較好的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及隔絕度(Isolation),在第一級放大器的輸入端串上一顆電感,同時加入一顆回 授電容,使輸入反射係數(S11)效果更好,將第三級共源級(common source)放大 器改為共汲級(common drain)放大器,使得輸出匹配效果更好;而這顆晶片是使 用 CMOS 製程,其量測結果如下:頻寬(Bandwidth):2.75-7.7GHz、雜訊指數(Noise Figure):3.7-5.5dB、功率消耗(power consumption):21.1mW。

圖 3.1.2 參考文獻[4]的放大器電路結構

我引用學長的架構做了一些修改,首先將 Lg由 1nH 改為 0.466nH,同時 拿掉第一級的回授電容,而把 R1 由 32K ohm 降為 1K ohm,這樣將使輸入反射 係數在低頻時保持負值,使系統更穩定,NF 會更好,同時在第二級放大器的輸

8

出端串上一顆 series peaking 電感,使增益在高頻時不會有明顯下滑的現象,達 到寬頻的結果。

此電路使用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0.18um CMOS 製程設計製作 完成。前後兩個電容 Cb1,Cb2為量測 RF 時,阻隔直流電源,避免直流電源跑進 網路分析儀,M1為共源極(common source)放大器,可提供很高的輸入阻抗(只 受限偏壓電阻 R1的大小限制),很大的負電壓增益及很大的輸出電阻,R1、Ld1Rd1、Ld2、Rd2及 LS2為 RF choke,LS1與 Lg為 Noise Figure 及 S11的匹配電路關鍵 點, M2為一個共閘極(common gate)放大器,其輸入阻抗 Rin≅ 1/Gm與 C01形成 M1的 RC 負载電路,分別對高頻及低頻作輸入匹配,及利用電感(LS1)與電容(Cgd) 回授來達成輸入匹配;同時 Lg、LS1、M1、C01、M2、Ld2、Rd2形成一個修改後的 疊接(cascode)架構,提供較好的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與隔絕度

(isolation);利用並串連尖峰(shunt-series peaking)電感(Ld2-Lpk)的頻寬延伸技 術,來達成頻寬延伸的目的,Mb為一個源極追隨器(source follower)與 Mi 組 合後,用來提供一個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和電壓增益接近一的緩衝放大器,

調整緩衝放大器,使 Rout≅ 1/Gm=50 Ohm,作為此超寬頻低雜訊放大器的輸出匹 配。此電路結構如圖 3.1.3 所示,使用偏壓 VDD=1.8V,Vbias=0.7V,量測結果:

頻寬為 3 .1~ 10.6 GHz,平均增益為 9.9 dB,雜訊指數為 3.9 ~ 4.9 dB,輸入反射 係數為 -7.7 ~ -12 dB。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