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營利性組織經營與管理

鄭欽明(2002)認為整個社會可藉由非營利性組織匯集資源的特性,

以彌補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不均問題,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福祉,且隨著非營 利性組織的興起,相關課題的討論與學術研究也有日益發展的趨勢。

官有垣(2002)提及非營利性組織之名稱與定義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最先是以「第三部門」 (the third sector) 出現,後續有「志願部門」、「獨 立部門」以及「慈善團體」等名稱。官有垣(2002)說明非營利性組織既 非政府機構,也不是私人企業,它是以公眾利益為目標,社會服務為使命,

且不以營利為目的之民間組織,介於政府部門與營利性組織間,提供社會 大眾公共財,雖然為了增加組織的收益,也從事營利性的活動,但與營利 性組織的不同之處,在於非營利性組織將其收益轉為提供服務給社會大 眾,而非利益的分配。

本研究歸納上述文獻的重要概念,整理鄭丁旺、王國樑、張美玲、孫 瑞霙(2002)的定義,瞭解非營利性組織大致為:「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

經營所得之利潤需以社會大眾的利益做分配運用,經營成果亦不分配給私

人,而是以公共服務為使命,並享有免稅資格之民間獨立性組織。」

“Y”CAMPS是由基金會所成立,它是一個非政府且非營利,具有正式結構 的民間組織,結合許多志願人士組成的自我管理團隊,且組織不以營利為 目的,也不為自身的成員謀利,而是以公共利益為服務原則,其獲取的利 潤皆使用在營隊本身,為一非營利性組織的營隊。

運動與休閒組織的營運,在於運用經營管理的概念,能夠設計出多元 且獨特的服務內容,透過訓練有素的員工,將服務品質傳達給顧客以滿足 其需求,其範疇包含活動的規劃設計、行銷策略的擬定、人員的領導與訓 練、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經費的統籌與運用、各項相關計畫的評估 以及執行與考核等(程紹同、方信淵、洪嘉文、廖俊儒、謝一睿,2002)。

司徒達賢(2999)認為非營利性組織亦需行銷、人力資源管理及財源開發 方面的策略,才能將使命和目標轉化成具體的表現。對於非營利性質的運 動與休閒組織來說,主要是生產無形產品,例如運動與休閒服務、參與者 的體驗度以及大眾需求滿意度等,其績效很難用精確的經濟項目來衡量。

鄭欽明(2002)提到非營利性組織與企業或政府相較,最大的特性在 於非營利性組織的類型眾多且複雜,可稱是包羅萬象。過去的研究大多是 借用企業管理的相關理論,從營利性組織角度來探討非營利性組織的管 理,這樣的缺點是無法將非營利性組織的組成要素與運作特性突顯出來,

而且局部的分析經常會忽略組織中互動的重要性。事實上,非營利性組織

同樣需要有效之經營管理,可惜若干發展於營利性組織的管理控制方法與 技術,並無法直接應用在非營利性組織,因此造成管理上的一大問題。本 研究認為有需要將過去個別分開探討的功能主題整合在一起,並從非營利 性組織的角度,利用一個系統性的架構,分析說明個別要素的含意與彼此 的互動關係,以期更深入瞭解非營利性組織在經營管理上的內容。因此,

本研究使用專為探討非營利性組織經營管理,所發展而出的CORPS模式,

加以瞭解“Y”CAMPS的經營管理內涵,分別整理如下所列4項內容:

一、CORPS模式的內涵

所謂「CORPS」原意為軍團,是指共同工作與活動的ㄧ群人,司徒達 賢(1999)認為這與非營利性組織的概念相當接近,這5個縮寫字母分別代 表非營利性組織運作中的5項重要因素,在管理上都有必須注意的地方,每 一項都有其面對的環境變化與機會,而彼此之間的互動配合,也是非營利 性組織經營管理上的重要課題,這5項重要因素分別為:

C:Clients,服務之對象。

O:Operations,創造價值之業務運作,含規劃與組織。

R:Resources,財力與物力資源,含資源提供者。

P:Participants,人力資源,含專業人員。

S:Services,所創造或提供之服務。

CORPS模式的概念圖如下頁圖2-3-1所示:

S P

R O

C

圖2-3-1 非營利性組織經營管理CORPS模式

資料來源: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頁3-15)。台北:天下文化。

二、CORPS 模式的運作程序

CORPS模式中5個要素之間的互動過程,即為非營利性組織的運作程 序,也就是結合人力資源 (Participants)、財力資源與物力資源 (Resources) , 經營某些有組織的活動 (Operations) ,創造出有價值的服務 (Services) , 以服務某些社群 (Client) 。

人力資源 (P) 包含受薪的專職人員與不支薪的志工,這些人基於對組 織理念的認同而參與組織的運作與服務;財務資源與物力資源 (R) 可能來 自社會大眾的支持,或由特定團體提供,擁有這些資源才能確保非營利性 組織的正常運作;非營利性組織的活動 (O) 是將組織的使命、理念及策略,

經由成功的規劃、執行以及控制,對服務對象產生實質作用;它所提供的 服務 (S) 是對人的照顧、價值觀念的灌輸,也或者是人們身心靈的改造;

其服務的對象 (C) 為特定的對象或是整個社會大眾,希望經由非營利性組 織的努力使大家擁有更幸福快樂的生活。在非營利性組織中,於CORPS之 上,尚有一決策核心(Decision Core,簡稱DC)這是整個組織決策的主體,

也是整個組織運作的權責所在,它能決定CORPS模式的運作,負責界定使 命、制訂策略以及執行實際的經營管理工作。“Y”CAMPS的執行長即為該 營隊的DC(最高決策者)。

三、非營利性組織的使命

Drucker (1990, 1998) 指出非營利性組織的經營管理主要是靠使命 (mission) 。使命為非營利性組織最重要的構成因素,是組織為何存在的基 本理由,也是最後想要達成的結果,非營利性組織之存在不是為了利潤,

而是為了理想,因此使命尤其重要。所謂「使命」指的是組織創設與存在 的目的,對非營利性組織具有高度關鍵性,它的基本句型是「為某些

Clients,提供某些Service。」一個好的使命必須要明確、有重點,並具有 指導行動的意義。

使命中提供服務的共同特性是維護社會價值、提供社會服務、啟發觀 念、改變行為以及提升人的身心品質,而服務對象則依機構性質,可能是 某類弱勢族群、某些需要幫助者,或是一群具有特定身分的人(鄭欽明,

2002)。

四、非營利性組織的策略

非營利性組織在制訂策略時,必須重視「C、O、R、P、S」5項之平衡,

以平均分配資源與權力,才不致使整個組織運作失衡,除此之外,所有的 非營利性組織皆重視競爭對組織生存的影響與正面的意義。它的競爭通常 來自服務對象 (C) 、參與人員 (P) 與資源 (R) 3方面,能夠獲得服務對象 之認同是其存在的基本價值,參與人員的素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成敗有決 定性的影響,而各項財務與物力資源的投入,更是非營利性組織能夠維持 運作的基本條件。

鄭欽明(2002)認為CORPS模式的特色,在於提供一個統合的架構,

讓研究者可以先藉由描述非營利性組織的形貌,快速瞭解組織現況,然後 根據各項要素之間的基本運作邏輯,檢視它是否有明確的使命、正確的策 略與合理的運作方式。

非營利性組織CORPS模式所反映出的經營管理特色,將形成重要的管 理課題,並對其未來的發展策略有重要的管理意涵,而國內近幾年以CORPS 模式為理論分析結構的博、碩士論文,主要是以台灣農會、中華企業資源 規劃學會以及企業文教基金會等非營利性組織為主,沒有特別針對營隊加 以探討的論文。因此,本研究將以CORPS模式為研究架構之ㄧ,探討

“Y”CAMPS的經營管理。

本研究在文獻分析的過程當中,發現國內近5年來以CORPS模式為研究 架構的博、碩士論文頗多,研究者從中挑選與本研究對象較為相關的著作 共10篇,如下表2-3-1所列:

表2-3-1 台灣近5年以CORPS模式為研究架構的論文

國內學者 年代 博、碩士論文題目

張榮農 2005 非營利組織策略合作之研究—以台灣農會為例

黃桂蘭 2004 非營利組織CORPS模式在國民中學總務處應用之研究 黃枝興 2004 台灣戰後社會變遷與休閒運動之發展(1945-2003)

陳淑芬 2004 非營利組織之職業專業認證制度運作模式研究—以中華企業資源規 劃學會為例

蒼開強 2004 組織氣候與工作滿足之探討—以中國青年救國團為例 張凱翔 2004 非營利組織e化模型及其績效影響之研究

湯谷明 2004 全國性非營利組織在生態旅遊的角色研究

鄭欽明 2002 專業型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雅文基金會為例

高家斌 2001 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企業文教基金會為例 陳川正 2000 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管理—以基督教的「細胞小組模式」等教會

為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Y”CAMPS的經營管理,研究者透過非營利性組織 的經營管理模式(CORPS模式),並結合環境分析工具(SWOT分析),

最後再統合這兩項研究架構,歸納出該營隊的成功經營管理之道,以供國 內營隊營運時之參考,期盼研究結果能有助於營隊等相關產業之整體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