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人口學特性差異性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人口學特性差異性分析

兩組病患人口學特性研究結果顯示,如表五。兩組均以男性較多分別是(80

%、71.7%)。平均年齡非計畫組為55.23 歲(SD=18.33)、計畫組為53.8 歲(SD

=18.04),兩組都是61 歲以上較高。疾病類別中,兩組均以腦神經外科較多(41.7

%、55%)。以χ2檢定兩組性別及疾病類別,以t 檢定兩組年齡,在統計上均 為無顯著差異,可見兩組是具有可比性的。

表二 非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基本狀況、預防保護措施分析

表三 非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呼吸氧合狀態及拔管預後分析

表四 非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照顧護理人員特性分析

表五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拔管情境:病患人口學差異性分析 n = 60

變項名稱 非計畫組 計畫組 P 值 性別

男 48(80%) 43(71.7%) 0.286 女 12(20%) 17(28.3%)

平均年齡 55.23(SD=18.33) 53.8(SD=18.04) 0.667 疾病類別

腦神經外科 25(41.7%) 33(55%) 0.108 腸胃肝膽外科 9(15.0%) 1(1.7%)

呼吸系統 4(6.7%) 4(6.7%)

惡性腫瘤 10(16.7%) 9(15%)

其他 12(20%) 13(21.6%)

第四節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的差異性分析

非計畫性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兩組病患之拔管情境含基本狀況、預防保 護措施、呼吸氧合狀態及拔管預後之差異性分析,如表六。病患基本狀況中,

疾病嚴重度評分非計畫組16.8 分(SD= 6.4)低於計畫組 19.2(SD=6.2),有 統計顯著差異(P<0.05)。疾病嚴重度評分小於15 分的非計畫性拔管比率高於

大於等於15 分病患,Odds ratio 為 3.06(P<0.05)

住院天數以非計畫組較長,

有統計顯著差異(P<0.05)。插管天數則插管 4-7 天與插管 8 天以上非計畫性

自拔管比率比插管1-3 天高,Odds ratio 分別為 3.34 與 2.28(P<0.05)。比較病 患意識狀態,意識混亂及躁動病患非計畫性自拔管比率高於清醒病患,Odds

ratio 分別為 1.39 與 0.73;另外在預防保護措施中,沒有接受約束的病患非計畫 性自拔管的比率高於有接受約束病患,Odds ratio1.39,但以上兩者並未達統計

顯著差異;而兩組病患在預防拔管中沒有使用鎮靜劑比有使用鎮靜劑的病患,

非計畫性自拔管的比率較高,Odds ratio1.07,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有關兩組呼吸氧合與拔管預後之差異性分析,如表八所示。兩組中拔管前 是否使用呼吸器、呼吸模式、吐氣末正壓、給氧濃度、動脈血氧與氧濃度比值、

脈衝式血氧飽和度及拔管後是否重插管等項目,兩組均呈現統計顯著差異(P

<0.05)。其中非計畫組88.3%的病患使用呼吸器之人數高於計畫組 66.7%,而 其中使用呼吸器病患非計畫性自拔管比率高於未使用呼吸器者,Odds ratio 為 3.79;在呼吸模式中,非計畫組使用輔助/控制呼吸模式(ACMV)24 人(40%)

明顯高於計畫組4 人(6.7%),使用 T-piece7 人(11.7%)則少於計畫組 22 人

(36.7%)。其中使用輔助/控制呼吸模式(ACMV)與 Pressure support 呼吸模

式的病患,非計畫性自拔管比率高於使用T-Piece 病患,Odds ratio 分別為 18.87 與2.68;非計畫組中使用吐氣末正壓平均 3.7cmH2O(SD=2.45)高於計畫組的 1.7 cmH2O,而 PEEP 使用大於 5cmH2O,非計畫性自拔管比率高於使用小於等

於 5cmH2O 的病患,Odds ratio 為 17.95。另外非計畫組給氧濃度平均 44.1%

(SD=14.91)也高於計畫組的 35.1%,而其中給氧濃度大於 40%,非計畫性自

拔管比率高於給氧濃度小於40%的病患,Odds ratio 為 12.68;拔管前 24 小時 內有抽取動脈血液氣體分析的病患中,非計畫組動脈血氧與氧濃度比值小於

200torr 的佔 11 人(47.8%)明顯高於計畫組的 2 人(8.3%),而比值小於200,

非計畫性自拔管比率高於比值大於200,Odds ratio 為 10.09;在脈衝式血氧飽 和度(SpO2),非計畫組97.7%則低於計畫組 98.8%,而 SpO2小於等於95%非

計畫性自拔管比率高於大於95%,Odds ratio 為 6.56。至於拔管預後中,非計 畫組拔管後接受重插管比率有32 人(53.3%)明顯的高於計畫組 1 人(1.7%),

Odds ratio 為 67.44。

兩組在拔管後呼吸氧合與重插管關係的研究顯示,呼吸模式處於 ACMV mode 的病患,拔管後重插管機率較高,Odds ratio 為 3.08,但未達統計顯著

差異。其他在吐氣末正壓、給氧濃度、動脈血氧與氧濃度比值及脈衝式血氧 飽和度顯示,氧合狀況較差病患重插管比率較高。其中使用吐氣末正壓大於 5cmH2O、給氧濃度>40%、動脈血氧與氧濃度比值小於 200、脈衝式血氧飽

和度小於等於95%的病患拔管後重插管機率較高,Odds ratio 分別為 7.55、

4.49、4.50、20.1,且均達統計顯著差異。

表六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

表七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

表八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拔管情境:

拔管後呼吸氧合與重插管關係 n = 60 是否重插管 是 否 P 值 *OR 呼吸模式

ACMV 11(9.1%) 17(14.2%) 0.161 3.08 Pressure support 16(13.3%) 47(39.2%) 1.62 T - piece 5(4.2%) 24(20%) 1 吐氣末正壓

≦5cmH2O 22(18.3%)

83(69.2%) 0.001 1

>5cmH2O 10(8.3%) 5(4.2%) 7.55 給氧濃度

≦40% 18(15%) 75(62.5%) 0.001 1

>40% 14(11.7%)

13(10.8%) 4.49 動脈血氧與氧濃度比值(N=47)

小於 200 7(14.9%) 6(12.8%) 0.026 4.5 大於 200 7(14.9%) 27(57.4%) 1 脈衝式血氧飽和度

≦ 95% 6(5%) 1(0.8%) 0.001

20.1

> 95% 26(21.7%) 87(72.5%) 1

*OR=Odds ratio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非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人口學特性與拔管情境探討

本研究在非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的人口學特性中發現以男性較多,此 與張等人(2002)研究的發現相同。疾病類別中腦神經外科病患拔管機率較高,

此結果可能與本研究的單位為外科加護病房,外傷及腦部疾病病患較多有關。

拔管情境中病患基本狀況和預防保護措施統計結果,意識清醒的較多有41 人(68.3%),而此發現與 Grap 等人(1995)和 Balon(2001)的研究中意識

清醒的病患自拔管比率較高相同,顯示意識較清楚的病患仍可能有自拔管傾 向,應特別給予預防性照護。而本研究中同時也發現當病患發生非計畫性拔除 氣管內管時,大部分的病患(86.7%)都有接受約束,同時未接受鎮靜劑病患

佔61.7%。此結果與 Balon(2001)的研究發現有 79%病患自拔管時仍接受約 束,及89%病患是因鎮靜劑不足導致自拔管的結果相同。另外與 Maguire 等人 (1994)研究中提到自拔管與約束有明顯相關論點相符。同時也與 Boulain

(1998)、Chevron 等人(1998)和 Pesiri(1994)研究中發現,鎮靜劑使用不

足可能是造成病患自拔管路重要因素的結果一致。由此顯示約束中的病患仍可 能發生非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若適當的使用鎮靜劑,可能可以預防非計畫性 拔除氣管內管的發生。而此項研究結果在病患約束方面也與明等人(2002)和 黃、莊(2002)報告中所提,臨床護理人員應審慎評估使用其他替代約束的措 施,並將約束作為保護病患方法中最後選擇的呼籲一致,同時也和吳、汪(2000)

報告中強調,適量的鎮靜劑可使病患肌肉放鬆、感覺舒適並可預防非計畫性拔 除氣管內管的觀點相符。此項結果是否表示此護理人員在照顧病患期間,應審 慎評估病患需求,不應將約束視為例行工作。在插管天數的統計資料中發現,

35%的病患在插管第一天即發生自拔管行為與許等人(2002)研究結果初插管 48 小時自拔管比率較高相同,但與張等人(2002)插管超過 24 小較易自拔管

的結果不同。此項研究結果顯示病患個別情況的差異性很大,故自拔管可能發 生在任何時間,因此,護理人員照護病患時應隨時提高警覺。

拔管情境中呼吸氧合和拔管預後資料分析結果,高達88.3%的病患發生自 拔管時仍使用呼吸器,同時有40%病患使用 ACMV 模式及 41.7%病患使用氧 氣濃度超過40%,顯示這些病患並非呼吸治療小組計畫拔除管路的病患,一旦 發生自拔管行為則可能造成生命威脅。研究中使用呼吸器中自拔管後需接受重 插管比率高於未使用呼吸器,此結果與 Betbese 等人(1998)研究中使用呼吸 器病患重插管比率較高結果相同。另外研究中發現有46.7%的病患發生自拔管 後不需接受重插管,這樣的數據雖然沒有Razek 等人(2000)和 Kapadia 等人

(2000)研究中發現 64%和 80%不需接受重插管的數據高,但此資料仍顯示

是否因呼吸醫療小組延遲拔管使病患無法忍受痛苦而提早自拔,值得我們注 意。因為研究者在臨床照護期間,常有病患因晚上值班醫師及呼吸治療師認為 白天拔管較適當或主治醫師囑咐多觀察一天,結果病患不耐等待而自拔管,如 此,不但容易造成病患氣道損傷,同時也是醫療資源的浪費。另外,拔管預後

中分析資料顯示,發生合併症僅有2 位(3.3%)病患,且同樣是再插管困難,

此與Christie, 等人(1996)研究發現重插管困難是自拔管後常見合併症相同,

但自拔管後發生合併症比率則比Grap 等人(1995)7.3%的結果低。此項的結 果不同,可能與醫療人員對合併症的界定不同有關。但Christie, 等人(1996)

研究中發現,有病患因自拔管後,因重插管困難而死亡的合併症,在本研究中 則並未有此發現。

有關照顧護理人員特性的分析發現,自拔管發生時有93.3%的護理人員不 在病患身邊,此與張等人(2002)和 Grap (1995)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同,此結果

讓我們了解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與病患自拔管有關。發生班別在小夜班較多則 與張等人(2002)和 Anid 等人(2000)研究結果相同,但與 Grap(1995)發現

白班最多和 Christic 等人(1996)的三班發生率一樣的結果不同。此不同的結 果,可能與各家醫院工作分配或人員排班差異性太大有關。例如:有些醫院病 患身體護理集中在白班,有些則三班平均分配,另外研究其間是否因某醫院新 進人員多且集中在白班,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第二節 非計畫與計畫性拔除氣管內管病患人口學特性與拔管情 境差異性的比較

拔管情境中病患基本狀況和預防保護措施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入院嚴重 程度評分非計畫組低於計畫組,但住院天數卻高於計畫組,且均達統計明顯差 異。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計畫組中有很多的病患是接受開刀後入加護病房觀 察一天,第二天進行拔管後即轉出加護病房有關,因入院嚴重程度評分是以第 一天入加護病房之評分登記,使得計畫組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假性增加,但因資 料收集時並未詳細記錄兩組接受開刀人數,故無法更客觀的評估,但由插管天 數計畫組低於非計畫組中可以印證,所以以後的研究,可以再把是否接受開刀 也變成相關變項。另外插管天數非計畫組高於計畫組的研究結果則與 Coppolo

拔管情境中病患基本狀況和預防保護措施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入院嚴重 程度評分非計畫組低於計畫組,但住院天數卻高於計畫組,且均達統計明顯差 異。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計畫組中有很多的病患是接受開刀後入加護病房觀 察一天,第二天進行拔管後即轉出加護病房有關,因入院嚴重程度評分是以第 一天入加護病房之評分登記,使得計畫組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假性增加,但因資 料收集時並未詳細記錄兩組接受開刀人數,故無法更客觀的評估,但由插管天 數計畫組低於非計畫組中可以印證,所以以後的研究,可以再把是否接受開刀 也變成相關變項。另外插管天數非計畫組高於計畫組的研究結果則與 Coppolo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