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點

孝有不同層次,相對外在形式,內心的敬意才是最 重要的。

今時今日,很多人以為供養父母,給予他們生活費,

就算盡了孝道。其實,用錢財養活父母,只是最基 本的孝行。要孝順父母,還需要付出情感,要陪伴 他們,尊敬他們,多徵詢他們意見,多加溝通,而 不僅僅是依靠金錢。此外,還要修養自身言行,不 讓父母擔心,更不應連累他們受辱。因此,即使給 予父母很多金錢,但不願付出情感,不予尊重,父 母也不會感到欣慰;相反,即使沒有物質享受,但 若能發自真心地愛護他們,就算只有一句簡單的關 心問候,也能讓父母倍感欣慰。

思考題

 孝順與否,首重心意。小朋友即使能力有限,

金錢不足,只要有心,便可以讓父母歡喜不 已。想一想,你可以做些甚麼事讓父母高興 呢?請與大家分享想法。

 父母一直在照顧你,無微不至,你知道嗎?

當有一天,父母年老不便時,你會反過來照

顧他們嗎?會如何照顧呢?請想一想,與大

家分享想法;回家後,也請將你的心意告訴

父母。

補充

曾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囓 [五結切,音 近「醃」,ngit9]指心痛》的主角,其文曰: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 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 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

『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詩曰: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

骨肉至情深。」教師可以「囓指心痛」的故 事為綱,精選《二十四孝》的其他故事講解,

並播放相關動畫,以加強學生印象。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讓)。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讓);不 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道。孔子說:「今人所謂行孝,

只求能夠供養父母。但就算是犬馬,都能 夠得到飼養;若不心存敬意地孝順雙親,

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何別呢?」

子游: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春秋末 吳國人,較孔子小四十五歲,為其七十二弟子中 唯一南方人。子游為孔門十哲之一,特習於禮,

尤以文學著名。

[讓,joeng6]:供養,傳統慣讀去聲。陸德明

《經典釋文》「能養」下注曰:「羊尚反。下及 注『養人』同。」

犬馬皆能有養:此句歷來有不同解法,或謂犬馬 皆能養活人,而人養活人,若不存敬意,便與犬 馬養人無異;又或謂犬馬與人一樣,皆能養活自 己雙親。其實不然。此句當如字訓,謂人能養活 雙親,亦能養活犬馬,若無敬意,則兩者無別。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 子服其勞;有酒食(飼),先生饌

(算),曾(真)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子女在父母 尊長前保持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

有事情,由年輕人效勞;有酒水食物,

讓長輩先吃喝,難道這就算是孝嗎?」

子夏:卜商(前507-約前420),字子夏,春 秋末衛國人,較孔子小四十四歲。子夏擅詩 學,與子游並列孔門十哲文學科。

色難:此句歷來存有二說,一說指子女侍奉 父母時的自身容色,如《禮記.祭義》曰: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 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為注腳。另 一說謂子女要侍奉父母他們的容色,後漢經 學家如包咸、馬融等,均採此說。兩說相較,

以前者較為合理。

 食 [飼,dzi6] :拿東西給他人吃,

傳統慣讀去聲,陸德明《經典釋

文》注曰:「食,音嗣。」惟今

人多如字讀為飲食之食。

[算,syn3]:本指準備食物,引申指吃喝。「饌」今 音「賺」,惟傳統慣讀「算」音。《說文》曰:「䉵,

具食也。从食,算聲。饌,䉵或从巽。」「饌」古作

「䉵」,「算」為聲符,後替換為音近的「巽」;本義 為布置食物,將菜餚陳列於飯桌,引申有準備齊全之意。

陸德明《經典釋文》於「先生饌」下注曰:「上眷反。

馬云:『飲食也。』鄭作『餕』,音俊,食餘曰餕。」

所謂「上眷反」,即讀「算」音。又,漢人鄭玄據《魯 論》張禹、包咸、周氏篇章,並參《齊論》及《古論》

注解《論語》,《經典釋文》引其注本異文作「餕」,

義為食餘。若從此本,則此句可讀為「有酒,食先生 餕」,意指酒菜應由長輩先享用,弟子則食其餘。

曾 [增,dzang1]:副詞,難道,竟然。「曾」,

俗讀為「層」,如楊伯峻《論語譯注》云:

「曾──音層,céng,副詞,竟也。」非是。

王引之《經傳釋詞》特立「曾」字條辨之曰:

「曾,音『增』,此『曾是以為孝乎』之

『曾』。俗讀如『層』,非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亦注曰:「曾,音增。」

重點

兩位學生同樣問孝,而孔子回答不一,可見 其因材施教的特點。

孝重在內心的敬意,而非外在形式,亦不在 於物質多寡。即使以金錢供養父母,照顧父 母起居飲食,若沒有敬意,就不算是孝順。

都市人生活繁忙,壓力不小,要時刻保持和 顏悅色,未必容易。惟孝順之本,在於尊敬 父母,致力使其歡樂愉快,不使其擔憂受辱。

容色不佳,會讓父母緊張擔心,甚或覺得受 辱,故非孝子所為。

思考題

 你有養小動物嗎?你如何照顧他們?

你覺得照顧家人與飼養動物,有甚 麼不同呢?

 你有試過因神情或語氣欠佳而被父 母責罵嗎?將心比己,如果有人一

臉厭惡地盯著你,你會感到不快嗎?

補充

 本章所引,與前述《孝經.開宗明義》曰: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可 以互相比照。

 對於「色難」的批判,是一個很值得探討 的課題,其中又涉及「禮」的思想。《禮 記.檀弓》有「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

可以合觀。

除上引〈為政〉兩則外,《論語》還有不少提到孝 行的內容,如

〈學而〉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 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與《弟 子規》相比照。

又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

〈為政〉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里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 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俱可擇而講述,

引導學生討論。

簡介

孟郊,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500餘首,多

為五言短篇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唐代苦吟詩人代表。

《遊子吟》為一首押平聲微韻的五言古詩,寫於溧

[律,loet9]陽(今江蘇溧陽市)。孟郊早年漂泊流離,

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 職位,於是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苦感自己仕途失意,

半生飽嘗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可貴,於是創作出 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以人人眼中熟見之景,抒 發人人胸中熟悉之情,歌頌母愛的光輝與偉大,情動 於中,巧妙自然。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母手中的針線,一針針地織成遊子身上的 衣裳。

遊子即將上路,慈母密密地縫衣,深恐孩子 長期在外,無人料理。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

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為遊子。此指詩人自己,

泛指其他離鄉的遊子。案:「遊子」,又作「游

子」。考《說文》不收「遊」字,惟「游」字下曰:

(游),旌旗之流也。从 ,汓聲。

),古文游。」是「游」另有从「辵(辶)」

之古文「 」,疑即為「遊」之省文。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旗之游如水之流。故 得偁流也。……引伸爲出游、嬉游。俗作遊。……

从辵者,流行之義也;从 者,汓省聲也。俗作

『遊』者,合二篆為一字。」則以「遊」為「游」

之俗字。今二字並見,「游」、「遊」通用。

 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 心:語帶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

亦指子女的心意。

 三春暉: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

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

暉,陽光。此以春天燦爛的陽光,

比喻母愛有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

光般照耀著子女。

重點

本詩前四句,直接敍述母愛的無微不至,是詩中「賦」

的手法,明白暢快。末句以小草比喻自己,則以比興之 法作結,又得含蓄蘊藉之情趣。

慈母對子女的關愛,是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但是並 不容易描摹形容。詩人以「密密縫」一句,將母愛具體 形象化,成功表現出慈母擔心孩子在外受凍、衣服不耐 穿,於是一針一線細細密密地趕縫衣服,以防孩子遲歸 受苦之情。慈母對子女的耐心、苦心、細心、關心與愛 心,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至深感動!

「寸草心」永遠不能報答「三春暉」,其道理人盡皆知,

如果平白直述,了無趣味。但詩人以疑問句作為收結,

讓人自我反思,留下悠然不盡的餘韻,相當高妙。

補充

全詩重點不在縫衣此一形式,而在於母親對 子女的關懷與緊張。今時今日,未必每位母 親皆會為子女縫衣,但關愛子女之情,千古 如一。教師講授時,宜稍加發揮,如以父母 為子女添衣,闡論其關懷之情。另外,也可 讓學生反思,自己有無試過被父母叮嚀添衣 的經驗?為甚麼父母會如此叮嚀?自己當時 的反應如何,有否表現不滿?如有,這恰當 嗎?如不恰當,以後應當如何?

思考題

 作者將母愛比喻為「春天溫暖的陽 光」,你認為是否貼切?為甚麼?

你又會用甚麼來比喻父母之愛呢?

試加以發揮。

 你有沒有試過被父母叮嚀添衣的經

驗?你當時的反應如何?你知道他

們為何要如此叮嚀嗎?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詩人。白居 易詩風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內容偏重描寫社會現實,強 調詩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以反映民間疾苦為任。

《慈烏夜啼》為一首五言古詩,全詩無對仗句子,採隔句 押韻, 押平聲「侵」韻,一韻到底,寫於白居易四十歲喪 母之時。詩人的母親陳氏,早年守寡,操勞於養家育子,

四十五歲起已體弱多病;往後十幾年間,不斷被心臟病折 磨,最後因跌落坎井而逝世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母親 之死,對白居易來說是很大的創傷,於是他在守喪間寫下 這首詩,以寄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心情。這首詩,

以小我喻示大我,一方面為宣洩個人悲情,一方面亦藉以 諷諭世上不孝的人,提醒世人要及時行孝,貫徹他所堅持 的詩之教化作用。

慈烏失其母,啞啞(丫)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部)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吟)。

昔有吳起者,母歿(沒)喪不臨,

嗟(遮)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