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餘論

在文檔中 兩漢時期的鐘 (頁 14-70)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論文將分三部分:

第二章〈兩漢官方樂制中的鐘〉利用的史料以傳世文獻為主,著眼於史書所記 載之官方演奏音樂的場合,如:宗廟郊祀、天子宴群臣等,從中梳理鐘於這些場合 的使用情況。

第三章〈兩漢風俗裡的鐘〉主要利用考古出土材料、畫像石,搭配文獻資料的 內容,聚焦於兩漢喪葬風俗及漢人宴饗時有使用鐘的音樂娛樂場合,觀察鐘與擁有 者身分地位、地區喪葬風俗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鐘在兩漢的延續與轉變〉則進一步梳理時間軸、區分鐘所扮演的角色,

嘗試找出所謂的「衰落」時間點及可能造成「衰落」的原因。

最後,將於第五章〈餘論〉總結本文討論的成果,並提出一些可以繼續開拓的 問題,期望未來在更多新材料發現後,有機會加以研究、整理與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兩漢官方樂制中的鐘

兩漢時期的樂鐘,現今已有不少考古發現,有助學者透過測音、研究器型與製 造技術等方式推測漢初所嘗試建立的樂制。1但今日欲探討鐘作為樂器在兩漢制度裡 的具體使用情形,仍不得不多仰賴傳世文獻。只是在傳世文獻中,論者探討樂制的 重點往往在「雅樂」,或著重於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意義,因此亦使研究者認為,漢 代雅樂已逐漸式微、古樂幾乎失傳,漢代的帝王似乎更喜愛楚聲,漢人的音樂興趣 也漸轉移至新興的百戲,並進而影響鐘,使鐘的運用在漢代趨於衰落。2

本章將以《史記》、《漢書》與《後漢書》的記載為主,嘗試整理兩漢官方使用 鐘的場合。但由於鐘只是樂器組成之一,文獻不一定特意提及鐘在當時音樂裡的角 色;若有所觸及,也多繼承先秦以來文獻對鐘、磬等金石之樂的認識,將鐘與雅樂 並舉,並未詳細記錄演奏的樂器組成。因此,若想從傳世文獻尋找鐘在兩漢官方音 樂的身影,必須先釐清漢代官方禮樂制度對古代禮樂的繼承與創新,再藉由列舉兩 漢官方演奏音樂的場合,推論是否使用鐘。

1相關研究詳見:王子初,〈西漢三王墓編鐘音律分析(下)〉,《中國音樂》(季刊)2017 年第2期,頁58;王子初,〈海昏侯時代的編鐘:它們見證了「禮樂」的復古與沒落〉,

《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3期,頁86-91;王清雷,〈也談海昏侯墓編鐘〉,《中國音 樂》,2017年3期,頁83-92。

2相關研究可參考: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台北:

東大圖書,1993),頁28-43;朱文瑋、呂琪昌共著,《先秦樂鐘之研究》(台北:南天書 局,1994),頁146-148。

傳第三十九〉,頁2722-2723。

6關於儒者如何影響官方禮樂制度的發展,可參考: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 林列傳第六十一〉,頁3117-3118;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30-1034;。

7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70-1071。

8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33。

9班固,《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頁1253。

10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72-1074。

11班固,《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第六十九〉,頁4154-4155。

12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2000),〈禮儀志第五〉,頁3101-3130。

13范曄,《後漢書》,〈禮儀志第五〉,頁3103。

14范曄,《後漢書》,〈祭祀志第七〉,頁3157。關於東漢初郊祀禮儀延續王莽制度的討 論,邢義田在利用《封禪儀記》和《續漢書‧祭祀志》討論和光武帝封禪過程、特色、

意義和後世評價時,曾指出當時與封禪相關的禮儀應當時可參考漢武帝的舊儀,但因武 帝舊儀與儒家禮儀不合,漢光武帝又需要經典內容建立典禮的正當性和權威性,只好選 擇采用王莽時的儀典和音樂,詳見:邢義田,〈東漢光武帝與封禪〉,收於:邢義田,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77-201。

15班固,《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第六十九〉,頁4154-4155。

〈禮樂志第二〉,頁1045;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頁389-390。

18《漢書‧禮樂志》:「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 人。……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

文津出版社,2002),頁188-191。

19關於漢代官方宗教系統與民間宗教界線模糊的討論,詳見:蒲慕州,〈秦漢帝國之官方 宗教〉,《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頁122-139。

而與西漢時郊祀制度相關研究繁多,關於此議題的研究回顧與西漢郊祀制度改革概況,

可參考:甘懷真,〈西漢郊祀裡禮的成立〉,收於: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26-58。

20蒲慕州,〈秦漢帝國之官方宗教〉,《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頁127-128。

21班固,《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上〉,頁1232。

22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45。

店,2005),頁549-568。

24關於孝惠帝「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之史料,見: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

《人民音樂》,1982年12期,頁12。

《後漢書》,〈禮儀志第五〉,頁3131-3132。

29《後漢書‧禮儀志》「朝會」條注疏所引蔡邕〈禮樂志〉之內容,見:范曄,《後漢書》,

〈禮儀志第五〉,頁3131-3132。

30學者認為黃門鼓吹為外來傳入的音樂,百戲角抵亦屬此類,鼓吹樂所使用的樂器包含:

鼓、簫、茄等,並認為蔡邕所提到的短簫、鐃歌不僅是軍樂,也屬於黃門鼓吹。討論詳 見: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頁80-87;劉德玲,

《兩漢雅樂述論: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頁213-2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記》、《漢書》與《後漢書》記載亦對此三類場合的禮儀多有些許著墨,加上《後漢 書》亦提到關於在某些節氣郊祀時使用鐘的情形,故接下來將分為:祭神祭祖場合 的宗廟郊祀、天子群臣的聚會宴饗二部分,列舉兩漢官方制度裡可能有鐘的禮儀場 合。

(一)宗廟郊祀

1.宗廟

儘管當時對宗廟的概念已與先秦過往不同,漢初在用樂及禮儀方面,依舊有延 續周的概念,制定相應的祭祀禮儀與音樂,用以降神、祭祀神明。《漢書‧禮樂志》

便有一段關於漢代宗廟音樂與儀式的記載:

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大祝迎神于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 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乾豆上,

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筦弦亂人聲,欲在位者徧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登 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

美禮已成也。31

祭祀時,由負責祭祀事務的大祝迎神、奏樂降神,接著再奏樂、皇帝入廟門、

歌、奏樂、禮成,且每一個禮儀步驟都搭配演奏相應的音樂。《漢書‧禮樂志》這段 文字亦將所演奏的樂曲與古樂相對照,例:〈嘉至〉如同古代降神之樂、〈永至〉與 古代〈肆夏〉、〈采薺〉相類比。雖然憑藉文字資料無法得知此時使用的樂器是否真 與古樂所使用的樂器相似,但考量此段文字展現出制定與詮釋相關禮儀者期待宗廟 儀式能呼應古禮,故仍可做為一些線索,推測這個場合是否使用鐘。

〈肆夏〉、〈采薺〉典出《周禮‧春官‧樂師》:「有人舞。教樂儀。行以肆夏。趨 以采薺。車亦如之。環拜。以鍾鼓為節」,行與趨之不同在於行走速度,而在此樂舞 場合是藉由鐘鼓的聲音提示節拍、控制行步速度。32漢宗廟祭祀演奏〈永至〉時,

31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43。

32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卷二十三,〈樂師〉,頁702-703。

33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46-1047。

34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三篇上.音部.

音〉,頁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指楚地的音樂曲調風格,而非指樂器組合。35先秦時楚地多出土大型編鐘,黃翔鵬 亦曾以先秦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為例,指出先秦雅樂在曾侯乙宮廷已經沒有多 少地位,曾侯所用多是本地和楚、齊、晉、申等諸侯國各地的音樂,可見在先秦時 楚地有以鐘演奏地方音樂。36因此,若只憑「楚聲」一詞,只能知道所用的音樂曲 調,無法判斷所使用的樂器,高祖廟所奏楚聲是否有鐘,還需要更多線索才可判斷。

再參考《漢書‧郊祀志》記載:宣帝時「廣川國世宗廟殿上有鐘音,門戶大開,

夜有光,殿上盡明。上乃下詔赦天下。」37漢宣帝即位後尊奉武帝為世宗,設於廣 川國的世宗廟即屬於祭祀武帝的郡國廟,雖然此段文字記載重點在於當時發生奇特 現象促使皇帝下詔大赦,卻可因這段文字提到「鐘音」,試著以此推測當時人如何聯 想出現於世宗廟的音樂,或許正因過往宗廟所用音樂有鐘音,時人才有如此聯想。

綜觀上述所列舉文獻對漢官方宗廟音樂的描述,雖少有直接證據判斷宗廟場合 有無使用鐘,但從降神之樂的性質、用音樂提示出入速度的需求加以推測,宗廟儀 式裡應有使用鐘樂。而從現有考古成果來看,若已知漢初繼承秦時禮儀,目前已在 始皇陵地面建築遺址發現一秦樂府鐘,考量此樂府鐘的出土地點,方建軍認為此樂 府鐘應作為演奏祭祀音樂之用。38在洛庄漢墓陪葬樂器坑亦發現編鐘,或許也可以 此作為漢初繼承秦時以鐘祭祀的另一旁證,推測至少漢初祭祀音樂曾使用鐘,且考 量洛庄漢墓墓主身分與官方宗廟祭祀對象不同,可知以鐘祭祀的情況應不只用於官 方宗廟祭祀的場合。39

35黃翔鵬曾利用曾侯鐘的調式研究楚調,說明楚調與周樂之不同,論述詳見:黃翔鵬,〈釋 楚商——從曾侯鐘的調式研究管窺楚文化問題〉,收於:黃翔鵬,《溯流探源:中國傳 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頁73-91。

36黃翔鵬,〈雅樂不是中國音樂傳統的主流〉,頁12。

37班固,《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第五〉,頁1248。

38方建軍,〈從樂器、音階、音律和音樂功能看秦音樂文化之構成〉,收於:方建軍,《地 下音樂音樂文本的解讀:方建軍音樂考古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頁358。

39洛庄漢墓墓主身分推測為漢初封於齊地的呂國諸侯王,關於洛庄漢墓陪葬編鐘的情況及 相關習俗詳見下一章。

40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57-1058。

40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頁1057-1058。

在文檔中 兩漢時期的鐘 (頁 14-7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