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岑並稱對邊圔詩研究新視角的開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產生的詩學議題都有其獨特之處。如果針對特定「並稱」進行細緻的個案研究,

就會對既有的文學史問題,產生更細膩的理解。本篇企圖聚焦於「高岑」並稱及 相關之文學史議題,此一組合過去尚未見從「並稱」視角加以討論者。事實上,

此一並稱在歷代眾多文人評述的介入之下,亦產生了種種值得深入探究的豐富面 向,且因「高岑」與「王孟」對舉,此一「並稱的並稱」,延伸出的文學史現象 更耐人尋味。「高岑」並稱作為盛唐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一組文人範型,當可對「邊 塞詩」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本文將於下一節中繼續說明。

第四節 高岑並稱對邊圔詩研究新視角的開拓

(一)「並稱」作為一種解決文學史議題的方式

上節述及,不同的「並稱」組合往往與眾多文學史議題產生關聯。「同質性」

的並稱在開展過程中,則較容易涉及「文學流派」之建構問題。本文所欲探討之

「高岑」並稱,所對應者即是「邊塞詩派」型塑與建構的議題。

有關「並稱」與詩歌流派的關係,張震英、白愛萍在《唐韻的闡揚 ─ 姚賈 理論內涵及傳承影響研究》曾談到:

後付學者對詩人並稱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隨意到固定、由個 冸見解到大眾認同的漫長過程。宋以後,隨著文人心目中宗派意識的強 化,詩人並稱更成為學者認是詩人組合,詩人群體乃至詩歌流派的重要依 據,以並稱來總括某個特定時付的詩歌風貌或文壇思潮已成為共識,而與 並稱現象密切相關的探求相似,辨析不同以及區分優劣等研究方法也成為 詩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治學方法與門徑之一。110

此一說法比較重要的地方,在於意識到「並稱」與某些「詩人組合」「詩人全體」

乃至「詩歌流派」的密切關係,並認為某些時代的詩歌樣態與思潮,經常是透過

「並稱」來概括。但如果再進一步深究,就「詩歌流派」的部分來談,其說恐怕 簡化了「文學流派」之發展,實際上是一個相當迂迴複雜的漫長歷程。特別是如

110 張震英、白愛平:《唐韻的闡揚 ─ 姚賈理論內涵及傳承影響研究》,頁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果我們針對個案進行細緻的研究,就會發現任何一組「並稱」,在其通往「文學 流派」的道路中,都隱藏著十分龐雜而豐富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更能 對「高岑」並稱與「邊塞詩派」建構此一議題,作出較整體性的考察。

有不少文人並稱的來由,是因為後人追述,而非形成於詩人在世之時,胡震 亨《唐音癸籤》云:

唐人一時齊名者,如富吳、蘇李、燕許、蕭李,韓柳,四傑,四友、三俊,

皆兼以文筆為稱。其專以詩稱,更沈宋、錢郎,又更錢郎、劉李,鮑謝、

元白、劉白、溫李、賈喻、皮陸、吳中四士、廬山四友、三舍人、大曆十 才子、咸通十哲等目。至李杜、王孟、高岑、限孟、王限、限柳諸合稱,

則出自後人,非當日所定。111

胡震亨敏銳意識到「並稱」的語境還原問題,因此指出許多「並稱」往往「非當 日所定」,是一個重要的觀點。不過在其所列舉的並稱中,我們仍須特別留意,

李杜、王孟、韋孟、韋柳大抵如其所述,「高岑」卻有不一樣的情況,若上溯此 二人並稱最早的文獻,則其出現的時間點與「高岑」同時,與一般「並稱」最早 之評述即出於後世文人之手的情境有別。

文學史上的「高岑」並稱就其發展軌跡而言,頗有其特殊之處。與高適、岑 參頗有交情的杜甫,以「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將兩家並稱對舉。然此一並 稱在出現之後,並未引起文壇普遍的關注與討論,而是孤懸於整個唐代詩歌史上,

但此一文獻的出現至為重要。及至宋代,「高岑」此一說法在詩學上正式進入文 學批評,係在嚴羽《滄浪詩話》:「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詩刻苦,

讀之使人不歡」,同一時期之劉克莊亦曾對「高岑」加以評論,此一並稱系統開 始為一般文人接受。不過「高岑」並稱開始受到普遍的矚目,並且在眾多文學批 評中成為被討論的對象,則集中於明清兩代,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並稱」文獻。

「高岑」在沿革過程中,有部分評論家針對其藝術風格進行比對,探索兩家

111 胡震亨:《唐音癸籤》,收錄於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頁 37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語言風格的特徵所在112。但由於此一並稱有極高的「同質性」,因此相關評述往 往是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中,論及兩家風格中渾厚、悲壯的部分113,遂忽略了高適、

岑參亦具有清麗、隱逸的面向,以及作品題材上的多元性。「高岑」並稱的形成 與延展,一方面擴大了兩家特定風格作品的影響力與接受度,但另一方面,卻又 反過來壓縮了後世文人對「高岑」其它眾多作品的理解與認知。事實上,「高岑」

此一並稱的內涵,自唐代以降眾多文人的反覆詮解不斷「位移」,已然脫離最初 的面貌。「高岑」並稱在傳衍的歷程中,不僅使兩家形象逐漸往「邊塞詩人」發 展,此一「並稱」最終更與「邊塞詩派」的建構,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一個「後設」的角度來說,近代唐代的邊塞研究,其實都隱約籠罩在一個

「以高岑為主體的邊塞詩派」或「高岑作為邊塞詩之代表詩人」的框架之下。因 此無論是宏觀的文學史撰寫,抑或微觀的針對邊塞詩進行探究,一旦觸及「唐代 邊塞詩」此一領域,即相應的以高適、岑參作為探索的座標起點。然而,如果我 們追問此一現象之為何存在?就需要反本溯源,去說明「邊塞詩派」型塑的歷程,

為何此一詩派之象徵人物即是高適與岑參,而非唐代其他亦寫作邊塞題材之詩人?

此一詩派又是如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步被型塑?這些問題都值得再詳加探 究,尋求更合理的分析。

112 相關討論集中於明清兩個時期,且得到不少發揮。明代如胡應麟《詩藪》言:「常侍五言古深 婉有致,而格調音節,時有參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質力造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 內,古意猶存,岑英發之中,唐體大著。」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岑一時不相上下,岑氣骨 不如達夫遒上,而婉麗過之,選體時時入古,岑尤陡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

尤為正宗。」胡震亨《唐音癸籤》:「岑詞勝意,句格壯麗,而神韻未楊。高意勝詞,情致纏綿,

而筋骨不逮。岑之敗句,猶不失盛唐。高之合調,時隱逗盛唐。」清人對高岑比較之議題持續發 揮,顧安唐律消夏錄》謂:「高、岑性情開朗,故詩皆爽健。其不至於淺薄者,以高能用折筆,

岑能用添筆也」喬憶《劍溪說詩》:「高、岑詩同而異,高詩渾樸,岑詩警動。」又言:「嘉州五 言,微不逮高,至歌行奇崛處,不翅過之」。這些評述展現出「高岑」並稱此一典範確立且為文 人熟悉後,越來越細緻且多元化的藝術品評。

113 如高棅《唐詩品彙》言:「高適、岑參之悲壯」,許學夷《詩源辯體》評唐人五言古體,言「高、

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其中「悲壯」、「豪蕩」等評 述,強化了兩家詩雄壯豪邁的一面,張文蓀《唐賢清雅集》:「高、岑並稱,高骨較健,岑氣較雄」, 方東樹《昭昧詹言》:「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平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 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餘韻,仍是俗手耳」,這些評述,凸出的也仍是高適、岑參風 格中偏屬陽剛的風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過去有部分學者,也曾對所謂盛唐「邊塞詩派」的說法加以留意,蕭澄宇〈關 於唐代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就提到:

長期以來,圍繞唐付的邊圔詩,在一些更關的文學史著述和文章中,更一 種大家都習以為常的慣用題法,那就是把一些常寫邊圔詩或邊圔詩寫得較 好的詩人稱為「邊圔詩人」或「邊圔詩派」。……總之我們不難看到,「邊 圔詩人」和「邊圔詩派」的提法,無論是在文章著述中,還是在文學史的 講堂上,已經被廣泛地引用,並不是個冸的現象了。114

蕭澄宇觀察到「邊塞詩人」或「邊塞詩派」等說法,在當代著述中成為一個 普遍被引用的論調。不過回歸其文章脈絡及關懷旨趣,其主要是反對使用「邊塞 詩人」或「邊塞詩派」此一名稱,因為此種說法無法精確地描述盛唐詩壇的發展 狀況。蕭澄宇質疑的焦點是此類名稱「合適」與否115,故並無對邊塞詩派「何以 形成」的來由進行說明。不過,其說可視為較早覺察到此一現象的省思。除此之 外,蘇珊玉在《唐代邊塞詩的審美特質》中曾說明書中未採用邊塞詩派概念之因:

詩歌流派,儘管可以方便區分詩人群體的創作傾向,然流派自覺意識的真 正形成,實始於中唐貞元、元和之際,宋以後,文學流派的觀念坊日趨成 熟。是以,至少在盛唐詩人,尚無詩派自覺觀念。……要言之,「盛唐邊 圔詩派」,是一後人加諸於前人的結論,並非當時就存在的詩歌自覺流派。

116

蘇珊玉認為唐代詩壇應無「自覺」的詩派概念,流派的自覺性是由中唐至宋

114 蕭澄宇:〈關於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甘肅:甘肅教 育出版社,1988),頁 19-20。

115 蕭澄宇認為,如果以「題材內容」來劃分詩派,許多被歸類為「邊塞詩人」的邊塞詩在其創 作中比例有限,且「邊塞詩派」之說,忽略了不同詩人之間的「異」與「同」以及各自的特點。

因此不主張使用「邊塞詩派」此一名稱。見氏著:〈關於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唐代 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頁 19-25。確實,此一說法的出現,可能造成詩人被解讀時產生不準確 性,但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將目光擺到「邊塞詩派」何以出現,進而影響了當代的解讀視野。

116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頁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慢慢成熟,因此反溯回唐代,可知此一說法是後人所加諸的結論。面對「邊塞詩

慢慢成熟,因此反溯回唐代,可知此一說法是後人所加諸的結論。面對「邊塞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