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架型鋼支撐設計及常見問題處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5-86)

4-1 以極限設計法(LRFD)設計高架型鋼

本研究在前述提到以容許應力法(ASD)分析高架型鋼,因為目前在台 灣這種臨時支撐構材,幾乎都是以 ASD 設計居多,但國外的高架型 鋼都已改用 LRFD 設計,因為高架型鋼所支撐的活載重比靜載重小 時,則LRFD 設計比 ASD 設計較為經濟,因從文獻【7】得知一樣的 構材LRFD 設計比起 ASD 設計的構建重量可節省 1/6,因此本研究將 上述 SAP2000 模擬高架型鋼,改以 LRFD 設計規範設計,給業界作 參考。

在 SAP2000 中材料特性都是假定均值且等向性,而本研究首先將設 計載重組合改為LRFD 規範的載重組合,再將檢核規範改為 LRFD 規 範檢核(如圖 4-1),重新以 LRFD 分析高架型鋼挫屈損害成因,施加 的力與原設計(ASD)相同,設計材料所以選用鋼材料性質,其中材料 特性,單位體積質量重8.004E-13、單位體積重量 7.849E-09、楊氏係 數20.389、包申比 0.3、熱膨脹係數 1.170E-05、剪力模數 7.8419、降 伏應力 0.0253、拉力應力 0.0408。利用 SAP2000 設定桿件斷面,其 中橫桿及交叉桿為相同 L 型的角鋼,而柱為 I 型鋼,所設定尺寸(如 表4-1),本研究整體結構遵照 AISC-LRFD93 規範設計,加入其載重組 合,考慮自重、且在柱頂端上方朝 Z 方向往下施加 210 公噸的軸壓力 及因考慮地震力與風力以 14 公噸側向力模擬,而底部以鉸接束制 住,進而分析之。

表4-1 斷面尺寸 層 數 類 型 斷 面 尺 寸 斷面面

斷面慣性

剪力面

1~13 橫桿 L200×200×15 5775 22386366 3000 1~13 交叉

桿 L200×200×15 5775 22386366 3000 1~4 柱 RH792×300×14×22 23672 2.445E+09 11088 5~13 柱 RH596×199×10×15 11630 6.550E+08 5960

在分析中發現同樣施力情況,其桿件的應力比率為 0.475(如圖

4-2),比 ASD 設計的桿件應力比率 0.318(如圖 4-3)所發揮桿件支 撐強度效能大約 1.5 倍,而也隨機抽樣每一根桿件比較也大約 1~1.5 倍上下,代表構材可約節省1/10~1/3,這與文獻中節省 1/6 非常相近,

由此可知使用LRFD 設計法較為經濟可能性極高,期待台灣在搭建高 架橋樑時,所支撐的型鋼可改用 LRFD 設計,達到經濟安全目的。而 且依極限設計法(或稱載重與強度係數設計法,LRFD)所得的設計 都具一致的可靠度(例如在僅守垂直載重時,可靠度指標β =3.5;受 垂直載重及地震力時,可靠度指標β =2.5),不但提供足夠的安全限 度,更進一步提供一個對破壞可能性的評量基準。

圖4-1 LRFD 設計規範圖

圖 4-2 LRFD 桿件應力比率

圖 4-3 ASD 桿件應力比率

4-2 型鋼重複使用尺寸變異對強度及可靠度影響

由前一章對極限設計法的簡介中可知,極限設計法的檢核標準為:

n

n Q

R γ φ ≥

其中RnQn為檢核之極限狀態的標稱強度及標稱載重,φ為強度折減 係數,γ為載重放大係數。如果設計的是一般的永久結構物,採用全 新的構件,設計是通過驗證即可。但是設計型鋼支撐的設計有一項最 大的不同,即使用的構件通常重複使用多次,其間如無適當保養,構 件使用時可能與同型號之構件在尺寸上有不可忽略的差異,因此在檢 核時雖認為使用新料時設計可通過檢核,使用舊料時未必能通過檢 核。在採用容許應力設計時,對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通常爲依經驗採 用安全係數,較缺理論基礎。但是極限設計法提供了一個具理論基礎 的處理方式,以下為極限設計法中幾項標稱強度(抗拉,抗壓,以及 抗撓曲)的計算公式:

(一)設計拉力強度 1. 全斷面降伏:

φt =0.9

Pn =FyAg (4.1)

2. 靜斷面斷裂:

φt =0.75

Pn =FuAe (4.2)

式中 Ae=有效淨斷面積 Ag=構材之全斷面積 F =標稱降伏應力

Fu=標稱極限抗拉應力 Pn=標稱拉力強度

(二)設計受壓強度

若受壓斷面肢材之寬厚比滿足半結實斷面者,其設計強度為φcPn。 其中 φ =0.85

Pn = AgFcr (4.3)

當λc ≤1.5

Fcr =

[

exp(−0.149λc2)

]

Fy (4.4)

當λc >1.5

y

c

cr F

F

⎢ ⎤

=⎡0.8772

λ 其中

E F r KL y

c π

λ = (4.5)

Ag =構材之全斷面積,cm2 Fy= 標稱降伏應力,t/ cm2 E = 彈性模數,t/ cm2

K = 有效長度係數,參數 4.8 節之相關規定 L = 構材之無側撐長度,cm

r = 對挫屈平面之最小迴轉半徑,cm

(三)一般撓曲構材之設計 a.設計撓曲強度

樑之設計撓曲強度為φbMn,其中Mn為標稱撓曲強度,應依下述 之規定計算,且φb =0.90。

b.受強軸彎曲之結實斷面構材,其側向無支撐段長度LbLr

當側向無支撐段長度LbLr,且為受強軸彎曲之結實斷面構材依 下列規定

設計:

(1) LbLpMn =Mp

(2) Lp <LbLr

p

p r

p b r p p

b

n M

L L

L M L

M M

C

M

⎪⎩

⎪⎨

⎥⎥

⎢⎢

− −

= ( ) (4.6)

其中: Cb=1.75+1.05(M1/ M2)+0.3(M1/M2)2 ≤2.3,構材側向無支撐 段兩端彎矩小者為M1,大者為M2M1/ M2在雙曲率彎曲時為正值,

單曲率彎曲時為負值。當側向無支撐段內任一點之彎矩大於或等於

M2時,其Cb值取 1.0。若為側向無支撐之懸臂梁時,其Cb值亦為 1.0。

p =

M 塑性彎矩強度=FyZ(tcm),Fy 為標稱降伏應力,Z 為斷面之塑 性模數Lb =壓力翼鈑有抗向位移支撐或橫斷面有抗扭轉之支撐時,

其支撐點間之距離。

當然在極限設計規範中還有許多針對其他極限狀態的標稱強度 的計算公式,但是基本上均為相同型式,即力之強度爲材料相關之應

力強度乘以對應的斷面模數(長度的三次方)。如重複使用的構件材 料性質未變,則力的標稱強度的相對變化與斷面面積的相對變化相 同,而彎矩標稱強度的相對變化與斷面模數的相對變化相同。以簡單 的矩形斷面為例,假設邊長分別為a,b,原斷面面積為 ab,如果Δa,

Δb 為 a,b 長度的減少量,因此變化後的面積為

a b b

b a ab a ab b b a

a ⎥⎦⎤+Δ Δ

⎢⎣⎡ Δ +Δ

= Δ

− Δ

− ( )

2 2 1 )

)(

( (4.7)

其中 ( ) 2

1

b b a

a

Δ 爲邊長的平均變化率,假設相對於a,b,長度變化Δ a,Δb 很小,則面積的相對變化率大約為邊長平均變化率的 2 倍,

也就是

⎢⎣ Δ +Δ ⎥⎦ Δ ≈

) 2(

2 1

b b a

a A

A (4.8)

因此,如果矩形邊長的平均變化率為減少5%,則面積大約減少 10%。

依據之前的推論,力標稱強度的變化率大約為邊長平均變化率的 2 倍。利用相同的推論,彎矩標稱強度的變化率大約為邊長平均變化率 的 3 倍。在實際應用時,型鋼支撐所使用構件多為 H 型鋼,面積的 計算比矩形較為複雜,但應可利用相同的推論。表4-2 中列出數種同 類型,大小不同的 H 型鋼的尺寸、斷面積、塑性斷面模數、以及依 據上述推論所計算的近似值。圖4-4 為邊長平均變化率與斷面積的圖 形,圖4-5 為邊長平均變化率與塑性斷面模數的圖形。由表以及圖中 可發現,但平均邊長變化率在15%以下時,請述推論所得的近似公式 求出的近似值相當準確。前述推論同時推斷標稱強度也與面積變化率 相關,因此也可由邊長平均變化率計算出標稱強度的折減率。例如:

有 一 斷 面 的 邊 長 平 均 變 化 率 為 5% , 其 斷 面 積 減 少 大 約 為

% 10

% 5

2× = ,成為原來斷面積的90%,所以實際標稱長度約為原來標

40 60 80 100 120

0 0.1 0.2 0.3 0.4

邊長平均變化率 (%)

斷面積 (cm^2)

實際面積 計算近似面積 表4-2 不同型鋼尺寸及計算近似值【19】

標稱尺

度 H B t1 t2 邊長平

均 斷面積 面積 塑性斷 計算塑 性 (高×寬) (d) bf tw tf 變化率 近似值 面模數 斷面模

數 mm*mm mm mm mm mm % cm2 cm2 cm3 cm3 250*125 250 125 7.5 12.5 0.297 48.4 45.09 466 158.59 250*125 250 125 10 19 0.177 70.7 71.69 661 679.69 300*150 300 150 8 13 0.198 61.6 67.06 710 589.06 300*150 300 150 10 18.5 0.099 83.5 89.03 954 1019.53 300*150 300 150 11.5 22 0.031 97.9 104.06 1110 1314.06 300*150 300 150 9 15 0.156 74.6 76.31 984 770.31 300*150 300 150 12 24 0.000 111 111 1450 1450

圖4-4 邊長平均變化率及斷面積圖

0 500 1000 1500 2000

0 0.1 0.2 0.3 0.4

邊長平均變化率 (%)

塑性斷面模數 (cm^3)

實際模數 模數近似值

圖4-5 邊長平均變化率及塑性斷面模數圖

稱強度的90%;相同的情況下,斷面模數大約減少3×5%=15%,變為 原來的85%,因此彎矩標稱強度變為原來的 85%。

利用極限設計法設計型鋼支撐時,如果搭建時採用第一次使用的構 件,那麼只要設計計算時檢核通過,組立的型鋼支撐應該很安全。但 現在的狀況是搭建時多重複使用已使用過的構件,很可能斷面尺寸已 減少,雖然設計計算時檢核通過,但實際上可能強度不足。在這種情 形下,可利用前述推導,求出一個“重複使用折減係數”。例如前段 的例子,實際標稱強度變爲表列的90%,因此可定義重複使用折減係 數為0.9。如此一來,檢核時方可較準確的進行。

從理論上來說,也可以利用求得可靠度指標的變化。由第三章對極限

設計法的介紹中得知可靠度指標 2 2

ln

Q R

m m

V V

Q R +

⎟⎟⎠

⎜⎜ ⎞

β

= ,假設設計時採

用β =3.5,重複使用折減係數為 0.9,R 與 Q 的變異係數VRVQ均爲 0.1 , 則 重 複 使 用 這 個 構 件 會 使 實 際 的 可 靠 度 指 標 變 爲

755 . 2 745 . 0 5 . 9 3

. 0 ln ln

2 2 2

2 = − =

+ + +

⎟⎟⎠

⎜⎜ ⎞

=

Q R Q

R m m

V V V

V Q R

β 。但在實務上還有困難,

需進一步研究,實際找出強度及載重的變異係數後才可行。

本研究所選的尺寸變化,是依據文獻【19】參考使用,但在實際現地 中,所使用的重複使用高架型鋼,必須直接量測尺寸變化情形,利用 實際量測結果,套用本節之公式,求得重複使用折減係數。

4-3 型鋼重複使用殘留應力對強度及可靠度影響

根據文獻研究發現,殘餘應力和它的分佈影響鋼構支撐強度的重要因 素,帶有殘餘應力鋼柱進行實驗時,他們的比例極限P/A 值只要稍微 超過其屈服極限的ㄧ半,其應力應變關係曲線就不再是線性的,而焊 接就是主要使鋼柱產生嚴重的殘餘應力,由現地訪視得知,高架型鋼 就是以模組化在現地堆疊而成的,再用螺栓及焊接固定,而焊接的過 程可能使高架型鋼有殘留應力,影響其支撐強度折減,而且這類臨時 支撐構材,也在現地不斷的重覆使用,所殘留應力越來越大,相對型 鋼本身的強度可能也越來越小,而本研究將針對此進行分析研究,根 據文獻【7】中提到柱細長比在 70~90 之間,強度降低可將出現最大 值25%,而本高架型鋼,的細長比約 50,換算降低最大強度為 18%,

其受垂直力 210T 不變不加側向力,而將其材料折減來當作強度降低 來模擬分析,經過分析後把材料未折減(如圖 4-6)與材料折減做比 較,材料折減至70%(如圖 4-7 圈選所示)已某幾桿件使用將至極限,

而本型鋼為組合型鋼,若是以相同組合型鋼這樣的組合,以18%折減 降低強度計算大約5 次的重複使用,整座型鋼將無法支撐橋樑,可見 殘餘應力的影響之大,所以在品管維修上要特別注意,同一組型鋼重 複使用5 次上下,就應做整體強度評估,特別是在焊接部份要做特別

補強。

當然除了以上定性的分析判斷之外,如果能進一步對殘餘應力作研 究,同時蒐集足夠的統計資料,也有可能如前一節所述,利用極限設 計法的理論,建立可靠度與殘餘應力之間的定量關係式。

圖4-6 材料未折減檢核圖

圖4-7 材料折減 70%檢核圖

4-4 型鋼受地質不均勻的影響

本研究在專家座談時,專家提出高架型鋼的破壞主要都是地質影 響較大,而本身支承破壞的案例較少見,而本研究也在前述第二章案 例文獻找到幾乎都是地質不穩定,而影響支撐橋樑的高架型鋼傾斜而 倒塌,像案例一模板鋼構支撐之支撐柱基地旁有農田灌溝,可能對於 基地之土質滲透,產生土質鬆軟承載力不足,造成倒塌傷亡;而在案 例二西濱快速道路布袋港跨港高架橋樑意外原因,是支撐基礎受漲退 潮影響,下方土壤弱化造成不均勻沉陷所導致崩塌,所有證據都顯示 地質使高架型鋼損壞的比列很高,所以本研究也進行針對所設計的型 鋼模擬地質沉陷,預測高架型鋼支撐沉陷的安全值,以防止型鋼造成 挫屈損壞情形,以四種方式沉陷說明:

(a)以(X=0,Y=0;X=2500,Y=0;X=0,Y=3000)沉陷

本研究假設考慮垂直力側向力,將模擬某三支鋼柱遭(X=0,Y=0)位 置沉陷,能沉陷的最大值,來預防型鋼支撐沉陷安全值的範圍,而向 下沉陷的深度與橫鋼架的傾斜角度有關,以下為角度及沉陷簡單三角 函數關係,而利用此關係做了表4-3,以提供分析檢核,先以 0.15 度 傾斜使 Z 方向沉陷 10.21mm 及 X 方向內縮 0.63mm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5-8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