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簡介/序言

1.2 論文組織

第二章概述電子的波粒二重性及多樣的圖斑,第三章先探討 基本數論的數個概念,由直線方 程式、同餘、有理數、無理 數 、 及完全剩餘系帶入圓形彈子球檯 的古典軌跡,第四章的開始 先 介 紹波導管及 Bessel function,再由 Bessel function 的疊加到圓形彈 子球檯的古典軌跡,第五章討論 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以綠 光 雷 射投射於光導管中,分別傳導出 不同的週期性軌跡,再以實 驗 於 三種不同長度的光導管,比較其 間的差異,也更深入的探討 與 比 較其各種模態與現象間的差異, 第六章為結論及未來可能的 發 展 方向。

3

第二章 光與粒子的雙重性及圖斑形成

一切物質都有類波的屬性,量子物理的中心理論即是非常微小的 空間中(如原子),物質的粒子(如電子)會同時兼具粒子與波的特性。

探討光是波還是粒子,從 1704 年 Newton 提出粒子性,於 1801 年 Thomas Young 雙狹縫實驗觀察到干涉條紋證實光的波動性,到 1905 年 Einstein 光電效應引入光量子概念展示出光的粒子性,此時開始意

4

如何形成波前,直線傳播,但該理論於某些方面無法突破,加上不敵 Newton 的學術光環,當時仍以光為粒子,到了 1801 年 Thomas Young 以雙狹縫實驗觀察到光的干涉條紋,人們才注意到光的確實有波動性 電效應示意圖,1905 年 Einstein 引用 Planck 量子原理推算出光電效 應。Planck 發現光的能量並非連續性,並進一步假設輻射能量為少量 不停釋出的量子,每一量子有能量 E,而 E 取決於頻率,量子能量公

Einstein 提出光必定由波長有關的能量單位所組成,即為光子,此現 象說明光的粒子性,是光波的粒子,也就是光波具有粒子的性質,光 量子的個數與電磁波振幅(即電磁場強度)平方成正比。

5

圖 2.1.1 雙狹縫實驗架構示意圖

6

圖 2.1.2 電子的雙狹縫實驗產生的干涉條紋

7

圖 2.1.3 光電效應示意圖

8

從 Thomas Young 的雙狹縫實驗證實光的波動性,與 Einstein 的光 電效應證明光的粒子性,兩者充分說明光具有粒子特性也具有波動特 性,即屬於波動的電磁波具有粒子特性,而屬於粒子的電子也有波動 特性。1924 年,De Broglie 提出物質波,每種物質都有波粒二象性,

一個物質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能量與動量取決於物質波的頻率與波 有趣。十九世紀初期,克拉德尼(Ernst Chladni)將細砂均勻撒在一平版 上,然後以小提琴的弓在平板邊緣拉彈,使平板產生特定頻率的振動,

9

圖 2.2.1 大自然圖形

10

圖 2.2.2 Faraday wave

11

可觀察到細砂會停留在沒有振動的結線上,產生共振圖案(圖 2.2.3),

當平板具有均勻的密度且對稱的形狀,則共振圖案會隨著變化,呈現 各種不同的對稱圖案。

利用光學的方式可觀察到一樣的週期性圖斑(圖 2.2.4),本論文使 用雷射經由光導管投射出週期性軌跡的圖斑,針對這些圖斑做深入的 探討,藉以雷射的同調性、穩定性與可調性,便於控制及重建此類的 圖斑,使我們更易於研究這些複雜且多變的圖形。

12

圖 2.2.3 Chladni pattern

13

圖 2.2.4 光學圖斑

14

15

圖 3.1.1 直角坐標系上的直線

16

17

3.2 圓形彈子球之週期性古典軌跡之形成

週期性軌道(periodic orbits, PO)指在一封閉的邊界裡,彈子球運動 行徑隨著空間變化並作週期性的重複軌跡,在彈子球的追跡中,週期

18

圖 3.2.1 一維方形彈子球邊界

19

20

圖 3.2.3 二維方形彈子球檯邊界

21

22

表 3.2.1 (p,q)為有理數的二維方形彈子球檯軌跡

23

圖 3.2.4 二維圓形彈子球檯邊界

24

表 3.2.2 圓形彈子球檯與完全剩餘系

25

當 p,q 兩者互質而比值為有理數時,整個軌跡圖形成為一封閉圖形;

若 p,q 兩者間比值為無理數(表 3.2.3),圓周角 2π無法被α等切割,

則其位置不重覆,不形成封閉路徑,隨著碰撞次數的增加,軌跡也會 越來越密,描繪多次碰撞後的軌跡形狀如同一甜甜圈,但軌跡在中央 處仍形成一禁止區域。

週期性軌跡定理將混亂或不穩定的系統以區域性等價來修正其軌 跡為更平滑,可將某些動態系統其必要特性更清晰的表達,便於我們 分析其動力系統的特性。

26

表 3.2.3 (p,q)比值為無理數

(80 hits) (160 hits) (40 hits)

(20 hits)

(10 hits) (20 hits) (40 hits) (80 hits) (160 hits)

(10 hits)

27

第四章 圓柱波導與 Bessel Function

4.1 圓柱波導

波導(Wave Guide, WG)是利用光從高折射率介質到低折射率介質 的界面時,入射角超過臨界角而產生的內部全反射現象,使得光束限 制在波導內部來回反射前進(圖 4.1.1),常見有圓柱波導與矩形波導,

光纖是波導裡最普遍被應用的一種。

波導管內電磁波分佈狀況稱為模態(Mode),分為兩類:

(1) 橫電場波(Transverse Electric Wave, TE)

電場與傳播方向垂直,傳播方向上為磁場沒有電場,稱為 TE Wave

(2) 橫磁場波(Transverse Magnetic Wave, TM)

磁場與傳播方向垂直,傳播方向上為電場沒有磁場,稱為 TM Wave 電磁波斜向入射到波導管(WG)中,因入射角度之不同,形成內部反射 波不同的相位速度變化,造成波導管不同模態之變化。圖 4.1.2 為圓 形波導示意圖,在 X 軸及 Y 軸方向之電場或磁場分佈形狀會有週期性 變化,若在 X 軸方向出現 n 個電場最大值(不論正或負),在 Y 軸方向 出現 m 個電場最大值,若為電磁波則此模態為 TEmn模態,電磁波模 態中最簡單的為 TE10模態[5]。

28

圖 4.1.1 矩形波導管結構示意圖

29

圖 4.1.2 圓形波導示意圖

30

4.2 Bessel Function 之歷史

18 世紀中葉,瑞士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在研究懸鏈振動時,提 出 Bessel function 的幾個正整數階特例,丹尼爾的叔叔雅各.伯努利 及拉格朗日等數學大師都對 Bessel function 做過研究,直到 1817 年,

德國數學家 Friedrich Bessel 研究開普勒提出的三體引力系統運動問題 時,第一次有系統地提出 Bessel function 的總體理論框架,之後便以 他的名字命名,因為是於拉普拉斯方程在圓柱坐標上的求解過程中發

31

可導出 Bessel function 的關係式。而其 Bessel function 的積分式如下:

d e e

x

Jm

02 ikr im

) sin

( (4.4)

利用程式模擬 Bessel function 的二維及三維圖形(圖 4.3.1),在二 維的圖形中,當 m 慢慢增加,其波鋒會由內慢慢擴張,在三維圖形中,

當 m=0 時,圖形中央一定為亮點;m 值增加時,中心的亮點會擴張成 亮圈,m 值越大其亮圈的半徑就越大。

Bessel function 在研究波傳播及相關靜態位能的領域很有幫助,諸 如圓柱形中波導的電磁波傳播、圓柱體中的熱傳導問題與信號處理中 的調頻合成,都有很大的助益,而其特性在本實驗中也有非常重要的 共通性。

32

(a)

(b)

(c)

圖 4.3.1 (a) Bessel function 的一維圖形 (b) Bessel function 的二維圖形 (c) Bessel function 的三維圖形

33

4.4 從 Bessel Function 到週期性古典軌跡

Bessel function 為圓形彈子球的本徵態,具有無限的對稱性,利用 Bessel function 當做基底,可以疊加出存在於圓形彈子球檯的古典軌 跡,藉由此種線性疊加方式找出產生週期性古典軌跡圖樣的通式。 點連成一弦,其量子化條件可寫成 km,nRsin(qπ/p)=[m(q/p)+n+(3/4)]

π。

34 波導管裡電磁波的古典軌跡,也就可回歸到數個 Bessel function 疊加 的示意圖。

35

圖 4.4.1 Bessel 理論模擬圖形

36

37

圖 5.1.1 實驗架構示意圖

38

圖 5.1.2 以 35cm 光纖光導管在無活動孔徑板的原始近場圖像

39 圖像隱約的佈滿如同 Bessel function 的同心圓、中心同心圓存在不明 顯的螺線旋渦、不論 p,q 比值如何皆會於中心產生一同心圓的禁止區 的佈滿如同 Bessel function 的同心圓、軌跡於靠近圓中心較亮靠近邊 界較暗、皆於中心產生一同心圓的禁止區域。Bessel 疊加模擬圖形相

40

(a)

(b)

(c)

圖 5.2.1 (a)35cm 光纖光導管實驗圖形 (b) 粒子性模擬圖形 (c) 波動 性模擬圖形

41

對於實驗圖形的差異較小。比較實驗與模擬的圖形,實驗所得圖形幾 乎等同於 Bessel 疊加圖形。

接下來,固定實驗裝置的位置與角度,微幅調整凸透鏡,更換不 同的傳導光導管。分別使用三個相同材質、相同直徑而長度不同的光 導管,用近乎一樣的入射角度,拍下三個光導管所產生的相同 p,q 比 圖形。以相同 p,q 比的狀態下,觀察光在不同長度光導管所得到的傳 導結果,比較其間的圖形差異。三個光導管的長度分別為 35cm、12cm 及 5cm,得到如圖 5.2.2(a)-(c)的近場圖像,p,q 比依序為(3,1)、(5,2)、

(4,1)、(5,1)、(7,3) 。圖 5.2.2(a) 為 35cm 光導管的實驗圖形;圖 5.2.2(b) 為 12cm 光導管的實驗圖形;圖 5.2.2(c) 為 5cm 光導管的實驗圖形,

以同樣入射角的角度,5cm 長度的光在 (5,1)及(7,3)模態下軌跡只有片 段,無法呈現完整的圖像,因此僅放置(3,1)、(5,2)、(4,1)三張圖像。

比較三個不同長度的光導管所產生的成像圖形,可發現一主要最 大差異,較長光導管其圖形為完整且封閉的軌跡,較短光導管則軌跡 只有片段,其圖形不完整,且不為封閉週期,由以上實驗的結果,觀 察到較短光導管,其圖形軌跡有明顯截斷的現象,而此種現象無法以 Bessel 的波疊加方式,做清楚的模擬與解釋,接著在本論文的 5-3 節,

我們將針對此類現象,更深入的探討。

42

(a)

(b)

(c)

圖 5.2.2 (a) 35cm 光導實驗圖形 (b) 12cm 光導實驗圖形 (c) 5cm 光導 實驗圖形

43

44

與 5cm 可分別得到圖 5.3.1 (b)三個圖形,比較實驗與理論圖形,明顯 看出較小 Lz則圖形軌跡出現截斷現象,雖圖形整體可識別為(3,1)模態 圖形,但其軌跡不完整且不封閉。接著繼續使用程式模擬比對於圖 5.2.2 三種光導管的(5,2)、(4,1)與(7,3)模態圖形,分別產生圖 5.3.2 至 圖 5.3.4 的模擬圖形,比對實驗圖形與理論模擬結果,皆非常符合。

由以上結果可知,當適當光導管長度時,可以使運動的軌跡成像 為一條封閉的週期圖形;但當光導管長度較短時,則成像為不完整且 不封閉的圖形;反之當光導管長度較長時,成像為多條封閉週期所疊 加的圖形,因為光導管較長,其運形軌跡較多次的疊加。由理論模擬 的結果所得的圖形與實驗圖形相比較非常吻合。

在此次的實驗,光傳導而產生的圖形,為明顯的波動性質,而利 用不同長度光導管,可觀察到圖形的截斷現象,而此現象只能以粒子 性解釋,再次的驗證,光同時具有波動與粒子二重性。

45

(a)

(b)

圖 5.3.1 (a) 依序為 35cm、12cm 及 5cm 光導管實驗所得(3,1)模態 (b) 理論模擬產生的相對(3,1)模態

46

(a)

(b)

圖 5.3.2 (a) 依序為 35cm、12cm 及 5cm 光導管實驗所得(5,2)模態 (b) 理論模擬產生的相對(5,2)模態

47

(a)

(b)

圖 5.3.3 (a) 依序為 35cm、12cm 及 5cm 光導管實驗所得(4,1)模態 (b) 理論模擬產生的相對(4,1)模態

48

(a)

(b)

圖 5.3.4 (a) 依序為 35cm、12cm 及 5cm 光導管實驗所得(7,3)模態 (b) 理論模擬產生的相對(7,3)模態

49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利用光經由光導管傳導的結果,成像圖形呈現光的波動特性,改 變光導管的長度,可觀察到截斷的圖形,而此現象只能以粒子特性的 理論模擬,這樣的實驗架構建立起古典與量子力學的關聯性。之後希

利用光經由光導管傳導的結果,成像圖形呈現光的波動特性,改 變光導管的長度,可觀察到截斷的圖形,而此現象只能以粒子特性的 理論模擬,這樣的實驗架構建立起古典與量子力學的關聯性。之後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