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投社》的內容分析

一般地方文史性社團,其活動除了古蹟巡禮與導讀、舉辦文化知性之旅、鄉 土文化研習營與藝術展演、讀書會等方式之外,亦有發行刊物與出版品,企圖經 由文宣刊物的流通與行銷,宣導組織的理念與宗旨,以及各項活動的重要紀錄,

做為社團與居民和其他社區組織溝通的橋樑。《北投社》,係即為八頭里仁協會的 代表性刊物。

一、創刊背景與宗旨

創會理事長洪德仁曾指出,協會成立之初,成員之中並無籌組社團組織經 驗的人士,而且為了吸取其他社團運作的經驗,協會成員曾經拜訪台北縣滬尾文 史工作室的李志仁,及暸解工作室文宣刊物發行的情形。滬尾文史工作室成立之 初,其工作內容以本土文史蒐集為主,並採田野調查方式進行。並發行《滬尾街》

會刊,除了將工作成果形諸文字,與鎮民分享外,也作為凝聚社區同好的工具。

每期刊物內容除了特定探討的主題外,也介紹淡水的開發史、寺廟之美在淡水、

二二八在淡水、淡水軼事、尋幽探險在淡水、特稿及舊照片等。後來隨著工作室 工作的擴展,刊物編輯的方向也逐漸轉型為歷史研究性雜誌,並朝向以地方文化 活動的推廣,和地方人脈的經營為主要方向,之後又陸續發行《來去滬尾街》季 刊、《滬尾街快報》月刊等社區刊物51

由於,滬尾文史工作室的啟示,八頭里仁協會成立之初,雖然財務甚為吃緊,

但在經過協會成員評估之後,仍然決定仿照滬尾文史工作室的《滬尾街》雜誌方

51「滬尾文史工作室」成立於1990 年 6 月,由創始人蘇文魁與一群文史同好發起籌組而成。其 成員多為淡水地方的中生代居民,由於體認到當時無論政治或社會運動都無法改變文化與環境 問題;且地方發展不均、生活品質低劣,人與土地失去聯繫性,喪失住民意識與認同感,唯有 推動鄉土文化或社區改造,從腳踏的土地做起,才能讓本土文化生根與滋養民眾。參考滬尾文 史工作室網址(URL:http/chwk.huwei.com.tw)。

式,發行一份屬於協會的文宣刊物。於是,八頭里仁協會決定發行一份屬於社區 的刊物,並透過刊物將北投的美麗人文紀錄下來,訴說屬於北投的故事,及介紹 一些活動與他們想做的事,進一步期待與社區居民產生共鳴,使北投在大家共同 的努力之下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北投社》的編輯方向,大致上是朝向以介紹北投鄉土人文史蹟為主,並兼 顧協會創立的宗旨,提倡社區關懷、發揚社區倫理、推動社區服務和推廣保健常 識。而以鄉土性、趣味性、啟發性及關懷性,為會刊之宗旨52。同時,協會也確 立了免費贈送北投區中小學教師的方針53。在此一方針下,協會努力蒐集與推廣 有關的鄉土材料,藉以喚起北投鄉親對鄉土的關懷,並作為社區中、小學鄉土教 材的輔助教材,期能激發下一代愛鄉情懷,也開啟孩子們認識鄉土和世界的窗 戶。除此之外,更盼望更多有心人士的關心與參與,共同營造一個充滿希望、快 樂的社區文化。於1996 年 2 月 19 日,由許陽明、洪德仁、謝明海與陳慧慈等人 共同創辦《北投社》雜誌社54

《北投社》創辦之初,八頭里仁協會邀請國大代表許陽明擔任雜誌的發行人。

許陽明時任國大代表,曾經在新聞界工作,擔任過《新新聞》發行經理、《首都 早報》副社長、《民進黨報》總編輯,原本即有意願辦理一份社區雜誌。後來決 定與八頭里仁協會共同合辦一份社區刊物,並建議以北投的歷史族群名字「北投 社」,作為雜誌的名稱,同時由他出面辦理雜誌的登記,並負責內容的規劃工作 等事宜。同時也成立「北投社雜誌社」,以作為「國大代表許陽明辦公室」與社 區團體互動往來對口的單位55。另外,協會邀請謝明海擔任總編輯。謝明海多年 來從事國際貿易工作,雖然並非北投「在地人」,但卻相當認同這群無私付出於

52八頭里仁協會成立迄今活動記要,《北投社》,創刊號,1996 年 2 月,頁 28。

53陳慧慈,<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北投社」雜誌六年回顧>《北投社》,第 25 期,2002 年 9 月,頁 3。

54「八頭里仁協會在1995 年成立,由於推動保留溫泉公共浴場這棟古老建築,在 1996 年 1 月協 會有幾個朋友臨時提議,應該有一份刊物,可以對大眾說明它的歷史背景。《北投社》創刊號從 決定到發行只有一個禮拜。……」洪德仁主講,謝來光整理<北投社社區雜誌經驗分享>《山 海文化》雙月刊,2000 年 8 月,頁 174。

55許陽明,《女巫之湯》(台北縣,新新聞文化,2000),頁 43。

127

社區事務的朋友,並為其所感動而加入協會56

由此可知,正是為了讓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發展建設,八頭里仁協會創辦

《北投社》雜誌,並以北投的歷史族群名稱做為刊物的名稱,充分顯示了協會欲 喚醒北投居民歷史記憶的用心。

二、《北投社》編輯群

《北投社》發刊初期的主要編輯群,有洪德仁、謝明海、陳慧慈、許陽明和 楊俐容等人。雜誌的創辦、編輯、發行、對外關係與活動的推動等,皆由這一群 人主導之。由於成員之間的關係密切,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也較能契合一致,容易 發揮集體力量。另外,他們也是雜誌的靈魂重心所在,刊物中的文章不少篇幅即 出自於他們之手。因此,他們的學、經歷背景,多少影響了刊物評論的立場與方 向。以下略述其學、經歷背景。(表5-2.1)

表5-2.1《北投社》編輯群背景資料表

職 稱 姓 名 學 歷 重 要 經 歷 發行人 許陽明 文化大學

政治研究所

《新新聞》創刊發行經理 首都早報副社長

民進黨報總編輯

第二屆國大代表,任期間曾擔任主席 團主席、民進黨幹事長等職務 近年來轉型從事文化工作並出版文化 工作紀錄書籍

現任台南市副市長一職

56他在《北投社》創刊號的編後語<這裡就是我的家>一文中,說明了參與八頭里仁協會的過程:

「搬到北投區也過了二十年頭,去年受到洪理事長及許發行人對社區服務的熱忱感動,參加八 頭里仁協會,經由協會所辦的活動接觸了北投國小資源班幾位老師熱心指導小朋友的『鄉土調 查』,更是深深的啟發了我對北投的好奇,經由接觸、學習、參與、關懷、投入,而試著奉獻。

如今北投給我的感覺已有另一層意義。在許發行人及洪理事長的指導與鼓勵之下參與發行了這 本刊物《北投社》,希望藉由此刊之散佈吸引更多人對社區活動與發展,產生興趣並積極參與,

成就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至少我現在也可以很驕傲的說:『這裡就是我的家』。」引自謝明 海,<這裏就是我的家>,《北投社》創刊號,1996 年 2 月,頁 30。

理事長 洪德仁 台北醫學院 醫學系畢業

耳鼻喉科醫生

社團法人八頭里仁協會創辦理事長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教基金會董事 長

總編輯 謝明海 省立海洋大 學

世鵬貿易公司總經理

《北投社》雜誌總編輯 總幹事 陳慧慈 美國奧斯汀

大學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副教授 社團法人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

《北投社》雜誌發行人 總編輯

委員

楊俐容 台灣大學心 理學系碩士

社團法人八頭里仁協會理事

資料來源:引自新新聞書廊-女巫之湯,網址:book.new7.com.tw/patau.html;洪德仁 等著,《北投生活家園》(台北,光寶文教,2000),封面內頁資料。

由上表可知,《北投社》雜誌的創刊時,正是一群在地的社會精英,對社區 具體關懷的呈現。

三、會務經營

北投社雜誌社與八頭里仁協會,最初可以說是兩個地位相當的組織。前者由 國大代表許陽明擔任發行人,後者以洪德仁為理事長,從組織運作上看來並無明 顯的從屬性質57。只是《北投社》自創刊以來,都一直扮演八頭里仁協會的文宣 任務,配合協會的工作宣導,並詳實地記錄協會所舉辦的各項活動與規劃。

1998 年底,溫泉博物館開始啟用,協會第一階段任務完成,加以在 1999 年 10 月 17 日八頭里仁協會第二屆理監事改選時,北投社雜誌社與協會之間產生了 若干些微變化,從兩者分立,改為從屬的關係,並由協會理事長兼任北投社雜誌 社的發行人58。因此,從第十期(1998 年 12 月)起,《北投社》已成為名符其實 的八頭里仁協會的機關報59

57北投社雜誌社,在其發行之初已單獨具有台北市出版字號的雜誌社。局版北市誌字第六七三 號,發行所在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 號之一。

58活動紀要,《北投社》,第10 期,1998 年 12 月,頁 28。

59雜誌目前的發行所現址是在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社址設在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一段129 號

129

《北投社》自 1996 年 2 月 16 日創刊以來,採行一年四期的季刊形式,至今 出版未曾間斷。其格式為十六開形式,三十六頁(含封面),單色印刷,每期發 行一萬份,自第十期起改為發行五千份。同時雜誌社也印行「北投風情系列」專 輯,例如:「戀戀溫泉」、「北投溪溫泉之旅」、「戀戀北投」、「台灣溫泉情結」、「戀 戀北投溫泉」、「北投我的家」等等。

為了使雜誌能如期付梓,協會設有一個責任編組單位-編輯暨出版委員會。

在主任委員兼總編輯領銜之下,每期雜誌的製作由總編輯指導編輯業務,再由兩 位副總編輯輪流執行,帶領兩位執行編輯,並同理事長、總幹事組成「執行編輯 會議」,負責實際編輯工作。至於雜誌的編輯委員們,其組成份子大多為協會成 員或社區熱心人士。每年度各期的主題大綱及出版日期,則是由協會理事長、總 幹事及總編輯擬定之,再經編輯委員會議研議之後,提請理監事會議通過後確認

在主任委員兼總編輯領銜之下,每期雜誌的製作由總編輯指導編輯業務,再由兩 位副總編輯輪流執行,帶領兩位執行編輯,並同理事長、總幹事組成「執行編輯 會議」,負責實際編輯工作。至於雜誌的編輯委員們,其組成份子大多為協會成 員或社區熱心人士。每年度各期的主題大綱及出版日期,則是由協會理事長、總 幹事及總編輯擬定之,再經編輯委員會議研議之後,提請理監事會議通過後確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