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採以不同的取樣方法匯集樣本,結果發現以穿越線調查法所記錄 之蝴蝶種類明顯與吊網誘集法不同,吊網所誘集到的蝶類皆為蛺蝶科 種類(附錄二),此類群多為喜於取食腐果汁液之種類;另外,吊網 之設置常位於林蔭下,容易誘集到喜於林層下活動之蝴蝶種類,如巴 氏黛眼蝶(台灣黑蔭蝶,Lethe butleri periscelis)依本研究調查僅以 吊網誘集法記錄之,而徐(2006)指出巴氏黛眼蝶之成蝶多見於潮濕、

環境較暗的林床、林緣,採用吊網調查法實為調查記錄具有此類習性

之蝴蝶的有力工具。穿越線調查法,則可記錄較多種類,包括喜歡訪 花、吸水及穿梭於森林邊緣的種類等。因此,綜合兩種採樣方法,能 看出不同類群的蝶類在活動習性及成蝶取食上的差異,並且能完整的 收集活動於不同空間下的蝴蝶。

以吊網誘集的蝶類數量來看,高海拔比中低海拔少,除高海拔地 區的嚴酷環境使之不易生存外,取食腐果汁液的蛺蝶科種類大多喜歡 活動於森林底層,然而高海拔地區的箭竹草原及針葉樹林相較於中低 海拔廣大面積的闊葉樹林,更顯棲息空間(home range)及避難處

(refugia)之不足。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蝶類群聚的分布受諸多環境因子影響,尤其 高海拔地區環境變動甚大,每經颱風或大雨過後石塊易鬆動崩落,土 石流易造成整體環境大變動,欲瞭解蝶類群聚之分布需長期觀察和監 測,確實掌握現況,使教育及保育相關內容有更明確的依據。

(二)不同海拔高度蝶類群聚之指標物種

本研究篩選出各海拔樣區中具代表性的指標物種,這些指標物種 均與各海拔樣區之原始群聚呈現高度的相似性,相似度均達0.95 以 上,顯示以這些群聚中少數的種類,則可對應出樣區的整體群聚,而 整體群聚之變動,便可藉由這些種類及其矩陣變化反映得知。此外,

採以各海拔樣區每月的蝶類資源進行篩選,以便未來監測之時,可利 用這些指標蝶類的整體矩陣變化及相關程度,指出蝶類於年度中的變 動。這些指標物種不僅能以個別種類之特性,傳達出局部性或特殊性 的環境變動,如棲息地遭破壞、寄主植物消失等,也可以其整體的群 聚矩陣顯示當地蝶類群聚之現況,與先後調查研究對照,來呈現瞭解 當地蝶類群聚之變動,進而指出更大範圍或是時間性的環境變動,如

颱風、土石流、全球暖化等所造成的影響。

各樣區選出的指標種類不只有單一科或屬的種類,是為能反映更 多環境甚至是微棲地現況之訊息,或是能整合多個種類所反映的現 象,以釐清造成群聚組成及變動的重要因素。藉由蝶類之個別種類的 生存習性及整體分布的情形做為環境變動之偵測,指標物種所能反映 之環境變動,可依不同特性分述:

(1)分布範圍—廣布型及窄布型:廣布型種類顧名思義其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範圍很可能跨越了幾個樣區,因此可結合其他樣區的觀察 情形一同對照,藉不同樣區中的族群於季節抑或是海拔梯度上的變 化,進而瞭解環境變動所影響的範圍及程度,如大紫琉灰蝶為小風 口、松泉崗及關原樣區的指標物種,而圓翅鉤粉蝶為新白楊及太魯閣 口樣區的指標物種,這些種類即可結合對照這幾個樣區之觀察結果,

作為反映環境變動之依據。此外,窄布型種類受限於寄主植物分布及 氣候條件等,使其分布範圍較窄,因此對環境敏感度相較於廣布型來 得明顯,局部性或細微的環境變動便能立即反應,如玉山幽眼蝶為小 風口及松泉崗樣區之指標物種,其幼蟲寄主植物為玉山箭竹,根據觀 察其成蝶僅分布於中高海拔地區有玉山箭竹生長的森林環境中,藉由 玉山幽眼蝶之分布反映出玉山箭竹的分布範圍。Brown(1997)說明 了蝶類資源的變動可作為環境有效的期早警戒(early warning)指標,

以窄布型種類之特性其分布動態提供了大尺度的環境變動訊息,如現 今矚目的全球暖化議題;Konvicka 等人(2003)於捷克研究發現受全 球暖化之影響已有25 種當地蝶類,出現向海拔較高處遷徙棲息的現 象。顯示針對這些窄布型蝶類於海拔分布範圍進行監測,可作為全球 暖化之警訊,進而瞭解影響的程度。

(2)不同科別蝶類之習性。蝴蝶幼蟲及成蟲對於寄主植物有著不同

的交互作用,藉由指標物種的生存及分布可瞭解現存寄主植物的多樣 性變化及蜜源植物之分布。如粉蝶科及鳳蝶科種類大多喜歡訪花,可 藉這些科別的指標物種其活動情形,能瞭解成蝶蜜源的生存及分布,

如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擁有的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吳茱萸

(Evodia rutaecarpa)、冇骨消(Sambucus formosana)及八角金盤

(Fatsia japonica)等都是重要的蝴蝶蜜源植物(楊等,1991)。於綠 水及太魯閣口樣區相較於其他樣區有較多的鳳蝶科及粉蝶科之種 類,反映出兩樣區內生長了大量的大花咸豐草所致,於陽光充足的季 節常可見這些種類穿梭其間。此外,許多蛺蝶科種類喜於森林底層活 動,其分布情形可反映出森林之鬱閉度。

(3)其他如松泉崗樣區中的流星絹粉蝶及豁然亭樣區中的台灣翠蛺 蝶(台灣綠蛺蝶,Euthalia formosana),均屬一化性種類(徐,2006), 一年中會於特定的期間大量出現,破蛹而出的當下必須有食物來源之 適時供應,因此其活動時間主要受寄主植物物候變化的影響,依其成 蝶出現的時間和數量,來瞭解植物的生長情形和氣候的穩定狀態。有 些種類在幾個樣區皆有分布,但僅在一個樣區被選為指標,如緣點白 粉蝶、斯氏絹斑蝶等,顯示此種類相較於其他分布於當地的種類,在 對於反映出此樣區原始群聚的矩陣結構上更具影響力,並且其他有分 布卻無將其納入指標物種之樣區,則表示此物種在這些樣區的整體群 聚中不具顯要的代表性。臺灣榿翠灰蝶(寬邊綠小灰蝶,Neozephyrus taiwanus)分布廣泛,但僅在關原樣區被選為指標物種。臺灣榿翠灰 蝶為單食性,僅取食臺灣赤楊(Alnus formosana),此種植物在關原 一帶數量頗為優勢,因此可藉此瞭解臺灣赤楊於當地的生存及分布情 形。

指標物種之各種類的發生時間及發生數量的變動將造成整體群

聚相似度矩陣的變動,如成蝶發生期間的數量變動會造成各月份相似 度矩陣相較於以往呈現出差異,進而藉此差異找出變異的蝶類族群,

瞭解造成變異的影響因素。

此外,就如Beccaloni 及 Gaston(1995)的文獻中以蜓斑蝶亞科 類群作為整體蝶類群聚之指標的分析方式,本研究亦將吊網所記錄之 蝶類的種豐富度與其他由穿越線所記錄之蝶類資源,進行相關性的分 析。結果發現吊網所記錄之蝶類種豐富度與其他蝶類之種豐富度呈現 高的相關性,相關性達0.934(圖十二)。此分析結果說明了吊網調查 法是蝶類群聚監測的良好工具,在進行數量龐大的昆蟲群聚調查時如 蝶類,吊網調查法不僅能簡化調查工作,亦能在不受人為因素干擾 下,客觀地記錄到與當地整體蝶類群聚貼近的蝶類資源。

蝶類對環境之敏感度甚高,綜合多項生存習性及分布能力等,能 反映出大範圍及局部細微的環境狀態及可能的變動。保育的進行必須 是全面性的,針對幾個種類的保育並非棲地保護的長久對策,長期觀 察和研究,藉群聚指標之工具對照及整合,反映環境之變動,進而擬 定防治或補救之措施,強化物種保育的執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