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潛板的垂直鏡像模擬水面及河川底床的邊界效應,理論 上須無限多組垂直鏡像方能完整模擬流場的變化,但實際計算上並不 可行,故必須決定合理的鏡像組數,才可正確反映水面及底床的邊界 效應。

此外,由於小板法係以密佈於潛板上之渦流系統模擬該潛板所產 生的流場,計算結果的精確度與渦流系統的密度有關,為提高模擬的 精確度,潛板網格密度必須提高,但相對的計算時間也會延長。考慮 計算精度及合理的計算時間,必須決定適當的網格密度。

由於網格密度及鏡像組數皆會影響本模式的模擬結果,故將此二 者合併討論以決定適當的網格密度及鏡像組數。

本研究主要針對三種不同形狀的潛板進行分析,分別為矩形板、

前傾板及束縮板。各種板形分別定義如下:

矩形板係一外形為矩形之平板,其長度與高度分別為

L

H

如 圖

3-1

所示。

前傾板係板頂逆水流方向位移一

δ

t長度,高度為

H

之平行四邊形 板,如圖

3-2

所示,並定義其前傾程度為板頂前傾之長度與板長之比 如下式所示

t

L

Λ =

δ (3-1)

其中

δ

t為板頂前傾之長度。

束縮板係板頂自板底收縮一長度之梯形板,由機翼理論的定義束 縮板四分之ㄧ板長之連線為一垂直線,其束縮程度則以板頂長度與板 底長度之比值加以定義,如下式所示

t b

L

η = L (3-2)

由羅

(2006)

的研究指出矩形板在底邊與高的比為

0.65

時會有最

佳的底床抬生量,故便以此面積作為基準,在不改變板高及面積的條 件下改變前傾板的前傾比以及束縮板的束縮比。依據前述各種板形的 定義,針對矩形板

(H/L=0.65)

、前傾板

( Λ = 0.5 )

及束縮板

( η

=0.5

)

三種 板形,進行網格密度及鏡像組數的數值試驗分析。

3-1 網格密度與垂直鏡像數量分析

垂直鏡像主要模擬水面及底床之邊界,因水面與底床間之範圍與 潛板系統所能影響之範圍相當接近,故需較多的垂直鏡像進行模擬,

本研究模擬 0 至 50 組垂直鏡像與網格密度之關係進行比較,以找出 最佳的垂直鏡像數量與網格密度。數值試驗的佈置條件如下水深

d

0為 0.152

m

;流速u 為 0.259 /

m s

;底床中質粒徑為0.0017

m

;潛板設置 角度

α

為 20 度。網格密度分別以 N=5×2、10×5、14×7、20×10、30×

15 格,鏡像數量則由 1 組變化至 50 組,分別計算上述情況下三種板

形之斷面最小水深如圖3-4 所示,並以前後兩組鏡像計算結果之差量 評估結果的收斂性,如下式所示

( ) 1 ( ) ( ) 100

h M h M

h M

d d

d

+ − × % (3-3)

上式中

M

為垂直鏡像組數。

( )

d

h M+1

M + 1

組垂直鏡像組數計算斷面之最小水深。

( )

d

h M

M

組垂直鏡像組數計算斷面之最小水深。

圖 3-5、圖 3-6 及圖 3-7 分別為矩形板、前傾板及束縮板在不同垂直 鏡像與網格密度之差量下的計算收斂情形,圖中顯示在各種網格佈置 下的計算結果於鏡像組數低於10 組時的計算差量變化較大,於 20 組 以上鏡像後變化趨於平緩,故本研究選定 20 組垂直鏡像於後續的計 算分析中。網格點密度除 N=5×2 外其餘各組於鏡像數量達 20 組後均 維持穩定變化,在 N=20×10 的網格密度下,以 20 組鏡像及 21 組鏡 像進行計算的結果差量已低於萬分之ㄧ,考慮合理的計算時間與計算 精確度,本研究選定網格點密度為N=20×10 進行後續分析模擬。

3-2 網格密度與水平鏡像數量分析

水平鏡像主要用於模擬渠道岸壁的邊界效應,由於渠道寬度遠大 於潛板系統所能夠影響之範圍,故並不需要過多的水平鏡像,本研究

針對矩形板、前傾板、束縮板分別以0 至 2 組鏡像進行計算並分析其 結果。

圖3-8、圖 3-9 及圖 3-10 分別為矩形板、前傾板及束縮板於不同 水平鏡像與網格密度之模擬結果,其中受潛板影響之斷面最小水深

d h

以無潛板之斷面水深

d w

無因次化。圖中顯示各板形於各種不同網 格配置下,水平鏡像數量 1 組與 2 組之計算結果趨近一致,故本研究 選定以1 組水平鏡像於後續計算中。

3-3 模式驗證

本研究採用 Spoljaric and Odgaard(1986)及 Wang(1991)所進行之 水槽試驗進行模式的驗證。Wang 的水槽試驗分為直渠道及彎曲渠道 配置,分別如圖 3-11 及圖 3-12 所示。Spoljaric and Odgaard(1986)進 行之直渠道水槽試驗佈置如圖3-13 所示。

3-3.1 直渠道單潛板

本驗證採Spoljaric and Odgaard(1986)進行之直渠道試驗資料,相 關試驗佈置參數如下:渠道寬2

ft

;初始水深0.17

m

;沉滓中值粒徑 0.3

mm

;沉滓臨界剪力為 0.034;渠道平均流速為 0.304745 /

m s

;縱 向流速剖面指數

m

= 。於渠道中設置一矩形潛板,其中板高及板長3 分別為 0.085

m

及 0.21

m

;設置攻角為 15 度;設置位置為渠道中央,

分別取位於潛板後方3.3 倍水深、5.1 倍水深及 6.9 倍水深三處斷面床 形資料進行模式的驗證,並將模擬結果與驗證資料繪製於圖 3-14(a) 至圖 3-14(c)。圖 3-14(a)中模擬結果因該斷面與潛板距離較近,流場 較不穩定,故驗證結果較不理想。圖 3-14(b)及圖 3-14(c)則趨勢大多 與試驗資料相符,驗證成果尚可接受。

3-3.2 直渠道單潛板

此驗證採用Wang(1991)之 MR1 水槽試驗資料,試驗佈置參數如 下:渠道寬 2 英尺;初始水深 0.52

ft

;沉滓中值粒徑 0.3

mm

;沉滓 臨界剪力為 0.034;渠道平均流速為 0.85 /

ft s

;縱向流速剖面指數

5.2

m

= ,於渠道中設置一矩形潛板,其中板高為 0.25

ft

;板長為 0.5

ft

;設置攻角為 20 度;設置位置為渠道中央。分別取位於潛板後 方0.962 倍水深、1.923 倍水深及 3.846 倍水深三處斷面床形資料進行 模式的驗證,驗證結果如圖 3-15(a)至圖 3-15(c)所示。圖 3-15(a)及圖 3-15(b)中模擬結果與試驗資料趨勢一致,結果良好,圖 3-15(c)因與 潛板距離較遠,二次流因流體黏滯的關係衰減,故模擬結果較差。

3-3.3 直渠道潛板系統

此驗證採用Wang(1991)之 MS4 試驗資料,相關試驗佈置如下:

渠道寬2.44

m

;初始水深0.1615

m

;沉滓中值粒徑 0.41

mm

;沉滓臨

界剪力為 0.034;渠道平均流速為 0.3383 /

m s

;縱向流速剖面指數 4.7

m

= ,於徑向設置四矩形潛板,其中板高為 0.0762

m

;板長為 0.1524

m

;設置攻角為 20 度;設置位置分別為距凹岸 0.59

m

、0.74

m

、 0.89

m

及1.09

m

。模擬驗證結果如圖3-16 所示,模擬成果大致與試驗 結果接近。

3-3.4 彎曲渠道無潛板

此驗證採用Wang(1991)之 MB1 試驗資料,試驗佈置如下:彎道 中心曲率半徑

r

c =12.68

m

;渠道寬度1.94

m

;初始水深 0.1524

m

;沉 滓中值粒徑為 0.41

mm

;沉滓臨界剪力為 0.034;渠道平均流速為 0.4023 /

m s

;縱向流速剖面指數

m

=4.8。本試驗因無潛板影響,主要 是試驗底床受二次流影響下之床形,經與模擬結果比對展繪於圖3-17 中,驗證結果相當良好,由圖可知本模式可正確反映出河川底床於二 次流影響下之徑向床形。

3-3.5 彎曲渠道潛板系統

此驗證採用 Wang(1991)之 MB2 試驗資料,彎道中心曲率半徑 12.68

r

c =

m

;渠道寬度1.94

m

;初始水深 0.1524

m

;沉滓中值粒徑為 0.41

mm

;沉滓臨界剪力為0.034;渠道平均流速為 0.4023 /

m s

;縱向 流 速 剖 面 指 數

m

=4.8 , 於 徑 向 設 置 二 矩 形 潛 板 , 其 中 板 高 為

0.0762

m

;板長為 0.1524

m

;設置攻角為 15 度,設置位置非別為距 凹岸 0.27

m

及 0.45

m

,模擬結果與是驗資料套疊展繪於圖 3-18 中,

驗證結果尚稱滿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