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模式構建與求解演算法

3.1.3 數學定式

道佈設方式相關,必須考慮是否有通過重要空間(如路線合併點),

一般運行節線的起點為折返站,連接若干個必須經過之路線合併 點,抵達另ㄧ端折返站為節線終點。由於列車運行速度相同,因此 同一起迄點對的節線是相互平行。此類節線的流量下限為 0,流量 的上限為1。

(三) 發車與收車節線

收發車節線主要係列車從機廠發出至折返站,或是由折返站收 車回機廠的節線,與運行節線相同,節線流量代表列車在此時空是 否有無通過,節線連接的方式亦與軌道佈設方式相關,同樣必須考 慮是否有通過重要空間(如路線合併點),一般發車節線的起點為機 廠,連接若干個路線合併點,抵達折返站為節線終點;相反的,收 車節線的起點為折返站,連接若干個路線合併點,抵達機廠為節線 終點。由於列車運行速度相同,因此同一起迄點對的節線是相互平 行。此類節線的流量下限為0,流量的上限為 1。

(四) 停留節線

停留節線依空間地點可分為折返站停留節線與機廠停留節線,

主要係用來表達列車在相同地點但不同時間的時空連結線。機廠停 留節線的流量代表該時空在機廠內所停放之列車數,節線的下限為 0,上限為該機廠之容量;折返站停留節線的流量代表該時空在折返 站月台所滯留之列車數,節線的下限為0,上限為折返站月台容量。

ls 運行同一路線所需要之折返次數;

Hw 捷運系統在時段 t 之法定班距;

t

U

c:捷運系統在尖峰時段所需要之列車數(列車需求量最高);

t d u

c

Hw

Tr ls Tn

U

=

Tn

+ + * ; (3.1)

α :放鬆法定班距之參數,α ≥0;

t

i:節點i 的時間;

Sn :在第 n 個路線合併點列車所需滿足之安全時間間隔;

Sm :在第 m 個折返站列車所需滿足之安全時間間隔;

d

1st:首班車發車時間;

TSp:虛擬供給節點,代表第p 個機廠所發出之列車數;

TDp:虛擬需求節點,代表第p 個機廠所收回之列車數;

三、集合定義:

N :所有節點之集合;

M :所有折返站之集合;

S

m:第m 個折返站所有發車班次之集合;

N

m:第m 個折返站所有節點之集合;

NJ :所有路線合併點之集合;

N

n:第n 個路線合併點所有節點之集合;

P :所有機廠之集合;

Np :第 p 個機廠所有節點之集合;

AK

:由折返站發車的所有節線集合;

AD :時空路網中所有運行節線集合;

本研究參考台北捷運系統實際營運方式,利用數學規劃方式將捷運列車 排班問題定式為一整數規劃問題,數學定式如下:

[ ]

2

2 1

1 1

2 ) ( )

(

∑ ∑

= + + +

=

M m

S

s

m s m s m s m s

m

t t t

t Z

Min (3.2)

ST

=0

kN t t ki N

j t t ij

i j k

i x

xiN (3.3)

j it t ij i m

s

t x

t

= × ∀

i

N

m,∀

ij

AK

,∀

s

S

m, M

m

∀ (3.4)

=

c P

p

p

U

TD

=−

(3.6)

p

p

TD

TS

=− ∀

p

P

(3.7)

st

m

d

t

1 = 1mM (3.8)

α +

+m t

s m

s t Hw

t 1mM ,∀

s

S

m (3.9)

1

1 1

=

∑ ∑

∑ ∑

= = Sn

t k N

t t ki Sn

t j N

t t ij

i

i k

i

j

i x

x

i

N

n,∀nNJ (3.10) 1

0 \

0 \

≤ +

∑ ∑

∑ ∑

= = Sm

t k N N

t t ki Sm

t j N N

t t ij

i m

i k

i m

j

i x

x

i

N

m,∀mM (3.11)

i j k

i i

k tt

i k Tr

i j N

t t ij Tr

i k N

t t

ki x x

x '

1 0 0

∑∑

∑∑

=

=

i

N

m,∀mM,∀ 'kiAD (3.12) 2

11

,it+i+

t i

xi

i

N

m,∀mM (3.13)

p t t

i

i U

xii

,++11

0 ∀

i

N

p,∀

p

P

(3.14)

{ }

0,1

j it t

x

ij

ij

AD

(3.15)

模式中的目標式如式(3.2)所示,係為兩班距平方差總和最小化,其意義 表示希望列車班距間的變動愈小愈好,將班距差平方的目的除了確保班距相 減後能夠取得正值外,更重要的是突顯班距穩定變化的重要性,期望班距能 夠隨著時間增加以漸變的方式進行調整,而非在短時間內班距大幅變化;式 (3.3)代表列車排程時空網路之流量守恆限制式;式(3.4)係代表節線流量與班 次之間的關係,用以決定第m 個折返站在時間 i 是否有列車班次 s 發出;式 (3.5)代表機廠總共所必須供應之列車數,即為系統尖峰時間所需要的列車 數,計算方式如式(3.1)所示,將列車繞行路線ㄧ周所需時間除上尖峰時間所 必須滿足之班距,即可得到所需要之列車數(若有小數則必須進位取整數);

式(3.6)代表機廠總共所必須收回之列車數,以保持網路流量守恆;式(3.7)代 表每個機廠都必須遵守列車收發車平衡;式(3.8)代表首班車發車的時間限制 式;式(3.9)代表列車班距必須滿足該時段的法定班距,其中α 可用以調整法 定班距,藉由放鬆法定班距限制以確保產生可行解;式(3.10)代表在路線合併 點的號誌開通時間限制,當列車通過合併點時限制其他列車在未達到開通時 間前不得通過該路線合併點,如圖3.2 所示,模式的設計係使列車流入節點 i 後亦必須從i 點流出以維持流量守恆,在開通時間內其他節點並無流量通過;

式(3.11)代表在折返站的號誌開通時間限制,當列車到達或離開折返站時,限 制其他列車在未達到開通時間前不得進出該折返站,如圖 3.3 所示,模式的 設計係使列車流入折返站m 的節點 i 後,在開通時間內除了同ㄧ折返站停留 節線的流量外,其他折返站時空節點並無流量流入或流出,亦即只考慮到達

列車或離開列車而不考慮停留在月台的列車;式(3.12)係指列車到達折返站之 後,必須在折返站月台停留準備換邊發車,滿足列車折返準備時間之限制式,

列車進出折返站可能情境如圖 3.4~圖 3.8 所示,情境一係月台上無列車而節 點i 有列車進入月台,以圖 3.4 為例,從列車流入開始算起直到滿足折返時間 總計有四個節點,將四個節點流入量(4)加總減去三個節點的流出量(3)必須大 於等於一,如此才能確保列車能有足夠的折返準備時間,而不會先行離開折 返站。其他情境亦是相同推算方式;情境二係月台上無列車且節點 i 無列車 進入月台,此時在折返時間內並無流量進出,因此相減後為零,與情境ㄧ結 果不同;情境三係月台上有列車滯留而且準備離開月台,從節點i 開始算起,

在折返時間內的四個節點的流入量(3)減去三個節點的流出量(3),相減後為零 與情境二結果相同;情境四係月台上有列車滯留而且準備離開月台,此時節 點 i 有列車進入月台並準備停靠月台,在折返時間內的四個節點流入量(6)加 總減去三個節點的流出量(5),相減後為一與情境ㄧ結果相同;情境五係月台 上有列車滯留,此時節點 i 有列車進入月台並準備停靠月台,在折返時間內 的四個節點流入量(8)加總減去三個節點的流出量(6),相減後為二,情境ㄧ結 果相同皆為大於等於一。綜合上述情境,當有列車在時空點i 進入折返站時,

折返時間(Tr)流入量必須大於折返時間(Tr-1)流出量以滿足列車折返準備時 間,因此藉由此結果設計限制式;式(3.13)係代表折返站月台之容量限制式;

式(3.14)係代表機廠容量限制式;式(3.15)係代表所有運行節線之流量限制式。

……

圖3.3 折返站列車開通時間設計示意圖

圖3.4 列車折返準備時間設計示意圖-情境一

Tr 內節點流入-(Tr-1) 內節點流出

= 4 – 3 = 1 節點i

折返站m

折返時間

Tr

Tr-1

圖3.5 列車折返準備時間設計示意圖-情境二

圖3.6 列車折返準備時間設計示意圖-情境三

圖3.7 列車折返準備時間設計示意圖-情境四

Tr 內節點流入-(Tr-1) 內節點流出

= 0 – 0 = 0

Tr 內節點流入-(Tr-1) 內節點流出

= 3 – 3 = 0

Tr 內節點流入-(Tr-1) 內節點流出

= 6 – 5 = 1

圖3.8 列車折返準備時間設計示意圖-情境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