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大學豈能是「權貴培訓班」。2012年5月19日,取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1/4/0/102114028.html?coluid=

59&kindid=0&docid=102114028

王振輝(2012)。教育與文化再製:一個象徵資本的觀點。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6(2),73-106。

包亞明(譯)(1997)。布爾迪厄著。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 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石 文 南 ( 2011 )。 外 地 生 銳 減 : 建 、 北 在 地 化 。 2011 年 8 月 10 日 , 取 自 http://history.n.yam.com/focus/garden/33127/

全台學區剖析(2013)。解析全台重點學區與明星學校、替子女預約一個燦爛 的 未 來 。 2013 年 5 月 18 日 , 取 自 http://event.sinyi.com.tw/school/

district_Taipei.php

朱偉鈺(2006)。超越社會決定論: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再考。南京社會科 學,3,87-96。

呂健吉(2007)。明星學校排名是基測聯考化的魔咒。2007年6月24日,取自 http://betablog.udn.com/ luching/1046934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 較。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煜(2006)。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中國城市子女的教育獲得

(1966 —2003)。中國社會科學,4,97 -109

李路路(2002)。制度轉型與分層結構的變遷:階層相對關係模式的「雙重在 生產」。中國社會科學,6,105-118。

沈雅雯(2012)。建中北一連署反12年國教教部宣導溝通。2012年4月16日,

取 自 http://tw.news.yahoo.com/% E5%BB%BA%E4%B8%AD%E5%8C%

97.html。

周新富(2005)。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與學習結果之關係。台灣教育社 會學研究,3(2),85~112。

周慧盈(2006)。夏季裡的冰點、中國貧困學生父母自殺頻繁。2006 年 7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 com/b5 /6/7/23/n1396065.htm

林枝旺(2005)。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 成就之關係。2005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

51-19.htm

林彥廷(2009)。李家同式教育&菁英主義〉(上)。2009年2月19日,取自 http://140.117.11.91/eduReport/checkDir /guest20090219140823.htm

林曉雲(2011)。玩假的?12年國教 明星高中仍要考。2011年5月21日,取 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11/new/may/21/today-t2.htm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姜添輝(1998)。教育均等問題與社會控制的關聯性,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 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181-218)。台北:揚智 胡清暉、邱紹雯、蘇孟娟、朱有鈴(2011)。台大新生 建中+北一女佔25%。

2011 年 8 月 9 日 , 取 自 http://history.n.yam.com/tlt/garden/201108/2011080 9933372.html。

徐 明 珠 ( 2001 )。 明 星 學 校 迷 思 , 教 改 猶 待 超 越 。 2001 年7 月 9 日 , 取 自 http://old.npf.org.tw/ PUBLICATION/EC/090/EC-P-090-018.htm

馬克思(1975)。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思(196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張念慈(2012)。合勤董座:窮人小孩進不了名校。2012年6月8日,取自 http://city.udn.com/51640/4833327

陳心冕、黃政嘉(201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學生擠名校。2011年8月10日,

取自http://anntw.com/awakening/ 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4206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

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 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馮 昭 ( 2011 )。 孟 母 難 為 明 星 學 區 房 價 高 漲 。 2011 年 8 月 1 日 , 取 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richness_coco/ post/1322346692

黃文博、陳易志(2011)。代代相傳有志醫同父兄懸壺家人接棒。2011年8月8 日,取自http://gaofong.com/ modules/planet/view.article.php/47273

黃武雄(2003)。教改怎麼辦?(上)教改架構與菁英思維。教育研究月刊,

106,53-56。

葉祝頤(2008)。破解高校子弟降分特權當痛下決心。2008年4月16日,取自 http://www.pdsdaily.com.cn/big5/ misc/2008-04/16/content_790991.htm 熊掌印(2005)。[討論]〈明星學校存在的價值。2005年7月30日,取自

http://www.student.tw/db/archive/ index.php?t-50975.html

蔡 宗 勳 ( 2011 )。 迷 信 明 星 學 校 非 教 育 之 福 。 201 年 5 月 18 日 , 取 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 18/today-center3-2.htm 肖雪慧(2005)。教育產業化與貧窮世襲化。2005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kefangkeyuan.blog.hexun.com.tw/ 1133919_d.html

親子天下部落客共和國(2013)。明星學校,保證明星未來?。2013年5月18 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83&nid=497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113-147。

羅生全、靳玉樂(2007)。課程作為文化資本的話語構建機制探討。教育研究 與實驗,1,1-4。

羅伯特亞當斯(2011)。「明星學校」的集體意識,我們的歷史共業。2011年5

月24日,取自http://blog.udn.com/ chinghunglin/5245997蘇北(2006)。民生 的詰問。半月談,15。

Beasley-Murray, J. (2000). Value and capital in Bourdieu and Marx, in Nicholas Brown and Imre Szeman (eds), Pierre Bourdieu: Fieldwork in Culture(pp.100-119). New York: Lowman and Littlefield.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2nd.ed. Volume3.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s. London: Routledgeand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son, J. C.(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D. (1992).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reen, R., & Goldthorpe, J. H. (1997). Explain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Towards a formal rational action theory. Rationality and Society9(3), 275-305.

Cookson, P., & Persell, C. (1985). Preparing for power: America’s elite boarding schools. New York: Basic Books.

Coleman, J. S. (1988a).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 95-120.

Coleman, J. S. (1988b).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eprint edition). New ampshire : Ayer Company.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97).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L. J. Saha Ed.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 623-625).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Cookson, P. W., & Persell, C. H. (1985). Preparing for power: America’s elite boarding schools. New York: Basic Books.

Donald J . T., & Yip, K.(1989).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21Countries. In Melvin L. Kohn ( ed. ) , Cross National Research in Sociology(pp. 373-394).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Lee, S., & Brinton, M. C. (1996). Elite educ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3), 177-192.

Loury, G. C.(1977).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 in Phyllis A.

Wallace and Anette M. LaMond eds., 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pp.153-186).Lexington, Mass: Heath.

Turner. R. H. (1960). 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 and the schoo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6), 855-86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