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魏源的對西方認識與海防思想

在鴉片戰爭結束時,魏源先後完成兩部有感於時事的書:一是聖武記,另一 是海國圖志。聖武記是記敘清代前期盛世的武功。他感於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

江寧條約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欲以盛清的武功來激勵國人,並提出努力圖強 的根本之道。他強調富強的根本在人才的講求。國家財用不足,不能謂之貧,人 才不足方是真貧。而起敝振衰之要則在行軍法之治。他根據清代前期的武功鼎盛 以及傳統的觀念,來討論邊防戰守練兵籌餉等事務,74故尚不能透徹看出他對時 代巨變的認知,顯示他在著此書時,對西力衝擊嚴重性的感受,尚不夠深切。而 著海國圖志則完全不同,如眾週知,他著海國圖志是受到林則徐的囑咐。道光二 十一年(1841)六月,因鴉片戰爭而獲罪的林則徐北上赴京,路過江蘇,魏源趕 往京口相晤。兩人曾長談整日,林並將所編譯之四洲志與相關資料交予魏源,囑 咐編著專書。魏源遂更多方搜集資料,乃成海國圖志一書。75故魏源在編著海國 圖志一書時,雖距著述聖武記時間不久,但他對西方國家的認識已經大不相同,

瞭解西力東漸所帶來的衝擊是時代的劇變。因此在書中一開始就表明寫作的目的 在促使國人瞭解海上來的各國,特別是西方諸國,並提出抵禦其侵略的辦法。在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之時,正是不少有識的中國知識份子努力著述西方國志,促進

74 魏源,《聖武記》,〈序〉。此書計十四卷,共約四十萬言。

75 《海國圖志》此時初成,為五十卷,後 1847 年增為六十卷,1852 年再增為一百卷。

國人瞭解西方國家的時期。如梁廷柟著粵海關志、夷氛紀聞、海國四說,徐繼畬 著瀛環志略等。這些著作雖在記敘西方國家的真實情況上,有勝於海國圖志之處,

但影響力是無法與海國圖志相比的。因為他們未曾積極的提出因應西方國家侵略 之道。

魏源將海國圖志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討論海道來華各國的情況,亦即國 志的部分。他的記述誠如上面所言,真實性不及梁廷柟與徐繼畬所著。蓋他僅根 據他人的文字記載,未曾如徐繼畬親自向洋人詢問過。亦不如梁廷柟久居廣東,

比較容易瞭解西人。他可以說完全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然而在這部分中他仍 然有他的特色,那就是他努力記敘了許多西方奇器 如火輪車火輪船以及大砲等的 製造方法,儘管他所寫下的這些方法真正的可行性大有問題,但他始終存有師夷 長技之心。由此可以.看出他著作動機的深遠,確與上述諸人有所不同。

另一部分即是置於篇首而極為人稱道的籌海篇,亦即是他根據鴉片戰爭時國 人各種意見,整理後所提出的因應西方國家侵略的辦法。在基本的觀念上,魏源 是如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中國人,認定中國科技不如西洋,夷人以船堅炮利及海 戰見長。因此與夷人相戰,當以守為主。他根據常理,以為兩國相爭,雖然:“非 款(和)即戰,非戰即款,未有專主守者。"但是任何一個戰爭仍然以能守最重 要。蓋:“不能守,何以戰;不能守,何以款。以守為戰,而後外夷服我調度。"

76既然洋人船炮精猛,長於海戰,他也如鴉片戰爭時期很多國人的主張,毅然提 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陸)。"而且他對當時清政府正規 軍的作戰能力,也很懷疑.,因而在調兵作戰上,主張:”調客軍不如練土兵,調水 師不如練水勇。”由他的這個主張,可以看出他缺乏正面的主動出擊精神。一般而 言,船炮不如人,就應該積極改善軍備,主動出擊,與洋人外海爭鋒,那裡有退 守海口,更退守內陸的道理。顯然他與鴉片戰爭時代的很多國人相同,不僅對政 府絕望,本身亦缺乏一種正面面對事實積極振作的精神。77

在籌海篇中魏源提出的另外一項因應夷人侵略的辦法,就是在國際關係及自 強努力上,執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他所提出的以夷制夷政策計包括三項:一、以

76 魏源,《海國圖志》,卷 1,頁 1 上。

77 拙著,《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年),頁 80。

夷制(或作攻)夷,二、以夷款夷,三、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其第一項又分為兩 點:甲、.調夷之仇國以攻夷,乙、用中國藩屬以制夷。由於時當鴉片戰後,魏源 心目中的假想敵是英國,而且以為英俄是互仇的。故他的調夷之仇國,是要聯俄 制英。由他在文中用調字,可以瞭解在他的內心中,仍然有相當中國是天朝上國 的觀念,以為中國尚可以隨意命令俄國去攻打英國。至於利用中國藩屬去攻打中 國的敵國,這一看法是在鴉片戰爭中即甚流行。當時國人常建議利用的藩屬有二:

一是廓爾喀(尼泊爾)一是安南。要利用廓爾喀的原因,是該國曾擊敗由印度入 侵的英軍。國人遂誤認為廓爾喀人勇敢善戰,英人深懼之。要利用安南的原因,

據說安南海邊居民善於潛水,可潛入海中鑿沉夷船。由他的這種想法,應可瞭解 他對西方國家的認識,仍然幼稚敷淺。78

至於以夷款夷,就字面上已可瞭解,如果與敵人談和,也當利用他人或他人 利益為之。仍然是與以夷攻夷相同,均是要利用他人保護自己。魏源為以夷款夷 也提出兩項辦法:一、聽互市各國以款夷,二、持鴉片初約以通市。就第一項言,

魏源秉持與自中外通商以來絕大多數國人相同的認知,堅信夷人仰賴中國貿易,

中國可以貿易作為外交的手段控制之。故第一項的用意則在以貿易之利逼使英人 就範。他譴責當時官員款夷的因循茍且,得過且過。現在他要對恭順的他國夷人 多予貿易之利,而迫使英人自覺用兵的失策,改變態度,俯首聽命。或聯絡英人 所忌之國,基於貿易之利,居間折服調停,迫使英人屈服。79想法頗為天真。 就 第二項言,他希望因中國的禁止鴉片,迫使英人在華走向正當貿易的途徑。顯然 也是一種幻想。蓋中國本身根本沒有禁止鴉片的能力,英人走私鴉片正大獲其利。

英國是既要拓展對華正當貿易,也要努力走私鴉片,雙管齊下,榨取中國財富。

由此可發現,魏源本身未曾參加夷務工作,對當時真實情況與西方諸國現勢,瞭解 有限,以致他所主張的以夷制夷政策中夾雜不少幻想式的紙上談兵,書生之見。80

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古今中外皆常行之,但這種政策的推行,有其必要的條 件,那就是推行的國家必須真正認識所要利用的國家與敵國之間存在的矛盾,可

78 同上註。

79 同上書。頁 80-81。

80 魏源上述主張稍後已有學者如陳澧等認為有可議之處,唯大多數士人仍加以推崇。

以將之利用。另一項先決條件是推行其事的國家必須有掌控主動推行其事的能 力。魏源主張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極有可能受有林則徐的影響。蓋林則徐在廣 東禁煙時,曾行分化英美,聯美制英。雖是牛刀小試,曾獲有若干的成功。魏源 基於他的西方認識,深以為英俄既是互仇,應存在有可為中國利用的矛盾。更由 於他仍有天朝上國的觀念,相信中國具有掌控主動推行其事的能力。祇可惜他的 西方認識仍然不足,再加以他紙上談兵的書生縱橫家性格,遂使他的以夷制夷政 策,雖能聳人聽聞,卻真正的可行性有限。就這一點而言,他遠不及當時主持夷 務的耆英。耆英相信中國無掌控主動推行以夷制夷的能力,在外交上反對以夷制 夷。他的外交政策是要堅守成約(遵守條約),是要因勢利導,一視同仁的。81

魏源以夷制夷政策的第三項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一項主張是真正對日後 中國以及其他的東方國家如日本朝鮮均產生影響。英法聯軍之役以後至甲午戰爭 以前的清季自強運動即是以此為努力的主要目標。82唯值得注意的,為了自強而 師夷之長技,這是應該的,但為何要制夷才去師夷之長技,這是要予以討論的。

此時中國雖然敗於英國,但國人在觀念上仍然自視甚高,對於西方的文化,甚至 包括科技知識,仍予蔑視。魏源以師夷之長技作為制夷的手段,顯然含有兩種心 態:一、相信並不會損害中華文化的偉大,僅是因要制夷,而臨時採用之作為一 種手段而已。二、承認西洋文化值得學習,為了減低阻力,故冠以制夷之名。這 兩種心態看似互相矛盾,實則應是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人心中的。只是對魏源而 言,也許第二種比較強烈一些。

由上述的討論,可以瞭解在對西方的認識與海防的思想上,魏源與包世臣有 很大的不同。魏源晚生包世臣近二十年,鴉片戰爭時曾在英軍進犯浙江時,短期 參與欽差大臣裕謙的幕府,後並自林則徐處得到很多知識,再加以編著海國圖志 的關係,他所有的西方認識,絕非包世臣所能比的。但是包世臣對西力在經濟上 對華衝擊的敏銳觀察,如鴉片紡織品及煙草等所造成的影響,似又非魏源所能及。

就海防思想言,魏源雖然有一套理論,十分聳人聽聞,但究嫌過於退守消極,

81 耆英外交政策的優點在和平開放,缺點在予他國利益均霑,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

82 甲午戰前自強運動前期的自強理論之一即在師夷之長技。如曾國藩曾說:“欲求自強之 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等具為下手功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