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第二節

譜例 3- 3-12

特色

本樂章有許多特別與創新之處,這些特色皆可讓人感到貝多芬成熟的內在感 情與特有的創作理念。分別列舉如下:

(一) 調性的安排:一般來說輪旋曲式的 B 段都會轉調,但貝多芬在本樂章的 B 段選擇留在原調,純粹以音型及性格來做對比。

(二) 音型的運用:本樂章變化多端、豐富燦爛,但大多都源自第一主題旋律一 的分解和弦音型與第一主題旋律二的音階音型,和音型 1 與音型 2 的音樂語 法與特有音型,可以感受到貝多芬如何變化原有的素材來表達豐富的情感與 製造戲劇的張力。

(三) 擴張樂段:貝多芬在本樂章加入了許多的擴充樂段,使得本輪旋曲式中的 各段比例,長短不一,使本樂章除了強弱、音型、調性、個性外,連篇幅長 短也有著巨大的對比。

(四) 尾奏:本樂章的尾奏,在毫無鋪陳的狀況下直接轉入遠系調,這樣不尋常 的手法,擴張了尾奏的格局與豐富了尾奏的變化,令人對此曲留下更加深刻 印象。

39

40

使音樂充滿了變化及活力。整個段落一的和聲,則為單純的一級和五級,使此曲的 開頭簡單而明亮。而鋼琴的最低音與小提琴的最高音,相差超過四個八度,使音色 寬廣且厚實。使此曲以輕鬆歡愉並明亮開闊的氣氛拉開序幕。(譜例 4-1-1)

(譜例 4-1-1)

(二) 段落二

第一主題群的段落二,有兩個重要的音型 (音型 1、音型 2),音型 1 為掛留音 的節奏音型,掛留後的後半拍,可使音樂繼續行進至下一拍的正拍,有著類似後起 拍的效果,這個節奏音型的運用,使音樂更加具有流動性與方向性。音型 2 為前兩 拍圓滑奏加上第三拍斷奏的節奏語法,而這個節奏語法的運用,使音樂更加躍動即 興奮。整個段落二的和聲進行則變化多端,使這個優美如歌的段落有著大量的和聲 色彩之變化,與段落一的明亮感有著強烈的對比。(譜例 4-1-2)

41

(譜例 4-1-2)

筆者建議段落二中的小提琴,不要使用 E 弦,而是以 D 弦和 A 弦來拉奏,如此 一來可使音色更加優美溫順,並與短落一的對比更加明顯。(譜例 4-1-3)

(譜例 4-1-3)

42

(三) 段落三

第一主題群的段落三,轉入屬調 D 大調,使音域及亮度都更上一層。而段落三 中運用了音型 1 與音型 2,使整個段落三呈現流暢且活潑的感覺。這個段落三中還 有三次動機 b 的運用,且都搭配了突強記號的使用 (sf),這三次的動機 b,前兩次的 上行,為一級和五級的大三和弦,而第三次的上行為二級的七級減七和弦,使最後 的第三次上行,有著獨特的音色及不協和感。 (譜例 4-1-4)

(譜例 4-1-4)

筆者建議段落三中的三次動機 b,鋼琴可順著上行而加上漸強,使突強更有力 度並有個最高峰的感覺。小提琴在第 24 小節的突強,建議加上較大幅度的抖音,使 這個減七和弦的不協和感更加明顯及特別。

43

44

(二) 段落二

第二主題群段落二,轉入屬調 D 大調,和聲大致上也多採用 I、IV、V 的明亮 大三和弦,且段落二中運用了縮減音值的動機 b 與大量的音型 2,增添了許多活潑 的氣氛,使音樂瞬間從第二主題群段落一的強烈激動中淡化下來,並回到了明亮愉 悅的氣氛。(譜例 4-1-6)

(譜例 4-1-6)

45

三. 發展部詮釋 (一) 第一部份

發展部的第一部份,為三句四個小節的樂句,並依序從屬調 D 大調以模進的方 式,先後轉到 a 小調、b 小調、升 c 小調,使調號中的升記號逐漸增加,再搭配漸 強記號的運用,使這三個樂句,一句比一句更加緊張與詭譎,令人屏息以待。(譜例 4-1-7)

(譜例 4-1-7)

46

(二) 第二部份

發展部的第二部份,也同樣為三句四個小節的樂句,並依序從升 c 小調以模 進的方式,先後轉到 b 小調、a 小調最後回到原調 G 大調,使調號中的升記號逐 漸減少,也使音樂從第一部份營造的緊張與詭譎,慢慢淡化了下來。(譜例 4-1-8)

(譜例 4-1-8)

47

四. 突強記號 (sf) 的使用

(一) 在上行後的最高音加上突強記號

在上行後的最高音加上突強記號為貝多芬的作品特色之一,在上行後的最高 音加上突強記號,能使最高音更為強烈且令人印象深刻。本樂章第 20-34 小節,

就是此種突強記號的用法。鋼琴有三次向上的十六分音符音群,再接著突強的音 型,並且一次比一次強烈。建議鋼琴在上行時,帶有些許的漸強,使上行時更有 方向性及張力,也使突強 (sf) 有著最高頂點的感覺,令人感到像煙火般的燦爛。

(譜例 4-1-9)

(譜例 4-1-9)

48

(二) 在強倚音後的和弦音加上突強記號

在強倚音後的和弦音加上突強記號也是貝多芬作品特色之一,貝多芬時常在 強倚音後的和弦音加上突強記號,造成重拍延遲的效果,使樂曲增加強烈的掙扎 感,並令人感到突如其來且預料之外,若以和聲的角度來看,突強記號是在重拍,

但以拍子的角度來看,突強記號則是在弱拍,本樂章第 50-57 小節,就是此種突 強記號的用法。建議正拍的強椅音不要太強烈或太突出,讓後面有著突強 (sf) 記 號的和弦音,能夠更加突然及深刻。而這裡突強 (sf) 的音,也需配合瞬間快速 擺動的抖音,使突強 (sf) 的音有著更獨特且更有力度的音色。(譜例 4-1-10)

(譜例 4-1-10)

49

(三) 在非正拍處規律且連續的加上突強記號

此種突強的用法也是貝多芬作品特色之一,貝多芬時常在非正拍處規律且連 續的加上突強記號,達到重拍錯置的效果,令人感到趣味十足。本樂章第 81-85 小節,就是此種突強記號的用法。(譜例 4-1-11)

(譜例 4-1-11)

筆者發現原典版的譜上,在此處沒有任何的弓法標示 (譜例 4-1-12),若是順 弓拉奏的話,所有突強 (sf) 的音會一個下弓、一個上弓,這樣上下弓交替的演 奏突強 (sf),操控上較為不易,音色也較不易平均。所以筆者建議使用 ㄇ V V 的弓法,都使用下弓來演奏突強 (sf) 的音,可使操控更加容易,音色也較容易 平均。(譜例 4-1-13)。

(譜例 4-1-12)

(譜例 4-1-13)

50

五. 強弱記號及漸強漸弱的安排

貝多芬時常使用漸強之後突然轉弱,再突然轉強的手法,使音樂充滿了戲劇 張力,也使最後的強奏更加突然及具有爆發力,這樣極端的寫作手法,反映了貝 多芬強烈的情感,也令人感到他內心的矛盾與煎熬。本樂章第 47-50 小節,就是 此種強弱記號的用法。(譜例 4-1-14)

(譜例 4-1-14)

筆者發現這種強弱的突然轉換,對弓的控制能力是一大挑戰。建議朝弓的位 置和弓毛的用量,來思考解決的方法。如本樂章第 47-50 小節,在第 49 小節時,

力度降至弱奏 (p),按理應用上半弓較為適合,但考慮到第 50 小節時突然換成強 奏 (f),必須以下半弓來拉奏,又不可能在一瞬間從上半弓換至下半弓,所以只 好將第 49 小節的弱奏,改以力度較輕的下半弓及少量的弓毛來演奏,才可完整 演奏出貝多芬的力度需求。

筆者建議於第 48 小節第五、六拍的上弓,將弓快速拉回弓根,以達到漸強 的效果,接著使用力度較輕的下半弓及少量的弓毛來演奏第 49 小節的弱奏 (p),

接著再用下半弓及全部的弓毛來演奏第 50 小節的強奏 (f),如此一來可使漸強、

弱、強都能清楚的表現出來,也使操控較為容易。(譜例 4-1-15)

(譜例 4-1-15)

51

52

第一種:鋼琴右手彈奏主題旋律 a,鋼琴左手與小提琴演奏多為四分音符的三拍 子伴奏音型,令人感到平穩、溫和。此型態本樂章共出現三次,分別為第 1-8 小 節、第 30-37 小節、第 91-98 小節。(譜例 4-2-1)

(譜例 4-2-1)

筆者發現為了營造出平穩、溫和的氣氛,小提琴的音色搭配是重要關鍵之 一,所以小提琴指法的選擇非常重要,若是全部使用第一把位,則會有一些換弦 的動作,導致音色不易平均,也不易配合鋼琴深層的主旋律。所以筆者建議盡量 使用 G 弦來演奏 (第三小節第二拍的降 E,為 G 弦的第五把位),這樣可使音色 較容易平均且平穩溫和,也較容易配合鋼琴深層的主旋律。(譜例 4-2-2)

(譜例 4-2-2)

53

第二種:小提琴拉奏主題旋律 a,鋼琴演奏連續三連音的伴奏音型,令人感到稍 微往前的流動感。此型態本樂章共出現兩次,分別為第 8-16 小節、第 98-106 小 節。(譜例 4-2-3)

(譜例 4-2-3)

筆者發現主題旋律 a 的樂句綿長、緩慢,對小提琴的拉奏也是一項挑戰,若 是沒有層次變化,會顯得相當枯燥、無聊。建議主題旋律 a 的四個兩拍的長音,

可做不同的變化,使層次的連接更加有趣,也使樂句更有方向性。第一個與第二 個長音漸弱且不要拉滿,有個收尾的感覺,同時也使這兩個長音的後一拍,能有 個開頭的感覺,這樣可使層次的提升更加清楚。接著的第三個長音拉滿,並維持 音量與張力。到了第四個長音則拉滿並漸強,使音量及張力增加,並推向此樂句 的最高潮,最後再漸弱地收尾。(譜例 4-2-4)

(譜例 4-2-4)

54

第三種:小提琴拉奏主題旋律 a,鋼琴演奏連續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令人感 到最為流動,建議小提琴與鋼琴,可從第 52 小節的第三拍開始,稍微將速度往 前推進,到了第 56 小節的第一拍與第二拍,再回到原速,這樣可使流動更為明 顯,也使重複多次的主題旋律 a 更加富有變化。此型態本樂章共出現兩次,分別 為第 51-58 小節、第 141-148 小節。(譜例 4-2-5)

第一種到第三種的主題旋律 a,依序出現,令人感到越來越流動的氛圍與越 來越豐富的織度。

(譜例 4-2-5)

55

第四種:出現於本樂章的再現 A 段,鋼琴彈奏主題旋律 a,小提琴以切分音型來 伴奏,使得這熟悉的優美旋律多了一份俏皮、活潑與趣味。此型態本樂章只出現 一次,為第 120-127 小節。(譜例 4-2-6)

(譜例 4-2-6)

筆者建議這裡的小提琴切分音音型不要將音拉滿,並使用上半弓,再把每個 音的一開頭,加上瞬間的快速抖音,這樣較容易使音樂充滿活潑及俏皮感。

第五種:出現於本樂章的尾奏,鋼琴的右手與小提琴,以對唱的方式合力完成主 題旋律 a,使優美綿長的樂句被拆散成數段,令人感到欲言又止、依依不捨的感 覺。此型態本樂章只出現一次,為第 178-187 小節。筆者建議鋼琴與小提琴互相 銜接時可緩和一些,不要太過緊湊,更可表現出依依不捨的感覺。(譜例 4-2-7)

(譜例 4-2-7)

56

二. A 段的主題旋律 b

二. A 段的主題旋律 b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