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 幣制改革與美援

在文檔中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頁 22-27)

1949年上半年的物價膨脹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台灣省政府在615日公布 「幣制 改革方案」、 「新台幣發行辦法」 及相關的貿易及匯兌辦法。 幣制改革的要點包括:發 行新台幣取代台幣,新台幣對(舊)台幣的兌換率為1:40,000。 新台幣明定最高發行 限額二億元; 以黃金、 白銀、 外匯及可以換取外匯之物資作十足準備。 為加強民眾 的信心,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為5元兌換1美元。

幣制改革是否根本解決了貨幣發行增加的問題呢?從圖1可看出來在幣制改革 之後,貨幣發行及物價指數的成長率都顯著下降。 19496月底,新台幣發行額(合 計定額本票)56.5百萬元,同年12月底貨幣發行額為197.6百萬元,半年之間共計

增加141.1百萬元,上漲率為250%。 比較上半年622%的貨幣成長率,貨幣發行至少

暫時己得到控制。 但是,台銀的放款餘額則由70.8百萬元上升為419.1百萬元,共計

增加248.3百萬元。 其中,單是對機關團體的放款就增加了231.6百萬元。 換句話說,

貨幣發行額雖然穩定下來,但財政赤字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每況愈下。

貨幣發行增加受到抑制的原因,底下將作進一步分析。 我們首先討論財政赤字 的問題。 財政赤字日趨嚴重是1949年上半年情勢的延續。 1949年底國民政府遷都 台北,台灣地區的行政體制在省及縣市地方政府之上, 又加上中央政府一級; 台灣 的財政負擔比起以往更為增加。 三級政府中,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或支出都遠高於 省及地方政府。 在當時台灣海峽緊張的局勢之下,國防支出無可避免地變成是中央 政府最重的負擔。 1950會計年度 (同曆年度), 省政府支出總額為中央政府支出的

27.9%;而國防支出占中央政府總支出的比率則高達88.6%1951年度國防支出的比

率為80.4%; 1952年度則為73.9%30 國防支出大額度上升, 而且在戰後初期各產業

仍在重建復原的狀態下,稅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財政赤字因而日趨嚴重。 中 央政府雖然在1950年初發行公債,但需求低到必須採取 「配銷」 的手段才能出售完 畢,貨幣融通因此變成唯一的選擇。

從中央政府的財政決算資料來看, 1950年度收支差額占中央政府支出的33.4%, 其中公債收入為新台幣96.5百萬元,賒借收入313.1百萬元,處理公產收入為23.4百 萬元。 1951年度的收支差額(515.0百萬元)占支出總額的36.0%,其中除了公債、 賒 借及變賣公產收入475.0百萬元之外,尚包括美援補助收入40.0百萬元。 1952年度

30見張導民(1960),229-233, 246-247。 以上國防支出的數字,並未計入自來水、 電力公司及鐵、

公路局免費或折價提供的水電及交通服務,因此實際數字還要高一些。

的收支差額為464.4百萬元,占全部支出的24.2%,其中美援 「相對基金」 的補助高

其中,黃金儲蓄存款在1949520日即已開辦,早於幣制改革。 透過黃金儲蓄存

國對中國的政策逐漸傾向於不再支持國民政府。 因此, 1950年度並沒有對中國的援

年代初期的財政收支顯有重大的影響。 只有把美援的數額計入,我們才能了解當時

1968 1970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0.0 0.1 0.2 0.3 0.4 0.5

美援計算在內

未計入美援

2:政府財政支出與美援占GDP之比率

1950年至1953年之間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分別為433百萬元, 475百萬元, 174.4百萬元 及29.3百萬元。 下降的趨勢也相當明顯。43以上的數字清楚表現出來,美援在戰後初 期中央政府財政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假設沒有美援,台灣戰後初期的 財政赤字、 貨幣融通及物價膨脹問題, 即使最終能夠解決,其困難程度也是難以想 像的。

在文檔中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頁 22-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