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 4.2、以(a)2ASD 與(b)3ASD 較高電流密度析鍍之击塊結構。

4.2、電鍍條件對击塊形貌之影響

圖 4.3 為經厚膜微影製程後,藉由工研院電光所的厚度測量儀(SNU)所量 測出光阻的厚度。從圖中可看到光阻的厚度約為 53

m 左右,且開口直徑約為

50 m,符合析鍍击塊深寬比約為一比一的設定標準。

圖 4.3、光阻厚度剖面分析圖。

4.2.1、定電流電鍍

本研究一開始先做了幾組空白實驗,發現試片以電流密度 1ASD,鍍了 3 小 時,鍍層的厚度似乎不足,為了瞭解是何原因促使電鍍效果不佳,因此選擇改變 不同參數,第一,改用超音波震盪電鍍,其餘參數條件固定(電流密度、時間和

(a) (b)

10 m 10 m

陰極和陽極距離等),因為電鍍時會產生氫氣,氫氣有可能會堵住開口,讓鍍液 流不進來,使得鍍層厚度會不足,但其結果發現最終的鍍層厚度仍是不足,因此 排除此種可能性。第二,改變陰極電鍍面積,固定其他電鍍的參數,其結果如圖 4.4 所示,可以發現在增加電鍍面積(0.96 cm2)後,電鍍的效果有明顯的改善,

因此陰極電鍍面積的大小的確會影響到電鍍效率,因此在之後的製程,統一增大 電鍍面積為 0.96 cm2。圖 4.5 所示為以 1ASD 析鍍 3 小時高度達到 50 m 之击塊。

根據法拉第定律,供應電流會和析出量成正比,因此可藉由此定律去分析在不同 電流密度下,析鍍击塊的鍍率,圖 4.6 為不同電流密度下之量測鍍率圖,可知在 電流密度 0.5ASD 時,鍍率大約為 14.3

m/小時;電流密度 0.8ASD 時,鍍率大

約為 16.7 m/小時;而在電流密度 1ASD 時,鍍率大約為 20 m/小時。

圖 4.4、以 0.5ASD 析鍍 3 小時之击塊形貌:(a)陰極面積 = 5.024103 cm2(b)

陰極面積 = 0.96 cm2

(a)

(b)

10 m

10 m

圖 4.5、以 1ASD 析鍍 3 小時,研磨後之击塊形貌。

圖 4.6、不同定電流條件之鍍膜厚度對時間之變化:(a)0.5ASD(b)0.8ASD(c)

1ASD。

圖 4.7-4.12 為不同定電流電鍍條件下的击塊橫截面 SEM 形貌,可以看出其 深寬比約為 1:1,高度的誤差範圍約略為± 5 m,達到本研究當初設定的目標。

SEM 圖中击塊頂端皆有外擴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在研磨試片時因金屬硬度大 於光阻硬度,且銲錫為軟質金屬,所以在研磨剛電鍍完成的試片(蘑菇狀的击塊)

(a) (b)

(c)

10 m

時,會因下壓和側向的力量,使击塊頂端逐漸往外擴,如圖 4.13 所示。

如圖 4.7-4.12 所示,比較未添加 PEG 條件下的击塊與添加 PEG 條件下的击 塊之型貌可以明顯的看到兩者內部結構的緻密性幾乎相同,孔洞的數目已經很少 了,這說明了在本研究中,對定電流電鍍而言,以電流密度 0.5ASD、0.8ASD 和 1ASD 條件執行電鍍,在未添加 PEG200 與添加 PEG200 的條件下,對击塊內部 造成的結構緻密性影響似乎不大,因此在這電流密度範圍內(0.5ASD 至 1ASD), 析鍍出來的击塊內部緻密性很高。另外可看出不是所有的击塊都具備帄滑除峭的 側壁(Sidewall),此最大原因是在微影製程中的顯影時間不甚理想,造成角落和 壁邊殘留有光阻,若是顯影時間不夠,則會造成角落會殘留光阻,會使击塊的角 落不會垂直除峭,如圖 4.10 所示,若是顯影時間太長,則會呈現击塊頭重腳輕 的現象,如圖 4.9 所示。

圖 4.7、以電流密度 0.5ASD 析鍍之击塊形貌。

10 m 10 m

圖 4.8、以電流密度 0.8ASD 析鍍之击塊形貌。

圖 4.9、以電流密度 1ASD 析鍍之击塊形貌。

圖 4.10、以電流密度 0.5ASD,電鍍液加 PEG200 析鍍之击塊形貌。

10 m

10 m 10 m

10 m

10 m 10 m

圖 4.11、以電流密度 0.8ASD,電鍍液加 PEG200 析鍍之击塊形貌。

圖 4.12、以電流密度 1ASD,電鍍液加 PEG200 析鍍之击塊形貌。

10 m

10 m

10 m

10 m

圖 4.13、剛研磨完成之击塊頂端外擴現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