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 危害及保障健康的因素

在文檔中 怎樣才是健康的社區? (頁 30-33)

各種選擇和生活習慣能夠保障健康,也能引致疾病。

危害健康的因素包括各種可引致某些疾病或與疾病有關的活動或行為,例如:濫用藥 物、缺乏運動或休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衞生的生活習慣、有害或不安全的習 慣,以及四肢不勤的生活方式。

習慣和行為也可以是保障健康的因素,例如:運動、休息、均衡飲食、良好衞生、使 用安全設備,以及實行全面預防措施等。

因此,無論是保障健康的因素還是危害因素,都是由生活方式形成的。

(B) 生活方式改變和傳染病 1. 衞生習慣

一般來說,良好的衞生習慣是減低傳染的基本原因。所謂良好衞生習慣,包括食 物衞生、環境衞生和個人衞生,如洗手和戴口罩。

微生物可以透過日常接觸傳播。食物和水質的污染、昆蟲以至健康人類(以肺結 核為例)都可以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這個想法促使香港政府加強公共衞生措 施,例如:淨化水質、檢查食物、防治鼠患,以至注重個人的衞生習慣,如在咳 嗽時掩口,進食前洗手,等等。

但是這些衞生習慣,似乎只在傳染病爆發期間才被公眾重視而實行。例如在沙士 期間,香港人都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多了人注重活動,以鍛煉強健的體魄;

注重飲食,以吸收營養,注重衞生,戴口罩及徹底清潔雙手,務求盡量減低病菌 傳播。這時,人人高度關注,盡其可能保持良好衞生習慣。這些做法不單可以對 抗沙士,也使其他傳染病的流行大大減低,例如:流行性感冒和食物中毒。但是 在沙士發生後幾年,人們便開始對衞生習慣鬆懈。

香港在沙士高峰期之後,食物中毒的數字也有上升趨勢。人們似乎減少洗手習 慣,也開始減少注意食物安全。根據香港特區衞生署2007年資料,自2003年至 2006年,由細菌引致的食物中毒,確認個案由333宗增至838宗,其中受感染的 人數由1,851人增至3,219人。至於由病毒引致的食物中毒,確認個案由57宗增 至183宗,其中受感染的人數由267人增至768人。

總而言之,衞生習慣可以預防傳染病爆發。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食物衞生和環 境衞生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方法。缺乏良好的衞生習慣可能令傳染病散播。

2. 改變對性和性行為的態度

ۿ性傳染病

性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不單會影響性器官及生殖系統,造成痛楚和不育,

更可蔓延到身體其他器官,引致併發症,甚至死亡。性病患者的子女也可能 會受到影響。常見的性病有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非特異性生殖道 感染、性病疣、滴蟲、陰蝨與疱疹二型等。這些性行為包括:陰道性交、口 交和肛交等,都可能傳染性病。一般社交接觸,例如:同檯吃飯,乘搭公共 交通工具,以及在游泳池游泳等,都不會感染到性病。

性病是人與患有性病的伴侶性交時傳染得來的。性接觸也是本地最常見的愛 滋病病毒感染途徑。人體在感染性病後,並不會產生有效的免疫性。因此如 果持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便可能再患上相同的性病或同時感染其他性傳染 病。性傳染病藉着性接觸由一人傳給另一人。

性傳染病的各種潛伏期不同,有長有短,病徵也未必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 略,尤其在女性,可能全無病徵。性器官出現損口、小肉粒、水泡、痕癢、

小便頻密或生殖器官有刺痛,男性尿道排出白色膿液、女性陰道排出黃綠色 膿性白帶等,都可能是性病的病徵,應當及早治療,以減輕痛楚和避免產生 併發症。

生活方式的因素可引致性傳染病的傳播。對性和性行為的態度是其中一個因 素。預防性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採取安全性行為,並只與一位未受任何 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性關係。如果不可能,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 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有活躍性生活的人 士,應該接受定期檢查,確保沒有感染性病。

跨境活動及青少年的性態度是造成本港性傳染病個案增加的兩個主要原因。

不安全或者沒有性衞生保障的行為,可以引致感染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性 傳染病、意外受孕、墮胎、不育、因性傳染病而引致的癌症,以及性機能障 礙等。高危的性行為,特別是性交易,尤其在跨境工作旅遊的男性中十分普 遍。香港流行的性傳染病可能與華南地區性工作者人數增加有密切關係。香 港的男性到華南地區尋訪性工作者,比在香港較少使用安全套。由於中港二 地交往頻密,這些沒有安全措施的性行為顯示,越境傳播人類免疫力缺乏病 毒有上升趨勢。中港二地交通頻密,加上有很大數量的男性參與高危的性行 為,這是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在香港傳播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

此外,大多數香港人對性的態度,都受到傳媒很大的影響,例如:電視、電 影、廣告。有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學生接受婚前性行為,他們有些人本身也有 性經驗。有些青年人甚至擁有多於一個性伴侶。青年人的性活動雖然日見增 多,但是青年人對性健康的危機意識,以及不同性傳染病的知識,並未必會 同樣地增加。

衞生防護中心 – 健康資訊 – 傳染病 – 性傳播感染 http://www.chp.gov.hk

在文檔中 怎樣才是健康的社區? (頁 30-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