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若將上述離散元素質量矩陣、勁度矩陣組合成全域矩陣(global matrix),可 獲得整個系統的運動方程式,表示如下:

(2.27)式為一特徵值問題,方程組非零解(non-trivial solution)成立的充分條 件為

2.3 ANSYS軟體的數值模擬

本文依據上述的雙維有限元素法,建立一套數值程式,可以有效率、

精確的計算圓管脊緣撓性波的頻散曲線及共振模態,不論是行進波(n 為正 實數)或是駐波(n 為整數)都適用。本文並未進一步發展時諧響應(harmonic

response)分析程式,相關的數值計算採用 ANSYS 套裝軟體,模擬馬達定子 結構受到交流電壓激振的時諧響應。ANSYS 有限元素套裝軟體的結構動態 分析程序分為前處理、分析、後處理三個部份。

在前處理部份,先建立馬達定子的幾何模型,幾何尺寸如圖 2.6 所示,

上半部為 PZT-4 壓電圓管,材料參數詳列於表 1 (參考吳朗[15]),下半部為 基座,材料為不鏽鋼(SUS)金屬(材料參數列於表 2),馬達定子的基座高度 H 是由模態隔離(modal separation)分析所決定。元素型態(element type)採用 SOLID5 元素,此為 8 節點之三維塊狀耦合元素(3-D coupled-field solid),每 個節點有 x、y、z 三個方向的位移及電位差,以適當元素數量將模型網格 化(mesh),如圖 2.7 所示,元素數目為 67200,節點數為 83040。

在邊界條件的設定上,將模型底部各節點的自由度設為零,圓管的脊 緣設為自由邊界,此外,壓電圓管的內外側圓周的電位差設為零,分別以 模態分析(modal analysis)及時諧分析(harmonic analysis)分析結構的共振模 態及振動響應。後處理則是將分析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後續處理。

2.3.1 共振模態與頻散曲線

超音波馬達定子結構的共振模態包含縱向模態、扭轉模態、撓曲模態。

縱向模態的運動方式為沿著軸向與徑向方向運動。扭轉模態運動方式則只 是沿著圓周方向轉動,兩者的場變數都與周向角度無關,圖 2.10 所示分 別代表縱向模態與扭轉模態的變形圖。本研究主要是以撓曲模態的共振響 應為超音波馬達的驅動力,以兩個整數(m, n)代表共振模態的編號及特徵,

其中,n 代表周向模態(circumference mode)數,m 則為軸向模態(axial mode) 數。如圖 2.8 所示,當 m = 1 時,馬達定子脊緣自由端分別產生 2、3、4、

5 個波形,波形的個數則代表周向模態數 n,當 n = 0 時,則此種模態變形 就如懸臂梁一般,圓管的 z 截面保持圓形,沒有波形產生,因此稱此模態

為梁模態(beam mode)。如圖 2.9 所示,由馬達定子的截面變形與懸臂梁振 動模態的圖形作比較,當 n = 3,m = 1、2、3 時,與懸臂梁一樣,定子結 構的軸方向上分別有 1、2、3 個零位移的節點,故軸向模態數 m 也可表示 為軸向變形時的零位移節點個數。因為本文探討的馬達定子底部固定,故 m 必大於 1。將撓曲模態的共振頻率代入下列公式,可計算導波的相速度

n f f R

C  2

(2.29) 其中,C 為波速、為波長、 f 為共振頻率、 n 為圓周上導波的數目即為周 向模態數。由(2.29)式可建立波數與相速度相依之頻散曲線。

2.3.2 模態隔離

超音波馬達是以彈性振動的方式驅動馬達轉子旋轉,故共振頻率的確 認變得非常重要。雖然馬達的激振方式可以使特定模態比較容易被激發,

但是若其他模態的共振頻率與馬達的共振頻率相近時,可能也會被一併激 發,使得激振出的波形發生畸形,影響馬達的性能與可控制性。

模態隔離的概念就是藉著改變結構尺寸,使設計的馬達定子之驅動頻 率與相鄰前後兩個共振頻率隔離的較遠,確保其他共振模態不會產生,干 擾設計的行進波波形。本研究採用的馬達定子結構由壓電陶瓷圓管與不鏽 鋼基座所組成,壓電圓管是以粉末冶金的方式製作,不適合做後續的加工 改變外形,製造廠商也不可能提供符合模態隔離設計尺寸的壓電圓管,所 以本研究藉改變不鏽鋼基座的高度達成模態隔離的效果。

以馬達定子撓曲共振模態(1, 4)為例驅動超音波馬達,若單純考慮撓曲 模態的影響,當 H=0 時,(1, 4)模態與前後相鄰的共振模態分離最佳,與前 後的共振頻率相隔 11.7 kHz 與 17 kHz。若同時考慮扭轉模態或縱向模態的 影響,模態隔離程度就降低為僅 11.5 kHz。表 3 所列為(1, 4)共振模態在不 同高度 H 時,與前後兩個共振頻率的差值,當 H 等於 7.5 mm 與 12.5 mm

時,與鄰近的共振頻率相隔間距均約為 3 kHz 左右。圖 2.11 所示為雙維有 限元素法與 ANSYS 分析馬達定子基座高度 H = 0、12.5mm 的撓性波頻散 曲線圖,基座高度增加會降低周向撓性波的共振頻率。若考慮基座高度越 矮時,脊緣端受到定子底部的拘束條件限制,變形量降低,故以下設計都 將馬達定子的基座高度採為 12.5 mm。

在結構的設計階段,設計者通常會根據結構的頻率響應函數(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判斷模態隔離的好壞。結構尺寸的調整有時造成特定模 態的共振頻率變化太大,以致超出觀察的頻率範圍,甚至無法辨別相鄰的 共振頻率是屬於何種共振模態,面臨左支右絀的窘況。上述的頻散曲線提 供兩個維度觀察各個共振頻率之間的模態隔離程度,改善頻率響應函數的 單一維度觀察,很容易找出相鄰共振頻率所屬的模態,適當地朝向正確的 方向調整結構尺寸。這是本研究期間的一項重要發現,有效提昇超音波馬 達的工作頻率與結構尺寸設計的效率。

2.3.2 雙相致動的合成響應

為了模擬行進波在馬達定子每個周向位置的振幅大小與相速度,本文 將相位差 90o的正弦函數sin( t 與餘弦函數) cos( t ,分別施予 A 與 B 兩組) 致動器,以 ANSYS 套裝軟體的時諧分析進行數值模擬。假設馬達定子的 阻尼係數為0.2%,以振幅 200 Vp-p的交流電壓輸入至兩組電極,模擬軸 對稱分佈電極與兩側配置電極生成的行進波位移響應。圖 2.12 所示為以(1, 4)模態的共振頻率驅動馬達定子,脊緣內側的行進波位移振幅與對應的相 位分佈,實線與虛線分別為軸對稱分佈電極與兩側配置電極的馬達響應,

兩者的相位幾乎呈線性分佈,代表行進波在圓管各周角的相速度為一定 值。由振幅的分佈可以明顯發現,軸對稱分佈電極的周向位移比兩側配置 電極者大,軸對稱分佈電極的撓性波振幅也幾乎為一個定值,表示以軸對

稱分佈電極驅動的馬達定子能夠生成位移振幅、相速度均勻的行進波。超 音波馬達定子脊緣內側質點因行進波而作橢圓形運動,藉摩擦力推動轉子 轉動,橢圓形運動軌跡的周向位移越大,可以代表馬達的性能越好,波形 均勻則代表行進波在任意位置的轉速都很平穩。數值模擬結果顯示軸對稱 分佈電極比兩側配置電極的運轉效果好,本文下一章將以試驗予以驗證。

圖 2.13 所示為以 n = 2、3、4 之軸對稱分佈電極激振(1, 2)、(1, 3)與(1, 4) 模態的行進波周向位移振幅分佈,數值結果說明圓管撓性波的周向模態數 愈大,脊緣端質點產生的位移量愈小。圖 2.13 亦顯示周向模態數越小,所 產生的行進波位移振幅越不均勻,此乃電極分佈較不均勻所致,超音波馬 達的設計尚需考慮所生成行進波的振幅大小與均勻度,才能提昇馬達運轉 的品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