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TO 成長於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結果

本章節敘述關於將 ITO 奈米柱狀結構應用於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元件上。應用 ITO 奈米柱 狀結構的寬頻譜抗反射層改善元件特性的能力,用來提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我們的元 件為 AlGaAs/GaAs 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一般的製程中,是利用 SiO2作為一種四分之一波長結 構的抗反射層,一般而言的厚度約為 110nm,其中心波段在 620nm 左右,由於是單層抗反射 層結構,其反射率最小約等於 10%,有效抗反射層區間為 500nm~800nm 之間。根據第三章 ITO 奈米柱狀結構的光性分析的結果,ITO 奈米柱狀結構將能提供低於 6%的抗反射效果,並且其 反射的波段範圍約於 350nm~900nm,並且由於其導電特性,預期能提升表面載子收集的機率,

提升 FF 值、Isc

4-1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製程

我們磊晶的材料結構主要為砷化鎵及砷化鎵鋁,如圖 4-1 所示,基板為砷化鎵(GaAs)磊 晶板,上面包含有一層重摻雜 P 型砷化鎵的歐姆接觸層(P+-ohmic contact layer),砷化鎵 鋁(AlGaAs)的阻隔層(Window layer)和後阻隔層(Back Suface Field layer),中間為砷化鎵 二極體接面(P-N Junction)的吸收反應層,全部的厚度約為 4 微米左右。

在設計元計的時候,比較關鍵的部分在於設計光罩,這個金屬光罩主要有兩個目的:1.

定義單位元件的收光面積,本實驗所設計的元件收光面積為 1cm2。2.定義太陽能電池表面的 電極圖形。我們在設計光罩的圖形,主要於太陽能電池表面的收光區域中設計金屬線的分布,

如圖 4-1 所示,一般分為 Bus bar 跟 Finger,Bus bar 的截面積較大可以提供較好導電性,

但由於其遮光的面積較多,分布的數目很少,即圖 4-11 中間的三角形的封閉曲塊,Finger 的均勻分布在受光面積中,主要用於收集太陽能電池表面的光電流,再將電流導到 Bus Bar 上,最後透過 Contact Area 收集起來,即為圖 4-11 中下方的方形。再設計一個太陽能電池 之時,必然會存在一個 trade-off 問題,表面的金屬電極會在元件表面形成一個遮蔽區域,

會減少收光的面積,但為了提升金屬電極的載子收集速度,必頇增加金屬電極的面積時,會 使得收光面積下降,一般的設計最將遮蔽區域的面積設計在 10%以下。

圖 4-1.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的金屬光罩圖形。主要包含有用於收集光電流的 Finger(細線)、

傳導光電流的 Bus bar(封閉三角形)及下針量測效率的 Contact Area(封閉長方形),而金屬 的遮蔽面積通常小於 10%。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的標準製程,如圖 4-2 所示。首先,我們利用 MOCVD 的方式成長完成 砷化鎵磊晶結構的基板。第一個步驟為清洗,清洗的方法為浸泡丙酮 10 分鐘,異丙醇五分鐘,

最後再用 D.I Water 清洗樣品的表面。第二步驟為利用黃光微影技術,在磊晶基板上定義出 我們所需要的圖形。第三步驟,利用電子槍沈積鍍膜技術,蒸鍍上我們所需要的合金電極,

先進行的是上電極 P-type 金屬圖形的製作,採用是合金電極的製作方式,材料為鈦(Ti)/鉑 (Pt)/金(Au),蒸鍍完後,先利用 lift-off 的方式去除不要的金屬,留下光罩圖案上的金屬 圖形,再進行熱退火的製程處理,溫度設定在 400℃,時間 60 秒。再。第四步驟,利用溼式 蝕刻的方式,定義我們元件的有效面積。第五步驟,製作 N 型接面的背電極,材料為鎳(Ni)/

鍺(Ge)/金(Au)。第六步驟,利用溼式蝕刻的方式去除掉太陽能電池的 P+-type 的區域。最後 的步驟,我們利用斜向電子槍蒸鍍的方式,在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的表面製作 ITO 奈米柱狀結 構作為抗反射層,並且進行熱退火處理,這是目前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通入的氮氣,將可能造 成氧化銦錫的金屬銦析出,因此,在製作完氧化銦錫奈米柱狀結構薄膜後,我們將樣品置於 350℃充氧的環境,進行後退火處理,將金屬銦氧化成氧化銦。

圖 4-2. ITO-AR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元件製作流程。使用經化學氣相沉積技術(MOCVD)製作太 陽能電池的磊晶結構於砷化鎵基板上,經過表面油汙的清洗後,利用黃光微影製程製作上、

下層的電極,最後再將 P+-layer 移除,並沈積氧化銦錫奈米柱狀結構作為抗反射層。

4-2 元件特性的量測與分析

這部分為 ITO 奈米柱狀結構太陽能電池的分析結果,我們使用表面反射率的分析來驗證 元件表面的反射率變化的情形,使用太陽能光電轉換效率的分析來觀察元件的整體特性,使 用外部量子效應的分析來探討在各波長照射下的光電轉換效率,並且透過積分處理,我們可 以得知在各個波段光電流提升的情形。

4-2-1 表面反射率的分析

進行完元件製作後,利用 N&K1280 進行正向的元件表面反射率的量測,其量測結果與上 個章節的薄膜特性相符合,量測結果如圖 4-3 所示。在沒有進行 ITO 抗反射層處理的砷化鎵 太陽能電池表面,其反射率大約接近 30%;相較於製作 ITO 抗反射層結構的砷化鎵太陽能電 池表面,發現在太陽光主要的波段 350nm~900nm,其反射率從 30%下降至 6%左右,可證明此 種奈米 ITO 奈米結構製作於砷化鎵太陽能電池表面也同樣具有低反射率的特性,此種奈米結

P-metal contact

Mesa etching

N-metal contact P+-layer etching

p+-GaAs Contact p-Al0.8Ga0.2As Window p-GaAs Emitter n-GaAs Base

n-Al0.3Ga0.7As BSF n-GaAs Buffer n-GaAs Substrate

Deposition of ITO nanorods, followed by annealing (optional)

GaAs SC epi-structure

構的抗反射特形為全波段的,然而在 400nm 具有低於 1%的反射率,這乃是由於 ITO 材料本身 在紫外光的波段會有吸收所致[39-40],相同的結果在後續的外部量子效應量測也可觀察到,

如圖 4-3 所示。

圖 4-3.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表面反射率的分析。在波段範圍 350nm~900nm 之間,沒有製作氧 化銦錫抗反射層的表面反射率達 30%,製作氧化銦錫抗反射層的表面反射率下降至 6%,在小 於 400nm 短波長的範圍低於 1%,是由於有部分入射光被 ITO 吸收的關係。

4-2-2 I-V 太陽能光電轉換效率的分析

分析太陽能電池的特性,最重要的即是在元件轉換效率的分析。在轉換效率的量測結果 上,我們可以從照射 AM1.5G 標準光源的 I-V 量測曲線圖中得知,如圖 4-4 所示,目前我們的 電極接觸並沒有做得很好,就沒有製作 ITO 抗反射層的太陽能電池來看,填充因子的值只有 57.6,顯示串聯電阻不小,短路電流 19.1mA,開路電壓 0.97V,轉換效率 10.7%;然而製作 ITO 抗反射層的太陽能電池,填充因子 FF 值上升至 62.6%,這乃是由於 ITO 的導電特性,提 升表面電流的收集效率,進而降低了串聯電阻。短路電流達到 22.5mA,這是由於元件表面反 射率的下降,增加有效光源的吸收,達到提升光電流的特性,開路電壓 0.97V,轉換效率達 13.7%,分析 ITO 抗反射層製作前後的差異,發現短路電流的改變,只增加了約 18%,而轉換 效率的部分增加了 28%。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1

1 10 100

R eflec tiv it y (%)

Wavelength (nm)

Normal Incidence

GaAs Cell with ITO nano-columns GaAs Cell without AR treatment

圖 4-4. 太陽能電池於 AM1.5G 標準光源的量測 I-V 曲線圖。由 I-V 曲線我們可以看出製作 成短路提升主要原因,來自於波段範圍 600nm~850nm 外部量子效率的提升。透過利用短路電 流積分法,如 4-1 式所示。 ITO nano-column =13.7%;FF=63.8%

without AR

=10.7%;FF=57.6%

做量測轉換效率的校正。在本實驗中,我們也進行這樣的處理。根據計算結果,在波段 620nm~900nm 之間,有製作 ITO 奈米柱狀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短路電流提升了將近 40%的轉換 效率,然而根據我們的量測結果中短路電流卻只提升了 18%,這是由於本實驗的太陽能電池,

其窗戶層(window layer)的材料為 AlGaAs,這種半導體材料的能隙(Energy gap)為 2.012eV,

對應到最低能量的吸收波長為 616nm[41],因此在 620nm 以上的波段沒有太大的提升,在未 來的改進可以考慮採用較高能隙的材料當作窗戶層。此外,在更短波段的範圍 410nm 以下,

我們可以發現有明顯的下降,相較於製作抗反射層的電池為差,這乃是由於 ITO 的材料在紫 外光吸收所造成的。

圖 4-5. 外部量子效應分析量測結果。在 616nm 到 870nm 的波段範圍內,量子效率自 50%提 升到 80%,為主要的提升範圍,在 430nm 到 616nm 以前受到 AlGaAs 吸收的影響只有小量的提 升,在 430nm 則變得較原本的為差,這乃是因為 ITO 本身會吸收所導致的。

400 600 800

0 20 40 60 80 100

Quantum Ef fi c iency ( %)

Wavelength (nm)

ITO nano-columns Without AR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