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Mackie, D. M., Hamilton, D. L., Russkind, J., & Rosselli, F. (1996). Social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stereotype formation. In C. N. Macrae, C. Stangor & M. Hewstone (Eds.),

Steretypes and stereotyping (pp. 41-78). New York & 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Noelle-Neumann, E. (1973). Return to the concept of powerful mass media. In H. Eguchi & K. Sata (Eds.),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An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broadcasting science (pp.

67-112). Tokyo: Nippon Hoso Kyokai.

Perloff, R. M. (1993). Third-person effect research, 1983-1992: A review and synth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5, 167-184.

Sallach, D. L. (1974). Class domination and ideological hegemony.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5(1), 38-50.

Schramm, W. (1971).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s. In W. Schramm & D.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v. ed., pp. 3-53).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everin, W. J., & Tankard Jr, J. W. (1997).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 White Plains, NU: Longman.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G. Austin & S.

Worche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33-47). Monterey, CA:

Brookes-Cole.

Tankard Jr, J. W., Hendrickson, L., Silberman, J., Bliss, K., & Ghanem, S. (1991, August).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Boston.

Zuckman, H. L. (1991). 美國大眾傳播法

--

民主傳播與憲法 (傅崑成, Trans.). 台北: 三民.

附註

(A) 媒體報導方式的問卷題項:

一、有關對「自己」的題項

1、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而影響您向 法院提出羈押犯罪嫌疑人之聲請?

2、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而影響您做 出起訴之決定?

3、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而影響您向法院提出羈押犯罪嫌疑 人之聲請?

4、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而影響您做出起訴之決定?

5、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可憐情狀」而影響您不向法院提出羈押 犯罪嫌疑人之聲請?

6、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可憐情狀」而影響您做出不起訴之決定?

7、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而影響您不向法院提出羈押犯罪嫌 疑人之聲請?

8、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而影響您做出不起訴之決定?

(一)惡劣描述:1、2、7、8

(二)可憐描述:3、4、5、6

(三)被告描述:1、2、5、6

(四)被害人描述:3、4、7、8

(五)被告惡劣描述:1、2

(六)被告可憐描述:5、6

(七)被害人惡劣描述:7、8

(八)被害人可憐描述:3、4 二、有關對「一般檢察官」的題項

1、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

官向法院提出羈押犯罪嫌疑人之聲請?

2、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 官做出起訴之決定?

3、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官向法院提出羈押犯罪 嫌疑人之聲請?

4、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官做出起訴之決定?

5、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官不向法院提出 羈押犯罪嫌疑人之聲請?

6、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官做出不起訴之 決定?

7、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官不向法院提出羈押犯 罪嫌疑人之聲請?

8、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檢察官做出不起訴之決定?

(一)惡劣描述:1、2、7、8

(二)可憐描述:3、4、5、6

(三)被告描述:1、2、5、6

(四)被害人描述:3、4、7、8

(五)被告惡劣描述:1、2

(六)被告可憐描述:5、6

(七)被害人惡劣描述:7、8

(八)被害人可憐描述:3、4 三、有關對「一般民眾」的題項

1、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 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羈押?

2、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 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起訴?

3、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 羈押?

4、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 起訴?

5、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 疑人不應羈押?

6、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 疑人應不起訴?

7、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不 應羈押?

8、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 不起訴?

(一)惡劣描述:1、2、7、8

(二)可憐描述:3、4、5、6

(三)被告描述:1、2、5、6

(四)被害人描述:3、4、7、8

(五)被告惡劣描述:1、2

(六)被告可憐描述:5、6

(七)被害人惡劣描述:7、8

(八)被害人可憐描述:3、4

(B)

媒體報導方式的問卷題項:

一、有關對「自己」的題項

1、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而影響您做出准 許羈押犯罪嫌疑人聲請之裁定?

2、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告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而影響您為被告有罪之 判決?

3、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而影響您做出准許羈押犯罪嫌疑人聲請 之裁定?

4、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而影響您為被告有罪之判決?

5、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可憐情狀」而影響您做出不羈押犯罪嫌疑人 之裁定?

6、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告的「無辜、可憐情狀」而影響您為被告無罪之判決?

7、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而影響您做出不羈押犯罪嫌疑人之裁定?

8、您是否曾經因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而影響您為被告無罪之判決?

(一)惡劣描述:1、2、7、8

(二)可憐描述:3、4、5、6

(三)被告描述:1、2、5、6

(四)被害人描述:3、4、7、8

(五)被告惡劣描述:1、2

(六)被告可憐描述:5、6

(七)被害人惡劣描述:7、8

(八)被害人可憐描述:3、4 二、有關對「一般法官」的題項

1、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 做出准許羈押犯罪嫌疑人聲請之裁定?

2、媒體報導被告「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為被告有 罪之判決?

3、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做出准許羈押犯罪嫌疑

人聲請之裁定?

4、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為被告有罪之判決?

5、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做出駁回羈押犯 罪嫌疑人聲請之裁定?

6、媒體報導被告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為被告無罪之判決?

7、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為被告無罪之判決?

8、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影響一般法官做出駁回羈押犯罪嫌疑 人聲請之裁定?

(一)惡劣描述:1、2、7、8

(二)可憐描述:3、4、5、6

(三)被告描述:1、2、5、6

(四)被害人描述:3、4、7、8

(五)被告惡劣描述:1、2

(六)被告可憐描述:5、6

(七)被害人惡劣描述:7、8

(八)被害人可憐描述:3、4 三、有關對「一般民眾」的題項

1、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 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羈押?

2、媒體報導被告的「惡劣犯罪行為、手段、犯後態度」,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 得被告為有罪?

3、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應 羈押?

4、媒體報導被害人的「悲慘被害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被告為有罪?

5、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 疑人不應羈押?

6、媒體報導被告的「無辜或可憐情狀」,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被告為無罪?

7、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犯罪嫌疑人不 應羈押?

8、媒體報導被害人自己「活該之行為」,是否可能讓社會大眾傾向於覺得被告為無罪?

(一)惡劣描述:1、2、7、8

(二)可憐描述:3、4、5、6

(三)被告描述:1、2、5、6

(四)被害人描述:3、4、7、8

(五)被告惡劣描述:1、2

(六)被告可憐描述:5、6

(七)被害人惡劣描述:7、8

(八)被害人可憐描述: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