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horpe scale 方法

在文檔中 研 究 生:梁家睿 撰 (頁 40-49)

三、 資料分析方法

3.1 Thorpe scale 方法

度為 Zn,重排為穩定剖面所對應的深度為 Zm,Thorpe 位移

(displacement) d’= Zn – Zm ,故向下位移為負、向上位移為正,

通常位移為一段一段地分佈在剖面上,一段表示為一個位密度翻轉事 件,每一段的前後皆為零,中間是由一部分負值連接著一部分的正值 所組成,也可代表為每個紊流翻轉分佈在各分層中(Dillon,1982)。

Thorpe scale

LT

被定義為每一段 Thorpe displacement 的均方 根,代表每一個翻轉事件的平均值(Dillon,1982)。而垂直渦流擴散 係數的公式為

N

2

K

z = Γε (1)

ε是紊流渦動動能消散率,

Γ ( = 0 . 2 )

為混合效率(Osborn, 1980),N 為 浮力頻率(Brunt-Väisälä frequency)公式為

N

=

(

g

ρ1ρ/ z

)

1/2

中 g 是重力。接著利用 Ozmidov length scale 的公式

(

/ N3

)

L

O = ε (Ozmidov, 1965) 和經驗公式

L

O/

L

T =0.8 (Dillon,1982) 可將 Kz 的公式改寫如下 (Park et al., 2008)

N L

K

z =0.128 T2 (2)

本研究使用 CTD 下放時(downcast)的水文資料來計算

LT

,並垂

Kz 是要依據非常嚴苛的

LT

LT

是由位密度剖面的翻轉計算所得來 的,而密度剖面上的翻轉可能是來自真正的紊流翻轉或是儀器的雜訊 與系統錯誤,造成雜訊的原因來自於溫度和鹽度探針回應訊號時發生 了錯誤(Galbraith and Kelley ,1996),因此判斷與刪除雜訊是非常 重要的。

圖 3-1、3-2 為以高屏海底峽谷實驗為例圖解說明 Thorpe 位移,

定義每一段的翻轉及位移均方根之後的 Thorpe scale,首先將每一 站觀測到位密度剖面做重新排列,排列成絕對穩定分層的海洋,是取 高屏峽谷內潮實驗第一次觀測來說明,圖 3-1 中藍線為原始觀測到的 位密度剖面與紅線為重新排列後的剖面,圖 3-1(b)為圖 3-1(a)的最 底層放大來看,清楚看到每一個深度都對應著兩個不同的深度,這就 是密度的波動,而 Thorpe 位移就被定義為移動後的深度與原始深度 間的垂直距離;圖 3-2 為高屏峽谷內潮實驗第一次觀測所計算 Thorpe 位移的圖,每一段的翻轉則定義為每一段連接著的位移,分開的話則 視為下一段;Thorpe scale

LT

被定義為每一段翻轉各自的均方根 (root mean square);再將求得的

LT

與浮力頻率 N 帶入 Eq(2),即 可計算垂直渦流擴散係數 Kz(Park et al., 2008; Lee et al., 2009)。

3.2 垂直波數能譜法-流切(vertical wavenumber spectral methods for shear)

為了應證先前使用 Thorpe scale 分析方法所計算出的直垂渦流 擴散係數,本研究試著使用另一個間接的演算法,即應用流速剪切剖 面的垂直波數能譜法,此方法主要為參數化紊流渦動動能消散率ε,

應用內波的流切與相對的 Garett and Munk (1975; GM)能譜,依據 的就是非線性內波中波與波之間相互影響的理論(nonlinear

internal wave/wave interaction),從內波流場中向下的動能傳送 率到紊流的產生。而參數化ε後帶入 Eq(1)可得到垂直渦流擴散係數 Ksh,總體的過程可用依據流切能譜的半經驗的公式如下(Polzin et al.,2002; Kunze et al.,2006; Naveira Garabato et al., 2004;Park et al., 2008)

( )

=

N

G f R F V V K K

GM z z

sh 2 2 ω

2 2

0 (3)

其中

K

0 =0.057×104 m2s-1

V

z2 為垂直流速剪切的變異(variance),

再利用 N 無因次化; z2

GM

V

為使用 GM model 預報出相同範圍的垂直

影響,在加入實測資料修改,在 1975 年完成。以現今海洋學來說,

GM model 是代表能量從海面往下消散傳送至海底的理論值,可預報 不同緯度不同分層的海洋,圖 3-3 為高屏海底峽谷實驗 A 站的能量垂 直擴散的能譜,本研究使用的這個方法,就是把實測值能譜與理論值 能譜作比較,再帶入半經驗公式中,藉此將ε消散率參數化(Park et al.,2008;Kunze et al., 2006; Naveira Garabato et al.,2004)。

Eq(3)中後面兩個函數 F(Rω)和 G(f/N)公式如下

( ) R = a 2 1 R ⎢⎣ R + 1 + a

2

+ { ( R 1 a

2

)

2

+ 8 R a

2

}

1/2

⎥⎦

1/2

F

ω ω ω

ω

ω 其中

N a

=

f

( ) (

0 30

)

1 30

1

/ cos

/ cos

f N h f

f N h f N

G f

=

Rω是流切/應變的變異率(shear/strain variance ratio),定義為

(

2 2

)

2 / z

z

N

V

R

ω = ζ ,應變(strain)定義為同值線位移的垂直單位長 度,可以下列公式計算 ζz =

( N

2

N

2

)

/ N2

N

為所有時間平均或站

位平均的 N 剖面;GM model 的

R

ω =3

F ( ) R

ω =1

( )

5

30 = f 30° =7.29×10

f

s-1

N

0 =5.24×103rad s-1

Rω的計算方法是跟隨 Polzin et al. (1996),Rω的公式可被 改寫如下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 /

N N N

N v

v u

R

ω

u

z z z z

本研究於實際應用此方法上,詳細計算 Ksh 的步驟主要是參考 Naveira Garabato et al.(2004),比對 Thorpe scale 計算出小尺度 結構的垂直擴散係數剖面,此方法僅能計算出限定深度間距的平均能 譜,間距為幾百公尺,以高屏峽谷為例,本研究將分離每一段流切剖 面,以 320 m 為一個單位,做三次平均值的計算,從 80 m 開始,每 段之間間隔 50 m ,共三段為:80-400 m 、 130-450 m 、 180-500 m,排除表面混合層,是因為此層主要混合的起因是風和浮力,遠大 於內波的影響(Park et al., 2008)。

本研究首先利用 Lowered ADCP 觀測到的流速剪切剖面資料,將 先前設定的 320 m 為間隔的深度範圍分別取出,接著利用此區間平均 的浮力頻率 N 使其無因次化,之後將這間隔無因次化後的流速剪切進 行傅立葉轉換(Fourier-transformed),即可得到垂直波數能譜圖;

2

V

z 的計算是透過垂波數能譜,選取範圍從最大波長 320 m 到最小 波長 80 m 之間作積分,最小波長選用的區域為 60-90 m,選用此區

圖 3-1. 圖解說明 Thorpe scale 分析方法,圖 3-1 高屏峽谷內潮實驗第一次觀 測的原始與重排後的位密度剖面圖,圖 3-1(b)為圖 3-1(a)的 500-570m 處放大圖。

(a)

(b)

圖 3-3. 高屏峽谷內潮實驗 A 測站於夏季時 GM model 預報的垂直波數能譜圖。

在文檔中 研 究 生:梁家睿 撰 (頁 40-4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