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iN(PVD)/TiN(ALD)金屬閘極搭配 SiO 2 介電層之金氧半電容(MOS-C)的製作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9-42)

第三章 元件製程與量測

3.2 TiN(PVD)/TiN(ALD)金屬閘極搭配 SiO 2 介電層之金氧半電容(MOS-C)的製作

3.2.2 熱成長閘極介電層 < SiO

2

>

晶片經過標準的 RCA clean 清洗程序後,頇再浸泡稀釋過的氫氟酸( DHF )來蝕 刻在晶片表面所生成的原生氧化層( Native Oxide ),DHF 的配製比例為 HF:H2O=

1:50,隨後送入垂直爐管內進行熱成長,成長 SiO2 的閘閘極極介介電電層層,厚厚度度為為 1212 nnmm,

如圖 3.3 所示。

3.2.3 ALD 沉積金屬閘極 < TiN >

元件的閘極氧化層( SiO2 )沉積完後,以原子層沉積( ALD )進行 TiN 金屬閘電極 的堆疊,沉積此層的目的是為了讓 TiN 金屬層和底下的閘極氧化層的接觸能夠變 好,類似緩衝層的作用。此金屬閘電極為 202 cycles,厚度為 10 nm。

ALCVD 是以氣相的方式成長高品質薄膜的技術,能夠達到幾乎 100%的階梯覆 蓋率及精確的鍍膜厚度控制乃在於其表面反應自我限制的成長機制,其原理是以交替 的方式分別通入反應氣體,藉由基材表面之飽和吸附量,達到自限制之目的。圖 3.4 為 ALD 製程順序,主要有四個步驟:

步驟一:

通入金屬原料氣體,例如 TiCl4,讓氣體以化學吸附的形式吸附在基材表面,等到基 材表面吸附飽和之後,關掉氣體。

步驟二:

通入不反應的沖洗(purge)氣體,例如 Ar,將多餘的金屬原料氣體帶出反應腔體後,

關掉沖洗氣體。

步驟三:

通入成長鍍膜所需之第二種反應氣體,例如 NH3,讓氣體與吸附在基材上的金屬原 料進行反應,生成金屬或金屬化合物薄膜於基材上。

步驟四:

通入沖洗(purge)氣體,把多餘的反應氣體與反應生成的副產物帶出腔體。

步驟一至步驟四為第一層金屬或金屬化合物原子層的堆積,之後只要重複步驟一 到步驟四的循環就可以將薄膜沉積完成。因為薄膜是一個反應循環堆積一原子層,一 層一層堆積起來的,所以只要控制反應循環的次數就可以很精準的控制鍍膜厚度,特 別是在成長奈米等級的薄膜時。傳統的 PVD 和 CVD 要做到薄膜厚度的精準控制十 分困難,然而使用 ALD 卻變得相對容易。

3.2.4 PVD 沉積金屬閘極 < TiN >

使用 ALD 沉積完 TiN 後,接著使用物物理理氣氣相相沉沉積積((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 )來進行金屬閘電極 TiN 的堆疊, Ar 跟 N2 的比例為 1 比 1,厚厚度度為為 110000 nnmm,

使用 ALD 及 PVD 沉積氮化鈦金屬閘極,如圖 3.5 所示。

3.2.5 微影製程及蝕刻

經過微影製程的三個主要步驟,光阻塗佈、曝光、顯影,將金屬閘極定義出來,

並使用金屬乾式蝕刻機( TCP 9600 )對閘極作非等向性蝕刻以及剝除光阻動作,便完 成閘極的製作,圖 3.6 所示。

3.2.6 快速熱退火( RTA )和微波退火( MWA )處理

將所沉積的 TiN 金屬閘極之電容元件,使用 RTA 和 MWA 進行退火。 RTA 在通氮氣的環境下,溫度 1000℃,時間 10 秒鐘完成; MWA 使用 2100 瓦,在不

論快速熱退火和微波退火處理對金屬閘極 TiN 的影響,並探討其電子性質,如圖 3.7 所示。表 3.1 為 RTA 和 MWA 之 Split Table。

3.3.7 背鍍 Al-Si-Cu 和 H

2

-Sinter

為了方便量測(背電極給電壓),晶片背鍍上一層 3000Å 的 Al-Si-Cu 金屬層,但 在背鍍金屬層前晶片必頇先用 BOE (Buffer Oxide Etch) 將晶背的 Native Oxide 去 除。鍍上金屬 Al-Si-Cu 後, Al-Si-Cu 和矽的接觸( Contact )會很差,會提高金屬連 線的阻值。如果通入 5%H2 / 95%N2,在溫度 400℃,時間持續 30分鐘,即可填補 未飽和鍵( Unsaturated Bondings ),使 Al-Si-Cu 和矽有較佳的接觸,如圖3.8 所示。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9-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