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mabile,皆引導演奏者以輕盈、優雅、輕快的速度來演奏。我認為以上兩位學者對 con

amabilità 的定義,間接指出特性與速度之間的關係。在 mm. 78-79 也以 zurückhaltend

(ritenente)表示速度上的放慢與調性變換時的緩衝,一拍後即回歸原速 (譜例 7),貝多芬 晚期作品逐漸以義大利文術語、文字述敘作組合,使演奏者在詮釋上較能理解作品中特

性與速度間的關聯,有助於實際演奏,更貼近貝多芬的原意,也因此音樂術語標示的意

義逐漸個人化。

【譜例 7】作品 110 第一樂章 mm. 76-79

4.1.2 重音記號與樂曲脈絡的關聯 重音記號與樂曲脈絡的關聯 重音記號與樂曲脈絡的關聯 重音記號與樂曲脈絡的關聯

重音記號與樂曲脈絡的關聯是本段探討第二樂章的重點。本樂章為規律的 ABA 形 式,2/4 拍子,但強、弱的節奏韻律卻被 11-13 小節第二拍的 sf 打亂,整曲節奏移位

(rhythmic displacement),加強樂曲往前行進的特性,此節奏特點在中段仍維持,左手連 續上行後半拍音型,對抗、拉扯右手綿延下行的旋律,形成本樂章滑稽、古怪的個性。

Kinderman 等學者皆認為此曲恰巧與兩首歌謠 (Unsa Kätz häd Katzln ghabt 與 Ich bin

lüderlich, du bist lüderlich)相呼應,23 在 17-21 小節運用 Ich bin lüderlich, du bist lüderlich

(I’m a slob, you’re a slob)作右手旋律,左手以後半拍音型對應 (譜例 8)。本樂章在速度 上,因左手加入連續重音使節奏移位,形成切分音型而成為主旋律的節奏對位聲部

(rhythmic counterpoint),只有在 mm. 104-07 加上 ritardando,突然改變本曲 piano-forte 明顯對比的主題特性 (mm. 1-8),依照 Kinderman 的說法,貝多芬將速度的前進感驟然

消失與結尾 155-58 小節的漸慢,目的為暗示嘲諷、滑稽個性中的猶豫姿態,並對照、

23 參考 William Kinderman, “Integration and Narrative Design in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A-flatMajor, Opus110 ,” 中的註腳 21: Martin Cooper, Beethoven: The Last Decade, p.190-91;A. B. Marx, Ludwig van Beethoven: Leben und Schaffen (1859: 5th edn. Berlin: Otto Janke, 1901), Ⅱ, 416.

放慢,holding back 回到原速

連結本樂章與末樂章在速度、個性上的相互關係。24

【譜例 8】作品 110 第二樂章 mm. 17-2125

4.1.3 拍號與時值 拍號與時值 拍號與時值 拍號與時值

第三樂章由成對的 arioso、賦格組成,前者是 12/16 拍,後者為 6/8 拍,但貝多芬巧 妙地以相同時值脈絡來銜接不同拍號的樂段。本樂章在第一個賦格承接至第二個 arioso

時,雖然速度與拍號皆不同,但貝多芬以相同的旋律線輪廓、脈絡 ( =  , 降 D 到還原

D ),來銜接 arioso 與賦格的樂曲脈絡 (mm. 110-15) (譜例 9);緊接著的第二個 arioso,

貝多芬在開頭加上“ermattet” (“exhausted”),表現出內心的抑鬱、疲乏,雖然速度仍保持

adagio ma non troppo,但右手分別以晚一拍下行二度音型或同音反覆彈奏,營造出遲疑、

嘆息的震動 (Bebung)效果來對照左手持續、固定的伴奏和弦(mm. 116-18, 125-27),形成

節拍與旋律之間的 rubato (melodic delay)。第二個賦格跳脫先前 arioso 的 G 小調,以主

調降 A 的遠係調 G 大調開始,加上“nach und nach wieder auflebend” (“gradually coming

anew to life”)以 una corda 彈奏,整個段落以倒影 (inversion)的賦格動機層層堆疊,在

24 William Kinderman, “Integration and Narrative Design in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A-flat Major, Opus110 ,” Beethoven Forum 1 (1992): 123-24.

25 William Kinderman, “Integration and Narrative Design in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A-flat Major, Opus110 ,” Beethoven Forum 1 (1992): 122.

左手後半拍音型對應

mm. 160-67 同時兩聲部增值、減值進行,左手維持動機增值,右手則在 168 小節將動機 減少成六個音 (譜例 10)。雖記譜上的時值變小,但速度也調整成 meno allegro,加上六

音動機穿梭於三聲部間,至 170 小節才出現在正拍,終於達到記譜與速度的平衡;除了

六音動機外,還加入倒影的第二個賦格動機,至 174 小節才返回主調音樂,以降 A 大調

呈現賦格動機 (譜例 11)。

【譜例 9】作品 110 第三樂章 mm. 110-15

【譜例 10】作品 110 第三樂章 mm. 160-68

 = ,以相同的脈絡進行

右手減值

六音動機

【譜例 11】作品 110 第三樂章 mm. 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