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同人誌文化中的耽美想像:女性閱聽人的性別意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同人誌文化中的耽美想像:女性閱聽人的性別意識"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同人誌文化中的耽美想像:

女性閱聽人的性別意識

*

王鈺婷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所碩士生 anglaswang@gmail.com

陳育民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所助理教授 axlchen.tw@yahoo.com.tw

摘 要

隨著日本漫畫文化的進入,影響了台灣漫畫產業的結構與發展,另一個支脈隨之形 成,同人誌文化在台灣已有 14 年以上的發展,並成為台灣「次文化」的一環。由於「自 費出版」的低門檻方式,讓台灣的年輕一代能更輕易展示出豐富的創造,更讓同人誌文 化在文創產業之中開始佔有一席之地。根據 2014 年 8 月 Comic World Taiwan 在台大所 舉行的同人販售會 CWT37 報攤數據顯示,參與的社團比率與同期 2013 年 8 月的 CWT34 相比,僅僅一年之間增加了 19%的總社團數,這樣的成長顯示同人誌創作者的增加,將 成為台灣文化創意之發展的一大推力。另外,在同人誌文化中也生成出一群喜愛男性愛 的女性族群,本研究將藉由對這些喜愛耽美的女性閱聽人做深度訪談,探討同人誌中的 耽美現象,了解女性同人創作者對於男性的主客體轉換及女性意識,及個體的政治認同。 關鍵字:同人、同人誌、耽美、BL ◎ 收稿日期:2014 年 10 月 31 日;審查通過日期:2015 年 2 月 10 日。 ∗ 非常感謝兩位匿名審查人所提供的論文建議,筆者已於文中盡力做了修改及回應,並感到獲益良多。

(2)

一、 前言

在日本扁平文化1的興起下,漫畫成了創作想像的平台之一,隨著二次元2引進台灣, 帶動台灣漫畫文化的風潮,以往漫畫文化被歸類於次文化3之領域,被視為僅屬於小眾的 通俗文化,相較於傳統文學,往往被刻版的認定不具有深度內涵及文學價值,但隨著社 會型態的改變,這樣的認知也逐漸被打破,不少專業性質的教育課程發現許多漫畫對於 描繪之領域的考究具有一定專業性,並開始將「漫畫」做為上課的指定用書,如台大 EMBA班便採用了亞樹直的《神之雫》作為紅酒世界的教材(韋麗文,2007.08.13),這 也推翻了以往對於漫畫無用的刻版認知。 伴隨著漫畫普及而來的是同人誌文化的發起,由於網路的進步加速了資訊的流通, 帶動了素人創作的風潮,更出現許多於同人誌文化中展露的台灣漫畫新力,如漫畫家 AKRU4便是其一。在漫畫及圖像取得的方便性提高之前提下,台灣的同人誌文化也逐漸 蓬勃,多元的創作題材以及自費的出版方式,讓同人誌創作在文創之發展中漸漸佔據了 一席之地。「自費出版」的途徑,大大降低了作品發行及流通的門檻,另一方面,不同於 商業作品必需透過出版社編輯的限制,同人誌創作的自由度相對提高,跳脫編輯的束縛 架構之下,讓那些同人誌的創作者,在題材上更加多元,在劇情的構想上能有所發揮, 並將「想像」更加隨心所欲的躍然於紙。 來自同人誌中的文化現象有很多樣,其中在文本成形的脈絡之中,出現了一派喜愛 閱聽男性與男性之情愫的閱聽人,這樣不同於大眾的族群多由女性閱聽人及創作者所組 成,而喜愛男男的愛情觀,似乎也形成了另一種跳脫社會框架的禁忌氛圍。然這樣的現 象在同人誌文化的早期並不多見,但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及社會對於性別認同的越漸 開放,性別與愛情的界定開始有了模糊,也讓女性對於愛情的想像,不僅僅侷限於男女 之間。本研究試圖探討同人誌中對於喜愛男性與男性之間愛情的女性閱聽人,是如何在 同人誌的脈絡之中翻轉男女的刻板身份。 1 「扁平文化」為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所提出的理論,他認為日本的社會已被壓縮得過於扁平,於是村上隆將 日本特有的動漫畫文化及情色文化放大及販售,並認為整個日本社會就是一個「超扁平」,藉由村上隆大膽 的論點與極具風格的藝術創作,使得漫畫文化在國際之間引起討論,讓卡漫文化成為全球藝術史的一只重要 流派(村上隆著、長安靜美譯,2010)。 2 「二次元」為動畫用語及網路用語,表示由平面所繪製的角色存在的世界,有別於立體現實的三次元存在。 3 「次文化」又稱亞文化或非主流文化,《社會學辭典》將之定義為某一文化中部分少數人或社會裡的次級

團體,所共同具有並積極參與的信仰、價值,和規範系統(Jary, David、Jary, Julia 著、周業謙、周光淦譯, 1998)。

4 著有《北城百畫帖》、《柯普雷的翅膀》,長期以《夢鐵系列》活躍於同人誌販售會中並獲得好評,並常獲

(3)

二、 源起

同人誌的源起來自日本漫畫文化的傳入,同人誌一詞在台灣也因而被使用,「同人 誌」源於日文中的「同人(どうじん)」,其原意為「志同道合的人」,延續其同人之意, 「同人誌」一詞則可解釋為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創作的書籍,但這樣的定義原則上僅建立 於「非商業性質(非登記在案的出版社)的自費出版方式」。同人誌一開始被認定起源於 1885年日本明治時期的尾崎紅葉所創刊的《我樂多文庫》雜誌中,此雜誌為當時的文學 結社「硯友社」所發行,其內容包含小說、俳句、詩詞等文學創作,先以手稿裝訂本之 形式於同好間相互流傳而後再以活版印刷出版(紫牙鳥,2005)。這樣的自費出版方式被 認定是同人誌的前身,這類以文學作為基底的創作作品演進為刊物的流傳歸類於「文學 的同人誌」脈絡中。隨著漫畫文化的逐漸興起,同人誌也分出了不同的支脈,也使同人 誌一詞在現代社會之中,容易讓人直覺與「漫畫」產生連結。 漫畫的同人誌晚於文學同人誌,同樣是興起於漫畫結社活動。1947 年時創刊的《漫 畫少年》設立了一個投稿園地專欄,此專欄是由漫畫家手塚治虫所負責,目的在於挖掘 新人。1955 年《漫畫少年》休刊,新人發表的機會減少,同人活動也在此進入了低潮期, 直至 1966 年手塚治虫創刊了《COM》雜誌,並增設讓新人投稿的專區,企劃實行《優 秀同人誌特集》等活動,在當時造成一陣轟動,因而奠定往後同人誌在創作上的基礎, 這股同人誌風潮也吹進了台灣,同時也讓台灣創作出版的形式多了不同選擇。 台灣同人誌文化源於大然文化出版車田正美的《聖鬥士星史》,當時台灣的漫畫文 化多以盜版為主,其品質較為粗糙,而此部作品由於美型的主角設定讓當時的女性觀眾 為之瘋狂,出版社為了銷售上利益,將購於日本的「同人作品」加入原著前後出版,並 開始募集此作品的相關創作(非原作者),這些依據原著文本的人物背景設定加入創作者 心思的組合,原以為會引來書迷反對,卻意外造成極大迴響,同時開創出台灣在同人誌 創作與「二次創作」5上另一種不同火花,同人誌文化便開始有更多創作者將喜愛的「商 業出版」作品,作進一步的衍生,而其創作題材的依據也不再侷限於漫畫類別中。 在台灣,同人誌創作在後期定義上的界限漸漸模糊,隨著參與相關活動的群眾漸 多,同人誌的交流方式,也從最初的結社模式擴大為大型同人活動,即是「同人販售會」 的出現。同人販售會主要是提供創作同人誌的同好一個交流及販售的場地,藉由同人販 5 「二次創作」re-creation 再創作)之意為依據已存在的文字、圖像、影片、音樂等等已出版之創作,衍生 另作非商業出版的創作,但這樣的創作方式仍有侵權疑慮,其相關的法律還未對此做出正確的範圍規範,但 也有許多原作者對於二次創作採默認方式,其帶有爭議性(「二次創作∕二次著作物」)。

(4)

售會,各個同人作家可在此發表自己用心所創作的作品,並給予不少有能力的人一個伸 展的舞台。 同人販售會可分為私人舉辦的小型販售會,或是由企業主辦的大型同人活動。小型 販售會通常是由一個人或一個社團基於對作品之喜愛,所舉辦專屬於某作品的小型同人 活動,也可稱為「XXX(作品名)only 場」。而企業所主辦的大型販售會,以日本來說, 最著名便是 Comic Market,此販售會一年舉辦兩次,分別在每年的 8 月及 12 月,其活 動結合了日本的同人誌販售及 Cosplay 活動,為日本頗具規模的大型同人誌販售活動, 為極具指標性的同人活動之一。 台灣的販售會雖不像 Comic Market 這麼具規模,但也有幾個較為知名且大型的同人 誌活動,如 Comic World Taiwan(以下簡稱 CWT)及 Fancy Frontier(開拓動漫祭,以 下簡稱 FF),同日本 Comic Market 一般,兩者皆結合同人販售與 Cosplay,且同樣在台 大體育館舉行,也可說是台灣同人文化中兩大活動指標,在 2014 年 8 月 CWT37 的報名 攤數高達 4612 攤6,並創下當時以來報攤數量最多的紀錄。 同人誌在創作內容上,除了原創性作品之外,其中較為主要的創作方式即是延伸自 文本想像的「二次創作」,同人誌創作者透過對於原著的改編結合自身想像,利用已有的 角色及架構,另行創造出多個不同於原著文本的新章故事,而這樣的「拼湊」及「改造」 促使想像的「具現化」,便是同人誌文化令人著迷之處。但有趣的是,同人誌創作在題材 上,一開始本是對於原著異性角色作為敘事加以延伸,其目的在於彌補閱讀原著時對於 異性角色的安排感到不滿,是基於對文本的不滿足而進行的再創作,但漸漸有更多同人 誌作者開始跳脫社會框架的刻版主脈,屏棄了男女感情的主流描繪,更好將作品中的男 性角色配對作為創作題材,這樣的現象,也使同人誌文化中產生出另一種「次文化中的 次文化」群體(張秀敏,2005),形成一群喜愛閱聽男性與男性角色之間情愛描繪,也就 是 Boy’s Love(簡稱「BL」)的女性族群,這些女性創作者及閱聽人透過對於同性間的 愛情想像,轉化女性對於情感及慾望的主客體,藉由創作及閱讀翻轉父權體制下的女性 意識,這樣「同性愛」之議題在社會的群體意識中,易被刻上「不道德」的禁忌標籤(邱 佳心、張玉佩,2007),加上媒體不當的渲染與報導,導致多數大眾對於同人誌文化形成 誤解,也讓這些台面下的創作者往往被劃上不實的印記,而這也是本次研究所欲探討的 部分。 同人誌文化一直以來便不乏探究者,其範圍涵蓋面向較為廣泛,以下為同人誌相關 6 資料取自於 CWT 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已收到社團攤位名單及錄取社團攤位名單。

(5)

論文之整理,並針對幾篇關於 BL 較為主要的研究論文進行文獻探討。 表一 過去同人誌文化相關論文整理 作者 年份 篇名 張秀敏 2005 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 邱佳心 張玉佩 2007 想像與創作: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 鄭青青 2009 台灣同人誌裡的男男性戀情想像──以台灣霹靂布袋戲耽美迷為例 盧姿霈 2012 同人誌販售會之行銷模式探討 何雨縈 2013 腐女的歡愉──萌 關於同人誌之中的耽美議題的研究,張秀敏在 2005 年的〈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 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一篇,透過對於喜愛 BL 的青少女創作者進行研究,探討 青少女在當時階段的性別認同,從研究中窺探了青少女在懞懂時期對於性別的迷惘,並 藉由同人誌的創作尋找自身性別的定位及自我的認同,而這也是耽美議題較早的初探研 究;邱佳心、張玉佩在 2007 年〈想像與創作: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一文中訪談 25 歲以下的同人誌創作者,藉由「閱讀」、「創作」、「影響與效果」三個方面,提出女性閱 聽者透過同人誌的書寫,詮釋不同的男女反轉的視角,及對於文本想像的填空,並提出 未來研究者可從 BL 閱聽人在虛擬與現實同志之間的認知,是否具有落差之方向,作為 往後之研究議題;何雨縈則在〈腐女的歡愉──萌〉中提出了消弭二元對立論的觀點, 並提出與定義了腐女之間「萌」的意義及現象。其中上述除張秀敏的研究有針對 BL 閱 聽人做訪談之外,多數較著重於創作者進行創作的歷程及心態,而受訪者的年齡層普遍 為青少年族群或是學生族群。另外在研究限制的部份,所面臨到的共同問題則是,多數 同人誌創作者較為低調,因此接受訪談的意願不大,也造成訪談對象的選擇較為困難。 本研究以 BL 閱聽人為主要研究對象,並選擇年齡層較高的腐女族群進行探討,採 閱聽人深度訪談法,將針對同人誌文化中,喜愛閱聽及創作男性與男性相戀的 BL 想像 之女性族群做深度訪談,研究這些女性為何會喜愛男性愛的心理層面,並透過參與觀察 法,以自身符合腐女之定義並結合 13 年來參與同人誌文化的觀察經驗,了解並整理出這 樣獨特群體之脈絡形成,透過解析這些女性內心的存在意識,了解其表象之外的社會意 涵。 本研究於同人誌文化之群眾常使用的 Plurk(噗浪)上徵求受訪者,其願意接受訪談 之報名者為 13 人,選擇資格原以 22 歲以上社會人士為主,但報名者中符合資格者僅有

(6)

6位,其中 1 位接觸耽美文化的時間僅有 1 年,於是從中選取 8 位參與同人誌活動及喜 愛 BL 時間較為資深者作為本次研究之採樣。8 位受訪者中,有 6 位之年齡分佈在 24-26 歲之間,2 位介於 14-15 歲之間,平均年齡 22.5 歲,其中有 6 位為社會人士,2 位為在 學學生。 8位受訪者中,有 6 位曾進行過同人誌創作,其中 2 位曾出版過相關作品;開始接 觸 BL 文化的資歷,最長為 17 年,最短則為 3 年。 其訪談內容主要分為 4 個部分: 第一,受訪者始接觸 BL 文化的契機。 第二,受訪者喜愛 BL 文化的原因及文本的選擇。 第三,受訪者自身的性取向喜好及性向等相關問題。 第四,受訪者對於 BL 文化及現實的連結與看法。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每次訪談約 1 至 1.5 小時,透過 4 層結構,探討 BL 的女 性閱聽人的觀點及心理。 表二 受訪者資料表 化名 年齡 職業 參與同人 活動的時間? 接觸耽美的 時間? 是否從事 同人誌創作? 雁 14 學生 2年 3年 是 Neo 15 學生 3年 4年 否 Sora 26 金融業 8年 16-17年 是 言劍 24 婚紗業 9年 9年以上 是 荳子 24 服務業 5年 4年以上 否 梓 24 設計業 8年 10年 是 Y子 26 設計業 10年 17年 是 Y.C 26 工程師 10年以上 11年 是

三、 「萌」芽

「耽美」源於日本的一種文學創作形式,原本意指「唯美主義」,其脈絡始於反對 「自然主義」中暴露人性醜陋的寫作方式,並希望以華美的詞藻及官能之美使人沈醉於

(7)

其中,於是便有「耽美派」的出現。 耽美一詞在日文的原意中即為浪漫的意思,即為浪漫主義等同耽美主義,意表沈溺 於美之事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動漫文化的興起,進而耽美一詞漸漸的在日本漫畫領 域中轉意為 Boy’s Love 的借代,其意引申形容美形的男子們,以及其之間看似微美虛幻 的戀情,最後演至成為男同性戀者的代稱。 1963年前後,於日本發展數十年的少女漫畫開始出現了分支,不同於多由男性視角 觀看所繪製的少女作品,開始出現了為女性觀賞的漫畫;1966 年,出現了一群生於昭和 24年(1949 年前後)的知名少女漫畫家,經歷了二十餘年的歷練之後,這些少女漫畫家 形成了「昭和二十四年組」。其中包括池田理代子、美內鈴惠、五十嵐優美子等正統少女 漫畫家以及第一批以 BL 作為創作題材的荻尾望都、竹宮惠子、山岸涼子。 隨著耽美進入了漫畫市場,「少年愛」的元素也融入了同人誌的創作之中,同時在 近代越趨多元。多數女性同人作者偏好創作關於男性角色與男性角色之間曖昧關係的題 材,或是「女性向」7作品,因此便出現了「同人女」一詞來稱呼這個族群,但由於此用 法容易和「創作同人誌作品的女性」混淆,後來日本也有一詞「腐女子」或是「腐女」 來區別。當然除了女性向的作品外,同樣也有以男性族群為主的「男性向」創作及一般 「正常向」作品,這可顯示同人誌的流通及創作並不只侷限於一,也因此「耽美」一詞 在同人誌的使用上也越漸普及。 早期的二次創作多為女性的創作者,由於沒有出版社編輯的規範,創作的題材也較 為自由,為了彌補在原著劇情中的缺憾,同人創作者便以此為驅力,著手進行二次「衍 生」之創作,並透過書寫描繪出潛在意識中的想像情感,這個時期的同人誌創作內容多 以主流的異性戀情為主要創作元素,但這樣的書寫方式在社會形態的改變、女性意識的 抬頭之下有了轉變。 然,隨著日本動漫畫的引入台灣,同人誌文化及販售會相對隨之興起,BL 相關文 本也跟著這股流脈進入台灣同人市場。早期的 BL 同人創作者多藉由網路平台分享自己 的創作,等累積到一定支持者後,進而將作品製作成同人誌公開販售。從 2002 年開始, 在大型同人販售場 CWT 中女性向作品較過去提高許多。筆者認為藉由文獻的了解,耽 美文化的形成源自於少女漫畫中的一個分支,從原本嚮往男女之間的浪漫愛情轉為對於 7 「女性向」為同人誌文化詞彙,通常意指為女性閱聽人所創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羅曼史等唯美主義作品, 隨著同人誌的發展也在後期轉為 BL 相關作品的代稱。

(8)

男生與男生之間的幻想,表達男性與男性之間情感的作品不在少數。 那麼,這些喜好男性愛的女性,她們接觸的動機為何?又為何而沈浸於此?本研究 透過訪談做了初步的整理: 最初接觸 BL 是由於那時候喜歡藤崎龍的封神演義,然後上網看文章的時候剛好 看到一篇主角是太公望和楊戬的文,當時因為作者文筆太好了,所以看的過程也 沒特別意識到這樣的愛情是來自兩個男生之間,之後才發現其中的奧妙,接著就 踏入 BL 世界裡回不去了。(Y子) 一開始是抱持好妙喔沒看過很新鮮的心情一直看下去,後來漸漸發現 BL 的醍醐 味,比起 BG 通常很順理成章的情感發展,BL 常常讓人發現新世界,還有一些心 理掙扎的情節也比較常會在 BL 創作中看見。(Y.C) 因為同學推薦,才會接觸 BL,然後看到哪個角色和哪個角色一起會覺得很萌,所 以開始喜歡 BL。(雁) 一開始因為喜愛看漫畫,由於早期分級制度並不嚴格,在一次不小心的狀況下, 借到了 BL 漫,當時社會氣氛對於同志很反感,一開始也以為自己會對這樣的題 材反感,但看完之後反而能夠接受。(Sora) 腐女們接觸 BL 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出一個概況,多數喜愛 BL 的族群或多或少對 於動漫文化都有所接觸,隨著日本動漫文化或是同人誌文化中耽美的融入而產生變化, 其所接受的文本類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文本小說類型,另一則是漫畫類型。以同人 誌領域來談,早期帶有 BL 色彩的作品,多以二次創作為主要基底,但隨著原創概念興 起,近年來也有不少原創的耽美作家在同人誌領域中活躍,BL 的閱聽人雖不限定為專 屬男性或是女性,但目前在比例上還是以女性閱聽人為主要組成。 女性閱聽人觸發喜愛 BL 的契機,通常先是透過原著文本的閱讀,找到喜愛的角色 切入,透過網路資訊的傳播便利,找到喜愛的作品,其後推薦給身邊的親友,接著形成 同好的群聚。而透過訪談中也可發現,BL 文化在一般大眾的主流文化中並不常見,也 使閱聽人在過去的經驗中較無法輕易接觸,隨著同人誌文化的流傳,使女性閱聽者得以 藉由漫畫、小說等創作品為媒介,找到觸碰男男戀世界的鑰匙,並往往能在這樣跳脫世 俗規範的接觸中,發現男性愛之間不同面向的大門,欣然走進薔薇色的耽美世界。

(9)

另外,隨著時代的不同,腐女在面對同儕或是同事之間的態度也有所差異,受訪者 Y子與 Sora 提到,早期由於社會對於同性戀議題較為反感,這樣男男的禁忌之戀較無法 被世人所接受,所以對於自己的性別取向,往往都是低調再低調,盡可能不讓旁人察覺 這樣的興趣,若非遇到同好,並不會主動提起,另外一方面由於家長的約束,對於這薔 薇色的世界,只能偷偷的喜歡。隨著觀念的開放,同人場上也不乏越多父母帶著孩子一 同參與的現象產生,也因此,在面對 BL 議題時,年紀稍輕的腐女們反而覺得這樣的喜 好無需隱瞞,或是認為這是可以與同儕之間分享的興趣,如受訪者雁所提,最初接觸 BL 文本的契機便是藉由同儕間的分享才開始加入這個圈子。 另外,從訪談之中也可發現,對於喜愛 BL 的女性閱聽人而言,BL 作品的挑選也有 一定的原則,其中受訪者言劍便提到: 耽美類的劇情發展性高過一般正常配對,包含感情糾葛、現實社會問題,甚至單 純說情慾上的描寫也能夠比一般類型來的深刻。(言劍) 比起一般正常向的異性戀情,時常套用偶像劇既定「公式」的呈現,耽美對於劇情 的描寫較能打動腐女們的心。在多數愛情描寫之中,男主角往往是擁有帥氣的外貌、多 金、有才、具有高權利的全能角色,而對於女性角色的描繪,則常以溫柔、善良、善解 人意,或者較需受到保護等形象呈現,但這樣的女主角形象太過於虛幻,因此無法與腐 女們達到共鳴。雖然隨著女性意識的提高,這樣的形象在現代的文本描繪或是偶像劇的 呈現上有了改變,女性不再嬌弱而是轉為多強調女性的自主,但卻依舊無法取代 BL 想 像在腐女之中的地位,其最大的原因還是回歸至 BL 文本之中所呈現的「悖德感」,這是 一般男女愛情的敘事較無法呈現的。男性與女性的結合在社會道德觀點之下,顯得太理 所當然,雖然歷經挫折與磨練但男性與女性最終仍有共同步入紅毯的希望,反觀同性之 間的愛情,就算轟轟烈烈,最後仍無法共結連理,這樣背負著沈重道德枷鎖及強烈社會 性的文本劇情,相比之下更能抓住 BL 女性閱聽人的目光。 除了劇情的感受之外,訪談中多數受訪者認為,喜愛耽美的另一原因在於,不論是 小說或者是漫畫的呈現,都維持了一定品質的水準,如唯美的男性角色又或者是細膩的 文字刻劃,也因為如此的高水平,才讓喜愛耽美的族群願意持續保有熱情。 BL 創作對於女性閱聽人的吸引之處,除了上述兩個部份外,其次便是男性主角的 型塑及描繪。張秀敏在〈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文中歸

(10)

納了女性同人創作者及閱聽人喜愛的角色類型,其中提到男性愛中「攻」與「受」8在外 觀上會有明顯的差距,普遍而言「受」在形象上會顯得較為嬌小「可愛」,具有女性特質, 如同女性一般較為嬌弱的呈現,其原因在於創作者認為,這樣的將異性戀中的女性「置 換」為男性想像的型塑,較為大眾也較易被其他女性閱聽人所接受。有趣的是,本次訪 談之中,受訪者多數認為這樣形象的角色,並不能對其達到認同。 我喜歡強攻強受,因為如果受過於女性的話,那就去看 BG 就好了啊,幹嘛來看 BL?另外女體化9我也無法接受。(Y 子) 喜愛的角色有弱攻傲嬌受,腹黑受,個性可愛的受,女王受忠犬攻……,總之不 希望受太過軟弱。(Sora) 我其實都看耶!只要畫得好看,大部份都能接受,不會特別排斥。(Neo) 大概……不喜歡受太弱吧,感覺和看一般少女漫畫一樣,會讓人很焦躁。(雁) 會造成這樣的差別筆者認為是由於本次參與的訪談者,多已在社會上工作許久,所 接觸的視野也較學生不同,相較於〈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 體〉中的受訪者年齡層來得高,以至於在想法及喜好上有所差異。 另外一部分,筆者認為比起直接的性愛,女性閱聽人在閱讀耽美作品時,更注重的 是「精神」上的感情撰寫。在現代描寫異性之情的作品中,容易出現女性被「物化」與 「商品化」的現象,「單純」、「天真」、「不食人間煙火」、「嬌弱」等詞彙成了女性角色的 標籤,另一個極端形態則是過度展現女性特質的角色型塑,充斥著主流市場,意圖掠取 大眾消費者的目光,但這樣被「符號化」的女性形象,真能使同為女性的閱聽人所接受 嗎? 西方女性主義指出,「物化」是男人「以性功能和性吸引力來衡量個別的女人,把 女人當成物品,不談對等的關係,而把出於男人本位的狂想以及過度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投射到真正的、活著的、呼吸著的女人身上」(引自何春蕤,1998)。現今普遍的大眾 文化框架之下,甚少提及色情對於女性的感受,又或者對於女性而言的色情素材為何, 這是由於在長期的父權體制之下,男性為消費觀看的「主體」,而女性則被視為「被觀 8 「攻」指男性與男性在進行性行為時,處於插入者,等同於同性戀者中擔任 1 號之角色;「受」則表被插 入者,等同於同性戀者 0 號之角色。 9 「女體化」表示同人誌中男性角色被繪製成女性的樣貌。

(11)

看」的「商品」所導致(邱佳心、張玉佩,2007)。女性向的同人誌創作,卻打破了這 樣的定理,現今女性向同人誌創作者及閱聽人,大多以女性為主,透過想像的書寫,促 使男性角色與男性角色能夠在玫瑰色的幻界之中突破道德的枷鎖,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 愛情。另一方面而言,藉由想像及創作 BL,使得長久以來女性處於被動的觀看地位開 始翻轉,女性不再是被閱讀的對象,相對的男性也在女性的想像之中「被物化」,成為 敘事的「客體」,主角同為男性的對等關係,使愛情的開始便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消 弭了主流愛情中的先天不平等,這樣的愛情也更貼近於喜愛 BL 的女性閱聽人理想中的 愛情觀。

四、 開啟玫瑰色的大門──他者的凝視

佛洛伊德提出男孩與女孩在生長的過程中皆會產生「閹割情結」,並且當女孩發現 自己並不具備與男孩相同的男性特徵後,便無法透過自瀆來達到慾望的歡愉,於是這樣 的自卑感擴及於自我的形成,進而放棄了性慾(吳光遠,2008)。除此之外佛洛伊德更提 出了「陽具崇拜」的論點,這樣的觀點,造就了父權體制強力的後盾,也成了日後女性 主義者強烈抨擊之處。 過去許多關於耽美相關研究表示,許多女性閱聽人在觀看作品時會將自身帶入其中 角色,並對於出現在主角身邊的女性角色感到威脅進而產生敵意,其原因在於感覺男主 角被另一個女人所「奪取」,是愛情的「佔有慾」導致(邱佳心、張玉佩,2007)。形似 於佛洛依德所提出的,女性在小女孩期間發現自己並不具有男性生殖器後,所產生的自 卑感經自我消化後開始崇拜擁有陽具的父親,並對於能夠獲得父親所有的母親產生敵 意,於是藉由男性與男性的戀情,排除了女性競爭者,女性閱聽人在此感到「安心」,並 認為這樣的轉換是為了使男性在「偶像化」之後,不被任何女性所獨佔(何雨縈,2013), 這樣「移轉」的情感,使女性創作者獲得了對於男性的「主導權」。但比起這樣對男性佔 有慾的移轉的心理,此次受訪者在閱聽及創作出發點上,近乎將自身角色提升至「他者」 的存在,一種更似於處於高點的「觀者」,抽離掉閱聽人自身的情感投射,以純然觀看的 角度閱讀他人的愛情,純粹的品嚐男性愛之間的糾葛及在社會及道德框架下,如何鞏固 雙方的平等關係。 Antonia Levi 透過研究日本女性喜愛耽美等現象,察覺出在日本男女極度不平等的 社會結構之下,誘發出女性對於男性愛之間的興趣關係,並且表示:「這些男同性戀故事 只是暫時撤除性別障礙的手段,以容許更廣泛地探討浪漫愛情的意義與本質。」(Drazen 著、李建興譯,2005)

(12)

若從這點加以探討,或許可以解釋,在社會的結構改變之下,女性在現今地位已不 同於早期受到男性壓抑無法伸展的時代,雖然在部份領域依舊存有不平等現象,但相較 於過去,女性在各層面的自主,建立了女性不用依靠男人,又或者無需仰賴其他人也能 過得很好的獨立性,也因此,兩人成立的愛情似乎並非最重要的依存。比對過去文獻可 發現其中的差異,腐女在青少年時期對於愛情充滿著幻想及憧憬,對於同性之間則是充 滿著競爭及矛盾心理,另一方面,青少年對於「性」等議題充滿好奇及想像,卻又不得 不受限於成年人的管制無法暢所欲言,於是透過文本的想像及撰寫抒發對於性的慾望轉 移,又或者對於自身性別認同的不明確,而易將自身帶入主角之中,作為主體的投射, 享受未能截取的愛情感受進而達到歡愉。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幻想以及性別認同不 再是構成的主要因素,若是如此,移轉式的愛情想像,又或是對於男性的佔有慾望,便 不再成立,這樣非二元對立的想法也使得腐女族群在不同的性取向及性別接受度上更為 廣闊。 基於對同人誌文化的不了解,使得大眾往往將「同人誌」與「同志」畫上等號,因 而對於這些喜愛 BL 的閱聽者,有了性向上的疑慮,甚至有部分群眾認為,觀看 BL 作 品會使閱聽人成為同志。何雨縈在〈腐女的歡愉──萌〉中也提到了父母對於這樣喜愛 BL的心態不能理解,更擔心孩子會因為接觸太多這類同性愛的議題導致性向有所不同。 此次訪談也針對喜愛 BL 的女性創作者及閱聽人做了提問,結果 8 名受訪者中,5 名受 訪者堅定的表明自己喜愛的是男性,而 3 名受訪者則表示自己並不排斥與同性交往,這 也呼應到前述所提及的,並非男性與女性的組合才是絕對的王道。 喜愛 BL 的女性閱聽人,基於時常接觸同性作品的契機,對於同性相戀的道德感並 沒有一般人那麼重,其中 1 位受訪者更表示曾與女性交往過,同時也認為相愛的兩個人, 並不一定要取決於「性別」,而是更應該注重於彼此的相處及「感覺」,這樣的愛情觀落 實了前述在文本選擇上的角色對等論述。從研究中發現,雖然女性向同人誌大多描寫同 性之間的愛情,但喜好女性向作品的閱聽人,在性取向部分,多歸屬於異性戀或是雙性 戀者,相較之下,喜愛 BL 的女性同人誌閱聽人為同性戀者較少,其差別在於,女性的 同性戀者對於男性帶有不同層級的排斥,因此在同人誌的選擇上,會較偏向於女性與女 性的愛情及描繪,這便不同於腐女在閱聽 BL 作品時帶著欣賞男性的眼光基礎,同時也 證明閱聽 BL 作品的過程中,並不會如外界所擔憂的,直接影響女性閱聽人在性向上的 決定。 女性向同人誌作品往往建築在「架空」及「虛擬」的層級,在描繪男性與男性之間 的情感,憑藉「想像」來達成,其角色之間的性關係描寫也透過想像來書寫或是繪製。 部分作品在描繪性愛場景時,會以較為露骨的方式呈現,又或是將市面上常見的異性戀

(13)

色情元素繪入作品之中,將觀看的權利由「男性」轉至「女性」(張秀敏,2005),使女 性成為「他者」,並將本我之中露骨的慾望藉以抒發。但這樣慾望發洩之說法,在此次訪 談之中,多數受訪者並不贊同,他們認為接觸 BL 只是單純的喜歡觀看雙方平等的愛情 價值觀,並非建立於肉體的慾望轉換,比起肉慾的呈現,他們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 另外,同人誌的耽美創作是經由創作者的想像所構成,與現實同志之間的相處終究有所 差異,因此本研究在訪談之中,也詢問了訪談者對於二次元的想像與現實的男性愛之間 是否具有落差及幻想破滅的觀感。 現實中不排斥同性戀,但也不會特別喜歡。現實中的戀愛和動漫畫等等完全是不 一樣的,所以不相影響。(言劍) 我的確有不少同志友人,我很喜歡他們,無論個性、談吐以及價值認同,我認為 他們都是一群很棒的朋友!的確很多的耽美作品是比較美好的一面,但這就跟我 們從小看的迪士尼一樣,我相信幸福美滿不是結局,而是另一個開始,所以,我 還不至於幻滅 XD(Sora) 在創作跟想像絕對會添加主觀意識,將其塑造得接近心理理想狀態,先不論議題 為何,任何事物,如果真的不如想像中美好絕對會覺得幻滅、不能接受,或是因 此受到打擊,但因為我還沒有特別是觀看或是觀察現實中的同志所以我也不知道 我會不會受到打擊。(荳子) 平常沒有同志的朋友,但也不會特別排斥,至於會不會幻滅我想應該是不會啦! 畢竟二次元和三次元本來就不同,不會因為這樣就對 BL 幻滅的。(Y.C) 如果現實能有同志的朋友,我想我應該會很嗨,我知道 BL 的世界很美好,現實 的男男相處不會是這樣,我想我不會幻滅吧,二次元和現實本來就不一樣。(雁) 沒有和真正的 Gay 相處過,但我一直想看看,至於會不會幻滅我覺得應該是不會 吧!漫畫就是漫畫,我們也不會因為看了漫畫就以為裡面說的就是真的。(Neo) 普遍來說,女性閱聽人多能清楚表示現實與想像的差距,並不會因為觀看耽美,便 對現實產生過多的想像,但部份受訪者也表示,雖然喜愛 BL 創作,但對於現實的同志 雖不會排斥,卻也不會因此特別想去接觸,第一,是由於二次元以及三次元的差別,其 二是認為沒有特別的必要,對於同志是否喜愛及幻滅與否,主要並非取決於性別或是性 取向,而是需回到對方「性格」來評斷。

(14)

隨著時代整體意識的改變,女性意識不斷的提出,新一代的年輕女孩,被父權體系 下的價值觀所束縛的程度也不同於過去女性,同時不再認為雙方的愛情必須非得有一方 較為強勢,又或者更認為,愛情的呈現並非倚靠男性才得以成立。此次參與訪談的訪談 者中,有 4 位認為自己在閱聽 BL 作品時,是無意識的帶有女性主義意識存在,並且透 過訪談的過程重新思考檢視,進而發現自己是存有些許女性主義意識的。如同受訪者 Y.C 所言,最初接觸 BL 時,只是純粹因為好奇,並未帶有特別意識作為動機,但這樣的單 純卻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以前看 BL 時沒有這樣的感覺,但隨著年紀越大,仔細想想或許真的好像有那麼 一點女性意識的成分在裡面。(Y.C) 雖然在此次訪談裡喜愛 BL 的女性閱聽人之中,並非所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具有女權 意識的存在,但有趣的是,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不斷提及男女之間的愛情「平等」,並且 表示無法接受經由「男性視角」所觀看的女性形象,這似乎在無形之中也透露出其潛意 識對於女性身體政治的主導慾望,以及消弭父權體制下的男女界限的慾望,隱約透出女 性意識的成分。

五、 結論

同人誌文化在台灣發展,從最初的同好群聚方式演變至今日的大型販售會模式,其 中所顯示的數據說明了同人誌文化在台灣的參與者逐年攀升,而在同人誌的創作平台 中,不乏出現許多在商業領域擁有一番成績的文創新力,如前述所提的 AKRU 或是知名 插畫家蚩尤10、Blaze11等,都曾藉由同人誌的磨練及累積經驗而在專業領域上獲得精進。 筆者認為這樣的文化效應,勢必能隨著參與創作者的增加,出現更多有能之人,替台灣 文化創意之領域開鑿出更大的前景,也因此,對於同人誌這樣次文化的探訪成了必然。 本研究整理了近年來對於同人誌文化所作的研究,發現其中包含「同人誌的發展」、「版 權議題」等研究較為大宗,而針對消費族群的探討則較為少數,本研究以此參酌,選取 同人誌文化中性別議題較為強烈的「耽美現象」作為討論。 對於「耽美」現象的探討,較為完整的是 2005 年張秀敏的〈薔薇園裡的少年愛── 10 台灣插畫家,2009 年開始在同人販售會上販售個人作品集,並於 2013 年獲選參與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展出。 11 台灣插畫家,曾擔任知名作家九把刀書籍封面繪師,並經常於世界各地參與展出,如美國、日本等,同 時也於同人販售會中,販售個人畫冊及自製墨水與精工的創作。

(15)

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針對當時喜愛同人誌少年愛的青少女族群進行探訪,然 此時期青春期的少女對於性別認同等議題較為模糊,對於自身性別的政治權力也較為懞 懂,筆者透過這次的訪談相互比較,發現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喜愛耽美的女性閱聽人在 喜好及價值觀上也會有所差異,另外透過不同年齡的視角,對於女性意識的看法也有所 不同。 另外邱佳心、張玉佩(2007)也在〈想像與創作: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一文中 的最後提及,這些喜愛耽美的女性,在面對現實的男男世界是否也能達到共鳴或是幻滅, 以及這樣的文化形成,是否有助於女性意識的發展。本研究也對此作了初步的探訪,透 過訪談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大部份喜愛耽美的女性閱聽人,多能清楚瞭解漫畫世界是 由想像構成,與現實之間勢必存在著差異,她們將自身以「觀者」姿態閱讀及創作,對 於她們而言,耽美的想像僅是於生活中的一項消遣,既然得以區分,便不會有對現實男 同志情感幻滅的問題。另外,耽美同好之間是帶有一定封閉性並擁有自己絕對領域的圈 子,透過想像的撰寫,將不可能加以具現化,創作描繪屬於耽美的浪漫主義,營造出男 男限定的烏托邦世界,女性創作者藉這樣的方式獲得滿足及樂趣。筆者認為就心理層面 而言,這樣的形成也象徵著,在父權體制下對於女性的不平等,促使這些喜愛 BL 文化 的女性,藉由創作及想像做低調中最高限度的抵制,這樣的現象,雖不能直接的對於女 性權利有顯著的推動,但這樣的意識存在於這些女性閱聽人的心中,勢必讓她們在面對 社會中出現性別不平等之事時能擁有較高的敏銳度。同樣的,這樣圈子中的耽美愛好者, 相較於部分一般群眾,能以更包容的視角與姿態接受多元性別之間不同的情感。腐女族 群的心理狀態雖不能完全透過研究一括而論,但透過訪談可以更加了解女性閱聽者對於 身體政治及對於愛情的觀點,透過耽美的想像創造出屬於同人文化的小確幸。

(16)

引用書目

「二次創作⁄二次著作物」,《同人用語の基礎知識》,http://www.paradisearmy.com/ doujin/pasok_niji_sousaku.htm,瀏覽日期:2013.10.20。 村上隆著、長安靜美譯,2010,《藝術戰鬥論》,台北:大藝文化。 吳光遠,2008,《性與夢的世界──關於佛洛伊德》,台北:海鴿文化。 何雨縈,2013,〈腐女的歡愉──萌〉,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何春蕤,1998,〈女性主義的色情∕性工作立場〉,《性∕別研究》,第 1、2 期合刊,頁 200-239。 邱佳心、張玉佩,2007,〈想像與創作: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玄奘大學資訊傳播學 報》,第 6 期,頁 141-171。 韋麗文,2007.08.13,〈紅酒漫畫神之雫 網路熱門話題〉,《聯合晚報》,轉引自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F0001/123571/web,瀏覽日期:2013.05.13。 張秀敏,2005,〈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紫牙鳥,2005,〈走過日本同人誌歷史〉,《Cosplay&同人誌之秘密花園》,台北:大塊文 化,頁 136-137。 鄭青青,2009,〈台灣同人誌裡的男男性戀情想像──以台灣霹靂布袋戲耽美迷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盧姿霈,2012,〈同人誌販售會之行銷模式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Drazen, Patrick著、李建興譯,2005,《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台 北:大塊文化。

Jary, David、Jary, Julia 著、周業謙、周光淦譯,2005,《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 版社。

(17)

Vision of Boys’ Love: Doujinshi in Taiwan

Wang, Yu-ting

Master Student,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Chen, Yu-m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bstract

Ever since Japanese comics had been introduced to Taiwan, it has influenced aspect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aiwanese comic industry. A subcategory, Doujinshi,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meantime. Doujinshi has a long history of growth of more than 14 years in Taiwan, which makes it an important subculture. Since self-published works lower the threshold of publication, young people have more flexibility and opportunities to show their creativity. Thanks to that, Doujinshi has taken its plac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mpare the two Doujinshi sales CWT34 (2013) and CWT37 (2014), a 19% increase of participating Doujinshi clubs is recorded, which means that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re creating Doujinshi. A group of females who are fond of “boys’ love” (BL) also emerge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Doujinshi. This research interviews these female Doujinshi fans,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BL phenomenon in Doujinshi culture,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female Doujinshi creators view the switch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of gender, their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as an individua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have presented a numerical model for multiphase com- pressible flows involving the liquid and vapor phases of one species and one or more inert gaseous phases, extending the

• If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and few supports, the text is probably best for storytelling or reading aloud.. • If there are more challenges than supports, the text is probably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These include so-called SOC means, SOC weighted means, and a few SOC trace versions of Young, H¨ older, Minkowski inequalities, and Powers-Størmer’s inequality.. All these materials

• A way of ensuring that charge confinement does occurs is if there is a global symmetry which under which quarks (heavy charges) are charged and the gluons and other light fields

The point should then be made that such a survey is inadequat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school (or even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s the sample is not large enough

¾ Relocation, which modifies the object program so that it can be loaded at an address different from the location originally specified.. ¾ Linking, which combines two or

However, the SRAS curve is upward slop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tends to raise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lied and a decreas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