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工降雨對四種微粒在植物葉表淋洗效率之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人工降雨對四種微粒在植物葉表淋洗效率之比較"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華民國環境保護㈻會㈻刊 第㆓㈩㈦卷 第㆓期 民國㈨㈩㆔年㈩㆓㈪

㆟工降雨對㆕種微粒在植物葉表

淋洗效率之比較

蔡志明

1,

* 王亞㊚

1

孫岩章

2 1 國立台灣大㈻森林系 2 國立台灣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系

摘 要

以㆕種空氣污染微粒,包括塵㈯、㈬泥、燃煤飛灰及燃油飛灰,在均勻分佈設計 ㆘,分別沈降在㈦種植物,包括正榕(Ficus microcarpa L.)、艷紫荊(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L.) Sieb.)、白千層(Melaleuca leucadendron L.)、 杜鵑(Rhododendron spp.)、鵝掌藤(Scheffera arboricola Hayata)及㈪橘(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等之葉表,經顯微鏡觀測洗前顆粒數,再移入㆟工降雨系統進行淋洗。研究 發現當葉片以 15o 傾斜角經降雨 1 mm 淋洗後,塵㈯微粒殘留率以白千層 40.8%為最高, 艷 紫 荊 9.3%最 低 ; ㈬ 泥 微 粒 以 白 千 層 、 樟 樹 、 ㈪ 橘 、 正 榕 及 杜 鵑 最 高 , 其 範 圍 為 32.5%~42.0%;燃煤飛灰微粒之殘留率普遍高於塵㈯及㈬泥微粒者,且以白千層、正榕、 ㈪橘、杜鵑及樟樹最高,其範圍為 60.0%~69.5%;燃油飛灰微粒之殘留率更比燃煤者 為高,且以杜鵑 92.2%為最高,原因應該是燃油飛灰微粒含㈲油性性質所致。這些結 果顯示葉表的滯塵及淋洗能力會因微粒種類及植物種類之不同而㈲差異,即不同微粒 在不同葉表的殘留率並非相同,模擬降雨 1 mm 之雨量普遍不易淋洗葉表㆖之污染微 粒。 關鍵詞:微粒;模擬降雨;沉降率;滯塵能力 *通訊作者

(2)

Rinsing Efficiencies of Four Particles on Plant Leaves

by Man-Made Rain Droplets

Chih-Ming Tsai1,*, Ya-Nan Wang1 and En-Jang Sun2

1Department of Forest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leaves of seven tree species, including Ficus microcarpa L.,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Cinnamomum camphora (L.) Sieb., Melaleuca leucadendron L., Rhododendron spp. , Scheffera arboricola Hayata and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were uniformly deposited with four kinds of particles, including soil dust, cement dust, coal-fired fly ash, and oil-fired fly ash. They were then rinsed with 1 mm artificial rain at 15o inclination angle. The rinsing efficiencies were determined after the rinsing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Studies found that Melaleuca leucadendron had the highest rinsing residual rate of 40.8% against the soil dust particles. While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d the lowest rate of 9.3%. For cement, Melaleuca leucadendron, Cinnamomum camphora, Murraya paniculata, and Ficus microcarpa had the higher rinsing residual rates, ranging from 32.5% to 42%. Generally the rinsing residual rates of coal- fired fly as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oil dust and cement dust. The residual rates of coal-fired fly ash on Melaleuca leucadendron, Ficus microcarpa, Murraya paniculata, Rhododendron sp., and Cinnamomum camphora were higher, ranging from 60.0% to 69.5%. The rinsing residual rates for oil-fired fly ash were, however, the highest, among these four kinds of particles. The azalea (Rhododendron spp.)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92.2%.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o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fired particles and that 1 mm of precipitation was not enough to remove most kinds of particles on plant leaves.

Key words: Particle; Simulated rain; Deposition rate; Dust-

catching efficiency * Corresponding author

(3)

㆗華民國環境保護㈻會㈻刊 第㆓㈩㈦卷 第㆓期 民國㈨㈩㆔年㈩㆓㈪

㆒、前 言

㆟類活動的頻繁,伴隨著各種㉂然 ㈾源的利用,如開採砂石、營建工程、 燃燒過程等,皆會產生氣狀及粒狀污染 物。而這些物質被排放㉃大氣㆗,便會 造成空氣污染。空氣㆗此些粒狀污染物, ㆒般會逐漸沉降,並對所㈲受體造成影 響。但在沉降及影響受體之同時,空氣 ㆗的氣狀及粒狀污染物也因進入受體或 因反應衰變而逐漸降低其濃度,此乃所 謂「植物淨化空氣污染」之原理及現象 (6) 。 大氣㆗的粒狀污染物,對農林植物 之影響主要為阻塞氣孔、降低蒸散作用、 減低光合作用及影響氣體交換等,此些 影 響 可 分 為 物 理 性 及 化 ㈻ 性 ㆓ 者 , 如 Krajickova & Mejstrik 在 1984 年(19)

發現微 粒可以造成物理性的堵塞氣孔,㈵別是 和 氣 孔孔 徑大 小相 近 (8~12 µm)或 更小 的微粒。而不同來源的微粒具㈲不同的 化㈻組成,故能影響㈯壤性質或直接對 植物表面發生作用。另外當微粒降落於 植物葉片㆖時,容易阻礙陽光穿透及堵 塞氣孔,因而妨礙光合作用、㈺吸作用 和蒸散作用,又微粒亦可能含㈲㆒些㈲ 毒物質(如氟化物)可溶解滲透進入植物 體內,影響植物生育(3)。若微粒沈降於花 的雌蕊柱頭㆖則會影響受粉,減少產量; 若長期落在㆞表㆖,會改變㈯壤性質, 間接影響作物生長;若落於觀賞花卉, 則使品質降低(11) 。 微粒㆗的㈬泥灰塵是很㈵殊的顆粒 (20) ,當與空氣㆗㈬分或雨露結合後,會 在植物表面形成硬殼,完全覆蓋葉片, 對植物造成嚴重傷害(8),㈬泥灰塵降落在 果樹的子房㆖會抑制果實的發育,其溶 液可抑制花粉發芽(14) ,微粒附著於葉片 ㆖會增加葉溫 2-4℃,主要原因是因為增 加光的吸收(16) ;Farmer 在 1993 年(17)指出 許 多 微 粒 會 造 成 葉 片 的 傷 害 如 ㈬ 泥 對 Tilia cordata 產生細胞破壞、樹皮脫落及 葉片壞疽;石灰對 Tsuga canadenis 針狀 葉產生黃化現象。而台灣曾㈲㈫力發電 廠的黑煙會對甘藍及芥菜造成大量的吸 附,對植物的品質產生嚴重的污染(4) 。 不 論 是 大 氣 ㆗ 的 懸 浮 微 粒 或 是 落 塵,植物在吸附或過濾微粒的角色皆占 ㈲重要的角色,因為㆒般植物除了㆞㆘ 根部以外,㆞㆖部與大氣接觸的任何部 位,都具㈲滯塵的功能。故樹㈭能吸附 對㆟體㈲害的微粒,但㈲些被吸附者仍 會經風吹而再被吹走,或因雨㈬的淋洗 及葉片掉落,而回歸到㈯壤㆗(22) 。 據㈻界估計:㆒㈱ 6 米高含 10 萬片 樹葉之榕樹,在以鐵氟龍濾紙模擬對微 粒的吸附量換算,每㆒年約可沉積之微 粒重約 4.0-6.6 公斤(12)。若㆒環保公園每 ㆒公頃種㈲ 400 棵榕樹,則每年可吸附 之粉塵約為 2 公噸。在芝加哥,據估計 樹㈭㆒年(於 1991 年)可淨化約 6,145 噸 的空氣污染物,相當於美㈮㈨佰餘萬元 的直接經濟效益(21)。另依據蔣美珍和劉 嘉蓉 1992 之報告(13) ,在㆗國大陸 1 公頃 的雲杉每年約可滯塵 32 公噸,松樹林為 36.4 噸,橡樹林為 56 噸,山毛櫸林為 68 噸;又㆒般森林要比裸露㆞吸附煙塵 的能力大 75 倍。 ㆒般樹㈭都㈲㆒定截塵能力,但不 同的樹種截塵能力卻相差很大,據吳欽 傳在 1992 年(1)指出,這和植物葉片的大 小,葉面的粗糙程度以及葉子的著生角 度等因素㈲關,㆒般葉片粗糙多茸毛的 植物,吸滯粉塵的能力較強。同㆒報告 指 出 , ㈲ 些 植 物 如 懸 鈴 ㈭ (Platanus

(4)

acerifolia),雖然單位面積的截滯能力不 算很強,但植㈱的總葉面積卻很大,所 以全樹的截塵能力就很強,仍屬㊝良的 防塵樹種。Bach 1972 年(15) 在風洞試驗㆗ 發現,葉表具細短絨毛的向㈰葵(Helian- thus annuus)吸塵量比葉表光滑質的鵝掌 楸的截塵量高出 10 倍之多,且亦發現潮 濕的葉可增加微粒之沈降。 都市㆗的微粒,很多是由行道樹、 灌㈭及草坪來攔截,而㈻校及都市的森 林公園都扮演著重要的截塵角色,像台 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及台灣近年興起的 空品淨化區或環保公園,皆具㈲淨化空 氣污染的功效。但不論何種目的,種植 的植物均必須健康,才能使不同的植物 承受微粒的污染並淨化大氣的微粒,提 昇空氣品質,扮起『都市之肺』的㆞位。 台灣㆞區的大氣污染在粒狀污染物 ㆗,㆒般以塵㈯及燃油、燃煤飛灰、黑 煙等為最常見的微粒(4,7,9, 10),而植物表面 最常見之微粒也以塵㈯、黑色粉塵、黑 色屑塊及球狀黑煙等為主(3,8,10)。其㆗燃煤 飛灰主要㈲灰白色球形粒子及不整形多 洞之薄片微粒,其㆗灰白色球形粒子在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具㈲完全球形之形 態(5);燃油飛灰則會產生蜂窩狀球形黑煙 外,另會排放 1 ㉃ 3 µm 之細點球形煙塵, 及小於 1 µm 之不定形煙塵(4)。而燃煤及 燃油所產生的飛灰之不同,為燃煤為實 球狀,而燃油為蜂窩狀(5) 。 台灣㆞區植物受飛灰微粒污染的研 究報告㈾料很少,以基隆及台北㆞區甘 藍受黑煙污染之案例來看。可知黑煙在 葉表之分布以雨㈬較易匯集之部位為最 多,如葉柄基部等,此些黑煙經証實後 來 ㉂ 燃 油 ㈫ 力 發 電 廠 所 產 生 的 飛 灰 微 粒,明顯指標物種為小於 1 µm 之不定形 煙塵及約 2 µm 的反光球形黑煙(4) 。不論 何種黑煙只要落於觀賞花卉,將使品質 降低。此些黑煙對植物產生之危害,可 作為污染源鑑定之依據,即可由受體模 式追查粒狀污染物的來源(4,9,11) 。 ㈲關微粒降落於植物表面的機制主 要 可 分 為 ㆔ 種 : (1)受 重 力 作 用 而 沈 降 (sedimentation) (2)因 撞擊 而沈降 (impac- tion) (3)因降雨淋洗而沈降(11) 。此些作用 之結果乃是造成微粒之停著、附著和黏 著,其㆗停著的塵粒易被風吹走,附著 塵粒當㈲較大的風或雨時可被帶走,黏 著的塵粒在大雨情況㆘則㈲部份可被帶 走(2) 。㆒般降雨可洗除葉表㆖的微粒,但 降雨對粒徑介於 20~30 µm 的微粒最具 淋洗效果,而對於 5 µm 以㆘的微粒則不 太㈲作用(18) 。 故研究目的在模擬㆕種㆟工污染微 粒沈降於葉表之情況,並模擬降雨對植 物葉表微粒的影響,期望研究結果可提 供未來環保公園及綠化單位進行綠化篩 選樹種的參考依據。

㆓、材料與方法

2.1 ㆟工污染均勻分布揚塵箱之設計及 測試 ㆟工污染均勻分布之裝置由抽送風 機(blower)、流量計、塑膠瓶(蓋子㈲㆓個 出口,各接㆒膠管作為空氣的㊟入和流 出之用)和均勻分布箱共同組合而成(圖 1)。此空箱體由長×寬×高(35 cm × 35 cm × 95 cm)之塑膠板組合而成,㆖頂蓋為 35 cm × 35 cm 之塑膠板,底部為 50 cm × 50 cm 之壓克力板,㆗間為㆔塊㊝塑板 加㆒塊壓克力板(各 35 cm × 95 cm)圍成 長方體,而距底部高 35 cm 處㈲㆒個可 抽移動的塑膠板。

(5)

㆗華民國環境保護㈻會㈻刊 第㆓㈩㈦卷 第㆓期 民國㈨㈩㆔年㈩㆓㈪ 本研究供測之㆕種微粒來源分別如 ㆘: (1) 塵㈯:來㉂台大農場之田㈯經 42 mm 網篩篩過供以試驗。 (2) ㈬泥:來㉂㆒般建築材料行。 (3) 燃油飛灰:顆粒輕細深黑色(由基隆 市㈿和發電廠提供)。 (4) 燃煤飛灰:顆粒較重灰黑色(由台北 縣深澳發電廠提供)。 本研究之植物種類共㈲ 7 種,包括 4 種喬㈭(正榕、艷紫荊、白千層、樟樹) 及 3 種灌㈭(㈪橘、鵝掌藤、杜鵑)。但每 種葉片或小葉的取樣依植物品種而異, 詳述如㆘: 正 榕:取㆗肋與葉緣之間的㆞方以小 刀截取長×寬(3 cm × 1 cm)之長 方 形 , 以 雙面 膠貼 於載 玻片 ㆖。 白千層:直接於葉片取長×寬(3 cm × 1 cm) 之長方形、以雙面膠貼於載玻 片㆖。 樟 樹:取法如同正榕者。 艷紫荊:取法如同正榕者但避開㈲葉脈 之㆞方。 ㈪ 橘:直接取葉片黏於載玻片㆖。 杜 鵑:取法如同正榕者。 鵝掌藤:取法如同正榕者。 ㆖述 7 種樹種各取 6 片葉子,每㆒ 樣品皆粘置於㆒片玻璃載玻片㆖,構成 6 個重覆,再移入均勻分布揚塵箱㆗的 置物區(圖 1)。在抽移板關閉情況㆘先揚 塵 2 分鐘後,關掉抽送風機電源,待 15 秒後,即取抽移板,經過 45 秒的沈降後 立刻取出葉片材料,置於顯微鏡放大 200 倍讀取單位面積粒子數。視野面積固定 為 250 µm × 250 µm,取粒徑≧5 µm 以 ㆖者,每個葉片讀取 15 個視野值求平 均,即視為葉片單位面積原㈲的粒子數。 圖1 ㆟工污染均勻分布揚塵箱之設計圖

(6)

2.2 ㆟工降雨淋洗設備之設計及測試 本 降 雨 淋 洗 設 備 外 型 為 長 方 體 (圖 2),共㈲兩層,㆖層(長×寬×高 = 50 cm × 50 cm × 70 cm)為造雨區,㆘層(長×寬× 高 = 60 cm × 60 m × 100 cm)為淋洗區。 ㆘層最㆘方的角落㈲㆒個小口,做為雨 ㈬排放口。另底板㆖㆗央區域放置㆒塊 平放的石磚(長×寬×高 = 23 cm × 23 cm × 7 cm),作為供試植物材料置放處。在造 雨區則在底部架設㆓支鋼管以支撐㆒山 型紗網(兩層紗網之網孔 0.2 cm),可截留 模擬雨㈬的大液滴、㈿助分散及增加均 勻度。造雨區最頂部㆗央架㈲噴霧噴頭 作為模擬降雨之用,噴頭㈬源為㆒般㉂ 來㈬。 2.3 葉表塵㈯及㈬泥微粒淋洗之測試 ㆖述植物材料經塵㈯及㈬泥揚塵箱 處理 45 秒後,先經顯微鏡觀測計數單位 面積粒子數,每㆒葉片觀測 15 個視野, 且以視野㆗微粒粒徑≧5 µm 的粒子數 為準,求取洗前粒子數(A),再連同載玻 片置於㆟工淋洗設備的淋洗區(圖 2),設 定傾斜角為 15 度,經㆟工模擬降雨 1 mm 之後(雨滴直徑約 30~400 µm),再置於顯 微鏡㆘以同樣方法算出殘留的粒子數, 即每㆒葉片觀測 15 個視野值求平均,作 為洗後粒子數(B),然後依㆘列公式計算 淋洗殘留率: 微粒淋洗殘留率(R) = B / A × 100% 式㆗ A 為洗前單位面積的粒子數,B 為 洗後單位面積的粒子數。 2.4 葉表燃油飛灰微粒淋洗之測試 以精密㆝平秤取 0.05 g 燃油飛灰倒 入已裝滿 1000 ml ㈬的保㈵瓶㆗,經劇 烈的 搖晃後,使 用微量吸 管 (Eppendorf Research)吸取 1 µl 的體積,滴在葉片㆖ 圖2 ㆟工降雨淋洗設備圖

(7)

㆗華民國環境保護㈻會㈻刊 第㆓㈩㈦卷 第㆓期 民國㈨㈩㆔年㈩㆓㈪ 3 個定點,立即以針尖在葉片㈬滴邊緣 最㆖端刺㆒小洞作為記號,並於葉片㆖ 小洞對邊以原子筆標記編號,而後置於 乾燥箱㆗,乾燥㉃不見小滴(時間約 40 ± 5 分鐘),待乾燥後置於光㈻顯微鏡 200 倍視野㆘,以視野的最㆖端與針頭所刺 小洞為起點,觀測整個視野㆗微粒粒徑 ≧5 µm 的粒子數,即淋洗前的粒子數為 A 值,而後置於圖 2 淋洗區,將葉片㈲ 刺洞的㆒方視為㆖方,㈲數字標記者視 為㆘方,經㆟工模擬降雨 1 mm 後,再 取出葉片於光㈻顯微鏡㆘依同法觀測計 算原視野殘留的微粒粒子數,即淋洗後 的粒子數 B 值,即可計算葉片㆖粒子殘 留百分比。 2.5 葉表燃煤飛灰微粒淋洗之操作 以精密㆝平秤取 0.1 g,倒入已裝滿 1000 ml ㈬的保㈵瓶㆗,其餘步驟如同燃 油飛灰者。 2.6 統計分析 將 每 ㆒ 種 微 粒 的 殘 留 百 分 比 採 Duncan’s 多變域分析(α = 0.05)比較不同 樹種葉片之微粒淋洗情況。

㆔、結 果

3.1 ㆟工均勻分布揚塵箱之之設計 本試驗發現當微粒經揚塵器進入抽 移板㆖半部的密閉區時,重的微粒會立 刻㆘沈㉃抽移板㆖,此時其他懸浮微粒 會擴散㉃整個密閉的箱體,且當試驗結 束後,會發現很多微粒附著於壁㆖,但 不會影響置物區的均勻分布。以載玻片 於預備試驗測試均勻分佈的結果,發現 於 200 倍顯微鏡㆘放大每㆒個視野算出 的微粒數,誤差值很小,證明此為微粒 均勻分佈之良好設計。 另外微粒送入的總量與抽移板抽出 的時間亦會影響結果,當進入微粒量大 時,15 秒後即可在抽移板看到微粒之沈 降,且時間愈久則會積更多的微粒,則 在 顯 微 鏡 ㆘ 無 法 算 出 粒 子 數 目 使 其 量 化。故本試驗必須調整通入的量且每㆒ 個處理必須固定。經多次的試驗結果發 現以揚塵 2 分鐘,再延著 15 秒後抽取抽 移板,使微粒沈降 45 秒,則可得最㊜當 的粒子數目。 3.2 ㆟工淋洗設備設計 本試驗所模擬之㆟工降雨裝置,當 雨滴由噴頭㆘降㉃山型紗網時會㈲分散 之現象,而且在葉片受測區雨滴會逢機 落㆘,達到模擬降雨的效果。又在試驗 ㆗的雨滴粒徑經紗網過濾後皆屬固定範 圍,此與㉂然界㆗的雨滴會㈲差異,但 這是無法避免的情況。 在預備試驗㆗以㆒個壓克力製的盛 雨器置於葉片受測區,即設定㈬龍頭開 啟的大小,並計算降雨時間與盛雨器集 雨量間之關係,發現以降雨 2 min 可達 到㆟工模擬降雨 1 mm。 3.3 對葉表㆕種微粒之淋洗 取正榕、艷紫荊、㈪橘、白千層、 樟樹 、杜 鵑和鵝 掌藤等 7 種植物 之葉 片,先以微粒均勻分佈於葉表而後再淋 洗,總計算其殘留百分比,結果如表 1。 3.3.1 ㈦種植物葉表塵㈯微粒殘留百分比 受測的㈦種植物㆗葉表塵㈯微粒殘 留百分比,其最大為白千層 40.8%,其 次為樟樹≧正榕≒鵝掌藤≒㈪橘≒杜鵑 ≧艷紫荊。表示以艷紫荊植物的葉片對

(8)

塵㈯微粒的淋洗效率為最高,而白千層 最低。 3.3.2 ㈦種植物葉表㈬泥微粒殘留百分比 受測的㈦種植物㆗葉表塵㈯微粒殘 留百分比,其大小依序排列為白千層≒ 樟樹≧㈪橘≒正榕≒杜鵑≧鵝掌藤>艷 紫荊。表示以艷紫荊植物旳葉片對㈬泥 微粒的淋洗效率為最高,而白千層、樟 樹、㈪橘、正榕及杜鵑等㈤種為最低。 3.3.3 ㈦種植物葉表燃煤飛灰微粒殘留 百分比 受測的㈦種植物㆗葉表燃煤飛灰微 粒殘留百分比,其大小依序排列為白千 層≧正榕≒㈪橘≒杜鵑≒樟樹≧艷紫荊 ≧鵝掌藤。表示以白千層、正榕、杜鵑 及樟樹植物的葉片對燃煤飛灰微粒的淋 洗效率為最低。 3.3.4 ㈦種植物葉表燃油飛灰微粒殘留 百分比 受測的㈦種植物㆗葉表燃煤飛灰微 粒殘留百分比,其大小依序排列為杜鵑 >艷紫荊≧樟樹≧正榕≧白千層≧㈪橘 ≧鵝掌藤。表示以杜鵑植物的葉片對燃 油飛灰微粒的淋洗效率為最低。

㆕、討 論

由本研究之結果,可知㆒般燃油及 燃煤飛灰微粒之殘留率普遍高於塵㈯及 ㈬泥微粒者,且㆒般以燃油飛灰微粒之 殘留率為最高,次為燃煤飛灰,而㈬泥 在大多數之植物也高於塵㈯者。此種微 粒附著力之差異應與其物理及化㈻㈵性 ㈲關,因為如微粒㆗的㈬泥灰塵是很㈵ 殊的鹼性顆粒(8, 20) ,所以會比塵㈯較易黏 附於植物表面。而燃油及燃煤飛灰微粒 經保㈵瓶劇烈搖盪後,都可觀察到類似 油漬的反光現象,證明此些微粒本身帶 ㈲油性,㉂然會比塵㈯及㈬泥更易黏附 於植物表面。 由表 1 得知燃油飛灰微粒殘留百比 在㆕種微粒居最高其範圍在 63.5%~92.2 %,平均為 75.7%,表示㆒般葉片對附㈲ 油性的燃油飛灰微粒滯留程度相當高, 在燃煤飛灰方面㆒般殘留百分比範圍為 49.8%~67.5%之間,平均為 60.7%,而㈬ 泥殘留百分比範圍為 7.4%~42%,平均為 表1 ㆟工降雨對㆕種微粒在㈦種葉片㆖的淋洗效率

Table 1. Rinsing efficiencies of four particles on the 7 leaves by man-made rain droplets 降雨後微粒殘留率* 植物種類 塵㈯ ㈬泥 燃煤飛灰 燃油飛灰 正榕 17.2±4.0bc 34.2±5.4ab 67.5±19.0ab 74.3±8.0b 艷紫荊 9.3±2.4d 7.4±3.2c 50.0±4.0b 77.0±11.0b ㈪橘 11.3±5.5cd 37.4±12.2ab 64.5±11.8ab 73.4±8.1b 白千層 40.8±7.4a 42.0±7.9a 69.5±5.3a 74.3±16.8b

樟樹 19.9±4.8b 39.8±10.1a 60.0±15.8ab 75.1±14.0b 杜鵑 10.6±6.5cd 32.5±16.5ab 63.4±17.4ab 92.2±9.6a 鵝掌藤 14.7±4.4bcd 26.9±7.1b 49.8±12.0b 63.5±12.0b

(9)

㆗華民國環境保護㈻會㈻刊 第㆓㈩㈦卷 第㆓期 民國㈨㈩㆔年㈩㆓㈪ 31.4%, 塵 ㈯ 殘 留 百 分 比範 圍 為 9.3%~ 40.8%之間,平均為 17.7%。故㆕種微粒 之比值約為 76:61:31:18,或約略為 5:4:2:1。吾㆟認為微粒初期在葉表 的沉降機率與速率應是㆒樣的,但決定 其是否繼續殘留的最大因素應為風及降 雨,故㆖述淋洗殘留率可供公害研究之 重要參考依據。 另㆒方面,植物品種對淋洗殘留率 也是㆒大影響因素,例如從表㆒之㈾料 可以看出艷紫荊㆖的塵㈯及㈬泥微粒最 易被洗除,但艷紫荊㆖的燃油飛灰則仍 然黏得很緊。而葉表具㈲細毛的白千層, 對 於 ㆕ 種 微 粒 普 遍 ㈲ 較 高 的 淋 洗 殘 留 率。但另㆒種葉表具㈲粗毛的杜鵑葉片, 對㆕種微粒之淋洗殘留率則㈲最高的變 異,因為㆕者之比值 92:63:32:17, 其對燃油飛灰㈲最大之淋洗殘留率,此 表示:若杜鵑㆒旦被燃油飛灰所污染, 將極難被雨㈬所洗淨。 本研究也同時發現葉片經㆟工模擬 降雨 1 mm 後,只㈲艷紫荊幾乎沒㈲㈬ 滴或㈬膜殘留其葉表㆖,因為所㈲㈬滴 會立刻滑掉,推測這種現象與葉表構造 ㈲關,並因葉表㈲不沾㈬之性質,故雨 ㈬更易帶走葉表的塵㈯及㈬泥微粒,此 乃 「蓮 花效 應 」(Lotus effect)之 ㆒ 種 表 現。相對的表面粗糙之白千層或杜鵑, 葉片㈬滴會全部沾濕,故雨㈬較不易淋 洗微粒。 又本研究㆗對燃油及燃煤飛灰微粒 之沉降係以㈬液配製成懸浮液,再滴於 葉表,而與塵㈯及㈬泥微粒之直接揚塵 ㈲所不同。原因是發現燃油及燃煤飛灰 微粒會在直接揚塵㆗團聚成㆒團,影響 粒子數之計數。而歸根究底,也應與燃 油及燃煤飛灰帶㈲油性㈲關。 總結本研究,可知降雨對不同的微 粒在不同的植物葉片㆖具㈲不同的淋洗 效率,㆒方面這與微粒之物理化㈻㈵性 ㈲關,另㆒方面也與植物表面構造及㈵ 性㈲關。如吾㆟欲選擇較㊜合於都會區 栽種,或較具淨污力之樹種,對此些問 題及現象建議應加以考慮,希望本研究 之結果可供未來綠化樹種選擇之參考。

引用文獻

1. 吳 欽 傳 (1992)綠 化 植物 減 輕大 氣 污 染的效應 。pp.71-76. (馮采芹編)綠 化環境效應研究。㆗國環境科㈻出 版 ㈳ 。 2. 何 綠 萍 、劉 耘 、馮 采 芹 (1992)城 市 綠 ㆞ 的防 塵效 應 。pp.71-76. (馮 采 芹編)綠化環境效應研究。㆗國環境 科 ㈻ 出 版 ㈳ 。 3. 孫 岩 章 (1985)環 境 污染 及 破壞 對 植 物 之 影 響 。科 ㈻ 農 業 33: 97-122。 4. 孫 岩 章 (1992)植 物 表面 燃 油㈫ 力 電 廠 黑 煙微 粒 之顯 微鏡 鑑 定與 X 光 微量分析。植物病理㈻會刊 1: 196- 202。 5. 孫 岩 章 (1993)大 氣 ㆗重 油 燃燒 黑 煙 之顯微鑑定。㆗華民國環境保護㈻ 會 會 誌 16 卷 : 35-43。 6. 孫 岩 章 (1993)綠 色 植物 淨 化空 氣 的 機能。科㈻農業 42(7、8): 163-176。 7. 孫 岩 章 (1993)台 灣 北部 及 ㆗部 ㆞ 區 沈降性微粒來源之鑑定分析。㆗華 民國環境保護㈻會會誌 16 卷: 44- 59。 8. 孫 岩 章 (2001)環 境 污染 與 公害 鑑 定 (第 ㆓ 版 )。科 技 圖 書 公 司 。 9. 陳 武 揚 (1996)植 物 葉表 沈 降性 微 粒 之鑑定及植物對微粒之淨化作用 。 國 立 台 灣 大 ㈻ 植 物 病 蟲 害 ㈻ 研 究

(10)

所 碩 士 論 文 。 10. 陳 武 揚 、孫 岩 章 (1998)植 物 葉 表 沈 降性微粒之鑑定。㆗華民國環境保 護 會 會 誌 21: 166-174。 11. 陳 佩 伶 、徐 慈 鴻 、李 貽 華 (2001)植 物 表 面 及 不 同 來 源 之 粒 狀 物 形 態 觀 察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農 業 藥 物 毒物試驗所技術專刊第 108 號: 1- 8。 12. 蔡 春 進 (1996)環 保 公園 對 空氣 品 質 的改善效益評估。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 。 13. 蔣 美 珍 、劉 嘉 蓉 (1992)西 湖 環 境 綠 化 對 淨 化 ㆓ 氧 化 硫 和 滯 塵 的 效 應 pp.60-67. (馮采芹編)綠化環境效應 研 究 。㆗ 國 環 境 科 ㈻ 出 版 ㈳ 。 14. Anderson, P. J. (1914) The effect of

dust from cement mills on the setting of fruit. Plant World 17: 57- 68.

15. Bach, W. (1972) Atmospheric Pollu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144 p.

16. Eller, B. M. (1977) Road dust

induces increase of leaf temperature. Environ. Pollut. 13: 99-107.

17. Farmer, A. M. (1993) The effects of dust on vegetation - A review. Environ. Pollut.79: 63-75.

18. Ingold, C. T. (1971) Fungal Spor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UK. 302 p.

19. Krajickova, A. and Mejstrik. V. (1984) The effect of fly ash particles on the plugging of stomata. Environ. Pollut. 36: 83-93.

20. Lerman, S. L. and Darley, E. F. (1975) Particulate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21. McPherson, E. G., David J. N., and Rowan A. R. (1994) Chicago Urban Forest Ecosystem : Results of the Chicago Urban Forest Climate Project. USDA Forest Service. 202 pp.

22. Smith, W. H. (1990) Air Pollution and Forest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618pp.

數據

Fig. 1. Dust blower design for uniform dust distribution.
Fig. 2. Man-made raining and rinsing system.
Table 1. Rinsing efficiencies of four particles on the 7 leaves by man-made rain  droplets  降雨後微粒殘留率*  植物種類  塵㈯  ㈬泥  燃煤飛灰  燃油飛灰  正榕 17.2±4.0bc 34.2±5.4ab 67.5±19.0ab 74.3±8.0b  艷紫荊 9.3±2.4d 7.4±3.2c 50.0±4.0b 77.0±11.0b  ㈪橘 11.3±5.5cd 37.4±12.2ab 64.5±1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ee Chapter 5, Interrupt and Exception Handling, in the IA-32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 Volume 3, for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or’s mechanism

• Extension risk is due to the slowdown of prepayments when interest rates climb, making the investor earn the security’s lower coupon rate rather than the market’s higher rate.

• Extension risk is due to the slowdown of prepayments when interest rates climb, making the investor earn the security’s lower coupon rate rather than the market’s higher rate..

We do it by reducing the first order system to a vectorial Schr¨ odinger type equation containing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n matrix potential coefficient as in [3], [13] and us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We need a whole-school approach, together with joint efforts made at different levels, ranging from the system to the school organisation,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cluding

•  Flux ratios and gravitational imaging can probe the subhalo mass function down to 1e7 solar masses. and thus help rule out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