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臺灣實證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臺灣實證分析"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77 *作者為大漢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講師、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博士候選人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台灣實證分析

王 肇 蘭 * 徐 偉 初 **

摘 要

一般探討經濟成長的文獻中,不論是 Solow 的新古典成長模型或是後來的 內生性成長模型,所考慮的變數不外是:資本、勞動、技術進步等經濟因素, 然而一國的租稅政策(本文指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對資本及勞動等生產要素 的提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租稅政策亦會影響到經濟成長。 台灣在 1963∼2001 年的實際經濟成長率介於 13.86%∼-2.18%;租稅負擔 (稅收及公賣利益占 GDP 的比重)則為 11.3%∼19.37%;租稅結構(本文指間 接稅占直接稅的比率)則從 4.28 一路下降到 0.73。由於各年所面臨的非租稅 環境不盡相同,因此租稅負擔相似的年度但經濟成長郤有不同。本篇論文乃試 圖透過實證工具探討:當考慮了非租稅的環境變數後,租稅政策對經濟成長的 影響效果,並試圖找出使經濟成長達到極大化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本文採用二階段(two stage)實證方法,第一階段以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處理非租稅的環境變數,求出的效率值若 為 1 表示該年的非租稅環境佳,小於 1 則代表該年的非租稅環境較差,藉以調 整各年的名目租稅負擔率;第二階段則以調整後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為解釋 變數,以 OLS 對經濟成長率作迴歸分析,得出之結果如下: 租稅負擔對經濟

(2)

78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註 一:Harberger 認為租稅政策的改變雖然會影響投資率,但其對勞動供給及勞 動所得份額的影響很微小,以致對經濟成長率沒有影響,故稱租稅政策具 有超級中立性。 時,政府欲以減稅刺激經濟成長效果不彰。 台灣經濟成長率極大化之平均租 稅負擔為 12.72%,平均租稅結構為 1.38(即直接稅占總稅收約 42%)。 以最 近 十 年 (1991∼2001 ) 來 看 , 使 台 灣 經 濟 成 長 率 極 大 化 之 平 均 租 稅 負 擔 為 14.8%,平均租稅結構為 0.90(直接稅占總稅收約 52.63%),而已觀察到的租 稅負擔為 15.98%,租稅結構為 0.84(直接稅占總稅收約 54.35%),故以台灣目 前的情況來說,整體租稅環境已逼近使成長極大化之租稅環境,所以,欲求經 濟成長應當求諸於非租稅環境之改善。 關鍵字:租稅負擔、經濟成長、租稅結構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 參、理論模型 肆、實證結果 伍、結論

壹、前言

近年來興起的內生性成長理論認為,政府透過財政政策之操作可對經濟成 長產生影響,其中,租稅對經濟成長是否有實質的影響?是否符合 Harberger 所謂的「超級中立性」(superneutrality)(註一),各實證結果也未見一致。 除了研究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外,近來亦有不少文獻開始探討租稅結構 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包括諸如消費稅、資本所得稅、勞動所得稅或直接稅與間 接稅何者較有助於經濟成長,所獲結論大致一致:直接稅(資本所得稅及勞動 所得稅)與經濟成長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 同時處理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的相關實證文獻中,均分別以租稅負擔或租 稅結構(資本所得稅、勞動所得稅及消費稅)為解釋變數,個別對經濟成長做

(3)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79 迴歸分析,再由個別得出之結果推論出租稅結構比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有較顯 著的影響。至於租稅負擔與租稅結構是否可能對經濟成長產生交互的效果則未 見分析。本文試圖同時將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本文係指間接稅占直接稅的比 重)做為解釋變數,以台灣 1963∼2001 的資料做實證分析,探討在台灣過去 幾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租稅負擔與租稅結構是否影響經濟成長?如然,那一 項效果較大,並試圖以實證結果推導出使台灣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 稅結構。

貳、文獻回顧

在租稅政策對經濟成長影響的相關實證文獻中,就租稅負擔部份,有單純 以平均稅率(租稅收入占 GDP 之比重或稱租稅負擔)為解釋變數者,如 Marsden (1983)以 1970∼1979 年,10 個高低所得不同國家資料所做分析,結果得到 平均稅率對經濟成長有負向影響;而 Koester and Kormendi(1989)以 63 個 國家,1970∼1979 年資料進行迴歸分析,郤得出平均稅率對經濟成長之影響不 顯著的結果;同樣的結果亦出現在 Mendoza, Milesi-Ferretti and Asea(1997) 利用 18 個 OECD 國家 1965∼1991 的資料所做的分析中。

除了以單一平均稅率做為經濟成長的解釋變數外,亦有不少文獻同時也考 慮到其他解釋變數,如 Skinner(1987)同時以政府支出及租稅負擔為解釋變 數後,發現租稅負擔與經濟成長呈負相關;Martin and Fardmanesh(1990) 則納入政府支出規模、租稅負擔、非租稅負擔及預算赤字(盈餘)規模等為解 釋變數,以 26 個國家(包含已開發及未開發)1972∼1981 的資料做迴歸分析, 也呈現出租稅負擔與經濟成長間為負相關;Engen and Skinner(1992)以政 府支出及租稅負擔為解釋變數,利用 107 個國家 1970∼1985 年資料分析亦得 到負相關的結果;Mullen and Willians(1994)以 1969∼1986 美國各州的公 共資本成長率、私人資本成長率、勞動成長率及平均稅率為解釋變數,得到的 結果郤呈現平均稅率與經濟成長有正相關; Wang and Yip(1992)以平均稅率

(4)

80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及平均稅率成長率為解釋變數,利用台灣 1954∼1986 的資料進行迴歸,發現 二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並不顯著;Branson and Lovell(2001)以二階段分析 法,藉紐西蘭 1946∼1995 年之資料,以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間接稅占直接 稅的比重)對經濟成長做迴歸,求出各年租稅負擔彈性均小於 0(除 1951 年 外),此表示租稅負擔與經濟成長呈負相關;孫克難(2002)則以租稅負擔、 政府消費支出、貿易依存度三者為解釋變數,以台灣 1952∼1999 年資料為分 析對象,發現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沒有顯著影響。 上述的實證研究中,除了台灣及紐西蘭為單純時間序列資料外,其餘大都 為橫斷面及 Panel 資料。由於國家體制不同、所得水準不同,社經條件和背景 亦有差異,實證結果當然不盡一致。 在討論租稅結構的文獻中,大都是以各稅目做為解釋變數,Skinner(1987) 分別以個人及公司所得稅對經濟成長進行迴歸分析,發現此二項變數均與經濟 成長呈負相關,而消費稅對經濟成長則無顯著影響; Wang and Yip(1992)則 得出資本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占 GDP 比重)對經濟成長有負面效果,勞動稅(綜 合所得稅占 GDP 比重)對經濟成長無顯著影響,消費稅(間接稅占 GDP 比重) 則對經濟成長有正面效果;另外,Wang and Yip(1995)再以台灣 1954∼1986 的資料進行迴歸,以資本所得稅(利潤稅稅收占公、私部門營利所得比重)、 勞動所得稅(綜合所得稅稅收占薪資所得比重)、政府公共服務成長率、進出 口比率等為解釋變數,對經濟成長進行迴歸分析,得到資本所得稅和勞動所得 稅與經濟成長間為負相關; Mendoza, Milesi-Ferretti and Asea(1997)以 國民所得會計先求出消費稅、資本所得稅和勞動所得稅的有效稅率,再以三者 為解釋變數,發現三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係數極小且不顯著;羅時萬(2000) 以台灣 1961∼1996 的資料為分析對象,發現若以政府投資、政府消費性支出、 直接稅、間接稅及財政赤字或盈餘(皆以占 GDP 比重表示之)等五項財政變數 為解釋變數,則得到直接稅和間接稅與經濟成長間呈負相關,然而若除了上述 五項財政變數外,再加上私人投資占 GDP 比重、有效勞動成長率、進出口占 GDP 比重等三項變數,則直接稅和間接稅與經濟成長間關係將不顯著。 Branson and

(5)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81

註 二:參見 Wang and Yip(1992)、Mendoza,Milesi-Ferretti and Asea(1997) 及孫克難(2002)。 Lovell(2001)根據 紐西蘭 1946∼1995 年之資料分析,得出租稅結構(間接 稅占直接稅比重)彈性多數年為正值,且租稅負擔彈性約租稅結構彈性的 6 倍。 孫克難(2002)以資本所得有效稅率、勞動所得有效稅率、消費稅有效稅率、 政府消費支出及貿易依存度為解釋變數,得出資本所得有效稅率對經濟成長的 影響不顯著,而勞動所得有效稅率則有負相關,消費稅則有正相關。

除 Branson and Lovell(2001)外,上述相關文獻中,若有同時討論到租 稅負擔及租稅結構,皆是將二者分別處理,個別對經濟成長做迴歸分析,再依 據個別得出結果推論出租稅結構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大於租稅負擔。也因此認為 以租稅負擔而言,Harberger 租稅「超級中立性」的假說成立。(註二)本文的 主要研究方向即為同時考慮租稅負擔和租稅結構兩者對經濟成長的共同效果。

參、理論模型

依 Solow model 可看出租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乃經由要素報酬的降低使資 源配置產生扭曲或使累積速度減緩而來,因此,租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為一間 接行為。Branson and Lovell(2001)的模型先以線性規劃方法處理非租稅因 素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再以迴歸方法處理租稅(包含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對 經濟成長的影響,並進而求出使經濟成長率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將生產函數:

Y

=

A

(

t

)

F

(

K

(

t

),

L

(

t

))

轉換成以成長率表示:

G

Y

=

G

P

+

β

L

G

L

+

β

K

G

K 其中,

G

Y為實質 GDP 成長率,

G

P

G

L

G

K分別表示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 (

A/

A

. )、勞動成長率(

L/

L

. )及資本成長率(

K/

K

. ),

β

L為勞動產出彈性, K

β

為資本產出彈性,政府的租稅政策將透過對

G

P

G

L

G

K

β

L

β

K 的 影響進而影響到

G

Y,可能的因果關係包括: 高稅率影響到產業的研發活動及高風險的科技產業,使外溢效果減少,不

(6)

82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利總要素生產力(

G

P) 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資本所得稅的課徵使要素稅後報酬降低,不利 資本累積(

G

K)及勞動參與率(

G

L) 非中立性的租稅體系使資本由高稅率的產業流向低稅率的產業,形成資本 配置扭曲,降低資本邊際產出(

β

K) 租稅課徵扭曲勞動與資本間的配置效率,使勞動邊際產出降低(

β

L) 為凸顯租稅因素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可以將所有可能會影響經濟成長的因 子分為二大類:一為租稅因素,另一為非租稅因素。由於一國的租稅結構大致 可分為直接稅及間接稅,因此,影響經濟成長的租稅因素可以 GDP 與直接稅比 例(

Y /

D

)及 GDP 與間接稅之比例(

Y /

I

)來表示, 而非租稅因素則統括以 Z 表示之。如此(1)式可轉成下式:

[(

),

(

);

Z

]

I

Y

D

Y

f

G

Y

=

式可視為一種生產函數,

G

Y為產出,

Y /

D

Y /

I

為投入要素,Z 為環 境變數,即包括除了租稅因素外的其他因素。Z 當中當然不乏與

Y /

D

Y /

I

有 相關性因素在內,為正確估計租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首先必須處理 Z 對

G

Y的 效果,所以估計方法乃採用二階段估計法。第一階段透過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以線性規劃方式求出經濟成長表現最好的邊界 (best-practice economic growth frontier)(Branson and Lovell,2001), 位在邊界上的表示相對於當年度的租稅負擔,因該年的非租稅環境優良,所以 當年的經濟成長表現最佳;而位在邊界內部的則表示相對於當年度的租稅負 擔,該年非租稅環境欠佳,所以也拖累了當年的成長表現。 經由線性規劃可求出最少的投入組合(即

Y

/

D

,

Y

/

I

) min

θ

s.t

t t t

D

Y

D

Y

/

)

(

/

)

(

0

λ

θ

t t t

I

Y

I

Y

/

)

(

/

)

(

0

λ

θ

(7)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83 註 三:由 式 可 以 看 出 : 當 èt <1 時 , 表 示 >∑λ t t t Y D D Y è( / )0 ( / ) ; 餘幾期租稅負擔之線性組合;而第 0 期的經濟成長率小於其餘幾期經濟成 長率之線性組,意味第 0 期租稅負擔小於平均租稅負擔,但其經濟成長率 郤小於平均經濟成長率,乃因該期非租稅環境不佳所致。 註 四:Bt乃名目上之租稅負擔或謂客觀租稅負擔,而 B /t èt則為考量非租稅環 境後的實際租稅負擔或稱主觀租稅負擔。請參閱 Branson and Lovell (2001)。

(

t

)

Y0 Y t

G

G

λ

λ

t

0

t=1,2,………..T

=

t t

1

λ

前二個限制式表示第 0 期的租稅負擔不得超過其餘幾期租稅負擔之線性組合; 第三個限制式則表示第 0 期的經濟成長率不得超過其餘幾期經濟成長率之線性 組合;最後二式則要求線性組合符合外凸性。依據上式求出之

θ

t值即可代表各 年度的經濟成長表現,且

0

<

θ

t

1

,當

θ

t

=

1

,表示當期經濟成長落在邊界 上,亦即欲使經濟成長增加唯有投入(Y/D,Y/I)增加,或租稅負擔減少,此 意味著當期租稅負擔不輕,但仍有良好的經濟成長全賴有良好的非租稅環境; 若

θ

t

<

1

,表示當期經濟成長落在內部,即若只欲維持當期的經濟成長率,則 投入尚可減少,或租稅負擔增加。表示如果當期租稅負擔很輕,則在輕租稅負 擔下,經濟成長郤落在內部,意味當期非租稅環境不佳。(註三)所以,當

θ

t

1

表示非租稅環境較佳;而

θ

t

0

則表非租稅環境不良,是故,

θ

t可以代表非 租稅環境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可以

θ

t取代 Z。 為方便比較以及更清楚表達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可以 租稅負擔

B

t

=

(

D

+

I

)

t

/

Y

t及租稅結構

M

t

=

(

I

/

D

)

t取代(2)式中

(

Y

/

D

)

tt

I

Y

/

)

(

,至此,原 式

G

Y

=

f

[(

Y

/

D

),

(

Y

/

I

);

Z

]

將變為

G

Yt

=

f

(

B

t

,

M

t

;

θ

t

)

, 又因為

θ

t代表了非租稅環境的情況,為探討純租稅政策對經濟成長之影響,所 以今將

θ

t的效果反映在

B

t上,使租稅負擔由

B

t經調整後為

B

t

/

θ

t。(註四) ∑λ > t t t Y I I Y è( / )0 ( / ) ;∑λt(GYt )>GY0亦即第 0 期的租稅負擔小於其

(8)

84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所以當非租稅環境欠佳時(

θ

t

<

1

),

B

t小於

B

t

/

θ

t,而當非租稅環境達到最 優良的狀態時(

θ

t

=

1

),則二者相等。調整後, t

(

t

,

t

;

t

)

Y

f

B

M

G

=

θ

將轉換 為

G

Yt

=

f

(

B

t

/

θ

t

,

M

t

)

。 為比較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假設迴歸式以 log 的二次 式呈現: 2 2

]

[ln

)

2

/

1

(

]

)

/

[ln(

)

2

/

1

(

ln

)

/

ln(

)

ln(

MM t t BB t M t B t Y

B

M

B

M

G

=

α

+

β

θ

+

β

+

β

θ

+

β

+

β

BM

[ln(

B

/

θ

)

t

][ln

M

t

]

t BM t MM M t GM t BM t BB B t GB

B

M

M

B

)

/

ln(

ln

ln

)

/

ln(

θ

β

β

β

ξ

β

θ

β

β

ξ

+

+

=

+

+

=

(5)式分別為租稅負擔彈性及租稅結構彈性。由(5)式可比較不同租稅變數 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令(5)式為 0 即可求得使經濟成長率最大化之租稅負擔 及租稅結構:

]

/

)

ln

(

exp[

* BB t BM B t

M

B

=

θ

×

β

+

β

β

}

/

]

)

/

ln(

[

exp{

* MM t BM M

B

M

=

β

+

β

θ

β

t GB

ξ

θ

t 微分可得租稅負擔彈性與非租稅環境間的關係: t BB t t GB

θ

β

θ

ξ

=

>0 (因

β

BB<0) 式表示,非租稅環境和租稅負擔彈性符號相同,即當非租稅環境轉差時(

θ

t 降低),租稅負擔彈性減少,即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降低,此時欲藉 減稅刺激經濟成長效果有限;但當非租稅環境好轉時(

θ

t升高),則租稅負擔 彈性增加,即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增加,此時減稅才有刺激經濟成長 的效果。由此可知,當非租稅環境良好時,欲以減稅提升經濟成長的確可發揮 錦上添花的效果,但當非租稅環境不良時,減稅則未必有雪中送炭的作用。所 以當非租稅環境不佳時,欲提升經濟成長並不能以減稅為手段,而是必須先改 善非租稅環境。

(9)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85 名目租稅負擔 10 12 14 16 18 20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GDP實質成長率

肆、實證結果

本文採用台灣 1963∼2001 年資料,經由前述 Branson and Lovell(2001) 的模型以求取租稅變數對數年來經濟成長的影響並計算使台灣經濟成長極大 化 之 租 稅 負 擔 及 租 稅 結 構 。 首 先 經 由 式 求 出 各 年

θ

t 值 , 得 出 平 均 值 為 91.7%,而經濟表現相對最好的年份為: 1969、1970、1976、1978、1979、1987、 1990 及 1992 年。從表一可看出:如 1969 年及 1998 年,二者名目租稅負擔雖 相近(一為 15.65%,一為 15.63%)但二者的經濟表現郤不同,

θ

69

=

100

%

%

63

.

82

98

=

θ

,這種差別可歸因於非租稅環境不同所致。又如 1990 年及 1998 年,前者當年名目租稅負擔高達 19.37%,後者只有 15.63%,但前者的經濟成 長率為 5.39%,後者只有 4.57%,在較輕的租稅負擔下經濟成長率反而較差, 此 乃 因 該 年 非 租 稅 環 境 不 佳 所 致 , 因 此 反 映 在

θ

t 值 上 為

θ

90

=

100

%

%

63

.

82

98

=

θ

。所以,透過

θ

t 值的調整可將各年租稅負擔標準化,並得到當 非租稅環境相同時,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比較圖一及圖二 可知,調整後的租稅負擔與經濟成長率呈現較明顯的負相關。又從表一中可發 現: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謂傳奇的二十年(1971∼1990),其

θ

t 值平均為 95%。若以十年為觀察期,則自 1971∼2001 年,台灣的經濟表現逐漸走下坡, t

θ

值從 70 年代 95.39%至 80 年代 94.97%再下降到最近十年的 87.28%。此一結 果亦暗示台灣的非租稅環境每況愈下。

圖一 名目租稅負擔與實質成長率

(10)

86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調整後租稅負擔 10 12 14 16 18 20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GDP實質成長率 註 五:本文直接稅與財政部「財政統計年報」之定義大致相同,唯不包括戶稅及 各項臨時捐。 註 六:因 2001 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2.18,無法取 log,故將每一年的實質經濟 成長率均加上同一正值,使得 2001 實質經濟成長率為正。請參閱 Lovell and Pastor(1995)。

圖二 調整後租稅負擔與實質成長率

本文定義租稅結構係指間接稅占直接稅的比重,而學理上間接稅與直接稅 的區分方式有好幾種:以是否轉嫁區分、以徵收方式區分、以課稅對象區分等 等,本文採用以課稅對象區分,因此,直接稅乃以所得和財產為課稅對象,包 括所得稅、礦區稅、遺產稅、贈與稅、土地稅、房屋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 易稅及契稅等;而間接稅則以消費為課稅對象,包括營業稅、關稅、鹽稅、公 賣利益、娛樂稅、屠宰稅、筵席稅、印花稅及牌照稅等。(註五)表二為 式 的迴歸結果。 因2001年的經濟成長率為負值,因此調整 2001 的經濟成長率使其為 正值(註 六);又 2001 年的經濟成長率為 39 個樣本中的極端值,故設虛擬變數以反映 此一情況,由(2-1)(2-2)以調整後租稅負擔(

ln(

B

/

θ

)

)為解釋變數可發 現:加入虛擬變數後

R

2值由(2-2)0.18 提高至(2-1)0.94。

(11)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87 年度 GDP實際成長率 名目租稅負擔 效率值(θ) 1963 9.35 12.05 83.04 1964 12.20 11.77 80.97 1965 11.13 12.64 86.16 1966 8.91 12.70 87.02 1967 10.71 12.39 86.34 1968 9.17 13.44 89.13 1969 8.95 15.65 100 1970 11.37 15.49 100 1971 12.90 14.85 95.67 1972 13.32 14.51 92.51 1973 12.83 14.13 89.5 1974 1.16 15.07 91.91 1975 4.93 15.75 94.66 1976 13.86 16.41 100 1977 10.19 16.10 94.39 1978 13.59 16.16 100 1979 8.17 17.61 100 1980 7.30 16.76 95.3 1981 6.16 17.01 97.93 1982 3.55 17.13 99.08 1983 8.45 15.73 92.63 1984 10.60 15.74 96 1985 4.95 15.39 89.03 1986 11.64 13.63 87.36 1987 12.74 13.77 100 1988 7.84 15.49 89.8 1989 8.23 16.85 97.82 1990 5.39 19.37 100 1991 7.55 16.81 93.65 1992 7.49 18.12 100 1993 7.01 17.67 98.82 1994 7.11 17.44 98.01 1995 6.42 17.56 97.09 1996 6.10 15.60 86.1 1997 6.68 15.27 83.44 1998 4.57 15.63 82.63 1999 5.42 14.59 77.74 2000 5.86 13.96 73.74 2001 -2.18 13.19 68.81 1963~2001平均值 8.25 15.37 91.70 1991~2001平均值 5.64 15.98 87.28 1981~1990平均值 7.96 16.01 94.97 1971~1980平均值 9.83 15.74 95.39 1963~1970平均值 10.23 13.27 89.08

表一 各年實質成長率、名目租稅負擔及非租稅環境(

θ )

t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θ

t為本研究整理

(12)

88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表二 租稅負擔、租稅結構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

另外由( 2-1)和(2-3)比較亦看出在分析租稅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時, 必須考慮非租稅因素(

θ

)才能得到正確的效果。在(2-1)中以調整後的租 稅負擔取代名目租稅負擔後,發現大部份的解釋變數變得顯著( 10%顯 著 水 準),且 2

)]

/

[ln(

B

θ

的係數為-26.5984, 2

]

[ln M

的係數為 -2.5318,二者的符 號皆符合經濟成長率有極大值的必要條件。 以(2-1)所得出的係數代入 式即可求出每年的租稅負擔彈性及租稅結 構彈性,其平均值列於表三。就租稅負擔彈性而言,除了 1987 年外,每年的 租稅負擔彈性皆小於 0,平均值為-5.65,早期的租稅負擔彈性較大,平均為

(13)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89 -9.37,到了 70 年代降至-7.83,進入 80 年代租稅負擔彈性又降低至-3.70。 到了最近十年更下跌到-2.74,此一情況顯示出雖然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有負 面影響,但其影響力已在下降中,此一結果並不符合 Harberger 所說的租稅具 「超級中立性」。又再和之前的

θ

值配合觀察,恰可反映出 式所顯示的:當 非租稅環境不佳時,租稅負擔彈性亦下降,亦即當非租稅環境不佳時,租稅負 擔對經濟的影響力將下降。

表三 平均租稅負擔彈性及租稅結構彈性

年度 租稅負擔彈性 租稅結構彈性 1963∼2001平均值 -5.6502 -0.5999 1963∼1970平均值 -9.3687 -1.5761 1971∼1980平均值 -7.8308 -1.2164 1981∼1990平均值 -3.6984 -0.0341 1991∼2001平均值 -2.7378 0.1562 1963∼2001 租稅結構彈性平均值為-0.6,在 39 個樣本中,租稅結構彈性 為正的只有 10 年,且自 1986 年起才首次出現正值,若以十年為一觀察期將發 現到:租稅結構彈性在 1963∼1990 年間大都小於零,但絕對值呈逐漸遞減, 由最初的-1.58 到 70 年代-1.22 再降至 80 年代的-0.03,此一現象表示在此期 間降低間接稅占直接稅的比重或者使間接稅減少、直接稅增加可使台灣經濟成 長率提升,但效果漸漸變小。而到了最近十年(1991∼2001) 租稅結構彈性轉 為正值,平均租稅結構彈性為 0.16,此意味著在此期間欲刺激經濟成長率則應 使間接稅占直接稅的比重上升或者增加間接稅、減少直接稅,但效果亦相當有 限。就租稅理論而言,間接稅的課徵將使消費降低進而使總需求減少;降低直 接稅則有利資本累積使總供給增加,所以最後結果需視二者增減幅度大小而 定,換言之,直接稅和間接稅二者皆不利經濟成長,但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程度 郤不同。為進一步了解二者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影響,本文再依據下列 式進行

(14)

90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迴歸分析。

)

/

ln(

)

/

ln(

)

ln(

G

t

c

β

IT

IT

θ

β

DT

DT

θ

Y

=

+

+

式中,IT(indirect tax)為間接稅占 GDP 比重,DT(direct tax)為直接 稅占 GDP 比重,

θ

同前文所述為效率值,求出之結果列於表四。

表四 直接稅與間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1963∼2001)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ln(IT/θ ) ln(DT/θ ) DUMMY 6.1989 -1.1551 -0.6755 -6.0584 1.7281 0.6040 0.2091 0.2962 3.5872 -1.9122 -3.2306 -20.4560 0.001 0.0641 0.003 0.00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9319 0.9261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1.6599 159.6903

表五 直接稅與間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1963∼1980)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ln(IT/θ ) ln(DT/θ ) DUMMY 32.0133 -11.8026 -0.5804 -1.9343 6.6064 2.6420 0.1887 0.1953 4.8458 -4.4673 -3.0761 -9.9026 0.0003 0.0005 0.0082 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9171 0.8994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2.1581 51.6467

表六 直接稅與間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1986∼2001)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ln(IT/θ ) ln(DT/θ ) DUMMY 6.3525 -0.7556 -1.1318 -5.9644 1.1186 0.4807 0.1181 0.0825 5.6788 -1.5718 -9.5865 -72.2989 0.0001 0.142 0 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998 0.9975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1.6428 1996.1

(15)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91 表四中 DUMMY 的設定同表二。由表四中可知就 1963∼2001 年資料分析,直接 稅和間接稅對台灣經濟成長在 10%顯著水準下均有不利的影響且間接稅的影響 力(1.1551)大於直接稅(0.6755)。若以 5%或 1%顯著水準來看,則直接稅對 台灣經濟成長有不利影響。又因在 1963∼1980 期間,租稅結構彈性均小於零 且絕對值皆大於 1,但自 1986 年起租稅結構彈性首次出現大於零,故本文再分 別就 1963∼1980(表五,DUMMY 值設在 1974 年,該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 使得當年經濟成率突然跌至 1.16%)及 1986∼2001 年的資料進行分析(表六, DUMMY 值設在 2001 年),發現在 1963∼1980 期間,不僅直接稅和間接稅對台灣 經 濟 成 長 有 非 常 顯 著 的 負 面 影 響 且 間 接 稅 對 台 灣 經 濟 成 長 的 不 利 影 響 (11.8026)遠大於直接稅(0.5804);但在 1986∼2001 期間則僅有直接稅對 台灣經濟成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且其影響力( 1.1318)大於間接稅( 0.7556), 此一結果與前文之租稅結構彈性之趨勢相符。所以欲同時顧及經濟成長和政府 稅收兩項目的,應降低直接稅、提高間接稅。 本文直接稅包括了所得稅及財產稅,而所得稅又可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 事業所得稅,為能進一步了解直接稅中究竟那一種稅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有顯著 的影響,是以本文再根據下列 式進行迴歸分析。

)

/

(

)

/

(

)

/

(

)

/

(

2 3 4 1

θ

β

θ

β

θ

β

θ

β

IIT

BIT

PT

IT

c

G

Y

=

+

+

+

+

其中 IIT 代表綜合所得稅占 GDP 的比重,BIT 為營利事業所得稅占 GDP 比 重,PT 表示財產稅占 GDP 的比重,IT 同 式,為間接稅占 GDP 的比重。 以 1963∼2001 的資料得出之迴歸結果列於表七。由表七(註七)可看出 除了營利事業所得稅外,其餘各稅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均有顯著的不利影響。若 再以 1986∼2001 資料進行迴歸,亦得到相同的結果(表八)。因此未來若要降 低直接稅、提高間接稅,則宜對綜合所得稅或財產稅進行減免而非降低營利事 業所得稅。 註 七:表七之 dummy 設在 1974 年及 2001 年。不論只將 dummy 設在 2001 或 1974 或不設,得到的結果均是營利事業所得稅對經濟成長影響不顯著,而綜合 所得稅在 10%的顯著水準下均呈顯著結果,而以 1974 及 2001 均設 dummy 的 R2值最高。

(16)

92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表七 綜所稅、營所稅、財產稅及間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

(1963∼2001)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IIT/θ BIT/θ PT/θ IT/θ DUMMY 35.4376 -3.0271 0.1454 -1.2759 -1.7571 -7.8573 7.5434 1.3297 1.4348 0.6199 0.5738 1.7908 4.6978 -2.2764 0.1014 -2.0582 -3.0620 -4.3877 0 0.0294 0.9199 0.0475 0.0044 0.0001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7116 0.6679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1.5791 16.2854

表八 綜所稅、營所稅、財產稅及間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

(1986∼2001)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IIT/θ BIT/θ PT/θ IT/θ DUMMY 30.2291 -2.2418 -0.8879 -1.2666 -1.1222 -7.0291 4.3545 0.5336 0.7172 0.2123 0.4534 0.9306 6.9420 -4.2011 -1.2381 -5.9651 -2.4751 -7.5536 0.0000 0.0018 0.244 0.0001 0.0328 0.000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9773 0.9659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1.7351 86.0351 同樣的,為了進一步了解間接稅中何種租稅對台灣經濟成長有顯著影響, 本文再根據下式進行迴歸。

)

/

(

)

/

(

)

/

(

2 3 1

θ

β

θ

β

θ

β

CUSTAX

COMTAX

BUSITAX

c

G

Y

=

+

+

+

+

β

4

(

OTHERTAX

/

θ

)

+

β

5

(

DT

/

θ

)

式中,CUSTAX 表示關稅占 GDP 之比重;COMTAX 表示貨物稅占 GDP 之比重; BUSITAX 代表營業稅占 GDP 之比重;OTHERTAX 則表示牌照稅、印花稅、娛樂稅 及公賣利益等占 GDP 之比重;DT 同 式為直接稅占 GDP 之比重。 以 1963∼2001 的資料得到之迴歸結果列於表九,可看出除了關稅及貨物

(17)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93 稅外,其他各稅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均有不利的影響。若再以 1986∼2001 資料 進行迴歸,則得出除了貨物稅與牌照稅、印花稅外,其餘各稅對經濟成長均有 不利影響(表十),是故,未來若欲提高間接稅,則宜提高具有綠色租稅概念 之貨物稅。

表九 關稅、貨物稅、營業稅及直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

(1963∼2001)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CUSTAX COMTAX BUSITAX OTHERTAX DIRTAX DUMMY 42.1056 -1.5981 -1.0821 -3.0091 -3.1294 -1.6945 -8.1729 7.5995 0.9865 1.3234 1.6003 0.8042 0.4682 1.4723 5.5406 -1.6199 -0.8177 -1.8803 -3.8914 -3.6189 -5.5512 0 0.1151 0.4196 0.0692 0.0005 0.0001 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7505 0.7037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1.6909 16.0431

表十 關稅、貨物稅、營業稅及直接稅對實質成長率之迴歸結果

(1986∼2001)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CUSTAX COMTAX BUSITAX OTHERTAX DT 36.4461 -3.6763 -0.7252 -3.2983 0.0211 -1.2584 2.5623 0.6386 0.5026 0.4562 0.3460 0.0870 14.2238 -5.7566 -1.4428 -7.2306 0.0611 -14.4661 0 0.0003 0.1829 0 0.9526 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0.9951 0.9919 Durbin-Watson stat F-statistic 3.2516 306.6702 比較租稅結構彈性與租稅負擔彈性,可發現租稅結構對經濟成長的影響遠 不如租稅負擔,以平均值來說,租稅負擔彈性約為租稅結構彈性的 10 倍左右。 最近十年則差距加大,此乃因現行的租稅負擔仍大於使經濟成長極大化的租稅 負擔,但租稅結構則逼近使經濟成長極大化的租稅結構,此一情況在下文中有

(18)

94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圖三 觀察到的租稅負擔及極大化租稅負擔

0 5 10 15 20 25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觀察到的租稅負擔 最適租稅負擔(B) 更詳細的說明。

表十一 平均極大化租稅負擔及極大化租稅結構

依據 式可求出使各年經濟成長極大化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其平均值 列於表十一。就觀察到的租稅負擔與極大化租稅負擔比較可發現:二者皆呈上 升趨勢,觀察到的租稅負擔自 70 年代 15.74%到 80 年代的 16.06%,再到 90 年 代的 15.98%,可看出這三十年台灣的租稅負擔幾乎沒什麼變化,而公共支出郤 不斷增加,難怪財政狀況日益惡化;而極大化租稅負擔則從 11.73%升 高 到 14.17%再到 90 年代的 14.81%,二者的關係以圖三示之。很顯然的,自 1987 年起觀察到的租稅負擔已逐步接近極大化租稅負擔。 年度 觀察到的 租稅負擔 極大化 租稅負擔 觀察到的 租稅結構 極大化 租稅結構 1963∼2001平均值 15.3697 12.7187 1.9510 1.3804 1963∼1970平均值 13.2659 9.3396 3.7940 2.0283 1971∼1980平均值 15.7354 11.7268 2.3097 1.4318 1981∼1990平均值 16.0616 14.1699 1.3318 1.3416 1991∼2001平均值 15.9845 14.8112 0.8430 0.8978

(19)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95 0 1 2 3 4 5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觀察到的租稅結構 最適租稅結構(M) 隨著經濟發展過程由農業到工業到服務業,間接稅占直接稅的比重不論就 觀察到的租稅結構或極大化租稅結構而言,二者皆呈逐年下降趨勢,且二者的 數值越來越接近。觀察到的租稅結構由早期的 3.79 到 2.31 再到 1.33 再降低 至最近十年的 0.84,亦即直接稅占總稅收的比重由 20.88%增加到 70 年代的 30.21%再升到 80 年代的 43%到最近十年的 54.35%;而極大化租稅結構則從早 年的 2.03 降低為 70 年代的 1.43 再減少至 80 年代 1.34 到 90 年代的 0.9,表 示直接稅占總稅收的比重由 33%增加到 41.15%再升到 42.74%,到最近十年的 52.63%,二者的關係以圖四示之。由圖四可看出來,我國目前的租稅結構與使 經濟成長極大化的租稅結構接近。

圖四 觀察到的租稅結構及極大化租稅結構

最後,各年的實際經濟成長率與最大經濟成長率皆在表十二及圖五。

表十二 最大實質成長率與實際成長率

Year GDP 最大實質成長率 GDP實際成長率 1963∼2001 平均值 10.5852 8.2477 1963∼1970 平均值 13.5929 10.2253 1971∼1980 平均值 10.7079 9.8255 1981∼1990 平均值 11.8105 7.9563 1991∼2001 平均值 7.1724 5.6399

(20)

96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表十二可看出若採取使經濟成長極大化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平均來 說,可以使實質經濟成長率提高 2.34,或使實質 GDP 增加 28%;而從圖三、圖 四及圖五觀察比較可發現:1971∼1980 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離極大化租稅負 擔及租稅結構還有段距離,但該期間的實際成長率郤趨近最大成長率(除了 1974 年),反之,自 1980 年開始已觀察到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與極大化的租 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差距日益縮小,尤其到了最近十年,已觀察到的租稅結構幾 乎與極大化租稅結構一致,而已觀察到的租稅負擔距極大化租稅負擔差距不過 1.17%。對經濟成長而言,租稅環境的改善空間已不大,但實際成長率與最大 成長率之差距郤不如 1971∼1980 期間之差距,所以最近十年的經濟表現不若 以往的關鍵原因不在租稅環境而在非租稅環境。欲提高經濟成長率應從改善非 租稅環境著手。

伍、結論

同樣以台灣為實證對象,依本文的迴歸式所得出的結論為租稅負擔較租稅 -5.00 -2.00 1.00 4.00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25.00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GDP最大潛在實質成長率 GDP實際成長率

圖五 GDP 實際成長率及最大潛在實質成長率

(21)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97

結構對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有較大的影響。此一結論與過去之相關文獻(孫克難 (2002)、Wang and Yip(1992,1995)及羅時萬(2000))不同的原因有下列 幾點: 方法不同:過去的文獻皆將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分別設計成一次式的迴歸 式,再根據顯著性與否來判斷是否對經濟成長有影響。而本文為求經濟成 長極大化所以迴歸式採二次式且為 log 型式,使得迴歸結果除了可以同時 看出租稅負擔和租稅結構的顯著性之外還可以比較二者影響力的大小。 放入的解釋變數不同:本文將所有影響經濟成長的因子分為二大類,一為 租稅因素(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一為非租稅因素(

θ

)。而研究租稅負 擔對經濟成長影響之文獻中,除了放入租稅負擔外,還放入了其他經濟變 數。而本文所稱的非租稅因素則包含一切可以量化的經濟因素及不可量化 的非經濟因素,換言之,過去文獻中所提到的變數只是非租稅因素之一而 已。 租稅結構定義不同:本文所稱的租稅結構係指間接稅占直接稅的比例,其 他文獻則為各種稅目的比較。如:資本稅、勞動稅及消費稅三種稅對經濟 成長的影響(Wang and Yip(1992))。

由於相關文獻在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的迴歸上皆得到不顯著的結果,而以 各種稅目對經濟成長做迴歸分析則可得出某一種稅對經濟成長有顯著效果,因 此認為租稅結構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大於租稅負擔。本文則因同時將租稅負擔及 租稅結構(間接稅/直接稅)做為解釋變數,且採 log 型式的迴歸式,故可得 出二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並加以比較。 以台灣 1963∼2001 年的經濟成長率為被解釋變數,而同時以租稅負擔及 租稅結構為解釋變數,依本文的迴歸式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出:租稅負擔較租稅 結構對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有較大的影響,但其影響力郤在下降中。 台灣經濟成長率達到極大化的平均租稅負擔為 12.72%,平均租稅結構為 1.38(即直接稅占總稅收約 42%),而就歷史資料分析得到的平均租稅負擔為 15.37%,平均租稅結構為 1.95(即直接稅占總稅收約 34%);1991∼2001 年的

(22)

98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平均極大化租稅負擔則為 14.81%,平均極大化租稅結構為 0.90(即直接稅占 總稅收約 52.63%);而 1991∼2001 年歷史資料分析得到的平均租稅負擔為 15.98%,平均租稅結構為 0.84(即直接稅占總稅收約 54.35%),所以目前的租 稅結構已趨近極大化的租稅結構,至於租稅負擔也不過高出極大化租稅負擔 1.17%而已,但減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郤在下降中。假設政府採取使經濟成 長極大化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平均來說可以使平均實質經濟成長率提高 2.34 或平均實質 GDP 增加 28%。但自 1991 起租稅結構已逼近極大化租稅結構, 租稅負擔雖還有約 1.17%的下降空間,但實際成長率與最大成長率的差距郤未 見縮小,再加上租稅負擔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也有限,所以就算減輕了租稅負 擔,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仍有限,但對目前的財政狀況無異雪上加霜,故欲提高 經濟成長主要關鍵因素乃在於非租稅環境,此正如 式中所暗示的,當非租稅 環境不佳時,減稅對提振經濟成長效果有限,非租稅環境的好壞才是關鍵,而 由前面的實證結果中亦可看出台灣的非租稅環境日益下降,政府欲藉減稅手段 來刺激經濟,恐怕是弄錯了方向。 92.11.03 收件 93.04.27 修改 93.05.30 接受

(23)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99

參考文獻

孫克難(2002),台灣租稅結構、有效稅率與經濟成長,《財稅研究》31:3 , 20-32 孫克難(2002),變遷中的台灣財政收支與所得及經濟成長之關係初探,研 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 羅時萬(2000),財政收支與經濟成長:台灣的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 濟系博士論文

Branson, J and C.A.K. Lovell(2001), A growth Maximizing tax structure for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Tax and Policy Finance, 8, 129-146 Engen, E.M. and J. Skinner(1992),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4223

Engen, E.M. and J. Skinner(1996), 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5826

Koester, R.B. and R.C. Kormendi(1989), Taxation, aggregate a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some supply-side hypotheses, Economic Inquiry, 27, 367-386

Marsden, K.(1983), Links 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 growth:some empirical evidence, 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 no.605

Martin, R. and M. Fardmanesh(1990), Fiscal variables and growth: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Public Choice, 64(3), 239-251

Mendoza, E.G., G.M. Milesi -Ferretti and P. Asea( 1997) , O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ax policy in altering long-run growth : Harberger’s superneutrality conjectur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66, 99-126

Mullen, J.K. and M.Willians(1994) , Marginal tax rate and state economic growth,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4, 687-705 Solow, R.(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24)

100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1), 65-94

Wang, P. and C.K. Yip(1992), 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51(3) , 317-331

Wang, P. and C.K. Yip(1995),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actor taxation with endogenous human capital evolution : theory and evidenc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1(3), 803-818

(25)

經濟成長極大化之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 101

*Lecturer, Dahan Junior Technological College, and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Public Financ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Financ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 Growth Maximizing Tax Burden and

Tax Mix-The Case of Taiwan

Chow-Lan Wang* and Steve Waicho Tsui**

Abstract

Annual real GDP growth rates in Taiwan ranges from 13.86% to – 2.18% since 1963.The tax burden(the ratio of tax revenue to GDP) is from 11.3% to 19.37% and the tax mix(the ratio of indirect taxes to direct taxes)has trended downwards from 4.28 to 0.73.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a combination of the tax burden and the tax mix which would maximize the rate of growth of GDP of Taiwan from 1963 to 2001.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s first applied to estimate an aggregate non-tax environment indicator, then GDP growth rates are regressed on tax burden and tax mix variables. The main results we obtained are: (1)We find that tax burden has done much more damage to economic growth than tax mix but the impact is decreasing by year.(2)We also find it nearly impossible to increase economic growth with lowering tax rate when non-tax environment is less favorable.(3)The mean growth maximizing tax burden is 12.72% of GDP and the mean growth maximizing tax mix is 1.38.(4)From 1991 to 2001,the mean growth

(26)

102 經社法制論叢 第 34 期 中華民國 93 年 7 月

maximizing tax burden is 14.8% and tax mix is 0.9(implying the ratio direct taxes to total tax revenue is 52.63%)with the observed tax burden 15.98% and tax mix 0.84(implying the ratio direct taxes to total tax revenue is 54.35%).Finally, recently in Taiwan, the tax environment is close to the growth maximizing level. To raise economic growth, we must improve non-tax environment.

Keywords: tax burden, tax mix, economic growth

Content

Ⅰ.Introduction Ⅱ.Literature Review Ⅲ.The Model Ⅳ.Empirical Findings Ⅴ.Conclusion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mote Hong Kong economic growth 促進香港經濟增長 Earn foreign exchange to pay for imports賺取外匯支付進口貨品 Government can have more profit tax 政府利得稅收入增加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n this way, we find out that the Chern-Simons partition function is equal to the topological string amplitude for the resolved conifold... Worldsheet formulation of

We give some numerical result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first pass of Algorithm RRLU(r) fails but the second pass succeeds in revealing the nearly rank

You shall find it difficult to generate more kinds by varying the inputs, and we will give a formal proof in future lectures.

- - A module (about 20 lessons) co- designed by English and Science teachers with EDB support.. - a water project (published

• If we know how to generate a solution, we can solve the corresponding decision problem. – If you can find a satisfying truth assignment efficiently, then sat is

Our main goal is to give a much simpler and completely self-contained proof of the decidability of satisfiability of the two-variable logic over data words.. We do it for the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