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 ─文學與經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6 年 9 月,頁 71~90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王財貴. 摘. *. 要. 經典本身即是人類智慧之結晶,本自具有永恒而普世的價值,以經典 為教,乃是啟迪人心,安治天下之安宅正路,是任何時代之為政者及知識 份子所當致力之文化大業。中華民族自孔子以來,歷朝莫不以經教為倡, 奈自民國開國以來,以各種手段摧殘之,尤其以白話文打倒文言文,使華 族子孫不只沒有經教,即連讀經典的能力皆喪失,經籍與經教,蔑棄殆盡, 生民多艱,族格卑瑣,良有以也。所幸天道往復,盱衡當前兩岸文化走向, 放眼世界語文潮流,考察兒童讀經風氣,吾人樂見經教復興之時機,已然 到來。. 關鍵詞: 經、經教、更化、中文熱、讀經、兒童讀經. *. 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副教授.

(2)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3)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1.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王財貴. 一、前言:解題:經與經教 「經教」,顧名思義,似乎很明白。但「經」「教」二字合言,在古人及近 世學術界論作上並不經見,若有之,多見於佛道兩教的講說,而其間常是對照「修 觀」而說,則所謂「經教」,乃偏指經論文本所表現的思想義理,是修行者取資 以修行之指導根據1 。本文所謂「經教」,擬取比較寬泛比較屬於社會文化活動方 面的意思,可以是「經學教化」或「經典教養」之省稱,尤其是指「經書教習」 或「讀經教育」而言。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手段。沒有讀經的教育,也就無所謂 經書的教習、經學的教化及經典的教養。要通過經學教化以令社會普遍有經典的 教養,首先應注重經典教習,而經典教習之最切要手段為「讀經教育」,「讀經」. 1. 如智顗《維摩經玄疏》 :「如來經教乃遍滿三千,元其正意,不出四種:一者、頓教,二 者、漸教,三者、不定教,四者、祕密教。」(T38.561c-562a)其中「經教」,即是指 義理系統而言。.  71 .

(4) 2.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之教育,又以「兒童讀經」為契入點。 禮記學記云: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中國歷史上,大凡一個正 常的朝代之開國,除了易正朔,變服色,立制度,正官名等廟堂舉措外,對天下 之百姓,莫不致力於開設學校振興文教。蓋懲前朝之衰亂,欲重建人心,安定社 會,培養人才,為長治久安之計。此舉一方面由於開國明君之見識,一方面乃是 天下儒者永恒的心願當機的實踐。 所謂興教化,最主要的方法,即是復興經教──經學的傳習,讀經的教育。 自孔子以來,中國讀書人父傳子師授徒的內容,便是以經典為主。自識字起,乃 至成就方家,皆以經典為中心。縱使是以史學文學名家,其工夫底子,依然是經 典2 。所以天下藏書,號稱四庫,必以經部為首出。天下學問,號稱義理辭章考據 經濟,必以義理為尊前,而經學乃義理之代表也。 「經學」自漢初以來,雖歷代之 表現各有其重點3,但總有相當清楚的意義與範圍,大體是指以儒家六經 4 為主要內 容的各種研究成果和運用。經學,在諸多學術中,是帶有根源性與高貴性的。其 所以被引為諸學之根源而受高度之崇尚,實在是因為「經典」之本身,即有其優 先性與崇高性。漢書藝文誌諸子略序,即以諸子九流十家皆為「六經之支與流裔」 。 故歷來朝野所以推尊經典,不能泛政治地認為是由於當政者為鞏固政權之提倡, 更不能倒因為果地說是起因於董仲舒之獨尊。吾人應從客觀的學術內涵及主觀的 儒者意願上,了解「經典」之所以足貴,以及「經學」之所以足尊。 歷來經學家解說「經」之名號,諸多不同,從其不同的解名中,可以窺知其 對「經典」見識之深淺及對「經學」重視之程度。筆者以為,吾人欲解「經典」 之殊特性,即何以將某些典籍(六經)特別稱為「經」 ,而其他書籍,則不能以之. 2. 太史公著史記,自言其志,乃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其成一家之言 者,文學也;通古今之變者,史學也;究天人之際者,哲學也,而古來哲學即在經學中。. 3. 如兩漢之明經致用,宋明之義理發揮,清儒之考據訓詁。. 4. 六經,或實說為五經,或廣說為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等。.  72 .

(5)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3. 為稱5,若自「經」字之本義求之,亦可稍見其端倪。 「經」之形義,說文解為: 「織 從(縱)絲也」。段注云: 「織之從(縱)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故三 綱五常六藝(六經) ,謂之天地之常經。」今按:觀織上之縱絲,有三種特質: 第一,將織布時,先須將經線擺妥,而後乃以一梭帶動緯線交織成布,故「經」 有先在性。 第二,若經線為絲,則緯線當絲;若經線為麻,則緯線當麻。故「經」有主導性。 第三,織布間,緯線來回穿梭,而經線幾乎不動。故「經」有不動性、永恒性。 合此「先在」 、 「主導」 、 「永恒」三性,則可引申為抽象義之「經常不變」 、 「天 經地義」之義。再引申之,則舉凡記載「經常不變」 「天經地義」之書籍,稱之為 「經」 。禮記云: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聖人之作,即為經,賢人之述則為 傳。此間所謂聖人,概指儒家之聖者而說,賢人,亦儒家之賢者而說,故經唯六 經(或九經,乃至十三經) ,傳則此六經之傳。其餘異乎聖賢之學問,不入經學之 列,而為子、為集。此如佛典三藏之分,亦同此意,即凡佛所說,是「從最清淨 法界等流而出」 ,為經,而諸菩薩承佛之教而造者,為論。故劉勰文心雕龍說: 「經 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 ,可為經書及經教之定義。近世熊十力先生著讀經 示要,其自序云: 六經,究萬有之原,而言天道。天道真常,在人為性,在物為命。性命之 理明,而人生不陷於虛妄矣。順常道而起治化,則群變萬端,畢竟不失貞 常。知變而不知常,人類無寧日也。……夫常道者,萬變所自出也,天地 密移矣,而所以成其清寧者,未有改移也;人事屢遷矣,而幹濟必本公誠 焉,無可苟渝也;死生誠大變矣,而存順歿寧之理,誰云可變?是故,學 術千途萬轍,必會歸常道,而後為至。知不極乎知常,只是知識,而不足. 5. 如老子,俗稱道德經。莊子,俗稱「南華真經」。然亦只是俗稱,終未能成為定名而為 學界所共認。其為「子」之地位已定,永不得改動也。.  73 .

(6) 4.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言一切智智。老氏曰:「不知常,妄作凶。」斯篤論也。夫不悟常道,則 萬物何由始?人極何由立?萬事何由貞?皆其智之所不及也。學不究其 原,理不窮其至,知不會其通,則未能立大本以宰百為,體大常而御萬變, 欲免於妄作之凶,其可得乎? 此段文字,可謂「痛人生之迷亂」 ,而「有志三代之英」6。以六經之價值與 作用,可窮究乎天道、萬有,主宰人物之性、命,並施用於國家治、化,可謂推 尊已極。然此並非熊先生之獨創,乃古來學者之所共識,如陽明,亦有類似之見: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 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心也,是常道也。 7 所以,經典之書,實即天道的展露,聖人的心跡,智慧的結晶,學問的總匯。 其非凡的內蘊超越時空,是人生方向永恒的啟導者。故所謂「經教」 ,在所有的教 育中,亦應有其特殊的價值。從教育的程序上說,經教具有基源性優先性,從教 育的內容上說,經教具有貫通性籠罩性。乃至可以說只有經典之教,方可稱為真 正的「教」8 。故熊先生總結云: 「經為常道,萬世準繩」 , 「經為常道,不可不讀」 9. 。故謀國之臣,憂患之士,莫不孜孜於經教。歷史上特別動亂的短命小朝庭,如. 五代十國,或外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如元朝,姑且不論。自孔子傳經以來,凡朝 代之開國,最不注重經教以息養文化,反而有意蔑經壞教的,就數秦朝與中華民 國兩個時代了。. 6. 此二語,亦熊先生自序中語。. 7. 尊經閣記。. 8. 此義可參考牟宗三圓善論序,論希臘「愛智慧」及中庸之「教」 ,並康德「宇宙性的概 念」諸段落,言煩義深,不及備引。. 9. 引文兩句,是該書第一講之講題。.  74 .

(7)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5. 二、經教之遭厄:秦始皇與李斯、蔡元培與胡適 秦國自昔以來,即以法為教,棄禮義而重功利,然處於戰亂攻伐之際,容有 可言。而開國之後,理當重理文治,養息天下元氣。奈何變本加厲,至於犯人文 之大忌,終至不可收拾。秦始皇開國第八年 10,李斯奉承秦王之意而諫言 11: 「五帝 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 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故「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 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欲有學法者,以吏為師。」於是「始皇可 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12 此中李斯所謂「五 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者」者,實不明乎經典常則之義,正是熊先生所謂「知變 而不知常」 , 「妄作凶」 。而收詩書百家之語,其實是以儒家之書為主,因為早年韓 非即有「儒以文亂法」之說,而能為蒼生請命犯君主之忌諱者,亦皆儒生也。李 斯與秦王,以為燬棄詩書,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愚惑百姓,就可以維持其專 政於萬世,不料不旋踵而亡。故漢興之初,賈誼董仲舒必需提倡「復古更化」 ,復 古者,越過秦朝,復傳六經之教,以繼三代文化之統也。董仲舒之意以為: 「古之 明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靡 民以禮」 ,故「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之。」 13 更化. 10. 史記對秦皇之歷年,乃自其十三歲即位為秦王計起,李斯此諫,乃三十四年事,距其 二十六年兼併天下稱皇帝,僅八年耳,故云開國第八年。. 11. 史記秦始皇本記第六: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樸射周青臣 進頌,謂「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云云,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言,以為:「事不 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議。 乃有李斯此一焚書之諫。. 12. 史記秦始皇本記第六及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13. 董仲舒人天三策第二。.  75 .

(8) 6.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者,懲秦之敝, 「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鄉道」 14 也。自此而後,歷代謀國之臣, 言及教化,莫不以秦皇相戒,而以賈董二生為典範。直至中國民國之開國,始又 重蹈秦王李斯之覆轍。 雖自清末以來,西風東漸,時窮思變,已有若干學者思及革新文化問題 15 , 甚至朝庭下諭廢止施行了一千五百年的科舉 16,但由國家所設立的新式學堂,一面 教授西洋科技,一面仍保留讀經課程 17。直至中華民國,開國之元月十九日,首任 教育總長蔡元培頒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 18 ,正式下令: 「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 止。」始正式廢除兩千餘年的讀經傳統。蔡氏又於元年五月,頒行〈普通教育辦 法〉九條,其中又有「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之文,則廢經之範圍與深度皆更 加大。不止學生不讀,亦令天下無傳經之師。至元年七月,蔡氏又在其所召開的 臨時教育會中,認為「祀孔有違宗教自由」且妨礙「教育普及」之推行,乃提出 「學校不應拜孔子案」 ,雖經與會者抗辯,未能通過。但亦達成不作規定之議決, 意在不著痕跡而使各學校祀孔之事漸漸自然消滅。蔡氏之掌教育,不過七八個月,. 14 15. 此賈誼之言。 如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康有為「託古改制,君主立憲」之舉。或從學 術,或從政治著眼,皆有鼎新因應之意。. 16. 科舉制度自隋文帝廢除九品官人之法,隋煬帝大業二年(606 年)正式設置「進士科」, 實行以試策取士。歷經十五個世紀,至光緒 31 年(西元 1905 年)諭旨「著即自光緒三十 二年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諭令成立學部, 作為管理全國教育的最高機關。光緒 32 年(西元 1906 年)乃正式廢除。. 17. 此中之變革與課程比率之詳情,請參考林麗容《民初讀經問題初探》第一章(一九八 六年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此只提蔡氏者,當時蔡氏遊學法國,民國初建,應孫中山之徵召,乃匆匆回國。見陸 費逵在教育雜誌一月號上發表〈敬告民國教育總長〉一文,甚以為是,即赴上海與之商 議,遂命陸賈氏與蔣維喬共同擬定〈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十四條〉,於元月十九日頒行各 省。自蔡氏上任至頒法,數日之間事耳。且史料未見蔡氏曾與政府高層作任何討論,可 見此法令之草率。.  76 .

(9)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7. 而鑄成此三事,影響至今將近百年,未能反復。筆者以為蔡元培壞經教而敗民族 之遺害,可比於秦始皇也。 順此而下,民國五年,黎錦熙、陳懋治等人在北京發起「國語研究會」,主 張「國語統一」、「言文一致」,推蔡元培為會長 19 。五四運動起,胡適力詆文言 文,有云: 我曾仔細研究:中國這二千年何以沒有真有價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 學」?我自己回答道:「這都因為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學都是死的, 都是用已經死了的語言文字做的。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所以中國這 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學,只有些沒有價值的死文學。」20 至民國七年四月,胡適發表了著名的〈文學革命論〉 ,提出「文學的國語,國 語的文學」之說,撼動天下: 我的「建設新文學論」唯一宗旨,只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 國語」。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 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以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方 才算得真正的國語。 迤邐而下,乃至於民國九年十月,教育部訓令全國各國民小學,將一二年級 的「國文讀本」改為「國語讀本」 ,同年四月,並規定至民國十一年,全面廢止文 言文教科書,其他所有課本一律改用白話文。從此,自孔子以來,二千餘年之文 言文教學一去不返。天下之民,不只不讀經,最終連讀古典的能力一起喪失。因 為中華民族兩千餘年來的書籍,一概皆用文言寫作。如果在人之童年,以適當的 方法教習三五年,即可讀通三千年間的著作,形成了中華文化傳承不替之客觀條 件。民初及五四諸人,其志在毀棄本族文化,而欲達成全然毀棄永不復起的最好. 19.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頁 31(一九六九台北國語日報社)。. 20. 〈死文言〉(一九七四年台北哲志出版社《胡適語粹》頁五一五).  77 .

(10) 8.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方法,是使國民不但不能讀經,甚至連自己祖先的書也不能讀21,故極力爭取通過 國家教育的法令,一步步剝奪國人文言的閱讀能力。剝奪了文字的閱讀能力,即 可從根消減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力,亦即可以驅策中華民族步步走向亡歷史亡天下 之境地。筆者以為胡適之魯莽無識,更甚於李斯之諫焚書也22。此種效應,立竿見 影,民國十七年,章炳麟重編三字經,即概乎言之: 余觀今學校諸生,幾並五經題名,歷朝次第而不能舉;而大學生有不知周 公者。乃欲其通經義、知史法,其猶使眇者視、跛者履也歟!今欲重理舊 學,使人人誦詩書、窺記傳,吾之力有弗能已。若所以詔小子者,則今之 教科書,固弗如三字經遠甚也。 當時距廢經不過十七年,廢古文,不過七八年,而慘狀已如此。況廢經至今 已經九十五年,廢文言,亦已八十六年。其間引發了共產黨文化大革命,是以暴 力繼續破壞中國文化者,而國民黨在台灣力行中小學國語教育,則是以軟力繼續 委靡中國文化使其日漸消亡者。一族兩岸的知識份子與主政者,共同以學術思想 與政治勢力破壞自我文化,此真是古今中外未有之奇觀。如此倒行逆施,忘本忘 祖,而欲治國安天下,誠如熊先生所謂: 「不悟常道,則萬物何由始?人極何由立? 萬事何由貞?皆其智之所不及也。」 「學不究其原,理不窮其至,知不會其通,則. 21. 當時更進一步,有廢除漢文之議,皆以澈底毀滅中華文化為志職。胡適曾云:「我始 終希望音標文字在那不很遼遠的將來能夠替代了那方塊的漢字,做中國四萬萬人的教育 工具和和學工具。」(《胡適語粹》頁五一五)。雖漢文未能及時廢止,但共產黨執政 後,乃繼承五四精神,推行簡化漢字,實踐廢止漢字之願望,所幸第二梯次之簡化,未 能如願,漢字乃不至於全然易樣,然消秏民族元氣,不可算也。。. 22. 比蔡元培於秦皇,甚胡適之於李斯,乃春秋責備賢者之意。然終而言之,為政者之政 策錯誤,天下風氣之敗壞,實皆由知識份子之啟導有以致之,如毛澤東口中屢稱胡適為 老師,其發動文化大革命之指導思想,亦皆在五四時,早已種下根苖矣。故知識份子之 運思發言,不可不慎也。.  78 .

(11)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9. 未能立大本以宰百為,體大常而御萬變,欲免於妄作之凶,其可得乎?」所以民 國以來,學校教育之普及,乃千古所僅見,而以中華民族之眾,九十年來,培養 不出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藝術家23,乃至出了幾個科學 家,皆是美國所栽培。九十年來學術與文化,仰西洋之賜, 「全盤西化」並未深入 精髓,譬如邯鄲學步,又失其故步,國格民氣匍伏掃地。內則禮壞樂崩,朝野鄙 陋,斯文喪盡,國難未已;外則東抄西掠,無融通創造能力,故未能出新意以貢 獻於世界。九十餘年,架漏過時,生民百姓之痛,國家民族之恥,莫此為甚!且 眼看當前中國兩岸,世風頹敗,爾詐我虞,見利忘義,人心惶惑,皆是文教失宣 所必至之現象。朱子形容唐末五代,謂「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 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沉痼,壞亂極矣!」24 正可移於當代。 不論在朝在野,難道不應惕然警醒嗎?. 三、經教復興之契機:內省與應時,尊儒與讀經 若經典是人性所在,智慧所鍾,則必有不朽之生命力,猶如天地元氣,時機 既至,必將再現其生機。而在此舉國不能明經重教,斯文將喪之時,又見復興之 契機。此機可由以下數端窺而知之:. (一)中共的思想反省與文化回歸 對古典經籍之鄙夷,對文化之仇視,對聖人之侮辱,從五四(1919)成形,. 23. 自民國以來人物,筆者以為可觀者,即能為民族表現時代精神,而有資格面對國際, 有所貢獻於世界者,唯新儒家數位前輩。然此數前輩,其學問根柢,乃至心胸氣度,皆 非民國教育所培養也。要之,民國以來教育政策,亦不在乎培養人才也。. 24. 大學章句序。.  79 .

(12) 10.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助長共產思想入主中國,至毛澤東之文化大革命(1966 至 1976)而極。馬克斯思 想絕非是中國的,毛澤東行徑,更是反儒家反文化反人性。毛澤東死後,鄧小平 雖於政教思想猶不肯亦不敢放棄四個堅持,但在經濟層面已一反共產,稍採開放 政策,生民之氣漸漸復甦;其三個面向,所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來」 ,已有必須打破鐵幕,以與世界相往來的自覺。及江澤民主政,思想漸漸開明, 於其晚期,返轉尤顯,乃藉二○○一年七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 提出三個代表,被稱為「七一重要講話」 。這三個代表就是: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 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此三個代表,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三方面的宣示。除了更注重人民生活品質的 「仁政」之外,於經濟政策,已有吸取先進國家經驗,以提升生產力的覺醒。最 重要的變革,在所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解釋云: 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 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 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 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不斷 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數語雖是政治氣味十足,但對所謂先進的文化,除了依循著鄧小平的三個 面向的主張之外,更進一步具體的表示要建設的文化是「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 色的」 ,且指出此文化的目的,是要「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 已然透露出對中國文化回歸之情,尤其是對消亡已久的「道德」一辭,今已不再 視為「溫情主義」 ,反而有其「素質」的孺慕與需求。而且暗中將文化發展定調為 中西文化的融通兼備,不再是狹隘的堅持某一種固定思想。為其後來接班者,大 開了文化與教育的解放之門。  80 .

(13)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11. 逮至胡錦濤執政以後,雖未在正式場合對文化政策有鮮明的宣告,但此文化 復興之機,卻在默默中放手步步落實,乃至明目張膽,對傳統文化之教習以政令 堂皇宣導。2004 年 3 月 31 日,中共黨中央宣傳部及教育部聯合發佈了《中小學開 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紅頭檔,下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 委宣傳部,教育廳(教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教育局等,其文有云: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必 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 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大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結合中小學實際,特制定《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 各地要根據《實施綱要》要求,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制定本地中小學開 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具體實施辦法,並將貫徹落實情況及時報教育 部。 綱要之第六條並列舉所謂「五千年優秀傳統美德」 ,云: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瞭解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優秀傳統美 德,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 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 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 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 奮鬥、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捨生取義、見義勇 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  81 .

(14) 12.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社會風尚等。 本文件字號為:教基「2004」7 號,是近年來在大陸教育界很有名頭的所謂「七 號文件」,已不諱言「五千年」 ,不諱言「傳統」,不諱言「美德」 ,不諱言孔子的 「溫良恭儉讓」 「見義勇為」 ,曾子的「三省吾身」 ,不諱言孟子的「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舍生取義,浩然正氣」 ,不諱言易經的「厚德載物」 , 而要將這些從經典而來的教養「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 程」 ,筆者以為此七號檔,其「復古更化」之力,當不亞於賈誼之〈陳政事書〉及 董仲舒之〈天人三策〉 。而欲提供風教,重振德操,舍經教不為功也,此意既開, 經教之復興可立而待也。 又,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山東曲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共同主辦 “2005 全球聯合祭孔"以曲阜祭孔為全球祭孔活動的主會場,聯合了海內外各 地,如浙江衢州、雲南建水、甘肅武威、上海文廟近 20 家孔廟外,香港孔教學院、 臺北孔廟、韓國漢城成均館孔廟、日本東京孔廟、德國科隆孔廟、美國三藩市齊 魯會館等地,同時舉行祭孔活動。並且由中共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直播 節目,直播約 4 到 6 個小時。這是中共統治大陸以來笫一次由官方出面舉辦的祭 孔活動,也是首次全球聯合祭孔活動。或有人認為這只是擺樣子湊熱鬧的「文化 唱戲」,然「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只要祭孔不再忌諱,聖教之復興,為期不遠 也。. (二)世界語文學習之轉向──中文熱 或由於經濟因素,或由於其他各種因素,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的主角(或云「領 導世界」 ),乃是全世界的共識了。由此而激起的中文學習熱潮,風靡了世界各國 學生與工商業界人士。據報導, 「目前全世界已有八十五國,2300 多所大學開辦了 中文課程,近三千萬的外國人在熱學中文,美國高中課程有意要加入中文的選修。」 「北京官員預測十年內,學中文的外國人將會超過一億。」高度英文化的新加坡,.  82 .

(15)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13. 「政府送第一流的人才到中國大陸學習中文」 , 「韓國人也非常明白這一點。韓國 經濟學家認為,韓國靠美國市場成長的日子已經過去,要想開展第二春,非強化 韓國人的中文不可。韓國第一學府漢城大學的中文系報考率,已超過英文系。」 「目 前韓國有四十萬人在學習中文。中國大陸公布類似美國TOEFL語言測驗的HSK(漢 語水平考試),目前被韓國許多學校與企業採用,也是韓國學生赴大陸留學的跳 板。一九九二年韓國第一次舉辦HSK,當時一年舉辦一次,人數急速增加,隔年開 始更是一年就聯合招考四次HSK」 。有一個案例是: 「韓國最大電腦公司Tri Gem創 辦人李龍兌,平時勤練書法,並且用漢文作詩。在兒子赴美攻讀物理學博士前夕, 他要求兒子熟背論語。到了出發的時間,又認為兒子對論語的了解不夠深入,要 求兒子延遲赴美行程。」25 二○○五年二月十四日,美國世界日報頭版引康特拉斯達時報十三日的一則 報導,標題為「高中學中文,全美大熱門」,其中云: 「繼法文與西班牙文之後, 中文在美國高中已逐漸成為流行課程,大學理事會計劃在二○○七年實施中文課 程的大學先修課,已有二千四百所學校表示有意增設該課程(而選擇義大利文或 日文的只有四百所)」 。到了三月二十九日,該報美西華人版,又有題為「中文打 進美國外語教學主流」的新聞,大意是: 「舊金山出現了推動中文教學進入公立學 校的官方組織,美國國防部宣布了一項稱為『K16 旗艦』的計劃」 ,計劃的起因是: 「國家安全單位認為中文對美國今日與未來,已無可避免地成為最重要的外語之 一」 ,而「熟悉中文及中國人情社會的可用之才過少」 ,所以「政府決定自行『從 根』培養」 。 「要從幼稚園起建立完整的中文教學體系,一路由小學、初中、高中、 到大學間的十六年中,一條鞭式的中文教學課程」 。其目的在培養對中國文化及中. 25. 以上相關資訊,參考天下雜誌 313 期,商業周刊 2004 年 05 月 24 日電子報,及北京CCTV 東方時空等。.  83 .

(16) 14.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文語言都熟練的學生,以為美國國家安全工作服務」 。26 中國大陸已自 1991 年向海外推廣,開始辦理「漢語水平考試」 ,是為測試母 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人員)的漢語水平,所設立的國 家級標準化考試。目前已在 37 個國家設立考點。而截至 2005 年底,已有 120 多 個國家、地區,50 多萬人參加考試。為主動迎合世界語文學習熱潮,並主動輸出 文化,中國大陸從 2004 年 11 底,在韓國首爾掛牌全球首座「孔子學院」開始招 生起,至今包括韓國、美國、日本、瑞典、加拿大、法國、德國、新加坡、馬來 西亞及澳大利亞等 20 多個國家,設立超過 30 所的「孔子學院」 ,根據大陸官方估 計,現在中國境外約有 2000 萬人學習華語,未來透過「孔子學院」招生教學,2010 年全球學中文的人口,將達一億人27。 中文熱,是世界不可擋的潮流。當然,所以會有這一波中文熱,主要可能是 為了經濟上的理由;但,經濟先行,往往會帶動文化。語文的學習風氣一開,或 許大部份的人,只停留在會話層次,而其中必有才智者出,能深入探求到文化的 核心,而促進文化的互相摩盪和融通。然而欲深探一個民族的文化核心,則必自 經典中求之。 語文的輸出,是文化傳播的先驅。故中文熱之學習,必須善加引導,漸漸歸 向經典,才算步上正途。故筆者曾向中國孔子基金會建議,在孔子學院中,要開 經典課程,最好的語文教學方式是直接誦讀原典。如對此種語文教習一時信不及, 則亦必須設有「文化講座」 ,而以儒家經典之傳譯疏講為主,次及諸子,因為此乃 中華文化之所寄,不能深入經藏,則對中國,終是門外漢也。此事固難為,但眼 光放遠,乃是必走之路。吾人不願西洋之學中國,猶彷彿中國近百年之學西洋, 只得其皮毛也。如果這一由西轉東的語文風潮真能結成正果,則是人類有史以來,. 26. 此數條報導,由教育部轉發至各師範學校,謂:作為語文師資培育參考。. 27. 2006 年 2 月 27 日 民生報。.  84 .

(17)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15. 最大的文化融合,將激起最完美的文化創造。對此,我們寄予極大的期待。. (三)新一代經教幼苖的勃興───兒童讀經的風潮 「讀經」 ,本是世界上有文化傳統的民族所共有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其傳統 尤其久遠。 「讀經」的教學實錄,至少可以溯自孔子庭訓「學詩乎?不學詩,無以 言;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史記稱孔子刪詩書、訂禮樂、繫易、作春秋, 孔子當亦以此數書教授,自是以來,歷代名師宿儒大學問家大文章家,莫不自幼 飽讀詩書,博聞強記。 「兒童讀經」,可以說是中國教育養才的主軸,一九九四年 以來,筆者參酌中國古典以及近代西方教育理論,致力於推動「兒童讀經」教育, 以作為提升中國語文程度及增進中華文化教養的基礎。其基本理論有以下數點:. 1. 認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提出「全盤化西論」 : 亦即認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凡 是有理性的知識份子都應加以尊重,加以保存,加以學習並且相信文化與文化之 間可以融會貫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應盡自我文化的傳承之責,先以 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而後才足以談吸收融會他人的文化。所以中國 人此時應效法古人吸收佛教的氣魄,全盤「化西」(「化西」 ,不同於「西化」 。 「西 化」是把自己變成西方; 「化西」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進來,充實 自我的生命內蘊。 「西化」 ,只是不負責任的奴性的依附, 「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 敢的承擔。), 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定位在「儒、釋、道、西」四家的融通互利的 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後世,並貢獻於全人類。. 2. 認定經典在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文化,其方便法門,便是直接從各民族 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不論儒、 釋、道,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讀中國經典,當有助於開拓一個人的心胸志趣, 培養一個人的敦厚好學精神。此外,中國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從  85 .

(18) 16.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西方經典作品之研讀入手。就像中國古人吸收佛教時,極為注重佛教經典的翻譯 與研習,乃能普及而成功。. 3. 認定文言與白話的相容性,而且認定「文言文」對中國文化 傳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舉凡經、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文獻,都是文言文,所以不 能讀文言文,就幾乎等於不能讀中國書,而不能讀中國書,幾乎等於不能了解中 國文化。然而近代以來的中國人,老中青三代經過偏重白話文的教育結果,幾乎 普遍不能讀文言文,已然造成了文化的嚴重斷層。所以恢復國民對文言文的解讀 能力,是民族自我尋根的第一步。而「經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為「經典」本 身就是最優美的文言文範本,而經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薈萃,並且是民族智慧的源 頭。所以「讀經」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認識民族智慧的三種 功能。. 4. 認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學性: 雖然心理學家對人類學得語文的能力猶未完全明白,但在此並不須等待心理 學家的建議,人類是很自然而方便地一直在做複雜的語文學習。依照廣大群眾的 生活經驗,人人都知道凡是語文,只要不錯過教學的適當時機,都是易教易學的。 因為語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多接觸,由大量長久的接觸中自然培養出語文的親和 力與敏感度。中國人學習中國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只由於民國以來,在教 育制度中有意的剝奪了國民接觸的機會,造成國民終身的遺憾。. 5. 認定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因為語言的學習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 及早讓兒童接觸經典,對其一生的人格智能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因此當前台 灣的「讀經」推廣活動是以兒童為主的。.  86 .

(19)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17. 6. 建議兒童的「讀經」的特色是「先求熟讀,不必求懂」 : 依據普通大眾的認知及一般「潛能開發」學者的研究,人的「記憶力」與「理 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時機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幼童時的心智特色是善於記憶而 不善於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醞釀日久,待其長大,人 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兒童本是樂於唸 誦樂於反複的,反複多次,即能背誦,常加複習,終身不忘,成為一生的文化資 產。. 7. 認定「讀經」的「德性教育」功能: 教育學家都知道,所謂「道德」 、 「品行」 、 「性情」… …等等重要的人格養成, 原是不可「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來教的。這種有關「德 性」的成長,是在一種「陶冶」 、 「熏習」 、或者「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當然, 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給榜樣,現身來做「身教」 。不過,一般的家長老師,是不足 以完全擔當這種重任的。 「讀經教育」的教材中,往往是聖賢的嘉言懿行,美文美 行,及早讓兒童琅琅上口,濡染於心,等於「把聖賢請到家裏當家教」 ,是一種極 見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面對現今社會的不良風尚,將提前具備免疫的能力28 。 觀此理論,吾人可以發現其精神要點在於含弘廣大融通兼攝,即認定東方與 西方之不互相衝突,傳統與現代之可以連續,文言與白話之應當並存;又期望知 識與德行並重,個人見識與歷史文化相通,而注意到兒童與成人是一有機的發展, 在兒童期即應適時陶鑄一生的人品學養之深厚根基,而不要錯用了時下的文化及 教育觀念,障礙兒童無限的潛力。古人多認為「士人先要有器識,而後有學問」 , 以上的理想縱使不能人人一下子達成,但至少可以當成是一種知識份子的基本「識 見」 ,而其逐步的成就,便見人才的產生。 或許由於文化剝極必復的自覺,或許由於社會風氣敗壞已嚴重到令人不得不. 28. 以上參考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一九九五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發行)。.  87 .

(20) 18.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重新反省教育功能的地步, 「讀經教育」理念的推廣,短期之內即在海峽兩岸受到 熱列的響應,進展快速,漸次形成一具普及力的活動。據粗略統計,在台灣,有 一百萬以上的兒童(包括小學及幼稚園)或多或少接受了讀經的教育,在大陸, 更有燎原之勢,不論城鄉,約有一千萬以上的兒童參與。海外華僑社會,亦漸普 及29。雖然當前讀經兒童所讀的「經」 ,是採取比較寬鬆的意思,即: 「讀最有價 值的書」 ,故詩詞古文及老莊佛經等亦皆列入其中,但仍必以四書五經為核心。推 廣十餘年來,兒童或三五歲,或七八歲,能熟誦大學中庸或論語孟子或易經詩經, 或全部者,日益多見。而凡讀經者,品學俱優,乃至因陪伴兒童讀經,而影響及 於家庭,全家讀經。所謂「弦歌不輟」之景,已然復見於今日。若持續這種發展, 勢將在短期內強力衝激華人族群的教育觀念,大幅改造台灣及大陸的教育品質。 預計不出十年,即可對少年犯罪、國中高中校園問題產生有效的治本功能;一二 十年之後且將對人心敗德、政治亂象有所釜底抽薪的矯治效果;遠程而看,乃是 一為民族歷史文化之傳承與重建的浩大奠基工程。黃俊傑教授特稱此一現象為「讀 經運動」 。這是一種回歸人性的教育改革,是一種全民性的真正的文化復興運動, 並且,由於其合於教育原理,效益顯著,筆者預料即將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及 文化運動。. 四、結語 朱子所謂: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 ,在此教育問題日益嚴重,文化沈淪不堪 的時代,或許出自民族自我的反省,或許出自世界潮流的催逼,復興經教,已是. 29. 尤以馬來西亞發展最為迅速,約有六萬兒童,其中並有馬來及印尼或印度子弟亦同讀 中國經典。.  88 .

(21) 現代經教復興的契機. 19. 中華民族不得不走的路。吾人希望台灣能早日於體制之內,恢復經教,提升國人 語文程度,涵養民性,匡正人心,承傳文化,成為世界保存中華文化的重鎮。並 樂見大陸恢復傳統文化的腳步愈放愈大,早日浪子回頭。就當前情勢,世界學習 中文地點,已由台灣轉向大陸。大陸朝野信心十足,中小學之語文教育,既逐漸 加強古典文言部份30,政府亦不諱言傳統文化,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 加上兒童讀經風氣在民間日益普及,可期一二十年之後,經典教育復興之實,將 重現於大陸也。. 30. 2000 年 2 月,北京教育部所公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推荐小學必須背誦古詩詞 包括杜甫春夜喜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八十 首。初中背誦古文包括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章、范仲淹岳陽樓記等二十篇,古詩詞包 括詩經關睢、蒹葭、陶潛飲酒詩、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五十首,課外閱讀的古 典小說有西遊記與水滸傳。高中背誦古文包括荀子勸學、蘇軾赤壁賦等二十篇,詩詞曲 包括屈原湘夫人、李白蜀道難、李清照一剪梅(尋尋覓覓)等五十首,課外閱讀之古典 小說為三國演義與紅樓夢。.  89 .

(22) 20. 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The Turning Point of Reviving Classics Teaching in the Modern World Wang Tsai-Kuei. *. Abstract The classics, considered as a summation of the wisdom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the ages, have eternal and universal value. Teaching people the classics can inspire them and contribute towards a harmonious world. Learning from these texts is very much the progressive way forward. Thus whatever the era or period, one of the greatest cultural missions of politicians and intellectuals is to promote the classics. After Confucian times, all Chinese dynasties advocated the learning of these ancient texts.. However, aft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ame to power, they did not. continue to encourage their reading, in particular the usage of modern Chinese to replace ancient Chinese text. As the resul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grown up not only not having an education in the classics but not being able to read them as well. Notions such as people do not have an easy life and Chinese is not respectable, somehow, is caused by the complete lack of education in the classics and the study of them at a deeper level. Fortunately, things are going back on the right track. In light of current tendencie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clud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and with more children reading these ancient texts, we are delighted to see that people have renewed their interest in the classics. It is the time, therefore, for the classics to regain their original popularity. Key Words::Classics, Classics Teaching, Transform, Chinese Wave?, Classics Reciting, Children Classics Reciting?.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 90 .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To nurture in students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and enhance their literacy skills development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and interaction with literary texts in the junior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