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方璃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日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35

n72 4U

月內

fO AU 勻,起

刊第

集輯

究三

研十

古自六

教第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

題: 2004--20 日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露露

方璃紳、李隆盛

摘要

教育部 2014 年 11 月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已將中小 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學科歸在新增的「科技」領域。鑑於大學教育系 所的學位論文常是對應中小學教育其學科或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本研究採文 獻計量分析法,針對「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資訊教育系所近 10年間

(

2004~20 日學年) .合計992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字詞做為研究對象,探 究國內資訊教育學位論文之研究趨勢與課題,結果發現:一、數量有明顯下滑現 象;二、研究主題由原本著重廣泛的數位學習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三、研 究主題範圍以資訊教育為主,技術取向的資訊科技為次;四、共詞網絡圖譜呈現 領域集群與節點間緊密不足,即研究重點有不夠結構化現象;五、研究主題尚未 適切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和資訊科技素養。 關鍵詞:十二年國教、共詞分析、科技教育、科技領域、統合分析 方為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 李隆盛,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學研究所教授(通訊作者) 電子郵件:

leels@ctus

t.

edu.tw

投稿日期 :2015 年05 月 12 日;修改日期 :2015 年08 月 16 日;採用日期: 2016 年01 月 05 日

(2)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arch

,

2016

,

Vo

l.

62

No.1 pp. 35-69

Topical Trends and Issues of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from the Graduate Program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Taiwan

Yu-Shen Fang

,

Lung-Sheng Lee

Abstract

In the "Directions Governing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a"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November 2014

,

the new learning area

“Technology" 的 comprised

of courses "Living Technology (L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his study used co-word analysis of bibliometric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directions and knowledge ori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e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from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graduate programs in Taiwan

and completed in the last decade

(2004~2013

academic years). Keywords from 992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in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served a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1) The number of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2) Research topical focuses changed

from universal e-Iearning to e-Iearning and its instructional design; (3) The primary

Yu-Shen Fang

,

Ph.D.

,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ung-Sheng Lee

, Profess肘,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Centr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eels@ctus

t.

edu.tw

(3)

方互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37

research topics are infonnation education

,

and secondary technical-oriented infonnation

technology; (4) The co-word network maps indicate the lack of closeness between

clusters and inter-nodes

,

which means that it is not well-structured between research

focuses; and (5) The research topics completed do not concern themselves properely

wi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nfonn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Keywords: 12-year basic education

,

co-word analysis

,

technology education

,

technology learning area

,

meta-analysis

(4)

38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壹、緒論

一、釐清資訊教育研究趨勢與課題有助於+二年國教資訊科技學

科之推展

在教育部 (2008a)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 育) }中,揭示現行資訊科技的課程理念與目標,且為培養資訊科技的基礎知 識、強調邏輯思維及運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中,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家政等學科歸屬於生活領域。但在教育部於2014年 11 月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則將中小學「生活科技」 和「資訊科技」兩科目歸在小學、國中、高中各教育階段共同課程所新增之領域 「科技 J (technology) 中(其中「生活科技」之舊稱為勞作、工藝等;資訊科 技即中小學資訊教育學科) .這些科目特別講求于腦並用、活動導向、專科教室 和實踐知識等(李隆盛、吳正己、游光昭、周麗端、葉家棟.

2013

)。因此,中 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急需從多元面向加以釐清和尋求助力,始能落實理想。由於教 育研究是教育實務的基石,釐清資訊科技研究趨勢與課題將有助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資訊學科之推展。

二、分析資訊教育學位論文可凸顯學科研究主題範圍

國內中小學資訊教師主要來自師範大學、教育大學以及一般具師培機構大 學的相關資訊教育學系所,故其所出版的學位論文經常貼近中小學教育與該領 域的未來發展(斬知勤.

2008

;簡彤耘. 2014) 。學位論文是大學校院為培育 研究人員(即博碩士班研究生)所要求取得學位過程的總結性論文,從學位論 文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該學科的研究活動特性, 並可提供學科未來的研究取向(王宏德.

2013

;斬知勤.

2008

;鍾憲瑞、劉韻 信、方至民. 1998) 。例如:方璃紳與李隆盛 (2014a) 曾分析 1994""'-'2013年間 國內外346所大學的科技教育學位論文,林頌堅(2010 )曾分析資訊傳播領域共 423筆碩士論文,王宏德(

2013

)曾分析 100學年度臺灣學位論文的研究趨勢和

(5)

方正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39

影響力. Banning 與 Folkestad (2012) 曾分析 ProQuest 資料庫內 1990"-'2010 年問

101 篇 STEM

(Science

,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教育相關的博

碩士論文, Drysdale 、 Graham 、 SpringWHalverson (2013) 曾對 205篇混成學習

(blended

learning) 頡域研究的博碩士論文進行分析等,均已禪益對各該領域研 究主題演變和辨清未來研究發展趨勢的瞭解。 對於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中的資訊科技學科,要如何釐清該學科核心知識, 檢視其知識演變,掌握適切方向和持續地注入創新元素,以滿足大眾對此一學 科及其師資的期望,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近年來,國內外對於各學科領域 的現況與發展,常藉由己出版的學位論文進行分析,可見學位論文內容是有價值 的研究資料,也是學術期刊論文以外最具有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文獻。因此,本研 究採力求科學、客觀和有效的文獻計量學(

bibliometrics

)的共詞分析(

co-word

analysis) 和社會網絡分析法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辨清資訊教育系所學位

論文的研究主題演變方向與知識取向,釐清資訊科技研究趨勢與課題,其結果將 有助於十二年國教科技頡域的「資訊科技」教育之推展和後續相關研究之加深與 加廣。

三、研究目的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中新增了科技領域,內含「生活科技」和 「資訊科技」兩學科。在生活科技教育研究方面.Fang與 Lee (2015) 以及方璃 紳與李隆盛(201 徊. 20l4b) 曾針對此一學科做出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但在資訊教育學位論文的統合分析仍屬少見。為能有更深入、更全面地瞭解資訊 科技學科的發展現況,本研究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資料庫做為研 究範圍,以資訊教育學系所名稱為搜索關鍵字,獲致2004"-'2013 學年間所有博碩 士論文資料,由於資料樣本較大,以一個時段分析可能時間跨度偏大,恐會對資 訊教育研究主題的細微變化有所忽略,故為盡可能把握資訊教育研究主題的發展 脈絡與動向,避免造成不利研究精確性的影響,本研究在分析與探討資訊教育研 究主題時,以五年為一個階段,共分成兩個階段( 1-2004"-'2008學年、 11-2009"-' 2013 學年) .以瞭解資訊教育研究發展現狀、脈絡和取向,並瞭解最有影響力的 研究主題和其新的分支領域。

(6)

40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科技領域利害關係人較為全面地瞭解資訊科技學科的研究 主題發展趨勢和各研究主題之間的關聯現況,進而提升教育實務與後續研究之質 量。

貳、文獻探討

一、科技學習領域「生活科技」學科研究文獻的回顧分析

與資訊科技同在「科技領域」的生活科技研究文獻統合分析經驗,可供資訊 科技借鑑。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對「生活科技 J (歐美泛稱為「科技教育」、 「科技與工程」或「設計與科技」等)研究己做出一些貢獻,例如:方璃紳與 李隆盛( 201徊, 2014b) 分析 1994'""2013 年國內生活科技教育學系的學位論文, 結果發現 1994年師培多元化影響科技教育研究主題,以及當前研究集群朝向數 位學習領域。另比較國內外中英文科技教育學位論文研究取向,結果發現:國

內以臺灣師範大學領銜,國外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居首;國內主要由師範校院主導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研究走向,國外 則是一般大學校院;國內以碩士論文較多,國外則以博士論文為主;就研究集群 而言,國內呈現鬆散、分離現象,國外則緊密;就研究重點而言,國內著重在 國中和資訊科技方面;國外跨幅則從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 和專業教育,並著重學校行政、數學等議題的關聯。王淑慧、楊宏仁與林子堯

(2007

)指出,近10年生活科技教師學位論文研究取向目前在科技教育領域研究 常見的有教學設計、學習環境、科技素養、教育科技研究等。

Petrina ( 1998

)針對 1989'"" 1997年間的《科技教育期刊}

(Journal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

JTE) 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的研究均與課程方面有關,

很少有研究涉及教學和學習中的科技教育,此與Zuga

( 1994

,

1997) 回顧美國科 技教育領域 1987'"" 1993 年 220篇文獻,發現有一半的研究著重於課程開設、發展

和變革的研究發現一致:大部分研究是關於課程內容,很少研究是針對學生和教

師的學習成效及課程實踐方式。 Sherman 、 Sanders與 Kwon (2010) 分析 1995'""

(7)

方稱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41

新科技教育領域內容的課程發展,只能在小範圍內成功地展現教學方法,廣域

的科技教育的教學相對則較少被關切。其次.

FangWLee

(2015) 以共被引分析

2004'"'-'2013年間Scopus資料庫的科技教育領域,結果發現四個主要研究課題:基 於社會建構的教學模式、科技教師教學理念、科技教育和多媒體課程,以及資訊 時代科技教師的知識與技能。Cho 、 Park 、 Jo與 Suh (2013) 分析科技教育領域的 學術社群在過去20年間的發展趨勢和問題,揭露出最有影響力的科技教育文獻作 者,並發現五個主要研究前沿流派,分別為教學設計、學習環境、科技、教育科 技研究和應用心理學等所在的專業領域趨勢。

二、科技學習領域「資訊科技」學科研究文獻的回顧分析

資訊教育在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其基本理念為培養國 民具備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瞭解資訊科技與生活的關係與如何使用資 訊科技工其有效解決問題,並進一步養成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習慣,以及瞭解資 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議題等基礎知識(教育部.2008b) 。然而,在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研究文獻的回顧分析並不多見,反倒是以資訊科技為工其的學習

( learning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如數位學習、遊戲式學習等研究主題為數

不少。由於資訊科技做為對象或工具的文獻在蒐集或主題分類上有明顯差異,因 而尚無法客觀掌握資訊教育知識結構與研究主題趨勢的完整樣貌,亦即資訊教育 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題發展現狀、脈絡和取向,尚未正式經科學量化方法揭露,而

其他資訊專門領域的學科,如悅趣化數位學習(方璃紳、李隆盛.20l4c)、數

位學習領域(李清福、陳志銘、曾元顯.2013) 、 e-Learning

(Bach

,

Domingues

,

&

Walter

,

2013; Chen

&

Lien

,

2011; Cheng

,

Wang

,

Morch

,

Chen

,

Kinshuk

, &

Spector

,

2014; Hung

&

Perkins

,

2012; Maurer

&

Khan

,

2010) 、行動學習和資訊管理 (Hung

& Zhang

,

2012) 則已有透過文獻計量學的科學量化分析。經檢視這些文獻發現, 研究是以期刊論文為主,做整體性的分析,大多是從學科領域的教育觀點出發, 分析學習成效、學習態度與發展脈絡、研究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但尚 未見就資訊教育學科的整體性,以及就其學位論文進行回顧分析。 羊毛能更深入地瞭解資訊教育學科研究取向,本研究借重科技計量軟體工具和 嚴謹的統計軟體工具,從量化角度揭示資訊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演變、發展

(8)

42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現狀、脈絡和取向,釐清資訊教育成效與研究主題情形,豐富十二年國教將「生 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兩學科歸在新增的科技學習領域的內涵及應用,進而提 供一項客觀佐證、一個更好的理解過程,呈現更加完整的科技學習領域整體研究 發展趨勢。

三、臺灣的資訊教育

中小學資訊教育包含了「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以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 會」等五個學習面向,且在小學及國中階段課程強調「應用」方面,引導學生能 將資訊科技運用於生活與學習,在高中階段則著重由應用層次導入學理層面,強 調資訊科技的科學內涵,期使學生能瞭解軟、硬體所植基的資訊科學原理(教育 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4)

此外,教育部自 1997年開始推動為期 10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積極 提升資訊設備、延伸臺灣學術網路 (TANet) 、加強人才培訓、充實資訊教學資 源、改善教學模式和普及資訊素養。於2001 年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建 置校園網路、建構資訊化設備、整合人力物力資源、發展地方文化與特定教學資 源,在學生、教師與學校策略則是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素養、加 強師資養成教育、全面培訓在職教師、建立校內「領域資訊教學小組」、推展種 子學校與先導學校。 2002年,教育部再公布「挑戰2008國家重要發展計畫 J '其 重點在於網路資訊內容質量偏低,須建構數位化學習內容和縮短中小學城鄉數 位落差。此一階段國家發展建設重點在於'充實網路學習內容並整合資訊教育 軟體與教材資源,提供豐富的網路教材供教師教學及學生輔助學習使用,以達 資源共享,減少城鄉落差。 2008年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

201n

'主要即為提升中小學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為(教育部,

2008b)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資訊教育對現代人們在教育與生活上產生廣 大且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教育部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已將中小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兩科目歸在國高中課程新增領域「科 技 J (technology) 之後,更該有量夠質優的研究支應:什麼是學生應該具備的

(9)

方互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43

資訊概念和技能,又如何幫助學生發展出具備這樣知能,使其在資訊化的全球社 會中具備競爭力。因此,本研究特別以資訊教育系所為分析對象,瞭解我國資訊 教育研究發展現狀、脈絡、取向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主題及其新的分支領域。

四、共詞分析在國內外的應用情形

共詞分析自問世以來,經過 Law 、 Bauin 、 Courtial 與 Whittaker

( 1988

)率

先將它應用到對環境酸化研究中的政策,以及科學變化圖譜的分析中。Law與

Whittaker ( 1989

)又以環境的酸化研究為例,繪製研究主題的科學圖譜,同時

也驗證共詞分析法的可行性。近年來,共詞分析更受到各學科的廣泛應用,例

如: Niu 、 Hong 、 Yuan 、 Peng 、 Wang與 Zhang (2014) 利用共詞分析揭示了地

球科學領域內的環境和地球科學之間沉積的相關學術研究與技術的交互影響;

Arora 、 Youtie 、 Carley 、 Porter與 Shapira (2014) 在衡量奈米科技演變及其使用

科學術語的發展時,即應用共詞分析,認為共詞分析有助於瞭解科學領域的成 熟度。此外,許雅珠、黃元鶴與黃鴻珠(2011 )對 1983~2009年間 14種計9 , 571 篇的機器人學核心期刊文獻,探究該領域發展動態和趨勢;林頌堅(2010) 以 其詞分析423 筆資訊傳播學領域碩士論文資料中的關鍵字,同時利用多維尺度法

(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

MDS)

,將各個主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繪製成視覺 化的圖形;陳良駒、張正宏與陳日鑫(2010) 藉由詞頻統計與關鍵字的共現關 係、集群分析表現出該主題領域的知識群集、結構、演進趨勢與發展焦點,同時 還繪製策略座標圖,以量化地分析各個研究焦點的發展階段。 上述研究成果可歸納為:應用共詞分析揭示特定學科領域內的研究主題及其 集群間的關係;從橫向和縱向研究觀點表現特定學科領域內研究主題之間,以及 和其他研究主題之間的關係;探究及瞭解特定學科研究頡域內的研究主題發展歷 史脈絡及次領域的演進態勢;透過關鍵字之間關係探勘(mining) 學科研究主題 的目的,並確定其研究結構。可見,大多數的文獻都是從研究學科領域結構的角 度出發,分析發展脈絡、研究現狀,以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與國外應用共詞分 析的研究成果相比,國內在此方面的探討還不夠廣泛,相對地,在科技領域應用 上也顯著薄弱許多。由於國內尚未見科技領域的資訊科技藉此研究方法的應用, 故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彌補十二年國教科技頡域的資訊科技學科現有研究的不

(10)

44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 輯第 1 期 足,豐富學科的內涵及應用。

五、共詞分析法的優勢與不足

共詞分析因其適用於研究學科領域的文獻主題與內容,比起質性的內容分 析,更具有靈活、簡單、結果直觀等優點。但是,不可否認地,其自身仍存在一 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對高頻關鍵字詞進行集群分析時,對某些不容易歸類的節 點而言,很難同時兼顧集群與結果之間的有效平衡;與共被引分析法相較,共詞 分析是對當前已發表的文獻進行研究主題的統計分析,其所尋找的是當前所關注 的議題;而共被引分析法則是分析以往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情況來表現目前的研究 焦點,但論文通常是在發表後的兩年才能達到被引用的高峰值 (Price,

1965)

存在一定的時間延遲性,因此新興研究主題被引用的情況往往不穩定,故適合成 熟學科之研究。共詞分析是以關鍵字詞之間在文獻中的共現頻次為基礎,以兩兩 關鍵字詞間相關度構成的網絡關係做為監測對象,因此比較能客觀地體現這一新 興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研究結構和研究趨勢,從而更有助於瞭解學科研究主題 的演進態勢。

參、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

Cobo 、 Lopez司Herrera 、 Herrera-Viedma與Herrera

(2

011

)曾調查比較九種科

學計量的分析工具,發現每一種都有其優缺點,沒有一種工具可以涵蓋所有的科 學計量任務,也因此,本研究使用 Bibexcel 科學計量分析工具,配合 SPSS 統計軟 體及 UCINET 社群分析軟體和 lNetDraw 繪圖軟體等,彌補科學計量分析軟體不足 之處。其中, Bibexcel 用於文件檢查,計算共同出現次數,產生原始短陣數值分

析(

BibExcel

,

2015)

;

SPSS用於進行斯皮爾曼 (Spearman) 相關係數轉換和集

群分析; UCINET用於將短陣資料轉換為可供NetDraw以圖形化顯示,如此可以 看到整個繪製的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集群之間遠近強弱關係的研究全貌。

(11)

方璃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日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的

二、樣本資料庫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是全球華人地區著名的學位論文資料庫, 已被廣泛用作學科領域研究發展的探究。它自 1956學年度開始收錄國內各大學的 博碩士學位論文,是瞭解國內學術研究現況重要資料庫。基於十二年國教資訊教 育課程範圍包含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網 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以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等五個學習面向,本研究以「資 訊教育」為關鍵詞,搜索系所名稱中含有資訊教育者,並針對搜尋所得以人工確 認其資訊教育屬性高,搜索範圍為 2004"-'2013 學年。以系所名稱搜索的好處是 它具有滲透力,能跨越任何關鍵字詞,虹]SCORM 、串流媒體、多媒體、數位學 習、資訊素養、資訊倫理等,逐一搜索,且來自學科的學位論文更能周全呈現資 訊教育研究主題特色,能進一步瞭解當代資訊教育學科本身的知識發展趨勢及課 題取向,更能促成樣本資料的嚴謹化。

三、資料處理程序

共詞分析或稱共字分析、共現字分析、共現詞分析,是文獻計量學中的一 個分析技術,亦是利用高頻次和集群概念描糟研究領域之重要主題形成過程與 追蹤領域演變之歷史特性,是資訊檢索與科學計量學中將主題相關的文件歸類 (cluster) 在一起的常用方法,是廣泛用來描述和解釋一門學科領域研究主題與

知識組織常見之方法(

Ding

,

Chowdhury

, &

Foo

,

2001; Lee

&

Jeong

,

2008) 。共詞

分析係透過特定領域文件資料中關鍵字的共同出現狀況,來瞭解文件中成對之詞 或詞組關係以說明文件之關聯性,即當兩個關鍵字共同出現在同一篇文件中的次 數愈多,即表示這兩個關鍵字的相關性愈高,進而反映出這些關鍵字彼此之間的 關係'再進一步利用相關的軟體分析,將這些關鍵字加以分類,即可找出該學科 領域所代表的技術和研究主題演變趨勢 (He, 1999) 。 本研究資料處理及研究程序,如圖 l 所示: (一)就已選定的樣本進行建檔與編碼,在共詞關鍵字詞的提取常有兩種方 式:一種是從關鍵字詞列表、標題、摘要等進行提取;另一則是從文獻全文中提 取。本研究則是針對文本的中、英文關鍵字詞列表為提取研究對象,如果直接從

(12)

46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 輯第 l 期 1.進行 ←一+ 2. 處理 卜一+ 3. 建立 卜一+ 4. 繪製 建檔與編碼 共詞資料 共詞共被引分析 共詞網絡圖譜

產~1

資料處理及研究程序

全文提取,再進行識別,可能對同一個關鍵字詞在本文中產生不同的意涵卻被視 為同一意思,容易導致分析結果出現偏差。由於關鍵字詞列表是一篇論文核心 內容的濃縮和提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論文的研究主題,因此相較於全文識 別,是較簡單又具有代表性的提取方法(李清福等,

2013 )

(二)對於某些不一致的名稱,如「同義關鍵字」、「相似關鍵字」或「其 他可能意涵相近但字義表現不同者」的關鍵字詞,例如:

SCORM 2004

SN與

SCORM

2004 、自我調適與自我調整、資訊科技素養與資訊素養、計畫行為理論 與計畫行為理論、專題式學習與專題學習等,以各階段的各年度關鍵字詞為主, 進行核對修正,以保證共詞數據的正確度以及有助於瞭解不同階段使用的關鍵字 詞變遷。 (三)包含有三項:1.首先確定高頻關鍵字門檻值。目前在確定閥值上大 致有三種方法,即研究者自身經驗、根據Price

( 1965

)建議、利用齊普夫定律

(Zipf's

law) 的上下界限 (Donohue, 1974) 。本研究經多次測試上述方法,

考慮(I'""-'II階段( 1-2004'""-'泊的學年; 11-2009'""-'20日學年)獲致的關鍵字、詞頻 累計比重差異和實際研究情況,最終以45'""-'50個高頻關鍵字詞做為提取樣數量 的根據。 2. 建立1

'""-'

II 階段的共詞關鍵字詞頻次和共被引短陣。 3. 將獲致的共被 引矩陣數據導入 SPSS 轉換成斯皮爾曼 (Spearman) 相關係數短陣,斯皮爾曼相 關係數與皮爾森 (Pearson) 相關係數最大的差異為前者資料來源並不限定為常 態分布,適用於無母數統計方法、等級排序資料(

ranked

data) 或具有離群值 (outlier) 的資料(國立臺灣大學統計教學中心,

2014)

(四)繪製1'""-'II階段的共詞網絡圖譜,並進一步瞭解集群之間、與節點之間 的內在聯繫和結構。圓譜繪製則運用UCINET將共詞矩陣導入Netdraw中,進行 共詞網絡圖譜繪製﹒呈現資訊教育研究主題集群之間的關係遠近和強弱。圖譜是 以節點及連接線來揭示彼此之間的關係,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字,線愈粗表

(13)

方互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47

明彼此間的研究領域較為密切、主題背景較為相似;反之,則較分散、較在外 圍。節點的大小與其在共詞網絡中出現的頻次成正比;同一形狀、同一顏色代表 同一群集;反之為不同集群。為使圖譜增加可讀性,在圖譜中對於節點之間的網 絡線,值若太低者,將被設置搞不可見,僅呈現相似高的關聯,以期能以客觀、 視覺化方式反映科技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和取向。 一般在 UCINET 圖譜中常以中心性測量節點在網絡中連接狀況的影響力,中 心性是連接其他不同群集的關鍵節點 (pivotal

point

'即樞軸節點) .是社會網絡 學者從「關係」觀點對權力和影響力的衡量。中心性有四種主要測度形式:特徵

向量中心性 (eigenvector

centrality

)、程度中心性(

degree centrality

)、接近中心 性 (closeness centrality) 和中介中心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

)等,本研究是以

一般最常用的程度中心性做為衡量節點影響範圍大小的基準(

Everton

,

2013

)。

肆、結果與討論

一、學位論文數量有下滑趨勢

( -

)單位論文成長數量趨勢 本研究從「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資料庫搜索中獲得五所大學資訊 教育系所992篇學位論文。在10年之間,有五個學年的學位論文出版數量超過百

篇以上,分別為2004學年 105篇、 2005學年 134篇、 2006學年101 篇、 2008學年 104

篇、 2011 學年 113篇,其中又以2005學年數量最高;相對地,是20 日學年數量最 少,只有75篇(如圖2所示) 就各階段而言(如圖2 所示) ,第I 階段( 2004'"'"'2008學年)學位論文篇數 計有542篇,其中碩士論文有531 篇、博士論文有11 篇;第II階段( 2009'"'"'20日學 年)計有的0篇學位論文,碩士論文有444篇、博士論文有六篇,明顯可看出學位 論文數量下滑趨勢。 (二)據本來源的學校與學京兮有 就樣本來源學校而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第I 階段( 2004'"'"'2008學年)有 235篇,在第II階段( 2009'"'"'20日學年)只有的0篇,較前一階段減少了的篇;國

(14)

48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篇數 篇且投 160 160 134 140 140 120 113 120 101 98 104 97 100 100 98 97 75 80 83 80 77 60 74 60 40 40 20 2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學年 |口碩士圖博士+合計| 軍2 2004~2013學年學位論文成長數 立高雄師範大學在第I階段有 134篇,第[J階段為97篇,減少了37篇;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在第I 階段有99篇,第 II 階段略升五篇達104篇;國立臺南大學只有第I階 段的75 篇. 2004學年有42篇、 2005學年28篇、 2006學年四篇、 2008學年一篇, 數量幾乎是逐年以倍數遞減,進一步追蹤得知該學系改為資工學系,在2009學 年後已無相關資訊教育論文產出;第II階段出現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2010學年 有27篇、 2011 學年30篇、 2012學年 18篇、 20 日學年23 篇,起伏量不大(如表l 所 示) 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從教育部統計處所發布的各級學校學系基本資料,整理 出各系所每學年新生報到數(註冊數) (如表2所示)。得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在2005 學年度的博士班、碩士班、在職專班合計共有71 名新 生,之後就逐年下滑至41 、 39 、 58 、 35 、 29 、 37 、 32和 16名,明顯看出新生人數 下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有碩士班和在職專班,新生人數最高是在2010學年度合 計有41 名,明顯下滑是在2011 和 2012兩個學年度,分別只有14和 15 名新生,

2013

學年雖有明顯上升至 28名,但離 2010學年度新生人數仍有一段差距。國立臺南大 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改為資工學系後. 2006 學度即停止招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有碩士班和在職專班,令人不解的是,在 2010學年新生人數高峰後. 2011"'-'20 日

(15)

方喝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49

學年即缺乏了統計數據。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2009學年度起新生人數分別為1 34 、 35 、 32 、 31 名,每學年新生人數穩定。 表 1 各系;所學位論文丘吉妾身 學校 系所

(

2004...-20個學年)第I 階段

(

2009...-20 日學年)第 II 階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

235

150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

134

97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數學資訊教育

99

104

國立臺南大學 資訊教育

7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學暨資訊教育

98

合計

543

449

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系所於2009 學年正式出版碩士學位論文。 表2 各宗;所新生t:tfRJ.λ身 學校一系所 等級別 2013

2012

20 II

20 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博士

5

5

5

5

6

7

6

9

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 碩士 II

27

32

24

29

35

33

30

38

資訊教育 在職

O

O

O

O

O

16

2

2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一 碩士

II

15

14

19

16

13

16

18

12

資訊教育 在職

17

22

21

21

21

19

24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一 碩士

O

O

8

4

5

8

15

18

數學資訊教育 在職

O

O

31

25

25

26

24

博士

O

O

O

O

O

O

3

國立臺南大學 碩士

O

O

O

O

O

O

21

資訊教育 在職

O

O

O

O

O

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碩士

8

10

12

II

8

數學暨資訊教育 在職

23

22

23

23

O

O

O

註:在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基本資料, 2004學年無此五所學系新生人數資料。 資料來源:各級學校基本翼料,教育部統計處.

2014

'取自 http://depart.

moe.edu. tw/

(16)

50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1 期 每學年新生人數與每學年畢業人數之間雖有時間差,但從每學年新生數據或 每學年畢業論文數中仍可看出就學人數下滑和學生中輯比例上升,值得後續持續 追蹤。 以系所名稱而言,有三所是資訊教育系所,兩所是數學方面的資訊教育系 所。依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範,資訊教育係以議題融入七大 學習領域之中,而大學校院應用數學系和資訊學系之關係密切也由來已久。結合 數學和資訊教育的兩所學校隸屬師培大學,資訊教育早已應用在各數學領域,其 相關研究如盧嘉惠 (2010 )之發現。因此,依資料庫搜尋結果及針對五個系所屬 性的檢查結果,本研究對象含納數學方面的資訊教育研究所應屬合理。 就整體論文數量而言,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量最多,其次為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但論文數量遞減趨勢也以此兩所學校最為明顯。另一有趣的現象則是, 從系所屬性可發現「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成長有萎縮現象,而「數學資訊教 育」系所的學位論文成長數量略有上揚現象,隱含資訊教育與其他學科領域結合 可能有助生源。此外,就地理位置而言,有三所學校座落在北部的臺北市,兩所 在南部(其中國立臺南大學在第 II階段改為資工學系,目前只剩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一所) 至於學位論文下滑程度,方璃紳與李隆盛 (2014b) 曾針對臺灣兩所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學位論文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一系於2009'"'"20 日學年連續四年學 位論文產出數量明顯衰退,而另一系則相對穩定成長;其主要因素在於,前者 仍堅持定位在培育中小學師資,著重在科技教育及其師資教育研究;後者則進行 學系名稱與實質的變革,由原只定位在面向學校培育師資,擴及面向業界培育專 才。此隱含著在師資培育開放、少子化趨勢環境和學門間之競爭下,教育相關系 所須因應調整,才能有助生源維持和永續發展。 (三)選取的五T固京所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在於培養數位學習、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以及電腦科學教育之專業人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以培 育資訊教育應用之中小學師資及研究人才為目標。「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 教育系」致力於提升教師以及研究人才的專業素養,期許未來將投身於教育的學 生能夠融合理論於教學實務,為我國小學數學及資訊教育奠定良好基礎。「國立

(17)

方互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51

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因應師資培育開放,以及配合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 區成立,於 2004 年 8 月轉型為「資訊工程學系 J .主要在培育產業界需求之資訊 專業人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系」負國民小學師資培育之責, 培育數學及資訊教育種子教師,學生進路除學校外,亦可選擇至企業界擔任數理 及資訊教育相關工作。

二、研究主題多元寬廣但有縱深不足之虞

就表3 所示,第 I階段( 2004'""-'2008 學年)與第 II階段( 2009'""-'20 日學年)分 別建立成 49X49 和47X47 的共詞短陣。第 I階段 542筆學位論文共 1 , 849 關鍵字詞, 過濾重複及校正同義與相似關鍵字詞後為1. 220 關鍵字詞,取前 49 筆,頻次大於 五次。第 II 階段 450 筆學位論文共1. 700 關鍵字,過濾重複及校正後為 1 , 044 關鍵 字,取前的筆,頻次大於六次,形成各階段的共詞短陣。 表3 不用學丰厚京反腐鍵字頻次 'iJfJ&/ 頻;欠範圍 第I階段( 2004~2008 學年) 第II階段( 2009'""-'20 日學年) 出現筆數 累計頻;欠 累計百分比 i 出現筆數 累計頻;欠 累計百分比

20-16

0.082

2

2

0.096

10-15

12

13

1.066

14

16

1.

437

6-9

24

37

3.033

31

47

4

.4

06

5

11

49

4.016

13

60

5.651

4

30

78

6.393

19

79

7

.4

71

2-3

156

234

19.180

143

222

2

1.1

69

986

1

,

220

100.000

822

1

,

044

100.000

1主.經多次測試Price建議、齊普夫定律的上下界限和研究者自身經驗,考慮 I-II 階段獲致 的關鍵字、詞頻累計比重差異和實際研究情況,最終以 45~50個高頻關鍵字詞做為 提取樣數量之根據。 其中第 1-11階段累計頻次百比分為4.016% 、 4 .406% .說明了資訊教育學科研 究主題呈現多元、多樣的學術共同體,以致累計的高頻關鍵字詞頻次為4.016%和

4

.4

06%

.即這些高頻關鍵字詞基本上是由少數關鍵字詞累計而成。以學科知識核

(18)

52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1 期 心而言,即具眾多廣泛的研究主題,存在著許多潛在值得研究的領域,相對也隱 含可能研究不夠深入的缺失,但這些高頻關鍵字詞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科技學習 領域的資訊教育在近 10年來的共識與研究主題取向。

三、前 10個關鍵字詞顯示研究重點變遷中

表4呈現第 I 階段( 2004'""-'2008 學年)及第 II 階段( 2009'""-'2013 學年)各前 10個關鍵字詞。在各階段已經排除和過濾不容易從字詞中辨識資訊教育研究主

題趨勢,如教育( education) 、學習 (learning) 、課程( curriculum) 、設計

(design) 、教學 (teaching) 等,其目的為能更明確揭露資訊教育在不同階段著 重的研究主題取向。 表4 章請教育手言所學企論文各層'12膚的輝厚厚鐸字詞 第I階段 (2004~泊的學年) 第II階段 (2009~20 日學年) 頻次 關鍵字詞 頻次 關鍵字詞

19

數位學習

20

程式設計

15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6

空間能力

13

專題式學習 的 遊戲式學習

12

合作學習

14

擴增實境

11

行動學習

14

學習成效

11

自我效能

13

體驗式學習

11

程式設計

13

解決問題

11

提問輔助教學

12

學習態度

11

資料探勘

11

補救教學

11

SCORM

11

數位遁戲 在第 I 階段計有 1 , 220 個關鍵字詞,以「數位學習」、「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專題式學習」出現頻次較為高,達 19 、 15 、 13 次;第 II階段計有 1 , 044個 關鍵字詞,以「程式設計」、「空間能力」、「遊戲式學習」出現頻次較高,達 20 、 16 、 15次。

(19)

方正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53

關鍵字詞所含括的範圍十分廣泛,第 I 階段大致可見數位學習課程內容及相 關的教學活動模式,第 II 階段則與前一階段有異,可見資訊教育由數位學習方式 朝向虛擬實境的遊戲式學習,及其著重在程式設計、學習成效、解決問題、補救 教學等課程發展。在關鍵字詞頻次方面,第 II階段呈現的頻次較第 I階段高,意味 著第 II階段的研究主題較第 I階段聚焦與精簡。

四、主題正朝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發展

在集群命名方式,本研究係透過階層集群分析法 (hierarchical cluster) 、集 群變數與歐基里得( Euclidean) 直線距離平方,將不同觀察值依相對距離的遠近 加以分類成不同集群,以便產生主題式的輪廓,並對不同集群所包含的學位論文 文獻加以閱讀,並與研究成員討論,然後再以 UCINET 圖譜中的程度中心性,即 在網絡中連接狀況的影響力,以前面數個較大節點的共通概念做為命名。 經共詞矩陣及集群分析結果,第 I 階段( 2004'""-'2008 學年)研究主題形成 七個集群,分別為集群 1 r 數位簽章」、集群 2 r 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集群

3

r 學習者環境」、集群4 r 學習成效與態度」、集群 5 r 資訊與教育」、集群 6 「知識管理與分享」和集群 7 r 廣泛網路教學模式 J (如表5所示) 表5 第/居fig (200句1'"'-'2008是當年)研究主題集群索肺結禪 群 集群名稱 代表性關鍵字詞(程度中心性值)

1

數位簽章 楠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

3

)、公開金鑰(

3

)、 PKI

(3

)、憑證 管理(3)

2

教學內容與專題式學習(

5

)、 SCORM (5) 、學習風格(

4

)、問題解決 教學模式

(4

)、學習成效 (4) 、本體論(3)、程式設計(3)、網路學習 成效(2)、適性化教材(2) 、合作學習 (2 )、概念構圖(

I )

3

學習者環境學習滿意度 (6) 、學習動機(

5

)、情境學習 (4) 、分數四則概念

(3)

4

學習成效與數學學習成效 (4) 、數學學習態度(3)、多媒體(2)、數學史 態度

(2 )

(續下頁)

(20)

54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1 期 群 集群名稱 代表性關鍵字詞(程度中心性值)

5

資訊與教育數位學習 (4) 、行動學習(3)、科技接受模式(2)、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1)

6

知識管理與知識分享 (2) 、知識管理 (2) 、部落格(2)、資料探勘(1) 分享

7

廣泛網路教學習歷程(3)、資料流(1)、資訊融入教學(1)、資料分類 學模式 (1)、基因演算法(1)、網路教學 (0) 、形成性評量 (0

)

自我效能 (0 )、即時通訊(

0

)、鷹架理論(

0

)、提問輔助教 學 (0 )、隱喻誘引技術(

0

)、英語數位學習(

0

)、工作流程 (0) 、行動載具 (0) 註:排除集群 2 I 得懷術 J 集群 3 I 個案研究 J 集群 7 I 行動研究」等研究法的代表性 關鍵字詞。 從集群代表性關鍵宇詞可見,集群 1 偏重在資訊科技的技有|官方面,又以國立 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系所為主,該系所在第 II 階段變更為資工學系,由集群及代表 性關鍵宇詞,隱約看見學系的變革係從研究主題切入;集群2至集群7偏重在資訊 教學方面,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為主。 第 II 階段( 2009'""20 日學年)形成四個集群,分別為集群 1 I 數位學習與 教學設計」、集群2 I 課程教材發展規劃」、集群 3 I 課程規劃與學習成效及態 度」、集群4 I 學習行動載具」。集群 l 和集群2偏重在基礎教育的教學、課程規 劃與學習理論等研究議題,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為主;集 群3 資訊教育應用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為主;集群4學習行動載具偏重在資訊科技,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為主(如表6所 示) 由上所述,第I階段( 2004'""泊的學年)、第II階段( 2009'""2013 學年)的各 研究集群演進,大致可歸納成四個研究主題: (一)資訊科技:數位簽章、學習 行動載具; (二)資訊知識管理:資料探勘、部落格、知識管理與分享; (三) 資訊教育: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學習者環境、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學習 態度; (四)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第II階段凸顯行動載具、教學理論、學習成 效、學習態度和課程教材發展規劃為當今資訊教育聚焦的研究主題。在資訊教 育研究主題領域,第 I'"" II階段的各四所學系呈現互補現象。此外,從第 II階段的

(21)

方璃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55 「課程規晝。與學習成效及態度」集群中的代表性關鍵字詞可發現,資訊教育研究 正針對不同性別學生在學習效果及學習態度的異同做進一步的探究,並逐漸著重 探究資訊教育與國小學童數學和英文領域學習的關聯。 表6

第1I/fA.京演 ( 2009~2013學年)研究主君葉群第

'gtJ,紅梅

群 集群名稱 代表性關鐘字詞(程度中心性值) l 數位學習與學習態度(11 )、學習成效(I O) 、探索式學習( 8)、鷹架理論 教學設計

(

8

)、幾何概念(7)、問題解決(7)、程式設計 (6) 、擴增 實境(

6

)、體驗式學習(

6

)、無所不在學習(

6

)、學習風格 (4) 、部落格 (4) 、遊戲式學習 (4) 、 Scratch (4) 、資訊科技 教學(3)

2

課程教材發先備知識(

4

)、合作學習 (4 )、迷思概念(

3

)、多媒體教材 展規劃 (3)、認知負荷(2) 3 課程規劃與解題策略(7)、性別( 6 )、錯誤穎型( 5)、數學學習態度 學習成效及

(5

)、數學解題 (4) 、數學態度 (4) 、數學學習成效(3)、補 態度 救教學(3)、國小學童(3)、線對稱(2)、概念構圖(2)、空 間能力(1)、閱讀理解(1)、四則運算(1)、線上閱讀 (0) 教師專業發展 (0) 、數位避戲 (0) 、分數四則運算教材 (0)

4

學習行動載 Android (4) 、手機鑑識(

4

)、數位證據(

4

)、智慧型手機 具 (3)、社交網絡(3) 註:排除集群 1 r 行動研究、個案研究 J 集群 3 r 內容分析」等研究法的代表性關鍵字 詞。 就代表性關鍵字詞而言,它涵蓋了資訊科技及學科概念,以不同載體和形式 存在於資訊教育領域內,如精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數學學習成效等。因國 中小資訊教育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 與生活科技、數學、綜合活動,由表5 、表6代表性關鍵字詞發現,除資訊教育學 科本身外,以數學學習領域的關鍵字詞出現頻次最多。然而,數學只是資訊教育 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的一環,資訊教育研究的代表性關鍵字詞程度中心性高,不 必然代表其所對應的資訊教育主題趨勢具支配性。資訊教育的學習與資訊科技工 具(如 Android) 、資訊處理工其(如鷹架理論)、資訊與教育(如數學學習成 效)之間有著密切相互依存及影響的關係'資訊教育研究不會憑空發生,必然會

(22)

56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1 期 在某一學科的學習內容中進行,目前只是獲得數學領域的關鍵字詞累計出現頻次 高於其他學習領域,當其他學習領域高度運用資訊教育時,這些數學關鍵字詞便 可能被其他學科關鍵字詞所取代。但無論如何,資訊教育已和數學教學產生高度 關聯。

五、主題之間分散

如圖 3 所示,集群 l 為圓形、集群2為四方形、集群3 為上三角形、集群4為田 四方形、集群5為下三角形、集群6為菱形、集群7為四方精形。 (一)第 l 階段( 2004'""""2008 學年) 在圖譜中央位置(如圖 3 所示)為集群2 r 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各集群圍 繞在它四周;集群 3 r 學習者環境」在集群2 偏左下方位置;集群4 r 學習成效與 態度」在集群3 下方位置;集群 5 r 資訊與教育」在集群2偏右下方位置;集群6 「知識管理與分享 J '在集群2偏左上方位置形成一線;集群7 r 廣泛網路教學模 式」呈現分散現象,節點落在圖譜左右兩邊。集群 1 r 數位簽章」自成一個獨立 集群落在圖譜左下方位置,與各集群間的連繫薄弱,但內部組成十分緊密。 集群2 是圖譜內最大的一個集群,節點與節點之間關係密切,以 K47 (得懷

術)、 KIO (SCORM) 、 K03 (專題式學習)、 K35 (解決問題)和 KI8 (學 習風格)為較大節點;其中, K47 與該集群的 KI4 (網路學習成效)和 KI6 (本 體論) ,與集群3 的 K46 (學習滿意度)和 K48 (學習動機) ,以及集群6 的 K33

(知識管理)具有一定的聯繫關係, K47 同時也扮演著該集群與集群6 主要溝

通的節點;

KIO

(SCORM) 與該集群的KII (學習成效)、 KI6 (本體論)

KI9

(概念構圖)、 K35 (解決問題)和集群3 的 K46 (學習滿意度)具有一定

的聯繫關係。 SCORM

(Share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為可再用 性( reusability) 、可即性( accessibility) 、耐久性( durability) 、可互通性

( interoperability

)、彈性( adaptability) 、經濟性(

affordability

)和可管理性

( manageability)

,可配合教學方面的專題式學習、解決問題或學習風格等做為

(23)

方互為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57

°K06 °K08 .也4 .也6 .也7 °K31 0K38 °K40 °K41 °K49 K的

弋間

K37 AK43 "'l'I:-、‘.1<25 .K 間 也1 的。 僻 攝曲直-宇 K2S PKI

一耐心一哼哼一那一混一串串

辭耐韓國縷字 一一定OJ否董事面 K02 !f訊科扭過 λ斂,

這一一一呵呵呵喘一拉繡花

vmw 一 φω-mw . ( I)數位簽章 口 (2) 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 .& (3)學習者環境 回 (4) 學習成效與態度 司, (5) 資訊與教育. (6) 知識管理與分享﹒(7)廣泛網路教學模式 軍3 第|階段( 2004"""'2008 學年)共詞分析圖譜 集群 3 以K46 (學習滿意度)和 K48 (學習動機)為較大節點,同時也是與集 群2聯繫的兩個主要關鍵節點,竟要焦在教學環境規劃、提升學習動機和學習滿意 度方面;集群 4以K32 (數學學習成效)為較大節點,該集群主要緊焦在數學方 面的課程學習,與集群 3 的K22 (個案研究)和集群 5 的K20 (科技接受模式)具 有一定的聯繫關係;集群 5 以KOl (數位學習)、 K05 (行動學習)為較大節點, 集群內節點與節點問之聯繫關係鬆散,對外與集群 2及集群 4聯繫;集群 6形成一 線,研究主題在於知識管理與分享方面,節點依序為知識管理、知識分享、部 落格、資料探勘'主要對外聯繫為 K33 (知識管理) ;集群 7節點落在圖譜左右 兩邊,呈現稀疏、薄弱、分離、邊緣現象,又以 K45 (學習歷程)與 K30 (資料 流)、K2 3 (資訊融入教學)與 K13 (行動研究)、 K34 (資料分類)與的 6 (基 因演算法) .這三個子集群密切關係較為密切,其餘節點則散落在圖譜邊緣。

(24)

58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二)第 II 階段(

2009"-' 20

13 學年) 在圖4的中央位置為集群3 r 課程規劃與學習成效及態度J .內在節點關係較 鬆散,左鄰集群2 r 課程教材發展規劃J .右鄰集群I r 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J ' 扮演集群 1 與集群2 中介角色,即集群 l 要與集群2 的知識溝通,或集群2要與集群 l 知識溝通,都必須透過集群3 的轉介;集群4 r 學習行動載具」自成一個獨立集群 落在圖譜左下方位置,與各集群間的聯繫薄弱,但內部組成十分緊密。 AK l1 AK15 AK34 .陷5

隨K45

K32 IJ 1lI!.揖字 KOl 種或數計 K03 道厭其.11 R個攝增冒揖 IJ Ill!閻健字 Kl0 摘轍,直-K l1 .位道,直 .*.1/瞥, K12 度 持數回!~道 KI5 11教材 K16 性別 民 21 圖'Nil. K2<圓"道:11 ...11成 K25 ;實 t:. K甜甜1m盟 。) K揖機念相圍 K.32 IIl IIJU耳 K34 ,I.上閱讀 間 r轟輔 K37 JrlU略 K3' ,紹4精 K41 闕,持研 制 3 ..態度 E竺.J!壘堡壘 KI8 AndroMl K13 .位值且, 回 Kl. .接盛手續 (4) K回學犧錯,睡 K45 社究網絡 . (I)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 • (3)課程規JIll與學習成效及態度 口 (2) 課程教材發展規劃 由 (4) 學習行動戰具 屋ff4 第 II 階段( 2009"-'2013學年)共詞分析圖譜 集群 l 節點與節點之間最密集,以 K08 (學習態度)、 K05 (學習成效)為 相對較大節點,主要緊焦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發展,又以 K38 (部落格)

K14

(鷹架理論)、的o (資訊科技教學)為主要對外節點,與集群3 的K16 (性 53U) 、 Kl2 (數學學習態度)、 K37 (解題策略)節點成對映連接,即集群l 要 藉由 K38 、或Kl4 、或 K30三個節點才能與集群3 互動;同理,集群3 要與集群 l 互動也需藉由K16 、或K12 、或 K37三個節點。集群2以 K27 (先備知識)、 K31 (合作學習)為較大節點,對外主要節點為K36 (多媒體教材)、 K46 (迷思概

(25)

方璃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59

念)與集群 2 的K43 (數學態度)、 KI0 (補救教學)相互對映,即集群 2要藉由 K36 、或K46節點才能與集群 3 互動;同理,集群 3 也需藉由 K43 或K lO節點才能與 集群 2互動,即「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與「課程教材發展規劃」之間必須透過 「課程規劃與學習成效及態度」的互動關係。 (三.) "卜#右 經上述 1'""-' II 階段( 2004'""-'20 日學年)

10年的資訊教育學科共詞網絡圖譜分

析,可以描繪出科技領域的資訊教育。第 I階段( 2004'""-' 泊的學年)是以「教學 內容與教學模式」為中心'數位簽章、學習環境與四則概念、學習成效與態度、 資訊與教育、知識管理與分享、廣泛網路教學模式等集群圍繞著它。第 II 階段 。009'""-'2013 學年)研究集群著重在「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和「課程規劃與學 習成效及態度」取向,其中又以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集群最為實實焦。 由上述研究可看出科技領域的資訊科技研究現況及多元性,由於科技領域 具有跨學科特性,己見的研究主題演進,在資訊科技方面,由第 I 階段「數位 簽章」朝向第 II階段「學習行動載具 J '知識管理研究議題則沒有延續至第 II階 段;資訊教育方面,第I階段研究主題範圍非常廣泛,第II階段則聚焦在課程教材 發展規劃、課程規劃與學習成效及態度,並延伸出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研究主 題,揭露出不同時期的研究主題演進的特徵與規律以及較為完整性的研究前沿, 獲悉資訊科技在科技領域所扮演的教育角色,及與其他相關學科或領域之間的關 {系。方璃神與李隆盛(201 徊, 2014b) 針對同一學習領域的生活科技研究結果相 較,除教學方面的學習成效、學習態度、教學設計、學習環境、教材開發和課程 實踐方式本質相同外,另相似的是以師範(或教育)校院主導學習領域研究走 向,惟研究發展主軸還不夠嚴謹,集群與節點間緊密不足;相異的則是資訊教育 研究主題缺少以資訊教師專業和資訊素養為主軸的研究集群主題,以及資訊科技 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關係。

(26)

60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借重文獻計量學的共詞分析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瞭解資訊教育系所 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脈絡與取向,以及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主題與其新的分支領 域,結論如下: (一)資訊敦賣學位論文數量管明顯萎縮現象 就學位論文數量,第I階段( 2004----2008 學年)與第 II階段( 2009----20 日學 年)之間少了 94筆。再從各學年出版的筆數來看,雖然起伏不一,但從2012學年 迄今篇數明顯下滑。按理,一名研究生只會寫一篇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數目關乎 學生畢業人數。學位論文下降有可能代表兩件事:其一,就學人數下滑;其二, 學生中賴比例上升。前者涉及少子化影響、學系招生人數與學門間競爭等,後 者涉及學生自願休退學或系所淘汰學生。其次,在少子化趨勢中,資訊教育系所 招生人數消長情形為何?本研究曾搜索這五所學校在2004----2013 學年間的招生簡 章,嘗試瞭解系所每年度的招生名額,但五所學校官方網並未保留近 10年的招生 簡章。然教育部統計處所發布的各級學校學系每學年新生報到數(註冊數)呈現 出新生人數下滑現象,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數據也具體呈現我國出生率有下 滑現象。 就整體數量而言,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產出數量最高,其次為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但論文遞減趨勢也以此兩所學校最為明顯;從學系屬性來看. r 資訊教 育」系所學位論文成長明顯萎縮,而將數學融入資訊教育的「數學資訊教育」系 所學位論文則略有上揚現象,隱含及表現出當代的資訊教育融入實體課程有助擴 展,尤其是面臨少子化結構性問題與學門之間的競爭衝擊。固然,在少子化趨勢 下,系所學位論文數量下滑不必然代表系所不被重視或沒落,但學位論文數量下 降即是育才數量減少,系所亟需檢討原因找出對策,以新的思考模式,重新定位 系所目標與功能,重整課程和師資等配套措施,以再造資訊教育新境界,此亦是 值得後續研究與再追蹤的課題。

(27)

方瑞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61

(二)資訊教賞單位論文主題軒昂 1 數1立學習與教學設計發展 研究發展脈絡第 I 階段的研究主題方向極廣,除資訊教育本身的教育外,也 包括了資訊科技方面的數位簽章演算法、公開金鑰、 PKI 、憑證管理和知識管理 的資料探勘、部落格、知識分享等研究議題。第 II 階段則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 計、課程規劃與學習成效及態度、課程教材發展規劃和學習行動載具等,研究範 圍變得更為聚焦。至於學位論文主題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集群,研究集群命 名主要是透過階層集群分析法、集群變數與歐基旦得直線距離平方,再經由研究 者對不同集群所包含的學位論文文獻加以閱讀與討論,以人工方式加以辨識各集 群流派的研究主題為何,因此多半會因主觀認定而影響其命名結果。 從集群結果看,第 I 階段有七個主要代表性集群,在資訊科技方面有一個、 資訊知識管理方面有一個、資訊教育方面有五個;第 II階段有四個主要代表性集 群,資訊科技方面有一個、資訊教育有兩個、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有一個。在資 訊科技研究面向,以國立臺南大學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為主;在資訊教育和悅趣 化教學研究面向,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較為積極,研究主題領域包括資訊教育和資訊科技專業範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 繫,而四校研究主題形成互補現象。 (三)資訊教賣學位論文最寶影響力的研究主題與其新分支筒域 發展主軸還不夠嚴謹 第 I階段的集群核心主要著重在集群 2 ,.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 J '其次為集 群3 ,.學習環境規劃 J '以 K47 (得懷術)、 KIO (SCORM) 、 K03 (專題式學 習)、 K46 (學習滿意度)和 K48 (學習動機)為圖譜中較大節點;第 II 階段在 集群 1 ,.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 J '其次為集群 3 ,.課程規劃與學習成效及態度 J ' 以 K08 (學習態度)、 K05 (學習成效)、 KI7 (探索式學習)、 KI4 (鷹架理 論)和 K37 (解題策略)為圖譜中較大節點。此外,在圖譜中形成相對獨立的研 究領域,第I階段的集群 1 ,.數位簽章」和第 II階段的集群4 ,.學習行動載具 J '進 一步分析學位論文,研究主題看似在挑戰新領域的萌芽狀態,但研究取向、方 法、理論以及偏重於資訊科技應用領域,很有可能會造成研究發展主軸分散、失 焦,而陷入資工、或資管、或科技應用手頁域。

(28)

62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1 期 (四)缺少資訊教師專常發展恥:資訊科技素養為重點的研究主題 從第 I 、 II 階段的高被引用關鍵詞共詞分析中,我們少見到如「教師專業發 展」和「資訊科技素養」等字詞,這些領域是資訊教育系所的本職,也因此本研 究追蹤發現有相關的同義關鍵字、相似關鍵字但頻次不高,顯示研究社群主要研 究主題並未著力於此。十三年國教主要秉持「素養導向、連貫統整、多元適性、 彈性活力、配套整合」的原則,而科技領域涵蓋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兩科目,就 資訊科技其基本理念為培養國民其備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瞭解資訊科技 與生活的關係及如何使用資訊科技工具有效解決問題,並進一步養成學生運用邏 輯思維的習慣,瞭解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議題等,主要著重在以科技為學習 內容。但科技有日新月異的特性,因此在課程發展、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與輔導 皆須重視資訊教師專業發展、資訊科技素養和學生科技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主 題,進而掌握科技發展脈動及有益十二年國教的落實。 最後,本研究為國內外資訊教育研究領域之首創,結合文獻計量學理論,並 實際針對資訊教育學位論文資料進行分析,透過研究獲得的實證提出具體建議方 向,例如:資訊教育融入實體課程、資訊教師專業發展和資訊科技素養的後續研 究,以及鼓勵研究方法之創新。本研究於研究目的中曾提及,以一個長達 10年的 資料做分析在時間跨度上偏大,恐會對資訊教育研究主題的細微變化有所忽略, 所以除了在分析中劃分為兩個時段觀察外,目前尚未見有國內外研究者以資訊教 育或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做為文獻計量分析對象,因此,本研究無論在研究設 計方面,或對於研究結果,均有其貢獻價值。本研究不但蓄積了資訊教育的研究 成果,提高了資訊教育的學術能見度,也可激發從事資訊教育研究人員在文獻計 量方面的研究興趣。整體而言,本研究對於資訊教育領域的學術貢獻在於析論了 該五所系所的學位論文演進趨勢與遭遇課題。然而,本研究有下列範團與限制和 可供實務改善與後續研究參考的建議。

二、研究範國與限制

本研究以文獻計量學的共詞分析,檢視近 10年來資訊教育系所的學位論文主 題演進趨勢與遭遇課題,以學位論文做為討論範圍,無法頹推到全部資訊教育實 際研究情形,結果僅能勾勒出題目上已明示的「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主

(29)

方璃紳、李隆盛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 2004--2013 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的 題輪廓,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其他相關學系及期刊部分;其次,本文僅以搜 尋獲得的五所大學,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做為分析對象,這五個系所隸屬的學 校原本就定位在培育中小學師資,因此聚焦這些研究樣本更能具體論述其學位論 文趨勢與課題,但其結果僅限於推論至十二年國教範圍內的資訊教育系所指涉的 範圍。第三,共詞分析對高頻關鍵字詞進行集群分析時,容易忽略一些相對低頻 可能具有潛在影響性的關鍵字詞。第四,共詞僅代表兩兩關鍵字詞在同一篇文獻 共現的連結,以頻率多寡區分,不具有正相關或負相關之方向性,故在研究結果 不能保證兩兩關鍵字為完全相關。第五,研究集群命名主要是透過階層集群分析 法、集群變數與歐基里得直線距離平方,以及UCINET 圖譜中的程度中心性,即 在網絡中連接狀況的影響力,以前面數個較大節點的共通概念做為命名,對於不 易命名集群,再經由研究成員對集群所包含的學位論文文獻加以閱讀與討論,雖 力求客觀包容,但多少仍會因主觀認定而影響命名結果。

三、建議

目前科技領域的資訊教育知識演變追蹤和探究,亦有不足之處,影響其過程 和狀態因素錯綜複雜,雖然本研究從資訊教育學科的知識演變、知識轉移等觀點 來進行追蹤研究,但對科技領域中資訊教育研究主題的知識演變流動過程仍不夠 完整,加以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僅限於學位論文,故未來有意進一步研究者,可將 「資訊教育系所」領域擴大為「資訊教育 J .以納入國內其他資訊教育或數位學 習相關系所,如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工業教育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商業教育 學系、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科技研究所、教育科技學系、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所、教育學系、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科學系、資訊傳播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圖 書資訊學研究所、數位內容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等與資訊教育有關的系 所,而獲得更廣大的成果。 其次,本研究在分析時僅使用共詞分析法、集群分析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 等,其他技術分析方法還有許多,如共被引分析法、書目稿合分析法、內容分析 或文獻綜整等,可用以輔助辨別,而取得更多元和更多角度的客觀分析結果。最 後,科技領域是一個跨學科領域,十二年國教課程賦予科技領域進一步內化形 成一個較完整學習領域的機會,其師資質量非常重要。但本研究中只能在第 II階

(30)

64 教育研究集刊 第 62輯第 l 期 段圖譜邊緣發現K35 (教師專業發展)議題,而科技或資訊素養則未達高被引頻 次,建議未來研究應以此為基礎加強研究,並與其他的研究主題密切聯繫﹒如此 才能獲得更宏觀、更豐富、更細膩、更深入的研究層面,同時實現科技學習領域 朝多層次、多向度發展。亦即,本研究提供了一項客觀的科技領域研究文獻佐證 資料,有助於奠定十二年國教新增的科技領域的研究主題發展基礎,及促使後續 研究在相關研究的資訊掌握上能快速瞭解該領域發展的核心方向。這些是關心科 技教育學習領域的研究人員所急需瞭解的重點。

001:

10.3966/102887082016036201002

參考文獻

方璃神、李隆盛(

20 14a )

0 1994-2013 年國內外科技教育學位論文研究取向之比較。科技 管理學刊,

19

(3)

'33-62 。

[Fang

, Y.

-S.

,

&

Lee

,

L.

-S. (2014a). A comparison ofresearch orientations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1994-2013.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19(3)

,

33-62.]

方璃紳、李陸盛C2014b) 。臺灣科技教育學系變革下學位論文研究趨勢:以共詞分析。 教育研究集刊,

60 (4)

,

99-136 。

[Fang

,

Y.-鼠,

&

Lee

,

L.

-S. (2014b). Research trends of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in the changing

departments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aiwan: A co-word analysis.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60(4)

,

99-136.]

方璃紳、李隆盛C2014c)。數位學習平台「第二生命 J

(Second

Life) 研究的知識結構

與發展趨勢。科學教育學刊,

22 (4)

,

331-362

0

doi:IO.6173/CJSE.2014.2204.01

[Fang

, Y.

-S.

,

&

Lee

,

L.-S. (2014c).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udies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Second Life".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22(4)

,

331-362. doi:

1O

.6173/CJSE.20 14.2204.0

1]

王宏德(

2013

)。學術研究趨勢之分析與探討:以 100學年度薑灣學位論文為例。國家圖

書館館刊,

1 '

75-98 。

[Wa嗯,

H.-

T.

(2013). Analyz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rends in Taiwan: A study of

20 II graduation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he NDLTD-Taiwan. National Central

Li

brar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d, the value or function of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judged on the basis of Hua Yen's &#34; complete teaching &#34;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status

On the course content page, click the function module to switch to different learning activities pages for learning; you can also directly click the &#34;learning activity&#34; in

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hoi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learning

Like the governments of many advanced economies which have formu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Ko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mp;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34;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ime Allotment standards,&#34;. http://www.moe.go.kr/en/down/curriculum-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