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更上半層樓:卑南遺址出土石梯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更上半層樓:卑南遺址出土石梯之研究"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更上半層樓:

卑南遺址出土石梯之研究

*

葉 長 庚



摘 要

有些人對於考古遺址出土的「石梯」真正功能仍存在疑慮,本文除了整理相 關學者的討論內容外,透過對「石梯」上的使用痕進行觀察與分析,進一步佐以 數位處理方式分析其作為梯子使用時的情形,再藉由統計分析針對其行為模式進 行說明。 卑 南 遺 址 出 土 「 石 梯 」 的 使 用 角 度 主 要 在 40°-60° 間 , 往 上 爬 升 約 100-130cm,大約是半層樓的高度。藉由與臺灣原住民傳統住屋型式進行討論, 卑南遺址史前建築結構可能部份與豎穴式建築的概念相似,後續或許可以結合出 土石柱、砌石圈等結構現象進一步瞭解史前卑南遺址的聚落型態。 關鍵字:卑南遺址、老蕃社遺址、石梯、建築結構、豎穴式建築

* 本文曾於「2010 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進行初步發表,今得以進一步完成並正式 發表,需感謝李坤修先生提供石梯相關資訊以進行研究、劉宜婷女士協助進行石梯測繪與 數化作業、林娜維女士與黃詩婷女士在繪圖上的協助、以及夏麗芳女士提供石梯相片;由 衷感謝二位審查人與責任編輯所提供的寶貴意見與悉心指點,讓本文得以結構性地將材料 鋪陳與補充原本不足之處,並且著實刺激筆者在此議題上的思考。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2)

Take a Step Up:

Research on the Stone Ladders of the Peinan Site

Chang-keng Yeh

*

ABSTRACT

There is still some question as to how exactly stone ladders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used.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is issue. The processing marks on the stone ladders is then discussed and combined with digital management to analyze how the stone ladders were u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further applied to extrapolate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people who used the ladders.

The usage angle of stone ladders at the Peinan Site is mainly between 40 to 60 degrees; and the vertical height is about 100 to 130 centimeters, which is approximately the height of a half-story house. Comparing this with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structure types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it is highly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e prehistoric building structures of the Peinan Site were similar to pit houses. By further combination with stone pillars, masonry circles and other features unearthed, we might ge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ettlement pattern of the Peinan Site.

Keywords: Peinan Site, LFS Site, stone ladders, building structure, pit house

(3)

前言

石梯是梯子嗎?

Are “stone ladders” truly ladders?

卑南文化人使用片岩,在寬闊的平面上鑿出了幾個等距離的凹槽,製 作成長方形的石梯(或石槽)。有趣的是,石梯都殘缺不全,所以沒 辦法確定完整的長度,寬度則大約在70 至 80 公分。曾有考古學家認 為石梯可能是用來餵豬的容器,也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應該是當作梯子 來使用。一般來說,考古學家認定它是建築物的附屬設施,但它真正 的功能,至今仍然無法有確切的答案。 上述文字是目前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心針對「石 梯」的展示說明內容;然而,這類型標本的功能真的沒有確切的答案嗎?其實從目前相 關文獻的討論,以及透過對這些「石梯」的觀察,皆已提出對其功能的直接論述,本文 將針對此一論述進行更多面向的討論。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目前存放於史前館的「石梯」標本,除了整理過去已發表之相關 資料外,重點在於整理與測量目前已知卑南遺址出土之「石梯」標本,並藉由直接觀察 與透過AutoCAD 進行數化及分析,嘗試對「石梯」如何作為梯子使用與其衍生出來的 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文獻回顧

臺灣考古學關於「石梯」的研究文獻非常有限,對於此類型遺物功能的論述也來自 早期幾位學者的看法,主要包括有作為石槽或石梯兩種不同的意見。本章整理相關文 獻之內容,並說明本研究進一步補充的面向。 最早有關卑南遺址「石梯」的記載是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79:119-120)在卑南 遺址進行發掘時調查所發現的3 件「石梯」,當時他們稱之為「石造容器」,認為「石 造の容器は硬砂岩を用いたものである。ほぼ方形で盆形の凹部造形がなされてい る。 おそらくその部分に餌料を入れたものであろぅ。アミ族•ヤミ族等が豚に餌を 与える際に大形の容器を用いることから考えて豚に餌を与える際の容器として用い られていたものでなかろぅかと推察される。」1並記錄這3 件遺物的長度在 143-151cm

(4)

之間,寬度在86-92cm 間,梯槽數為 3-4 個,材質被認為皆為硬砂岩,藉由類比阿美族 與雅美族(達悟族)認為其可能是作為飼料槽使用。後來,Egli(1972)認為出土於老 蕃社遺址的「石梯」應該是作為階梯使用,此所提及之「石梯」即本文中編號LFSSL001 之標本。 在1980 年代卑南遺址搶救發掘的過程後,宋文薰、連照美(1988:23-24)在發掘 報告中稱「石梯」為「大型石槽」,這段文字是較完整描述其型制與出土脈絡的記載: 共7 件,多以變質砂岩或片岩為石材。標本以在其平坦的寬面上具有 多個大致等距、等大小的凹槽為特徵。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完整的標本, 所以無法明確知道一件石槽上的凹槽數。現以保存較完整的編號A1 的石 槽為例說明其形制。A1 標本二端都已殘缺而不全,標本殘長 215cm,寬 68cm,厚 10cm,目前所見的凹槽數為 4 個半,亦即原來標本至少有 5 個 以上的凹槽,槽距在8cm 左右,個每凹槽的大小長 30cm(指標本長軸平 行的凹槽上緣距離)、寬47~50cm,槽底面自一寬邊向另一寬邊深下形成 一斜面。連同第9~10 次發掘時所出土的一件大型石槽,總共 8 件的標本 中保存較完整的3 件標本都是在現在地表以下 40cm 左右的土層中以槽面 朝下的方式出現,而其出土位置則在2 號砌石牆東側的成排砌石圈與成排 的小住屋等建築結構之間。其他的標本則保存的部分較小,亦即破損較嚴 重,多出現在亂石堆中。目前尚無法知道這些大石槽的用途,有學者曾推 測其可能放豬食的『石造容器』(國分、金關1957:119)或『石階』(Egli 1972: 248),但迄今為止,所有『大型石槽』的出土資料都不足以支持那 一種說法。」(連照美、宋文薰2006:151) 「石造容器」、「石梯」、「大型石槽」呈現出學者透過不同的角度來論述此類遺 物的意義;早期學者以民族誌類比、形制觀察的推測,到了卑南遺址的發掘有了較明 確的出土脈絡後,學者認為從出土資料仍無法直言其功能,故採取「大型石槽」此較不 具直接功能性的名稱代表此類型遺物。 在較晚近的研究資料中,葉美珍(2004:27-38)透過觀察對「石梯」提出對此類遺 物整體性的描述: 用片岩啄製而成之單面加工器物,形制大而厚重,呈長條形,最大器 物長度超過2 公尺,寬約 70cm,厚達 15cm。其加工面出現並列之長方格

(5)

狀,曾有日籍學者稱之為石槽,並推測可能是餵豬之飼料槽。近年來研究 者之觀察,發現這項器物之每一方格「槽」均為單向傾斜,且出現單向軟 耗的痕跡,故推測其為石梯之可能性較高。由於石梯厚重,需耗費大塊石 材,而且出現頻率不高,因此可能不是一般房屋所使用。 雖然筆者亦認同這段文字對「石梯」的描述與推論,然而本文將針對每一件「石梯」 標本進行細緻的記錄與分析,除了進一步具體比較與過去資料的差異性外,將透過數 值分析來推測其被使用的行為模式,並且透過早期臺灣原住民建築資料彙整類比推論 卑南遺址「石梯」與建築的可能型態。所以,相較於過去研究,本文更完整呈現「石梯」 的遺物資料,並藉由數位處理與統計資料進行分析,以及整合出土資訊與民族誌資料 進行討論。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依序為標本記錄、數化與分析、資料彙整與類比。 針對標本進行觀察與較細緻地記錄是本文研究基礎,主要針對卑南遺址出土的14 件「石 梯」與1 件出土於老蕃社遺址的「石梯」,共計 15 件石標本,其中大部份的標本存放 於史前館,僅1 件卑南遺址出土之「石梯」目前仍被置放於南清宮前戶外空間。 在標本記錄部份,首先進行直接的觀察與繪測,將遺物資料記錄於登錄表中(詳附 錄),其資訊包括有「物理屬性」、「梯槽數」、「階面數」、「材質」、「特徵描述」、 「標本現況」、「梯槽測量資料」、「階面測量資料」等,並繪測其俯視圖、剖面圖以 及進行拍照。 標本繪圖部份以1:10 的比例進行繪製,先將各個「石梯」正面的俯視圖繪出,再 進行剖面圖的測繪;剖面測繪以其長軸方向中間區域為主,因為可能是較頻繁被踩踏 的區域,而背面大都為平整狀且與分析方法無關,故以虛線表示並未細緻測繪。 登錄資料中,「物理屬性」記錄有標本的長、寬、厚等數據,皆以「石梯」目前標 本保存之現況進行量測,重量因不易測量故未進行;「特徵描述」則為筆者觀察結果之 記錄。在描述中所以使用的名稱,「正面」指涉「石梯」帶凹槽面、「梯槽」指涉其凹 槽部份、「階面」則是梯槽間凸起部份中被使用時踩踏的部份、「頂部」為石梯架在高 處之一端,「底部」則為石梯低處端,即為各梯槽中階面所在之一端;梯槽與階面的編

(6)

圖1 「石梯」俯視圖繪測成果及記錄屬性說明(以 PNSL001 為例,劉宜婷繪) 號方式都是由梯子底部往上算起,也就是最靠近底部之一階是第Ⅰ梯槽和第1 階。 在進行資料數化部份,先將標本測繪圖利用電腦軟體(AutoCAD)進行數化,並藉 由 AutoCAD 之功能進行每一個階面和水平面的「階面傾斜角度」數值量測,再透過 AutoCAD 將其調整到可能的「使用角度」以進行使用情形之模擬,如此便可得到該「石 梯」在該角度下被使用所能產生的「前進距離」與「爬升高度」,前者代表使用時在水 平方向前進的距離,後者則是帶垂直方向上爬升的高度。 圖2 「石梯」剖面俯視圖繪測成果及階面傾斜角之量測說明(以 PNSL001 為例, 劉宜婷繪)

(7)

圖3 「石梯」使用情形模擬說明(以 PNSL001 為例,劉宜婷繪) 「階面傾斜角度」是利用AutoCAD 計算標本平擺置放時階面與水平線所形成之夾 角,代表如果將「石梯」與地面以此角度擺置使用時,該角度之階面就會呈現水平或平 行地面之狀態。然而,「石梯」上各個階面的傾斜角度皆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模擬使用 情形時,必需選擇最小的階面傾斜夾角進行模擬;因為若使用時擺置的角度大於最小 階面傾斜角度時,代表會造成小於該角度之階面呈現向外側下傾的情況,在進行踩踏 時就會容易腳滑而不易被踩踏。另外,階面傾斜角度、前進距離與爬升高等等數據都 是必須直接透過軟體進行計算,因為考量到其厚度的影響,所以並不適合以石梯長度 透過畢式定理進行換算。

「石梯」資料與分析

本文研究材料總共包括14 件卑南遺址出土的「石梯」與 1 件老蕃社遺址出土的「石 梯」,其中卑南遺址出土的10 件標本保存於史前館典藏庫中、1 件於考古現場的發掘探 坑中進行現地展示(PNSL001)、在史前館卑南遺址的展廳與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

(8)

心中則各展示1 件「石梯」(分別為PNSL014 與 PNSL002),另外,有 1 件(PNSL015) 目前仍置放於南清宮外;而唯一出土於老蕃社遺址的「石梯」(LFSSL001)目前保存於 卑南文化公園的考古工作室。前述共計15 件標本之登錄表詳見附錄,本章主要針對「石 梯」所觀察與取得之數據資料進行分析。

使用痕的觀查與描述

對於「石梯」功能是作為容器或階梯使用的爭論,雖然連照美、宋文薰(2006:151) 認為從出土資料尚無法確定「大型石槽」的功能,但葉美珍(2004:27-38)認為從形制 與使用痕觀察其作為梯子的可能性極大。 本節亦將先由「石梯」使用痕的觀查與描述切入,然而其使用痕的產生與石梯材質 有極密切的關係,過去資料中曾認為石梯以硬砂岩、變質砂岩、片岩為石材,然本文 觀察 15 件標本皆以整塊石材加工製成,且皆選擇石英雲母片岩。此類石材在垂直片理 方向的破裂面上能看到明顯的片理,若未經過修整(磨製)或使用消耗則會十分粗糙, 但可以發現在各個「石梯」階面上會存在明顯光滑區域,而且所有標本的階面皆靠底部 一端,且傾斜方向皆相同,並且這些光滑區域主要集中在各個階面的中間區域,階面 兩側的光滑程度明顯較中間為低,因此可以推測這些標本主要僅在階面處被使用,且 使用面皆朝向同一方向,亦恰為梯槽較低的一側。 由於「石梯」階面通常比梯槽其它區域的光滑程度較為明顯,應可判斷為在製作完 成後經不斷地踩踏造成磨耗而遺留之使用痕,故推測其為踩踏面;所以從標本的使用 痕跡觀察的現象,可以認為較有可能作為階梯使用,才較符合其使用痕所遺留的現 象。而若是作為一般石槽或是飼料槽,其使用痕應該會與目前的現象不同,較可能在 梯槽四周皆可發現磨耗程度相當之使用痕;以在花蓮縣芳寮遺址與月眉遺址所發現的 石槽(圖4 與圖 5)進行對照,可以發現除了凹槽側壁的角度不同外,亦沒有梯槽單向 傾斜的現象,且前述的使用痕模式並未在這兩件石槽上出現。當然,筆者認為有更多 的線索指涉這些標本是被作為梯子使用,將在後面陸續論述。 連照美、宋文薰(2006:151)及葉美珍(2004:27-38)都觀察到當「石梯」 平放 時,梯槽主要呈現一單向傾斜,即呈一側較高一側較低的斜面狀,從筆者的觀察,發 現除了少數標本梯槽底部呈接近水平狀外,如PNSL009 與 PNSL014,其餘高達 86%的 標本皆呈單向傾斜狀,且每一件標本的梯槽傾斜方向皆相同,靠近頂部側較高,靠近 底部側較低,可以推測為「石梯」在使用時容納使用者腳掌踩踏的空間。

(9)

圖4 芳寮遺址的石槽 圖5 月眉遺址的石槽 雖然大部份標本都不是非常的完整,但仍有幾件較為完整者,如 PNSL001、 PNSL003、PNSL014、LFSSL001,其中 LFSSL001 其底部與頂部皆幾乎沒有破損的情 形,或許可視為一完整的「石梯」,目前並未發現具有起過6 個階面與 6 個梯槽的標本, 但LFSSL001 僅較次大的 PNSL001 多 1 個階面,長度上卻長了 62cm,除了可能多了階 面1 至底部間有一段沒有製作梯槽的區域外,似乎呈現出在這兩個遺址製作「石梯」的 差異;石梯底部未進行梯槽加工的現象亦出現在PNSL002 與 PNSL004 的底部,這可能 是石梯底部的一種形制。

數據資料與分析

除了對於「石梯」直接的觀察外,筆者認為透過相關數據的分析亦能提供其作為階 梯使用的佐證,故將其相關數據資料整理如表一,並彙整各個標本之剖面與模擬使用 情形分別為圖6、圖 7。 在本次記錄的15 件「石梯」中,大多數皆為殘斷的標本,僅有 4 件石梯有 5 個以 上的階面,長度皆在180cm 以上,其中最大者為老蕃社遺址出土之「石梯」(LFSSL001) 共有6 個階面與 6 個梯槽,長度達 275cm,卑南遺址出土最大者(PNSL001)則長度為 213cm,共有 5 個階面與 6 個梯槽;藉此推估卑南遺址出土「石梯」最多為 5.5 個階, 若透過目前各標本長度換算每一階長度再乘上5.5 即可得到估長度,而此可以推測卑南 遺址最長的「石梯」可能達到233cm。

(10)

表1 卑南遺址出土石梯測量與分析數據資料表 標本編號 長度 寬度 厚度 梯槽數 階面數 最小角 最大角 前進距離 爬升高度 推估 高度 PNSL001 213 92 15 6 5 37° 51° 163 135.7 213 PNSL002 130 73 14 2 3 53° 67° 69.5 91.2 238 PNSL003 188 69 12.5 6 5 43° 68° 148.9 116.2 188 PNSL004 122 70 8 2 3 49° 56° 82.7 88.1 224 PNSL005 90 72 12 2 2 46° 46° 51.1 58.9 248 PNSL006 66 72 11 3 2 52° 53° 40.8 48.2 182 PNSL007 155 86 9.8 5 4 46° 63° 109.7 113.1 213 PNSL008 135 72.5 13.5 4 4 48° 60° 86.2 98.6 212 PNSL009 164 79 13.5 4 4 51° 83° 100 126.4 226 PNSL010 69 71.5 10.5 2 2 56° 60° 37.1 57.3 190 PNSL011 148.5 91 16 4 3 60° 66° 71.7 130.4 233 PNSL012 138 81 16 4 3 64° 70° 58.7 118.1 217 PNSL013 空號2 PNSL014 208 72 13 5 5 未測量 未測量 未測量 未測量 229 PNSL015 187 99 16 5 5 56° 67° 109.14 165.43 206 LFSSL001 275 82 22 6 6 43° 50° 233.3 151 275 註:長度、寬度、厚度、前進距離、爬升高度之單位皆為 cm,最小角與最大角分別代 表各標本其階面傾斜角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推估長度之計算以標本長推估每階 長度再乘上5.5 階。 從表1 可以發現最長的「石梯」為 LFSSL001,從長寬資料來看,可以發現「石梯」 的寬度大多集中在69-99cm 的範圍內,不論其長度如何,與寬度之間的相關性是非常低 的,即「石梯」的寬度有一定的範圍,此亦符合梯子使用的概念,不論梯子有多長,寬 度是差不多的,而69-99cm 是符合一位成人可以踩踏通行的寬度。

(11)

圖 6 「石梯」剖面圖(劉宜婷繪) 圖 7 「石梯」以最小階面傾斜角度模 擬使用之情形(劉宜婷繪)

(12)

雖然本文所分析的15 件標本中僅 5 件長度超過 185cm,其餘皆屬殘斷之標本,但 從表2 長寬散佈圖來看,可以發現其二者間相關性較低;利用 SPSS 針對各件「石梯」 的長度與寬度數值進行相關性的檢定,以 Pearson 檢定所得的結果(表 2)相關係數為 0.435,看是略有相關性,但其顯著性為 0.105,而如果採用推估長度進行檢定,則相關 係數為0.111,所以可以支持前述石梯長度與寬度間沒有顯著相關的假設。 表2 利用 SPSS 計算石梯長度、推估長度分別與寬度的相關性 長度 寬度 長度 Pearson 相關 1 .435 顯著性 (雙尾) .105 個數 15 15 寬度 Pearson 相關 .435 1 顯著性 (雙尾) .105 個數 15 15 推估長度 寬度 推估長度 Pearson 相關 1 .111 顯著性 (雙尾) .693 個數 15 15 寬度 Pearson 相關 .111 1 顯著性 (雙尾) .693 個數 15 15 再從「石梯」的長度與厚度資料來看,可以發現其厚度主要集中在9.8-16cm 之間, 僅有PNSL004 小於 9.7cm,而 LFSSL001 則遠大於 16cm 為 22cm,也是最偏離其它石梯 資料的(圖9),推測可能因其為是最長的石梯,為兼顧石梯的強度或耐用性,更可見 此件標本較其它件標本為大件,且規格可能不同於其它標本。藉由SPSS 使用平均連結 法針對長度、推估長度分別與寬度進行集群分析(圖10),亦可明顯看出 LFSSL001 是 被區分出來的離群值。

(13)

圖9 石梯長度與厚度數據 XY 散佈圖 從「石梯」的數據資料表中可以看出階面數與梯槽數最多者為FLSSL001,有 6 個 階面與6 個梯槽,次多者為 PNSL001 與 PNSL003,各皆有 5 個階面與 6 個梯槽,以及 PNSL014 與 PNSL015,各皆有 5 個階面與 5 個梯槽,這四件標本有一個共同的現象, 就是底部明顯殘斷,這個現象筆者認為與「石梯」的棄置過程相關,後文會再進行討 論。 圖10 利用 SPSS 平均連結法對「石梯」長度、推估長度分別與厚度數據進行集群分析

(14)

模擬使用情形分析

如前文研究方法所示在「石梯」模擬使用部份是透過AutoCAD 所進行,取得之階 面傾斜角、前進距離、爬升高度等數據如表1,而採用最小階面傾斜角模擬其使用情形 如表1。 「石梯」的模擬使用情形是筆者假設其在作為階梯使用時,階面是作為踩踏使用, 所以為了方便踩踏,在使用時階面應保持水平狀態才便於踩踏。然而在本研究過程 中,透過觀察發現每一件標本其各個階面的角度皆不完全相同,經過電腦軟體對階面 的角度進行測量,亦發現每個「石梯」的各個階面角度皆不完全相同;所以針對此一現 象,筆者認為「石梯」在使用時階面可以向其內部下傾,而不會向「石梯」外側下傾, 因為前者尚便於踩踏,並不會影響使用時的功能,而後者就容易造成踩踏時下滑的可 能性增加。 綜上,筆者認為「石梯」中最小角的階面可能代表這個標本使用角度的最大角,因 為如果其使用角度大於階面角度,就會造成該階面呈現向外下傾的情形,這樣不論是 爬上樓梯或是下樓梯,都不利於踩踏而造成滑倒的情形。 由圖11 看來可以發現目前所測量到的「石梯」階面傾斜最小角主要分佈在 37°-64°, 最大值雖是64°,但這個數值屬於極端值,且因 PNSL012 僅殘留 3 個階面,故推測此件 圖11 「石梯」之各個階面傾斜角分佈圖3

(15)

標本可能存在其它的最小傾斜角。所以在扣掉極端值後,可以發現主要集中在 40°-60° 之間,除了 PNSL001 外,這個數值大概可以被視為是「石梯」主要的使用角度,即便 是最大角也很少超過70°。 另外,可以從最小傾斜角的描述性統計資料(表3)來看,平均數、中位數分別為 50.29、50.00,標準差是 7.258,四分位全距為 11,而最大傾斜角的平均數、中位數分 別為61.43、61.50,標準差是 9.804,四分位全距為 15,可以發現階面傾斜角大部份都 集中在最小傾斜角四分位全距範圍。所以推測「石梯」可能的使用角度會集中在40°-60° 之間,應屬於合理的推測。 表3 石梯階面傾斜角度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最小角 最大角 統計量 標準誤 統計量 標準誤 平均數 50.29 1.940 61.43 2.620 平均數的 95% 信賴區間 下限 46.09 55.77 上限 54.48 67.09 刪除兩極端各 5% 觀察值之平均數 50.26 61.09 中位數 50.00 61.50 變異數 52.681 96.110 標準差 7.258 9.804 最小值 37 46 最大值 64 83 範圍 27 37 四分位全距 11 15 偏態 .142 .597 .413 .597 峰度 -.138 1.154 .367 1.154 所以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石梯」若作為階梯,使用上是具有爬升功能, 其使用角度大概在40°-60°度之間,這是符合一般梯子使用時的情況;其中如 PNSL001

(16)

則是屬於使用角度較小的石梯,所以其爬升高度就會小於前進距離。然而,「石梯」的 實際使用進一步須與其建築結構(房舍)的型態吻合,在後文將進行這面向的討論。 在推估「石梯」的使用角度之後,進一步透過電腦軟體分析其實際使用效果,也就 是在使用時,會造成使用者走完「石梯」後在水平方向上的前進距離與在垂直方向的爬 升高度,特別是後者代表的是「石梯」實質的功能,從分析資料的結果看來,顯示一個 完整的「石梯」應可以提供使用者至少達到爬升100cm 的高度,更甚至可能達到 130cm 以上,以 100-130cm 這樣的高度而言,一位成年人亦不容易輕鬆地進行爬上爬下的動 作,而這樣的高度落差亦代表「石梯」使用的必要性。

相關議題討論

在推估「石梯」其功能與模擬使用之情形後,筆者將針對衍生之相關議題進行討 論,故本節除了針對其分析結果的論述外,將透過形成過程、民族誌材料與出土資料 進一步討論相關議題。

綜述卑南遺址出土「石梯」

總結前述對於「石梯」的了解,卑南遺址出土的「石梯」皆是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 進行加工而成,形制主要呈現長方形,在其上會加工出5-6 個梯槽與階面,梯槽主要呈 單向傾斜的情況,部份標本在第1 階面與其底部間可能無梯槽的加工,「石梯」的長度 與寬度之間並無明確的相關性,所以其寬度(69-99cm)都差不多足以供一個人通行使 用。 另外,從「石梯」的厚度來看,似乎都集中在一定的厚度(9.8-16cm),但本次研 究中FLSSL001 在長厚比上與其它標本有明顯的區隔,從此案例來看,筆者認為如果要 製作較長的「石梯」的確可能利用較厚的石材,可能是為了加工或使用上的需求。但從 另一面向來看,老蕃社遺址位於坡度較陡的山坡上,而卑南遺址則屬於較為平緩的河 階地與檳榔四格山沖積扇上,二者間地形的差異性極可能是反映出「石梯」長度差異的 主要原因。總之,目前卑南遺址並未發現長達275cm 的「石梯」,推測大部份「石梯」 的長度應該集中在190-230cm 之間。 而「石梯」在使用過程中經人長期的踩踏會在階面甚或是梯槽底部留下光滑的使用 痕,從使用痕的分佈區域,可以瞭解過去人在使用石梯時主要踩踏區域都集中在階面

(17)

的中間,靠階面兩側的區域幾乎沒有使用痕的產生;另外,在幾件標本的第1 個階面上 所留下使用痕都不如其它階面的使用痕光滑,所以表示當時在使用「石梯」的時候,第 1 個階面的踩踏行為會少於其它階面,以筆者個人經驗,似乎蠻符合人在使用梯子的行 為結果。 透過電腦軟體的分析結果,可以瞭解「石梯」在使用時其角度應該在 40°-60°度之 間,使用者藉由石梯可以爬升至少110-130cm 以上的高度。

關於「石梯」的棄置過程

談過「石梯」的使用過程後,筆者認為從其出土資料中,可以看到一些「石梯」被 棄置的行為過程。 在發掘報告的圖版中(連照美、宋文薰2006:63)可以看到「石梯」的出土情形是 正面朝下的情況,連照美、宋文薰(2006:151)提到「保存較完整的 3 件標本都是在 現在地表以下40cm 左右的土層中以槽面朝下的方式出現,而其出土位置則在 2 號砌石 牆東側的成排砌石圈與成排的小住屋等建築結構之間。」而這個現象也於目前卑南文化 公園考古現場出土的「石梯」一樣,筆者認為這樣的現象不僅反映出其棄置的行為過 程,更暗示其與建築結構間的關係。 透過對考古現場出土的「石梯」觀察,筆者認為「石梯」在棄置的時候,應該是由 頂部往外推覆,而將其「覆蓋」在平地上,這個行為可能也是造成 PNSL001 底部折斷 破損的原因。而 PNSL003、PNSL014、PNSL015 皆屬於較完整的標本,三件也皆與 PNSL001 一樣在底部明顯殘斷。這個棄置過程當然不僅代表「石梯」本身不再被使用, 極有可能代表其所附屬共存的建築物被棄置不再使用,所以進一步將「石梯」翻覆棄 置;另外一方面,也代表較完整之石梯正面朝下出土之情形,可推測該位置可能是石 梯底部架設的低處面,意即由該低處面使用石梯爬上較高處面。 所以對於石梯被棄置的過程,嚴格來說應該要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石梯本身被 棄置,可能是石梯不堪使用而被丟棄,如此石梯可能會呈現已毀損的情況,並因不能 再使用而被移開原本的位置;然而,本段所討論到石梯的棄置行為,背後的意義是對 整個建築物的棄置,也就是不再使用這個建築物了,亦不希望該建築物再被其它人所 使用,所以會有如此石梯的棄置行為。

(18)

民族誌資料與相關討論

就「石梯」的使用行為模式進行大致的討論與掌握後,或許應進一步討論其究竟是 被使用於何種型式之建築,然而至目前為止,並沒有針對史前卑南遺址建築或屋舍型 式的直接研究,因此筆者嘗試藉由民族誌資料的整理進行辨證,以歸納「石梯」可能被 使用在何種建築型式之中。 2012 年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出版了《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 集》(上)、(下)兩冊(黃志弘、楊詩弘2012a,2012b),其內容主要收錄了千千岩 助太郎歷時十年於臺灣各地原住民部落踏查的測繪手稿與圖版等資料;透過這些資料 對於瞭解臺灣原住民傳統住家的形態有極大的幫助,亦可協助作為考古資料的類比與 參考,故筆者彙整其中有「階梯」之相關資料如附表,同時亦對照千千岩助太郎(1960) 所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總共包括37 座建築物、50 座階梯,並分別登錄其階梯類 型、族別、社別、建築結構型式、階梯使用情形、階梯數量、階數、推測材質等相關 資料,詳細彙整資料可見附表4。 從彙整資料中,可以看出其階梯的型式包括有竹梯、木梯、木刻梯、石砌梯等, 其中木刻梯指涉以單一樹幹刻鑿出梯槽之型式,竹梯與木梯大部份可將其整座移動使 用,部份木梯是以木板堆砌成階梯,與由石板或礫石堆砌而成的石砌梯同屬無法整座 移動使用之型式。本文所討論的「石梯」在型式上與木刻梯較為相似,是以單一岩塊刻 鑿出梯槽,雖然亦屬可整座移動型式,但如需進行移動使用仍需考量其它因素之影 響,包括其重量與尺寸大小等。 在50 座階梯中,有 6 座為木刻梯,主要皆用於干欄式建築型式的涼臺或集會所, 階數至少有5 階以上;7 座石砌梯中有 5 座被建置在豎穴式建築中,作為通往室內的入 口。另外,有少部份木梯是被用於上下屋頂或室內架高之空間使用。 在這37 座設置有階梯之建築中,有 12 座是干欄式建築、17 座是豎穴式建築,可以 說是會設置有階梯的主要建築型式。在階數方面,僅有 3 座建築設置的階梯在 2 階以 下,多數階梯的階數集中在3 至 5 階之間,有 30 座建築共 42 座階梯是如此。

(19)

圖12 於屋內入口處採用木梯之豎穴式建築 (資料來源:改繪自黃志弘、楊詩弘主編2012a:1574,黃詩婷繪) 圖13、於屋前採用石砌梯之豎穴式建築 (資料來源:改繪自黃志弘、楊詩弘主編2012b:344,黃詩婷繪) 另外,達悟族有部份建築型式無法明確判斷,亦有部份階梯可能屬於非建築物區 域,例如種植粟之區域,且不論是房屋建築內或外部常有不同高度的臺階,排灣族的 部份建築亦有相同現象。 從民族誌資料顯示帶有階梯之建築型式最有可能者為干欄式建築或豎穴式建築; 資料中共 50 座階梯皆非本文所稱之石梯型式,從外形來看,與「石梯」較相似以單一 木幹加工缺刻的木刻梯,主要被使用在干欄式建築型式的涼臺或集會所,若從材質來 看,以石塊堆砌而成的石砌梯則主要被設置在豎穴式建築中。 筆者思考「石梯」在使用上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可能是重量,利用其尺寸計算其體積 (扣除梯槽),再依石英雲母片岩之比重2.74g/cm3,即可粗估PNSL001 的重量至少有

(20)

454kg。可以想像在使用時,「石梯」的架設方式必需能承受將近 600kg 的重量,而在 干欄式建築使用階梯的架設方式主要以頂部與底部兩處支撐,中央部份則為簍空情 形;而豎穴式建築則將階梯設置於地面上,是屬於平均式的支撐,支撐面積較前者大 上許多。 因此,由於「石梯」的重量導致其使用時應該是置放於土堆上方而非下方鏤空的情 形,不同於干欄式建築使用木刻梯僅在頂部與底部有所支撐的情況。如此,似乎暗示 卑南遺址史前建築型式可能與豎穴式建築型式較為相關,可能與民族誌記載中泰雅族 或達悟族的住屋建築概念相似,即建築結構的部份空間較當時的地面為低。

更上半層樓,從石梯談卑南遺址建築結構的嘗試

關於卑南遺址出土的建築結構,連照美(2003:58-60)將對建築遺跡分為「舖石地 面」、「立石結構」、「小住屋」、「砌石牆」、「砌石圈」等類型,並認為「小住屋」、 「立石結構」、「礫石地面」三者為「住屋建築體的不同部份,亦即後室、前室(可能 再分前後兩個部份)及前庭」,而屬於「儲藏結構」的砌石圈則位於住屋的西側,基本 上目前考古現場出土的結構型態亦與過去的研究相同。 由於卑南遺址出土「石梯」的數量並不多,從僅有幾件較完整的石梯出土情形來 看,石梯主要皆出土於砌石圈結構與住屋結構之間。以考古現場出土的情況(圖14)而 言,「石梯」出土的位置則位於小住屋的東側,若配合前段對於「石梯」棄置過程的推 測,其使用應該是由小住屋往外爬上立石結構的區域,而以考古現場的「石梯」為例, 這二個區域的高低差應超過 100cm,此高度差亦約略與其西側砌石牆所築起之高度相 當。如此可以想像過去住屋的地面情形,「石梯」槽面向下出土所在的平面為較低處 面,可能是建築時由當時地面向下挖之部份,而後在其另一側以礫石堆砌而成砌石 牆,顯示出卑南遺址史前建築結構在建造時,即規劃有不同高度的平面空間。 圖14 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出土「石梯」之情形(由北往南拍攝)

(21)

另外,在目前考古現場出土的「石梯」南側可以看到一件可能是卑南石柱底部的殘 留,一般認為石柱可能是屬於建築結構的一部份,倘若將石柱動輒超過3m 的高度視為 建築結構的最高點,配合石梯的爬升高度代表著地面向下的深度,那或許可以推測當 時建築露出地面的高度會較石柱本身的高度低上許多,而建築的內部空間可能就存在 高處面與低處面的落差。 然而如葉美珍(2004)所言:「由於石梯厚重,需耗費大塊石材,而且出現頻率不 高,因此可能不是一般房屋所使用。」對應到卑南石柱亦是如此,並不是所有史前卑南 聚落內的屋舍結構都使用大型石材製作之「石梯」或石柱作為房舍的階梯或柱子使用, 當然似乎也代表當時屋舍結構可能不只有單一的樣貌。

結 論

總結而言,從「石梯」之形制、使用痕的觀察可以確認是作為梯子使用,而從相關 的數據分析亦能佐證與呈現石梯被使用的過程。 可是,「石梯」動輒達到 100cm 以上的爬升高度,幾乎是現代建築物半層樓的高 度,不禁令人想更進一步瞭解史前卑南文化部份的房舍結構的型態到底是否為豎穴式 建築型式,而卑南石柱作為建築結構的一部份,似乎在本研究中能有些微的連結,但 這些仍有待後續考古工作與研究持續進行。 本研究從單一類型的器物研究嘗試去推測過去人類的行為模式,並進一步企圖與 相關的空間或議題進行討論,但仍受限於出土材料的影響,不僅在數量、標本完整 性、出土脈絡等皆不足以保證本研究能具有全面的詮釋性,例如在研究上不能排除後 堆積過程的影響,也不能排除「石梯」在棄置後被再利用的可能性,所以本研究僅能說 是就目前所看到的資訊進行分析所得的成果。

附 註

1. 「石造的容器是使用硬砂岩,大致是方形,但也有盆形,可能裝飼料用的。由阿美 族、雅美族餵豬時使用的大型容器推測是餵豬用的容器。」(翻譯引自金關丈夫、 國分直一著,譚繼山譯1990:146)

(22)

2. PNSL013 於 2011 年於「2010 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中發表時,被視為卑南 遺址出土之石梯),後經李坤修先生告知與查證宋文薰(1980:圖版肆捌)記載, 確認其為 Egli 於臺東太平(即老蕃社遺址)所發現之石梯,本文已將其標號改為 LFSSL001,為避免混淆故將原標號以空號表示。 3. 已刪除部份因破損而無法量測原始資料之階面傾斜角數值。 4. 受 文 章 版 面 限 制 , 有 關 千 千 岩 助 太 郎 調 查 彙 整 料 可 於 下 列 網 址 下 載 : http://peinansite.nmp.edu.tw/FileUpload/ScholarReport/ckyeh2016.pdf, 或洽筆者:changkengyeh@gmail.com。

引用書目

千千岩助太郎 1960 《台湾高砂族の住家》。臺北:南天。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刊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編,頁 93-220。臺北:中央 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1988 《卑南遺址第 11-13 次發掘工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 二種。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79 《台湾考古誌》。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 1990 《台灣考古誌》(台湾考古誌)。譚繼山譯。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連照美 2003 〈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聚落形態初探〉。刊於《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 論文集》。連照美著,頁53-7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連照美、宋文薰 2006 《卑南遺址發掘 1986-198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3)

黃志弘、楊詩弘編 2012a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上)》。臺北:國立臺北科 技大學。 2012b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下)》。臺北:國立臺北科 技大學。 葉美珍 2004 《卑南遺址與文化—概要及書目彙編》。臺東:臺東縣政府。 Egli, Hans

(24)

卑南遺址出土石梯資料彙整表

標本編號:PNSL001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213cm,寬 92cm,厚 15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6 階面數:5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頂部大致完整,底部殘斷,梯槽Ⅰ嚴重破損,整體大致完整。階面皆有光 滑的使用痕,主要集中在各階面的中間區域,階面兩端的使用痕較不明 顯;第一階面較其他階面光滑程度較低。 標本現況:置於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內進行展示。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60.0cm,寬 30.0cm 梯槽Ⅱ長 70.0cm,寬 28.0cm 梯槽Ⅲ長 71.0cm,寬 27.0cm 梯槽Ⅳ長 72.0cm,寬 26.0cm 梯槽Ⅴ長 72.5cm,寬 27.5cm 梯槽Ⅵ長 70.5cm,寬 12.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11.5cm,傾斜角度 37° 階面2 深度 13.5cm,傾斜角度 40° 階面3 深度 12.5cm,傾斜角度 41° 階面4 深度 13.0cm,傾斜角度 47° 階面5 深度 11.5cm,傾斜角度 51° 標本編號:PNSL002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30cm,寬 73cm,厚 14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2 階面數:3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第1、2、3 階面皆有明顯使用痕跡,底 部大致完整,從階面 1 至底部之間並無梯槽的加工情形,上半部殘斷,整 體呈底部略窄頂部較寬的情形。 標本現況:置於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內進行展示。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55.0cm,寬 30.0cm 梯槽Ⅱ長 57.0cm,寬 29.5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7.0cm,傾斜角度 60° 階面2 深度 8.0cm,傾斜角度 53° 階面3 深度 8.0cm,傾斜角度 67° 標本編號:PNSL003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88 cm,寬 69 cm,厚 12.5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6 階面數:5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下段有石英脈,底部看似完整,頂部

(25)

無明顯的損壞。有5 個階面,6 個梯槽,其中 4 個完整,梯槽呈斜坡狀。階 面 2、3、4、5 呈現十分光滑的情況,梯槽雖部份區域有光滑的使用痕情 形,但不若階面的光滑程度。本石梯由於階面5 已明顯受到損壞,故使用角 度以次小角43°為依據。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51.0cm,寬 27.0cm 梯槽Ⅱ長 53.0cm,寬 27.0cm 梯槽Ⅲ長 51.5cm,寬 27.0cm 梯槽Ⅳ長 50.5cm,寬 25.5cm 梯槽Ⅴ長 50.5cm,寬 24.0cm 梯槽Ⅵ長 48.0cm,寬 19.5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6.0cm,傾斜角度 63° 階面2 深度 6.5cm,傾斜角度 68° 階面3 深度 7.0cm,傾斜角度 43° 階面4 深度 5.5cm,傾斜角度 49° 階面5 深度 5.0cm,傾斜角度 37° 標本編號:PNSL004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22 cm,寬 70 cm,厚 8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2 階面數:3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石梯上段嚴重破損,僅餘下段的2 個梯 槽與3 個階面,從階面 1 到底部有段未製作梯槽的部份。階面 2、3 有明顯 光滑使用痕的區域,梯槽Ⅱ亦略有光滑使用痕,梯槽Ⅰ則全無光滑使用痕 的現象。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目前標本有岩屑剝落的情況。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47.0cm,寬 27.0cm 梯槽Ⅱ長 49.0cm,寬 24.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8.0cm,傾斜角度 49° 階面2 深度 7.0cm,傾斜角度 50° 階面3 深度 6.8cm,傾斜角度 56° 標本編號:PNSL005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90 cm,寬 72 cm,厚 12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2 階面數:2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石梯下半段嚴重破損,僅於1 個完整梯 槽。階面 1、2 皆有光滑使用痕區域,梯槽亦略有光滑使用痕現象。於頂端 階面上有一加工凹槽,寬8 cm,深 2 cm,表面較粗糙,由梯頂觀察此石梯

(26)

應有被二次加工利用。石梯左側上方有一凹槽加工痕跡。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48.0cm,寬 33.0cm 梯槽Ⅱ長 52.0cm,寬 33.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6.0cm,傾斜角度 46° 階面2 深度 5.8cm,傾斜角度無法量測 標本編號:PNSL006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66 cm,寬 72 cm,厚 11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3 階面數:2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石梯嚴重破損,僅餘一完整梯槽。 階面1、2 及梯槽底部皆有因使用造成的光滑表面。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55.0cm,寬 18.0cm 梯槽Ⅱ長 50.0cm,寬 22.0cm 梯槽Ⅲ長 46.0cm,寬 6.5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8.0cm,傾斜角度 52° 階面2 深度 8.2cm,傾斜角度 53° 標本編號:PNSL007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55 cm,寬 86 cm,厚 9.8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5 階面數:4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整體成長方形,大致完整。共有4 個階 面,5 個梯槽。頂部及底部皆有明顯修鑿痕跡,頂部有一個較新破口呈圓弧 狀。階面有因使用而產生的光滑表面,從其光滑程度判斷,階面1 的踩踏次 數應較少於其他階面。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56.0cm,寬 11.0cm 梯槽Ⅱ長 61.5cm,寬 28.0cm 梯槽Ⅲ長 61.5cm,寬 26.0cm 梯槽Ⅳ長 61.5cm,寬 28.0cm 梯槽Ⅴ長 66.0cm,寬 16.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9.5cm,傾斜角度 48° 階面2 深度 9.5cm,傾斜角度 50° 階面3 深度 8.5cm,傾斜角度 63° 階面4 深度 8.5cm,傾斜角度 46°

(27)

標本編號:PNSL008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35 cm,寬 72.5 cm,厚 13.5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4 階面數:4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整體成長方形,頂端及底端皆有明顯 破裂痕跡,但保存下來的部份大致完整。階面2、3、4 皆有因踩踏而成的光 滑使用痕,梯槽部份皆較為粗糙,階面1 因明顯破損無法測量。石梯右側有 明顯加工切割痕跡。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48.5cm,寬 25.0cm 梯槽Ⅱ長 49.0cm,寬 28.0cm 梯槽Ⅲ長 49.5cm,寬 27.0cm 梯槽Ⅳ長 51.0cm,寬 8.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無法測量,傾斜角度無法測量 階面2 深度 8.0cm,傾斜角度 48° 階面3 深度 7.6cm,傾斜角度 56° 階面4 深度 8.2cm,傾斜角度 60° 標本編號:PNSL009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64 cm,寬 79 cm,厚 13.5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4 階面數:4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下半段嚴重破損,頂部除左側破損其 他大致完整。梯槽底部呈現較水平狀態亦較為光滑,但於階面上可能因踩 踏而形成較明顯的光滑之使用痕。石梯右側有明顯加工切割痕跡。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42.0cm,寬 21.0cm 梯槽Ⅱ長 48.5cm,寬 18.0cm 梯槽Ⅲ長 50.0cm,寬 16.5cm 梯槽Ⅳ長 52.5cm,寬 17.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6.0cm,傾斜角度 64° 階面2 深度 7.8cm,傾斜角度 68° 階面3 深度 8cm,傾斜角度 51° 階面4 深度 6cm,傾斜角度 83° 標本編號:PNSL010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69 cm,寬 71.5 cm,厚 10.5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2 階面數:2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整體皆破損,僅餘 2 個階面與 2 個梯 槽,階面皆有破損情形。梯槽底部亦有與階面相同之光滑使用痕。

(28)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46.0cm,寬 24.5cm 梯槽Ⅱ長 46.0cm,寬 4.8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9.0cm,傾斜角度 60° 階面2 深度 5.0cm,傾斜角度 56° 標本編號:PNSL011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48.5 cm,寬 91 cm,厚 16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4 階面數:3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石梯下半部為殘段,頂部保留尚完整,整 體左上及右側有明顯破損,階面有經踩踏使用產生的光滑使用痕,階面3 使 用痕較其他階面不明顯。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51.0cm,寬 25.0cm 梯槽Ⅱ長 64.0cm,寬 25.0cm 梯槽Ⅲ長 64.0cm,寬 25.0cm 梯槽Ⅳ長 62.5cm,寬 16.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9.0cm,傾斜角度 65° 階面2 深度 9.0cm,傾斜角度 60° 階面3 深度 8.5cm,傾斜角度 66° 標本編號:PNSL012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38 cm,寬 81 cm,厚 16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4 階面數:3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石梯上半部明顯殘段,底部及體部亦有 破損痕跡。整體而言,此件石梯的階面光滑使用痕較其他石梯不明顯,可 能因踩踏次數較少。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典藏庫內。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50.0cm,寬 25.0cm 梯槽Ⅱ長 51.0cm,寬 29.0cm 梯槽Ⅲ長 51.0cm,寬 24.0cm 梯槽Ⅳ長 48.0cm,寬 14.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9.0cm,傾斜角度 70° 階面2 深度 8.7cm,傾斜角度 66° 階面3 深度 5.5cm,傾斜角度 64° 標本編號:PNSL014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208cm,寬 72cm,厚 13cm,重量未測量。

(29)

梯槽數:6 階面數:5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底部明顯殘斷,頂部大置完整,共有5 個階面與6 個梯槽,其中梯槽Ⅰ已嚴重破損。由於置於展示櫃中,故無法直 接觀察。但可以看得出來本件石梯階面角度較大,階面上亦有因使用而產 生之光滑使用痕。 標本現況:置於史前館B1 卑南遺址與卑南文化展場內進行展示。 梯槽及階面資料無法測量 標本編號:PNSL015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卑南遺址 物理屬性:長196 cm,寬 99 cm,厚 16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5 階面數:5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底部似大致完整,頂部明顯破損,石 材片理明顯,可能因存放因素,導致梯槽顏色分佈不均。有5 個階面,5 個 梯槽,梯槽呈明顯斜坡狀,其中梯槽Ⅴ已破損。階面比有因使用而產生之 光滑情形,其中階面1 較其它階面不明顯。 標本現況:目前置於臺東市卑南民眾活動中心外(永清宫旁),倚牆而立,階面朝上。 筆者於廟口詢問參與廟會之年老人士,指出本件標本為臺東新站建設時, 由卑南遺址區域移至此處置放。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68.0cm,寬 26.0cm 梯槽Ⅱ長 74.0cm,寬 25.0cm 梯槽Ⅲ長 74.0cm,寬 25.0cm 梯槽Ⅳ長 72.0cm,寬 24.5cm 梯槽Ⅴ長 58.0cm,寬 18.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7.0cm,傾斜角度 58° 階面2 深度 8.0cm,傾斜角度 67° 階面3 深度 7.0cm,傾斜角度 66° 階面4 深度 7.5cm,傾斜角度 61° 階面5 深度 7.0cm,傾斜角度 56°

(30)

老蕃社遺址出土石梯資料表

標本編號:LFSSL001 標本名稱:石梯 出土遺址:老蕃社遺址 物理屬性:長275 cm,寬 82 cm,厚 22 cm,重量未測量。 梯槽數:6 階面數:6 材質:石英雲母片岩 特徵描述:標本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為目前發現最大件的石梯,整體完 整,底部幾乎完整,由階面1 至底部無階槽加工的情形,階面 2、3 兩側與 頂部兩側皆有明顯破損情形,頂部有修整痕跡。階面皆有明顯使用痕跡, 主要集中在各階面的中間區域,階面兩側較不明顯。由於階面1 和階面 2 已 明顯受到損壞,故使用角度以階面5 的 43°為依據。 標本現況:置於卑南文化公園考古工作室內。 備註:本件標本於2011 年於「2010 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中發表時,被視為卑 南遺址出土之石梯(該文中編號為PNSL013,故本文以空號表示),後經李坤修 先生告知與查證宋文薰(1980:圖版肆捌)記載,確認其為 Egli 於臺東太平(即 老蕃社遺址)所發現之石梯。 梯槽測量資料 梯槽Ⅰ長 62.0cm,寬 19.0cm 梯槽Ⅱ長 57.0cm,寬 32.0cm 梯槽Ⅲ長 63.0cm,寬 28.0cm 梯槽Ⅳ長 64.0cm,寬 29.0cm 梯槽Ⅴ長 63.0cm,寬 25.0cm 梯槽Ⅵ長 59.0cm,寬 22.0cm 階面測量資料 階面1 深度 13.0cm 階面2 深度 10.0cm 階面3 深度 13.0cm 階面4 深度 12.5cm 階面5 深度 14.5cm 階面6 深度 12.0cm

(31)

標本編號 石梯標本圖版 PNSL001

PNSL002

PNSL003

(32)

標本編號 石梯標本圖版 PNSL005

PNSL006

PNSL007

(33)

標本編號 石梯標本圖版 PNSL009

PNSL010

PNSL011

(34)

標本編號 石梯標本圖版 PNSL014 (夏麗芳小 姐提供) PNSL015 LFSSL001

數據

圖 1  「石梯」俯視圖繪測成果及記錄屬性說明(以 PNSL001 為例,劉宜婷繪)  號方式都是由梯子底部往上算起,也就是最靠近底部之一階是第Ⅰ梯槽和第 1 階。  在進行資料數化部份,先將標本測繪圖利用電腦軟體(AutoCAD)進行數化,並藉 由 AutoCAD 之功能進行每一個階面和水平面的「階面傾斜角度」數值量測,再透過 AutoCAD 將其調整到可能的「使用角度」以進行使用情形之模擬,如此便可得到該「石 梯」在該角度下被使用所能產生的「前進距離」與「爬升高度」,前者代表使用時在水 平方向前進的距離
圖 3  「石梯」使用情形模擬說明(以 PNSL001 為例,劉宜婷繪)  「階面傾斜角度」是利用 AutoCAD 計算標本平擺置放時階面與水平線所形成之夾 角,代表如果將「石梯」與地面以此角度擺置使用時,該角度之階面就會呈現水平或平 行地面之狀態。然而,「石梯」上各個階面的傾斜角度皆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模擬使用 情形時,必需選擇最小的階面傾斜夾角進行模擬;因為若使用時擺置的角度大於最小 階面傾斜角度時,代表會造成小於該角度之階面呈現向外側下傾的情況,在進行踩踏 時就會容易腳滑而不易被踩踏。另外,階面傾斜角度
圖 4  芳寮遺址的石槽  圖 5  月眉遺址的石槽  雖然大部份標本都不是非常的完整,但仍有幾件較為完整者,如 PNSL001、 PNSL003、PNSL014、LFSSL001,其中 LFSSL001 其底部與頂部皆幾乎沒有破損的情 形,或許可視為一完整的「石梯」 ,目前並未發現具有起過 6 個階面與 6 個梯槽的標本, 但 LFSSL001 僅較次大的 PNSL001 多 1 個階面,長度上卻長了 62cm,除了可能多了階 面 1 至底部間有一段沒有製作梯槽的區域外,似乎呈現出在這兩個遺址製作「石梯」
表 1  卑南遺址出土石梯測量與分析數據資料表  標本編號  長度 寬度  厚度  梯槽數 階面數 最小角 最大角 前進距離 爬升高度  推估 高度  PNSL001 213 92  15  6  5  37°  51°  163  135.7  213  PNSL002 130 73  14  2  3  53°  67°  69.5  91.2  238  PNSL003 188 69 12.5  6  5  43°  68°  148.9  116.2  188  PNSL004 122 70  8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rom the doctrinal structure of this `sastr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is work has only amended some errors committed in the `Abhidharma-ynana-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