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觸覺意象與風格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觸覺意象與風格之探討"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 中文摘要 在人與產品的互動過程中,係透過感官獲得產品的訊息,再進一步統合感官的訊息,產生對產 品的整體意象與感受。在這過程中,觸覺的重要性僅次於視覺,因為人雖會先透過視覺來觀看 產品的外觀,但接著須透過肢體與產品接觸,進行操作,進一步達成對產品的使用與體驗。儘 管觸覺與產品操作關係的重要性,其相關的研究卻相對的不足,尤其是在統合性的觸覺風格相 關研究方面。因此本研究開創性地探討產品的觸覺風格與意象的關係。另外,由文獻可知,正 常人在感受的表達往往會以視覺為主。因此,僅由正常人所實行的觸覺感受評估與調查,是否 會受視覺經驗影響而有偏差,同樣的僅由正常人所挑選出的感受語彙是否能切確的反應出觸覺 的感受亦值得商榷。此外,文獻也顯示,人的感官不僅可以獨立運作,彼此之間也有交互作用。 這種受到某種感官感覺刺激,會自然產生另一種的感官感覺,就是聯覺(synesthesia)。視覺與 觸覺在產品意象評價時,也是具有聯覺的。所以,本研究目的,在調查符合人們的觸覺感受的 表達方式。以期望能有系統的建構出人的觸覺感受類別項目與特性。接著,找出具有明確性的 視覺設計風格,及其代表性的產品等。最後進行一系列的實驗評估以探討觸覺風格與其意象的 關係。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法獲得人們在觸覺感受的表達語彙內容。首先由訪談前測發現,僅透過想像 與經驗,人們在觸覺感受上的表達是有所困難的。因此,本研究以前測與文獻探討的結果收集 51 種不同物理特徵的觸覺刺激樣本作為訪談工具。由 6 位盲人與 5 位正常人(觸覺敏銳者)在 排除視覺的條件下,進行提供觸覺刺激的訪談以獲得更廣泛的感受表達語彙。每位受訪者大約 進行 3~4 個小時的調查,訪談過程中可隨時休息。研究結果以 Card sorting 進行觸覺感受語彙 的整理。 接著,進行 11 位專家的訪談調查,以收集與彙整感受表現強烈的產品設計風格。透過訪談內 容的整併與歸納,獲得具代表性的風格項目。接著以 KJ 法歸納個別風格的描述,進行內容的 挑選與擷取。所擷取的內容以相似性分群,再將分群依照內容進行命名。如此反覆地分群整併, 以獲得風格內容的樹狀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最終建構出風格實驗評估工具(所需之意象 語彙與各風格代表性產品及觸覺刺激測試樣本)。 最後,由一、二階段訪談所獲得的結果進行彙整成為評估刺激與評估工具,以此進行風格的語 意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評估。本階段邀請 30 位受測者(15 位具有設計背景、 15 為無設計背景)進行評估的實驗。實驗過程使用七點量尺進行三種分項刺激的 SD 評估:1. 各種風格概念評估;2.各風格的代表產品圖片的視覺評估;3.代表性材料樣本的觸覺評估。 最終以三項實驗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與集群分析等,交叉比較以此獲得具代表性的產品觸覺風 格與其對應的感受意象。本研究結果,顯示出觸覺風格共有五類,為具代表的觸覺產品設計風 格項目,並獲得其所具備的感受意象。而本研究之結果於學術上可以作為未來產品觸覺風格的 參考;風格上的感受語彙,可作為研究人員於相關研究語意評估的選擇依據。於設計應用上, 對於設計師而言,可協助設計師於產品設計時,有關觸覺感受與風格營造的參考。 關鍵字:觸覺語彙、觸覺表達類型、產品觸覺風格、訪談法、語意差異法、因子分析、集群分 析

(2)

ii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and product interaction, the effect and importance of tactile is increase obviously. However, relatively researches have explored the subject of using experience between tactile and product are not enough, especially on touch-based design styles. In another way, literature review shows that when people want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 about a product, the used vocabulary often dominated by the visual sense. Whether the visual experience will influence our expression on tactile and made bias is also open to a question.

In this study, we firstly conducted focus interview. Six blind and 5 normal interviewees were recruited in the interview. In each interview session, the interviewee was guided and encouraged by the interviewer to exhaustedly describe his/her tactile feeling on freely touching the reference samples only, without the aid of vision. This study also collected 51 samples of various texture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pilot study, to be used as stimuli reference in the interview to evoke interviewees’ tactile feeling and experience. And then, we conducted interview on 11 design experts for identifying visually distinct design styles of product as references for tactile styles. Seven design styles were identified. The descriptions on design styles of design experts were then coded and sorted by the KJ method to result a set of 28 pairs of Image words as evaluating scale for semantic differential (SD) evaluation. These design experts were also asked to figure out representative products for each design style. Thirty five representative products, 5 products for each of 7 styles, were summarized. These representative products were prepared as visual stimuli of pictures. A comprehensive set of 37 material samples were also prepared as tactile stimuli. Finally, thirt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or a SD survey by using a 7-point scale to evaluate three sets of stimuli: concept of 7 styles by thinking, 35 product pictures by seeing and 37 tactile samples by touching, on each of the 21 Image scales.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SD surve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can help researcher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actile style and to treat it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ative studies, while it can help designers to design products with demanded tactile feeling.

Keywords:tactile vocabulary, tactile expressed categories, tactile style of products, interview,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3)

iii 目錄

中文提要

………

i

英文提要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

一、

前言………

1

二、

研究目的………

2

三、

文獻探討………

2

3.1

人的感受………

2

3.1-1 人的觸覺………

3

3.1.2 人的視覺………

3

3.1.3 共感覺………

3

3.2

感官意象………

4

3.3

設計風格………

4

3.4

小節………

4

四、

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

5

4.1

觸覺感受的表達內涵………

5

4.1.1 研究方法………

5

4.1.2 研究過程與步驟………

7

4.1.3 研究成果………

8

4.2

彙整與調查出明確的觸覺風格………

17

4.2.1 研究方法………

17

4.2.2 研究過程與步驟………

17

4.2.3 研究成果………

18

4.3

歸納觸覺風格………

27

4.3.1 實驗項目………

27

4.3.2 實驗過程與步驟………

29

4.3.3 研究成果………

30

五、

結論與討論………

38

六、

未來研究與建議………

39

七、

參考文獻………

42

英文文獻………

42

中文文獻………

46

(4)

iv

表目錄

表 1

訪談對象資料表………

5

表 2

本研究所收集 51 種不同物理特徵之材料………

6

表 3

受訪者於五個類別所提出的形容詞頻率與其百分比………

8

表 4

6 位盲人與 5 位視覺正常者的觸覺感受類別表達語彙頻數百

分比………

9

表 5

受訪者於五大項目上其觸覺感受語彙之分類說明…………

10

表 6

受訪者於五大項目上其觸覺感受語彙內容………

11

表 7

各類別所挑選之代表觸覺感受語彙表………

16

表 8

第一階段最終彙整之觸覺感受意象形容詞彙組………

17

表 9

專家所提出的設計風格表………

18

表 10

設計風格架構與概念描述………

19

表 11

設計風格構成表徵細項說明………

22

表 12

設計風格構成材料項目………

24

表 13

設計風格感受意象………

25

表 14

感受詞彙列表………

27

表 15

專家所提出的設計風格表………

28

表 16

觸覺刺激樣本類型列表………

29

表 17

感受意象形容詞組………

29

表 18

旋轉後的風格概念評估因子組成矩陣………

31

表 19

旋轉後的風格產品圖像評估因子組成矩陣………

32

表 20

旋轉後的材料觸摸樣本評估因子組成矩陣………

33

表 21

三項實驗整體因子分析………

36

(5)

v

圖目錄

圖 1

盲人與觸覺敏銳之視覺正常者其形容詞提出的頻率與在五

個類別中的百分比………

9

圖 2

風格概念樹狀親和圖-以現代主義為例………

19

圖 3

設計風格代表產品圖………

25

圖 4

階層樹狀圖表與分群………

38

(6)

1 一、 前言

透過人的感官,我們得以看到、聽到、聞到同時觸摸到我們身邊的各種物品,進而了解與感受產 品。隨著人對產品感性的重視,設計師不再只須滿足功能需求,也應滿足情感的需求(e.g., Van, 2008; Cardello & Wise, 2008; Malnar & Vodvarka, 2004; Schifferstein & Desmet, 2008)。然而以往感 性設計手法中,大多透過產品外觀的呈現,來達成感性訴求。雖然視覺是人吸收外界資訊的最主要管 道,但近年的研究指出,其他的感官(如觸覺)在體驗產品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能更重要。例 如, Millar & Tesser(1986)認為當消費者對產品的整體評價,若是經由直接經驗而形成時,則會 產生較高的情感評價。Schmitt (2000)也表示,在消費的過程與情境中,實質的互動是誘發強烈感受、 情 感 的 重 要 條 件 ; 而 實 質 的 互 動 所 誘 發 的 情 感 , 最 主 要 則 是 透 過 相 互 接 觸 而 來 。 Breckler & Wiggins(1984)也認為當消費者與產品的直接經驗越多時,對產品的認同感、情感以及對未來消費時的 態度與意圖,能有更高且一致的行為標準。觸覺往往就是人對產品的直接經驗。Peck and Childers (2003,2006)調查觸覺作為一種對於購買決策的研究,也發現觸覺對於人的購買行為影響的重要性。

儘管觸覺與產品操作關係的重要性,其相關的研究卻相對的不足。就目前有關於產品觸覺之相關 研究仍不足,僅有的少數研究也大多著重於產品其材質與觸摸間的關連性,或在觸覺、視覺、視觸覺 三種狀態下對材料、材質進行的意象與知覺探討[2,4,5,7](Heller, 1982; Hollins, Faldowski et al., 1993; Picard et al.,2003; Lo & Chuang, 2003; Picard,2006; Bang, 2007; Karlsson & Valverde , 2007;)。另一方面,則是著重於在缺乏視覺的狀況下,對材料、材質或形態的辨識(Schultz & Petersik, 1994;Lin & Han, 1984;Hemami, Bay, & Goddard, 1987; Chen & Chiou, 1999)。對於統合性的觸 覺風格的相關研究方面更是稀少。此外,綜觀這些研究的過程可以發現,這些研究通常都藉者感性語 彙,來探討觸覺經驗。這樣的研究方式,可能引發了一些共通問題。首先,採用的感性語彙從何而來? 其是否確實是根據觸覺的特性彙整而來,而非借用自其他感官(視覺)?又其是否能涵蓋完整的觸覺經 驗,並做有系統地整理與分類?檢視這些研究發現,其所使用的觸覺感性語彙多半是由相關文獻、報章 雜誌進行語彙的收集,再由專家或焦點小組等進行篩選與過濾得到;而非直接由使用者獲得的第一手 資料。因此,所使用的感性語彙往往都具有類似的架構與範圍。根據這種方式得到的語彙,是否能精 確且全面地描述觸覺經驗,令人質疑。因為,在相關研究顯示,一般人的感官經驗很大程度是相互影 響的這種受到某種感官感覺刺激,會自然產生另一種的感官感覺,就是聯覺(synesthesia)(Cytowic, 2002)。例如,視覺的印象會對觸覺的印象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觸覺的印象也會創造出有關產品色彩 的預期(Dagman, Karlsson & Wikstrom, 2010)。同時,人們在描述觸覺的產品經驗或是觸覺的感受 時,有時會以視覺感受的詞彙進行描述 (Dagman, Karlsson & Wikstrom, 2010;Chen, Chuang & Wang, 2012)。再者,Schifferstein & Hekkert (2008)的研究結果發現,雖然觸覺經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 分,但是人們並不會頻繁討論這些經驗,同時似乎也缺乏對應的詞彙來進行描述。這說明了,人們在 觸覺描述及經驗分享上的能力是薄弱的。即便觸覺感受是人們每天都在經驗的,每次感受也可能有所 不同。但是,人們往往不太在意這方面的感受差異,因此人們在表達觸覺感受的形容語彙,相對於其

(7)

2 他感官的感受是少的。綜合而言,在這種條件與限制下,碰到類似的語彙描述不同感官經驗時,又該 如何選擇與使用,或著說,在感受語彙的挑選上哪些用以描述觸覺感受的形容詞語彙較不會產生使用 的偏差,也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課題。 總結而言, 針對目前觸覺感受的調查,說明了相對於其他感受器官而言,觸覺在表達的能力與面 向上是不足的。同樣的,以此條件下進行的觸覺感受與意象研究,所使用描述觸覺的語彙與因而產生 的成果,其合適性令人質疑。最後,這些研究成果對於觸覺如何能構成或展現如同其他感官一般,具 有明確的風格特性,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探討。也就是對於統合性、綜合性的觸覺風格研究面向,目前 相當匱乏。也因此成為本研究切入觸覺風格研究的契機。 二、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的議題,本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針對目前觸覺的描述語彙,在表達數量與描述內涵不 足的問題,期望透過系統化的調查研究與整理歸納,建立明確的觸覺語彙。而最終目的則是應用此明 確觸覺感受語彙,完整地建構出觸覺的風格特性,並了解觸覺風格所代表的感受意象意涵。本研究三 個階段的分項目的歸納如下:  階段一:了解觸覺的感受特性與描述方式,以此歸納出明確觸覺感受的表達方式、意涵類別與特 色。  階段二:進一步彙整與調查出明確的觸覺風格,並了解觸覺風格的脈絡與特徵。  階段三:歸納出觸覺的風格內涵與對應的材料特性之間的關連性。 而本研究報告為三年期國科會之結案報告。因此,本研究報告將著重於呈現第三階段的成果與貢 獻。然而為了能使三個階段的研究能有明確的承接性。本次報告將逐一的整理出一、二階段主要的研 究成果並說明之間的關連性與應用。 三、 文獻探討 為能建構出人的觸覺意象與風格模式概念,本研究文獻探討著重在人的感受、意象、與風格三者 之間的關係,以此定義出觸覺意象與風格的內涵。 3-1 人的感受 每個人都生活在豐富的感官世界中,當人們認識與熟悉任何一種物品,首先要了解這個物品外在 的特性如顏色、聲音、氣味、溫度、軟硬等特質。這些個別的屬性透過人的各種感官接受後,產生反 應,再傳到大腦,以此獲得外在世界的各種訊息。接者,藉由自身的內在知識、經驗與體會,進而產 生各種不同的情緒與感受(游恆山,李素卿,1999)。然而在談論人的情緒、感受時,須先針對人的基 本心理現象進行了解,那就是感覺(sensation)、知覺(perception)以認知(cognition)。因為感 受 與 情 緒 的 產 生 是 透 過 特 定 的 情 境 下 , 人 所 產 生 的 生 理 感 覺 、 認 知 以 及 最 後 的 行 為 反 應 歷 程 (Kleinginna & Kleinginna,1981)。以下即針對觸覺、視覺、共感覺此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內容進

(8)

3 行說明。

3-1-1 人的觸覺

觸覺是人類最原始且直接對外界接觸的感官,也是人對世界首度體驗的感官,它可以幫助眼睛物 蒐集更多資訊以釐清外界事的訊息。觸覺的感知泛指所有的感知類型如皮膚覺(壓力、振動、溫度), 動覺(肢體動作)以及本體(肢體定位) (Loomis & Lederman, 1986)。而觸覺對於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影 響在於,產品的特色往往需要透過使用,才能引發人的感受進行評估。利用觸覺感官,人可以接受特 別是有關於物件的大小、形狀、重量、溫度以及材料的資訊(Bergmann Tiest, 2010)。Bergmann Tiest( 2010)在觸知覺的材料屬性研究一文中即提出了材料的屬性與其所對應的觸覺感知特徵。在此 最 為 明 顯 的 觸 覺 其 所 對 應 的 材 料 的 屬 性 為 粗 糙 度 (Roughness) ; 可 塑 性 (Compliance) ; 冷 度 (Coldness);滑溜度(slipperiness)。透過不同的物理屬性的整合,,在一些特殊狀況下,觸覺的感 受可以成為接受外界資訊的重要管道。例如:當視覺條件不良(照明不足);視覺焦點不便移轉時(駕 車)或視覺受到限制時,觸覺可以代替視覺與聽覺,來接收各種不同的資訊,尤其在無視覺輔助的狀 況下。由上述的調查可以瞭解,當視覺受到侷限時,觸覺往往能夠提供更多的資訊,同時藉由觸覺的 形式,更能引發更多 3-1-2 人的視覺 視覺是人類最為重要的感覺接受器官,一般人們在活動時大都依賴視覺接受器官接受資訊刺激 後,面對刺激進行感覺或是知覺的反應。視覺接受器主要掌管接受光線、色彩、形狀、大小、深度與 運動等類型的資訊刺激(李江山等,2002)。耿相曾(1976)亦提出在所有感官知覺中,視覺感官的感知 範圍最為廣闊,並具有統合所有感官知覺的能力。也因視覺所佔的優勢,當視覺與其他感官知覺有所 衝突時,人大多會相信視覺所傳達的環境資訊,而忽略其他感官所獲得的資訊。視覺對人的影響,其 不單是做為人最重要的資訊接受器,很多時候即便其他感受(觸覺、聽覺、嗅覺等)所傳遞的訊息, 也需經由視覺確認,且人們的習慣與經驗往往還是以視覺感受作為主導。所以,許多設計風格的最主 要對應的感官渠道即是視覺。亦如許多設計師藉由挑戰視覺的感受進而營造一種驚奇感、新奇感等。 3-1-3 共感覺(聯覺) 在此視覺與觸覺特性我們已有基礎的瞭解,同時也知道視覺與觸覺對於物體辨別與感受的重要 性。一般來說,人們主要以五種感官系統來獲取外在環境的各種訊息,感官系統的運作不僅可單獨作 用,其實也會相互影響(Schultz & Petersik,1994)。例如感官對形體的辨識,基本上是藉由視覺 與觸覺兩種感官系統來獲得(Marks,1978)。在很多時候,視覺與觸覺是相互影響的,這種相互影響 的感覺,即在受到某種感覺刺激,會自然產生另一種的感覺,這就是聯覺(synesthesia,又譯共感覺、 通感)。視覺與觸覺之間也存有一些差異關係,這可由一些相關研究的發現綜合出一些特性。例如,在 判斷表面質感(texture)上的研究發現,觸覺在判斷正確性與反應時間上皆顯著快於視覺。而有些材 料的質感是必須透過觸覺方能感受,或者須利用視覺進一步地判斷其特徵。單純地各自探討視覺與觸 覺的認知表現,無疑不能完整地歸納物給予人們的意象與感受。而這也是本研究的一項重點,期望透 過研究瞭解各風格於感官上感受的關連性與差異。

(9)

4 3-2 感官意象

首先,意象(image)也叫心象(或表象)(mental imagery),它是指在人們心中對於事物、事件 的心智描述與重建,然而這些事物卻是當前不存在的物體或事件(Finke and Freyd, 1994)。另一方面, 意象也代表著一定的物體或事件,傳遞著它們的信息,具有鮮明的感性特徵(彭聃齡、張必隱,2000)。 根據 Lynch (1960)得研究指出,意象本身受到個人主觀知覺的影響,在互相不斷的往返考慮中, 加以測試成型,所以對於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知覺經驗因此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 可以說意象亦是一種意識活動,是人類主動性詮釋外來訊息的感知過程。所以在很多時候,設計師會 藉由某些設計特徵而來創造出其所預期的意象感受,以此引發消費者本身的經驗的共鳴。由此簡短的 描述,可以進一步的理解,透過材質、造型等要素所獲的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象特徵,例如,產品 具有自然材質會給予人們的感受是質樸、厚實和恬適,因此常常可以聽到人們提到木製的家具總是能 營造出居家的、溫暖的以及舒適的意象,又如人們常會對於具有金屬材質的物品而有科技感、穩定感、 安全感等的意象感受。 3-3 設計風格 何謂風格?依 HarperCollins(2003)的 Cobuild 英文字典的解釋:1.指某事務的風格被以一貫 的方式所產生或呈現之意,並且常顯露出行事者的態度;2.用來描述某人或場所具有的別緻和絕妙之 意;3.是指產品或時尚的設計;4.在藝術上,則特指某獨特時期和組織的特徵。而就造形設計而言, 風格係指在素材構成時,藉由構成文法的不同而表達出的獨特形式;此風格是結合了人類對物的看法、 對美的感知方式、或是由造形的有機素材與技術等產生的東西,故具有時代上或地域上獨特的表現方 式。同樣的,風格可視為一個由各種作品呈現的共通特徵所組成的集合(陳俊智,2001)。Smith(1981) 也指出風格是在眾多事物上所共享一種特質上的識別。所以風格社指的是一種概念而不是物件(Chen andOwen ,1997)。

在相關研究中如 Atkin(1974)、Chan(1994)、Chen(1997)、莊明振,陳俊智(1994)顯示,風 格的形成,可以透過特定形態特徵的組合,配合上風格特徵彼此之間的特定組合關係產生,同時能被 加以辨識。而 Chen and Owen (1997) 發展出風格描述的架構 SDF(StyleDescription Framework), 運用了形式元素、連結關係、細部處理、材料、色彩處理和質感等六大因子的群集,去側寫形成造形 風格的特徵。因此,可以知道風格具有固定的形成方式,亦具有固定的構成條件。也是同類產品在設 計的一種重要的差異化與區分的方式。 3-4 小節 透過文獻可以知道,風格其構成的條件要素包括形式元素、連結關係、細部處理、材料、色彩處 理和質感等等。外在的物理屬性是構成風格的基本要件。而此同時,透過物理屬性可以進一步的引發 人們在心裡上的感受,我們稱為意象。而意象則需要透過感官進一步接受。不同的感官,則會直接或 是間接的相互影響產生所謂的聯覺(共感覺),或著也可以各自產生不同的心裡感受。因此,本研究期 望透過有系統的彙整,進一步的釐清,現下常見的風格樣式內涵與其在感官上的感受差異。

(10)

5 四、 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 為了能達成本研究的目的,本計畫以三個階段的研究調查進行觸覺風格與意象的探討。以下將個 別說明三個階段的研究目的、方法與成果。透過各階段的成果說明與呈現,將能更明確的體現出本計 畫中各階段調查之間的連關性與承接性。 4-1 觸覺感受的表達內涵 此階段主要在調查人的觸覺感受表達內容,以通盤瞭解觸覺感受的描述方式與特性。另一方面, 透過收集與整理不同的材料類型,作為刺激樣本,並進行材料與對應觸覺感受的調查。綜合上述的結 果進一步嘗試歸納與分類,瞭解各種材料的特性與對應的感受意象,此建立完整且有系統的材料特性 分類以及觸摸感受語彙資料集,作為後續階段實驗樣本的選擇條件。 4-1-1 研究方法 本階段主要擬透過一系列有系統對觸覺敏銳使用者的焦點訪談與資料整理,以第一手資料建構出 較精確與周延的觸覺感性語彙,並對其做系統性的整理與分類,以作為後續相關研究選擇使用的依據。 以下為調查項目設定與規劃:  受訪者 本階段的訪談對象將區分為盲人與觸覺敏銳之正常視覺受訪者。選擇考量是這兩者在觸覺感受 上,相較於一般人,可能具有更敏銳的感知能力,因此其觸覺語彙的表達會比一般人更為豐富與 精準。另一方面的考量為,盲人對於視覺的經驗較為缺乏,所以其在觸覺感受表達時較不受視覺 經驗影響。 盲人的挑選,由於全盲與半盲,先天與後天可能其觸覺經驗與能力都有差異,且台灣盲人的取樣 不易,因此在綜合樣本可信度與取得便利性的考慮下,本階段的盲人受訪者為後天全盲者,但其 視覺障礙的發生時期為幼兒時期,以盡量排除具有過多視覺經驗的影響。觸覺敏銳之正常視覺受 訪者,設定為其本身的工作背景與生活經驗需多仰賴觸覺感官,且觸覺感受對其工作具有較大之 影響與作用者。所挑選的人員包括如:模型師、雕塑家或材質設計師等。本階段所挑選之受訪者 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1 所示 表1訪談對象資料表 編號 年紀 目前職業 學經歷 1(全盲者) 24 學生 主修資訊工程,通過盲校課程訓練目。 2(全盲者) 30 調音師、按摩師 通過盲校課程訓練,以前為職業按摩師,自94年開始成為專職調音師。 3(全盲者) 26 研究生 主修資訊工程。目前為博士班研究生。 4(全盲者) 30 點譯員 畢業於松山高中、啟明學校、靜宜大學中文系。目前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 協會點譯員 5(全盲者) 21 按摩師 國中就開始學按摩,高中讀台中啟明學校,畢業就到盲人重建會,然後考 過按摩丙級執照。 6(全盲者) 27 點譯員 畢業於北市啟明學校、台北大學法律系。現為新莊盲人重建院點譯員、台 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點譯員、新視界福利金金會點議員。

(11)

6 7(敏銳者) 35 木偶雕刻師 自10歲開始接觸戲偶彩繪至23歲正式開始木偶雕刻,有12年以上的雕刻工 作經驗。擅長各式木料雕刻等。 8(敏銳者) 26 雕塑藝術家 主攻石雕,具有7年以上的雕塑藝術創作經驗,擅長雕塑媒材涵蓋石頭、 金屬、木雕等。 9(敏銳者) 27 美術、立體造型教育 家、雕塑藝術創作者 主攻陶藝,具有5年以上雕塑創作經驗,以及兩次個人創作展,擅長複合 媒材立體造型處理。 10(敏銳者) 27 自由設計師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組,擅長木材質加工與創作。曾任產品設計師。 有5年以上設計創作經驗。 11(敏銳者) 25 研究生、自由設計師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擅長木工、交趾陶、版畫、捏麵 人、傳統雕塑創作。有3年以上設計創作經驗。 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透過建構相對應的訪談工具,其中包括訪談大綱與觸摸樣本兩項,以此有目的地且廣泛的 收集有關觸覺感受與表達方式等研究資料。以下個別描述工具的作用與內容項目: 1. 訪談大綱:研究人員首先透過三位受過使用者經驗課程的人員,其皆進行過正式的訪談調查,以此 進行初步的訪談大綱內容項目的建立。最終,建構出正式的訪談大綱內容包括:1)觸覺感官的重 要性與意義;2)觸覺感受表達描述的形容語彙;3)觸覺探索的模式;4)材質感受的比對;5)偏 好的觸覺特質。每個問題項目現設定基本的問題做為參考。 2. 觸覺樣本:本研究依據前測訪談的結果(前測問題項目,市面上很多材質被應用在產品上,針對您 的觸覺感知,您覺得材質可被分成哪幾類?)與相關的文獻,最終整理出材料類型有:布料、塑膠、 橡膠、木頭、石頭、金屬、陶與玻璃、竹、皮革。研究人員接著,再針對各個材料,盡可能的區分 出不同的表面特性,使其具有不同的觸覺感受。最後,針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中,進一步涉入一些 特殊材料最終收集了 51 種具有不同物理特徵的觸覺刺激物,作為後續施行正式焦點訪談時之提示 工具。 本研究所彙整的材料列表如表 2 所示。的刺激樣本其尺寸與觸摸範圍,除了特定材料、材質保留原 有形狀外(如竹子為圓柱狀),都設定為 20cm*20cm 的尺寸大小。以此受訪者可以用手指與手掌進 行觸摸。 表2. 本研究所收集51種不同物理特徵之材料

1.Aluminum 2. Aluminum 3. Silicone 4. Silicone 5. Rubber 6. Marble 7. Marble

Polished, smooth and glossy surface

Sandblasted and matte surface

Flexible and matte surface

Flexible and slick surface

Flexible, toughness and smooth

surface

Smooth and flat surface

Sandblast and matte surface

8. Granite 9. Acrylic 10 .Acrylic 11. Polypropylene 12. Glass 13. Glass 14. Glass

Bumpy, uneven and rough surface Smooth and glossy surface Sandblast and matte surface Sandblast, matte and rough surface Polished ,smooth and glossy surface

Sandblast and matte surface

(12)

7

15. Bamboo 16. White beech 17. Teak 18. Dragon Wood 19. Red elm 20. Walnut 21. White Ash

Rough surface (the inside of bamboo) Point-like pattern texture with smooth surface Straight line texture with rough surface Random pattern of wood with rough surface

Straight line texture with smooth surface

Mountain-like pattern of wood with rough surface Straight line texture with rough surface

22. Cork 23. Sponge 24. Leather 25. Leather 26. Leather 27. Nonwoven 28. Plush cloth

Rough surface Soft with bumpy

surface

Bright, smooth and slick surface

Rough surface Bumpy surface Surface with Surface with

long and supple fluff

29. Terry cloth 30. Felt cloth 31. Lens cloth 32. Tablecloth 33. Flannel 34. Silk 35. Nylon cloth

Brushy surface Surface with

hard and rough shag

Smooth and delicate surfaces

Villosity surface Smooth surface

with nap

Smooth and glossy surface

Stretch and gliding surface

36. Towel 37. Cotton cloth 38. Denim 39. Plastic turf 40. Bamboo 41. Scouring pads 42. Pottery

Bump and Softness surface

Cottony surface Tight and coarse

surface

Rugged and hard Smooth surface (the

outside of bamboo)

Rough and bumpy surface

Rough surface

43. Bubble paper 44. Readily-stick 45. Wax 46. Grapefruit 47. Cotton 48. Natural turf 49. Loofah

Bump and flexible surface

Sticky and block surface

Stick and slick surface

Flexible, slick and smooth

surface

Flexible and fluffy Surface, gliding

and elasticity Rugged surface 50. Sand 51. Soil Rough, uneven surface Dry, grain surface 4-1-2 研究過程與步驟 正式訪談主要可分成兩的步驟: 1. 透過訪談綱要,要求受訪者自我描述與分享其生活有關的觸覺經驗。此過程大約進行 1 個小時上 下。由於訪談時間過長,訪談過程中將依受訪者的狀態隨時進行休息與調整訪問的節奏。整個訪談 過程以錄音與錄影方式,記錄受訪者的談話內容,以作為後續逐字稿整理與內容分析使用。 2. 透過刺激樣本的輔助,要求受訪者提出其對每一刺激樣本的觸摸感受與聯想。此過程透過刺激樣本 的輔助,要求受訪者提出其對每一刺激樣本的觸摸感受與聯想。在此訪談階段的中,視覺正常之受 訪者須以眼罩遮蔽視覺,所有受訪者盡可能於研究人員所選定之場所下進行訪談。其目的在於觸覺

(13)

8 感受包含冷、暖的特性,因此盡可能控制環境的溫度在攝氏 27 度上下,以此避免產生觸摸感受上 的誤差。在調查過程中,受訪者可使用雙手於所提供的刺激物表面,進行自由觸摸的動作。刺激物 的尺寸與觸摸範圍,除了特定材料、材質保留原有形狀外(如竹子為圓柱狀),都設定為 20cm*20cm 的尺寸大小。所有刺激材料以隨機的順序呈現給受訪者進行觸摸,並在觸摸後要求其提出感受描 述。此階段訪談過程也同樣以錄音與錄影方式,記錄受訪者的談話內容、觸摸行為、語氣與表情等, 以作為後續的分析使用。第二步驟的訪談每位受訪者歷時約 2~3 小時。由於提供的觸覺樣本數量 較多,因此每位受訪者可再次觸摸所接觸的樣本,進行比較與描述。在此階段所需時間較長,視受 訪者的狀態隨時詢問受訪者的狀態,讓受訪者進行休息。 4-1-3 研究成果 本研究對於盲人與觸覺敏銳者於 51 項刺激樣本的感受描述,進一步完成了:1.整體的觸覺感受語 彙於五種感受類別的歸納,及數量統計與內容整理;2.彙整 51 項刺激樣本所引發的觸覺感受,以及不 同材料類型所對應的感受項目 3.觸摸行為的彙整與歸納;4.代表觸覺意象彙整與挑選。以下則各別呈 現內容與描述說明: 1. 觸覺感受語彙於五種感受類別的歸納及數量統計: 首先,針對所有受訪者的觸覺感受表達語彙,進行整併。再根據受訪者所提出的觸覺經驗描述內 容,依 Krippendorff 所提出的五種感受類別,進行歸類。最後得出五個類別中形容詞彙的數量與百 分比結果發現,以 objective/measurable 的描述(31.5%)及 interface quality (24.0%)的描述居多, 其次為 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 (18.5%)、emotional (17.2%), evaluative/aesthetic 最少 (8.7.0%)。其整體頻率比例分配如表 3。

表3. 受訪者於五個類別所提出的形容詞頻率與其百分比

Number and name of Krippendorff category Frequency Percent

1.objective/measurable 245 31.5

2. evaluative/aesthetic 68 8.7

3. 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 144 18.5

4. emotional 134 17.3 5. interface quality 187 24.0 Total 778 100.0 進一步整理出盲人與觸覺敏銳之視覺正常者兩者相比如表 4 與圖 1 所示。審視這資料可發現,盲 人與正常人在表達觸覺感受的數量與比例上有些微差異。盲人在 objective/measurable 與 interface quality 類別中提到的觸覺感受語彙數量與比例比正常人大;但在 evaluative/aesthetic、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emotional 類別上則比正常人少。由整體數量與相對比例來看,盲人著重在 目的性與介面,可能因其生活中主要依賴觸覺,因此觸覺的功能性特別重要。相反的,對正常人而言 觸覺是輔助的,因此較偏精神性、意象性的描述。

(14)

9

表4 6位盲人與5位視覺正常者的觸覺感受類別表達語彙頻數百分比 類別編號名稱

盲人(6) 正常人(5)

Frequency Percent Frequency Percent 1.objective/measurable 162 35.3 130 29.3 2. evaluative/aesthetic 30 6.5 47 10.6 3. 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 83 18.1 90 20.3 4. emotional 71 15.5 80 18.0 5. interface quality 113 24.6 97 21.8 Total 459 100.0 444 100.0 圖1. 盲人與觸覺敏銳之視覺正常者其形容詞提出的頻率與在五個類別中的百分比 接著,針對五個類別的內容,進行 KJ 法的整理。將五種類別的觸覺感受語彙,依其描述的內涵, 細分出次類別。其中 objective/measurable 包括:紋理、冷暖、毛絮、微粒、粗滑、軟硬、輕重、 彈韌、厚薄、濕度、黏性、彎曲彎折、密度,總計 13 次類別。evaluative/aesthetic 包括:品質、 感受性風格、形式性風格及美學原則等 4 次類別。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 包括:角色定位、 狀態、普遍性、價位、地位、其他等 6 次類別。emotional 包括:心情高昂、心情平穩、心情正面、 心情負面、偏好性等 5 種次類別。interface quality 包括:使用性、強度、舒適度、清潔度、塑型、 溫度、防水吸水、止滑、後加工,共 9 次類別。最後,針對各次類分別整理說明如表 5 所示,而各項 目所對應之形容詞語數量統計整理如表 6 示。

(15)

10 表5.受訪者於五大項目上其觸覺感受語彙之分類說明 類別 屬性 次類別 Ob je ct iv e/ me as ur ab le 可以客觀描述的物理 特性,能被量測檢視 的物理特徵的物理形 式 紋理:用以描述觸摸樣本表面感受到的物理形狀、紋路的方向或是呈現的樣式。 冷暖:當與刺激樣本接觸時,因樣本比熱和導熱性不同的關係,而感覺到材料冷熱的 描述。 毛絮:受訪者感受到附加於物體表面之纖維或絨毛特徵感受的描述。 微粒:感受到屬於“非"樣本自身的表面材質,由小顆粒組成(沙子、土壤),因此可 以被清潔(髒汙)、撥開(沙子、土壤) 粗滑:手指接觸表面開始移動時,感受到表面高低起伏的觸覺感受描述。 軟硬:由於材料的剛性特質,當手部施壓時,或受到力量而造成表面壓縮變化程度的 描述。 輕重:受試者由其他物理特徵所引發,對樣本在握持時“重量聯想"。 彈韌:按壓時感受到的材料具回復原本材料的狀態回復力或是延伸的描述。 厚薄:觸摸到物體的側面(布料類),以及由其他物理特徵所引發,對其樣本“厚度聯 想"的描述。 濕度:透過觸摸而感受到物體是否具有水份的觸覺感受描述。 黏性:手指觸摸表面後,需要花費多少力氣才能離開表面的特性,或移動時會產生抑 動感受的描述。 彎曲彎折:描述樣本材料本身可彎折程度的聯想。 密度:樣本的緊密度(紮實的、飄飄的),屬於對材質的聯想。 ev al ua ti ve /a es th et ic 表達對樣本可被評價 的美學感受、原則或 觀點 品質:對樣本表達其美學品質的“好與壞",沒有針對特定風格或樣式。 感受性風格:由特定的風格或樣式,所引起想像畫面,感受其氛圍。 形式性風格:呈現特定的風格或樣式,在造形設計上需具備特定的元素所組成。 美學原則:沒有針對特定風格或樣式,是一種表達方式、呈現方式、構成的表現方 式。 so ci al s ta tu s an d po si ti on s 評價其定位、狀態、 地位,反映出該受試 者的價值觀 角色定位:以人的特質作為描述樣本材料的語彙,將之形象化、擬人化、個性化的應 用。 狀態:描述某種時代感、潮流,以及與加工處理方式的聯想。 普遍性:表示日常生活中對此材質應用的普遍性,易見性。 價值:反應出人對此材質本身可能具有的實質價值感受,可以金額衡量的描述。 地位:有程度與等級之分,並有明顯的階級之分。 其他:評斷該材料是屬於實用的材料,猜想其特定的使用狀況,或是特殊用途。 em ot io na l 被樣本所引發的心情 起伏狀態;對樣本的 喜好程度 高度且正向情緒:由“喜歡"所引發的“正面高程度"的心情(興奮的、誘人的、驚奇 的)。 低度但正向情緒:由“喜歡"所引發的“正面低程度"的心情(放鬆的、平靜的、安穩 的)。 高度但負向情緒:由“不喜歡"所引發的“負面高程度"的心情(噁心的、害怕的、煩 躁的、嚇一跳)。 低度但負向情緒:由“不喜歡"所引發的“負面低程度"的心情;也包含對“未知觸

(16)

11 感"的疑惑心情(質疑的、疑惑的)。 喜好:主觀地對該樣本的喜歡與厭惡感覺。 in te rf ac e qu al it y 根 據 樣 本 的 物 理 特 徵,表現在使用時的 品質特性,反應出使 用特性或使用感受上 的特點 使用性:據該樣本在觸摸時感受到的物理特徵,以及過去對該材質的認知印象,想像 其在使用上的效益。 強度:表面硬度、密度、厚度…等物理特徵所賦予在使用上的強度(耐摔的-硬度、耐 刮的-密度、耐採的-厚度)。 舒適度:使用時對身體是否會造成負擔。 清潔度:表面附著異物的能力(易髒的、防塵的)。 塑型:表面的觸摸引起對於材料可以被物理塑型的感受描述。 溫度:由於材質比熱的關係,讓其是否具有保留溫度的特性(保溫的);或是能承受溫 度的程度(耐熱的)。 防水、吸水:表面密度的物理特性,導致可否吸收或抵擋水份。 止滑:表面粗糙的物理特性,導致可否止滑效果。 後加工:材料引發可以容易進行裁切、成型、切割等加工法。 表6.受訪者於五大項目上其觸覺感受語彙內容 Objective/measurabl 次項目 代表形容詞彙 數量 紋理 平整的 3、平平整整的 1、平平的 2、不平整的 1、平的 1、顆粒顆粒的 1、有小顆粒的 1、顆粒的 4、 顆粒較粗的 1、紋路的 5、沒有紋路的 1、紋路深的 1、有紋理的 2、有波紋的 1、條紋的 3、直條的 1、 不規則的 1、圓圓的 1、有一點條紋 1、有方向性的 1、有不規則的形狀 1、層次的 1、圓形的 1、雕刻 的 1、一粒一粒的 1、一條一條的 1、凹凸不平的 1、有洞洞的 2、坑坑洞洞的 1、高高低低的 1、凹凹 凸凸的 2、有一顆一顆的 1、一節一節的 1、一圈一圈的 1、凸凸的 1、有菱有角的 1、超凹的 1、尖利 的 1、尖尖的 1、疙瘩疙瘩的 1、細緻的 1、較細的 1、皺皺的 1、痕跡的 1、密的 2、有纖維的 1、細細 的 1、毛細孔粗的 1 48 冷暖 溫暖的 6、暖的 3、偏溫暖的 1、偏溫的 1、不是温暖的 1、暖暖的 1、暖和的 1、溫的 2、有點溫暖的 1、很熱的 2、熱的 3、冰的 4、冰冰涼涼的 2、很冰冷的 1、很冰的 1、冰冰的 4、冰涼的 1、冰冷的 4、 冷冷的 2、冷冰的 1、冰冰冷冷的 1、凍僵的 1、冷的 2、涼快的 1、涼涼的 4、涼的 2、涼涼滑滑的 1、 有點涼快的 1、微涼的 1、比熱小的 1、沒溫度的 3、溫度適中的 1、接近體溫的 1、常溫的 1、不熱不 冷的 1 35 粗滑 光滑的 9、有點光滑的 1、沒有那麼光滑 1、平滑的 2、不平滑的 1、滑的 3、滑滑的 8、滑順的 2、一 點點滑的 1、很滑的 2、不滑順的 1、滑溜溜的 1、滑潤的 1、滑溜的 1、順的 1、潤的 1、YUYU 的 1、 亮面的 2、霧面的 3、阻力的 1、有摩擦力的 1、磨光的 1、霧狀的 1、粗的 2、粗粗的 7、很粗的 1、有 點粗的 1、粗糙的 9、一點粗糙的 1、很粗糙的 1、稍微粗一點的 1、不是很粗糙不是很光滑 1、 32 軟硬 堅固的 2、堅硬的 4、堅韌的 1、不堅韌的 1、不堅硬的 1、剛的 1、硬硬的 4、很硬的 2、毛很硬的 1、 硬的 6、沒有很硬的 1、有硬度 1、最硬的 1、非常硬的 1、較硬的 1、硬梆梆的 1、軟軟的 5、很軟的 4、軟的 10、柔軟的 7、有點軟的 1、超軟的 1、非常軟的 1、薄軟的 1、較軟的 1、拋拋軟軟綿綿的 1、 綿綿的 2、很綿的 1、軟硬適中的 1、一般硬度 1、不硬不軟的 1、 31 毛絮 毛的 3、毛毛的 6、毛茸茸的 2、毛較細的 1、長毛的 1、起毛球的 1、毛短短的 1、有一點毛的 1、有 小絨毛的 1、有點毛毛的 1、毛料的 1、有觸毛的 1、捲毛的 1、絨毛的 1、膨膨的 1、鬆散的 1、鬆鬆 的 1 17 微粒 粉粉的 2、沙沙粉粉的 1、沙沙的 2、粉狀的 1、燥燥的 1、髒髒的 4、很髒的 1、刺的 2、刺刺的 5、有 17

(17)

12 點刺的 1、有細的顆粒 1、細小的 1、顆粒的 1、不均勻的 1、細緻的 1、細密的 1、斑剝的 1、 輕重 重的 4、很重的 1、有重量的 2、厚重的 1、很沉的 1、有份量的 1、笨重的 1、輕的 6、輕輕的 1、輕飄 飄的 1、很輕的 3、重量偏輕的 1、輕柔的 1、輕盈的 1、最輕的 1、輕巧的不會很重 1 16 彈韌 有延展性的 1、韌性的 1、韌度的 1、軟 Q 的 1、QQ 的 1、ㄉㄨㄞㄉㄨㄞ的 1、有彈性的 7、很有彈性的 1、有一點彈性 1、不太具有彈性 1、無彈性的 2、沒有彈性的 2、不彈性 1、極具彈性的 1、很彈的 1、 彈力的 1 16 厚薄 薄的 6、薄薄的 2、很薄的 1、輕薄的 1、薄透的 1、脆的 1、脆弱的 1、厚的 3、有一點厚度 1、沒有很 厚的 1、厚實的 1 11 濕度 濕濕軟軟的 1、濕的 1、濕濕的 1、有濕度的 2、濕濕爛爛的 1、乾的 1、乾乾的 1、乾掉的 2、油光的 1 9 黏性 黏的 2、很黏的 1、黏黏的 5、有點黏的 1、有一點黏的 1 5 彎曲彎折 可彎曲的 1、可彎折的 1、不可彎折的 1、不可彎曲的 1 4 密度 密度高的 1、不紮實的 1、飄飄的 1、紮實的 1 4 共 13 類 245 Evaluative/aesthetic 美學原則 平均的 2、不平均的 1、和諧的 3、不和諧的 1、有規律的 1、均勻的 1、連續的 1、平衡的 1、協調的 1、 有比例的 1、一致的 2、幾何感的 1、俐落的 1、菱菱角角的 1、銳利的 1、層次的 1、扭曲的 1、劇烈變化 的 1、對比的 1、具有變化的 1、衝突的 1、不規則的 1、複雜的 1、怪異的和諧 1、詭異的美感 1、異材質 的 1、有空洞的 1、渾然天成的 1、違合感的 1、有風格的 1 30 感受性風 格 璞質的 1、純淨的 1、氣派的 1、典雅的 2、高貴的 1、氣質的 1、華麗的 2、高雅的 2、神聖的 1、神祕的 1、黑暗的 1、莊嚴的 1、飄逸的 1、可愛的 2、輕盈的 1、灰暗陰沈的 1 16 形式性風 格 古典風華的 1、裝飾的 1、藝術的 2、自然風的 1、中國風的 1、和式的 1、禪風的 1、簡約風的 1、簡約的 1、輕鬆風格的 1、繽紛的 1 11 品質 質感的 5、質感沒那麼好 1、質感還不錯的 1、細緻的 5、精緻的 2、細膩的 1、醜陋的 1、美的 1、不美的 1、美觀的 1、漂亮的 1 11 共 4 類 68

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

角色定位 個性 男性的 3、女性的 4、偏女性的 1、中性的 4、高尚獨立的女性 1、長輩用的 1、有年紀的 1、中年的 1、 年輕的 1、老陳的 1、老實的 1、女生的 2、少女的 1、小孩子的 2、老人的 2、普通的小孩 1、和藹的 1、 有母愛的 1、有愛心的 1、工人的 1、學生味的、勞力的 1、腳踏實地的 1、有修養的 1、藝術性的 1、技 術性的 1、有個性的 1、強壯的 1、魯莽的 1、聰明的 1、乖乖的 1、可愛的 2、俏皮的 2、天真的 1、純 樸的 1、孩子氣的 1、淘氣的 1、穩重的 1、低調的 1、冷酷的 1、有擔當的 1、實在的 1、氣質的 1、樸 素的 1、陰柔的 2、樸實的 1、未成熟的 1、有理想的 1、生命力的 1、神祕的 1、存在感低的 1、文靜的 1、 52 狀態 非人工的 1、人工的 3、自然的 5、天然的 1、合成的 2、人造的 1、環保的 2、科技感的 2、現代的 2、 高科技的 1、裝飾的 1、被需要的 1、有堅持的 1、軟弱的 1、恆定的 1、正式的 1、出眾的 1、野外的 2、 不專業的 1、時尚的 1、流行的 1、復古的 2、老派的 1、老氣的 1、新潮的 3、樸實的 1、樸素的 1、原 木的 1、原始的 3、老舊的 2、老式的 1、古老的 2、傳統的 1、舊舊的 1、有歷史的 1、舊的 1、經典的 1、 極端的 2、 38 普遍性 普遍的 4、普通的 5、普遍偏稀有 1、普遍性不高 1、常見的 2、平常的 1、常用的 1、不難見到的 1、大 眾的 3、大眾化的 1、一般的 2、沒價值感的 1、流通性高的 1、稀有的 2、日漸稀少的 1、稀少的 1、不 常見的 1、不大眾的 1、不入世的 1 19

(18)

13 價值 有價值的 2、珍貴的 1、貴的 1、昂貴的 2、高貴的 1、中高價位的 1、不是特別昂貴的 1、不會很貴的 1、 便宜好用的 1、便宜的 5、廉價的 3、普通但不到廉價的 1、平價的 2、不廉價的 1、不便宜的 1、一般的 價位 1、 16 地位 貴族的 1、高級的 5、高尚的 1、高貴的 1、豪華的 1、高不可攀的 1、高級感的 1、個人的 1、中間的 1、 中上的 1、一般的 1、不好的 1、低下階層的 1 13 其他 園藝的 1、很實用的 1、實用類的 1、實用性的 1、實用的 1、有特殊用途的 1 6 共 6 類 144 Emotional 低度但正 向情緒 安心的 3、安全感的 1、安定的 1、安全的 2、安穩的 1、放鬆的 6、放心的 1、自在的 1、無憂無慮的 1、 安逸的 1、輕鬆的 1、無意識的 1、舒服的 1、暖暖的 1、溫馴的 1、溫和的 2、感覺很乖的 1、溫柔的 3、 陪伴感的 1、馴服的 1、溫暖的 3、心平氣和的 1、柔和的 1、穩定的 3、可靠的 1、實在的 1、踏實的 2、 細心的 1、安靜的 2、輕聲細語的 1、平靜的 2、平和的 1、平實的 1、寧靜的 1、平淡的 1、不呆板的 1、 清爽的 1、清新的 1、回憶的 1、懷念的 1、ok 的 1、中間值的 1、正面的 1、不錯的 1、好親近的 1、平 易近人的 1、有親切感的 1、親切的 1 48 高度且正 向情緒 高興的 1、喜悅的 1、愉快的 2、歡樂的 1、快樂的 2、樂趣的 1、很開心的 1、開心的 5、好奇的 2、期 待的 2、有趣的 2、新奇的 2、活潑有趣的 1、活潑的 1、趣味的 1、吸引力的 1、誘人的 1、好玩的 4、 很好玩 1、很愛玩 1、驚喜的 1、驚奇的 1、意外的 1、很過癮的 1、癢癢的 1、興奮的 2、雀躍的 1、外 放的 1、騷動的 1、親密的 1、崇拜的 1、closer1、被肯定的 1、真實感 1 34 高度但負 向情緒 嚇一跳 1、有一點嚇到 1、焦躁的 1、燥燥的 1、較不安心的 1、不放心的 1、煩躁的 1、怪怪的 1、怕怕 的 1、毛毛的 1、害怕的 1、悲哀的 1、憂鬱的 1、滄桑的 1、僵硬的 1、不習慣的 1、不愉快的 1、不穩 定的 1、生悶氣的 1、死死的 1、死氣沈沈的 1、噁心的 1 22 低度但負 向情緒 奇怪的 1、質疑的 1、小心翼翼的 1、疑惑的 1、困惑的 1、一般的 2、無感的 1、無感覺的 2、無聊的 3、 沒什麼特別的 1、普通的 1、不想靠近的 1、有距離的 1、遠離的 1、不好親近的 1、難以接近的 1 16 喜好 滿喜歡的 1、喜歡的 5、不是特別喜歡的 1、不會很喜歡 1、不太喜歡的 1、不喜歡的 3、沒有很喜歡 1、 還不錯 1、很討厭的 1、不會一直想摸它 1、不太愛摸 1、不想摸的 1、喜歡摸 1、不太喜歡摸他 1 14 共 5 類 134 Interface quality 使用性 吸音的 1、吸震的 1、防震的 2、防撞的 3、防風的 2、防碰撞的 2、實用的 4、耐用的 5、好用的 2、易 於使用的 1、不實用的 2、不耐用的 1、不好用的 1、透氣的 2、可以防臭 1、不透風的 1、不透氣的 2、 悶悶的 1、悶不透氣的 1、安全的 2、省力的 1、穩的 1、好握的 1、好抓的 1、好拿的 1、確實的 1、實 在感 1、實在的 1、好擦的 1、不好捏的 1、難抓的 1、很好抓 1、有效率的 1、有辨識的 1、可以搓的 1、 便利性的 1、好操控的 1、抓地力的 1、有抓著力 1、抓著力很強 1、阻力感 1、摩擦的 1、保護效果 1、 不好接合的 1、緩衝的效果 1、有吸附的作用 1、可長時間保存的 1、可包容的 1、貼和的 1、保護的 1、 輕便的 1、易燃的 1、易掉的 1、危險性的 1、燙的 1、裝飾用的 1 58 強度 耐刮的 3、怕刮的 1、不耐刮的 1、會刮傷的 1、易刮傷的 1、易有刮痕的 1、耐踩的 1、不耐踩的 1、不 耐拉的 1、耐撞的 2、耐摔的 2、耐磨的 2、耐重的 1、堅韌的 1、堅硬的 1、結實的 1、脆弱的 2、堅固 的 5、非易碎的 1、不易碎的 1、易碎的 1、會裂開的 1、容易裂開 1、易撕裂的 1、容易切割 1、不會斷 掉的 1、可以承受重量的 1、易變形的 1、負重的 1、易凹陷的 1、可乘重的 1 31 舒適度 舒適的 3、舒適度不太夠 1、舒適感 1、不舒適的 1、不太舒適 1、舒服的 9、很舒服的 1、不舒服的 4、 癢的 3、癢癢的 1、戳戳的 1、刺手的 1、好摸的 3、不好摸的 1、好踩的 1、不是好摸的 1、超好睡的 1、 很好摸的 1、好坐的 1、順手的 2、手感不錯 1、不順的 2、卡卡的 1、手感好的 1、手感不好 1、沒有負 27

(19)

14 擔的 1、可長時間使用的 1 清潔度 吸髒的 1、防塵的 1、易髒的 1、易有髒污的 1、易藏汙納垢的 1、不易髒 1、不易卡灰塵 1、易附著髒物 1、好清理的 2、好清洗的 1、好刷洗的 1、易清潔的 1、易清理的 1、不易清理 1、不用清理的 1、潔淨 的 1、乾淨的 4、清爽的 1 18 塑型 容易塑型的 1、難塑型的 1、很好塑造的 1、可塑的 1、可塑性的 3、配合度高的 1、無障礙的 1、不會變 形的 1、可變形的 1、伸縮感的 1、可彎曲的 1、可折疊的 1、不能折的 1、可凹折的 1、可彎折的 1、可 揉的 1 16 溫度 怕熱的 1、不耐熱的 1、悶熱的 1、不會悶熱的 1、保暖的 6、保溫的 2、暖的 1、不保暖的 1、耐熱的 2、 隔熱的 2、耐高溫的 1、散熱效果不錯 1、不具保溫效果 1 13 防水、吸 水 吸水的 6、防水的 5、不防水的 5、不夠防水的 1、不耐水 1、含水的 1、防潑水的 1、耐濕氣的 1、不防 潮的 1、有滲透力的 1、耐潮的 1 11 止滑 止滑的 7、止滑效果一般 1、不止滑的 1、防滑的 4、一點點防滑的 1、不防滑的 3、比較容易滑倒 1 7 後加工 多變的 1、可縫紉的 1、可切割的 1、可車縫的 1、可塑型的 1、可裁剪的 1 6 共 9 類 187 其他 視覺感受 詞 漂亮的 3、滿漂亮的 1、比較漂亮的 1、比較不漂亮的 1、不漂亮的 1、好看的 1、不好看的 2、美的 1、 亮麗的 1、亮面的 1、明亮的 1、透明的 1、裝飾的 1、有遮蔽效果的 1、潤的 1 15 共 1 類 15 2. 材料類型與對應的觸覺感官意象比對: 分析所提供 51 項刺激樣本,其各引發受訪者的觸覺感受,以整理歸納刺激樣本的物理特性與引發 觸覺感受的對應關係。研究發現,各刺激樣本會因其特定的物理特徵,而有其對應的主要觸覺感受。 金屬會反應出的堅硬、冰冷的觸覺感受,進而反應出精緻與細緻以及實用、耐用等意象特徵。塑 膠的溫度感受反應是介於涼涼的到溫溫的感受,屬於較為中等的觸覺溫度反應。而材質感受是硬的, 對應的心理感受普遍是便宜的、普及的、普通的,另外其也具有實用、耐用的使用價值感受。 矽橡膠的材料與一般塑膠材料,在軟硬上的物理特徵差異頗大,因此在觸覺感受上也有明顯的不 同。例如,其彈性的物理特徵所帶來的聯想,多為應用方面的感受,特別是防撞、防水等感受。玻璃 的物理特徵與金屬相近,特別是平滑表面的玻璃,因此引發的感受很容易與金屬混淆。 木頭材料幾乎都會引發溫暖的、粗粗的、粗糙的、有條紋的感受,對應到自然、環保的意象,並 帶來心理上樸實、令人安心或是平穩的感受。而布類的物理特徵以軟的為主,普遍會有暖的感覺,且 具有輕盈的、可愛的、女性的、小孩的等聯想,並帶出開心的、溫和的、易親近等感受。 皮革類的材料,會產生有彈性且溫溫的知覺感受,也會有質感細緻的感受,容易引發與流行有關 的聯想。石材則明顯對應到硬的、冰涼的、沉重的等感受,同時也會營造出自然的、愉快的、可靠的、 穩定的、安心的等感受。 特殊材料如海綿,則直接反應出其被使用的經驗為主。整體而言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能直接判定此 材料的類型,並感覺到其軟的、凹凹凸凸的、溫溫的等物理特徵,對其的聯想也多是便宜的、大眾的 等。而其柔軟的特徵,也會引發可愛的、安全的、好玩的、有趣的等心理感受。菜瓜布同樣也是很明 確可以被受訪者辨識出的材料,其會明確地反應出扎手的感覺,如刺刺的、有彈性的、粗糙的,但對

(20)

15 此種材料的偏好感受相當兩極化。棉花與具有長毛特徵的布類表面一樣,因此引發的觸覺感受與布類 相似,同樣為暖的、軟的、蓬鬆的,很直覺地聯想到輕盈感、開心、好玩、有趣的感受。但不同的是, 具長毛特徵的布比棉花較會引發受訪者可愛、女性、昂貴等聯想,並讓受訪者有較明顯的情緒波動。 蠟的油滑物理特徵,會給予受訪者黏的知覺感受,促使受訪者產生負面的情緒語描述,如灰暗的、不 喜歡的、不愉快的感受。同樣的,受訪者對隨手黏(產品)的感受反應與蠟差不多,也是不喜歡、不好 摸的感受。 特殊植物類型的樣本,如葡萄柚,受訪者則反應出顆粒感、軟的、有韌性的、有紋路的知覺感受; 心理感受則較為兩極,如有負面之無聊的、與正面之期待的等感受。受訪者對絲瓜材質的感受很明顯 地反應出其粗的、顆粒的等特質,同時也反應出天然的感受,但卻是不喜歡的、害怕的。受訪者對哈 密瓜的感受,普遍只反應出其紋路、堅硬、粗粗的等物理特徵所引發的知覺感受。而自然草皮則給受 訪者帶來軟軟、很有彈性的、有韌度的等感覺,同樣也具天然的感受,並產生舒服的、輕鬆的、好玩 的等心理感受。此結果與塑膠草皮所帶來的感受相反,塑膠草皮給的是刺刺的、尖銳的,不喜歡的等 感受。受訪者對乾燥的沙子,有明確感受到其顆粒的物理特徵,也覺得沙子在觸摸上是好玩的、輕鬆 的、好踩的,但也有天然的對人工的兩極性的感受反應。比較特別的是,潮濕的土壤也給受訪者帶來 濕濕、黏黏、軟軟的知覺感受,但是卻並未像蠟一樣,產生厭惡的感覺,反而有自然的、有生命的、 快樂的、舒服的等意象感受。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材質也會因不同的表面物理特徵,而有不同的觸覺感受。例如,石材 如果表面特徵為平滑的,引發的觸覺感受會與金屬搞混。而同一種材料若平滑與霧面物理特徵不同, 在冷暖的觸摸感受程度上,也有所不同;平滑的表面會比霧面、粗糙面覺得更加冰冷。例如,光滑的 塑膠反應就是冷的;霧面的塑膠則容易有涼的,甚至是溫的感受。而觸覺感受冰冷的材料,會引發精 緻的觸覺感受意象;不論在金屬、玻璃、塑膠、石材或是布類(絲綢)等材料上,都有如此的反應。在 布類的項目中,受訪者皆會有軟軟的、柔軟的等形容其軟硬程度的知覺感受,但不一定會描述其溫度 的感受。在天然類材質中,雖然樣本間的差異頗大,如沙子、水果、草皮間的不同,但幾乎都會有軟 的感受語彙出現。此外,刺激樣本中具有黏的物理特徵之材質,除土壤外,所獲得的皆為不喜歡、不 愛摸、或討厭的感受。整體而言,一般工業常使用的材料,人們對其固定印象較一致,因為有共同的 使用經驗。相反的,天然的、或應用面較少的材料,往往產生較不一致的反應,甚至有兩極的感受描 述。 3. 觸摸行為的模式: 本研究透過對影音檔的審視與分析,找出人們的在觸摸材料的行為特性與差異。Lederman & Klatzky(1987)指出,人們能利用高度智慧及他們的雙手,有系統地擷取出物體(實體)的性質或屬 性。同時也指出擷取中應用的四種非常典型且慣性的探索動作,包括橫移(lateral motion)、按壓 (pressure)、沿著輪廓(contour following)和圈圍(enclosure)。而在本研究中,由於受訪者 有僅能用手觸摸物體表面(大部分是平面)的限制,因此,受訪者在觸摸的過程中,僅需在材料的表面 使用按壓與橫移。但是,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會不自覺的用手指探尋材料的邊緣,以獲得觸摸材料的厚

(21)

16 度、形狀等訊息。更多時候受訪者會透過觸摸材料的邊緣猜測材料的類型,因此訪談時必須注意並提 醒受訪者所使用的觸摸行為。除應用上述四種探索動作外,也應用了另一特別的動作;受訪者常會以 指尖敲擊材料表面,來提高對材質的辨識與感受。受訪者透過這種敲擊,可以獲得材料本身軟硬度、 彈性等物理特徵,也藉由敲擊材料所產生的聲音,進行材料種類的辨別。此也顯示出,觸覺感官與其 他感官(在此為聽覺)的複合效應。有鑑於人會不自覺的使用上述的觸摸動作,進行材料的物理屬性的 判定。因此,本研究於第二階段中的實驗中,特別設定材料的觸摸範圍,同時於材料的表面上額外放 置一中空紙板(中空的尺寸為 20cm*20cm 的),以此控制受測者於觸摸材料樣本的動作為範圍,僅能 以手指與手長觸摸材料表面。 4. 具代表性的觸覺意象篩選: 透過上述的研究調查,本研究利用表 4 與表的 5 觸覺感受類型,與各類型中具代表性的觸覺感受語 彙,以焦點小組進行觸覺感受語彙的整並與挑選。進一步的以挑選出代表語彙。最終獲得物理特徵 8 組、美學感受 7 組 、社會價值 9 組,情緒感受 5 組以及介面特性 5 組,總共 34 組詞性對立之形容詞 對如表 7 所示。 表7.各類別所挑選之代表觸覺感受語彙表 objective/measurable 規則的-不平整的 有彈性的-無彈性的 光滑的-粗糙的 柔軟的-堅硬的 蓬鬆的-緊實的 無黏性的-有黏性的 輕薄的-厚重的 溫暖的-冰冷的 evaluative/aesthetic 和諧的-衝突的 規律的-不規律的 璞質的-華麗的 靜態的-動態的 東方的-西方的 有質感的-無質感的 藝術的-非藝術的

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s

低下階級的-高等階級的 陰柔的-陽剛的 頑皮的-穩重的 氣質的-粗俗的 強壯的-軟弱的 科技的-傳統的 普遍的-稀有的 便宜的-昂貴的 男性-女性 emotional 安心的-焦躁的 溫和的-激動的 興奮的-無聊的 困惑的-踏實的 疏離的-親近的 interface quality 耐用的-不耐用的 安全的-不安全的 舒服的-不舒服的 實用的-不實用的 乾淨的-易髒的 其他 喜歡的-不喜歡的 好摸的-不好摸的 美的-醜的 接著進行利用此 34 組形容詞,使用此階段所收集之材料樣本進行 SD 語意評估,並配合七點量表。 以此進行形容詞的挑選與刪除,作為後續階段研究調查使用的參考依據。本階段調查邀請 5 位受測者 (其中 3 位具有設計背景之學生,另 2 位為盲人)進行 SD 的實驗調查。最後依照平均數與標準差的變 化量做為參考,剔除鑑別率較低之形容詞彙,並配合相關分析向相似性高的形容詞合併,並重新命名 之。最後獲得代表性的觸覺感受與意象共 20 組(如表 8 所示)。可以做為後續研究的參考依據。

(22)

17 表8. 第一階段最終彙整之觸覺感受意象形容詞彙組 無黏性的-有黏性的 光滑的-粗糙的 柔軟的-堅硬的 溫暖的-冰冷的 簡約的-裝飾的 規律的-不規律的 璞質的-華麗的 靜態的-動態的 東方的-西方的 人工的-天然的 活潑的-穩重的 好看的-不好看的 喜歡的-不喜歡的 興奮的-無聊的 乾淨的-髒亂的 耐用的-不耐用的 安全的-不安全的 好摸的-不好摸的 安心的-焦躁的 便宜的-昂貴的 4-2 彙整與調查出明確的觸覺風格 由前言的探討中了解,人的感官不僅可以獨立運作,彼此之間也有交互作用。這種受到某 種感官感覺刺激,會自然產生另一種的感官感覺,就是聯覺(synesthesia)。因此,第二階段主 要在調查與彙整對人感官(觸覺、視覺)感受表現較為強烈的產品設計風格,並對這些設計風格的感 受與其對應的特徵等進行分析,獲取這些設計風格其所具備的感受意象、內涵與構成,以此作為建構 觸覺風格的參考,本階段調查主要以專家訪談為主,以此獲得:1.整理感受表現強烈的設計風格,並 結合第一階段中所提出的風格類型結合,作為後續觸覺風格的參照;2.彙整這些設計風格的代表產品, 並整理其設計特徵,做為產品風格評估的代表物;3.獲得一套風格感受意象的評估語詞彙,以此與第 一階段(觸覺感受意象調查)所獲得之意象語彙整合,做為設計風格評估的量尺。 4-2-1 研究方法 本階段以專家為對象進行焦點訪談法調查,以挑選出具代表性的設計風格,進行後續的分析。訪 談配合影音記錄,分析時將所獲得的資料先整理成逐字稿,再從中將專家所提出有關風格的各項描述 進行分類整理。最後則針對各個風格,以 KJ 法進行內容的挑選與擷取。  受訪者 為了能有效且明確的或的可以被評估的產品設計風格,本研究對於受訪專家有明確的限定。有關 產品的設計風格,一般人(非設計背景),或許可以進行辨識,但若要其進行對風格明確及詳細的描述, 如提出風格的名稱與內含,可能有所困難。因此,本研究的 11 位設計專家皆具有設計碩士以上至博士 的學歷,同時也皆具有 5 年以上的設計教學或實務經驗。  研究工具 本階段調查首先建構訪談大綱,透過進行兩位專家的前測訪談,以次修正訪談內容。修正之後訪 談大綱內容包括:1.列舉當代感受表現強烈且明確的產品設計風格;2.描述各設計風格的特色、內容 與脈絡;3.列舉各設計風格的代表產品,並說明其設計特點;4.描述各風格所引發的感受意象與聯想。 接著則進行後續的正式訪談調查。接著建構風格參考列表,透過兩位專家前測訪談的建議,訪談時應 提供一風格參考列表,較能有效達成訪談效果。 4-2-2 研究過程與步驟 本階段調查的過程首先透過訪談前測(兩位專家),以進行訪談內容的修整與改善。在確認訪談的 整體架構後,根據前述之訪談大綱進行正式的焦點訪談調查。訪談最後呈現風格清單列表,以此提醒 專家是否仍有重要之風格,是想提卻忽略掉的風格,進行補充說明。 訪談的過程中,請 11 設計專家盡可能的列舉當代感受表現強烈且明確的產品設計風格,並請專家

(23)

18 個別描述其特色,如此風格所具有的感官感受、意象與聯想。同時,亦請專家針對各風格列舉代表的 產品樣式、類型並提出所慣用的材料。訪談歷時依專家的內容描述與反應表現各有差異,大約歷時 1 ~2 的小時。訪談的全程以影音記錄,並於訪談後將專家訪談內容先整理成逐字稿,並依照問題的項 目,進行訪談內容的整併與歸納。 4-1-3 研究成果 針對訪談內容進行內容擷取與整理。依照專家所提出的設計風格,個別進行擷取內容的整併與歸 納。而本階段研究結果包括:1.獲得可作為後續實驗評估的產品設計;2.獲得風格與其所包含的內涵 脈絡;3 獲得產品設計風格的構成樣式與特性與應用的材料類型;4.獲得產品設計風格的代表產品樣 式;5 彙整出可用意評估各產品設計風格的代表感受意象形容詞類型。以下則個別進行說明: 1. 代表產品設計風格篩選: 首先統計所有專家提出的風各項目,以此挑選出具代表性的設計風格進行後續的分析。透過 11 位 設計專家所提出的風格整理。最後得到 22 項設計風格,如表 9 所示。表中每一個風格之後刮號內之數 目,為此風格被列舉的次數。其中次數四次以上(至少四位以上設計專家提起)共有表 1 上與中部之 風格有:變相高科技、北歐現代、高科技、原型、Memphis、現代主義、極簡、Ready-made 以及綠色 設計,共 9 項感受表現強烈為人們所熟知、常見的設計風格。 表9. 專家所提出的設計風格表 變相高科技(5) 北歐現代(4) 高科技(8) 原型(5) Memphis(5) 現代主義(4) 極簡(7) Ready-made(5) 綠色設計(6) 國際主義風格(2) 日本禪風(3) 幽默设计(1) 仿生(3) 後現代主義(3) 普普藝術(2) Alchimia(1) 復古(1) 新藝術設計(2) 泰國設計(3) 包浩斯(2) 流線型(2) 新藝術-格拉斯哥派(1) *風格順序無特定參照。( )表示提及次數。 針對此所挑選的設計風格,進一步的審視風格內容的描述發現,其中現成物(Ready-made)與綠色 設計,此兩項設計風格的內容、表現方式較不符合本研究的課題。透過專家的描述發現,此兩種設計 風格,偏重於產品設計過程中原料與元素的取得方式,而非產品本身主體的造形構成。著重的是使用 過往的產品與物件(已存在的產品、回收的產品、或是產品的部分零件),與材料(回收或是廢棄的 材料)反覆再利用的設計。因此產品本身的造形設計風格表現並不明顯。同時,綠色設計在描述的過 程中,對於在於材料的選用、製成與整體行銷的過程較為重視。因此上述兩的設計表現方式於本研究 探討過程中予以排除。最終研究僅以表 1 上部 7 項風格:變相高科技、北歐現代、高科技、原型、 Memphis、現代主義與極簡作為主要探討目標。 2. 產品設計風格內涵 本研究接著整理專家對上述七項設計風格所提出的內容,進行風格內容的整理。整理方式依照專 家對於風格所提及的內容進行編輯與擷取。例如,現代主義風格,至少有四位設計專家提及。因此將

(24)

19 四位專家對於現代主義風格的描述以 KJ 法,進行內容的挑選與擷取。首先將內容的關鍵詞擷取出 來,做成卡片,並依照所擷取的內容進行相似性的分群。接著將分群依照內容進行命名,再次反覆的 將相似的分群整併,最後可獲的風格架構的樹狀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如圖 2 所示。 依照上述的步驟反覆整理所有的設計風格,直至七項風格內容的分析完成。各風格涵蓋構成項目 主要包括:1.風格本身擁有的內涵脈絡:是專家對於風格的見解,說明風格呈現何種精神與思維;2. 設計核心:顯示該風格本身的設計理念與特質;3.構成表徵:在此包括風格外在的造形、色彩與材料 等的表現與應用;4.感受意象:主要可區分為生理面向(由觸覺、視覺直接提出的感受)與心理面向 (風格帶給人的喜好、情緒、使用等各面像產生的感受)等。 針對上述的 4 項目,個別整理各風格的整體概念可得如表 10 之結果。 表10 設計風格架構與概念描述 設計風格 構成項目 項目內容 現代主義 內涵脈絡 歷久瀰新的特質 可被延續與傳承的精神 傳統工業設計的思維 呈現烏托邦的思維 圖 2. 風格概念樹狀親和圖-以現代主義為例 *每個風格其樹狀親和圖,約有 4~5 階。由於篇幅關係,本研究僅呈現最上的三層作為範例,虛線後的 階層省略不呈現。 現代主義 歷久瀰新的特質 可被延續、傳承的精神 傳統工業設計的思維 呈現烏托邦的思維 內涵脈絡 設計核心 實用性的特質 有目的性的設計 精簡、簡化的特質(少就是好) 感受意象 視覺感受 觸覺感受 心理感受 社會性 構成表徵 幾何、原始的造形 重視材料與材質的選用 單純的色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 Tumor after surgical removal (E): Gross specimen showed necrotic central area on the superficial surface (F): The cut surface showed whitish solid nodules with evidence of

In this respec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 sess volumetric as well as morphological surface changes of the orbital cavit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both tooth- borne

Other articles of granite, surface with chiseled by hand or machine, any face can not be polished, burned-like, water jet, replica antique and foggy surface 004.

Other articles of granite, surface with chiseled by hand or machine, any face can not be polished, burned-like, water jet, replica antique and foggy surface.

Other articles of granite, surface with chiseled by hand or machine, any face can not be polished, burned-like, water jet, replica antique and foggy surface 001.

Ulrike Schulz, Peter Munzert, Norbert Kaiser,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MMA by DC glow discharge and microwave plasma treat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ating adhesion” Surface

In order to sketch the graph of a surface, it is useful to determine the curves of interse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planes parallel to the coordinate planes.. These curves are

fundamental theorem for line integrals.) A force field that is a gradient field is called a conservative field.. Since the line integral over a closed path is zero, the work don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