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早期全真道茶:從王重陽、全真七子到姬志真的道茶文學作品來考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早期全真道茶:從王重陽、全真七子到姬志真的道茶文學作品來考察"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早期全真道茶:從王重陽、全真七子到

姬志真的道茶文學作品來考察

賴賢宗

國立台北大學 中國文學系 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 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 主任

摘要

本文考察了王重陽、全真七子及姬志真的全真道道茶思想,全真道茶淵源於呂洞賓,故 此文從此探索其淵源。到了王重陽的高徒馬丹陽對於丹道道茶的思想表述已經頗為完整,可 以說是明白闡發了道茶的宗旨、基本原則,也包含了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本 文陸續探討全真七子的道茶。馬丹陽等人的丹道道茶的文學作品不能只當作是品茶的茶詩茶 歌來看待,而是同時要從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來考察,兼備廣度與高度。考察 全真道茶在文化上的廣度及其結構性,同時也要從丹道道茶思想的宗旨、基本原則來考察其 高度,高度是指在丹道行法的視野之中,本文討論丹道文化的發揮,乃是以丹道茶道為例。 丹道茶道在姬志真這裡也有更加完整的表現,且明顯的是配合丹禪合一來進行其行法,故設 有一節加以專門討論。 關鍵詞:王重陽、全真七子、姬志真、道茶 通訊作者:賴賢宗,E-mail: laishenchon@yahoo.com.tw 收稿日期:2017/07/24;修正日期:2018/02/26;接受日期:2018/03/30 doi: 10.6210/JNTNU.2018.63(1).01

(2)

壹、前言

本文致力於早期全真道茶的闡述。「道茶」是指「道家文化的茶」,「禪茶」是「禪 文化的茶」,而「儒茶」是指「儒家文化的茶」。釐清「道茶」與「茶道」二語如下:「茶 道」一語已經是茶文化界的通用之語,一般認為日本開展的為茶道,比較重視形而上的精神 層面,移植自中國的唐宋兩代。臺灣在上個世紀所開展的則稱為「茶藝」,是除了茶道的精 神內涵也格外強調茶文化的藝術的各個面向。而「道茶」則是指「道家文化的茶」,也包含 了道家文化的形上精神與藝術條件兩個部分,例如,以陰陽五行、太極功法來製茶乃是道茶 的藝術的部分,而道法自然、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乃是道茶的形上精神的部分。筆者在「道 茶」的論述特別重於丹道修行傳統之中的道茶,這一篇文章集中於從王重陽、全真七子到姬 志真的道茶文學作品來考察早期全真道的道茶。「禪茶」則是指「禪文化的茶」,特別是中 國唐宋時代在寺廟之中所發展出來者,尤其是徑山寺一系傳至日本後來有千利休所發展的禪 茶,在日本和花道、香道、書道平行,而稱之為茶道,其實就是中國的禪茶。筆者也用「茶 禪」此名,特別用來指稱以行茶來參禪,就此而言,非常類似於丹道中的以茶喻道,以行茶 的過程來比喻丹道修道的過程。 「道茶」相對於「禪茶」(佛茶)是一個比較少人關注的課題,或說是在茶文化史之中 被忽略乃至於遺忘的課題。其實,在茶的文化史之中,在佛教還未傳來中國以前,茶已經在 中國大量使用,所以,「道茶」比起「禪茶」(佛茶)的歷史更為淵遠流長;甚至於許多禪 茶茶區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原先是道茶茶山,禪茶的製作方法與呈現方式吸收融合了道茶 的內涵。另一方面,丹道道茶在金、元之後的發展也融合許多禪宗的元素,丹道本來就強調 三教一致,因此丹道道茶吸收了禪宗的若干內涵,也就不足為奇。從丹道思想史的角度來研 究道茶的文學作品,是具有多方面意義的研究課題,尤其是從丹道與禪宗的互相影響,以及 從藝通於道的藝術與修練的融通來加以研究,更是具有跨界研究的特色的有趣課題,本文就 此而展開討論。 中國的「茶文化」除了生活茶在周初以降就是儒道所共享的生活禮儀之外,「茶文化」 也包含了身心療癒與精神性的形而上的一路。「道茶」的淵源要追溯到漢代道家醫學對於茶 的藥性的研究與對於茶被當作羽士神仙的草木外丹而使用,這是「道茶」獨領風騷的時代。 到了唐代由於文化人的參與,使得道茶與禪茶(佛茶)蓬勃發展。如果說趙州和尚的喫茶趣 標舉了茶禪的獨特風格,那麼盧仝的七碗茶歌便是道茶的引領風騷的唐代典範。呂洞賓、王 重陽等丹道大師也發展了行茶時候練功行道的道茶。此中,王重陽的高弟馬丹陽明白闡發了 全真丹道道茶的宗旨、基本原則,他的表述之中包含了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 馬丹陽的丹道道茶的文學作品不能只放在文學史的角度來閱讀,而是也要從丹道史的觀點來

(3)

把握,是要從道茶丹道行法、丹道道茶品鑑美學的視野來考察其廣度以及其結構性,更要從 丹道道茶思想的宗旨、基本原則來考察其高度。如此才有縱有橫,縱橫自在。本文也考察了 譚處端、丘處機及姬志真的丹道道茶思想,一一加以探索,也都是從這個丹道思想史的廣度 與高度兼備的角度來考察道茶。 「丹道道茶」、「全真丹道的道茶」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少人關注,筆者曾在武當 山的道教論壇發表論文,解說「丹道道茶」及「全真丹道道茶」。湖北十堰的李曉梅教授也 長期在武當山開展道茶的田野研究,並領導並培訓道茶茶藝的演藝團體,屢獲大獎。希望本 文之創作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人投入丹道道茶之研究,一方面擴張了現有的茶文化史的內 容,挖掘許多被遺忘的道茶的歷史沉澱。二方面豐富丹道思想史的內涵,藝通於道,藝即是 道,在丹道道茶這個方面是最能夠表現的。 道茶研究在文獻上,許裕奎著有《齊雲山道茶》、楊立志與李曉梅著《武當道茶》及徐 金華編著之《青城山道茶》1為地方性的道茶專論,這些雖然比較是一般性的介紹,但是提供 了很多的文史資料與道茶現況的訊息。復次,在茶文化史的研究方面,有些著作在闡釋漢代 以後的中醫養生學中的茶讀時候有的會討論到道茶,但是往往不具有完整性與足夠深度,例 如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2的第二章〈道教服食與飲茶風俗的形成〉與第三章〈茶的藥史研 究〉﹔《茶文化》的第四章第二節「茶效與茶療」。3復次,中國各地歷史名茶甚多,相關專 書也會有一些內容涉及到道茶,例如《瀑布仙茗》一書4,從河姆渡的田螺山遺址發掘出土的 樹根的考古研究與日本學界的檢驗報告看來,它是山茶屬茶種的茶樹根,由此說明在6000年 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在浙江餘姚就已經有人工栽培的茶樹,其樹根遺留至今。假如以在此 一地區的漢代道士丹丘子修煉飲茶之傳說來看,而將此一瀑布仙茗逆推回去與河姆渡的田螺 山茶樹遺址關聯起來,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漢代道家茶的古老源頭。

貳、全真道茶的淵源:呂洞賓的道茶

道家的養生觀念,不只是成就我們肉體生命的長生而已,養生更要如莊子所說的「養 生主」,保養我們生命的主宰,也就是進入神和道的靈性層次,所以道家內丹除了「煉精化 氣,煉氣化神」之外,還要「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所以內丹借用外丹家的鼎爐鉛汞等術 1許裕奎,《齊雲山道茶》(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楊立志、李曉梅,《武當道茶文化》 (北京市: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徐金華(編著),《青城山道茶》(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5)。 2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1)。 3姚國坤、王存禮、程啟坤,《茶文化》(臺北市:新視野圖書出版公司,2004)。 4餘姚市茶文化促進會(編),《影響中國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1)。

(4)

語,其宗旨是性命雙修,例如,王重陽的〈金丹〉詩:「本來靈性喚金丹,四假為爐煉作 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滾出入仙壇。」5茶道一詞來自道家,實在是內丹的修煉有關。傳 統中的道家內丹家對於茶的靈性有深度的共鳴,例如,丹鼎派東西南北中五宗的共同創宗祖 師呂洞賓就有〈大雲寺茶詩〉。呂洞賓又稱呂岩、呂純陽,唐朝山西永樂人,是東西南北東 各派丹道的共同祖師。他的〈大雲寺茶詩〉說: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斷送睡魔離 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6 呂洞賓此詩是道家丹鼎派祖師詠佛教茶的詩,表現了丹禪一致的精神,也說明了丹鼎派祖師 對於茶藝的精熟和對於茶的靈性的肯定。 《道藏》收錄呂洞賓的傳說和署名呂洞賓著的作品,集為《呂祖志》。在《呂祖志》7 卷三〈事蹟志〉的經遊寺觀十條之中,記載大雲寺會食的故事,其核心即是上述呂洞賓詠茶 詩,全文如下: 洞賓詭為回處士游大雲寺,隨堂會食。月餘,謂寺僧曰:僧饌甚精,但少麵耳?遂 去,旬日攜少許麵至。自炮設,數百僧皆飽足。僧請處士啜茗,舉丁晉公詩曰:花隨 僧筋破,雲逐客甌圓。處士曰:句雖佳,未盡茶之理。迺書詩曰:玉蕊一槍稱絕品, 僧家造法極功夫。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 肌膚。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以丹一粒遺僧曰:服此,可不死。遂別 去,後僧亦仙去。8 由此文的記載看來,呂洞賓創作此一茶詩之目的是要「盡茶之理」,可以見出他精於茶道, 此詩稱贊了為他供茶的僧人所烹制之茶的外形、茶具、烹茶火候、茶味、茶氣。該詩首二句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是讚美茶葉的外形,目擊道存,呂洞賓一見即知此茶 為絕品。次二句「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是呂洞賓稱讚茶具與茶湯的烹制過程 5北宋•王重陽,《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頁701。 6該詩引自唐•呂洞賓,〈大雲寺茶詩〉,《全唐詩》,清•曹寅等奉敕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6),卷858,頁9700。相關討論參見丁文,《茶乘》(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9),頁242以下。 又,鄭培凱、朱自振,《中國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頁1055。 7《呂祖志》共六卷,編撰人不詳。 8不詳(編),〈事蹟志〉,《呂祖志•卷三》,收入《道藏》,第36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 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頁463。

(5)

的火候。又,次二句「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是呂洞賓讚美茶湯能助人參禪與 修道。最後二句,「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是贊許茶德,並以此勉人離世獨 立,深入於修道。此道茶故事的最後是呂洞賓「以丹一粒遺僧……後僧亦仙去」,顯然呂洞 賓的道茶詩是以茶比喻修道,在如此闡釋之後,即授丹一顆,以內丹學的觀點來說,此處乃 是隱喻,乃呂祖指開玄竅,授與丹種與口訣,所謂的「服此,可不死」是指修練內丹玄門可 以練神還虛,練虛合道,精神不死。 又,《呂祖志》卷二事蹟志「思屯乾道人」一則是呂洞賓以武夷茶治病的道茶故事: 金陵萬鐵老人,號與石。性醇慕道,以召箕自給,每召,即呂祖至。一日忽夢呂祖與 說八卦……又曰:爾五臟皆火,不必藥,惟武夷茶能解,以東南枝生者佳,烹以澗 泉,葉豎立。投以井泉即橫。鐵感其意,乃問所寓,曰:清元觀,可問思屯乾道人。 因別去,鐵歸,其疾頓釋,步履如初。及人毛儔驚問其故,曰:公遇仙矣,思者絲 也,加屯純也,乾陽也,所遇乃呂祖。因至清元觀訪之,止塑像在焉。9 茶自從漢代《神農本草經》以來就被中醫藥典列為草藥的一種,歷代本草學皆記錄茶 的藥性,茶的藥效有消食、提神、降火、輕身等,陶弘景將茶是為上品藥物,可參見關劍平 《茶與中國文化》第三章〈茶的藥史研究〉的討論。10以茶治病的。此一故事並不只是呂洞 賓授武夷茶給萬鐵老人而治癒其五臟皆火的身體疾病,而是此中也包含了呂洞賓傳授了道茶 製法。首先是要熟悉先天八卦所蘊含的先天八卦的修練原理,在夢中加以指授。其次,是要 摘採東南枝所生的茶葉。復次,要以澗泉而不能以井泉來烹煮茶葉,茶葉投入澗泉之中則茶 葉皆豎立,乃茶葉得先天氣之表徵。 又,呂洞賓以茶為丹藥的道茶故事一則見於《呂祖志》卷三〈事蹟志•市塵混邊八 條〉,「汴京茶肆」一條如下: 後週末汴京有石氏設茶肆,一女尚髻齡,令行茶。洞賓詭為丐者,日往據上坐求荼, 衣服襤褸,血肉垢汙,殆不可近。女殊無厭惡意,益取上茗待之。父母怒笞女,女益 待之,月餘無厭。洞賓謂女曰:汝能啜我所飲茗之餘乎。女以穢甚,不可下嚥,覆之 地。忽聞異香,亟舐之,神氣爽然。洞賓曰:我呂先生,非丐者。惜爾不能盡食吾 餘,然吾能從爾願,欲富乎,貴乎,壽乎。女曰:我小家子,不識何為貴,得富且壽 足矣。洞賓去,不復來。後年亦富顯,年百三十五歲終。11 9參見不詳(編),〈事蹟志〉,《呂祖志•卷二》,收入《道藏》,第36冊,頁458。 10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頁99-120。 11參見不詳(編),〈事蹟志〉,《呂祖志•卷三》,收入《道藏》,第36冊,頁464。

(6)

這個故事包含了下列環節:呂洞賓化為乞丐而乞茶,善心女奉茶給化為乞丐的呂洞賓, 呂洞賓以茶為丹藥而善心女不識,善心女吃了茶之餘而神氣爽然,善心女得到呂洞賓的福佑 而富且壽的故事。此中,茶葉的身分歷經了五重身分的改換,從俗世之茶,到愛心奉茶之善 心茶,到點茶為丹之丹道茶,到用其餘瀝而神氣清爽的養生茶,再到孚佑帝君廣大靈感保佑 信女之福佑聖茶。可以觀察出呂洞賓的道茶包含了這四個環節。 底下的呂洞賓的神仙故事涉及天台茶禪的現場的天台山方廣寺的石橋。 單州天慶觀題詩 元豐中,呂惠卿守單州天慶觀,七月七日有異人過焉,書詩于紙, 一曰:四海孤游一野人,兩壺霜雪足精神。坎離二物君收得,龍虎丹行運水銀。一 曰:野人本是天台客,石橋南畔有舊宅。父子生來有兩口,多好歌笙不好拍。惠卿婿 余中解之曰:後篇第一句賓字也,第二句石橋者洞也,第三句兩口者呂也,第四句者 吟也。吟此詩者其洞賓乎。 此條涉及天台山的石橋記載於《呂祖志》卷三之中,至少可以當作天台山地區的涉及到道茶 的呂祖傳說。呂惠卿解釋詩中的「野人本是天台客,石橋南畔有舊宅,父子生來有兩口」的 第一句是賓字,第二句的石橋是指洞,第三句的兩口是指呂。呂惠卿解釋第二句的石橋是指 洞,這是有點勉強。天台石橋是五百羅漢現真之地以及天台茶供儀式的發源地。大約這是呂 祖自言前身曾來天台山居住,其舊居地在石橋南畔,自然是與石橋羅漢現真以及天台茶供頗 有淵源了。《呂祖志》卷三12記載呂洞賓在此修道故事,如下。司馬悔山及石橋在於天台山 山中,司馬悔山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13呂洞賓曾來天台瓊臺居住,記載於《天台山志》 所收的呂洞賓詩:「青蛇拄地月徘徊,夜靜雲間鶴未回。來訪有緣人換骨,暫留蹤跡到天 台。」此詩之後也有丹道南宗祖師白玉蟾所寫詩作〈白玉蟾題〉:「仙翁夜來扣林壑,約我 明朝過南嶽。石壇對坐話松風,鶴唳一聲山月落。」這是白玉蟾在定靜之中,在風吹山林之 中,彷彿得到仙翁(呂洞賓)的示現而領悟出丹法修法,「鶴唳一聲山月落」是其悟境。14 12「單州天慶觀題詩」一條,參見不詳(編),〈事蹟志〉,《呂祖志•卷三》,收入《道藏》,第36 冊,頁414。 13《天台山志》記載海內所載名山有七十二福地,第六十司馬悔,在台州天台山。《天台山志》此處 也引用《赤城志》之說:記載司馬悔山在天台縣北一十三里天台山後(參見不詳,《天台山志》,收入《道 藏》,第11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頁90。總之,司馬悔山及石橋 在於天台山山中,司馬悔山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傳說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承唐玄宗召請入宮,他應聘下山 至此後悔。 14《白玉蟾題》參見不詳,《天台山志》,收入《道藏》,第11冊,頁90,南宋白玉蟾《詠茶》一詞 是以茶來比喻丹道修練過程,如下:「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端回。喚醒青州從 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南宋•白玉蟾,《詠茶》,收入《中華道

(7)

又,白玉蟾〈又留別桐橋詩〉一詩說「身落天台古洞天,蒲團未暖又飄然。如何庵不 瓊臺地,想是吾非桐柏仙。」「桐橋」即是「石橋」,乃是天台茶禪發源地耶般稱為「石 樑」。「天台古洞天」指涉的是五百羅漢現真之地的天台方廣寺石橋,也就是天台茶禪的發 源地,或者說在天台茶禪之前在此已經有道茶的古遠傳統,傳說呂洞賓曾經在此修練,故說 是「身落天台古洞天」。桐柏仙指涉的則是司馬承禎,想是吾非桐柏仙」是自謙比不上唐代 在此隱居修道的司馬承禎。《天台山志》收錄白玉蟾的詩涉及到丹道修練及呂洞賓的指授, 可以視為呂祖道茶之一間接例證。

參、全真道茶的開端:王重陽的全真道茶

內丹北派全真道的開宗祖師王重陽15及其傳承者馬丹陽16都有詠茶詩,王重陽有〈詠 茶〉詩兩首、〈和傳長老分茶〉17等詩是完全以道茶為主題。收於《重陽全真集•卷一》的 〈詠茶〉是一首一字至七字的詩: 茶茶,瑤萼瓊芽,生空慧,出虛華。清爽神氣,招召雲霞,正是吾心事,休言世味 誇。一盃惟李白興,七碗屬盧仝家。金則獨能烹玉藻,便令傳透放金花。18 王重陽主張茶能「生空慧,出虛花」是禪的境界。至於「烹玉藻」而「放金花」則是丹道修 煉的實況。王重陽是全真丹道茶的創立者,乃是丹禪合修的。 王重陽〈和傳長老分茶〉全詩如下: 藏》,第19冊(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4),頁951)依照白玉蟾《詠茶》此處的理解,呂洞賓《靈寶畢 法》的許多口訣,可以理解為以茶喻丹,如下:「識取五行根蒂。方知春夏秋冬。時飲瓊漿數盞。醉歸月殿 遨遊。」傳說武夷山白雞冠(道家傳承岩茶中的道茶)茶種是止止庵道觀主持白玉蟾發現並培育的武夷山岩 茶名茶。 15王重陽(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北宋末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大魏村人。王重陽為全 真道的創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本金朝諸生,後為武官,改名德威。入道後改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 子。 16馬鈺(1123~1183),全真道七真之一,金朝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原名從義,字宜甫,入道 後更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人稱馬丹陽。 17北宋•王重陽,〈詠茶〉,《重陽全真集•卷一》:「茶茶,瑤萼瓊芽,生空慧,出虛華,清爽神 氣,招召云霞,正是吾心事,休言世味誇。一盃惟李白興,七碗屬盧仝家。金則獨能烹玉藻,便令傳透放金 花。」(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6);又,北宋•王重陽著,白如祥輯校,《王重陽集》(濟南市: 齊魯書社,2005),頁17。北宋•王重陽,〈和傳長老分茶〉,《重陽全真集•卷一》:「坐間總是長生 課,天上靈芝今日得。採時惟我識根源,輾處無人知品格。塵散瓊瑤分外香,湯澆雪浪於中白,清懷不論生 死分,爽氣每嫌天地窄。七碗道情通舊因,一傳禪味開心特。蕩滌方虛寂靜真,從茲更沒凡塵隔。」(收入 《道藏》,第25冊,頁697)。 18北宋•王重陽,〈詠茶〉,《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6;北宋•王重陽 著,白如祥輯校,《王重陽集》,頁17。

(8)

坐間總是神仙客,天上靈芝今日得。採時惟我識根源,碾處無人知品格。塵散瓊瑤分 外香,湯澆雪浪於中白。清懷不論死生分,爽氣每嫌天地窄。七椀道情通舊因,一傳 禪味開心特。蕩滌方虛寂靜真,從茲更沒凡塵隔。19 王重陽契合於茶的靈性而自許「採時惟我識根源,輾處無人知品格……七碗道情通舊因,一 傳禪味開心特」。 另一首〈詠茶〉收於《重陽全真集》卷十: 昔時曾見趙州來,今日盧仝七碗猜。烹罷還知何處去,清風送我到蓬萊。20 王重陽自述昔日曾參究趙州和尚喫茶去的公案,而親見趙州的真面目。今日則是品飲與修煉 盧仝七碗茶一詩所說的丹道茶、仙家茶。如果說禪門有所謂詩禪一致,茶禪一如,在喫茶的 時候契悟本來面目,領會本來面目乃不來不去的如來(昔時曾見趙州來),而丹道的道茶則 是盧仝七碗茶的最後一碗(今日盧仝七碗猜),讓人飛昇入於寥天一,在逍遙遊之中永恆於 蓬萊(烹罷還知何處去,清風送我到蓬萊)。21王重陽〈述懷〉一詩不僅是此中的典範,更 是以茶喻道,詩中說「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瘋哥),芝草 閑談果若何,不可人前誇了了,須知物外笑呵呵」,以行茶過程比喻丹道的身體修煉。王重 陽〈述懷〉全詩如下: 慧刀磨快劈迷蒙,剉碎家緣割己空,火焰高焚端子午,水源深決潤西東。上中下正開 心月,精氣神全得祖風,既見舊時親面目,更無今日假英雄。五重玉戶光生彩,一粒 金丹色變紅,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芝草閑談果若 何,不可人前誇了了,須知物外笑呵呵。赤龍攪海添離水,紫焰安爐養坎河,木馬還 能從水虎,金翁須是娶黃婆。汞鉛亘昔交加作,兒女今朝嬰姹多,坐客同歸迴首度, 教君也得出高坡。 此詩中所說的「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芝草閑談果若何」所 說的都是茶道。此乃是丹禪合修,性命雙修,此詩之中多是丹道修煉之隱語,詩中透露的下 19北宋•王重陽,《重陽全真集•卷一》,〈和傳長老分茶〉,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7;北 宋•王重陽著,白如祥輯校,《王重陽集》,頁20。 20北宋•王重陽,《重陽全真集•卷十》,〈詠茶〉,收入《道藏》,第25冊,頁746;又,北宋•王 重陽著,白如祥輯校,《王重陽集》,頁155。 21賴賢宗,《茶禪心月:茶道新詮及其開拓》,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北京市:金城出版社, 2014),〈如何做到茶禪一味:茶禪公案新詮釋〉一章以及此書最後面的資料論。

(9)

手之法訣是「火焰高焚端子午,水源深決潤西東」,也就是下手必須點火安爐,修煉子午周 天(端子午)與卯酉周天(潤西東)。如此乃有入門之法訣是「上中下正開心月,精氣神全 得祖風」,「上中」已經將修練上丹的具體形象與修煉原理透露無遺;「下正」則是下丹的 四正之罡炁。也是上丹中丹下丹參丹合一之意思,在真知實見處,回光反照,上下一體運化 而能夠全備精氣神乃是先天大道之全真道的祖風。如此行之,刻刻有功。「五重玉戶光生 彩,一粒金丹色變紅,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道茶本來是羽客仙人所植,茶 乃是此處所說的芝草。自在真人歸岳頂是性功之運行,手攜芝草步蓮宮是命功之煉化,性命 雙修,乃能轉化五行色身,生出光彩的天尊身(五重玉戶光生彩),此乃是大還丹之途徑 (一粒金丹色變紅)。「赤龍攪海」和「安爐」都是內丹的功法,在此則是道茶製作過程中 的象徵。

肆、全真道茶的確立:馬丹陽、譚處端、丘處機的全真道茶

一、馬丹陽的全真道茶

全真七子的大徒弟馬丹陽是全真道一代宗師,他在《漸悟集》卷上將道茶定位為「無為 茶,自然茶」22,這些都是深契茶的靈性本質,點出道茶美感境界的精髓。 北派內丹全真龍門派的傳人默默煉功,行功於山水之間。丹道隱修士具備隔空傳丹與布 氣的能力,默默以丹功製茶,以丹道的理念經營茶場、茶屋。內丹丹道素來主張三教會通, 尤其是北派全真道更是如此,具備跨文化溝通的當代性格,以丹心道情傳揚儒釋道三家的制 茶智慧。有些當代的實踐者更融合了科技與企管,如山水茶人周仁智、李曉梅人,以丹心道 功傳播茶道,是現代的丹道茶的實踐者與宏揚者,筆者也致力於此。 茶道的「道法自然」是這樣子的,首先,茶樹在自然之中如何吸收到能量,而人如何收 取此能量,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我們要重返自然,善用自然,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進一步 而言,茶道的「道法自然」彰顯的是天人合一、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天道在茶 樹的生命之中,融入自然,我們又透過茶的製作和品鑑的過程,將此一天道自然,加以具象 化,融入生活,使茶的靈性感動成為人文化成的一部分。這就是茶道之中的天人合一,包含 了道家文化的精華。 全真七子中的馬丹陽(馬鈺)《漸悟集》收有他以丹道茶為內涵的道茶詞曲五首:〈長 思仙•茶〉、〈瑞鷓鴣十八之五•詠茶〉、〈西江月〉三十五首之十五、〈萬年春〉第六首 22金•馬丹陽,《漸悟集•卷上》將道茶定位為「無為茶,自然茶」,收入《道藏》,第25冊(上海 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頁460的〈長思仙•茶〉:「一槍茶,二旗茶,休 獻心機名利家,無眠為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家」。

(10)

及〈瑞鷓鴣十八之五•詠茶〉。23 馬丹陽的丹道道茶思想十分完整,有宗旨、基本原則、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 想,堪稱是丹道道茶思想的建立者。 馬丹陽的元曲〈長思仙•茶〉立下丹道道茶的標竿,以「無為茶,自然茶」作為道家茶 的宗旨,他說: 一槍茶,二旗茶,休獻心機名利家,無眠為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 家,無眠功行家。 紫芝湯,紫芝湯,一遍煎時一遍香,一杯萬事忘。神砂湯,神砂湯,服罷主賓分兩 廂,攜雲現玉皇。24 馬丹陽在此稱茶為「無為茶,自然茶」,說明了道家茶的宗旨。丁文著《茶乘》,認為「這 裡比禪僧以茶助禪定的認識高了一著,觸及茶道的深層次」。25在作品的後半,他繼續解釋 「無為茶,自然茶」為紫芝湯、神砂湯。「紫芝湯」說的就是「無為茶」,也就是元氣、紫 氣東來,能夠令茶人與煉丹士「一杯萬事忘」,到達清靜無為的境界。「神砂湯」說的就是 「自然茶」,也就是性光、元神,能夠令茶人與煉丹士「服罷主賓分兩廂,攜雲現玉皇」, 此中的「主賓」是禪宗臨濟宗之所常說(如四賓主),乃是禪悟境界中的絕對主體與現象假 有的客體。此中的「玉皇」象徵的是「性光、元神」,如《玉皇心印妙經》之所說。 「無為茶,自然茶」的道茶的說法可與趙州的「吃茶去」的「茶禪一味」公案前後輝 映,馬丹陽另有一首詠茶詞說「七碗盧仝,趙州和尚,曾知滋味」。26由兩處合舉丹道茶與 臨濟宗、趙州和尚的禪茶看來,可以見在馬丹陽的觀點,丹禪本一致,有以「無為茶,自然 茶」與「茶禪一味」合參之意。老子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生命境 界強調「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照之以天」、「吾喪我」的「吹萬不同而使 其自己」的「天籟」(〈齊物論〉),這些都是道家無為茶、自然茶的境界之不同表述。 又,馬丹陽《漸悟集•卷上》收有〈茶〉一首茶歌:「絕品堪稱,奇名甚當,消磨睡思 功無量,仲尼不復夢周公,山侗大笑陳摶強。七碗盧仝,趙州和尚,曾知滋味歸無上。宰我 23金•馬丹陽,《漸悟集》以丹道茶為內涵的道茶詞曲五首,分別收入《道藏》,第25冊,頁457、 460、463、474。也收於趙衛東(輯校),《馬鈺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此處引用的詩參見頁 167、175、193、200。 24金•馬丹陽,〈茶〉,《漸悟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460。 25參見丁文,《茶乘》,〈道教與茶〉一章,這裡的討論參見頁192。 26金•馬丹陽,〈茶〉,《漸悟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457。

(11)

若得一盃嘗,永無晝寢神清爽。」27盧仝的七碗通仙靈是煉虛合道,28趙州和尚要人參悟喫 茶去的本來面目,並舉一道一禪,皆「曾知滋味歸無上」,馬丹陽的道茶仍然是歸於丹禪合 修。道茶一杯,不僅宰我不再晝寢,孔子也「不復夢周公」,超越了周公禮制的限制性,而 恢復了大道玄德,因為「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要能夠絕聖去智。 又,馬丹陽在《漸悟集•卷下》收有道茶的詞作〈瑞鷓鴣十八之五•詠茶〉,此中述及 玉川子盧仝的七碗茶: 盧仝七碗已升天,撥雪黃芽傲睡仙。雖是旗槍為絕品,亦憑水火結良緣。兔毫盞熱鋪 金蘂。蟹眼湯煎瀉玉泉,昨日一杯醒宿酒,至今神爽不能眠。29 此中,玉川子盧仝的七碗茶歌之中第六碗茶乃「六碗通仙靈」,七碗則「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蓬來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乃一味等味,金丹黃芽之道茶真味從雪 中撥雪而出,綻放在旁,靜默中傲見睡仙陳摶。 又,馬丹陽寫作的〈西江月〉三十五首之十五,說到「山侗啜罷赴瑤池,不讓盧仝知 味」,〈西江月〉詠道茶詞之全文:「江畔溪邊雪裏,陰陽造化希奇。黃芽瑞草出幽微,別 是一般香美。用玉輕輕研細,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罷赴瑤池,不讓盧仝知味。」30這是一 首以點茶、品茶的過程來比喻全真道的內丹修煉過程。 又,馬丹陽《漸悟集》卷下寫作的〈萬年春〉第六首說到「冬至陽生,迎春撥雪黃芽 好。人驚早。香如芝草。玉碾勝磨搗。神水烹煎,自是除陰耗。金童報。絕品珍寶。啜罷游 蓬島。」31這是一首以春茶之採摘、烹製與品飲的過程來比喻全真道的內丹修煉過程。與其 說是以丹道語言來比喻、解釋道茶的程序,不如說是以道茶作為隱語來闡明全真丹道的修 煉。總之以這裡的丹道與茶藝的並陳及交涉,乃是二者的聯集,以丹道修煉為主軸,而以茶 道的丹功實作來搭設一個接眾的平臺。所謂的道茶,不只是在審美上可以開拓道茶的美學, 27同上註。 28盧仝「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如下:「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 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麵,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 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 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百花浮光凝碗麵。一 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 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 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全唐詩》,清•曹寅等奉敕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卷 388,冊12,頁4379) 29金•馬丹陽,〈瑞鷓鴣十八之五•詠茶〉,《漸悟集•卷下》,收入《道藏》,第25冊,頁474。 30金•馬丹陽,〈西江月〉詠茶一首,《漸悟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463。 31金•馬丹陽,〈萬年春〉第六首,《漸悟集•卷下》,收入《道藏》,第25冊,頁471。

(12)

更乃是參考此詩以及其他文學作品之中的丹道譬喻,品茶也修道。如此,道茶乃是行者從事 修道的實際修煉,而以品茶來淨化身心,並且上接丹禪合修的傳統。

二、譚處端的全真道茶

北七真之一的譚處端(長生)32也有詠茶詩〈勸眾修持〉說:「採得波羅蕊,製成般 若茶。湯燒清淨水,啜罷見黃芽。」33此處「採得波羅蕊」在表面意思上講的是採茶重視茶 芽、一心兩葉。「採得波羅蕊,製成般若茶」其實更深的指涉是佛教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 此處譚處端詠茶詩也是以丹禪合修為標竿。「湯燒清淨水,啜罷見黃芽」講的是茶道之中的 燒水烹茶、飲後的茶葉黃芽,同時這些文學描述也是暗喻丹道修煉的烹煉過程,以及修煉靜 功所見的黃芽白雪,全真道強調單修之清淨功,而反對房中男女雙修之修煉,故此處說「湯 燒清淨水,啜罷見黃芽」。

三、丘處機的全真道茶

以茶為主題的丘處機之茶詩可考者有下列三者〈清興〉、〈望江南〉第一、四首。涉及 到茶的短文則有〈答宰相公許秀才〉等。 丘處機《磻溪集》卷四〈清興〉:「酒傾金露滑,茶點玉芝香。神爽得三昧,清和消百 殃。」34點茶之時有玉芝的香味,神爽而得三昧正定,身心清和而消百殃。金玉在丹道之中 都具有修煉的涵義,所謂的金液還丹、玉液還丹。 又,丘處機的〈望江南〉四首分別寫春夏秋冬,此中的第一首寫春茶,第四首寫冬茶。 第一首如下「山中好,最好是春時。紅白野花千種樣,間關幽鳥百般啼。空翠濕人衣。茶自 采,筍蕨更同薇。百結布衫忘世慮,幾壺村酒適天機。一醉任東西。」35《望江南》是詞牌 名,又名《江南好》、憶江南、《春去也》、《夢江南》等。 又,丘處機的〈望江南〉的第四首寫冬茶「山中好,末後稱三冬。紙帳蒲團香淡碧, 竹爐茶灶火深紅。交袖坐和沖。」36。紙帳中,蒲團上,茶氣馨香而茶味茶色為淡碧,竹爐 茶灶之中,爐火深紅。修道人修煉道茶,「交袖坐和沖」,「交袖」是打坐入靜。「坐和 沖」,坐於中和之境界,入於「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境界。 32譚處端(1123~1185),全真道七真之一。金朝甯海(今山東牟平)人山東寧海人,本名譚玉,字伯 玉,師承王重陽後改名為處端,字通正,別字長真,人稱長真子。全真道之中的南無派由譚處端所創。 33金•譚處端(長春)〈勸眾修持〉共九首,此中所引為其中之一首。《水雲集》,收入白如祥輯校, 《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頁19。 34趙衛東(編校),《丘處機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頁56。 35同上註,頁183。 36同上註。

(13)

丘處機〈答宰相公許秀才〉「虛心實腹唯求飯,待客迎賓不點茶」。37此詩是說山中隱 修的生活清苦,也是說已經超越一般的俗禮。 以上這一節探討全真七子之中的馬丹陽、譚處端、丘處機的全真道茶,此乃全真道茶 的確立期。其中以馬丹陽的道茶的文學作品最多,他以「自然茶,無為茶」為全真道茶奠定 精神標竿,馬丹陽的丹道道茶思想十分完整,他在這些作品之中也用文學比喻來闡明道茶丹 道行法。他文學作品的優美也提供道茶品茶美學思想的豐富內涵。馬丹陽堪稱為丹道道茶思 想的建立者。復次,譚處端詠茶詩之中有「採得波羅蕊,製成般若茶」更深的指涉是佛教所 說的般若波羅蜜多,此處也是以丹禪合修為宗旨。最後,筆者討論了丘處機〈清興〉、〈望 江南〉第一、四首、六言的〈答宰相公許秀才〉等。「茶點玉芝香。神爽得三昧,清和消百 殃」,道茶有助於性功與命功。由「竹爐茶灶火深紅。交袖坐和沖」可以看出一邊品茶一邊 修練丹道功法,道茶已經生活化了,經歷了全真七子關於全真道茶的建立期,此後是對於全 真道茶的更加發揮以及弘傳。

伍、全真道茶的弘傳:姬志真的丹禪合修與全真道茶

姬志真(1192~1267)原名翼,字輔之,金元時代之山西晉城人。金亡,從王志謹為全 真道道士,38為王重陽下第三代的全真高道,號知常子,人稱知常真人。他的傳承是王重陽 →郝太古→王志謹→姬志真。1252年,姬志真講學於燕京(北京)長春宮(白雲觀)。姬志 真的著作有《雲山集》(《知常先生文集》)八卷,收於《正統道藏》太平部,39此書為姬 志真詩文集。書中收錄賦二篇、碑記跋文十四篇、詩詞四百餘首。姬志真是中國文學史的元 代著名詩人詞人。 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與馬丹陽等人都寫作〈西江月〉來表達他們的丹道修練的理念與 功法。底下姬志真的一首〈西江月〉描述他對於丹道的體會:「莫問丹砂鉛鼎,休披虎繞龍 蟠。中間妙處自相謾。業識忙忙不算。六欲七情灰滅,五行四象雲攢。放行收聚一團欒。赤 水神珠炳煥。」對於「丹砂鉛鼎」的外丹以及「虎繞龍蟠」的練氣,姬志真都加以批評,認 為並不是丹道修煉的核心。而是要深化性功靜功,將五行四象攢合收聚為一團,而「赤水神 珠炳煥」。 呂洞賓、王重陽及馬丹陽的道茶思想與實踐影響了姬志真。姬志真是全真道的修士也是 37同上註,頁7。 38王志謹(1177~1263),又名王棲雲,元代全真道士,法號志謹,人稱棲雲真人。幼年慕道,及長至 山東拜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太古(郝大通)為師,口傳心受,修煉內丹大為進步。 39元•姬志真,《雲山集》,收入《道藏》(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第25冊,頁364-423。

(14)

文學家,他以文學隱喻來闡明道茶之中的全真丹道修練,不管是在文學成就上,以及在丹道 修練上都達到爐火純精的境界,尤其是他的丹道行法強調丹禪合修,因此他的丹道道茶也特 別能夠融會茶禪的內涵,在茶文化史上,以及藝通於道的丹道傳統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因此 可以說姬志真是早期全真道茶的弘傳者的典範。他的〈一剪梅〉與〈東風第一枝•詠茶〉等 幾首作品中皆可知道教、茶、盧仝七碗茶三者的密切關係在茶文化史之中的基本情況。 姬志真《雲山集》〈東風第一枝•其二•詠茶〉:「坼封緘、龍團闢破,相樹機關先 見。玉童製,香霧輕飛,銀鉼引、靈泉新薦。成風手段,糾髯奮,擊碎鯨波,仗此君,些子 功夫,瓊花細浮甌面。這一則,全提公案,宜受用,不煩寵勸。滌塵襟,靜盡無餘,開心 月,清凍一片。草魔電掃,瑩中外,獨露元真,會玉川,攜手蓬瀛,留連水晶宮殿。」40道 茶的點茶與評賞對於姬志真來說是「這一則全提公案」,也就是要參個全真的本來面目到底 是誰,究竟是誰。致虛寂,守靜篤,「開心月,清凍一片」。一路餐就下去,掃除一切煩惱 無明,直到「草魔電掃,瑩中外,獨露元真」的全真境界,參得本來面目,了無所得。方能 「會玉川攜手蓬瀛」,和仙家道茶的祖師盧仝(玉川子)一起逍遙留連於水晶宮殿。 姬志真《雲山集》四首〈一剪梅〉顯示作者精通於茶道品飲與丹道修煉。在〈一剪梅• 其二〉之中,作為草木外丹的茶,用來作為內丹修煉的助力與隱喻:「珠樹瑤林氣象嘉。玉 龍無力,熟寢銀霞。青童旋撥貯瓊花。瑩徹冰壺,一色無瑕。寶鼎初溶火漸加。濃烹團鳳, 極品黃芽。塗金羔酒世情誇。此況誰知,物外仙家。」41此中,「濃烹團鳳,極品黃芽」是 指團茶與茶葉,也是指涉丹道修煉的內景,性光一團明月,白雪之中有極品黃芽。而「青童 旋撥貯瓊花。瑩徹冰壺,一色無瑕。寶鼎初溶火漸加」,則是以茶道之中的烹製過程來比喻 丹道修煉的火候。 姬志真〈一剪梅•其三〉:「薄暮餘霞天際紅。反關無俗,指點山童,新泉活火煮雲 龍。受用仙家,兩腋清風。千古埃霾雪山胸。陰魔除掃,不敢形容。玉川攜手水晶宮。月裡 行歌,縹緲孤峰。」42此中,「新泉活火煮雲龍」是指用新來的泉水來烹煮雲龍團茶,當然 實際指涉的也是丹道修煉之實況。又,「受用仙家,兩腋清風。千古埃霾雪山胸」乃是盧仝 七碗茶第七碗茶所說的「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來山,在何處?玉川子 乘此清風欲歸去」。而姬志真此處所說的「玉川攜手水晶宮。月裡行歌,縹緲孤峰」顯示了 盧仝七碗茶第七碗茶之後的丹道修煉的真實境界,乃是月華泰定之寥天一。 姬志真〈滿江紅勉劉主簿〉其二「笑玉川風味,趙州陳邊。法界澄澄清可掬,靈空浩浩 40元•姬志真,《雲山集•卷五》,收入《道藏》,第25冊,頁399。 41〈一剪梅〉「雲水鄉中即是家。性驅丘壑,志傲煙霞。清虛已戰勝紛華。世事從他,擾擾如麻。客至 何妨不點茶。相忘交結,冷淡生涯。坐中無物向人誇。唯有延生,一粒丹砂。」(元•姬志真,《雲山集• 卷七》,收入《道藏》,第25冊,頁410)點茶(撮泡茶)法首先起於南宋的杭州,至元代而盛行,其法繁 複,故此處說「客至何妨不點茶」,而以其他較為簡便的品茶法來行茶。 42元•姬志真,〈一剪梅〉,《雲山集•卷七》,收入《道藏》,第25冊,頁410。

(15)

光無極。問箇中、真味口難言,知端的。」43玉川風味是指盧仝七碗茶詩所說之茶氣與茶味 乃是難言而端的「真味口難言」,趙州陳邊是說趙州的喫茶去所陳說者的來過與沒來過的二 元對立(來過喫茶去,未來過也喫茶去)已是邊見。「靈空浩浩光無極。問箇中、真味口難 言,知端的」是說性光以及茶之一味等味都是「真味口難言」,而在修道的實際體驗之中是 「知端的」。 姬志真〈心賦〉之中有「脫盡簾纖,到不知而若近;承當穩密,隨所用以皆如。至於撥 火燃香,烹茶掃地。信手拈來者,物物相應;隨身放下者,頭頭皆是。」44此中的全真道茶 運用禪法十分明顯。句句禪語。「撥火燃香,烹茶掃地」是在行茶的過程之中來行禪,達到 了「信手拈來者,物物相應;隨身放下者,頭頭皆是」的禪境。 姬志真山居修道的詩詞作品涉及茶道的有下列各首: 姬志真《雲山集》〈清淡〉「坐穩蒲團力,形溫袖褐功。拈香酬野客,煮茗命山童。將 送情何懶,喧囂耳似聾。住山宜淡薄,可愛底家風。」45 又,姬志真《雲山集》〈觀中〉:「苔蘚侵新砌,鬆陰亂古壇。煮茶燃木葉,撥火竈山 檀。璧月穿茅屋,香風動藥欄。灑然清況味,同志莫盟寒。」46 又,姬志真〈隨流〉:「沿流端坐泛星搓,悟徹靈源卻是家。經卷詩囊閑戲具,藥爐丹 鼎老生涯。清溪道士邀明月,白石先生臥翠霞。相對兩忘三益友,一篇秋水一盃茶。」47字 面的意義是說姬志真、清溪道士、白石先生為三益友,而實際上,後二者是喻溪水與石頭而 已。獨自一人修道的姬志真面對眼前溪流乃有若「一篇秋水」(莊子一書的秋水篇),閒飲 「一盃茶」,「相對兩忘」而境識俱泯,領略到莊子〈秋水〉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 界。 又,姬志真《雲山集》〈紫微東墅因寄─十二詠•冬〉之中說:「重扉簾不捲,炕 煖紙窗明。不問庭前相,忘懷雪裡英。燃香凝霧色,煮茗作風聲。宴坐蒲團穩,人問作麼 生。」48原作「人問作麼生」,當改為「人間作麼生」。「不問庭前相」出自趙州和尚「庭 前柏子樹」的公案。 又,姬志真《雲山集》〈水調歌頭〉之中說:「人問更莫理會,安穩處承當。靜夜月明 43元•姬志真,〈滿江紅勉劉主簿〉其二,全文如下「霞友相從,雲房會、笑談真息。正鬱蒸天氣輕 汗,靜中難敵。冰玉旋敲新薦幾,玄冥坐使寒生席。命月團、時復泛金甌,鯨波吸。除煩熱,澆胸臆。功 殊勝,神通力。笑玉川風味,趙州陳邊。法界澄澄清可掬,靈空浩浩光無極。問箇中、真味口難言,知端 的。」參見《雲山集•卷五》,收入《道藏》,第25冊,頁398。 44元•姬志真,〈心賦〉,《雲山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365。 45元•姬志真,〈清淡〉,《雲山集•卷三》,收入《道藏》,第25冊,頁382。 46同上註,〈觀中〉,頁382。 47元•姬志真,〈隨流〉,《雲山集•卷二》,收入《道藏》,第25冊,頁372。 48元•姬志真,〈紫微東墅因寄-十二詠•冬〉,《雲山集•卷三》,收入《道藏》,第25冊,頁 383。

(16)

風細,相對雲朋霞友,談笑興何長。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49「一碗洗心茗,一瓣劫 前香」,品茗而洗心,點香而聞香入道,領悟到超越時間的真香。 又,姬志真《雲山集》〈巫山─段雲•其二〉之中說:「法雨神山秀,靈風瑞草香。 洞天無處不清凍,日月景遐長。玉珮金鐺搖曳,飛步太虛遊戲。五雲深處飲瓊漿,沉醉太平 鄉。」50此處的「瑞草香」、「五雲深處飲瓊漿」是指茶,「日月景遐長」是指道茶功法之 中的陰陽調和,「玉珮金鐺搖曳」是指道茶功法之中的玉液還丹與金液還丹。

陸、結論

宋代有克勤禪師、黃龍禪師等發揮「茶禪一味」,闡明行茶時候行禪的茶禪,與此平 行,可以看到呂洞賓、王重陽等丹道大師也發展了行茶時候練功行道的道茶。此中,王重陽 的高弟馬丹陽對於丹道道茶的思想表述頗為完整,可以說是明白闡發了道茶的宗旨、基本原 則,也包含了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因此,馬丹陽的丹道道茶的文學作品不能 只當作是品茶的茶詩茶歌來看待,而是要從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來考察其廣度 以及其結構性,也要從丹道道茶思想的宗旨、基本原則來考察其高度。同理,本文也考察了 譚處端、丘處機、姬志真的全真道道茶思想,也同理必須從這個廣度與高度兼備的角度來考 察。 道茶的進行種茶、製茶、品茶時候,要運用丹禪合修的修煉法,此是筆者所說的丹道茶 道。在丹道行法的視野之中,本文討論丹道文化的發揮,乃是以丹道茶道為例。丹道茶道在 姬志真這裡也有更加完整的表現,而且明顯的是配合丹禪合一來進行其行法,也就是在道茶 的進行種茶、製茶、品茶時候,是要運用丹禪合修的修煉法。關於丹禪合修可以參照筆者的 〈丹禪合修:早期全真道的丹禪合修思想〉一文。51由此,可以看出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丹 道行法與丹道文化傳承至第四代的姬志真的情況,也就是表現為丹禪合修與道茶的茶文化之 新創。如此可以見出丹道文化的薪盡火傳的意義,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對於吾人也是具有很 大的啟發與參考價值。 關於全真七子的丹禪合修,筆者已有另文收入《道家詮釋學》一書討論王重陽與全真七 子的之三教一家等課題。52丹道對於丹禪合修的基本立場,大概是以性命雙修為宗旨,本來 三教一家就是全真道的宗旨之一,全真道自始以來就吸收了不少禪宗的禪修以之為性功。大 49元•姬志真,〈水調歌頭〉,《雲山集•卷五》,收入《道藏》,第25冊,頁397。 50元•姬志真,〈巫山一段雲•其二〉,《雲山集•卷七》,收入《道藏》,第25冊,頁411。 51賴賢宗,〈丹禪合修:早期全真道的丹禪合修思想〉,發表於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 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2015年11月21-22日,國立臺北大學主辦。 52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7)

約丹道家以為多數禪宗末流只修性功而缺乏命功,呂祖的〈敲爻歌〉所說的「只修命,不修 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事實上,呂祖所開啟的各派丹 道在重視命功的同時,也轉入練虛合道的性功,逐步練化,〈敲爻歌〉也批評了一部分的丹 道行人是指修命功而不通達性功,故說「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鑑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 夫」。大約,在三教一家之原則中,採取禪宗心要而入於全真道修練者很多,至於丹道家重 視禪宗心要的程度各有不同。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傳統道茶的當代實踐之一例「臺灣原生種茶樹的道茶製作及其美學 的研究案」,在臺北大學的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執行已有4年(2013~2018年),由 於兩位主持人皆具有多年的全真龍門丹道的修練與教學經驗並積極研發如何將龍門丹道融入 道茶製作及其茶席之中,所以可以說此一研究案為當代全真道茶之實踐,簡略介紹如下。首 先筆者申請在高雄的六龜山區林業試驗所管轄區域,進入山區採集茶葉與製作研究題材之樣 本,從事「臺灣原生野茶製作及其道家美學」研究案。研究案執行期限為2014年7月15日至 2015年7月14日。三研究計劃內容簡述:在六龜山區林業試驗所管轄區域,入山採集野茶茶 葉,以道家丹道功以及生態環保之方式製作成「自然茶、無為茶」,並設計茶席以表現道家 道法自然美學。此研究案開端於臺灣高雄的大葉種喬木型的原生種野茶的茶葉採集,由周仁 智負責道茶的製作。此外尚有筆者的道茶美學及龍門丹道茶藝功法之發表,也在研究成果發 表的同時進行道茶茶葉製作的實物發表與茶品賞茶,以及全真龍門道茶功法教學。將全真道 龍門派的道茶的理論研究成果加以落實到社會文化應用之平台,此一應用有助於臺灣特色文 化產業在茶藝茶道上的開展。

後記

初稿曾經口頭發表於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乃 是原發表論文之下半部。時間2015年11月21~22日,地點: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社會科學 大樓B02教室。今稿經過修改增補,為新稿。

(18)

參考文獻

唐•呂洞賓,〈大雲寺茶詩〉,《全唐詩》,清•曹寅等奉敕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6),卷858,頁9700。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全唐詩》,清•曹寅等奉敕編(北京市:中華書 局,1992),卷388,冊12,頁4379。 北宋•王重陽,《重陽全真集》,收入《道藏》,第25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 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北宋•王重陽,白如祥輯校,《王重陽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 南宋•白玉蟾,《詠茶》,收入《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4)。 金•馬丹陽,《漸悟集》,收入《道藏》,第25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 古籍出版社,1988)。 金•譚處端,《水雲集》,收入白如祥輯校,《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 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 元•姬志真,《雲山集》,收入《道藏》,第25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 古籍出版社,1988)。 丁文,《茶乘》(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9)。 不詳(編),〈事蹟志〉,《呂祖志》,收入《道藏》,第36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 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不詳,《天台山志》,收入《道藏》,第11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 出版社,1988)。 鄭培凱、朱自振,《中國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姚國坤、王存禮、程啟坤,《茶文化》(臺北市:新視野圖書出版公司,2004)。 徐金華(編著),《青城山道茶》(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許裕奎,《齊雲山道茶》(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 楊立志、李曉梅,《武當道茶文化》(北京市: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 趙衛東(編校),《丘處機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 趙衛東(輯校),《馬鈺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5)。 餘姚市茶文化促進會(編),《影響中國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 社,2011)。 賴賢宗,〈丹禪合修:早期全真道的丹禪合修思想〉,發表於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 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2015年11月21-22日,國立臺北大學主辦。

(19)

賴賢宗,《茶禪心月:茶道新詮及其開拓》,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北京市:金城出 版社,2014)。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1)。

(20)

Early Chuan-Chen Daoist Tea

Shen-Chon L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Professor

Research Center for East-West Philosophy and Hermeneutic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Director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sits the history and conceptions of tea in early Chuan-Chen Daoism. The role of tea in early Chuan-Chen Daoism can be traced to Lu Tungpin (呂洞賓). The present article addresses the symbolism and practices of Daoist inner alchemy that are implied in the tea poems by Wang Chongyang (王重陽), Qiu Chu-ji (丘處機), and Ma Danyang (馬丹陽). Ji Zhizhen (姬志 真) wa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masters of early Chuan-Chen Daoism. He wrote numerous works about Daoist tea that illuminate the intersection of Daoist alchemy and Zen medit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Ji Zhizhen’s conception of Daoist te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ist tea and inner alchemy.

Keywords: Wang Chongyang, Chuan-Chen Daoism, Ji Zhizhen, Daoist tea

Corresponding Author: Shen-Chon Lai, E-mail: laishenchon@yahoo.com.tw Manuscript received: Jul. 24, 2017; Revised: Feb. 26, 2018; Accepted: Mar. 30, 2018 doi: 10.6210/JNTNU.2018.63(1).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For example, the ‘Dongwei Daoyu deng yiyi shisan ren zaoxiang ji’ 東魏道遇等邑義十三人造像記 [Record of Image Con- struction by the Yiyi of Thirteen People, Daoyu and Others,

Wang Sanch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hi Yingzhi’s the Wushan Lianruo Xinxue Beiyong Part On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Fashu"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Chu Fengyu, On

Wang Sanch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hi Yingzhi’s the Wushan Lianruo Xinxue Beiyong Part On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Fashu"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Chu Fengyu, On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