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第

2年)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2-2410-H-004-168-MY2 執 行 期 間 : 103年08月01日至104年07月31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 畫 主 持 人 : 甘逸驊 報 告 附 件 :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1 月 23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歐洲統合是一個不斷地在理想化與務實性、進步性與妥協性之間求 取平衡以朝向「更為緊密的聯盟」為長期目標的動態進程,而在歐 洲聯盟架構下所簽訂的各條約即是此進程的重要產物。為了進一步 統合,歐盟試圖推動凸顯超國家主義的歐盟憲法條約,但在遭遇挫 敗後,歐盟隨即以較具政府間主義特質的里斯本條約加以取代,此 一過程即見證了歐洲統合所彰顯的妥協與平衡。尤其在最具主權敏 感爭議的安全政策方面,里約試圖在維持會員國對各自在安全政策 主導權的堅持,以及藉由會員國與機制間合作以提昇效率,此兩者 之間尋求平衡;里約的設計也同時強調對內機制治理能力與政策一 致性的提升,與對外集體身份建構與行動能力的強化;里約亦著眼 於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去支柱化」,以凸顯歐盟將「公民」與 「軍事」特質加以融合的新身份認同建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於透過對於里斯本條約在安全政策規範與 實踐的檢驗,以探尋在此高度主權敏感議題的整合發展過程中,歐 盟的安全政策如何在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之間尋求動態平衡與 妥協,以及如此的平衡是否促進歐盟進一步的統合。本研究首先探 討,歐盟如何藉由「條約化」來試圖解決統合進程中的治理困境 ,並進而提供歐盟安全政策深化合作的基礎;其次,本研究探究里 斯本條約產生的背景與發展,以及里約在安全政策合作的實踐;另 外,里約在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之間介面的運作,亦是本研究試圖 瞭解歐盟如何擴大安全合作的研究焦點;之後,本研究綜合分析里 約對於歐盟安全政策整合的影響,並以此檢驗里約在維持會員國主 導與聯盟凝聚力平衡的擺盪位置。綜合而言,里約提供歐盟安全政 策統合經由不斷實踐向「共同體方法」決策模式傾斜的機會,里約 雖刻意避開超國家主義爭議,但亦已偏離傳統的政府間主義,而是 朝向一個得以兼顧會員國與歐盟互享利益的「布魯塞爾化」治理模 式。 中 文 關 鍵 詞 : 歐洲安全、里斯本條約、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內部安全、外 部安全

英 文 摘 要 : The key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the EU’s security policy seeks dynamic compromise and balance between inter-governmentalism and supra-nationalism and what impacts such a balancing would have on the union’s further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highly sensitive dimension of integration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normalisation and practice of security policy concerning the Lisbon Treaty.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ses how the EU strives to solve dilemma of governance through treaties-making whereby its security cooperation could be

consolidated. It also inspects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Lisbon Treaty concerning security

policy. In addition, the interfa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curity provided by the Lisbon Treaty is also a focus of this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broadening of EU security integration.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with the overall

(3)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the Lisbon Treaty on EU’s security cooperation as a whol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dentifying of the volatile positioning of the Lisbon Treaty in the spectrum between sovereign predominance and union coherence. To sum up, the Lisbon Treaty offers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clination towards the “community method” of EU’s security policy through persistent practice in a way that would evade the controversies of supra-nationalism while also deviating the conventional inter-governmentalism. In this sense, the Lisbon Treaty has prompted the EU security cooperation to move towards the model of “Brusselisation” that delicately maintains the mutual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 member states and the EU in general.

英 文 關 鍵 詞 : European security, Lisbon Treaty,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ternal security, External security

(4)

1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

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

期末報告

前言

歐洲統合是一個不斷地在理想化與務實性、進步性與妥協性之間求取平衡以 朝向「更為緊密的聯盟」為長期目標的動態進程,而在歐洲聯盟架構下所簽訂的 各條約即是此進程的重要產物。為了進一步統合,歐盟試圖推動凸顯超國家主義 的歐盟憲法條約,但在遭遇挫敗後,歐盟隨即以較具政府間主義特質的里斯本條 約加以取代,此一過程即見證了歐洲統合所彰顯的妥協與平衡。尤其在最具主權 敏感爭議的安全政策方面,里約試圖在維持會員國對各自在安全政策主導權的堅 持,以及藉由會員國與機制間合作以提昇效率,此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里約的設 計也同時強調對內機制治理能力與政策一致性的提升,與對外集體身份建構與行 動能力的強化;里約亦著眼於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去支柱化」,以凸顯歐盟 將「公民」與「軍事」特質加以融合的新身份認同建構。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於里斯本條約在安全政策規範與實踐的檢驗, 以探尋在此高度主權敏感議題的整合發展過程中,歐盟的安全政策如何在政府間 主義與超國家主義之間尋求動態平衡與妥協,以及如此的平衡是否促進歐盟進一 步的統合。本研究首先專注於歐盟試圖解決在統合進程中所產生的治理困境,如 何經由條約化來建立歐盟安全政策進一步合作的基礎;其次,本研究探究歐盟在 里約生效後在安全政策合作的實踐;另外,一般而言,國際角色的安全政策通常 指稱的是對外的行為,但由於歐盟是會員國的集合體,因此在討論歐盟安全時, 似乎應賦予「內部安全」更多的份量,而里約則在內部與外部兩個安全之間介面 的運作,具有更多的規範特色;之後,本研究綜合分析里約對於歐盟安全政策整 合的影響,並以此檢驗里約在維持會員國主導與聯盟凝聚力平衡的擺盪位置。

(5)

2

文獻探討

與本研究相關的主要文獻可分成以下三大部分:1.歐盟安全合作的發展;2.里斯 本條約的討論;3.歐盟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 首先,在歐盟安全合作的發展方面,相關中英文文獻的累積相當豐厚,尤其著 重在歐洲統合的長期進程中,歐洲國家與機制如何透過分工與制衡,逐漸產生合作 的文化與成果。另外,也有文獻特別專注在個別國家的態度或是機制間的關係。本 研究則將重心放在歐洲合作如何逐漸涵蓋較具敏感性的安全政策合作上,以及安全 政策在歐洲統合中的地位等議題。 其次,在里斯本條約的討論上,部分文獻著重在針對該約整體的檢討,尤其是 其如何影響了歐洲統合的整體進程。也有文獻專注在各政策領域。本研究則特別強 調歐盟在安全政策的合作如何在歐憲條約失敗後,試圖在里斯本條約加以修正與補 充,此一高度動態的過程,亟需研究者賦予經常性的關注。 最後,在歐盟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方面,相關的文獻較少。本研究將其 提出的目的,即在於鋪陳未來研究的可能價值。 以下為本研究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甘逸驊,「歐洲憲法條約下『內部外交』與對外政策的互動」,洪德欽主編,歐盟 憲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7 年 8 月),頁 255-293。 吳萬寶,「論歐盟共同安全暨防衛政策與境外任務」,歐洲國際評論,第 7 期(2011 年 7 月),頁 1-27。 沈娟娟,「從歐盟反恐政策檢視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之發展與挑戰」,歐洲國際評 論,第 10 期(2014 年 7 月),頁 65-102。 林泰和,「歐洲聯盟打擊恐怖主義洗錢措施之演進與展望:後 911 的政策研析」, 歐洲國際評論,第 7 期(2011 年 7 月),頁 29-63。 黃偉峰,「剖析歐洲聯盟正在成型的治理體系」,歐美研究,第 33 卷第 2 期(2003 年 6 月),頁 291-344。 黃琛瑜,「英國與里斯本條約的批准:自由政府間主義的分析」,歐美研究,第 44 卷第 2 期(2014 年 6 月),頁 127-161。 黃瑋婷與楊三億,「雙重賽局與愛爾蘭批准歐盟里斯本條約」,歐洲國際評論,第 8 期(2012 年 7 月),頁 89-123。

(6)

3

Allen, David, “Who Speaks for Europe? The Search for an Effective and Coherent External Policy,” in John Petersen and Helen Sjursen (eds.), A Common Foreign

Policy for Europe? Competing Visions of the CFSP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41-58.

Avery, Graham, “Europe’s Future Foreign Service,” 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 Vol. 43, No. 1 (March 2008), pp. 29-41.

Babić, Jelena, “The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after the Lisbon Treaty,” Western Balkans Security Observer, No. 17 (April-June 2010), pp. 3-12.

Barber, Tony, “The Appointments of Herman van Rompuy and Catherine Ashton,”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48, Issue Supplement 1 (September

2010), pp. 55-67.

Biscop, Sven, “The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 in Context: A Comprehensive Trend,” in S. Bishop and Jan J. Andersson (eds.), The EU and the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 Forging a Global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2008), pp. 5-20.

Breuer, Fabian, “Between Intergovernmentalism and Socialisation: The Brusselisation of ESDP,” EUI Working Paper,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2010), See <http://cadmus.eui.eu/bitstream/handle/1814/14094/RSCAS_2010_48.pdf?seque nce=1>.

Bures, Oldrich, “EU’s Fight Against Terrorist Financing: Internal Shortcomings and Unsuitable External Models,”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22, No. 3 (Summer 2010), pp. 419-438.

Cameron, Fraser, “The Future of the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The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Vol. 9, No. 2 (Winter/Spring 2003), pp. 115-124.

Coolsaet, Rik, “EU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Value Added or Chimera?”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6, No. 4 (July 2010), pp. 857-873

Cornish, Paul, and Geoffrey Edwards, “Beyond the EU/NATO Dichotomy: The Beginnings of a European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7, No. 3 (July 2001), pp. 587-603.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Union Priorities and Policy Objectives for

External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 doc. 7653/00, 6 June

2000, Brussels.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 Strategy for the External Action of JHA: Global

Freedom, Security and Justice, doc. 15446/05, 6 December 2005, Brussels.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uropean Union:

Towards a European Security Model, doc. 5842/2/10, 25 February 2010,

Brussels.

(7)

4

Security Review, No. 37 (March 2008), < www.isis-europe.org/pdf/2008_artrel_150_esr37tol-mar08.pdf >.

Dinan, Desmond,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s: Implementing the Lisbon Treaty in the Shadow of the Euro Crisi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49, Issue Supplement 1 (September 2011), pp. 111-116.

Donnelly, Brendan, “Europe in the World: All Change or No Change in Foreign Policy after Lisbon?” 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 Vol. 45, No. 2 (June 2010), pp. 17-22.

Ferreira-Pereira, Laura C., and Bruno Oliveira Martins, “The External Dimen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s Counter-terrorism: An Introduction to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uropean Security, Vol. 21, No. 4 (December 2012), pp. 459-473.

Ekengren, Magnus, “The Challenge of a Broadening Security Agenda for EU Security Sector Reform,” in M. Ekengren and Greg Simons (eds.), The Politics of Security

Sector Reform (Burlington: Ashgate, 2010), pp. 101-126.

Giegerich, Bastian, and William Wallace, “Not Such a Soft Power: The External Deployment of European Forces,” Survival, Vol. 46, No. 2 (Summer 2004), pp. 163-182.

Glencross, Andrew, “The Absence of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U: Three Models for Enhancing Constitutional Agency,”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Vol. 21, No. 8 (April 2014), pp. 1163-1180.

Howorth, Jolyon, “Implementing a ‘Grand Strategy’,” in Álvaro de Vasconcelos (ed.),

What Ambitions for European Defence in 2020? (Paris: EU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9), pp. 35-44.

Kaunert, Christian, “The Area of Freedom, Security and Jus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a European Public Order,” European Security, Vol. 14, No. 4 (December 2005), pp. 459-483.

Kaunert, Christian, and Sarah Léonard, “Introduction: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and European Union Security after the Lisbon Treaty,”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47, No. 4 (December 2012), pp. 417-432.

Kaunert, Christian, Sarah Léonard, and Patryk Pawlak (eds.), European Homeland

Security: A European Strategy in the Making? (London: Routledge, 2012).

Kaunert, Christian, and Kamil Zwolski, The EU as a Global Security Act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cross CFSP and JHA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Keohane, Daniel, “The Absent Friend: EU Foreign Policy and Counter-Terrorism,”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46, No. 1 (January 2008), pp. 125-146.

(8)

5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44, No. 5 (December 2006), pp. 947-968.

Kostakopoulou, Dora, “An Open and Secure Europe? Fixity and Fissures in the Area of Freedom, Security and Justice after Lisbon and Stockholm,” European

Security, Vol. 19, No. 2 (June 2010), pp. 151-167.

Larik, Joris, “From Specialty to a Constitutional Sense of Purpose: On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63, No. 4 (October 2014), pp 935-962.

Lavenex, Sandra,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 Communitarization With Hesitation,” in Helen Wallace, Mark A. Pollack and Alasdair R. Youngs (eds.), Policy 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457-480.

Léonard, Sarah, “EU Border Security and Migration into the European Union: FRONTEX and Securitisation through Practices,” European Security, Vol. 19, No. 2 (June 2010), pp. 231-254.

Menéndez, Agustín José, “Three Concep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in Erik Oddvar Eriksen, John Erik Fossum and Agustín José Menéndez (eds.), Develop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109-128.

Menéndez, Agustín José, “Between Laeken and the Deep Blue Sea: An Assessment of the Draft Constitutional Treaty from a Deliberative-Democratic Standpoint,”

European Public Law, Vol. 11, No. 1 (March 2005), pp. 105-144.

Menon, Anand, “Much Ado About Nothing: EU Defense Policy after the Lisbon Treaty,” in Riccardo Alcaro and Erik Jones (eds.), European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Rome, Italy: IAI, 2011), pp. 133-147.

Monar, Jörg, “The Dynamics of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 Laboratories, Driving Factors and Cost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39, No. 4 (November 2001), pp. 747-764.

Mounier, Gregory, “Civilian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External Dimension of JHA: Inceptive, Func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Similarities,”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Vol. 31, No. 1 (January 2009), pp. 45-64.

Piris, Jean-Claude, The Lisbon Treaty: A Leg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Qvortrup, Matt, “Rebels without a Cause? The Irish Referendum on the Lisbon Treaty,”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80, No. 1 (January/March 2009), pp. 59-66. Randazzo, Vincenzo, “EU Security Policies and the Pillar Structure: A Legal 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10, No. 4 (December 2009),

pp. 506-522.

Regelsberger, Elfriede, “The EU as an Actor i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Some Key Features of CFSP in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FSP Forum, Vol. 5, No. 4 (July 2007), pp. 1-8.

(9)

6

Rovná, Lenka, and Wolfgang Wessels (eds.), EU Constitutionalisation: From the

Convention to the Constitutional Treaty 2002-2005 (Prague: EUROPEUM

Institute for European Policy, 2006).

Sadowski, Vladimir, “The Lisbon Treaty and EU Defence Policy,”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 Vol. 13 (May 2011), pp. 53-67.

Servent, Ariadna Ripoll, “Point of No Retur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fter Lisbon and Stockholm,” European Security, Vol. 19, No. 2 (June 2010), pp. 191-207. Thym, Daniel,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nstitution of the EU’s Foreign, Security and

Defence Executive,”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Law Review, Vol. 7, No. 3 (October 2011), pp. 453-480.

Toje, Asle, “The European Union as a Small Power,”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49, No. 1 (January 2011), pp. 43-60.

Topala, Oana, “How Common Is CSDP? Solidarity and Mutual Defence in the Lisbon Treaty,” European Security Review Briefing, No. 4 (April 2011), see <www.isis-europe.org/.../2011_artrel_631_esr53-briefing4-solidarity-mutuality.p df>.

Trauner, Florian, “The Internal-External Security Nexus: More Coherence under Lisbon?” Occasional Paper, No. 89 (March 2011), see <http://www.iss.europa.eu/uploads/media/op89_The_internal-external_security_n exus.pdf>.

Whitman, Richard G., and Ana E. Juncos, “The Lisbon Treaty and the Foreig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 Reforms,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Non-)Ratification,” 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 No. 14, No. 1 (2009), pp. 25-46.

Zwolski, Kamil, “The EU as 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ctor after Lisbon: Finally a Green Light for a Holistic Approach?”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47, No. 1 (March 2012), pp. 68-87.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與質化研究法。

(10)

7 歐洲國家在各項政策的漸次整合,以及政策之間相互影響所可能產生的外溢 效應,本身就是一項高度變遷的動態過程,歐盟在安全政策的統合即屬此一過程 的重要一環。部分會員國原本試圖透過極具進步性的歐盟憲法條約,將歐盟安全 予以「超國家化」,但由於統合的進程未臻成熟,終致功敗垂成。然而,正如同 其他政策的整合一般,歐盟安全也在意欲改善原有問題或彌補缺失的前提下,得 以向前推進。歐盟在安全政策統合進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協調性與集體能力的 提升,歐憲條約即著眼於這些焦點,並試圖加以改善。經過「省思」的階段,歐 盟得以逐漸移除障礙,將原本歐憲條約所欲凸顯的精神與目標,蘊藏於里斯本條 約當中,里約的制訂、協商、通過與實施的進程即呈現了歐洲安全與防衛政策在 高度變遷環境中,不斷進行實質與意涵建構的動態過程。 承襲了歐憲條約的內涵,但又為了避免重踏失敗的覆轍,里斯本條約自始即 試圖在理想性與務實性之間尋求平衡。里約將歐洲安全政策傳統的「彼得堡任務」 予以擴大,甚至效法北約,納入「集體防衛」的特色,這些作法都使得歐盟新的 安全政策更具軍事性的色彩。但在此同時,歐盟瞭解到各會員國對於軍事主權堅 持的程度不同,各國在軍事政策合作的意願與軍事實力的強弱又相距甚遠,因此 以「提升合作」的架構進行「長期結構化合作」,使得歐盟安全的合作得以持續 推動。在理想性與務實性之間擺盪並逐漸尋求平衡,似乎也是歐盟在統合進程當 中得以向前推進的常規。 機制與角色的協調以及決策程序的「流線化」,乃是里斯本條約為達成一致 性與能力提升兩大目標的重要工具。歐盟各角色長期以來在對外事務上各司其職 卻也難免各行其是,難以達到整合的目的,因此里約試圖統合歐盟集體「對外行 動」的功能與機制。里約雖然沿襲了歐憲條約的精神,以具有創意的方式設立對 外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理事會常任主席的職位,以及歐盟對外行動署等機 制,但在名稱與實質的功能上,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以避免如同歐憲條約陷入 過於理想化的窘境。特別在功能與權力的分工上,里約對於此兩大重要職務,均 強調其實質功能,而非象徵性,因此兩者均具有對外代表性,而理論上位階較低 的高級代表一職,反而被賦予更大的權力,歐盟對外行動署的設置更提供高級代 表完整而龐大的輔佐機制,且在條約上明訂,理事會主席的職權不應損害高級代 表的權力。 由於高級代表同時兼任理事會與執委會的對外事務,形成包含國家層級、超 國家層級與政府間的治理架構網絡,強化了歐盟整體的對外能力。相較於歐憲條 約,里約另一個具高度妥協性的設計,即是條件多數決的「有條件式」的擴張, 例如經會員國一致決可延伸條件多數決的範圍,這些新的設計都是歐盟為因應在 維護會員國主導性與提升聯盟效率的平衡前提下,所採取的妥協性產物。在某種 意涵上,極具國家主權象徵意義的歐盟對外安全政策,經由不斷妥協的過程,也

(11)

8 逐漸朝向傳統的「共同體方法」決策模式,因而淡化了其政府間主義的色彩。 里約的另一項重要變革,是將原本分屬不同政策支柱的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 加以融合。里斯本條約的「去支柱化」象徵著歐盟統合的另一項突破,以期在政 策之間獲得更大程度的協調性。雖然里約似乎凸顯了此一過程的結果,但所謂的 「去支柱化」是一個歐盟有意打破內外安全界線的長期動態過程。由於聯盟不斷 向外擴大,同時內部的邊界卻逐漸泯滅,加上後冷戰時期歐洲所面臨的威脅,又 以非傳統安全為主,再者歐盟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亦隨之提升,使得傳統以邊界 為區分的內、外安全界線做為前提的安全政策,顯得無法應付新的安全環境。歐 盟在這個長期過程中,已經在聯盟以外的區域進行實際的任務,包括反恐、跨邊 界組織型犯罪、移民的有效管理、弱勢治理與失敗國家等安全政策對象,以兼顧 聯盟內外的安全,手段則同時包含了歐盟傳統的非軍事與軍事工具。里斯本條約 更進一步試圖在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當中尋求平衡,演變的結果可能使得歐盟的 對外政策必須在價值取向上兼顧歐盟社會的內在利益,而內部安全則不應違背歐 盟以規範力量所凸顯的對外政策。從機制的角度而言,為獲致如此的平衡,具有 超國家主義色彩的歐洲議會獲得更大的權力,議會也因而更能伸張其維護人權與 公民權的主張。總之,歐盟在內部與外部安全的「去支柱化」,將安全政策納入 具有完整國際法人身份的法律架構之下,凸顯了歐洲安全逐漸將「公民」與「軍 事」特質予以融合的新身份認同建構過程。 整體而言,由里斯本條約在歐洲安全規範所凸顯的特色,符合長期以來歐洲 統合的趨勢,亦即歐盟是在進步性與保守性之間主動或被動地維持必要的平衡。 從消極面來看,里斯本條約即為各種不同主張的妥協性產物。雖然里約著重在協 調性的獲得,但會員國仍強調對自我主導性的堅持,因而凸顯政府間主義的特色。 例如兩大重要職位,均由知名度較低的政治人物擔任,顯見會員國不願特別突出 聯盟層級在國際社會的主導性。 另外,聯盟機制之間存有的競爭性,也使得歐盟有意藉機制整合來提升聯盟 整體對外能力的努力受到挑戰。從此一角度觀之,雖然里斯本條約賦予原有的歐 盟安全政策新的面貌,但並未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里約並未如反對者所宣稱的將 進一步弱化會員國的主權,而是提供了會員國在敏感的對外與軍事政策的合作更 加有效推動的機會。傳統上,各會員國在干涉行動的地理區域選擇與武力使用的 優先性方面,都存有極大的歧見。因此,會員國的意志仍是決定里斯本條約施行 後,歐盟是否朝向一個在軍事政策上更為統合實體的主要變數。 然而,如果從積極面來看,里約雖避開歐憲所觸及敏感的超國家主義象徵意 涵,但從里約所欲達成的一致性與能力提升兩大目標,安全政策相關功能與任務 的擴張、機制與角色間的協調、抑或是內部安全與外交安全介面的擴大,均可看

(12)

9 出歐盟朝向所謂「一個更為緊密的聯盟」的努力。當然,歐盟是否真正有意更加 緊密化,仍需視里約能否有效提供會員國達成聯盟所設定目標的平台,以及各角 色能否具體落實里約的規範。里約是否得以有效解決歐洲安全政策面臨的困境, 相當程度依賴以下兩方面,一是歐盟會員國是否得以將歐洲整體與集體的安全政 策予以「內化」;二是以歐盟做為一個整體能否有效融合各會員國的安全政策, 強化「共享主權」的範圍。 長期而言,歐盟與會員國間早已建構出合作的文化與習慣,而在安全政策方 面,歐盟也在包容性與強調價值的基礎上,試圖就結構性的衝突管理與預防進行 統合。至於里斯本條約實施之後,歐盟能否在如此高度敏感的議題進行整合,除 了條約明列的機制規範外,仍有賴會員國所展現的政治意志,以實際行動來克服 各自將安全政策視為排他性專屬領域的思維模式。因此,如果單純從里約的形成 背景、規範設計與呈現方式來看,歐盟安全政策的主權意涵仍受到會員國的堅持 與主導;然而,正如同其他政策的統合,如果歐盟安全政策在里斯本條約規範的 基礎上,得以在以下面向經由不斷的實踐過程,或亦能創造在聯盟層次上會員國 間合作的環境與文化:藉由完整國際法人資格彰顯歐盟單一與獨特的形象與影響 力;其安全政策同時具有對內與對外的一致代表性;在相關機制的設計上,不但 權責得以更為整合,安全政策更易透過歐洲議會而獲得更廣泛的民意監督;藉由 歐盟決策的「去支柱化」,促使具高度主權意涵的外部安全更易受到內部安全的 牽引,因而更傾向「共同體方法」決策模式。如果這些面向的發展得以獲得確認 與持續,歐盟在安全政策的統合雖仍未臻「超國家主義」的境界,但畢竟已逐漸 偏離傳統的政府間主義色彩。 簡而言之,歐盟在具有高度主權意涵的安全政策合作,實已朝向實質的「布 魯塞爾化」,亦即經由不斷社會化的作用,以及適應問題的治理模式,建立了一 個漸進與多層次的過程,以有效的增進集體力量與專業分配,使得各會員國逐漸 將各自的政策偏好與整體的歐盟利益相融合。綜合而言,歐盟在後里斯本時期在 安全政策的合作,為整體歐洲統合的進程注入新的意涵與動力,也為歐洲研究提 供另一個檢驗理論與實踐比較的案例。

結論與建議

綜合本研究的研究過程與成果,本研究的意義彰顯在,里斯本條約在歐洲安全 規範所凸顯的特色,符合長期以來歐洲統合的趨勢--歐盟是在進步性與保守性之間主 動或被動地維持必要的平衡。從消極面來看,里斯本條約即為各種不同主張的妥協 性產物,雖然里約著重在協調性的獲得,但會員國仍強調對自我主導性的堅持,因

(13)

10 而凸顯政府間主義的特色。另一方面,如果從積極面來看,里約雖避開歐憲所觸及 敏感的超國家主義象徵意涵,但從里約所欲達成的一致性與能力提升兩大目標,安 全政策相關功能與任務的擴張、機制與角色間的協調、抑或是內部安全與外交安全 介面的擴大,均可看出歐盟朝向所謂「一個更為緊密的聯盟」的努力。 另外,本研究的價值在於,如果由本研究所提出的某些變項發展得以獲得確認 與持續,則得以證實,歐盟在安全政策的統合雖仍未臻「超國家主義」的境界,但 畢竟已逐漸偏離傳統的政府間主義色彩。這些變項包括:歐盟是否得以藉由完整國 際法人資格彰顯其單一與獨特的形象與影響力?歐盟安全政策是否得以同時具 有對內與對外的一致代表性?在相關機制的設計上,歐盟權責是否得以更為整合, 以及安全政策是否更易透過歐洲議會而獲得更廣泛的民意監督?藉由歐盟決策 的「去支柱化」,能否促使具高度主權意涵的外部安全更易受到內部安全的牽引, 因而更傾向「共同體方法」決策模式? 建立在本研究的基礎之上,未來或許得以朝以下方向發展: 首先,檢驗里斯本施行之後,發展之進度與原先設立目標之差距,尤其是在安 全政策方面。里斯本條約本身即是一個高度妥協性的產物,其實際執行又是另一個 需各方共識的累積過程。在此同時,歐盟內部又面對經濟的困境與外部環境的高度 變遷,更使得如此的研究有其必要性。 其次,專注於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分殊與融合。如前所述,在相關的研究面 向上,較為缺乏,如能針對歐盟內部與外部之間安全政策本質與任務的探討,則將 對歐洲安全合作的整體研究,有所助益。 另外,各主要會員國對於「後里斯本」時期安全政策的態度。此部分有可分為 會員國與機制的不同層次,以及歐盟內部與外部會員的態度。經由交叉各項主觀態 度與政策的比對,更能提升對於歐洲安全整體的客觀瞭解。

(14)

1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

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

出國報告

名稱

『前往歐洲聯盟與法各重要官方機構、學術機構與智庫進行廣泛的實地研究』

地點

一、法國

1. 法國國際關係學院 (Institut Franc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IFRI) 2. Foundation Robert Schuman

3.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CERI)

4. 法國國防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Centre for Social Sciences Studies on Defence, Ministry of Defence)

5. 歐盟安全研究所 (European Union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二、英國

1. 英國外交部 2. 倫敦政經大學 3. 劍橋大學

4. 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CER)

5. 國際戰略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6. 皇家三軍聯合戰略研究所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RUSI)

7. 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tham House)

(15)

2 本研究的研究空間與可信度,取決於本人對歐盟與主要會員國相關政策直接 相關的動態與靜待資料之蒐集,現有的二手資料,包括書籍、期刊與網路,只能 有助於研究的基礎工作,無法建立本研究所需的資料。因此,歐盟相關機制與重 要國家是本研究從事實地研究的重點。其中,主要會員國對於外交與軍事等政策 的態度,以及各大國傳統安全理論,都對於本研究所關切的安全政策重建構進程 與理論建構關係密切。因此,本研究前往法國與英國,試圖尋求相關主要角色對 於相關政策的態度與影響,以及會員國與聯盟之間在外交與安全層面權力的消 長。

赴歐研究重點

英、法兩國是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強權,對於歐洲安全走向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訪問此兩大國的政府單位、智庫、學術機構,主要考量到兩國的高度相似性,包 括長期以來均為歐洲的軍事大國,在歐洲的政治力與經濟力俱動見觀瞻,並且在 國際社會亦為具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成員,例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然而, 此兩大國因政治制度與歷史經驗的差異,使得其安全政策的發展亦具有明顯歧異。 因此,以英、法做為歐洲安全政策領域合作發展的研究對象,除可瞭解影響歐洲 安全的主要因素外,兩者的相互比較也較有意義。 另外,本研究訪歐的主要興趣也在關切英、法兩國在軍事政策、對外關係、 各自對區域統合態度等面向,以做為檢驗歐洲大國安全政策的主要變項。英法有 其傳統的安全觀與決策,各自亦擁有獨特的區域與全球戰略地位,以及衍生出相 關的軍事架構與軍事能力的建構,而各自的政治結構也影響其軍事政策決策程序; 在外部因素方面,影響歐洲大國至深的是各自與美國的互動,雖然西歐各國與美 國長期以來維持盟邦的關係,但根植於各國的傳統歷史與菁英主流思維,使得各 國對於美國在歐洲安全扮演角色的態度各異;另外,在歐洲統合的長期進程中, 不斷將各項政策納入統合的範疇,是否會延伸至高度主權敏感議題的軍事政策, 英法等重要會員國的態度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也將影響到歐洲安全機制的平衡與 發展。 訪問英法兩國相關機制對本研究發揮關鍵的作用。藉由對於英、法安全政策 領域專家的互動,本研究不但強化了對於單一國家安全政策動態轉變的認識,也 對於相關機制間對權力的競逐與整合,以及條約的制訂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有所 助益。簡而言之,里斯本條約設計的初衷在於將機制予以集中,以使其發揮凝聚 機制與會員國集體力量的作用,但從機制間權力的實質互動來看,歐盟安全政策 的整合仍待各機制與角色歷經更多的實踐與磨合,尤其是主要會員國間的層次。

(16)

科技部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5/11/23

科技部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 計畫主持人: 甘逸驊 計畫編號: 102-2410-H-004-168-MY2 學門領域: 國際關係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7)

102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甘逸驊 計畫編號:102-2410-H-004-168-MY2 計畫名稱:里斯本條約後歐洲安全的重構: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介面 成果項目 量化 單位 備註(質化說明 :如數個計畫共 同成果、成果列 為該期刊之封面 故事...等)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 已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國內 論文著作 期刊論文 0 0 100% 篇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1 1 100% 「歐洲主要國家 安全政策的分殊 與趨同」,發表 於中華民國國際 關係學會2015年 會暨第八屆學術 研討會,2015年 10月24日 專書 0 0 100% 章/本 專利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件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技術移轉 件數 0 0 100% 件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碩士生 2 2 100% 人次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專任助理 0 0 100% 國外 論文著作 期刊論文 0 0 100% 篇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專書 0 0 100% 章/本 專利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件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技術移轉 件數 0 0 100% 件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碩士生 0 0 100% 人次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專任助理 0 0 100% 其他成果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 無

(18)

成果如辦理學術活動 、獲得獎項、重要國 際合作、研究成果國 際影響力及其他協助 產業技術發展之具體 效益事項等,請以文 字敘述填列。)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科 教 處 計 畫 加 填 項 目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9)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100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100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字為限)

意義:本研究彰顯出里斯本條約在歐洲安全規範所凸顯的特色,符合長期以來

歐洲統合的趨勢--歐盟是在進步性與保守性之間主動或被動地維持必要的平衡

。從消極面來看,里斯本條約即為各種不同主張的妥協性產物,雖然里約著重

在協調性的獲得,但會員國仍強調對自我主導性的堅持,因而凸顯政府間主義

的特色。另一方面,如果從積極面來看,里約雖避開歐憲所觸及敏感的超國家

主義象徵意涵,但從里約所欲達成的一致性與能力提升兩大目標,安全政策相

關功能與任務的擴張、機制與角色間的協調、抑或是內部安全與外交安全介面

的擴大,均可看出歐盟朝向所謂「一個更為緊密的聯盟」的努力。

價值:如果由本研究所提出的某些變項發展得以獲得確認與持續,則得以證實

,歐盟在安全政策的統合雖仍未臻「超國家主義」的境界,但畢竟已逐漸偏離

傳統的政府間主義色彩。

後續發展之可能性:1.檢驗里斯本施行之後,發展之進度與原先設立目標之差

距,尤其是在安全政策方面;2.專注於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的分殊與融合

;3.各主要會員國對於「後里斯本」時期安全政策的態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7 Administration of the Foreign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Arts and Performing Arts and the Documents Required for Foreign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Arts and Performing

In order to apply for a permit to employ Class B Foreign Worker(s), an Employer shall provide reasonable employment terms and register for such employment demands with local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in the review manual of work permit appli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ethnic Chinese students announced by

Let f being a Morse function on a smooth compact manifold M (In his paper, the result can be generalized to non-compact cases in certain ways, but we assume the compactness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