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R:Item 987654321/6329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R:Item 987654321/63290"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競技運動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我國優秀男子混合運動選手體能與成績 表現之研究 A STUDY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OF TAIWANESE ELITE DECATHLON ATHLETES. 研. 究. 生:陳頴祈. 指導教授:陳全壽. 中. 華. 民. 國. 撰 博士. 九十七年一月.

(2) 我國優秀男子混合運動選手的體能與成績表現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我國優秀男子混合運動選手的體能與 成績表現,了解選手現況特性、訓練時需改進加強的方向以 及 體 能 評 量 方 式。受 試 者 分 別 為 我 國 9 5 年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年 度 排 名 前 四 名 選 手 ; 本 研 究 收 集 受 試 者 94~96 年 的 混 合 運 動 成 績;並 且 在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前 一 個 月 內 的 比 賽 階 段,進 行 相 關 的 體 能 測 驗 , 項 目 包 括 身 體 組 成 測 量 (身 高 、 體 重 、 體 脂 肪 )、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 0m 衝 刺 、 仰 臥 推 舉 、 最 大 攝 氧 量 、 以 及 溫 蓋 特 (Wingate)無 氧 動 力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 平 均 無 氧 動 力、疲 勞 指 數 )等 六 項。研 究 結 果 顯 示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屬 於 速 度 型,但 成 績 表 現 效 率 (EPE)較 差,選 手 成 績 相 較 之 下 , 在 1500 公 尺 、 跳 高 、 以 及 跳 遠 共 三 項 差 距 太 大 , 所 以 項 目 之 間 發 展 不 平 衡、成 績 表 現 較 不 穩 定;若 要 進 軍 世 界 , 我 國 選 手 則 在 跳 遠 、 400 公 尺 、 撐 竿 跳 高 這 三 項 需 再 提 升 , 而 在 1500 公 尺 項 目 也 應 縮 短 差 距。在 體 能 表 現 方 面,則 還 需 全 面 提 升,尤 其 在 30m 加 速 跑、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鉛 球 後 拋 、 仰臥推舉、最大攝氧量、溫蓋特平均無氧動力以及疲勞指數 等項目之能力。另外,混合運動的體能評量方式,可依溫蓋 特最高無氧動力,來評估選手的體能狀態與投擲項目;可依 雙腳立定三步跳,來評估短跑與跳躍項目的能力;可依溫蓋 特平均無氧動力與疲勞指數,來評估耐力項目的能力。 關鍵詞:混合運動、體能表現、成績表現、體能評量、溫蓋 特無氧動力. I.

(3) A study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of Taiwanese elite decathlon athlete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try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aiwanese elite decathlon athletes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 Understanding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he direction of training improvement and method of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Four subjects were used from top four ranking of 2006 in Taiwan; this study collect the decathlon record from 2005-2007, and examed all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one month before the competition, the test included 6 events; (1) body composition (height、 weight and body fat)(2)three double-leg jumps(3)overhead shot put(4)30m fly start dash(5)bench press(6)maximal o x y g e n u p t a k e; V O 2 m a x、 a n d W 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 p e a k a n a e r o b i c p o w e r; P K、 m e a n a n a e r o b i c p o w e r; M P、 f a t i g u e index, FI).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 the decathlon athletes of Taiwan are superior in sprints, but poor in event-performance efficiency(EPE) , through the cross comparison between athlet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1500 meters ran、 high jump、 and long jump is too extreme, lack of balance between all ev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not stabilize; to achieve the world level,. II.

(4) the decathlon athletes of Taiwan should be improved are as follow? (1) long jump(2) 400 meters(3) and pole vault, and also should shorten the 1500 meters. Specially in t h e 3 0 m f l y s t a r t d a s h、t h r e e d o u b l e - l e g j u m p s、o v e r h e a d shot put、 bench. press、 VO2max、 MP and ability of FI,. the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of decathlon athletes, could use PK to evaluate the physical situation and throws events; could use three double-leg jumps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sprints and jumps events; and we could use MP and FI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1500 meters. Keyword: Decathlon,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e, Wingate Anaerobic Test. III.

(5) 致謝 在台灣體育學院競技研究所這兩年中,起初為了追求自 己在競技場上的理想,到現在完成論文的這一刻,這一段在 研究所的成長之路,我由衷感謝師長們這一路的諄諄教誨, 心裡的感動更是難以言喻。首先,我要感謝導師吳昇光教授 與張立群教授,把一位渾渾噩噩只懂皮毛的運動員,不斷引 導著,一步一步的使自己走向更踏實的研究之路,讓我在專 業知識與學習態度上有顯著的成長,也使我蛻變成一位真正 的研究生!感謝老師在我的學習過程中,犯錯時願意包容、 疑惑時耐心的指導,讓我在有關撰寫論文與投稿文章的過程 中,更駕輕就熟且順利。 此 外,還 要 感 謝 所 有 全 能 培 訓 隊 的 老 師,有 陳 全 壽 教 授 、 張武隆主秘、鐘瓊珠老師、古金水老師、李福恩老師、乃慧 芳老師、陶武訓老師、林錦明老師、蔡登龍老師、許振芳老 師、許弘毅等老師們對我無私的付出,讓我在訓練中的計畫 安排、體能、技術等方面,學習到更正確的觀念,且在混合 運 動 的 成 績 也 恢 復 到 了 7000 分;但 不 成 材 的 我,卻 一 直 無 法 有更進一步的突破,這也是穎祈對所有老師感到最愧疚的地 方;在未來的日子中,不論自己在專長成績上是否能再創佳 績,也一定記得將老師們所賦予的觀念,傳導給後繼的選手 們。 在這次的研究中,我也要感謝一群亦敵亦友的夥伴們: 蕭 賜 斌、孟 祥 祖、董 承 穎、陳 佑 男、劉 季 龍、月 健 龍 等 選 手 , 在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的 前 一 個 月,展 現 出 無 價 的 友 情,全 力 配 合相關的體能測驗,讓我順利完成本研究體能表現的資料; 而在成績收集的部份,許多混合運動的賽事未能完整搜尋,. IV.

(6) 最後也在中華田徑協會的提供下,完成本研究中成績呈現的 資料。以上提及的所有人,沒有你們的幫助,本研究就無法 完成,由衷的謝謝大家。另外,在完成本研究論文撰寫後, 發現在詞句的應用上常有不通順的地方,詮釋研究的理論也 不 夠 清 楚 , 好 在 有 我 女 友 林 昕 蕊 (小 漁 )的 修 改 , 讓 我 的 論 文 更通順流暢;而在學習中遇到瓶頸或困難的事,謝謝小漁、 維哲、佩欣學姐、俊安、安崙、子平、林憶蓮、以及我的家 人,對我的幫助與支持,這一切都讓我更有力量,促使我順 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最 後 我 想 要 感 謝 的 是 陳 全 壽 教 授,不 論 在 學、術 領 域 中 , 一直是我的學習對象,而在百忙之中樂意提攜後輩,成為我 的指導教授,也因如此,讓我不斷勉勵自己,必須不停的努 力。謝謝您對全能培訓隊的支持,總是以鼓勵來代替責備; 謝謝您對論文內容諸多的寶貴建議,除了使我受益良多之 外,更使本論文更加完善;謝謝您,我最敬愛的教授。. V.

(7) 目錄 中 文 摘 要 ..........................................Ⅰ 英 文 摘 要 ..........................................Ⅱ 致 謝 ..............................................Ⅳ 目 錄 ..............................................Ⅵ 表 目 錄 ............................................Ⅶ 圖 目 錄 ............................................Ⅷ 附 錄 ..............................................Ⅷ 第壹章. 緒論.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01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02 第 三 節 研 究 目 的 ..............................04 第 四 節 研 究 問 題 ..............................04 第 五 節 研 究 限 制 ..............................04 第 六 節 名 詞 解 釋 ..............................05 第貳章. 文 獻 探 討 ..................................07. 第 一 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發 展 與 概 況 ................07 第 二 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之 成 績 表 現 ................08 第 三 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之 體 能 表 現 ................12 第 四 節 結 論 ..................................19 第參章. 研 究 方 法 ..................................20. 第 一 節 研 究 步 驟 ..............................20 第 二 節 研 究 對 象 ..............................21 第 三 節 研 究 時 間 與 地 點 ........................21 第 四 節 研 究 工 具 ..............................21 第 五 節 研 究 項 目 與 方 法 ........................21. VI.

(8) 第 六 節 資 料 分 析 ..............................26 第肆章. 結 果 ......................................27. 第 一 節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表 現 之 結 果 ................27 第 二 節 混 合 運 動 體 能 測 驗 之 結 果 ................34 第 三 節 混 合 運 動 體 能 與 成 績 表 現 之 相 關 ..........35 第伍章. 討 論 ......................................37. 第陸章. 結 論 與 建 議 ................................46. 第 一 節 結 論 ..................................46 第 二 節 建 議 ..................................47. 參考文獻 一 、 中 文 文 獻 ......................................63 二 、 英 文 文 獻 ......................................66. 表目錄 表 一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參 加 國 際 賽 獎 牌 統 計 一 覽 表 .....48 表 二 95 年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年 度 排 名 .... ................49 表 三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之 歷 年 排 名 前 十 傑 .................49 表 四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的 世 界 記 錄 成 績 演 變 ...............50 表 五 不 同 年 代 十 項 運 動 各 單 項 獲 得 1000 分 之 成 績 ......52 表 六 楊 傳 廣 最 佳 混 合 運 動 成 之 新 舊 計 分 法 得 分 比 較 .... 53 表 七 混 合 運 動 6000-8000 分 層 級 增 進 50 分 之 單 項 成 績 ...54 表 八 R o m a n S e b r l e、 D m i t r i y K a r p o v、 蕭 賜 斌 之 成 績 分 析 . 5 5 表 九 1999~2001 中 國 與 世 界 混 合 運 動 前 八 名 成 績 分 析 表 . 56 表 十 中 國 混 合 運 動 6900~8000 分 的 成 績 模 式 ...........57. VII.

(9) 表十一. 預 測 混 合 運 動 7400~9000 分 的 成 績 模 式 .........58. 表十二. 歷 年 世 界 排 名 前 十 名 的 四 項 類 型 之 得 分 百 分 比 ...59. 表十三.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者 的 得 分 構 造 ...................60. 表 十 四 Wingate30 秒 無 氧 動 力 測 驗 之 文 獻 ... ..........61 表十五. 預 測 混 合 運 動 9000 分 的 體 能 模 式 .............. 62. 表十六.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相 關 的 體 能 測 驗 項 目 .............62. 表十七.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27. 表十八.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成 績 之 數 值 .....................28. 表十九.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數 值 ...............29. 表二十. 平 均 得 分 、 三 項 類 別 (分 )、 四 類 比 例 (% )差 異 ...30. 表 二 十 一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比 例 與 相 關 性 、 得 分 排 序 ...30 表 二 十 二 蕭 賜 斌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31 表 二 十 三 孟 祥 組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32 表 二 十 四 陳 頴 祈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33 表 二 十 五 董 承 穎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34 表 二 十 六 體 能 測 驗 結 果 .............................35 表 二 十 七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與 體 能 表 現 之 相 關 性 ...........36. 圖目錄 圖 一 研 究 步 驟 圖 ...................................25. 附錄 附錄一. 身 體 組 成 儀 器 ...............................69. 附錄二. 最 大 攝 氧 量 儀 器 與 測 量 .......................70. VIII.

(10) 附錄三. 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儀 器 .........................71. IX.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古 代 奧 運 會 的 五 項 運 動 從 西 元 前 708 年 開 始 , 比 賽 目 的 是為了訓練士兵而設計出來的軍事運動,項目包括鐵餅、標 槍投擲、賽跑、跳遠及角力。現今的混合運動競賽 (Combined-Event)無 論 在 項 目 及 難 度 , 都 比 古 代 奧 運 會 更 多、更全面性,混合運動選手在兩天內要完成十種不同的項 目,尤其是經過九個項目後,每位選手在疲累不堪之下,還 得 完 成 最 後 一 項 1500 公 尺 的 考 驗;也 因 如 此,混 合 運 動 項 目 必 須 具 備 有 氧 與 無 氧 能 力、堅 強 的 鬥 志,以 及 全 面 性 的 技 能 , 然而被眾人稱為「鐵人」。 我 國 最 引 以 為 傲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 無 庸 置 疑 的 是「 亞 洲 鐵 人 」楊 傳 廣 ; 在 1 9 6 0 年 羅 馬 奧 運 會 上 , 楊 傳 廣 與 他 在 美 國 洛 杉 磯 加 州 大 學 同 學 強 生 (Rafer Johnson)在 混 合 運 動 項 目 的 君 子 之 爭,最 後 兩 人 以 58 分 的 差 距,分 出 勝 負,此 種 競 爭 值 得被譽為最具運動員精神的表現;而國際田徑總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 IAAF)在 2000 年 推 崇 楊 傳 廣 選 手 , 為 二 十 世 紀 最 偉 大 的 運 動 員 之 一 。 自 亞 洲 鐵 人 楊 傳 廣「 首 開 風 氣 」揚 威 世 界 體 壇 之 後 ,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吳 阿 民、陳 全 壽、王 英 師 等 人 在 60 年 代 末 期 和 70 年 代 初 期 , 都 稱 霸 亞 洲 ; 此 後 十 餘 年 人 才 輩 出 , 有 陳 進龍、林森麟、朱瑞芳、林錦明等選手,實力皆在六、七千 分 之 間 ( 許 樹 淵 , 1 9 9 2 ); 8 0 年 代 又 有 古 金 水 和 李 福 恩 兩 強 相 爭 , 在 彼 此 良 性 競 爭 下 , 一 度 接 近 8000 分 關 卡 , 並 且 在 亞 洲. 1.

(12) 混合運動稱雄多年。近幾年混合運動新起之秀蕭賜斌、孟祥 祖兩位選手,也已邁入亞洲地區之比賽,但目前成績並未特 別 突 出 。 吳 錦 雲 (2006)整 理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參 加 國 際 賽 的 優 秀 選 手 如 下 (表 1) 楊 傳 廣 選 手 於 2007 年 在 洛 杉 磯 時 間 一 月 二 十 七 日 下 午 五 點 三 十 分 (台 北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早 上 九 點 三 十 分 )因 腦 中 風 病 逝,享年七十四歲。惟其一生在體壇所創下功績,仍然震古 鑠今。在感傷的同時,更需檢討我國現役的混合運動選手的 不足之處,進而承繼前人所開拓的天下,帶動起國內的田徑 風潮。. 第二節 研究動機. Hart and Huffins(2006)指 出 , 美 國 對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建 立 長 期 規 劃 與 培 訓 制 度,從 10 歲 階 段 就 開 始 發 展,從 小 學 階 段 的 三 項 混 合 運 動 (十 歲 )、 五 項 混 合 運 動 (11~14 歲 ), 到 高 中 階 段 的 八 項 混 合 運 動 (15~18 歲 ), 這 期 間 踴 躍 參 加 青 年 的 比 賽 , 許 多 田 徑 教 練 ( B i l l W e b b、 M a t t C a n d r i、 S c o t t H a l l ) 利 用 英 國 業 餘 運 動 員 委 員 會 (British Amateur Athletic Board; BAAB)之 方 式 , 測 驗 立 定 跳 遠 、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0m 加 速 跑 共 四 項 , 定 期 評 量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其 所 需 加強的體能,最終以培育出傑出的混合運動選手為目標 (Ebbets,2005)。 陳 全 壽 (1993)認 為 運 動 科 學 有 三 個 主 要 領 域 : 一 、 Science of Training: 如 何 以 科 學 的 方 法 來 提 升 體 能 ; 二 、 Science of Cocach: 如 何 以 科 學 的 方 法 提 高 技 術 與 戰 術 ; 三 、 Science of Conditioning: 如 何 以 科 學 的 方 法 使. 2.

(13) 日常生活都處於身心最佳狀態,即如何使比賽時身心調至最 佳狀況。由此可見,現今若要探討我國混合運動選手現況, 必須有運動科學介入來探討體能表現。 混合運動競賽項目多、技術複雜,負荷量的特性,所以 混合運動選手都須具備有良好的爆發力、速度、協調性、耐 力、以及熟練的專項技術等特質,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混合 運 動 選 手 ( 黃 向 東 , 1 9 9 8 ); 劉 江 南 ( 2 0 0 0 ) 認 為 突 破 8 0 0 0 分 的 混合運動選手,在項目之間平衡的發展是關鍵要素,不能有 表現較差的項目,而混合運動得分表,就是在懲戒某些較弱 的 參 賽 選 手;然 而 吳 錦 雲 (2006)指 出,混 合 運 動 8000 分 左 右 的選手,應將每一個項目得分的差距縮短,並依混合運動成 績來分析,作為訓練時的參考依據,並了解選手的特性。除 了瞭解混合運動成績的表現外,後天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 環,運 動 訓 練 要 素 的 金 字 塔,包 含 了 體 能 訓 練、技 術 訓 練 、 戰 術 訓 練 以 及 心 理 與 精 神 訓 練 (Bompa, 1994) , 其 中 體 能 訓 練 是 最 為 重 要 的 , 因 為 體 能 訓 練 是 所 有 訓 練 的 基 本 (許 維 哲 , 2007)。 Blockburger(1992)指 出 ,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須 具 備 的 條 件 包 含 肌 力 (爆 發 力 )、 肌 耐 力 、 心 肺 耐 力 、 柔 軟 度 、 肌 肉 神 經 (技 術 )、 以 及 心 理 學 , 選 手 必 須 達 到 各 項 條 件 所 要 求 的 特 性才能成功;而混合運動項目與項目之間各有相關的特性, 選手必須具備有氧與無氧能力,可說是一項綜合性體能的運 動,要探討出影響混合運動項目的體能表現則需加以鑽研。 歐 洲 的 愛 沙 尼 亞 學 者 Matsin 等 (2002)以 國 家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進行體能評估與影響結果之因素來進行探討,研究發現高 水準表現的混合運動選手,速度和爆發力的表現特別優異。 因此,可以藉由混合運動所需具備的體能進行測驗,可分析. 3.

(14) 成績的表現,來了解選手須加強的方向及體能評量。 至 今 度 過 了 一 世 紀,混 合 運 動 計 分 方 式 不 斷 異 動 後,世 界 混 合 運 動 紀 錄 也 不 停 的 創 新 與 提 升 ; 現 今 由 捷 克 選 手 Roman Sebrle 保 持 著 9026 分 的 世 界 紀 錄 , 亞 洲 紀 錄 也 被 哈 薩 克 選 手 Dmitriy Karpov 刷 新 至 8725 分 , 而 中 國 混 合 運 動 全 國 紀 錄,由 齊 海 峰 選 手 提 升 至 8290 分;反 觀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全 國 紀 錄 8009 分 , 至 今 已 45 年 卻 無 人 超 越 。 本 研 究 分 析 我 國 優 秀 混合運動選手的成績與體能表現,進而探討改善男子混合運 動選手停滯不進之具體依據,了解影響男子混合運動成績的 因素。藉此研究,期許能給予教練與選手邁向八千分大關, 進而突破瓶頸,進軍國際舞台。.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我國優秀男子混合運動選手的體能與成績表現進 行分析,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選手現況特性、訓練時需改進加強的方向。 二 、 探 討 體 能 評 量 的 方 式,提 供 教 練 與 選 手 作 為 體 能 狀 態 的 依據。. 第四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我國優秀男子混合運動選手在體能與成績表現的特性, 以及優缺點的地方。 二、我國男子混合運動訓練時所需加強與改進的方向為何?. 4.

(15) 三、探討混合運動選手之體能評量的方式。.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 、 本 研 究 的 研 究 對 象 為 95 年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年 度 排 名 前 四 名 的優秀選手。 二、本 研 究 是 以 影 響 混 合 運 動 的 體 能 表 現 因 素,進 行 實 地 測 驗 與實驗室評量。實地測驗進行雙腳立定三步跳、鉛球後 拋 、 30m 衝 刺 、 仰 臥 推 舉 共 四 項 ; 實 驗 室 評 量 則 進 行 最 大 攝 氧 量 、 溫 蓋 特 (Wingate)無 氧 動 力 之 測 驗 , 兩 者 各 別 在 一 天 內 完 成,每 個 項 目 之 間 需 達 到 完 全 休 息,並 且 受 試 者 必須盡力的完成測驗。 三 、 收 集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的 94~96 年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中 , 若 有 未 完成或單項未獲得成績之比賽,則不予評量。 四 、 本 研 究 僅 以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的 成 績 , 與 體 能 表 現 的 數 值,進行相關分析。.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優秀男子混合運動選手: 本 研 究 優 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一 共 四 位 , 是 以 95 年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年 度 排 名 前 四 名 選 手 ( 表 2 ), 其 中 蕭 賜 斌 、 孟 祥 祖 、 陳頴祈三位選手,已在男子混合運動之歷年排名前十傑中, 佔 有 一 席 之 地 (表 3)。 二、體能表現: 體 能 表 現 是 個 別 選 手 身 體 作 業 能 力 之 最 大 能 量 (有 氧 、 無. 5.

(16) 氧 )、 肌 力 、 生 理 狀 況 、 動 作 協 調 與 效 率 , 並 用 來 推 估 選 手 的 運 動 表 現 及 潛 能 (林 正 常 , 2002)。 本 研 究 是 以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0m 加 速 跑 、 仰 臥 推 舉 、 最 大 攝 氧 量 、 溫 蓋 特 (Wingate)無 氧 動 力 之 測 驗 數 值 作 為 體 能 表 現 的 定 義 。 三、成績表現: 本 研 究 收 集 四 位 我 國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成 績 , 以 94~96 年的成績表現進行分析,其方式有兩種: (一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成 績 、 單 項 得 分 與 得 分 排 序 、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比 例、四 項 類 別 (短 跑、跳 躍、投 擲、耐 力 共 四 項 ) 比例與得分差異紀錄,分析的選手特性與差異。 (二 )單 一 項 目 、 四 類 項 目 與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的 相 關 性 , 分 析 加強方向。 四、體能評量 本 研 究 以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成 績,分 為 短 跑、跳 躍、投 擲 、 耐力、總分共五個項目,並與體能測驗之相關系數最高的數 值或達顯著差異者,作為體能評量的依據。. 6.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 研 究 探 討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的 體 能 與 成 績 表 現 能 力,分 析 我 國混合運動選手的優缺點。依文獻探討中針對研究內容所需 之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在此分為四部份來討 論 : 第 一 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發 展 與 概 況 、 第 二 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之 成 績 表 現 、 第 三 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之 體 能 表 現 、 第 四 節 結論. 第一節. 男子混合運動發展與概況. 田 徑 運 動 為 所 有 運 動 項 目 之 基 礎,其 中 又 以 混 合 運 動 為 田 徑 中 最 錯 綜 複 雜 的 全 能 項 目,也 是 最 為 眾 所 矚 目 之 項 目 ( 張 妙 瑛 ,1993)。 混 合 運 動 是 我 國 田 徑 運 動 中 「 傳 統 」 項 目 , 歷 年 來人才輩出,在國際舞台上有不凡的表現。暨「亞洲鐵人」 楊 傳 廣 之 後 , 1990 年 亞 洲 運 動 會 , 我 國 兩 位 亞 洲 盃 金 牌 得 主 李福恩、古金水參加賽事,李福恩在前七項目一路領先,到 第八項撐竿跳高不慎三跳失敗,未得到任何分數,最後由古 金 水 榮 獲 第 二 名 , 李 福 恩 只 能 獲 得 第 五 ( 吳 錦 雲 , 2 0 0 6 ); 民 國 82 年 後 , 雖 有 彭 煥 樹 、 陳 建 宏 相 繼 在 區 運 會 中 蟬 聯 , 只 是 幾 番更迭,放眼國際體壇競技,國人似無再造風雲之氣象,頗 有 斷 層 之 虞 ( 賴 金 模 , 2001) 。 1912 年 斯 德 哥 爾 摩 奧 林 匹 克 運 動 會 , 混 合 運 動 成 為 正 式 的 比 賽 項 目,之 後 項 目 與 順 序 因 而 固 定 下 來( 許 樹 淵,1 9 9 2 )。 混合運動是將十種項目成績來累積分數,獲得最高總分者贏 得 勝 利 , 因 此 格 外 引 人 注 目 。 Gerald(1997)收 集 男 子 混 合 運. 7.

(18) 動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 的 成 績 (表 4), 可 以 發 現 , 紀 錄 保 持 者 大 多數為歐美國家的選手,而楊傳廣是唯一的亞洲選手;而在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計 分 表 的 部 份 , 於 1912、 1920、 1934、 1950、 1 9 6 2、 1 9 7 7、 1 9 8 5 年 共 七 次 修 改 計 分 方 式 , 也 因 為 計 分 表 的 修 改 , 在 1926 與 1932 這 兩 年 的 成 績 , 未 能 打 破 紀 錄 ; (表 5)為 不 同 年 代 混 合 運 動 的 各 單 項 獲 得 1000 分 之 成 績 (梁 彥 學 , 1997)。 也 因 成 績 的 異 動 , 我 國 楊 傳 廣 選 手 在 1963 年 創 下 的 9 1 2 1 分,經 由 記 分 方 式 修 改 後,變 成 現 在 的 全 國 紀 錄 8 0 0 9 分 ; 梁 素 嬌 (1977)指 出 , 舊 法 注 重 運 動 技 術 , 新 法 注 重 體 能 的平衡發展,我們可從楊傳廣之最佳成績新舊計分法可以得 知 ( 表 6 ), 其 中 在 著 重 技 術 性 的 撐 竿 跳 高 、 1 1 0 公 尺 高 欄 等 新 計 分 方 法 偏 低 ; 而 1500 公 尺 、 跳 遠 等 體 能 為 主 的 項 目 則 偏 高。楊傳廣是屬於運動技術優於先天體能之選手,所以非常 吃 虧 , 總 成 績 減 少 1112 分 。 男子混合運動成績演變後,選手與教練更須依得分取向 分 配 訓 練 方 向 , 2002 年 國 際 田 徑 總 會 ( IAAF) 於 捷 克 首 都 布 拉格舉行高級教練討論會中,對於男子混合運動成績演變後 進行探討,強調在得分取向來分配訓練方向的重要性,並整 理 增 進 5 0 分 之 單 項 成 績 ( 表 7 ), 以 瞭 解 合 適 訓 練 的 方 向 , 以 獲 得 較 高 分 數 ( T r k a l , 2 0 0 5 )。. 第二節. 男子混合運動之成績表現. 蔡 熙 銘 (1997)指 出 混 合 項 目 是 結 合 全 面 性、挑 戰 性、劇 烈 性的運動項目,可依混合運動成績來評估未來的發展性,同 時找出影響混合成績的因素。而成績表現的分析,是教練與. 8.

(19) 選手在訓練過程中是必須重視的,因為,即使是具有優秀潛 力的運動員,若未能掌握成績的進展或缺少訓練的方向,將 難以超越自我。也因如此,每位選手都有較優勢的項目,探 討成績表現以瞭解優勢項目以及所需加強的方向。以下是許 多學者依混合運動成績表現進行分析,依序探討介紹。 呂 明 信 ( 2 0 0 5 ) 指 出,世 界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大 致 可 分 為 三 種類型: 一、以短跑項目為特點的「短跑型」選手。 二、以跳躍項目為特點的「跳躍型」選手。 三、以投擲項目為特長的「力量型」選手。 所 謂 的 短 跑 型 選 手 , 是 在 100 公 尺 、 400 公 尺 、 110 公 尺 跨 欄 這三個項目表現較佳;跳躍型選手是以跳高、跳遠、撐竿跳 高這三個項目較佳;而力量型選手則以標槍、鐵餅、鉛球這 三 個 項 目 較 佳 (Kratky,2005)。 而 在 混 合 運 動 中 還 有 1500 公 尺,體能方面以耐力為主要的特點;雖然混合運動選手較少 屬 於 耐 力 型 , 但 2006 年 亞 運 混 合 運 動 銅 牌 南 韓 的 選 手 金 建 宇 , 1500 公 尺 就 屬 於 優 勢 的 項 目 (吳 錦 雲 ,2006)。 因 此 每 位 選手都自己的特性,教練可依選手的得分比例,來了解選手 本身的的優勢與劣勢,進而增進所需加強的項目。筆者於 2006 年 列 出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亞 洲 紀 錄 保 持 人 與 我 國 現 今 最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的 選 手 得 分 之 成 績 上 的 分 析 (表 8) 得 知,捷 克 選 手 Roman Sebrle 是 以 跳 躍 項 目 較 佳 , 屬 於 跳 躍 型 ; 哈 薩 克 Dmitriy Karpov 和 蕭 賜 斌 兩 位 選 手 為 速 度 型 。 另 外 , 分 數 最 高的類型與最低類型差異性越大,代表各項成績不平均。 王 雷 等 (2003)依 2001 年 世 界 前 十 名 與 全 國 前 十 名 的 混 合運動選手進行比較,發現兩者整體成績的分布都較為水平. 9.

(20) ,但以單項之間與總分這兩方面,則有較大的差距,尤其在 撐 竿 跳 高 、 4 0 0 m、 跳 高 等 三 個 項 目 更 為 顯 著 ( 孫 晉 海 , 1 9 9 7 ) , 因 此,必 需 要 有 效 的 提 升 跑、跳、擲 的 能 力,才 能 縮 小 差 距 。 文 靜 (2003)對 1999~2000 年 中 國 與 世 界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前 八 名 的 選 手 , 進 行 成 績 比 較 (表 9); 目 的 是 瞭 解 中 國 與 世 界 之 差 異 與 差 距 有 多 大,以 在 2008 奧 運 會 上 有 歷 史 的 突 破,研 究 發 現 , 在 400m、 撐 竿 跳 高 、 1500m 共 三 項 , 與 世 界 級 選 手 有 著 非 常 顯 著 的 差 異 (p< .01); 因 此 , 中 國 混 合 運 動 要 進 軍 國 際 舞台,要先提升成績整體水平與基本體能之差距,才能縮小 單項之差距的可能性。在未來的訓練中,著重在速耐力的加 強,以平衡與世界優秀選手的差距;而往後在青少年階段訓 練或選才,也需加入速度耐力之素質。 李 新 準 (2001)以 1980~2000 年 中 國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進 行成績分析,並參考任保國等學者對混合運動之研究,整理 出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成 績 6 9 0 0 ~ 8 0 0 0 分 之 模 式 ( 表 1 0 ), 認 為 中 國 選手的發展較不平均,混合運動成績比例排序為跑步項目> 跳躍項目>投擲項目。若要進軍國際舞台,全面性的發展是 必要的條件,往後的訓練中,加強投擲項目與跳躍項目,並 縮 短 類 別 比 例 的 差 距 ; 另 外 , 短 跑 項 目 中 1500m 也 需 提 升 , 在訓練中要特別加強。 Kuptshinov(1991)收 集 19 歲 的 70 年 代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 80 年 代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 以 及 70 及 80 年 代 的 前 50 名 最 好 的 混合運動選手共三組,排除單項未完成之成績,以五、六年 後 的 成 績 表 現 發 展 , 進 而 預 測 混 合 運 動 7400~9000 分 的 模 式。除了讓選手與教練瞭解訓練的主要方向,需加強的不足 之 處 , 並 且 擬 定 各 別 的 個 人 訓 練 計 畫 (表 11)。. 10.

(21) 捷 克 學 者 Kratky (2005)根 據 國 際 田 徑 總 會 (IAAF)在 2002 年 舉 行 高 層 級 教 練 之 混 合 運 動 項 目 的 研 究 , 收 集 1985~1994 年 的 混 合 運 動 的 成 績 , 總 共 有 194 位 混 合 運 動 選 手,其 中 有 117 位 選 手 的 成 績 表 現 超 過 8000 分 ; 研 究 發 現 , 前 五 十 名 運 動 選 手 的 成 績 得 分 依 序 排 列 , 1~10 順 序 如 下 : 跳 遠 、 110 欄 、 100m、 400m、 撐 竿 跳 高 、 跳 高 、 鉛 球 、 鐵 餅 、 標 槍 、 1 5 0 0 m; 而 從 平 均 得 分 的 數 值 可 以 發 現 , 現 今 混 合 運 動 在 1 5 0 0 公 尺 與 投 擲 項 目 成 績 降 低,但 在 撐 竿 跳 高 與 1 1 0 欄 項 目則明顯提昇。另外,探討世界混合運動歷年排名前十名的 得 分 架 構 中 可 以 發 現 ( 表 1 2、 1 3 ), 每 個 選 手 在 四 個 類 別 ( 跑 、 跳 、 擲 、 耐 力 )的 特 性 都 屬 於 跑 、 跳 類 型 , 尤 其 在 短 跑 與 跳 躍 類別的比例平衡,並且投擲項目的差異性不大;然而現今世 界 記 錄 保 持 者 Roman Sebrle 選 手 , 在 跑 、 跳 、 擲 三 個 類 別 之 外 , 1500 公 尺 項 目 也 有 優 異 的 表 現 , 這 也 是 打 破 世 界 紀 錄 的 關鍵之處。另一方面,混合運動選手的成績表現,可紀錄下 選手單次最佳成績與比賽成績,算出混合運動項目的表現效 率 ( E v e n t - P e r f o r m a n c e E f f i c i e n c y; E P E ), 由 此 可 評 估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的 穩 定 度 (Kratky,2005、 許 樹 淵 ,1992); 如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者 Sebrle 選 手 在 破 紀 錄 時 , 表 現 效 率 則 高 達 100.33 %,表現效率公式如下: EPE﹦. 個人混合運動成績. ×. 100%. 單次最佳混合運動成績 許 樹 淵 (1984)依 第 一 屆 世 界 田 徑 錦 標 賽 之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成績,收集前八名與全部前十八名,以探討單項成績與總分 來進行相關矩陣,單項與單項之間的相關度。研究發現,世. 11.

(22) 界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的 400 公 尺 和 撐 竿 跳 高 共 兩 項 與 總 分 都 有 很 高 的 相 關 係 數 (r=0.88、 0.92), 若 要 進 入 前 八 名 , 關 鍵 在 於 跳 遠 與 1 5 0 0 公 尺。然 而 影 響 總 分 的 相 關 係 數 也 可 為 混 合 運 動 之訓練的方向,以提升混合運動成績。 由以上文獻得知,所有混合運動選手都有自己的特性, 所以,不管類型偏向跑步、跳躍或投擲,在訓練中要對弱項 多加強,使各項成績平均,減少每一個項目的差距。而呂明 信 (2005)指 出 , 速 度 、 跳 躍 、 力 量 訓 練 受 重 視 之 餘 , 往 往 忽 略 了 1500 公 尺,卻 成 為 影 響 了 最 後 比 賽 成 績 的 重 要 因 素,例 如 我 國 蕭 賜 斌 選 手 的 1 5 0 0 公 尺 與 國 外 選 手 的 成 績,有 明 顯 的 落 差 (陳 頴 祈 ,2006), 所 以 均 衡 發 展 是 十 項 運 動 選 手 首 要 原 則。一位優秀的混合運動之運動員,需將弱項加強,平衡發 展每一個項目,才有躍身國際舞台之能力。. 第三節. 男子混合運動之體能表現. 人體的運動表現是身體各器官與組織機能的綜合表現,運 動 常 用 有 氧 運 動 能 力 (Aerobic Working Capacity)、 無 氧 運 動 能 力 (Anaerobic Working Capacity)和 肌 力 (Strength)的 測量,用來推估選手的運動表現、評量生理的適能與瞭解運 動 員 的 潛 能 ( 林 正 常 , 2 0 0 5 )。 而 混 合 運 動 是 十 種 不 同 的 項 目 , 不 同 的 項 目 動 用 不 同 骨 骼 肌 纖 維 與 能 量 的 供 給 。 例 如 100 公 尺 項 目 仰 賴 A T P - P C 系 統 產 生 能 量,需 要 有 較 高 的 快 縮 肌 纖 維 (Type II); 反 之 1500 公 尺 項 目 卻 需 要 較 高 的 有 氧 系 統 產 生 能 量 , 一 般 則 會 有 較 高 百 分 比 的 慢 縮 肌 纖 維 (Type I)。 而 我 國有關混合運動的體能表現的相關文獻較少,一般都以混合. 12.

(23) 運動成績作相關之分析。本研究體能評量是依混合運動項目 之身體能力,其分為有氧運動能力、無氧運動能力、肌力、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以 及 30m 加 速 跑 等 部 份 進 行 介 紹。 一、有氧運動能力 有 氧 的 (Aerobic)簡 單 來 說 , 係 指 需 要 氧 氣 的 一 系 列 化 學 反 應 , 在 有 氧 系 統 中 , 能 製 造 大 量 的 ATP 而 不 會 產 生 疲 勞 副 產 物,故 而 最 適 於 耐 久 的 運 動 ( 陳 相 榮 , 1 9 8 8 )。而 林 正 常 ( 2 0 0 5 ) 指出,人的作業能力分為有氧作業能量與無氧作業能量,前 者 為 最 大 氧 債 量 (氧 債 現 在 改 稱 恢 復 期 過 攝 氧 量 ; 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後 者 則 以 最 大 攝 氧 量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為 最 適 切 之 指 標 。 然而在評估心肺耐力中,最大攝氧量則被認為是最佳的指標 ;因為最大攝氧量是指身體肺部吸入氧氣,藉由心臟循環系 統運送氧氣至肌肉系統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能力,因此代表 著 身 體 整 體 氧 氣 供 輸 能 力 及 運 用 能 力 的 優 劣 ( 方 進 隆,1 9 9 7 )。 Neumann(1998)指 出 優 秀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最 大 攝 氧 量 約 在 60-65ml/kg/min, 若 與 其 他 爆 發 力 項 目 的 運 動 相 比 (100m 為 48-52ml/kg/min、 跳 遠 50-55ml/kg/min、 標 槍 4 5 - 5 0 m l / k g / m i n ),須 要 有 較 高 的 最 大 攝 氧 量。M c C n n e l l ( 1 9 8 8 ) 綜合各研究人員意見,提出最大攝氧量的基準,如選手衰竭 無 法 繼 續 運 動 測 驗、呼 吸 交 換 率 在 1.0 或 1.10 以 上、心 跳 率 在 最 大 預 測 值 10 次 /分 上 下 、 運 動 強 度 自 覺 表 在 19-20、 血 乳 酸 接 近 或 超 過 10.0mmol/L 等 。 攝 氧 量 的 測 量 可 分 為 實 測 法 與 預 估 法 兩 種;運 動 過 程 中 包 括持續與漸歇法兩種;一般測定攝氧量的裝置包括跑步機. 13.

(24) ( T r e a d m i l l )、 腳 踏 車 測 力 器 ( B i c y c l e E r g o m e t e r ) 以 及 升 降 用 踏 台 ( S t e p )。 本 實 驗 是 以 持 續 運 動 負 荷 的 方 式 , 在 跑 步 機上做最大努力的運動中,分析運動中的氧攝取量,然後再 取最大值得實測方式。本研究以實測法、持續法、跑步機這 三種方式進行最大攝氧量測驗,依序介紹如下: (一)實測法是以受試者接受最大運動負荷或接近最大運動 負荷,運動過程之末段採集呼氣,分析呼氣中氧與二 氧化碳之所含百分比,求出每分鐘攝氧量之最大值。 ( 二 ) 此 實 驗 採 用 Ohio State 持 續 法 , 此 法 以 3.5mph 作 為 準 備 運 動 五 分 鐘 , 以 9.3 或 10mph 速 度 , 此 後 不 變 , 每 兩 分 鐘 角 度 增 加 2% , 直 到 受 試 者 衰 竭 為 止 。 M c A r d l e 等 指 出 ( 1 9 7 3 ) 持 續 法 費 時 約 1 2 分 鐘,間 歇 法 費時約 1 小時。 ( 三 ) McArdle 等 (1973)指 出 跑 步 機 是 三 種 測 定 裝 置 最 好 的 一種,因跑步是種全身性運動、不受技術影響、負荷 強 度 可 自 由 調 整 等。Peterson 等 (1999)比 較 實 驗 室 跑 步 機 所 測 得 攝 氧 峰 值 及 用 攜 帶 式 氣 體 分 析 (Portable Spirometry)測 驗 長 途 步 行 及 拉 重 物 的 攝 氧 峰 值 顯 示,實驗室跑步機所測的攝氧峰值較高。 二、無氧運動能力 無 氧 運 動 是 指 人 體 依 賴 無 氧 代 謝 路 徑 (ATP-PC 和 糖 酵 解 ) 所 再 生 的 ATP, 維 持 個 體 進 行 最 大 強 度 運 動 的 能 力 。 由 於 該 種能力直接涉及人體的運動速度與肌肉收縮的爆發力,因 此,是決定影響以無氧代謝作為能量系統的運動項目,在成 績 表 現 的 主 要 因 素 之 ㄧ (吳 慧 君 , 2005)。 本 研 究 以 無 氧 動 力 進 行 評 估 人 體 無 氧 運 動 能 力 , 使 用 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Wingate. 14.

(25)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 之 方 式 進 行 測 驗。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是 於 1 9 9 7 年 Wingate 體 育 學 院 研 究 運 動 醫 學 系 發 展 出 利 用 腳 踏 車 測 力 器 及 手 搖 測 力 器 做 為 工 具,費 時 30 秒 測 驗 出 無 氧 動 力,此 儀 器也是最常被使用測驗無氧動力的模式。溫蓋特無氧動力以 初五秒鐘所測得的最高動力輸出,表示磷化物系統在此類運 動 中 所 產 生 A T P 最 大 值;平 均 無 氧 動 力 與 動 力 輸 出 降 低 率 ( 疲 勞 指 數 )則 代 表 無 氧 耐 力 之 指 標 (林 正 常 等 ,2002)。 本 實 驗 溫 蓋 特 (Wingate)無 氧 動 力 測 試 使 用 摩 納 克 (Monarch)原 地 腳 踏 車 , 負 荷 強 度 設 定 為 男 生 每 公 斤 體 重 0.1kg。 最 大 運 動 強 度 之 下 於 連 續 踩 踏 30 秒 , 並 記 錄 下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Peak Anaerobic Power; PK)、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Mean Anaerobic Power; MP)、 及 疲 勞 指 數 (Fatigue Index, FI) 進行分析。溫蓋特測驗的體能要素代表著不同義意,在不同 時間代表不同的能力。以下介紹最高無氧動力、平均無氧動 力 、 疲 勞 指 數 之 方 式 (林 正 常 ,2005): (一 )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PK): 在 30 秒 腳 踏 車 測 量 間 內 , 每 五 秒 計 算 完 成 的 圈 數 , 以 最 大 的 圈 數 推 算 出 的 watt 數 , 即 為最高無氧動力,推算公式如下 PK( W) ﹦ 最 大 圈 數 × 6m ×負 荷 阻 力 ( N) 5 (二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MP): 在 30 秒 腳 踏 車 測 量 期 間 內 , 將 所 有 的 動 力 值 加 起 來 再 除 以 運 動 期 間 3 0 秒,即 可 推 算 出 平 均無氧動力。推算公式如下 MP( W) ﹦ 30 秒 總 圈 數 ×負 荷 阻 力 ( N) ×6m 5. 15.

(26) (三 ) 疲 勞 指 數 (FI): 在 30 秒 腳 踏 車 測 量 期 間 內 ,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減 去 最 低 無 氧 動 力,再 除 以 最 大 無 氧 動 力,乘 以 百 分比。推算公式如下 FI(% )﹦ 最 大 無 氧 動 力 - 最 小 無 氧 動 力. X 100%. 最大無氧動力 陳 春 成 、 陳 五 洲 (2006)在 40 公 尺 折 返 跑 對 無 氧 動 力 之 評 估探討中指出,溫蓋特無氧動力在先前的研究 ( P a t t o n , M u r p h y , & F r e d e r i c k, 1 9 8 5 ) 中 顯 示 , 具 有 很 高 的 信 度 與 效 度 ( r = 0 . 9 3, p < . 0 1 )。 而 再 測 量 之 信 度 0 . 9 5 ~ 0 . 9 8 間 , 即 使 兩 次 間 隔 時 間 一 兩 週 , 測 量 信 度 也 高 達 0.91~0.93 (Bar-or, 1987)。 劉 立 宇 (2002)探 討 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測 驗 與 徑賽成績的相關,研究發現測驗結果以相對體重表示時,與 徑 賽 成 績 的 相 關 性 變 大 。 Geese( 1990) 分 析 18 位 英 式 足 球 傑 出 運 動 員 的 無 氧 能 力 , 研 究 發 現 在 總 共 距 離 150 公 尺 的 反 覆 衝 刺 與 溫 蓋 特 ( W i n g a t e ) 無 氧 動 力 測 試 中,平 均 無 氧 動 力 達 非 常 達 顯 著 相 關 性 ( p < . 0 1 ); ( 表 1 4 ) 是 有 關 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測 驗 的 文 獻 (陳 坤 檸 ,2002、 吳 慧 君 ,2005), 由 於 有 關 混 合 運 動的文獻較少,而本研究測驗之值除了評量我國選手的無氧 能力之外,也與其他項目選手的文獻紀錄進行比較,瞭解無 氧動力的優劣性。 三、肌力 肌 力 ( s t r e n g t h ) 是 指 肌 肉 克 服 或 抵 抗 阻 力,最 大 努 力 的 收 縮而所產生的張力,在生理學上稱為肌肉張力,於運動表現 中 稱 為 肌 力 (林 正 常 , 1998)。 肌 肉 收 縮 的 型 態 有 三 種 , 有 分 為等長收縮、等張收縮、等速收縮;而在這三種型態下肌肉. 16.

(27) 克 服 阻 力 或 抵 抗 阻 力 的 能 力 被 定 義 為 等 長 肌 力 (Isometric Strength)、 等 張 肌 力 (Isotonic Strength)、 等 速 肌 力 ( I s o k i n e t i c S t r e n g t h ), 這 三 種 測 量 也 是 肌 力 評 量 主 要 的 生 理 指 標。而 本 研 究 以 等 張 收 縮 之 仰 臥 推 舉 (Bench Press)的 方 式來評量肌力。等張收縮是指肌肉在收縮時長度變短,但肌 肉 的 張 力 保 持 不 變 , 沈 佳 慧 (2005)指 出 , 最 常 用 最 普 遍 的 方 式 為 「 一 次 重 複 最 大 重 量 (One-Repetition Maximum; 1 - R M ) 」, 測 量 器 材 為 重 量 訓 練 器 材 或 F r e e - W e i g h t 器 材 。 仰 臥 推 舉 是 在 測 試 胸 部 和 上 臂 的 肌 力 ( 吳 慧 君 , 2 0 0 5 )。以 下 介 紹 有關測試混合運動之肌力的文獻如下: (一 ) Matsin 等 (2002)對 中 等 成 績 表 現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 6 6 3 1 ± 2 0 3 分 ) 進 行 體 能 表 現 能 力 評 估,在 肌 力 方 面 以 等 速 肌 力 進 行 測 驗,以 CypexII 等 速 肌 力 測 量 器 腿 部 起 跳 腳 伸 展 肌 力 之 最 大 肌 力 與 等 速 角 速 度 90°、 180°、 270° 之 肌 力 , 最 大 腿 部 伸 肌 力 測 驗 結 果 在 1018 與 1608N 之 間 , 等 速 肌 力 角 速 度 90°、 180°、 270°成 績 為 520±29 N.m、 471±67 N.m、 254±27N.m。 (二 ) Kuptshinov( 1991) 在 評 估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7400~9000 分 選 手 的 肌 力 , 仰 臥 推 舉 (1-RM)之 能 力 為 90kg~120kg; 但 李 新 準 ( 2 0 0 1 ) 則 參 考 K u p t s h i n o v 模 式 後 認 為,與 中 國 混 合 運 動 之 身 體 素 質 進 行 評 估 不 盡 相 同 , 以 6900~8000 分 選 手 仰 臥 推 舉 能 力 就 必 需 在 115~140kg。 另 外 , 徐 岩 等 (2002)則 整 理 蔡 民 對 1991~1994 年 中 國 的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進 行 身 體 素 質 的 評 估 , 在 7669~7850 分 的 選 手 , 仰 臥 推 舉 能 力 在 120~140kg。. 17.

(28) 四 、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0m 加 速 跑 以 下 為 有 關 混 合 運 動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0m 加 速跑的相關文獻,介紹如下: (一 ) Matsin 等 (2002)以 國 家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進 行 體 能 表 現 能 力 評 估,而 受 試 者 屬 於 中 等 成 績 表 現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 6 6 3 1 ± 2 0 3 分 ), 體 能 測 驗 部 份 是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3 0 公 尺 加 速 跑 共 三 項;依 序 受 測 結 果 為 9 . 4 8 ± 0 . 2 1 公 尺 、 15.09±0.65 公 尺 、 3.08±0.05 秒 , 並 將 體 能 表 現 能 力 與 混 合 運 動 最 佳 成 績 進 行 相 關 分 析,分 析 結 果 得 知,立 定 三 步 跳 與 鉛 球 後 拋 與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相 關,並 達 顯 著 差 異 (p< 0.05); 另 外 , 研 究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雙 腳 立 定三步跳和鉛球後拋投擲之結果與跳躍和投擲項目相 關 , 並 達 非 常 顯 著 差 異 (p< 0.01)。 (二 ) 李 新 準 (2001)對 中 國 混 合 運 動 6900~8000 分 選 手,進 行 身 體 素 質 評 估 ,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以 及 30 公 尺 加 速 跑 之 能 力 , 在 30 公 尺 加 速 跑 成 績 為 3.00~2.65 秒 之 間 ;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成 績 為 9.60 ~10.20 公 尺 之 間 ; 鉛 球 後 拋 成 績 為 16.50~17.30 公 尺 之 間 。 (三 ) Kuptshinov(1991)收 集 70 及 80 年 代 的 前 50 名 最 好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成 績 , 進 行 體 能 測 驗 的 模 式 分 析 (表 15) ,主要體能需具備有速度、爆發力、速耐力、肌耐力、 肌力,其中在體能測驗裡可瞭解不足之處,以在訓練中 加以強化與分配訓練量。 (四 ) Michael(2001)評 估 混 合 運 動 的 指 導 方 針 大 綱 , 分 析 選 手特性、訓練方向、訓練目標、比賽調整等,以單一項 目 相 關 的 體 能 項 目 進 行 測 試,來 評 量 選 手 狀 況。而 評 量. 18.

(29)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的 方 式 為 (表 16)。. 第四節. 結論.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必 須 在 兩 天 內 完 成 十 種 項 目,教 練 應 該 有 好 幾 種 目 標,來 提 升 選 手 能 力。Michael(2001)認 為 各 項 評 估 可 以在各種體能特性中找到最適合的訓練方式,找出選手的潛 力 , 加 強 不 足 之 處 , 增 進 成 績 表 現 。 文 靜 (2003)與 Kuptshinov(1991)等 學 者 , 以 混 合 運 動 之 成 績 進 行 分 析 , 不 外 乎 要 了 解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的 差 異 性 , 加 強 不 足 之 處 ; Matsin 等 (2002)和 Kuptshinov(1991)等 學 者,都 建 立 有 系 統 組 織 的 體能評量,研究目的不外乎就是要打造一個優秀的選手。本 研究以我國優秀的混合運動選手進行評估,擷取相關研究方 式來進行成績與體能表現的分析,找出需改進加強的地方, 期待與實際負責訓練的教練要密切配合,實用於訓練與指 導,提升混合運動成績,繼往開來,再度進軍國際舞台。. 19.

(30)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ㄧ節. 研究步驟. 此研究步驟如下: 95 年 度 排 名 前 四 名 男 子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收 集 94∼ 96 年 受 試 者 成 績. 身體組成測量. 雙腳立定三跳、鉛球後. 男子混合運動單項成績. 拋 、 30m 加 速 跑. 男子混合運動單項得分. 仰臥推舉. 男子混合運動單項最佳成績. 最大攝氧量. 男子混合運動四項類別比例. 溫蓋特無氧動力. 與得分差異. 混合運動成績與單項成績之. 96 年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與 體. 相關. 能之相關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一 研究步驟圖. 20.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共四位,分別為蕭賜斌、陳頴祈、孟祥 祖、董承穎,同時也是全能運動培訓計畫的現役選手。. 第三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本研究可分為混合運動成績與體能表現兩個步驟之測驗 , 成 績 表 現 部 份 , 以 收 集 94~96 年 的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 進 行 分 析;體 能 表 現 部 分,測 驗 時 間 為 96 年 九 月 底 至 十 月 初,以 訓 練計畫中之比賽期為基準。而測驗地點分別為台灣體育學院 之田徑場與運動科學中心。.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 研 究 工 具 有 摩 納 克 (Monarch 894 E)原 地 腳 踏 車 、 氣 體 分 析 儀 器 (VOmax Series 29C, Sensor Medics, California, USA.)、 電 子 柵 門 計 時 (TAGHEUER SA-SWIIZER LAND; CP 520SUMMARY 02372)、 鉛 球 (16 磅 )、 皮 尺 、 槓 鈴 、 槓 片 、 mask 套 、 心 跳 偵 測 器 、 身 體 組 成 分 析 (Biospace; In Body 3.0 Composition Analyzer)。. 第五節. 研究項目與方法. 本 研 究 項 目 可 分 為 身 體 組 成 測 量、混 合 運 動 選 手 之 成 績 分 析、體能表現測驗共三個部份,以下進行本研究項目與方法. 21.

(32) 介紹: 一 、 身 體 組 成 測 量 (附 件 1) 在身體組成的測量方面,全部的受試者測量身高、體重 、 以 及 體 脂 肪 百 分 比,測 量 身 高 是 使 用 的 身 高 儀 器, 而 在 體 重 、 體 脂 肪 百 分 比 則 是 使 用 Biospace; In Body 3.0 Composition Analyzer 之 儀 器 。. 二、混合運動選手成績表現分析 本 研 究 將 收 集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共 四 位,由 中 華 民 國 田 徑 協 會 提 供 9 4 ~ 9 6 年 的 混 合 運 動 成 績,參 加 之 比 賽 有 9 4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 94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 94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 94 全 國 田 徑 菁 英 賽 、 94 年 泰 國 田 徑 公 開 賽 、 第 四 屆 東 亞 運 、 第 十 六 屆 亞 州 田 徑 錦 標 賽 、 第 一 屆 亞 洲 大 學 運 動 會 、 95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 9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 95 年 泰 國 田 徑 公 開 賽 、 95 年 菲 律 賓 田 徑 公 開 賽 、 96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 96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等 共 十 六 場,若 未 完 成比賽或單一項目沒有成績不予紀錄,探討方式如下: (一 )記 錄 下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成 績 、 單 項 得 分 與 得 分 排 序 、 單 項得分與總分之比例、四項類別比例與得分差異與單項 最 佳 成 績 , 共 五 個 表 , 進 而 算 出 個 人 表 現 效 率 ( E P E )。 (二 )單 一 項 目 與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之 相 關 性 。. 三、混合運動之體能表現測驗 本 研 究 測 驗 項 目 包 括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0 公 尺 加 速 跑 、 仰 臥 推 舉 、 最 大 攝 氧 量 、 溫 蓋 特 (Wingate)無 氧 動 力 共 六 項,並 與 9 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進 行 相 關 的 分. 22.

(33) 析。 (一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引 用 Matsin 等 (2002)與 Kuptshinov(1991)的 體 能 測 驗 1、 測 驗 方 式 : ( 1) 雙 腳 立 定 開 始 進 行 測 驗 , 以 雙 腳 立 定 起 跳 之 方 式 進 行三步的跳躍,跳躍過程中每一步之間不得停止。 ( 2) 起 跳 時 , 若 有 觸 及 、 越 過 起 跳 線 , 未 依 規 定 跳 躍 者 , 均不計算成績。 2、 記 錄 方 式 : ( 1) 以 公 尺 為 測 量 單 位 , 並 取 小 數 點 至 第 二 位 。 ( 2) 量 取 腳 後 跟 離 起 點 線 最 近 的 距 離 。 ( 3) 每 人 測 驗 2 次 , 取 其 中 較 佳 1 次 為 成 績 。 (二)鉛球後拋 引 用 Matsin 等 (2002)與 Kuptshinov(1991)的 體 能 測 驗 1、 測 驗 方 式 : ( 1 )鉛 球 重 量 為 1 6 磅 , 受 試 者 以 背 對 著 投 擲 方 向 , 雙 手 通過頭頂後方拋擲 ( 2) 測 驗 時 , 受 試 者 站 立 於 抵 趾 板 上 方 進 行 投 擲 , 鉛 球 出手同時雙腳可離開抵趾板。 2、 記 錄 方 式 : ( 1) 以 公 尺 為 測 量 單 位 , 並 取 小 數 點 至 第 二 位 。 ( 2 )以 正 式 田 徑 運 動 鉛 球 項 目 比 賽 的 測 量 方 式 , 丈 量 投 擲 位置與抵趾板距離。 ( 3) 每 人 測 驗 2 次 , 取 其 中 較 佳 成 績 。 ( 三 ) 30m 加 速 跑 引 用 Matsin 等 (2002)與 Kuptshinov(1991)的 體 能 測 驗. 23.

(34) 1、 場 地 佈 置 : 在 測 驗 開 始 之 前 已 決 定 了 電 子 柵 門 計 時 的 起 點 位 置,於 30 公 尺 並 把 標 點 運 用 十 字 上 鎖 。 2、 測 驗 方 式 : ( 1) 受 試 者 以 加 速 方 式 進 行 起 跑 , 加 速 距 離 為 10 公 尺 。 ( 2)受 試 者 準 備 好 後 , 自 行 出 發 , 通 過 第 一 個 柵 門 時 為 開 始 的 時 間 , 之 後 並 記 錄 通 過 30 公 尺 的 時 間 。 ( 3) 受 試 者 一 律 穿 著 釘 鞋 進 行 測 驗 。 3、 記 錄 方 式 : ( 1) 以 秒 為 計 時 單 位 , 並 取 小 數 點 至 第 二 位 。 ( 2) 每 人 測 驗 次 數 為 一 次 ( 四 ) 最 大 攝 氧 量 (附 件 2) 引 用 Ohio State 持 續 法 (林 正 常 ,1995) 1、使 用 氣 體 分 析 儀 器 ( V O m a x S e r i e s 2 9 C , S e n s o r M e d i c s , California, USA.)完 成 設 定 與 校 正 , 並 將 mask 套 與 心跳偵測器帶上。 2、 調 整 跑 步 機 速 度 為 3.5mph, 斜 度 為 10% 。 3、 準 備 期 以 3.5mph 速 度 , 斜 度 為 10% , 運 動 五 分 鐘 。 4、 負 荷 期 以 男 子 運 動 員 9.3 速 度 , 此 後 不 變 , 每 兩 分 鐘 角 度 增 加 2% , 直 到 受 試 者 衰 竭 為 止 ( 五 ) 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 附 件 3) 引 用 溫 蓋 特 無 氧 動 力 (吳 慧 君 ,2005) 1 、 將 使 用 原 地 腳 踏 車 ( M o n a r c h 8 9 4 E ), 測 試 前 調 整 腳踏車車座高度,使受試者坐在腳踏車上腳伸直時, 能舒適踏在踏板上,之後讓受試者以低負荷踏車 3 分鐘,正式測驗前讓受試者坐在腳踏車上休息兩分. 24.

(35) 鐘。 2、受 試 者 以 每 分 鐘 使 心 跳 率 上 升 至 1 5 0 ~ 1 6 0 次 / 分 之 運 動 強度進行熱身,期間並從事 2 至 3 次且維持 3 至 5 秒 之全力踏車。 3、 測 驗 者 開 始 口 令 後 , 受 試 者 盡 全 力 踏 車 克 服 車 輪 慣 性 ( 2 ~ 4 秒 內 完 成 ), 此 時 測 驗 者 設 定 負 荷 強 度 ( 每 公 斤 體 重 負 重 0.1kg)。 4、 負 重 盡 力 快 速 連 續 踩 車 3 0 秒 , 而 測 驗 者 是 以 踩 車 每 五 秒為單位,紀錄一次圈數。 5、 在 最 大 運 動 強 度 之 下 於 連 續 踩 踏 30 秒 後 , 記 錄 下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 P K )、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 M P )、 疲 勞 指 數 ( F I )。 6、 為 避 免 受 試 者 突 然 停 止 運 動 而 昏 倒 , 在 測 驗 結 束 時 , 要求受試者放鬆踩車 2 至 3 分鐘。 (六)仰臥推舉 引 用 Kuptshinov(1991)的 體 能 測 驗 (吳 慧 君 ,2005) 1、 以 仰 臥 推 舉 進 行 測 驗 , 動 作 為 仰 臥 於 長 凳 上 , 雙 手 屈肘握槓,手執槓鈴於胸前,上推槓鈴至肘關節完全 伸直為止。 2、 受 試 者 進 行 熱 身 運 動 , 採 用 輕 鬆 動 作 做 5-10 下 的 重 量,之後休息一分鐘;再來加重的方式,推估可完 成 3-5 次 的 負 荷 重 量 , 測 後 休 息 兩 分 鐘 ; 最 後 以 保 守 估 計 可 完 成 2-3 次 的 負 荷 重 量 , 休 息 2-4 分 鐘 。 3、 繼 續 加 重 或 減 重 , 直 到 可 用 正 確 動 作 完 成 一 次 反 覆 , 運 動 員 最 好 在 五 次 測 量 出 1-RM 的 重 量 。 以 公 斤 為 單 位,登記成績。. 25.

(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 研 究 以 SPSS for Windows 10.0 套 裝 軟 體 進 行 統 計 分 析,資料處理方式如下 一、有關描述統計部分:各項體能測驗與混合運動成績之數 值 , 均 以 平 均 數 (Mean)、 標 準 差 (SD)、 百 分 比 (% )的 方 式表示。 二 、 有 關 推 論 統 計 部 份 : 本 研 究 以 皮 爾 遜 積 差 相 關 (Pearson Correlation)分 析 94~96 年 的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與 單 一 項 目 成 績 之 相 關 性 ; 以 及 分 析 9 6 年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短 跑 、 跳 躍、投擲、耐力)與溫蓋特無氧動力、最大攝氧量、仰 臥 推 舉 、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30m 加 速 跑 之 相 關 性 , 顯 著 水 準 為 α = .05 。. 26.

(37) 第肆章 結果 參 與 本 研 究 之 受 試 者 共 四 位,分 別 我 國 9 5 年 混 合 運 動 年 度 排 名 前 四 名 的 選 手 , (表 17)為 受 試 者 身 體 組 成 的 基 本 資 料,結果分為混合運動選手之成績表現結果、混合運動選手 之體能表現結果、混合運動選手體能與成績表現之相關共三 部份。. 表 17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最大值. 最小值. 28. 22. 身 高 (cm)186.25±1.25. 188. 185. 體 重 (kg) 80.17±3.69. 83.6. 75.6. 體 脂 肪 (%) 10.7±2.39. 14. 8.3. 年 齡 (年 ). 25±2.58. 第一節. 混合運動選手成績表現之結果. 收 集 我 國 優 秀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94~96 年 參 加 混 合 運 動 之 成 績 , 共 16 場 次 的 賽 事 與 39 場 成 績 , 記 錄 下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成 績、單 項 得 分 與 得 分 排 序、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比 例 及 相 關 性 、 四項類別比例與得分差異、個人單項最佳成績共五個表;若 未完成比賽與單一項目沒有成績不予紀錄。結果如下: (一 )混 合 運 動 分 為 四 個 類 別 , 項 目 得 分 多 寡 的 比 例 為 短 跑 > 跳 躍 > 投 擲 > 耐 力 (表 20). 27.

(38) (二 )混 合 運 動 得 分 高 低 排 序:100 公 尺、110 欄、跳 遠、跳 高 、 400m、 撐 竿 跳 高 、 標 槍 、 鐵 餅 、 鉛 球 、 1500m(表 21) (三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相 關 性 , 100 公 尺 、 跳 遠 、 鉛 球 、 跳 高 、 400 公 尺 、 撐 竿 跳 高 這 六 項 達 非 常 顯 著 性 之 正 相 關 (p< .01)。 (表 21) (四 )蕭 賜 斌 、 孟 祥 祖 、 陳 頴 祈 、 董 承 穎 在 94~96 年 平 均 成 績 為 依 序 7271 分 、 6996 分 、 6811 分 、 6546 分 ;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的 總 分 依 序 為 7824 分 、 7619 分 、 7260 分 、 7236 分 (表 22~表 25). 表 18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成 績 之 數 值.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最 大 值 100 公 尺 (S) 11.30±0.26. 最小值. 大小差異. 10.84. 11.72. 0.88. 跳 遠 (M). 6.83±0.32. 7.40. 6.02. 1.38. 鉛 球 (M). 12.27±0.76. 14.02. 10.86. 3.16. 跳 高 (M). 1.92±0.12. 2.13. 1.73. 400 公 尺 (S) 51.95±1.10. 50.19. 55.78. 5.59. 110 欄 (S). 15.53±0.43. 14.80. 17.14. 2.34. 鐵 餅 (M). 37.92±2.47. 42.27. 31.10. 11.17. 4.34±0.21. 4.80. 3.80. 53.88±6.01. 61.30. 41.96. 19.34. 1500 公 尺 (S)307.53±15.19 281.52. 347.04. 65.52. 撐 竿 跳 高 (M) 標 槍 (M). 總 分 (分 ). 6946±292. 7632. 28. 6345. 0.4. 1.0. 1287.

(39) 表 19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數 值.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100 公 尺. 最大值. 最小值. 794±56.49. 897. 707. 跳遠. 776±73.38. 910. 591. 鉛球. 621±47.21. 730. 537. 跳高. 735±108.68. 925. 569. 400 公 尺. 727±47.44. 806. 568. 110 欄. 788±49.36. 874. 610. 鐵餅. 623±49.86. 711. 486. 撐竿跳高. 715±61.86. 849. 562. 標槍. 647±89.16. 757. 471. 1500 公 尺. 520±82.99. 671. 320. 29.

(40) 表 20 平 均 得 分 、 三 項 類 別 (分 )、 四 類 比 例 (% )差 異. 三 項 類 別 (分 ). 平 均 數 (分 ). 四 類 比 例 (% ). 短跑類. 2309. 770. 33.3. 跳躍類. 2226. 742. 32.0. 投擲類. 1891. 630. 27.2. 耐力類. 520. 520. 7.5. 大小值差異. 418. 250. --. 表 21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比 例 與 相 關 性 、 得 分 排 序. 百分比 100 公 尺. 排序. r. 11.4. 1. 0.52* *. 跳遠. 11.2. 3. 0.54* *. 鉛球. 8.9. 9. 0.66* *. 跳高. 10.6. 4. 0.60* *. 400 公 尺. 10.5. 5. 0.68* *. 110 欄. 11.3. 2. 0.24. 9.0. 8. 0.19. 10.3. 6. 0.72* *. 9.3. 7. 0.22. 7.5. 10. 0.12. 鐵餅 撐竿跳高 標槍 1500 公 尺. ﹡ 表 示 顯 著 差 異 (p< .05); ﹡ ﹡ 表 示 非 常 顯 著 差 異 (p< .01). 30.

(41) 表 22 蕭 賜 斌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完 成 七 場 賽 事 ). 比賽項目. 成績. 賽會名稱. 比賽地點. 日期. 雲林縣. 94/10/17. 100 公 尺 (s) 10.84. 94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跳 遠 (m). 7.12.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成 功 大 學. 鉛 球 (m). 14.02. 跳 高 (m). 2.01. 95/12/8. 96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板橋體育. 96/5/7. 94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1). 中正大學. 94/5/1. 400 公 尺 (s) 50.19. 94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雲林縣. 94/10/17. 110 欄 (s). 14.91. 94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雲林縣. 94/10/17. 鐵 餅 (m). 42.27.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成 功 大. 95/12/8. 撐 竿 跳 高 (m) 4.80. 94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2). 雲林縣. 標 槍 (m). 96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板 橋 體 育 場 96/5/7. 59.97. 1500 公 尺 (s)296.75 9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台 南 縣 平 均 成 績 (分 )7271.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分 ). 94/10/17. 95/5/21. 7824. 註:( 1 ) 加 上 9 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跳 高 項 目 成 績 一 樣 為 2 m 0 1 (2)加 上 第 4 屆 東 亞 運 動 會 , 撐 竿 跳 成 績 一 樣 為 4m80. 31.

(42) 表 23 孟 祥 祖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完 成 15 場 賽 事 ). 比賽項目. 成績. 100 公 尺 (s)11.29. 賽會名稱. 比賽地點. 日期. 94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雲林縣. 94/10/17. 94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中正大學. 跳 遠 (m). 7.40. 鉛 球 (m). 12.79. 跳 高 (m). 2.13. 94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中正大學. 94/5/1. 400 公 尺 (s)50.64. 94 年 國 際 邀 請 賽. 台南縣. 94/5/22. 110 欄 (s). 15.32.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台南市. 96/10/21. 鐵 餅 (m). 40.41. 第 4 屆東亞運會. 中國澳門. 94/11/2. 撐 竿 跳 高 (m)4.50. 第 4 屆 東 亞 運 會 (1) 中 國 澳 門. 94/11/2. 標 槍 (m). 94 年 全 國 運 動. 61.30. 1500m(s) 301.39 平 均 成 績 (分 )6996. 94/5/1. 第 1 屆 亞 洲 大 學 運 動 會 菲 律 賓 94/1/23. 雲林縣. 94/10/17. 第 16 屆 亞 洲 盃 田 徑 賽 韓 國 仁 川 94/9/2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分 ). 7619. 註 : (1)加 上 第 十 六 屆 亞 洲 田 徑 賽 、 第 一 屆 亞 洲 大 學 運 動 會 、 以 及 9 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等 三 場,撐 竿 跳 高 成 績 一 樣 為 4m50. 32.

(43) 表 24 陳 頴 祈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完 成 十 場 賽 事 ). 比賽項目. 成績. 賽會名稱. 比賽地點. 日期. 100 公 尺 (s)10.93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台南市. 96/10/21. 跳 遠 (m). 7.19 9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台南縣. 95/5/21. 鉛 球 (m). 12.48 9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台南縣. 95/5/21. 跳 高 (m). 1.85 9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台南縣. 95/5/21. 400 公 尺 (s)51.03 95 年 菲 律 賓 田 徑 公 開 賽 菲 律 賓. 95/6/22. 110 欄 (s) 鐵 餅 (m). 15.14 95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40.22. 撐 竿 跳 高 (m)4.40 標 槍 (m). 47.20. 雲林科技大學.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成功大學. 95/6/8 95/12/8.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1)成 功 大 學 95/12/8 96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新竹縣. 1500 公 尺 (s)281.25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成 功 大 學 平 均 成 績 (分 ) 6811.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分 ). 96/6/2 95/12/8. 7260. 註:( 1 ) 加 上 9 4 年 泰 國 田 徑 公 開 賽 以 及 9 4 年 全 國 田 徑 菁 英 賽 等 兩 場 , 撐 竿 跳 高 成 績 一 樣 為 4m40. 33.

(44) 表 25 董 承 穎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完 成 七 場 賽 事 ). 比賽項目. 成績. 賽會名稱. 100 公 尺 (s)11.39 95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跳 遠 (m). 比賽地點. 日期. 雲林科大. 95/6/8. 6.63 95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台 南 縣. 鉛 球 (m). 12.81 95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跳 高 (m). 雲林科大. 95/6/8. 1.91 94 年 全 國 田 徑 菁 英 賽 板 橋 體 育 場 95/5/21. 400 公 尺 (s)51.98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成 功 大 學 110 欄 (s) 鐵 餅 (m). 95/5/21. 14.80 95 年 大 專 運 動 會. 雲林科大. 42.10 第 1 屆 亞 洲 大 學 運 動 會 中 國 廣 州. 撐 竿 跳 高 (m) 4.40 95 年 菲 律 賓 田 徑 公 開 賽. 95/12/8 95/6/8 94/1/23. 菲律賓. 95/6/22. 成功大學. 96/12/8. 1500 公 尺 (s)300.07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成 功 大 學. 95/12/8. 標 槍 (m). 61.29 9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平 均 成 績 (分 ) 6546. 第二節.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分 ) 7236. 混合運動選手體能測驗之結果. ( 表 2 6 )為 受 試 者 3 0 m 加 速 跑 、 雙 腳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仰臥推舉、最大攝氧量、最高無氧動力、平均無氧動力、疲 勞指數之數值。. 34.

(45) 表 26 體 能 測 驗 結 果.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最大值. 最小值. 30m 加 速 跑 (s). 3.32±0.06. 3.38. 3.23. 立 定 三 步 跳 (m). 9.20±0.26. 9.45. 8.87. 鉛 球 後 拋 (m). 14.48±0.36. 14.81. 13.96. 仰 臥 推 舉 (kg). 98.75±9.46. 105.0. 85.0. 最大攝氧量. 51.42±2.55. 54.8. 48.6. 12.86±O.64. 13.54. 12.00. .9.02±0.19. 9.30. 8.87. 51.5±9.32. 59. 38. (ml/kg/min) 最高無氧動力 (W/kg) 平均無氧動力 (W/kg) 疲 勞 指 數 (%). 第三節. 混合運動選手體能與成績表現之相關.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之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與 體 能 表 現 之 相 關 , 得 知 結 果 如 下 (表 27) (一 )短 跑 類 與 30m 加 速 跑 、 立 定 三 步 跳 、 最 大 攝 氧 量 、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 疲 勞 指 數 呈 現 正 相 關 (r=0.07~0.81)。 (二 )跳 躍 類 與 30m 加 速 跑 、 立 定 三 步 跳 、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呈 現 正 相 關 (r=0.09~0.55)。 (三 )投 擲 類 與 鉛 球 後 拋 、 仰 臥 推 舉 、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呈 現 正 相. 35.

(46) 關 (r=0.21~0.91)。 (四 )耐 力 與 30m 加 速 跑、立 定 三 步 跳、鉛 球 後 拋、仰 臥 推 舉 、 最大攝氧量、平均無氧動力、疲勞指數呈現正相關 ( r = 0 . 1 1 ~ 0 . 9 9 ),只 有 在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及 疲 勞 指 數 達 到 顯 著 與 非 常 顯 著 之 相 關 (p< .05)。 (五 )總 分 與 立 定 三 步 跳 、 鉛 球 後 拋 、 最 高 無 氧 動 力 呈 現 正 相 關 (r=0.16~0.59)。. 表 27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與 體 能 表 現 之 相 關 性. 相 關 係 數 (r). 短跑. 跳躍. 投擲. 耐力. 總分. 30m 加 速 跑. 0.52. 0.09. -0.91. 0.80. -0.24. 立定三步跳. 0.81. 0.55. -0.78. 0.42. 0.16. 鉛球後拋. -0.09. -0.30. 0.59. 0.11. 0.19. 仰臥推舉. -0.38. -0.77. 0.21. 0.51. -0.33. 0.14. -0.37. -0.29. 0.82. -0.23. 最高無氧動力. -0.15. 0.28. 0.91. -0.94. 0.59. 平均無氧動力. 0.07. -0.46. -0.54. 0.95*. 疲勞指數. 0.09. -0.41. -0.74. 0.99* * -0.56. 最大攝氧量. -0.47. 96 全 運 會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6625.5±541. ﹡ 表 示 顯 著 差 異 (p< .05); ﹡ ﹡ 表 示 非 常 顯 著 差 異 (p< .01). 36.

(47) 第伍章 討論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與 第 一 屆 世 界 田 徑 錦 標 賽 、 第 23 屆 與 24 屆 奧 運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相 較 之 下,在 身 高 (187.5~188.2cm) 與 體 重 相 較 下 (80.1~85.5kg)的 差 異 不 大 (許 樹 淵 ,1992), 是 適合混合運動項目訓練的體型。另外對運動員而言,不適合 測 量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B M I ) 來 評 量,因 為 他 們 超 重 的 可 能 是 肌 肉 量,而不是體脂肪。因此測量體脂肪之百分比才可掌握運動 員 之 身 體 組 成 情 形 (吳 慧 君 , 2005)。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的 體 脂 肪 率 與 徑 賽 選 手 ( 5 ~ 1 2 % ) 相 似 ( W i l m o r e , 1 9 9 9 ), 在 H o e g e r ( 1 9 9 4 ) 依不同性別、年齡的體脂肪百分比評估身體組成的等級中, 是達非常好的高體能標準。以下討論分為成績表現、體能表 現、體能與成績之相關、受試者之個別建議與研究限制共五 個部分。 一、成績表現 本 研 究 在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成 績 中 , 用 李 新 準 (2001)之 相 關 研 究 來 進 行 評 量 , 在 6900 分 的 模 式 中 , 跳 遠 、 1500 公 尺 、 1 1 0 欄 共 三 個 項 目 的 成 績 差 異 性 依 序 為 0 . 1 2 公 尺、1 8 . 6 7 秒、 0.08 秒 , 由 此 發 現 , 我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1500 公 尺 的 成 績 差 距 太 大 ; 若 在 Kuptshinov(1991)預 測 混 合 運 動 的 模 式 中 , 本 研 究 撐 竿 跳 高 的 成 績 已 達 到 7 7 0 0 分 模 式 的 水 準,代 表 我 國 撐 竿跳平均水準較高;但二十世紀的混合運選手在撐竿跳高與 1 1 0 欄 這 兩 項 成 績 有 往 上 提 高 的 現 象 ( K r a t k y , 2 0 0 5 ), 也 需 加 以考量。 本研究混合運動得分之項目其高低排序與相關研究的 順序不盡相同,雖然每位選手都有表現較佳的項目,所以得. 37.

(48) 分 高 低 的 排 序 本 來 就 不 一 樣 ; 但 相 關 研 究 (Kratky,2005、 姚 輝 洲 , 1 9 9 4、 王 雷 等 , 2 0 0 3 ) 指 出 , 跳 遠 項 目 對 混 合 運 動 成 績 所 佔的比例最高,能獲得較多的分數。而跳遠項目需要較好的 水平速度與跳躍能力;在本研究中受試者得分最高的項目為 100 公 尺 , 所 以 代 表 受 試 者 已 具 備 速 度 能 力 , 因 此 , 需 加 強 有關跳遠項目的跳躍能力與技術層面;另一方面,本研究受 試 者 各 項 得 分 的 最 大 值 與 最 小 值 差 異,順 序 排 列 為 下:跳 高 、 1500m、 跳 遠 、 撐 竿 跳 高 、 標 槍 、 110 欄 、 400 公 尺 、 鐵 餅 、 鉛 球 、 100 公 尺 ; 差 異 性 最 少 為 100 公 尺 項 目 的 190 分 , 最 多 是 跳 高 項 目 的 356 分 , 而 差 異 性 超 過 300 分 的 項 目 , 還 有 1500 公 尺 的 351 分 以 及 跳 遠 的 319 分 , 由 此 顯 示 , 我 國 混 合 運動選手與選手之間,強項與弱項之間的差距太大,劉江南 (2000)指 出 ,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不 可 以 有 明 顯 的 弱 項 , 項 目 之 間 平衡是重要的關鍵。然而將本研究以國內混合運動選手之得 分 , 與 中 國 及 世 界 級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成 績 進 行 比 較 (文 靜 , 2003), 與 中 國 選 手 差 異 性 較 大 的 項 目 為 鐵 餅 (97 分 )、 1500 公 尺 ( 7 2 分 )、 鉛 球 ( 7 9 分 ) 共 三 項 ; 此 外 , 與 世 界 級 選 手 差 異 最 大 的 項 目 為 1500 公 尺 (219 分 )、 撐 竿 跳 高 (194 分 )、 400 公 尺 (170 分 )等 三 項 ; 以 上 的 探 討 可 以 得 知 , 我 國 的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互 相 比 較 下 , 1500 公 尺 、 跳 高 與 跳 遠 這 三 項 的 差 距 較 大,代表我國混合運動選手各單項發展不平衡;而若要在亞 洲地區要有競爭力,則須加強鉛球與鐵餅項目的投擲能力; 另 外 , 在 1500 公 尺 的 項 目 也 需 加 強 ; 若 進 軍 世 界 的 舞 台 , 我 國 選 手 則 在 撐 竿 跳 高 與 400 公 尺 這 兩 個 項 目 仍 需 再 提 升 , 而 1500 公 尺 應 縮 小 得 分 差 距 。 本研究將混合運動分為四個類別,短跑類別的得分比例. 38.

(49) 為 33.3% , 與 相 關 研 究 相 同 (李 新 準 ,2001、 王 雷 等 ,2003), 特性屬於短跑型選手,也代表著我國混合運動選手的短跑類 表現較為優異;而研究發現,大多傑出混合運動選手都為跳 躍 或 速 度 型 選 手 ( M a t s i n 等 , 2 0 0 2、 陳 頴 祈 , 2 0 0 6 ), 但 這 只 是 評量四個類別表現的參考依據之ㄧ,需要多方面的探討。本 研 究 短 跑 與 投 擲 差 異 性 為 418 分 , 與 世 界 級 選 手 Thompson 相似,但在短跑與跳躍類別之間比例差異太大,才是需注意 的 重 點 。 Kratky(2005)指 出 ,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的 短 跑 與 跳 躍 項 目 得 分 必 須 平 衡 , 若 與 投 擲 項 目 相 比 之 下 超 過 200 分 , 就 屬 於成績表現較差的層級。而在四個類別的比例值中,反映出 對混合運動總分的貢獻,因此,縮小四個類別的大小比例, 提升投擲與耐力要素的項目,才能成為傑出的混合運動選 手。以上之敘述,從理論上來看,投擲項目與耐力項目發展 的潛力較大,但投擲項目體重則需加重,相對則影響跑與跳 的 能 力 ( 文 靜 , 2 0 0 3、 M a t s i n 等 , 2 0 0 2 ), 而 過 多 的 耐 力 訓 練 對 骨骼肌纖維的形態則會產生變化,由快縮肌轉換成慢縮肌, 影 響 到 其 他 的 項 目 (Sewell 等 ,2005)。 也 因 如 此 , 世 界 級 的 混 合 運 動 Bryan Clay 與 Dan O’ Brien 兩 位 選 手 , 則 選 擇 放 棄 1500 公 尺 項 目 , 以 增 加 爆 發 力 與 肌 肉 量 來 加 強 其 他 項 目 (Decathlon2000 網 站 ), 雖 然 這 種 訓 練 方 式 成 績 依 然 突 出 , 但 現 今 的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者 Roman Šebrle 選 手 , 在 1500 公 尺 項 目 的 優 異 表 現,則 是 能 突 破 9000 分 的 關 鍵;所 以 在 提 高 弱 項的能力時,只要特別注意訓練的安排與方式,均衡發展每 個項目才是成功的混合運動選手。 在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相 關 性,第 一 天 的 所 有 項 目 (100 公 尺 、 跳 遠 、 鉛 球 、 跳 高 、 400 公 尺 ) 與 第 二 天 的 撐 竿 跳 高 都. 39.

(50) 達非常顯著性正相關。本研究相關係數最高的項目為撐竿跳 高 (r=0.72), 與 第 一 屆 世 界 田 徑 錦 標 賽 之 研 究 相 同 (許 樹 淵 ,1984), 代 表 撐 竿 跳 高 對 總 分 的 影 響 很 大 。 而 在 相 關 係 數 中 可發現,我國混合運動選手在第二天必須要求加強;第二天 項 目 大 多 著 重 在 技 術 方 面 , 尤 其 是 110 欄 項 目 需 更 加 重 視 , 當所有項目的技術成形並穩定後,再探討相對得分較易的項 目 (Blockburger,1992)。 本 研 究 依 受 試 者 在 民 國 94~96 年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與 平 均 比 賽 成 績 , 算 出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的 表 現 效 率 ( E P E ), 而 蕭 賜 斌 、 孟 祥 祖 、 陳 頴 祈 、 董 俊 傑 等 四 位 選 手 , 表 現 效 率 (%)依 序 為 92.9、 91.8、 93.8、 90.5, 由 此 可 知 , 陳 頴 祈 為 表 現 較 穩 定 的 選 手 ; 根 據 于 新 潞 (1989)指 出 , 比 賽 表 現 效 率 在 94~97% 之間者,是評定為有良好表現的選手。而混合運動打破世界 紀 錄 的 O'Brien、 Dvorak、 Šebrle 三 位 選 手 , 打 破 自 己 最 佳 成 績 的 EPE 值 在 94.39~100.33% (Kratky,2005); 因 此 , 代 表我國混合運動選手表現不夠穩定,需加以探討因素。 二、體能表現 在有關的的體能表現研究中,受試者的混合運動分數之 層級不同,代表運動能力的水準會有不同,體能表現的也相 對 的 提 高,相 較 之 下,與 本 研 究 的 體 能 表 現 有 著 明 顯 的 差 距 。 但藉由其他相關之研究,瞭解我國混合運動選手在體能表現 中 不 足 之 處,以 在 訓 練 中 加 以 強 化 與 分 配 訓 練 量 ( K u p t s h i n o v , 1991)。 而 本 研 究 仰 臥 推 舉 結 果 為 98.75±9.46kg, 與 相 關 研 究 (李 新 準 ,2001、 徐 岩 等 ,2002)相 較 之 下 , 則 顯 示 受 試 者 的 肌力較差;雖然肌力不是決定成績的絕對因素,但在競技運 動中身體所需對抗的阻力很多,尤其是投擲項目;而肌力的. 40.

數據

表 十 一   預 測 混 合 運 動 7 4 0 0 ~ 9 0 0 0 分 的 成 績 模 式 . . . . . . . . . 5 8   表 十 二   歷 年 世 界 排 名 前 十 名 的 四 項 類 型 之 得 分 百 分 比
表 1 9   混 合 運 動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數 值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最 大 值     最 小 值       1 0 0 公 尺                 7 9 4 ± 5 6
表 2 0   平 均 得 分 、 三 項 類 別 ( 分 ) 、 四 類 比 例 ( % ) 差 異   表 2 1   單 項 得 分 與 總 分 之 比 例 與 相 關 性 、 得 分 排 序   ﹡ 表 示 顯 著 差 異 ( p <
表 2 2   蕭 賜 斌 選 手 的 單 項 最 佳 成 績 ( 完 成 七 場 賽 事 )   註:( 1 ) 加 上 9 5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跳 高 項 目 成 績 一 樣 為 2 m 0 1         ( 2 ) 加 上 第 4 屆 東 亞 運 動 會 , 撐 竿 跳 成 績 一 樣 為 4 m 8 0           比 賽 項 目       成 績           賽 會 名 稱                 比 賽 地 點       日 期   1 0 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In implementing the key tasks, schools should build on pas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asks in line with the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 involves teaching how to connect the sounds with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 (e.g., the sound /k/ can be represented by c, k, ck or ch spellings)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