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07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五十四卷第二期 2009 年,54(2),107-133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
影響:以賽局模型進行理論分析
柯朝斌
真理大學餐旅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摘要
本研究探討高等教育普及化如何透過文憑訊號傳遞的功能,影響求職者接受教育水準的 選擇,以及雇主對於首次求職者薪資之決定。由於訊息不對稱,雇主無法在簽訂工作契約之 前確實瞭解首次求職者的能力,因此,教育程度不僅是提升勞動力產出的要素,同時也是傳 遞首次求職者能力訊息的一種訊號。透過賽局模型分析以及參數模擬,我們發現高等教育普 及化使得文憑取得相對容易時,高能力者被迫選擇超過柏拉圖最適的教育水準,以求與低能 力者做出區隔;當高等教育持續擴張造成文憑氾濫,此時的混同均衡會使雇主無法以文憑來 辨別首次求職者能力,於是雇主給予社會新鮮人的薪資將減少,體系的均衡將偏離柏拉圖最 適,甚至造成社會新鮮人總產出的下降,這是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隱憂。 關鍵字:訊息不對稱、訊號傳遞、高等教育、教育普及化 通訊作者:柯朝斌,E-mail: fishhook@mt.au.edu.tw 收稿日期:2007/12/18;修正日期:2009/05/06;接受日期:2009/05/27。108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壹、前言
自 1996 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1996)發表知識經濟報告(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後,以知識為本位的新 經濟已改變全球經濟發展的型態,知識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知識來自 教育,教育提升人力資本的素質。對於教育投資和人力資源的研究報告中,除了陳彧夏(1993) 分析結果認為教育投資對經濟成長沒有顯著影響,且其邊際貢獻趨近於零外,相關文獻大多 肯定教育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邊裕淵(1991)指出 1952 年到 1980 年間,經濟成長中約有 40% 來自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的貢獻可視為教育的成果。Tallman 與 Wang(1994)探討 1965 年 到 1989 年間臺灣人力資本與內生成長理論,實證結果顯示,臺灣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高達 45%。莊希豐(1998)以共整合的統計方法探討 1951 年到 1994 年臺灣經濟成長,實證 結果得到人力資本投入每增加 1%可使經濟成長提高 .003%。臺灣近 40 年來,政府的教育投 資幾乎逐年增加,教育投資積極,特別是在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下(1960 年代教育投資 成長率平均高達 16.4%),造就了國民勞動素質的提高,增加人力資本的快速累積。 根據 Trow(1973)提出的高等教育階段理論,高等教育學生數占同年齡層(18-21 歲)人 口 15%以下屬於菁英(elite)階段,15%到 50%者屬於大眾(mass)階段,超過 50%者為普及 (universal)階段。1970 年代,臺灣的教育方針大略是採用升學與就業雙管道的體系:在國民 教育結束後,有意繼續升學者選擇就讀高中考大學的途徑;而有意早日就業者可以選擇高職 或專科等職校體系學習專業技能。早期臺灣的大學校數不多,考取大學以及取得大學文憑不 易,大學文憑成為衡量求職者能力的指標,學歷也成為就業的一種保障。近年來,專科學校 改制、學院升格大學、研究所設置暴增,加上空大、補校以及在職專班,使得臺灣的高等教 育快速擴增,教育部(2008)年公布之教育統計顯示,2007 年臺灣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 已達 85.31%,高等教育迅速擴張的同時,是否也對社會產生某些負面的影響,這是值得加以 思考的。 教育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是普遍獲得認同的,然而臺灣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著眼於量 的提升而相對忽視質的改善,雖然高等教育在學率似乎有值得誇耀的數據,但是所造成的教 育品質低落和文憑氾濫,不但衝擊就業市場甚至可能是經濟發展的阻力。1尤其,當行政院教 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建議持續擴充高等教育時,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另一項功能,也就是訊號傳 遞(signaling)的作用。 從訊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不對稱訊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1 關於臺灣高等教育急速擴張以及所產生的教育品質低落之評論,可以參見高永光(2007)以及謝佳宇(2007)。
selection),2從而使得柏拉圖最適(Pareto optimality)的交易不能實現,3甚至會使市場交易根 本不存在。如果擁有私人訊息的一方有辦法將私人訊號傳遞給沒有訊息的一方,或者,沒有 私人訊息的一方能有效誘使前者揭示其私人訊息,交易的柏拉圖改進(Pareto improvement) 就可以出現。例如,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之前,並不知道各種廠牌商品的確實品質,但是各家 廠商卻會提供不同的保固期限,廠商所製造的商品品質愈高,維修保固的預期成本就愈低, 因此製造高品質商品的廠商會提供比低品質商品更久的保固期限,消費者雖然不知道商品的 確實品質,但是在購買時卻可以將保固期限視為是商品高品質的訊號,從而願意支付較高的 價格。這就是所謂的訊號傳遞。 Spence(1974)的勞動力市場模型開創了訊號傳遞理論,在其模型中,勞動力市場上存在 著有關雇員能力的訊息不對稱:雇員知道自己本身的能力,但是雇主並不清楚。由於接受教 育的成本和雇員自身的能力成反比,4不同能力的人所選擇的最適教育水準是不同的,教育水 準因而成為雇員向雇主傳達自身能力的一種訊號。也就是說,在勞動市場中,雇主雖然在僱 用前不清楚雇員的能力,但是可以依據雇員所接受的教育水準來評估雇員的能力,作為僱用 和給付薪資的標準。在 Spence 模型推論的唯一合理均衡是分離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 低能力雇員選擇和完全訊息時相同的教育水準,雇主給予他低能力者的薪資;高能力雇員選 擇高於完全訊息時的教育水準,雇主給於他高能力者的薪資,此時教育程度成為傳遞雇員能 力的一種訊號。 早年臺灣大專院校為數不多,大學門檻高,大學文憑成為工作能力的象徵,也成為求職 者獲得良好工作機會的保障。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快速擴增、大學文憑氾濫,教育程度所 能傳遞求職者能力的功能大幅喪失,雇主無法透過教育程度的高低來概略得知首次求職者的 能力,於是選擇給予無法辨識能力的初次求職者較低的起薪,形成臺灣近幾年物價指數居高, 但是無工作經驗者的實質起薪卻逐年降低的真實現象。5 2 不對稱訊息是指賽局至少有一個參與者擁有其他參與者不知道的訊息,在本文企業與首次求職者的賽局 中,社會新鮮人對於本身的能力較為清楚,而企業對於沒有工作履歷的首次求職者能力並不瞭解,因此產 生訊息不對稱。逆向選擇是不對稱訊息的賽局結構之一,正由於企業對於沒有工作履歷的首次求職者能力 並不瞭解,在無法辨別求職者能力的情況下,企業只願意給予求職者低能力工作者的薪資,使得高能力工 作者不願意屈就,這種狀況稱之逆向選擇。對於本文中賽局相關名詞的進一步解釋,有興趣的讀者於中文 圖書方面可參考張維迎(2000),英文圖書方面可參考 Fudenberg 與 Tirole(1992)、Rasmusen(1994)。 3 柏拉圖最適是個普遍的經濟學概念、是一種經濟效率,在此境界下,社會上任何改變都無法在不損及某些 人的情況下有益於另一些人。 4 亦即假設高能力的雇員接受教育的成本相對較小,取得文憑較容易;低能力的雇員接受教育的成本相對較 高。 5 實質薪資成長率=名目薪資成長率-通貨膨脹率,當其為負表示實際的薪資水準是下降的。根據行政院勞 工委員會的調查發現,臺灣社會新鮮人平均薪資在 1999 年開始呈現低度成長。相較於 1998 年,大學畢業 生在 1999 年更出現 8.11%的負成長。若以 1982 年為基期(=100),2001 年的房價指數為 456.1,也就是 20年來房價成長了 356.1%;物價指數從 1982 年的 100 上升到 2001 年的 145.5,也就是物價成長了 45.5%。 可是薪資卻似乎回到 20 年前一個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的起薪水準。譬如 20 年前一個大學畢業生起薪約 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09
110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傳統關於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文獻是以教育發展或是教育投資的角度出發,敘述該國教育 擴展的歷程、教育投資支出、各教育發展階段引發相關的社會問題,並與他國的教育發展進 行比較,例如 Billing(2004)、Schofer 與 Meyer(2005)、Wang(2003),或是如 Tsui(2003) 分析高等教育發展對於社會不平等的影響,Haveman 與 Smeeding(2006)以社會公平的角度 探討高等教育發展對於中低收入家庭接受教育機會的影響。張德勝(2005)則以「學生評鑑 教師教學」制度的研究,探討臺灣高等教育品質與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增加間的關係。
近來不少研究紛紛以經濟學的分析架構來探討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議題,在國外相關文獻 中,Marginson 與 Rhoades(2002)利用 Clark(1983)的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發展出全 球國家在地化的啟發(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的理論分析架構,認為高等教育同時受到全 球、國家以及地方的影響。6Schnittker(2004)探討教育對於所得傾斜度(income gradient)
的影響,研究指出教育對於低所得階層有較高的影響,而所得傾斜的線性關係在高等教育中 更為明顯。Selz 與 Thelot(2004)以計量經濟的方法進行法國 1964-1998 年間的實證資料分析, 探討教育(在學校的期限)以及經驗(工作年資)對於收益的影響。 在國內相關的研究則有:林辰炫(2004)結合賽局理論與公共選擇,探討社會中同時存 在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提供基礎教育,並在多數決投票原則下,政府實施教育券制度後對融 資稅率、教育品質,以及家長對公、私立學校選擇的影響,其分析發現教育券制度的實施會 造成所得重分配的結果,而且教育券面額的多寡也會影響在不同的所得分配結構中,家庭所 獲得的教育品質。黃剛毅(2004)建立一個二社區(communities)二財貨(goods)的理論模 型,探討實施教育券前後對不同社區公立學校的教育品質和居住其中的家庭效用水準的變 化,並指出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券制度的實施可以造成柏拉圖改進。黃自達(2006) 以臺灣地區自 1972-2004 年的年度資料,探討臺灣地區總教育經費是否會對所得不均度有所影 響,並分析國民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所投注的教育經費,對所得不均度的問題有何 不同的變動與影響,其結論顯示臺灣地區近幾年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雖然使得經濟持續的成 長,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升,但也造成了所得不均度擴張,產生社會貧富差異拉大,而形成日 後的許多社會問題。羅雅慧(2006)藉由瑞典、愛爾蘭、芬蘭之教育經驗與經濟情勢分析, 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改革後的經濟與社會現象,透過「無工作經驗者之每月經常性薪資」計算 出 1994~2001 年的內在報酬率,以迴歸模型得出各變項對「無工作經驗者之經常性薪資」之 解釋力,其分析指出臺灣公立大學的普及化能提升經濟,但教改後私立大學大肆擴增,使國 內生產毛額仍處於劣勢。 17,000元,現在在五星級飯店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起薪約 22,000 元,也不過成長 29.4%(莊雅淳、魏棻卿、 林美姿,2003)。
6 Clark(1983)的模型主要分析政府、市場以及專業三個維度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因此稱為 triangle model。
而 Marginson 與 Rhoades(2002)所提出的 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 目前並無一個適當的中文翻譯,作者採 用的為楊靜子(2004)的譯法。
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11 上述以經濟學分析工具探討教育議題的文獻中,或是以計量方法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對於 國民所得的影響,或是探討教育政策與所得不均度的關係,或是以理論模型探討不同教育政 策的效率。但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而降低接受教育成本的同時,所引起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 喪失,特別是高等教育擴張對於首次求職者以及社會新鮮人總產出所造成的影響,在相關文 獻中較少被提及。因此,本文主要目的在於建構一個理論性的分析架構,以探討高等教育普 及化如何透過文憑訊號傳遞的功能,影響求職者接受教育水準的選擇以及雇主對於首次求職 者薪資之決定。 本文的模型以訊號傳遞賽局為基礎,加入體系中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這個外生變數, 模型中雇主對於求職者的能力不清楚,這雖然只是理論上的假設,但是,用以分析社會新鮮 人(無工作經驗者)求職的狀況卻頗為吻合:由於沒有工作經驗,社會新鮮人沒有工作履歷, 雇主無從得知求職者的真實能力,因此,雇主在決定是否錄用以及僱用首次求職者的起薪時, 主要還是取決於求職者的個人資料和面試的狀況,而求職者個人資料中,文憑或教育程度是 多數雇主首要考量的因素之一。7高等教育的持續擴張造成普及化程度的變動,使得高能力工 作者和低能力工作者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發生改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訊號傳遞賽局會因此 產生不同於 Spence(1974)模型的均衡,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變動,賽局有三個階段 可能出現的均衡,當賽局的均衡發生改變,均衡的工資也將隨之變動,同時也影響不同能力 者對於接受教育水準的最適選擇。 我們嘗試透過賽局的均衡分析來解釋目前臺灣社會中,大學畢業新鮮人起薪偏低以及近 年來企業求才逐漸以碩士文憑為主要考量的現象,並進一步比較社會新鮮人產出以及不同能 力類型求職者的效用在不同均衡時有何差異。透過參數模擬我們發現,高等教育普及度的提 高可能反而造成高能力者效用的下降,甚至對社會新鮮人總產出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是教育 當局在持續擴張高等教育時,必須思考的另一個面向。當然,高等教育的投資與回報,並不 能全然以所得報酬來衡量,而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社會的貢獻,也不僅止於社會新鮮人總產 出的增加,尚須考慮國民素質的提升、文化傳承等非經濟指標。經濟模型以簡單的數學方程 式將描述的現象量化,往往讓人認為過於簡化,但也因為這樣的抽絲剝繭,才更能在複雜的
7 學歷文憑對於首次求職者的影響在國外的文獻被稱為文憑效果(sheepskin effects),例如:Hungerford 與 Solon
(1987)使用人口調查的資料分析,認為由學校教育所得的文憑效果確實是成立的;Gullason(1999)指出, 文憑的篩選無疑地是給予雇主能在短時間內快速且不用花費太大成本,就能找出具有潛在高生產力員工的 最佳方法。國內的實證研究方面,邱效詩(2005)採用 1983 年至 2002 年行政院主計處的人力運用調查資 料,分析臺灣歷年來的狀況,證明在臺灣學歷與初入職場就職者的起薪確實具有高度正相關。陳又綾(2008) 採用 2006 年勞委會「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之資料進行分析,其研究發現學歷對年輕族群的求職 時間、起薪及目前工作薪資影響效果甚大。2005 年 5 月 18 日至 5 月 30 日間,104 人力銀行針對其企業會 員所進行的調查顯示,社會新鮮人的高學歷不一定等於高就業率,但高學歷的薪水確實比較好,幾乎研究 所學歷都比大學起薪高約 3,000 元,大學又比專科多 2,500 元。起薪給最高的職務前 3 名都是工程研發類、 系統軟體類與硬體通訊類,只是企業給多少薪水還是要看應徵者的學歷。這也說明了學歷還是大多數企業 衡量首次求職者能力的最主要指標之一。
現象中萃取出討論變數的明確影響。 面對臺灣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擴張,以及大專院校升等現象,本文僅從單純經濟學的角度, 透過理論模型的探討,指出高等教育普及化後,教育程度的訊號傳遞功能喪失可能存在的隱 憂。至於,臺灣教育改革該何去何從,如何避免文憑過於氾濫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則需要教 育學者專家更深入的研究探討,本文根據參數模擬的分析並摘要相關文獻的看法,提出部分 建議以供參考。
貳、模型
教育的訊號賽局中有兩種行為者,一是首次尋求工作的無工作經驗者,稱為首次求職者; 一是僱用員工的企業或廠商稱為雇主。一、求職者接受教育的成本
求職者的能力以θ 表示,假設求職者能力有兩種可能的類型:θ =1,2,θ = 的求職者可2 以稱為高能力類型,以下標 H 來表示;θ =1為低能力類型,以下標 L 表示。8求職者的能力雇 主並不清楚,只知道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先天機率都是1 2。求職者接受的教育水準 E 是一個連 續變量,E [0,1]∈ 。求職者的勞動力期望產出是其本身能力θ 和所接受教育水準 E 的函數: ( , ) yθ E =θE ⇒ ( , ) , 1... 2 , 2... E L y E E H θ θ θ = ⎧ = ⎨ = ⎩ 求職者的產出函數以 ( , )yθ E 表示,當接受的教育水準相同時,低能力求職者的勞動生產 率較高能力者的生產率低;而對於任何能力的求職者而言,後天的教育可以提高求職者的生 產力,接受的教育水準愈高其勞動生產率也愈高。 求職者接受教育需要成本,假設教育的成本函數為: 1 4 3 ( ) C E θE θ =α− ⇒ 1 4 3 1 2 4 3 , 1... ( ) , 2... E L C E E H θ α θ α θ − − ⎧ = = ⎨ = ⎩ 其中,α 是體系中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9α ∈[0,1],當α 愈大代表體系中高等教育普及 8 此處為簡化賽局分析,將求職者能力簡化為高、低兩種類型,以探討不同能力求職者的策略差異。當然, 若將求職者能力視為一連續變量,會更符合現實,但分析將較複雜而推論結果不變。 9 Trow(1973)以高等教育學生數占同年齡層人口比例,來作為高等教育階段理論的區隔。但是我們認為高 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適合指標,應該將國民所得、社會文化、教育品質等變數納入考量,相關變數的篩選 需透過大量統計資料、問卷以及計量經濟的方法,這將是我們後續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的教育普及度α只 112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13 度愈高,相對的文憑的取得也就愈容易。∂C ∂α <0,∂2C ∂α2 >0,表示當教育普及程度提 高使得文憑取得更容易時,求職者接受教育的成本會下降,而教育普及程度對於教育成本的 節省是邊際遞減的。∂C ∂E>0,∂2C ∂E2 >0,說明要取得更高文憑就必須付出較多的努力 成本,而教育水準的邊際成本遞增。∂CL ∂E>∂CH ∂E,意味著低能力者取得文憑的成本相 對較高,也就是說,給定α 下,要獲得相同程度的教育水準,低能力者必須付出比高能力者 更多的成本(所謂勤能補拙)。∂CL ∂α <∂CH ∂α,說明外生變數α 上升帶給低能力者相對 較大的好處,換句話說,當教育普及程度愈高取得文憑愈容易時,低能力者教育成本的下降 會比高能力者多。教育成本函數Cθ(E)的敘述雖然只是理論上的假設,但是卻符合現實狀況: 早年臺灣的大學為數不多,大學錄取率偏低,要跨進大學門檻必須經過激烈的聯考競爭,近 年來大專院校激增,大學錄取幾近百分之百,同樣取得大學文憑,學生所需付出的努力成本 程度上降低許多,這正是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引起接受教育成本的下降;除了部分名校依然競 爭激烈外,要取得大學文憑幾乎是唾手可得,不論程度好壞的學生都可以輕易取得大學文憑 了,在大學聯考競爭激烈的年代,許多程度不佳的考生是無法擠進大學窄門的,而現在大專 院校的普遍設立卻使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得以進入大學殿堂取得文憑,因此,高等教育普及 度提高對低能力者的好處是遠大於高能力者的。 教育的成本函數如圖 1 所示:給定一個高等教育普及度α ′,高能力者的教育成本曲線 ) (α ′ H C 在低能力者教育成本曲線CL(α ′)的右邊,對於任何一個教育水準 E′,低能力者的教育 成本 a 大於高能力者的成本 b。教育普及度的提高(由α ′到α ′′)會使得成本下降,也就是說 成本曲線會向右平移,∂CL ∂α <∂CH ∂α,因此,低能力者教育成本曲線右移的幅度大於高 能力者,當α =1時,高、低能力者的成本曲線會相等。
二、求職者的效用
假設求職者的收入來源為工資所得,其效用函數為: ⇒ − = ( ) ) , (w E w23 C E Uθ θ ⎩ ⎨ ⎧ = − = − = −− 2 , 1 , ) , ( 2233 112 4433 θ α θ α θ E w E w E w U 其中,w 是求職者預期將獲得的工資,∂U ∂w>0,∂2U ∂w2 <0,表示工資 w 帶來正的 效用,工資的邊際效用遞減。∂U ∂E=−∂C ∂E<0,∂2U ∂E2<0,說明教育帶來負效用(因 為要取得文憑必須付出成本,包括課業上努力、學費以及延後就業的機會成本等等),教育的 是理論上所假設的外生變數,並不涉及α以何種指標作為估算,在後文中為了方便讀者將現實現象與本文 參數模擬的結果相對照,我們依然表列出歷年來高等教育在學率的變化使讀者在比較時能有較具體的概 念,一個適當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指標,仍待後續的發展與研究。114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圖1 接受教育的成本曲線 註:C 為接受教育的成本;E 表示教育水準; α 為教育普及化程度 邊際成本遞增。如圖 2,我們得到求職者正斜率且遞增的無異曲線,∂CL ∂E>∂CH ∂E E U E UH ∂ >∂ L ∂ ∂ ⇒ ,這意味著,高能力求職者無異曲線的斜率較低能力者無異曲線平坦,這 是因為同樣增加 1 單位的教育水準,低能力者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為了維持給定的效用水 準,低能力者需要較高的補償工資。給定一個高等教育普及度
α ′
,高能力者的無異曲線UH(α′) 會比低能力者的無異曲線UL(α′)平坦,不同能力者的無異曲線有唯一的交點。教育普及度的 提高(由α ′ 到α ′′ )會使得成本下降,進而影響到邊際替代率,也就是說無異曲線會向右扇型 移動,而低能力者無異放射右移的幅度大於高能力者,當α =1時,高、低能力者的無異曲線 會相等。 圖2 不同教育普及度下求職者的無異曲線 註:w 為薪資水準;E 表示教育水準;U 為效用函數; α 為教育普及化程度 C O E′ E a b CL(α′) CH(α′′) CH(α′) CL(α′′) w O E UL(α′) UH(α′′) UL(α′′) UH(α′)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15 教育水準的訊號傳遞是一個不完全訊息動態賽局,首次求職者在被雇主僱用而簽訂工作 契約前會先選擇教育水準 E,雇主在觀察到求職者的教育水準後,以貝斯法則(Baye’s Law) 修正求職者屬於高能力類型的機率,並決定給予求職者的工資水準w(E)。10 我們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因此,在均衡狀態下工資會等於預期的勞動生產率, 雇主的預期利潤為零。也就是說在完全訊息下,雇主間的競爭使得均衡工資等於勞動生產率: E y wL = L = ;wH = yH =2E。給定預期得到的工資,求職選擇教育水準 E,來極大化其效用 函數Uθ( Ew, )。最適化條件為: 低能力者: w U E U E y E w L L L L ∂ ∂ ∂ ∂ = = ∂ ∂ = ∂ ∂ 1 高能力者: w U E U E y E w H H H H ∂ ∂ ∂ ∂ = = ∂ ∂ = ∂ ∂ 2 完全訊息下的最適解,在圖形表現上為無異曲線與產出曲線的切點,也就是邊際替代率 等於邊際轉換率的點。實際解一階條件,可以得到低能力和高能力求職者的最適解分別是 2 3 2 3 2 α− ∗ = L E ,以及 ∗ =2 α−12 34 H E ,最大化效用分別是 ∗ =2−2α L U ,以及 ∗ =2 α−23 12 H U 。 但是,在不完全訊息下,高、低能力求職者分別選擇( ∗ H E , ∗ L E )未必是均衡,因為給定 雇主觀測到 ∗ H E 的教育水準就認定求職者為高能力而給予工資 = ∗ H H E w 2 ,低能力者可能有動 機模仿高能力者選擇 ∗ H E 的教育水準,圖 3 的 A 點是低能力求職者的無異曲線和雇主對低能力 求職者工資曲線的切點,B 點是高能力者的無異曲線和雇主對高能力求職者工資曲線的切點, B 點在通過 A 點的無異曲線上方,表示若低能力者也選擇
E
H∗ 的教育水準,使雇主誤認為他是 高能力者而給予高能力者工資,對低能力者而言效用是增加的,這也就是說低能力求職者可 能有動機模仿高能力者的教育水準。三、不同能力求職者的策略及最適教育水準的選擇
給定雇主觀測到 ∗ H E 的教育水準就認定求職者為高能力而給予 = ∗ H H E w 2 ,觀測到 ∗ L E 就認 定求職者為低能力而給予 = ∗ L L E w 。那麼,如果低能力求職者選擇E
∗L的教育水準,他的效用 10 雇主對於聘僱人員的條件當然是以雇員的能力和經驗為主要考量,但是對於首次求職者而言,其並沒有相 關的工作經歷,因此,雇主必須藉由其他指標來評估這些社會新鮮人的能力,這個評估標準有可能是綜合 性指標,例如:將學歷、專業性、學習態度等因素綜合考量,本文的模型只針對學歷(教育水準)作為傳 遞求職者能力的訊號進行探討。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公布資料,以及 2005 年 104 人力銀行調查 結果,企業對於學歷所代表的首次求職者專業能力仍有相當程度的認同,因此,不同學歷階層起薪落差明 顯,但是,2008 年 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卻顯示企業篩選新鮮人主要條件為相關科系與積極態度,學歷的重 要性大幅下降,這樣的結果其實和本文所得到關於高等教育擴張造成文憑訊號傳遞功能喪失的推論相符 合。此部分可參見第肆節的分析。116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圖3 不同能力求職者的最適教育水準決定 註:w 為薪資水準;E 表示教育水準;U 為效用函數;
α
為教育普及化程度; ∗ H E 與 ∗ L E 分別 表示高能力者與低能力者完全訊息下的最適教育選擇 是 ∗=2−2α L U ; 如 果 低 能 力 求 職 者 模 仿 高 能 力 求 職 者 選 擇 ∗ H E 的 教 育 水 準 , 效 用 會 是 3 2 2 1 3 1 1 =2 α −2− L U 。當 1 > L U ∗ L U 時,低能力求職者會有動機選擇跟高能力求職者相同的教育 水準E
H∗ ,解多項式可得, 83 43 12 2 1=2 [1−(1−2− ) ] > α α 時 1 > L U ∗ L U ,這也就是說,給定雇主 的策略如上,當體系中的教育普及程度超過α
1時(實際計算可得到α ≅1 .317),低能力求職 者有動機選擇教育水準 ∗ H E 。反過來說,當體系中的教育普及程度超過α1時,雇主觀測到求職 者選擇 ∗ H E 的教育水準,不應該因此就判斷求職者是屬於高能力類型。 當低能力求職者有動機選擇和高能力者相同的教育水準E
H∗ 時,雇主無法透過教育水準傳 遞的信號知道求職者的能力類型。也就是說,當低能力求職者選擇和高能力求職者相同的教 育水準時,雇主無法由教育程度判對求職者能力類型,對於一個不知道能力類型的求職者, 雇主僱用他的期望產出是 .5× +E .5 2× E=1.5E,雇主間的競爭使得工資等於勞動生產率,也 就是說,當低能力者有可能選擇和高能力者相同的教育水準 ∗ H E 時,雇主觀測到 ∗ H E 的教育水 準就認定求職者為高能力而給予w 2= E是不合理的,在不同能力求職者可能選擇相同教育水 準的情況下,雇主會採用的工資應是平均工資w=1.5E。 給定雇主策略為:觀測到 ∗ H E 的教育水準無法判斷求職者能力類型而給予工資w=1.5E, 觀側到 ∗ L E 就認定求職者為低能力而給予w = 。在雇主這樣策略下,如果選擇E ∗ L E 的教育水 準,低能力求職者的效用是 ∗ =2−2α L U ;如果選擇 ∗ H E 的教育水準,低能力求職者效用會是 3 2 2 1 3 2 1 2 =2−3 α −2− L U 。解多項式可知, 43 43 43 12 2 2 =3 [1−(1−2 3− ) ] > α α 時 2 > L U ∗ L U ,這也就 是說,給定雇主觀測到E
∗H無法判斷求職者能力類型而給予平均工資時,只要體系中的教育普 及程度超過α2(實際計算可得α ≅2 .5412),低能力求職者還是有動機選擇教育水準E∗H。 w O E UH(α′) UL(α′) E* H E* L A B w=E w=2E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17 接著我們來探討高能力求職者的策略。給定教育普及度α >α1,低能力求職者有動機選擇 ∗ H E ,如果雇主無法從教育水準傳遞的信號分辨求職者能力類型而選擇平均工資w=1.5E,此 時,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的效用不會是完全信息下的 ∗ =2 α−23 12 H U 而會是較低的效 用 1 =2−23α12(2−13323−1) H U 。高能力求職者如果可以選擇一個更高的教育水準 1 H E 而讓低能力 求職者無法模仿,那麼還是可以成功的利用教育水準傳遞能力訊號,使雇主在觀測到 1 H E 的教 育水準時就知道求職者是屬於高能力類型而願意支付w 2= E。當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1 H E 時,如果低能力者放棄模仿而選擇 ∗ L E 的教育水準,低能力求職者的效用是 ∗ =2−2α L U ;如 果 低 能 力 者 也 選 擇 1 H E , 而 讓 雇 主 以 為 他 是 高 能 力 者 , 則 低 能 力 者 的 效 用 為 3 4 1 1 3 2 1 3 (2 ) ( ) H H L E E U = −α− 。 解 多 項 式 得 到 , 當 高 能 力 者 選 擇 教 育 水 準 2 3 2 1 3 4 2 3 2 1 1 =2− [1+(1−2− ) ] ≥EH α E 時,低能力者即使選擇 1 H E 讓雇主誤認為他是高能力者的效 用 3 L U ,仍然小於選擇 ∗ L E 教育水準時的效用 ∗ L U ,這也就是說,只要高能力者選擇 1 H E 以上的教 育 水 準 , 就 可 以 有 效 地 區 隔 出 能 力 者 的 類 型 , 此 時 的 均 衡 稱 為 分 離 均 衡 ( separating equilibrium)。11但是,儘管高能力者可以透過選擇 1 H E 來顯示自身能力類型,我們仍然要面臨 兩個問題:其一是可接受的教育水準並非無止盡的,E∈[0,1],當能有效區隔求職者能力類型 的教育水準 1 >1 H E 時,混同均衡(pooling equilibrium)是可能存在的;其二是高能力者選擇 較高的教育水準 1 H E ,相對地也必須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教育的邊際成本遞增下,高能力求 職者選擇 1 H E 的效用是否會大於混同均衡的效用? 首先,我們先考慮教育水準上限的問題。由於教育水準E∈[0,1],求職者接受教育的最高 上限為 1,高能力求職者為了區隔能力類型選擇的教育水準 1 =2−12α32[1+(1−2−43)12]32 H E , 解多項式可以得到,當 13 43 12 1 3 =2 [1+(1−2− ) ]− > α α 時 1 >1 H E ,這表示當α >α3時(實際計 算α ≅3 .71),就算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接受教育水準的極限E=1,取得最高學歷,教育仍然無 法傳遞能力訊號,這是因為體系中的高等教育普及度很高,使得低能力求職者接受教育的成 本大幅下降,因此,低能力求職者會有動機接受和高能力者相同的教育水準,使雇主無法判 斷工作者的能力類型進而獲得更大的效用。也就是說α >α3時,高能力求職者並沒有辦法選擇 更高的教育水準來自我區隔能力類型。 其次,高能力求職者選擇較高的教育水準 1 H E ,相對地也必須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高能 力求職者選擇更高教育水準來自我區隔時所獲得的效用必須大於混同的效用才是合理的。如 11 分離均衡是指不同類型的參與者會選擇發送不同的訊號,使賽局的另一方可以由其訊號判斷出參與者的類 型;混同均衡是指不同類型的參與者會選擇發送相同的訊號,使賽局的另一方無法由其訊號判斷出參與者 的類型而產生混淆。在本文企業與首次求職者的賽局中,企業對於沒有工作履歷的首次求職者能力並不瞭 解,於是以求職者的教育程度作為傳遞求職者能力的訊號,而高、低能力求職者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不同, 當高能力者選擇接受較高的教育水平且低能力者選擇較低的教育水平時,此時分離均衡產生,企業可以透 過求職者文憑所傳遞的訊號來分辨求職者的能力類型;當高等教育快速擴張,使高、低能力求職者接受教 育的機會成本相對改變,若高、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同,此時混同均衡產生,文憑氾濫使 得企業無法透過求職者文憑所傳遞的訊號來分辨求職者的能力類型,於是文憑的訊號傳遞功能逐漸喪失。
118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果高能力求職者無法選擇一個可以區隔能力類型的教育水準,那麼低能力者選擇和高能力者 相同教育水準時,雇主無法由觀測到的教育水準分辨求職者能力類型,雇主會給予一個平均 工資w=1.5E ,在這樣的預期工資下,高能力求職者的最適教育選擇不是 ∗ H E 而會是 4 3 2 5 3 2− α ∗ ∗ = H E ,效用為 ∗∗=2−103343α12 H U 。這也就是說,當高能力求職者企圖選擇一個更高 的教育水準 2 H E 來區隔能力類型時,選擇教育水準 2 H E 的效用 2 (2 2)23 12( 2)43 H H H E E U = −α− 至少 必須大於 ∗∗ H U ,解多項式可得, < 2 =2−12α34[1+(1−2−83343)12]32 H E E 時 2 > H U
U
H∗∗,也就是說, 高能力求職者不會選擇高於E
H2的教育水準來區隔能力類型,因為當E >EH2時即使低能力求 職者不會選擇高能力求職者相同的教育水準,高能力者獲得的效用反而比混同時更低。 比較 1 H E 和 2 H E 可知,當α >α4= + −[1 (1 2 3 ) ] [1 (1 2 ) ]−8 3 4 3 1 2 2× + − −4 3 1 2 2− 時E1H > EH2,此時 可以區隔求職者能力類型的教育水準 1 H E 超過維持混同效用的教育水準 2 H E ,因此,高能力者 的最適教育水準為 ∗∗=2−523α34 H E 。若教育普及程度相對不是很高α ≤
α
4 (實際計算 4 α ≅ .776),高能力求職者選擇一個低能力者無法模仿的較高教育水準是可以比不區隔能力獲 得更高的效用。當α3 <α ≤α4時,EH3 ≤EH2,高能力求職者選擇一個區隔能力的教育水準E1H 可以獲得比混同時更高的效用,但是,α >α3意味著此時可以區隔工作能力類型的教育水準 1 1 > H E ,也就是說即使高能力求職者取得最高文憑,也無法有效區隔能力類型,因此,高能 力者的最適教育水準會是 ∗∗ =2−523α34 H E 。 當α ≤α3時,如果低能力工作者有模仿高能力者教育水準的動機,高能力求職者可以在教 育水準的上限內選擇一個最適的教育水準 1 H E 來區隔能力,由α <4 α3可知E1H > EH2,也就是 說,此時高能力求職者選擇 1 H E 來區隔類型可以比混同獲得更大效用。因此我們得到:當低能 力者有模仿動機時,只要教育普及度α ≤α3,高能力求職者會選擇教育水準E1H來區隔能力類 型以求更大的效用。 接著,我們回頭看看低能力求職者的選擇。α >α3時高能力求職者的最適選擇為教育水準 ∗ ∗ H E 而不是 ∗ H E ,如果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那麼效用為 5 =2−73343(α12−2−1) L U , 如果選擇教育水準 ∗ L U 時則效用為 ∗ =2−2α L U , 83 83 43 43 12 2 5 =2− 3 [1−(1−2 3− ) ] > α α ,則 ∗ > L L U U5 ,也就是說,當 3α
α >
時,高能力求職者會放棄區隔能力類型而選擇教育水準 ∗∗ H E ; 又α <5 α3(實際計算α ≅5 .369),因此α >α3時,教育水準EH∗∗也是低能力求職者最適選擇。參、賽局均衡分析
假設求職者屬於高能力和低能力類型的先天機率都是12,令P(E)= θP( =2 E)表示當雇 主觀察到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E 時認為求職者是高能力類型的後天機率,1−P(E)則是雇主觀 察到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E 時認為求職者是低能力類型的後天機率。由上一節分析我們可以 把教育的訊號傳遞賽局區分為下列三種狀況,各種教育普及度下的均衡,整理於表 1。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19 表 1 教育訊號傳遞賽局的各種均衡 教育普及程度 α α≤ 1 α1<α ≤α3 α α> 3 賽局均衡 分離均衡一 分離均衡二 混同均衡 高/低能力者選擇的教育水準 ∗ H E / ∗ L E 1 H E / ∗ L E ** H E / ** H E 高/低能力者的效用 UH∗ /UL∗ UH4/UL∗ U**H/U5L 註:E 表示求職者選擇的教育水準;U 表示求職者的效用;α為教育普及化程度;下標 H 與 L 分 別表示高能力與低能力者,上標則是代表不同教育普及化程度下的各種情況 資料來源:由賽局模型求解
一、狀況一:
α ≤
α
1時的分離均衡一(separating equilibrium 1)
此時賽局的精煉貝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為:12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
準 ∗ H E ,低能力者選擇教育水準 ∗ L E ,雇主觀察到教育水準 ∗ H E 就認為求職者是高能力類型而給 予工資w 2= E,觀察到教育水準 ∗ L E 就認為求職者是低能力類型而給予工資w =E,基於 1 ) ( ∗ = H E P , ( ∗)=0 L E P 。 給定後天機率和雇主的策略,如果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L E ,雇主知道他是低能力 類型給予工資 = ∗ L E w ,低能力求職者的效用為 ∗ =2−2α L U ;如果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 雇 主 認 為 他 是 高 能 力 類 型 給 予 工 資
w 2
=
E
H∗ , 低 能 力 求 職 者 的 效 用 為 3 2 2 1 3 1 1 =2 α −2− L U 。α α≤ 1≅ .317 時U1L <UL∗,因此,選擇教育水準EL∗是低能力求職者最適 的。類似的,給定後天機率和廠商的策略, ∗ H E 是高能力求職者效用極大化的教育水準,雇主 觀察到 ∗ H E 就知道求職者是高能力類型而給予工資 = ∗ H E w 2 ,此時高能力求職者效用為 2 1 3 2 2 α− ∗ = H U ,如果高能力求職者選擇 ∗ H E 以外的其他教育水準,效用都會小於U
H∗ ,因此, 選擇教育水準 ∗ H E 是高能力求職者最適的。給定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低能力求職 者選擇教育水準 ∗ L E , ( ∗)=1 H E P 和 ( ∗)=0 L E P 是正確的,雇主觀察到 ∗ H E 就知道求職者是高能力 類型,觀察到 ∗ L E 就知道求職者是低能力類型,勞動市場的完全競爭使得工資等於勞動生產率, 雇主給予高能力求職者w 2= E給予低能力求職者w = E是最適的。因此,所假定的策略和後 天機率是一個精煉貝斯均衡。二、狀況二:
α
1<
α
≤
α
3時的分離均衡二(separating equilibrium 2)
此時的精煉貝斯均衡為: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1 H E ,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L E ,雇主觀察到教育水準 1 H E 就認為求職者為高能力類型而給予工資w 2= E,觀察到任何教 育水準小於 1 H E 就認為求職者為低能力類型給予工資w =E,基於 ( 1 )=1 H E P , ( < 1)=0 H E E P 。 12 精煉貝斯均衡是貝斯均衡、子賽局精煉均衡和貝斯推斷的結合,是不完全信息動態賽局均衡的基本均衡概 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選讀賽局相關書籍。120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給定後天機率和廠商的策略,如果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1 H E E < ,雇主知道他是低 能 力 類 型 給 予 工 資w =E , 那 麼 低 能 力 求 者 的 效 用 極 大 化 的 教 育 水 準 為 ∗ L E ,效用為 α 2 2− ∗ = L U ;如果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1 H E ,雇主認為他是高能力類型給予工資 E w 2= ,低能力求職者此時的效用為 3 L U 。 3 < L U ∗ L U ,因此,選擇教育水準 ∗ L E 是低能力求職者 最適的。類似的,給定後天機率和廠商的策略,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時的效用不會 是完全信息下的 ∗ =2 α−23 12 H U ,而會是 3 = α12(2−13−2−23) H U ;如果高能力求職者選擇 1 H E 使 低能力者無法模仿,雇主觀察到 1 H E 就知道求職者是高能力類型而給予工資 2 1 H E w = ,此時高 能力求職者的效用為 4 (2 1)23 12( 1 )43 H H H E E U = −α− ;高能力求職者選擇任何小於 1 H E 的教育水準 時 , 廠 商 給 予 工 資 w =E , 此 時 效 用 極 大 化 的 教 育 選 擇 是 ∗∗∗ =2 α−32 34 H E , 效 用 為 2 1 2 2 α− ∗ ∗ ∗ = H U ,因此,高能力求職者最適的選擇為教育水準 1 H E 。給定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 水準 1 H E ,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L E , ( 1 )=1 H E P 和 ( < 1 )=0 H E E P 是正確的,雇主觀察到 1 H E 就知道求職者是高能力類型,觀察到 ∗ L E 就知道求職者是低能力類型,勞動市場的完全競爭 使得工資等於勞動生產率,雇主給予高能力求職者w 2= E給予低能力者w = E是最適的。因 此,所假定的策略和後天機率是一個精煉貝斯均衡。
三、狀況三:
α >
α
3時的混同均衡
此時的精煉貝斯均衡為:高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低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 H E ,當雇主觀察到教育水準 ∗∗ H E 時,無法以貝斯法則修正求職者是高能力類型的後天機率, 因而給予求職者平均工資w=1.5E,雇主觀察到教育水準 < ∗∗ H E E 就認為求職者為低能力類 型,給予工資w =E,基於 ( = ∗∗)=12 H E E P , ( < ∗∗)=0 H E E P 。 給定後天機率和雇主的策略,高能力求職者選擇一個區隔能力類型的教育水準 1 H E 時, 1 H E 超出了教育水準的上限,也就是說即使選擇E=1也無法有效區隔能力類型,在w=1.5E下, 高能力求職者效用極大化的教育水準為 ∗∗ H E ,因此,最適的選擇為教育水準 ∗∗ H E 。類似的,給 定後天機率和雇主的策略,如果低能力者選擇教育水準 < ∗∗ H E E ,雇主知道他是低能力類型給 予工資w =E,那麼低能力求職者的效用極大化的教育水準為 ∗ L E ,效用為 ∗=2−2α L U ;如果低 能力求職者選擇教育水準 ∗∗ H E ,雇主無法分辨能力類型而給予工資w=1.5E,低能力者此時的 效用為 5 =2−73343(α12−2−1) L U 。α >α3可知UL5 >UL∗,因此,選擇教育水準EH∗∗是低能力求職 者最適的。給定高、低能力求職者都選擇教育水準 ∗∗ H E , ( ≥ ∗∗)=12 H E E P 和 ( < ∗∗)=0 H E E P 是 正確的,雇主觀察到 ∗∗ H E 無法分辨工作者能力類型,勞動市場的完全競爭使得工資等於勞動生 產率,雇主給予期望平均工資w=1.5E是最適的。因此,所假定的策略和後天機率是一個精 煉貝斯均衡。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21
肆、社會新鮮人總產出
為了進行各種均衡狀態間的比較,我們假設有兩個典型的社會新鮮人投入職場,其中 1 位是高能力類型,另一位則是低能力類型,求職者的能力類型雇主並不清楚。這兩個新鮮人 投入職場所增加的生產力,稱為社會新鮮人總產出。13我們透過參數模擬將各種教育普及程度 下求職者之教育水準選擇、效用及社會新鮮人總產出彙整於表 2。由表 2 中可以看出,當教育 普及度由α = .2上升到α = .3時,高、低能力求職者選擇的教育水準都提高、效用上升,社 會新鮮人總產出也呈現增加,而且均衡狀態和完全訊息下的柏拉圖最適是一致的。這種狀況 對應於體系中高等教育由菁英階段往大眾化階段的發展,提高大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 透過教育水準的提升帶動經濟的發展。表 2 中,α = .5時,低能力求職者的教育水準以及效 用和完全信息下相同,社會新鮮人總產出超過柏拉圖最適的產出,但是高能力求職者為了與 低能力做出區隔,而選擇比完全信息下更高的教育水準,由於接受教育的邊際成本遞增,此 時高能力者所獲得效用比柏拉圖最適狀況要低。當教育普及度上升到α = .7 時,低能力求職 者的教育水準以及效用上升且和完全信息下相同,社會新鮮人總產出進一步擴增遠超過柏拉 圖最適產出,高能力求職者選擇超高的教育水準來進行能力區隔,但是其效用不但不如完全 訊息的狀況,甚至比α = .5 時的效用更低。由於高等教育普及化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文憑 取得相對容易,高能力者被迫選擇更高的教育水準來區隔能力類型,此時社會總產出看似增 加,但是高能力者的效用卻是不增反減,九○年代後期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科技技術人員 的過勞死,部分反映了這樣的現象。 Trow(1973)以高等教育學生數占同年齡層人口比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來作 為高等教育階段理論的區隔。但是 30 多年來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除了大學教育外, 業已向上提升至研究所階段,以高等教育在學率作為高等教育普及化指標已有所不足,我們 認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適合指標,應該將研究所以上學歷、國民所得、社會文化、教育 品質等變數納入考量,相關變數的篩選以及權數的給定需透過大量統計資料、問卷以及計量 經濟的方法,才能建立個一個適當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指標,這工作將是我們後續研究的 方向之一。本文的高等教育普及度α 只是理論上所假設的外生變數,並不涉及α 以何種指標 作為估算,但是為了方便讀者將現實現象與本文參數模擬的結果相對照,表 3 列出歷年來高 等教育在學率、本文所定義的研究所年齡在學率及碩士文憑成長率歷年來的變化,使讀者在 閱讀圖表進行比較時能有較具體的概念。 13 當社會新鮮人離開校園環境投入職場,經濟體系中人力資本增加有助於總體經濟產值的提高,我們將這部 分因為新鮮人投入職場所造成的經濟產值提高稱為社會新鮮人總產出。行政院勞委會每年進行首次求職者 工作調查,蒐集這些社會新鮮人的求職狀況、薪資與工作類型的資料,但是社會新鮮人總產出則必須透過 計量經濟的方法才能進一步估計。本文的模型是以參數模擬的方式進行虛擬推導,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教育 普及化程度對於社會新鮮人總產出的影響,而不是在於真實數據的獲得。122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表 2 各種教育普及度下工作者之教育水準選擇、效用及產出 高能力工作者 低能力工作者 教育普及度 均衡狀態 教育水準 效用 教育水準 效用 總產出 .2115 .2817 .0316 .05 .4546 α = .2 分離均衡1 (.21) (.28) (.03) (.05) (.45) .2866 .345 .0581 .075 .6313 α = .3 分離均衡1 (.2866) (.35) (.06) (.08) (.63) .592 .4162 .125 .125 1.309 α = .5 分離均衡2 (.42) (.45) (.13) (.13) (.97) .9807 .4023 .2071 .175 2.1685 α = .7 分離均衡2 (.54) (.53) (.21) (.18) (1.29) .49 .4072 .49 .3852 1.47 α = .9 混同均衡 (.65) (.60) (.30) (.23) (1.61) .5303 .4293 .5303 .4293 1.5909 α =1 混同均衡 (.71) (.63) (.35) (.25) (1.77) 註:( )中的數值為完全信息下,滿足柏拉圖最適時的數據 資料來源:作者依賽局模型模擬推算 表 3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相關指標暨碩士文憑成長率 年度 高等教育在學率 研究所年齡在學率 (不含博士生) 研究所年齡在學率 (含博士生) 碩士文憑成長率 1997 43.08 2.74 3.45 100.00 1998 46.98 2.92 3.65 104.16 1999 50.52 3.66 4.47 116.24 2000 56.14 4.52 5.41 143.95 2001 62.96 5.45 6.44 179.66 2002 67.56 6.51 7.69 214.04 2003 72.37 7.57 8.91 249.59 2004 78.56 8.48 10.00 293.66 2005 82.02 9.53 11.29 317.26 2006 83.58 10.68 12.63 346.67 2007 85.31 11.78 13.94 未公布 註:1. 高等教育在學率=高等教育學生人數÷18~21 歲學齡人口數 2. 研究所在學率=研究所學生人數÷22~25 歲學齡人口數。此為作者參照高等教育在學率並 配合臺灣兵役狀況加以定義,目的在凸顯研究所以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 3. 碩士文憑成長率=該年畢業研究生人數÷基期(1997 年)應屆研究生畢業人數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統計資料以及作者推算 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大學的擴張,使臺灣成為全球大學密度最高的國家。
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23 從表 4 不難看出歷年來臺灣各級學校擴增的狀況,1993 年大學數為 21 所,2003 年增加為 67 所,到 2007 年更擴張至 100 所,15 年間大學約暴增到原來的五倍;專科學校在 1993 年有 74 所,到 2007 年僅剩下 15 所,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大量的專科學校改制以及學院升格所造成, 因此,可以看到獨立學院從 1993 年 30 所增加到 2002 年的 78 所,10 年之間呈現倍增的現象, 但從 2003 年獨立學院開始減少,至 2007 年剩下 49 所,主要原因在於臺灣近年來持續的高等 教育擴張,使許多專科學校在 10 年間連續跳級,從專科改制為獨立學院再升格為科技大學。 表 4 歷年各級學校校數 年 高級中學 職業學校 專科學校 獨立學院 大學 大學進修學校 1978 184 187 75 17 9 5 1983 176 202 77 12 16 6 1988 168 212 70 23 16 7 1993 190 209 74 30 21 9 1998 242 201 53 45 39 40 1999 253 199 36 61 44 52 2000 277 188 23 74 53 61 2001 295 178 19 78 57 78 2002 302 170 15 78 61 77 2003 308 164 16 75 67 78 2004 312 161 14 70 75 78 2005 314 157 17 56 89 89 2006 318 156 16 53 94 89 2007 320 156 15 49 100 88 註:表中年度為教育學年,例如 2007 表示 96 學年度,為 2007 年 9 月至 2008 年 6 月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統計資料 各級學校校數的異動,自然帶動畢業生人數的改變,表 5 為臺灣歷年各級學校畢業生人 數。由於 1995 年部分專科學校開始改制升格,因此 1999 年後專科畢業生人數開始逐年銳減; 大學以上的學歷則是迅速增加,1993 年大學及空大進修學校畢業生總數不超過 65,000 人,也 就是該年取得大學文憑人數不超過 65,000 人,2003 年大學及空大進修學校畢業生總數超過了 20萬人,2006 年更超過 24 萬畢業人次;1993 年取得碩士文憑者約為 1 萬人,2003 年的碩士 畢業人數卻超過 3.5 萬,至 2006 年更逼近 5 萬。簡言之,97 學年度(2006-2007 年)當年取 得學士文憑的人數為 10 年前的 3 倍,而表 5 中顯示該學年度取得碩士文憑的人數更高達 10 年前的 3.5 倍(以 1997 年為基期),文憑的迅速擴散可見一斑!再從研究所年齡在學率來看, 97學年度為 10 年前的 4.3 倍,概略的來說,10 年前大約每三十個研究所年齡人口(22-25 歲) 中有 1 人接受研究所以上教育,97 學年度則是每八個研究所年齡人口中就有 1 人接受研究所
124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表 5 歷年各級學校畢業生人數 年度 專科 學士 碩士 博士 專科補校 空大進修學院 1978 34732 30508 1840 28 - - 1983 42667 35716 2849 117 6985 - 1988 58912 41406 5039 319 7085 - 1993 98433 63160 10448 808 9767 1059 1998 120886 87421 15016 1307 9091 1889 1999 129507 100171 16757 1455 11311 2478 2000 126916 117430 20752 1463 15416 3317 2001 123317 146166 25900 1501 18989 4490 2002 110208 176044 30856 1759 19940 6076 2003 91009 192854 35981 1964 18362 11642 2004 81603 210763 42334 2165 23609 12533 2005 56837 219919 45736 2614 16045 12392 2006 43803 228645 49976 2850 14304 12755 註:表中年度為教育學年,故 2006 年度資料代表 2007 年 6 月之畢業生人數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統計資料 以上教育。14由此可見,臺灣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僅止於大專院校的擴展,研究所以上教育 同樣蔓延迅速。 本文的賽局分析以及參數模擬也可部分解釋近年來臺灣的大學畢業新鮮人實質起薪逐年 下降的趨勢。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發表的《我國 94 至 104 年科技人力供需分 析》報告指出,這幾年來由於專科改制及學院升格,導致學士人力急速擴增,但是碩士卻炙 手可熱。職場上的中級人力,已逐漸以學士為主要來源,高級人力則以碩士為核心來源。 《CHEERS 雜誌》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有 41%的人資主管認為,當學士、碩士共同應徵同 一職位,會優先考慮任用碩士,創連續 3 年調查的新高紀錄。或許有些人認為,即使大學文 憑氾濫,但是企業會轉而評估求職者的學校。根據《CHEERS 雜誌》針對天下雜誌 1000 大企 業問卷調查顯示,問到企業是否會優先選擇國立、私立或技術學院的學生時,有六成四的企 業回答三種學校都沒有差別,不會有誰輕誰重之別。這顯示大學文憑已經不再是企業主衡量 求職者能力的主要指標,企業對於求職者能力的評估標準,已經調整到以碩士文憑為基礎。 當企業以碩士文憑作為評估求職者能力的指標後,大學文憑不再顯示求職者屬於高能力類 型,雇主自然只願意給付較低的工資(麥立心、蔡明珊,2003)。 表 6 整理了近年來大學以上無工作經驗者薪資資料,由表 6 可以看出,2003 年到 2006 年 大學畢業新鮮人的平均起薪雖然增加了 2.31%,但是和總平均薪資的上漲率 3.17%相比,卻大 14 當然上述說法並不精確,原因在於部分研究所在學人口其年齡不見得為 22 至 25 歲(進修、在職專班或其 他因素),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年齡人口在學率的變化看出研究所以上教育擴展的趨勢。
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25 表 6 工業及服務業薪資與物價指數 工業及服務業 平均每月薪資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薪資上漲率 所有受僱人員 39,050 40,110 40,061 40,289 3.17% 大學畢業 無工作經驗者 26,096 26,443 26,066 26,700 2.31% 研究所以上 無工作經驗者 27,958 29,281 30,204 31,567 12.90% 消費者物價指數 95.62 97.17 99.41 100.00 4.58% 註: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以 2006 年為基期
資料來源:整理自行政院勞委會與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統計資料 有不及,若再考慮到這 4 年來的物價上漲率,大學畢業新鮮人的實質起薪這 4 年來是不增反 減的。這種現象以簡單的經濟學供需原理加以解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超過企業所需,超額 供給引起價格下跌,只能解釋表面的現象而無法分析更深入的問題。從本文的模型分析,可 以對這些現象有完整的詮釋。企業之所以降低大學畢業新鮮人的起薪,並不是由於這些社會 新鮮人的生產力下降,而是因為當大學文憑過於氾濫時,企業無法以大學文憑來評估求職者 的能力,因此採用了較低的平均薪資。表 6 中,研究所以上無經驗工作者 4 年來的薪資上漲 率為 12.9%為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的 5 倍多,更說明了由於臺灣高等教育擴張造成大學文憑浮 濫,企業無法以大學文憑作為判斷首次求職者能力的依據,因此,高能力者選擇更高的教育 水準來進行能力區隔,企業也轉而以碩士文憑作為篩選社會新鮮人能力的依據,而願意給予 其較高的起薪,相對地,這也意味著求職者為了區隔自身的能力,必須接受更高的教育。 高等教育在學率雖然不是一個適當的教育普及化程度指標,但是仍然可以將真實現象與 本文模型相結合,表 3 中可看出,1998 年以前高等教育在學率低於 .5,因此,1999 年以前碩 士文憑的成長率並不高,而 1999 年後高等教育在學率超過 .5 並快速攀升,2000 年以後碩士 文憑成長率亦快速增長。15這樣的現象與本文參數模擬中高等教育普及度α > .5 時的推論相 當吻合,在α > .5 的分離均衡 2 中,高能力求職者必須接受更高的教育水準來進行能力類型 區隔,真實現象的對照為 2000 年以後碩士文憑成長率的快速增長;而在此均衡中,雇主以更 高的學歷作為能力區隔的訊號,而願意給予高教育水平的求職者較高的薪資,這也反映在表 6 中,近 4 年來研究所以上社會新鮮人薪資成長率為 12.9%,但是大學畢業新鮮人的實質薪資卻 成負成長的真實現象。 將表 2 的參數模擬結合表 3、表 4 與表 5 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可以發現,若臺灣持續 15 一般而言,研究所的修業期間多為 2 年,因此從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超過 .5,求職者決定接受更高教育以 區隔能力類型至其取得碩士文憑,期間可能會有 1-2 年的時間滯延(time lag),這也是為什麼 1999 年高等 教育在學率超過 .5,而至 2000 年碩士文憑成長率才開始快速增長的原因。
126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擴增高等教育使文憑更加氾濫,而不著眼於教育品質的提升跟其他相關政策配合,我們擔心 體系會進入賽局的混同均衡,此時教育的訊號傳遞功能完全喪失,可能造成社會福利的無謂 損失。事實上,表 3 中的高等教育在學率自 93 學年度起,計算時不包含研究所以及進修學校 學生人數,因此,2004 年以後的高等教育在學率實際上將比表 3 所列更高,甚至已經超過 90%。由表 2 中可知,當高等教育普及化造成文憑氾濫(α = .9)時,賽局為產生混同均衡, 此時高能力求職者無法以更高的學歷來做出能力區隔,因此,反而選擇的教育水準和效用都 低於完全訊息,低能力求職者選擇的教育水準和效用則高於完全訊息,整個社會的新鮮人總 產出會大幅衰退,比教育普及度較低時產出減少,也低於完全信息下的產出。 歷年來,104 人力銀行針企業會員所進行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出,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社會 新鮮人求職的影響。104 人力銀行(2005)的調查指出高學歷的薪水確實較好,起薪最高的職 務前 3 名是工程研發類、系統軟體類與硬體通訊類,企業給予無工作經驗者的起薪還是以應 徵者的學歷為依據,學歷仍是多數企業衡量首次求職者能力的最主要指標之一;但是,104 人 力銀行(2008)的調查卻顯示,企業篩選新鮮人主要條件為相關科系與積極態度,學歷的重 要性大幅下降,這樣的結果其實和本文所得到關於高等教育擴張造成文憑訊號傳遞功能喪失 的推論相符合,由於高等教育迅速擴張使得研究所文憑也容易取得,當碩士文憑已無法作為 傳遞能力類型的訊號,此時體系會進入表 2 的混同均衡,教育水準的信號傳遞功能喪失,企 業轉而以其他指標來衡量首次求職者的能力,部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由此產生,這是臺 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隱憂。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臺灣成為全球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教育部(2008) 公布教育統計資料顯示,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在 2007 年已達 85.31%,臺灣高等教育快速 擴增所引發的問題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重點。本文提供一個理論性的分析架構,以探討高等 教育普及化如何透過文憑訊號傳遞的功能,影響求職者接受教育水準的選擇以及雇主對於首 次求職者薪資之決定。我們嘗試透過賽局的均衡分析來解釋目前臺灣社會中,大學畢業新鮮 人起薪偏低以及近年來企業求才逐漸以碩士文憑為主要考量的現象,並進一步比較社會新鮮 人產出以及不同能力類型求職者的效用在不同均衡時有何差異。特別地,我們藉由數值模擬 的比較來探討高等教育普及度的提高對於不同能力求職者的效用、教育選擇以及對於社會新 鮮人總產出的影響。 從賽局模型的分析可以瞭解,當體系中高等教育尚屬於菁英階段時(如分離均衡一),發 展高等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對整體社會都是有利的,高、低能力的求職者都可以獲得更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27 高的效用、社會的新鮮人總產出也會提升。當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使得文憑取得變得相對容易 時,接受教育的成本相對降低,分離均衡二可以看出,低能力求職者會選擇和完全信息下相 同的教育水準 ∗ L E ,但是高能力者為了區隔能力類型而選擇了更高的教育水準 1 H E 。為了區隔類 型,高能力者必須接受額外的教育,並支付額外的教育成本,但是高能力者所獲得的效用卻 是下降的。此時,教育普及度提高使得低能力求職者的教育水準、效用和產出都增加,但同 時也使得高能力求職者為了區隔類型所必須接受的額外教育大幅提高,所得到的效用卻是下 降。這種狀況下,社會新鮮人總產出大於完全訊息下的水準,然而,這樣的產出增加卻是犧 牲高能力求職者的效用為代價,教育普及度愈高則高能力求職者的效用損失也就愈大。若體 系持續發展高等教育,並且只是量的擴增而沒有教育品質的改善,那麼體系將處於文憑氾濫 的地步α >α3,此時信號傳遞賽局為混同均衡的狀態,高、低能力的求職者選擇相同的教育程 度,而均衡時的社會新鮮人總產出低於柏拉圖最適下的產出。 以臺灣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所的設置也逐漸氾濫,1999 年到 2007 年,短短 8 年間, 每年研究生畢業人數增加為三倍,當碩、博士的文憑也變得和大學文憑一樣普遍時(α >α3), 教育水準的訊號傳遞功能將完全喪失,如同模型的混同均衡一般,企業無法以學歷來評估求 職者的能力。而混同均衡的分析也指出,當雇主無法透過教育程度所傳達的訊息來分辨求職 者能力時,雇主只會願意給付求職者較低工資,在低工資的水平下,高能力者不會有動機接 受較高的教育水準,這將會使社會新鮮人總產出有下降之虞。104 銀行(2008)針對企業僱用 社會新鮮人的調查報告顯示,學歷對於首次工作者的重要性大幅下降,這樣的結果其實和本 文所得到關於高等教育擴張造成文憑訊號傳遞功能喪失的推論相符合,由於高等教育迅速擴 張使得研究所文憑也容易取得,當碩士文憑已無法作為傳遞能力類型的訊號,教育水準的訊 號傳遞功能喪失,企業轉而以其他指標來衡量首次求職者的能力,部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 象由此產生,這是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隱憂。
二、建議
面對臺灣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擴張,以及大專院校升等現象,本文僅從單純經濟學的角度, 透過理論模型的探討,指出高等教育普及化後,教育程度的訊號傳遞功能喪失可能存在的隱 憂。經濟模型以簡單的數學方程式將描述的現象量化,難免會忽略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有必要蒐集相關的真實數據相互印證,透過數據資料的蒐集整理,我們發現臺灣高等 教育在學率以及社會新鮮人薪資兩者間關係的趨勢,與本文模型推論的結果相當一致,當然, 高等教育的投資與回報,並不能全然以所得報酬來衡量,而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社會的貢獻, 也不僅止於社會新鮮人總產出的增加,尚須考慮國民素質的提升、文化傳承等非經濟指標, 未來若能針對企業與社會新鮮人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與訪談,相信會對於臺灣高等教育普 及化的探討更有裨益。128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柯朝斌 本文最後整理賽局模型的分析的結果,提出兩點對於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建議。
(一)大學品質管制
從本文模型可發現,訊息不對稱使得企業必須透過其他訊號來評估首次求職者的能力, 文憑因而成為傳遞首次求職者能力的主要訊號之一,早期臺灣的大學校數不多,考取大學以 及取得大學文憑不易,大學文憑成為衡量求職者能力的指標,學歷也成為了就業與薪資的一 種保障,而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的迅速擴張造成取得高學歷者的素質參差不齊,文憑訊號傳 遞的功能於是喪失,企業對於大學文憑不再信任,因此,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有逐年相對下降 的趨勢,企業因此以更高的文憑(碩士文憑)來作為區隔求職者能力的訊號,但是,以臺灣 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所的設置也逐漸氾濫,當教育水準的信號傳遞功能喪失,高學歷 高失業率可能成為普遍的現象。 大學評鑑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教育部與各大專院校關注的重點,不僅評鑑單位大 張旗鼓,被評鑑單位也是戰戰兢兢如臨大敵。事實上,許多大專院校所面臨的招生來源不足 與維持品質之間的兩難,皆源於高等教育擴張過於迅速所形成的大專院校林立,解開兩難的 方法之一,可能就是大學資源整併,但是大學間的整合又面臨許多實際上的困難。因此,大 學評鑑的目的應該是建立學生素質的品質管制,而不是著眼於學校制度的表面評鑑或是建立 學校退場機制。若能發展出一套檢定制度,使達不到基礎水平的大學生無法取得學歷,雖然 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學生進入大學容易,但是為了達到畢業門檻,學生必須在這 4 年中自我充 實,學校及教師方面自然也會為了使學生達到畢業水平而調整課程及教學,如此一來,即使 大專院校甚多、取得文憑者甚眾,但是高等教育文憑仍然是求職者能力的品質保證,文憑的 訊號傳遞模型將進入完全訊息賽局,企業看到首次求職者的文憑就認定其具備良好的相關知 能而願意給予相當的薪資,此時,高等教育普及化可以同時提升了教育的質與量,不但對經 濟成長、技術進步能有貢獻,同時所形成的分離均衡也有助於不同能力者的分工專業化,這 才是解決臺灣高等教育擴張過快問題的正本清源之法。(二)健全證照制度
上述建立學生素質的品質管制之根本方法並非一蹴可幾,一方面高等教育學生品質的評 量指標必須審慎檢討;另一方面,即使研擬出評量高等教育學生品質的適合指標,從學生素 質的品質管制的實行,到重新建立企業對於大學文憑的信心,仍然可能存在一段時間落差。 因此,在發展一套可行的檢定制度同時,仍然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就是健全證照制度以 彌補文憑信號傳遞功能的不足。 事實上,文憑與證照不見得能完全顯示求職者的工作能力,但是卻都是傳遞求職者能力 訊息的重要訊號,文憑所傳遞的是首次求職者較為廣泛的總體能力,證照則是傳遞了首次求 職者專門技術的水平。企業求才的工作內容與求職者的專長不見得能完全吻合,求職者進入柯朝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 129 企業後也可能在不同部門調動而需要再學習,因此,企業考量的不僅是求職者具備相關的專 業知識與技術,還包括求職者總體的態度與學習能力,當文憑所能傳遞的求職者總體能力功 能喪失時,企業於是改以代表專門技術與知識的證照作為判斷求職者能力的訊號。 近年來,不論是 104 人力銀行或卓越雜誌對於企業進行的調查報告,都可以看出專業證 照對於社會新鮮人求職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企業在篩選社會新鮮人時,以專業認證來作為判 斷是否具備基礎能力的條件,同時也可以看出求職者是否有在該領域長久發展的決心。教育 當局對於各種專業證照必須建立健全標準,尤其推展國際認同的認證制度,使證照成為專業 的替代指標,配合學歷,成為傳遞首次求職者能力的訊號。如此,在重新建立文憑訊號傳遞 功能之前,企業得以藉由專業證照配合學歷來評估首次求職者的能力,避免混同均衡降低企 業僱用社會新鮮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