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宋洛陽耆英會──從碑銘談士大夫的交往活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宋洛陽耆英會──從碑銘談士大夫的交往活動"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2008年12月,頁1-42. 北宋洛陽耆英會: 從碑銘談士大夫的交往活動 劉馨珺. *.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 (1082),洛陽的士大夫以文彥博為首,集結13人成立 「耆英會」。他們標榜「尚齒不尚官」,除司馬光外,都是70歲以上高年, 在資聖院興建大廈,置放諸人畫像,名為「耆英堂」。這一群鬚眉皓白、衣 冠甚偉的老人們,經常宴會於洛陽名園古剎或林泉勝地。集會時,尚有約定 「酒、食、菜」的排場,所到之處,風靡西京洛陽都人,形成一種賢士大夫 在政事餘閒的樂境,後世甚至傳頌為北宋太平之盛事。耆英會中,位列高官 聞 人 有 文 彥 博 (1006-1097) 、 富 弼 (1004-1083) 、 王 拱 辰 (1012-1085) 和 司 馬 光 (1019-1086)。這些人的政治立場,總會令人聯想到新舊黨爭的關係。但進一. 步 閱 讀 其 他 成 員 的 墓 誌 銘 、 行 狀 、 傳 記 後 , 如 席 汝 言 (1006-) 、 王 尚 恭 (1007-1084) 、 趙 丙 (1008-) 、 劉 几 (1008-1088) 、 馮 行 己 (1008-1091) 、 楚 建 中 (1010-1090)、王慎言(1011-1087)、張問 (1013-1087)、張燾 (1013-1082)等人,卻可. 見他們在書法、音律、詩賦、觀書、養生與花草園林等,具有相似藝文造詣 與偏好,或許才是耆英們聚合交往的重要元素。本文透過探討耆英會諸公的. *.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2) .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出身家世、處世態度、聚會活動,以及藝文交往,分析北宋以來士大夫的修 養與生活,從中瞭解所謂士大夫氣質的具體內涵,並觀察士大夫風氣與社會 的互動。耆英會員的交往,未必只反映出洛陽地域性,他們受矚目的集體活 動,或許也顯示兩宋士大夫若干共通價值觀。 關鍵字:耆英會、資聖院、九老圖、文彥博、墓誌銘.

(3)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3.. 一、 前言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洛陽士大夫以文彥博為主導,集結 13 人成立 「耆英會」。耆英會標榜洛陽風俗「燕私相聚,尚齒不尚官」,高舉唐代白居 易(772-846)「在洛與高年者八人遊,時人慕之為九老,圖傳於世」的事例。1除 司馬光外,都是 70 歲以上。這群鬚眉皓白的老人們,經常宴會於洛陽名園 古剎或林泉勝地。2所到之處,風靡西京洛陽群眾,形成一種士大夫在政事餘 閒的樂境,後世傳頌為北宋太平之盛事。3耆英會中,位列高官聞人有文彥博 (1006-1097) 、富弼 (1004-1083) 、王拱辰 (1012-1085) 和司馬光 (1019-1086) 。這些人的. 政治立場,總會令人聯想新舊黨爭的關係,或更可闡述當時開封官僚集團與 洛陽士大夫的對立。4不過,解讀耆英會成員王尚恭(1007-1084)和其繼室席氏的 墓誌碑刻後,5發現耆英會員於仕宦態度、交遊情形、家庭生活,以及個人藝 文偏好與造詣等細節,可提供觀察耆英聚合交往的另一視野。 目前相關研究中,有學者討論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組成,及其與地域環 境的關係,乃至宋詩新貌的表現等問題。6自仁宗天聖九年至景祐元年 (1031-34),西京留守錢惟演(962-1034)是促成組織文人集團的推手,謝絳(994-1039). 「善議論、喜談時事」則是實際盟主,7他們網羅擔任留守西京推官的歐陽修 1.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卷65,〈洛陽耆英會序〉,頁9。以下簡 稱《溫公文集》。. 2.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 編之7(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頁174。. 3 4. 劉聲木,《萇楚齋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8),卷4,「北宋耆英會.聲木謹案」,頁768。 木田知生,〈北宋時代の洛陽と士人達──開封との対立のなかで〉,《東洋史研究》,第38 卷第1號(1979),頁51-85。周寶珠,〈北宋時期的西京洛陽〉,《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2001), 頁109-116。木田氏與周氏認為耆英會以富弼為首,是一個道地的政治集團。. 5. 范純仁,〈35宋朝議大夫致仕王公墓誌銘〉〔拓本〕。以下簡稱〈35王尚恭墓誌銘〉;席汝言, 〈36宋故朝議大夫王公夫人福昌縣君席氏墓誌銘〉〔拓本〕。以下簡稱〈36王尚恭繼室席氏墓 誌銘〉。劉馨珺於95年4月29日「宋代史料研讀會」解讀報告。. 6.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構成〉、〈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北宋洛 陽集團與宋詩新貌的孕育〉,收入《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頁131-197。. 7. 馬茂軍,〈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官學背景〉,《求實》,2005年第1期(2005),頁211-212。指.

(4) .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1007-1072)等. 11 位文人,包括耆英會之首的富弼。8此一文人集團交往相會時,. 經常圍繞一群西京國子學生,約有百餘人,知名進士王尚恭就是中堅份子。 當時,他偕弟尚喆從諸生請學於歐陽修。歐陽修認為王氏兄弟之藝比諸生優 秀,「而尚恭尤謹飭,儼然有儒者法度」。9 基於文學史的觀點,學者指出仁宗時期的洛陽文人集團特色,頗類似「文 藝沙龍」,聚合基礎在於文學和文化的共同愛好,成員雖是年輕僚屬,卻以 「八老」相互品題,促使當事人產生榮譽感與獲得社會認同的喜悅。10還有學 者強調耆英會是此一文人集團的延續,從而解釋洛陽地域環境形成文人宴游 的悠久傳統。11就政治思想史的觀點,學者指出於 11 世紀七、八十年代,北 宋幾位重要思想家,如邵雍(1011-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同時居 住在此,他們與任職居洛的司馬光、文彥博及退休的富弼等人有相當深厚關 係。而此時洛陽士大夫退居邊緣,乃有不得已苦衷,由於失去權力,所以只 能用高調和理想的話語對主流進行抵抗。12耆英內心仍不免關懷朝政,集會 中也難免暢談國事,但在生活上卻有「身之逸樂與心之閑適」的境界, 13展 現應變時局的另一風度。故此,筆者希望了解耆英如何透過雅集交往,傳達 移風易俗的生活態度。 若從名列耆英會第 4 人的王尚恭交遊觀來,早年就學洛陽國子監,時人 稱其「喜親賢士大夫」,反映景祐年間的文人群體頗以「士大夫」自詡。晚 年退休鄉里後,又喜愛與「高人、賢士,以文酒相娛」 ,則應包含耆英會員。14 出洛陽文人集團受到北宋臺諫制度改革影響,激發年輕士大夫關心國事。 8.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構成〉,頁131-149。11人即歐陽修、錢惟演、謝絳、尹洙、 尹源、富弼、王復、楊愈、張先、次公(疑為孫長卿)、梅堯臣。. 9 10 11.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29,〈太子中舍人王君墓誌銘〉,頁9。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構成〉,頁151。 歐陽光,〈宋代的怡老詩社〉,《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1997),頁69-75。又收入《宋元 詩社會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頁31-45。. 12. 葛兆光,〈洛陽與汴梁: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關於11世紀80年代理學歷史與思想的 考察〉,《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2000),頁24-37。. 13 14.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52。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載「故韓國富公、今潞國文公、留守丞相韓公、北都.

(5)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5.. 耆英會固然有政治名人,但亦有如王尚恭一般,不見得名聞後世。或許從耆 英會的休閒活動中更可貼切觀察宋代以來所謂「士大夫」相交情形,15除文 學雅好外,是否還具備若干共通修養呢? 本文透過探討耆英會員的出身家世、居鄉處世、集會形式,及藝文長才 的表現,分析北宋士大夫的修養與生活,從中瞭解士大夫氣質的具體內涵。 而耆英會員的交往,未必只反映出洛陽地域性,這類受矚目的集體活動,16也 顯示兩宋士大夫的同質性與價值觀。. 二、 耆英會員的家世與處世 元豐五年,高齡 77 歲的文彥博因緣際會組織洛陽「耆英會」 。從元豐三 年九月至六年十一月(1080-1083),山西文彥博出任西京留守,17就任新職後, 身旁仍環繞嚮慕之士,如慕容伯才(1018-1096)年 62 歲,以同判西京國子監告 老還家,「時入洛宅,陪太師潞國公游」。18由於文彥博熱心聯繫,積極拜訪 一向「安居沖默,不交世務」,居住洛陽 11、2 年的富弼和司馬光,19並在元 豐五年正月十日(1082.02.10)出面, 「一日,悉集士大夫老而賢者,於韓公之第, 置酒相樂」,促成耆英盛會。20多位耆英居洛時間至少 10 年以上,王尚恭和 王慎言回歸鄉里,更長達 20 餘年(參見表三)。無論如何,集會活動使得洛陽人 將他們的仕宦出處、家庭背景及人格風範等事蹟傳為美談。21. 留守王公,皆愛遇之」。包括耆英會的富弼、文彥博和王拱辰等人。 15.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頁176,認為耆英會活動似無可觀之處。愚以為洛陽人關注 耆英會活動成時,士大夫生活方式亦成為民間模仿的樣本。. 16. 關於耆老活動與地方意識的形成,參見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6),頁156-164。. 17 18 19 20 21. 李之亮,〈宋西京守臣年表〉,《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3期(2002),頁78-86。 王寀、王森撰,〈49宋故朝請郎致仕慕容君遺戒〉〔拓本〕。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4,「高逸.富韓公」條,頁49。 司馬光,《溫公文集》,卷65,〈洛陽耆英會序〉,頁9。又據拓本將「一旦」改為「一日」。 以劉几為例,除《宋史》262卷本傳外,更詳細事蹟散見於北宋筆記中。如張耒,《明道雜誌》, 「劉几字伯壽」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之7,頁29-30。.

(6) .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耆英會原本只有 11 人,22司馬光「未及七十,用狄監、盧尹故事,亦預 於會」。23加上 5 年前定居洛陽的王拱辰,24由於「留守北京,貽書潞公,願 預其會」。文彥博派遣閩人畫家鄭奐繪製眾人像,並隨同拜訪溫公,暗中作 畫,還至北京畫王公像, 「於是預其會者凡十三人」 。25除司馬光和王拱辰外, 以年近 80 的富弼居首,依次為文彥博、席汝言(1006-)、王尚恭、趙丙(1008-)、 劉几 (1008-1088) 、馮行己 (1008-1091) 、楚建中 (1010-1090) 、王慎言 (1011-1087)、張 問(1013-1087)、張燾(1013-1082)。致仕退休者有 7 人,占 11 人中的六成以上。 現任官員中,楚建中是洛陽本地人,其餘 3 人皆是外地籍貫(參見表一),以領 閒職於洛。26 表一:耆英會成員出身背景表 姓名.時年 生年-卒年 富弼.79 1004-1083. 籍貫. 時宦情形. 出身方式. 洛陽. 致仕. 文彥博.77 1006-1097 席汝言.77 1006王尚恭.76 1007-1084. 汾州介休. 西京留守. 天 聖 八 年 (1030) 舉 茂 材 異等 天 聖 五 年 (1027)進士. 洛陽. 致仕. 洛陽. 致仕. 趙丙.75 1008-. 洛陽. 致仕. 22 23. 景 祐 元 年 (1034) 與 弟 同 登進士 登進士. 父祖仕宦 父 祖 富言咸平三 年(1000)丙科 進士 文洎入仕 文銳仕後 漢 席夷甫蔭子 汝賢 王汲以兄蔭 官. 關於耆英會成員人數,有12人之說,不包括王拱辰。如〈35王尚恭墓誌銘〉,2-28。 司馬光,《溫公文集》,卷65,〈洛陽耆英會序〉,頁10。洪邁,《容齋隨筆.四筆》(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卷8,〈狄監盧尹〉,頁702。. 24 25. 劉摯,《忠肅集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02),〈王開府行狀〉,頁477。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4;《溫公文集》,卷65,〈洛陽耆 英會序〉,頁10。. 26. 文彥博為西京留守,其餘皆是提舉崇福宮。關於留守,參見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 中華書局,1997),頁528-529,宋代設有東(開封)、西(洛陽)、南(應天府)、北(大名府)四京留 守。留守只是備皇帝行幸及點綴的閒衙門。關於提舉崇福宮,參見《宋代官制辭典》,頁609、 612。此為祠祿官,無職事,優享廩祿。.

(7)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7.. 劉几.75 1008-1088 馮行己.75 1008-1091. 洛陽. 致仕. 第進士. 洛陽. 致仕. 父蔭. 楚建中.72 1010-1090 王慎言.72 1011-1087. 洛陽. 提舉崇福宮. 第進士. 洛陽. 致仕. 祖父蔭,寇準外 曾孫. 張問.70 1013-1087 張燾.70 1013-1082. 湖北襄陽. 提舉崇福宮. 進士起家. 濮州臨濮 縣. 提舉崇福宮. 舉進士. 王拱辰.71 1012-1085. 開封咸平. 北京留守. 司馬光.64 1019-1086. 陝西夏縣. 提舉崇福宮. 天 聖 八 (1030) 進 士 一 寶 元 元 (1038) 進 士 科. 年 第 年 甲. 劉燁咸平元 年(998)進士 馮拯太平興 國 三 年 (978) 進士第. 劉溫叟仕 後唐至宋. 王益恭蔭補. 王曙淳化 三 年 (992) 進士. 張奎大中祥 符五年(1012) 進士 叔父張亢天 禧三年(1018) 進士 王代恕入仕. 自言後唐 河南尹張 全義後代. 司馬池中第. 雖然耆英會員的事蹟詳略不一,但是透過若干碑銘與史料,仍可間接推 探耆英們的出身家世與處世原則,以下就此二方面說明。. (一) 耆英會員的出身家世 耆英會員的入仕途徑有兩種(參見表一),一是以科舉考試,有富弼、文彥 博、王尚恭、趙丙、劉几、楚建中、張問、張燾、王拱辰、司馬光等 10 人。 成員高中舉榜的年份,分別是仁宗的天聖五年(1027)、天聖八年(1030)、景祐元 年(1034)、寶元元年(1038),以文彥博最早中進士。王尚恭與弟同登景祐元年進 士科,27而趙丙、劉几、楚建中、張問和張燾等人進士及第年代不詳,僅知 趙丙與楚建中是「同登進士第」 。28另由「蔭任」制度入仕,明確可知者有馮 27 28.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1-16、17。 司馬光,《溫公文集》,卷65,〈趙朝議(丙字南正)文稿序〉,頁16。目前無法詳知趙丙的家世。.

(8) .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行己與王慎言。 馮行己以父蔭登仕,其父馮拯 (958-1023)於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978)進士及 第。29早在五代時期,祖父俊曾任官後漢(946-950),堅持不出仕於後周,並徙 居洛陽。馮拯未得功名前,以書生謁見趙普(922-992),顯示馮家與朝臣的關係 匪淺。 30 王慎言則是以祖父蔭任,其祖父王曙 (960-1034) 淳化三年 (992) 進士及 第,王曙是寇準(961-1023)的長女婿。31以蔭任入仕的馮行己和王慎言,其父祖 皆由進士仕宦,他們亦可視作出身於宋初從事科舉的家庭。 出身舉業家庭的成員,自父祖輩以來,大多具備相似從學與仕宦經驗(參 見表一)。如進士出身的劉几亦是名門後代,祖父劉溫叟(909-971)「方正守道,. 以名教為己任」 ,32擔任後唐河南文學與後晉翰林學士。入宋朝後,官至御史 中丞,兼判吏部。宋太祖(927-977)賞識溫叟立朝有清望,朝廷雖規定中丞可依 例「月賞公用茶,錢一萬」 ,他卻「惡其名不取」 。33父劉燁(968-1029)於真宗咸 平元年(998)進士及第,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河中府。34劉几曾將父親遺恩 蔭任的主要官職推讓予從兄,35只從中獲得文臣寄祿官階的將作監主簿,36中 進士後,由范仲淹(989-1052)辟舉,通判邠州。37 曾受范仲淹賞薦的耆英會員,還有王尚恭、38張問、39張燾40等人。而首 29 30 31. 朱希召,《宋歷科狀元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卷1,頁18。 脫脫,《宋史.馮拯傳》,卷285,頁9608。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卷12,〈文康王公神道碑〉,頁9。又參照孫抃, 〈萊國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收入傅增湘編,《宋代蜀文輯存》,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 出版社,2005),頁354。. 32. 王君玉(名不詳),《國老談苑》,卷1,「劉溫叟方正守道」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 記》,第2編之1,頁180。. 33 34 35 36. 脫脫,《宋史.劉溫叟傳》,卷262,頁9071-9073。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劉公墓表〉,頁1。 脫脫,《宋史.劉溫叟傳(附孫几傳)》,卷262,頁9075-9077。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頁367-368。北宋前期,將作監領職事甚少,只是文臣寄祿官階。 熙寧四年,始復將作監職事。元豐五年,將作監主簿只為職事官,罷寄祿官職能。. 37 38 39. 脫脫,《宋史.劉溫叟傳(附孫几傳)》,卷262,頁9076。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1-26。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卷135,「仁宗慶曆二年二月辛己」條, 頁3221。以下簡稱《長編》。范仲淹推薦張問協助龐籍推動「延、慶之間合力出兵之議」。.

(9)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9.. 席成員富弼參加仁宗復制考試,亦因范仲淹鼓勵:「子之才非常流,宜應是 詔。」尚未獲取功名前,范仲淹曾「親懷其文」 ,向王曾(978-1038)、晏殊(991-1055) 推薦。晏殊素號知人,更將女兒嫁與富弼為妻。 41在元豐五年以前,耆英會 員們為官歷程中,或多或少有所交集往來。42 就出身家世而言,除席汝言之外,入仕紀錄的 12 人中,進士出身有 10 人,高達八成以上。耆英會距北宋肇建約已 123 年,若分析其成員家族入仕 於宋的情形,茲分成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名門(三代以上為官),3 個組群(參 見表二)。入仕第一代者,有. 2 人;除趙丙之外,有家世背景紀錄共 12 人,連. 續二代入仕於宋朝占 8 人;三代仕宦的名門者有 2 人。由此可知,耆英會員 大多來自進士出身,並且是已有入仕基礎的中等階層官僚家庭。 表二:耆英會成員仕宦家世表. 姓名. 第一代 楚建中 張問. 總數比 可知成員家世比. 15.4% 16.7%. 40 41 42. 第二代 富弼 文彥博 43 席汝言 王尚恭 馮行己 張燾 司馬光 王拱辰 61.5% 66.7%. 第三代名門 劉几 王慎言. 15.4% 16.7%. 脫脫,《宋史.張燾傳》,卷333,頁10701。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7,〈富公行狀〉,頁1;《宋史.富弼傳》,卷313,頁10249。 在耆英們漫長的任官歷程中,未必全站在同一陣線上。例如馮拯(馮行己父)劾罷寇準,女婿王 曙(慎言祖父)受牽連。又如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正在推行慶曆變法時,遇政敵挑起「奏邸 之獄」,大受打擊。當時王拱辰為保守派,除劾告在陝西的滕宗諒和張亢濫用公款外,又劾奏 王益柔(慎言叔父)作傲歌大不敬。參見劉子健,〈梅堯臣〔碧雲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 收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頁103-116。愚以為官場的政爭與恩怨固 然影響士大夫團體的認同感,但仕宦過程早已化解一時意氣之爭。. 43. 席汝言,〈36王尚恭繼室席室氏墓誌銘〉〔拓本〕。又據《歐陽文忠公集》,卷89,〈駕部員 外郎致仕庚夷甫可本官致仕制〉,可知席汝賢得夷甫(汝言父)之蔭任。.

(10) .1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本籍非洛陽的張燾、王拱辰及司馬光,也可視為科舉家族(參見表一)。張 燾家族積極應試,父親奎(988-1052)及叔父亢(994-1056)相繼高中真宗朝進士。44 天聖八年,開封籍王拱辰年僅 19 歲, 「仁宗廷試,以為天下第一」 。45這一年 也是富弼登科。王氏家族原是地方富家,終以科舉發跡。拱辰之祖「世以貲 雄里中」 ,父代恕(965-1033)曾以孔安國《尚書傳》試舉,累試不中,以其他選 試才如願。代恕生子 10 人,有 8 人入仕。46而司馬光父祖家貲亦頗豐,父池 (980-1041)將財產數十萬悉推分諸叔父,仍自力讀書,以舉進士。司馬光雖「性. 不喜華靡」,惡衣菲食,但晚年居洛時,兄旦(1006-1087)住在夏縣,兩人「皆 有園沼勝概」 ,47可見家境優渥。從張燾、王拱辰和司馬光等家族發展舉業及 產業,略窺他們具備相當的家庭財富與教育背景。 就地緣關係而言,非洛陽籍的耆英會員因任官而遷調,後來甚至選擇洛 陽為定居之所。如文彥博自元豐三年「拜太尉,復判河南」,晚年「以太師 致仕,居洛陽」 ,與當地文人多有往來,據史載「其在洛也,洛人邵雍、48程 顥兄弟皆以道自重,賓接之如布衣交」 。49王拱辰於熙寧「五年,再判河南府」 。 元豐元年,「歸居洛陽」,元豐八年,因官至魏,「臨終且索筆草奏,求輿疾 歸洛」。死後,不再返回開封。50 張問早在熙寧初,就和荊湖家鄉的張顒 (1008-1086) 、張宗益、陳升之 (1011-1079)及「榜中之舊」 ,合為九老。51自元豐三年至洛,便參加文彥博的「五. 老會」(參見表三),史載「熙寧末,知滄州。自新法行,問獨不阿時好」。52從 44 45 46 47 48. 韓琦,《安陽集》〔四庫全書本〕,卷47,〈遂州觀察使張公墓誌銘〉,頁18。 劉摯,《忠肅集拾遺》,〈王開府行狀〉,頁470。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27,〈江寧府句容縣令王公墓誌銘〉,頁6。 脫脫,《宋史.司馬池傳(附子旦傳)》,卷298,頁9903、9906;卷336,〈司馬光傳〉,頁1057-1070。 邵雍卒於熙寧十年(1077),恐怕和文彥博沒有交集。據《邵氏聞見錄》亦看不出邵雍和文彥博 的往來,所以《宋史》只是概稱文彥博與洛陽士人往來情形。. 49 50 51. 脫脫,《宋史.文彥博傳》,卷313,頁10262。 劉摯,《忠肅集拾遺》,〈王開府行狀〉,頁478。 張問,〈宋故中散大夫致仕上輕車都尉南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賜紫金魚袋張公墓誌銘〉,收 入《全宋文》,第48冊,頁11。1976年湖南常德河洑鎮出土原碑,以下簡稱〈張公墓誌銘〉。. 52. 脫脫,《宋史.張問傳》,卷331,頁10663。.

(11)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11.. 政治立場觀來,頗似歸居的富弼。張燾家族自言是後唐河南尹張全義子孫, 而「全義守洛四十年,洛人德之,有生祠」 ,53父親奎亦曾治洛,富弼撰墓誌 曰: 「誠予知公獨詳。」54可見兩人的交情。由於張燾加入耆英會,雖短不及 一年即逝,卻也成為家族可記載的大事,如方志書寫張匯時,特別稱「文潞 公諸壽雋為洛陽耆英會,有龍圖閣直學士張燾,即匯之祖也」 。55相較於元豐 三年(1080)的五老會,56五老成員皆非洛陽籍,而耆英會的組成,頗可促進外 地官僚透過集會活動擴展與洛陽士人圈的關係,形成參與當地團體的歸屬 感。 耆英來自背景相當的家庭,除了有師友關係,也有微妙的姻親關係。王 尚恭的妹婿是楚建中,57其繼室則是席汝言的親妹。58這 3 人都是耆英會和真 率會的成員,席汝言是唯一參與當時「耆英會」、「同甲會」和「真率會」3 會者(參見表三)。楚建中則在耆英會後,還為文彥博倚重,哲宗元祐元年(1086) 以高齡 77 歲被推薦為戶部侍郎。59 此外,他們還有類似任官經驗。年輕時代,正值宋、遼與夏關係一度緊 張的時期。包括富弼、文彥博、王尚恭、劉几、馮行己、楚建中、張問、張 燾、王拱辰等人,都有任職邊官的經歷,占會員的六成以上。60他們的功業, 或許造就個人在外交上所獲得的敬重,如富弼「雖窮閻遠國,莫不知公之姓 53 54. 脫脫,《宋史.張亢傳(附兄奎傳)》,卷324,頁10482-10493。 富弼,〈張樞密奎墓誌銘〉,收入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卷10,頁3。. 55 56 57. 謝公應修、邊實纂,《玉峰續志.名宦》(台北:大化書局,1980),「張匯」,頁13。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山右叢書初編本〕,卷7,〈五老會〉,頁10。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王君墓謁銘〉,頁9。王尚恭父王汲有五女,第三女「適 潞州屯留令楚建中」,第四女「歸吾家」,即尹洙之媳。耆英會員的姻親關係,目前僅見此3 人。. 58 59 60. 范純仁,〈36王尚恭繼氏席氏墓誌銘〉〔拓本〕,行4。 李燾,《長編》,卷383,「哲宗元祐元年七月癸未」條,頁9338。 參考《宋史.富弼傳》,卷313、《宋史.文彥博傳》,卷313;《宋史.劉溫叟傳(附孫几傳)》, 卷262;《宋史.馮拯傳(附子行己傳)》,卷285;《宋史.楚建中傳》,卷331;《宋史.張 問傳》,卷331;《宋史.張燾傳》,卷333;《宋史.王拱辰傳》,卷318,以及〈35王尚恭 墓誌銘〉〔拓本〕。.

(12) .1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與官號,北蕃使至,必候公出處,問其安否」 。61文彥博「逮事四朝,任將相 五十年,名聞四夷」 。連契丹來使都讚嘆: 「天下異人也。」62又或如王尚恭、 劉几、馮行己、楚建中及張問等人是戰區第一線官僚,對緣邊事務的看法似 乎特別深刻,多發議論。早年王尚恭曾上書范仲淹,請「密諭屬羌之酋,比 族相結,互為應援」。仁宗「嘉其策,命諸路傳以為法」。63 耆英會員們幾乎曾參與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改革。 64 南宋理學家陳傅良 (1137-1203)認為: 「范子始與其徒抗之以名節,天下靡然從之,人人恥無以自. 見也。」65由此,略可知後人肯定他們與北宋士大夫群體思想價值觀建立的 關聯。總之,上述種種關係,皆可能是凝聚耆英交往的因素。. (二) 耆英會員的處世原則 耆英會是由文彥博組織而成,一向偏愛「組會」的文彥博,於元豐三年 初至洛陽,就和范鎮(1008-1088)、66張宗益、67張問及史炤68組成「五老會」 。耆 英會成立的隔年,又另外和出生於真宗景德丙午(三年,1006)的席汝言、司馬 旦及程珦(1006-1090)組成「同甲會」 。69文彥博同時組織二、三會,都是特色一. 61 62 63 64. 韓維,《南陽集》〔四庫全書本〕,卷29,〈富文忠公墓誌銘〉,頁28。 脫脫,《宋史.文彥博傳》,卷313,頁10263。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1-37、1-41。 關於慶曆年間的對外政策,可參考陶晉生,〈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收入《宋遼關 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頁59-95。綜觀慶曆年間的北宋外交,博採眾議是決策 的要素。. 65 66.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卷39,〈溫州淹補學田記〉,頁9。 蘇軾,《東坡全集》〔四庫全書補遺本〕,卷39,〈范景仁墓誌銘〉,頁4。范鎮與司馬光相 交甚懽,二公更相約為傳,其墓誌未載五老會。. 67. 陸心源輯,《宋詩紀事補遺》(台北:中華書局,1971),卷9。張宗益於景祐二年(1035)授將仕 郎,累官尚書工部郎中致仕。據前引張問撰張顒墓誌,可知張宗益是荊湖三老會之一。. 68 69. 脫脫,《宋史.文彥博傳》,卷313,頁10258。彥博曾從潁昌史炤學。 程頤,〈先公太中家傳〉,收入《全宋文》,第80冊,頁353。程珦一向喜靜坐,「晚與文潞 公、席君從、司馬伯康為同甲會,洛中圖畫,傳為盛事」。又參見《邵氏聞見錄》,卷10,頁 174,「元豐五年」條。此會亦繪像資聖院。.

(13)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13.. 致的老人會。70另一方面,耆英會員司馬光也於元豐六年組織「真率會」 ,包 含 5 名耆英會員。71這些會員有若干重疊性(參見表三),會員重複參與性質相近 的組織,究竟是意謂司馬光與文彥博相互較勁拉攏?還是這些人符合司馬光 的「儉約」72及文彥博的「剛強」73之人格特質?抑或是他們熱愛社團活動? 綜觀言之,三者皆具可能性。 雖然耆英會員皆垂垂老矣,未必有密集活動,也未見詳細紀錄。不過, 從會員個人墓傳觀來,74超過半數者只提及參加耆英會(參見表三),可見耆英會 在當時洛陽眾多集會中,更為矚目。 75若進一步探究耆英會員所具備相似處 世態度,有助於瞭解他們積極參與集會的動機。 其中,張問參加文彥博招組的二會,史稱其人「處己廉潔」,好友种世 衡(985-1045)贈送汝州田 10 頃,卻堅持辭退。後來陰錯陽差,無法將田歸還, 便交待子孫仍不可納受,任由蕪穢 30 年。在官場上,張問表現出「不阿時 好」、「語切直驚人」、「好異論」的性格,仁宗曾諭大臣嘉贊曰:「吏用心悉 如問,何患赤子之不安也。」76肯定其為官認真態度。 關於家庭教育方面,多有父子相傳的任官經驗。如仁宗康定元年(1040), 文彥博任河東轉運副使,懷想曾歷河東轉運使的父親洎,赴任途經長平驛舍. 70 71.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7,〈五老會〉詩云,年齡在70歲以上,活動於元豐三、四年間。 司馬光,《傳家集》〔四庫全書本〕,卷11,〈真率會〉,題云,成員有司馬旦、席汝言、王 尚恭、楚建中、王慎言、宋道(1014-1083)與司馬光。. 72. 曾肇,《曲阜集》〔四本全書本〕,卷3,〈范忠宣墓誌銘〉,頁20。記載56歲的范純仁任提 舉西京御史臺,「時耆賢多在洛,公及司馬光皆好客而家貧,相約為真率會,脫粟一飯、酒數 行,洛中以為勝事。」可知真率會標榜節儉風格。. 73 74. 脫脫,《宋史.文彥博傳》,卷313,頁10259。 關於墓傳的史料性質,學者大多對於墓誌溢美之辭多抱持審慎態度。不過如陶晉生,《北宋士 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序〉提及,宋代有些碑誌作家們行文用詞講 究得當,甚至字字推敲。而且當時名人撰寫墓誌會傳誦一時,士人社會亦有所風評。由於本文 主要運用碑銘史料,所以呈現耆英會員同質性高,愚以為一方面是耆英會員家世相似,一方面 也反映時人處世的價值觀。. 75.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頁177,耆英會不過是眾多洛陽集會中規模最大而已。愚認 為耆英會造就與會者及其後人相當程度的認同感。. 76. 脫脫,《宋史.張問傳》,卷331,頁10662-10663。.

(14) .1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時,自題詩: 此子徒能讀父書,兵降始信藺相如,卻今後代承家者,每到長平戒覆 車。77 說明任官心情。後來,他在河東任內,疏通麟州餉道的銀城河,增加儲粟, 完成其父「將復之,未及就而卒」的遺志。78 王尚恭之父汲(982-1040)曾是廣文館生徒,3 次應考進士,皆未中第。79天 聖八年,朝廷下詔: 「舉諸曹、縣主簿尉,堪為縣令者。」汲被擢任晉城令。 汲入仕「為吏凡六更其治」,不論任僚佐或長官,評語多為「精敏敢斷」: 官有斂役,未嘗以嚴期暴民,事皆迎辦。民或訴枉者,雖嘗經郡理, 更君必窮覆究審。不以勢卑奪其守,以是能庇其民。80 既具辦事能力,又能據理佑民。而王尚恭「居官有風力,遇事必務當理,不 為苟且」,頗有乃父之風。面對不合理之事,直言不諱,導致宦官「坐奪官 而罷」。慶曆年間,上書綜論四方面:一是人事應「宜選將帥」、 「精擇守令」 與「久任外計」,二是國用則「節寺觀土木之費」與「損大臣郊祀之賞」,三 是選官要「取士推大公」 、 「任官先才行」 ,四是吏治以「委長吏」 、 「徹冗員」、 81. 「減巡檢」、 「增弓手」等等。 各項意見,與主政的范仲淹奏〈十事疏〉相互 謀合。. 82. 關於士人家風方面,墓傳多描述孝親行為,塑造和睦親族的典型。如張 燾父奎於母「疾久不愈,乃齋戒割髀和藥」。83又如王尚恭及早退休的理由, 或許隱藏和王安石主政有關的因素。不過,范純仁(1027-1101)撰寫墓誌時,終 究歸因於母親年事漸高,在酌量親情與仕途後,向朝廷表達「不欲遠宦」的 77 78 79 80.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3,〈長平懷古〉,頁10。 李燾,《長編》,卷133,「仁宗慶曆元年八月戊子」條,頁3161-3162。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29,〈太子中舍人王君墓誌銘〉,頁10。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王君墓謁銘〉,頁7。王汲任晉城縣令後,愈見事蹟,參 見夏侯觀撰,〈07澤州龍堂記〉〔拓本〕。. 81 82 83.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1-21-25。 范仲淹,《范文正集.政府奏議》〔四部叢刊本〕,卷上,〈荅手詔條陳十事〉,頁10。 富弼,〈張樞密奎墓誌銘〉。.

(15)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15.. 意願,於是「不去鄉里幾三十年,士論雖惜公早閑,而公彌以為樂」。返鄉 後, 「事親至孝,雖假祿就養,不復有榮進意」 ,84鄉里間「士大夫稱事親者, 必稽公焉」 。85此外,王慎言「幼而篤孝,以事親為事之大,以承顏為樂之至, 故孜孜家庭,老而不懈」,有任官機會時,推卻不就: 公以母老,不可一日離去,力求鄉任,以便甘旨。雖百里之卑,筦庫 之冗,得之欣然,不知有貴賤之辨。名公大人交薦,所得他郡官,輒 復辭避。平生更九任,而七在洛,日與子孫侍左右,從容嬉戲,以順 適親志。86 不在乎管理倉庫的冗職,唯與子孫順養高堂,就心滿意足。此種以孝親奉養 為重的家教,早見於其父益恭「嘗慕唐王龜之為人,87務遠權利」的人生觀。 年少時,就不在乎「父為大官,乘勢可進,輒以書規切,冀其引罷仕」。壯 年時,益恭雖有顯位可就,但為陪伴父親,於是「去官侍養」 。88而慎言繼承 此一作風。 在從事鄉里活動中,耆英也積極從事救濟親黨宗族。王拱辰非常照顧開 封族人,「兄弟十人,從子孫眾多,多以公官,以公嫁者數十人,疏族寒士 有謁,必厚之」。89王慎言將自己「奉賜有餘,則給宗族之乏者,恩得蔭補, 先猶子,而及孫」。是故「洛之士,無賢不肖,推孝有德者」,皆以王慎言為 首。90王尚恭夫婦則重視家族活動: 遇歲時節臘,必大會內外親族,躬率兒女,奉觴為壽,歌舞嬉戲,以. 84 85 86 87.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19。 席汝言,〈36王尚恭繼室席氏墓誌銘〉〔拓本〕,行12。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4,〈中散大夫王公墓誌銘〉,頁13。 劉呴,《舊唐書.武宗本紀》(台北:鼎文書局,1980),卷18,頁609,載右拾遺王龜於會昌六 年(846)二月,以父親年高,乞休官侍養。又參見王龜,〈陳情表〉,收入董誥編,《全唐文 新編》(長春:吉林出版社,2000),卷764,頁9084,「臣才疎散,無用於時,加以疾病所嬰, 不任祿仕。臣父年將九十,作鎮遠藩,喜懼之年,闕於供侍,乞罷今職,以奉晨昏」。. 88 89 90. 蔡襄,《端明集》,卷40,〈司農少卿王君墓誌銘〉,頁14。 劉摯,《忠肅集拾遺》,頁479。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4,〈中散大夫王公墓誌銘〉,頁14。.

(16) .1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為親歡。91 大約 5、60 歲時,為了營造氣氛,不惜粉墨登場。王家年節景況,是鄉里所 推崇: 每歲時,畢會宗黨、姻戚,朝議公鬚鬢皤然侍前,夫人帥介婦、兒女、 甥出列後,奉觴為壽,鄉閭榮之。92 即使老態龍鍾,仍井然有序,大會宗黨與姻親。王尚恭強烈的宗族觀念,影 響其安排蔭官順序,是以「族屬」先於「嫡親」, 93「蔭補疏族,而舍其 孫」, 94此一方式,又與王慎言和劉几的作法,95相差無幾。 關於交友態度方面,連父兄都有「喜賓客」的特質。96如王尚恭父汲「為 人平易,胸中洞然無少隱,與朋友遊,有終始」 。97尚恭則「善與人交,同僚 嘗有不幸者,公周其後事,嫁其孤女,恩逾至親」 。98又如文彥博祖父銳「常 以杖履浮沈於鄉里,頗用文酒燕樂於朋友」 。99而史贊文彥博「雖窮極,而平 居接物謙下,尊德樂善,如恐不及」 。100富弼「與人言,雖幼賤,必盡敬」 ,101 更具體描述: 接士大夫,盡誠以有禮,雖布衣必與之亢,不妄笑語,以下賓客為聲 名。嘉善嫉邪,出于天性。居閒,猶詢問當世人物,以知其賢、不肖, 尤慎許與,未嘗輕以加人。102 91 92 93.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21-22。 席汝言,〈36王尚恭繼室席氏墓誌銘〉〔拓本〕,15-17。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13-77。自太宗以來,有 蔭補子弟權力的官員越來越多,範圍愈來愈擴大。. 94 95.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19。 脫脫,《宋史.劉溫叟傳(附孫几傳)》,卷262,頁9077載,劉几「推父遺恩官從兄,己得任子, 必先兄弟子」。.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27,〈江寧府句容縣令王公墓誌銘〉,頁6。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王公墓碣銘〉,頁7。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18。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12,〈贈尚書祠部員外郎文府君墓誌銘〉,頁5。 脫脫,《宋史.文彥博傳》,卷313,頁10263。 蘇軾,《東坡全集》,卷87,〈富鄭公神道碑〉,頁6。 韓維,《南陽集》,卷29,〈富文忠公墓誌銘〉,頁29。.

(17)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17.. 可見富弼關心時局,謹慎和士大夫應對進退,竭盡誠信與守禮,面對一般布 衣平民,亦相當敬重。 從長輩間往來,推想耆英與人交往的風度。王慎言祖父曙是寇準女婿, 曾受岳父牽連, 「坐寇萊公責,朝士無送者」。正當官員們人人自危,避之唯 恐不及時,劉几父燁挺身而出: 嘆曰:「友朋之義,獨廢於今世耶?坐譴無愧矣。」乃出餞之。103 不避諱政治整肅,仍然表達非凡風骨。而劉燁也曾辟用司馬光父池擔任河南 府司錄參軍。司馬池知杭州時,「性質易,不飾廚傳,剸劇非所長,又不知 吳俗」,被轉運使彈劾十條罪狀,因此降知虢州。日後,司馬池有機會向前 官報仇,但池卻不為,於是人稱長者。104 關於官場經驗方面,年輕時,他們有見解相近的外交理念,講求邊界實 務,注重國與國之間的交涉。如慶曆二年(1040),元昊歸附後,楚建中「白府 請築安定、黑水八堡以控東道,夏人果來,聞有備,不敢入」 。105同時,馮行 己也上奏,應注意「元昊入貢,容懷詭計」 ,不可不提防。106當慶曆八年(1048), 元昊被子甯哥所弒,王尚恭主張邊界以守勢,未趁西夏內亂局面,採取攻城 掠地的打算。後來,被任命為「押伴夏國使」: 而使者求市史傳及佛經。公以史有東晉、元魏間事,不可示夷狄,止 與佛書而歸。107 他認為「史書」價值,具備鑑戒作用,不可任意示敵,恐洩軍情。3、40 年 後的元祐時期,文彥博重掌政務,楚建中和馮行己被薦再仕(參見表三),或許 和守邊陲的經歷有關。 103 104 105.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劉公墓表〉,頁5。 脫脫,《宋史.司馬池傳》,卷298,頁9905。 脫脫,《宋史.楚建中傳》,卷331,頁10667及《長編》,卷135,「仁宗慶曆二年四月戊子」 條,頁3238。. 106. 脫脫,《宋史.馮拯傳(附子行己傳)》,卷285,頁9612。夏人既納款,議者欲解西備北,行己 言:「遼、夏為與國,元昊入貢,容懷詭計,幽燕治兵,或為虛聲,邊鄙之虞,恐不在河朔也。」 此事只見於《宋史》,姑且錄之。. 107.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5-6。.

(18) .1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熙寧年間(1068-1077),官員們見「朝廷要路美官皆新進少年」 ,紛紛退歸, 其中有「終日默坐,其心休休然,絕口不道世事,唯山僧野隱相與嘯詠於泉 石之間,斯蓋樂內之君子也」 。108而洛陽更成為以道德被朝廷尊禮的大人物定 居之所,當地士大夫位卿監以清德早退者有 10 餘人,好學樂善有行者幾 20 人,偃然形成一股「忠厚之風」 ,109其中包含已是「鄉里年德諸公」的耆英會 員。110這些具備共同為官經驗的耆英聚會,或如富弼常言: 「君子小人如冰炭, 決不可同器。若兼收並用,則小人必勝。薰蕕雜處,終必為臭!」彼此氣味 相投: 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勢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 小人不勝,則交結構扇,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小人復勝,必遂肆 毒於善良,無所不為,求天下不亂,不可得也。111 面對時局不濟,選擇「奉身而退」 。這一群耆英,年輕懷抱理想及直言性格, 頗受改革者范仲淹的青睞。高壽的晚年,猶如文彥博感嘆:「閱世既久,內 外親戚皆亡,一時交遊凋零殆盡,所接皆邈然少年,無可論舊事者。」112又 逢理念不合的王安石實施新政,或許有人帶著異樣眼光,視其「皆仁宗所養 之君子,至是而皆老矣」 。113雖然他們有「君子不勝」的感受,但「樂道無悶」 的生活態度,也許正是促成他們聚合的原因,亦是他們自處的心態吧。. 108 109. 張問,〈張公墓誌銘〉,收入《全宋文》,第48冊,頁11。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9,「熙寧中」條,頁247。里中後生皆知畏廉恥,欲行一事, 必曰:「無為不善,恐司馬端明知、邵先生知。」可想見盛況。. 110. 表三。又參見《范忠宣集》,卷17,〈富公行狀〉,頁30及卷14,〈中散大夫王公墓誌銘〉, 頁15。. 111 112 113. 蘇軾,《東坡全集》,卷87,〈富鄭公神道碑〉,頁18。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5。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書華書局,1985),卷1,〈病柟詩〉,頁243。.

(19)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19.. 表三:耆英會(1082)成員居洛與會表 姓名. 時/卒. 籍貫. 居洛時間. 富弼. 79/80. 洛陽. 文彥博. 77/92. 汾州介休. 熙寧四年(1071)返洛,已 11年114 元豐三年至洛,西京留 守. 席汝言. 77/80+. 河南. 王尚恭 趙丙 劉几. 76/78 75 75/81. 河南 洛陽 洛陽. 馮行己. 75/84. 洛陽. 楚建中. 72/81. 洛陽. 王慎言. 72/77. 河南. 張問. 70/75. 湖北襄陽. 張燾 王拱辰. 70/70 71/74. 京東臨濮 河南開封. 司馬光. 64/68. 陝西夏縣. 114. 回洛20年 回 洛 12 年 , 元 豐 三 年 (1080)又召為太常少卿 元祐中又入仕,終金州 觀察使 元祐八年 (1093)曾被文 彥博推薦戶部侍郎,此 時提舉崇福宮 方50即謝事家居,超過 20年,平生更9任,而7 任在洛 元豐三年定官制後,不 為帝用,提舉崇福宮 提舉崇福宮 1072-1075西京留守,元 豐 元 年 (1078) 舉 家 遷 洛,元豐三年(1080)北京 留守 熙寧四年(1071)至洛,此 時提舉崇福宮. 墓傳記載 與會 耆英會. (1080)五老會 (1083)同甲會 同甲會 真率會 真率會. 耆英會. 耆英會. 耆英會 真率會. 耆英會 真率會115. 真率會. 耆英會. 五老會 耆英會. 1083真率會. 富弼退休恰與司馬光居洛時間相同,參考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4,「富韓公」條,頁 49及《長編》,卷223,「神宗四年五月辛亥」條,頁5437。. 115. 參與別會.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2,〈祭楚正叔待制文〉,頁2。.

(20) .2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三、 耆英會的集會活動 北宋洛陽人一向愛看熱鬧,據說王欽若(962-1025)「以使相尹洛,振車騎 入城,士民聚觀」。當時,富弼方為舉子,與朋友們跟著群眾一同上東門福 先寺三門樓台觀看。116仁宗以後,洛陽名士往往有成群民眾相伴,更有熱情 的招待。以邵雍為例,居住洛陽後,每回出門進城,士大夫家爭相迎候。117耆 英會尚未成立之前,富弼的行蹤就經常引來洛陽人觀瞻: 退居西都十餘年,深居罕出,嘗之老子祠,乘小轎過天津橋,市人喜 公之出,隨而觀之,至徽安門,市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118 猶如公眾人物,在「民心」向望催化下,造成街市一空的奇景。所以,日後 耆英會活動於洛陽各處園池古寺間,「每宴集,都人隨觀之」,119不必驚訝, 亦可視作西京風俗。 耆英會的成立,是文彥博「凡所慕於樂天者,以志趣高逸也」 。120換言之, 乃模仿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春天,白居易先集合七老「於東都履道坊敝居合 尚齒之會」,既醉且歡, 「靜而思之,此會希有,因成七言六韻以紀之,傳好 事者」 。當年夏天又加入二老,成為「九老會」 ,後人慕而繪九老圖傳世。121宋 初,洛陽諸公「繼而為之者,再矣」。歷來九老繪圖,都置放在白居易故第 改建的普明僧舍。在文彥博費盡心思下,完成全體耆英會員圖像製作,順利 安放在妙覺僧舍,122即「資聖院」 。資聖院位於洛陽隆安坊,真宗大中祥符二 年 (1009)時,因太宗出家公主入居是院而建置。123元豐三年,神宗曾以:「西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7,「紀公實為余言」條,頁233。 脫脫,《宋史.道學.邵雍傳》,卷427,頁12727。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7,〈富公行狀〉,頁175。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5。 司馬光,《溫公文集》,卷65,〈洛陽耆英會序〉,頁9。 陶宗儀,《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3),卷75下,〈洛中九老會〉,頁32-34。根據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本〕,卷37,〈白日迴頭看又晚青雲舉足躡何遲壯年可惜虚銷擲遣 把閒杯吟詠詩〉,頁8-9。. 122 123. 司馬光,《溫公文集》,卷65,〈洛陽耆英會序〉,頁9。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道釋2-14,「資聖院」條。太宗第七.

(21)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21.. 都舊士女,白首竚贍公」為文彥博送行,隔年洛人就在資聖佛祠中,為立生 祠。當耆英會成立時,文彥博又將此名為「耆英堂」。元豐六年,「河南進士 宋師中、李徹與其鄉里士民之眾以書」求司馬光書堂記著於石:124 洛之士庶又生祠潞公於資聖院,溫公取神宗送潞公判河南詩,隸書於 榜,曰「竚瞻堂」,塑公像其中,都人事之甚肅。125 生祠堂掛上司馬光的隸書,還建造文彥博的塑像。平日,提供西京人到此瞻 仰與祭祀。 第一次聚會場所,選擇在首席會員富弼的宅邸,即「富鄭公園」。富弼 還政歸洛後,謝絕一切賓客,幾近 20 年光景,獨自目營心匠,打造園池。 宋人描述富鄭公園「逶迤衡直,闓爽深密,皆曲有奧思」,堪稱北宋洛陽 19 處名園中,首屈一指。南宋人筆記傳抄遊園路線,園內建築的亭、堂有 10 餘處,有巧工以竹林與流水營造的「筠洞」景觀,在南北之間夾有二山,水 流過山背,是觀看全園勝景的好去處。126南宋陸游(1125-1210)曾經提及常見的 凌霄花: 未有不依木而能生者,惟西京富鄭公園中一株,挺然獨立,高四丈, 圍三尺餘,花大如杯,旁無所附。127 可見富弼對於庭園花木栽植,亦別具巧思。 耆英觀游於洛陽古都園林,好幾處是建於唐代,據載「公卿近郭皆有園 池,以至樊杜數十里間,泉石占勝,布滿川路,至今基地尚在」。128由於「洛. 女陳國長公主出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制,進封吳國,號報慈正覺大師,賜紫,名清裕。九月, 出居是院。初在建初坊,後以迫隘,徙城西隆安坊。(以下簡稱《宋會要》)。 124 125 126. 司馬光,《溫公文集》,卷66,〈竚贍堂記〉,頁10。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5。 李廌,《洛陽名園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富鄭公園〉,頁1-2。又參見邵博,《邵氏聞 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卷24,「富鄭公園」,頁192。. 127. 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卷9,「凌霄花未有不依木而能生者」條,頁 120。. 128. 張舜民,《畫墁錄》,〈唐京省入伏假〉,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之1,頁 215。.

(22) .2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下多名園」,時人閒遊其中,觴詠終日。129唐宋諸園大多仰賴伊、洛二水自 東南分注南城中,伊水尤其清徹,若當其上流,則春夏無枯涸之病。所以洛 中公卿、士庶的園宅多喜臨建,其中以呂文穆園「在伊水上流,木茂而竹盛」, 更是得天獨厚。130但自元豐二、三年(1079-80)間,朝廷進行「導洛通汴」工程, 主事者積極開通清汴,遏絕伊、洛水入城,洛陽人頗苦患,諸家名園荒廢, 花木枯死,故都形勢遂減。131元豐四年,文彥博留守西京,藉機向中使劉惟 簡說明緣故,輾轉奏報,才將水道通行如初,解決缺水問題。132邵伯溫記載 文彥博的作法與影響: 以漕河故道湮塞,復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至偃師與伊、洛匯, 以通漕運,隸白波輦運司,詔可之。自是由洛舟行可至京師,公私便 之。洛城園圃復盛。公作亭河上,榜曰「漕河新亭」。元祐間,公還 政歸第,以几杖罇俎臨是亭,都人士女從公遊洛焉。133 使得洛陽園圃榮景再現,並建新亭紀念。其後,文彥博居洛,柱杖遊冶其間, 都人士女樂於相隨。當耆英「喜向園林同燕集,更緣尊酒長精神」 ,134在具歷 史園林造景中,雖容易喚起他們思古情懷,但單純欣賞自然花木的榮枯,更 表現出人類回歸自然的審美觀,以及追求生活環境的藝術化。135 聚會時,「至富公會,送羊酒不出;餘次皆為會」。136因富弼未出現於 129. 如王慎言的父益恭與叔益柔。參見蔡襄,《端明集》,卷40,〈司農少卿致仕王君墓誌銘〉, 頁13。. 130. 李廌,《洛陽名園記》,〈呂文穆園〉,頁16。《邵氏聞見錄》,卷10,「洛城之東南午橋」, 頁173。. 131. 關於「導洛通汴」過程,可參見《長編》,卷295,「神宗元豐元年十二月丙午條」,頁7182、 卷296,「元豐二年二月戊午」條,頁7213、卷298,「元豐二年六月戊午」條,頁7259。又同 書卷905,「元豐三年六月乙卯」條,頁7429,載參知政事章惇上奏《導洛通汴記》,詔以《元 豐導洛記》為名,刻石於洛口廟。至於禁阻洛、伊水入城,導致洛陽園池的荒廢,又參考《邵 氏聞見錄》卷10,「洛城之東南午橋」,頁174。. 132 133 134 135 136. 脫脫,《宋史.文彥博傳》,卷313,頁10264。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7,「洛城之東南午橋」條,頁174。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7,〈五老會〉,頁9。 參考王水照,〈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頁160。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4。.

(23)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23.. 第一次宴會活動,所以引起猜測,有人甚至認為是「仁宗嘉祐二年(1057)服藥, 請立英宗為皇嗣」案,造成富弼與文彥博心結未解所致。137其實,富弼時年 已 79 歲高齡,隔年就過世,故推測未必涉足聚會活動。況且他一向有足疾 的困擾,如熙寧二年(1069),向朝廷請老歸洛,固然和朝政有關,不過亦緣於 此病而退朝。138在家歲月只和好友相會,透過摯友邵雍子追記二人見面的場 景: 公(富弼)嘗令二青衣蒼頭掖之以行,一日與康節會後園中,因康節論 天下事,公喜甚,不覺獨步下堂。康節不為起,徐指二蒼頭戲公曰: 「忘却拄杖矣。」公深居,託疾謝客,而公嘗苦氣痞。139 難得一面的聚會,富弼必須仰賴僕人攙扶,想見數年後,雖應允文彥博之邀, 「擇鄉里年德諸公為耆英會,公為之冠」,140但活動時日,恐怕心有餘而力不 足。 集會活動主辦人是文彥博, 「潞公以地主攜妓樂就富公宅,作第一會」 。141 聚會場合中,傳來音樂飄揚。平時,劉几就常「挾女奴五七輩」,載酒持被 囊往來於嵩山間。遇到得意處,飲酒、度新聲自為辭,使女奴共歌之。從而 想像耆英相會時,少不了洞曉音律的劉几歌唱。142傳說文彥博出門氣派,姬 侍皆駿馬,錦繡蘭麝,溢人眼鼻。每赴人會,一定招呼會節園旁訓蒙先生張 宗起同行左右。143所以耆英聚首,應不單只 11、2 人而已。關於聚會進行, 從南宋人追記花溪胡氏摹畫普明寺的「九老圖」看來,他們的餘興節目呼之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李燾,《長編》,卷437,「哲宗元祐五年正月己丑」條,頁10531-10534。 韓維,《南陽集》,卷29,〈富文忠公墓誌銘〉,頁25。 邵伯溫,《邵氏見聞錄》,卷18,「康節先生與富韓公有舊」條,頁241。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7,〈富公行狀〉,頁26。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4。 葉夢得,《石林燕語》,卷10,「劉祕監几」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 之10。. 143. 馬永卿,《嬾真子》〔叢書集成初編本〕,卷5,〈張起宗與文樞密並案而食〉,頁15。丙午 生的張起宗以訓蒙為生,居於會節園側,40餘歲偶見文彥博返洛場景。30年多後,文彥博因西 京留守而與張重逢,「因呼為會節先生。公每召客必預,若赴人會,無先生則不往。公為主人 則拐於左,公為客則拐於右,並案而食者將及九月」。.

(24) .2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欲出: 對奕者,文潞公、司馬溫公,觀者富鄭公,舞者趙公正南諱丙,回視 持書人則王公君貺諱拱辰也。餘則忘其姓名矣。144 姑且不論個別動作為何人,卻可看出耆英聯誼項目,尚且包括下棋、舞蹈和 持書與會等方式。 宴會進行中,不免吃喝一番。由於耆英依次輪流做東,所以風格迥異。 文彥博講究的態度,必然「具盛饌直往」 ,145與時下名家「每請客,一客二十 飣,皆工巧」及「滴酥為花果」 ,以幾十道食饌為排場,不相上下。146如果輪 到喜飲酒的劉几作主人,可能「每飲酒,更不食物,啖少菓實而已」 ,147只見 擺飾若干零食。往後,以簡樸聞名的司馬光又成立真率會,並立「約」 ,148嚴 格執行: 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惟菜無限。楚正議違約增飲食之數,罰一 會。149 雖說此為真率會的規定,但從成員多是耆英會員著眼,或可視作耆英會的小 分會。司馬光「食約」原則是「儉則易供,簡則易繼」,南宋陳著 (1124-1297) 還標榜為「招宗族親隣寓飲簡」 ,開宗明義稱揚「温公家法,有客則酒三行,. 144. 王柏,《魯齋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卷11,〈題九老圖後〉,頁5。持書人王拱辰不在洛 陽。. 145. 呂希哲,《侍講雜記》,收入《說郛》,卷24,頁4-5指出,溫公居洛,與楚正叔(建中)通議、 王安之(尚恭)朝議耆老6、7人,時相與會於城內之名園古寺,且為之約,果實與肴饌,但文彥 博欲附名於其間,往往被拒,一天,文彥博伺機與會,並且攜帶豐盛食物前往。此處,提出司 馬光組會時間早於文彥博,比對相關史料,頗存疑。. 146. 李廌,《師友談記》,「蘇過叔黨言」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之7,頁 43。值得注意,李廌是《洛陽名園記》的作者,多記時下士大夫之事。. 147 148. 張耒,《明道雜誌》,「世言眉毫不如耳毫」條,頁24。 蕭智漢,《新增日月紀古》,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卷4下, 「四月卷下.二十六日」,頁1696-1697,引《溫公文集》,〈司馬光四月二十六日作率真會. 會約云〉:「序齒不序官;為具務簡素;朝夕食各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各不過三十器;酒 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 否於字下,不別作簡,或因事分簡者,聽會日早赴,不待促;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 149.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0,「元豐五年」條,頁175。.

(25)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25.. 或五行,侑以果菜,曰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意厚,懿哉」。150 想像諸老出場的景況,往往有「賦詩飲酒,相與爭先為林下翁」的閒 適。151在音樂中,一群皓白鬚眉的老者翩翩然而來,如文彥博以詩傳載盛況: 垂肩素髮皆詩彥,揮麈清談盡席珍。染翰不停詩思徤,飛觴無算酒行 頻。蘭亭雅集誇脩禊,洛社英游貴序賓。自愧空踈陪几杖,更容款密 奉簪紳。152 他們一派輕鬆「素髮揮麈」的休閒打扮,除了談天、享用美食、揮毫、飲酒 和悠閒散步,還作詩唱和,以增加宴會樂趣。153再從「同甲會」窺見吟詩風 氣,與會成員各賦詩一首。154會首文潞公詩曰: 四人三百十二歲,況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園同賦客,合成商嶺採芝 仙。清談亶亶風盈席,素髮彯彯雪滿肩。此會從來誠未有,洛中應作 畫圖傳。155 建議應將這一群飄然若仙的「賦客」風采,圖繪傳世。南宋葉適 (1150-1223) 曾參加由溫州薛紹(1139-1212)依家藏司馬光〈真率約〉召集的聚會,提及: 「公 園池不多,而花草疏闊,游止自在;樓甚低小,而江山約可識;書畫精麤雜, 而觀者各有取;惟靈壁石舊物也,相與考擊為樂。」156從描述中或可感受南 宋人傳承了自然自在、自取其樂的活動氣氛。. 150 151 152 153. 陳著,《本堂集》〔四庫全書本〕,卷8,〈吉初彌月招宗族親隣寓飲簡〉,頁8。 張問,〈張公墓誌銘〉,收入《全宋文》,第48冊,頁11。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7,〈耆老會詩〉,頁9。 根據故宮博物院藏延祐二年三月二日(1315.04.06)〈洛陽耆英會序〉,錄有每位成員的詩作。又 據《明道雜志》,「潞公以太尉鎮洛師」條,頁12。文彥博每遇生日,僚吏皆獻詩。. 154 155. 沈括,《元刊夢溪筆談》(台北:鼎文書局,1977),卷15,「文潞公保洛日」條,頁120。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7,〈奉陪伯溫中散程伯康朝議司馬君從大夫席於所居小園作同 甲會〉,頁11。. 156. 葉適,《水心集》,卷19,〈中奉大夫太常少卿直秘閣致仕薛公墓誌銘〉,收入《全宋文》, 第286冊,頁277。.

(26) .2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四、 耆英會員的藝文修養與交往 耆英會活動中,耆英舉手投足牽引著洛陽人的目光。集會時,清歌美食 是悅耳悅目的感官享受;瀟灑意合是悅心悅意的審美閒情;而藝文交流則是 悅志悅神的智性滿足。157以往,會員的藝文修養是相當個人的事情,由於參 加耆英會,因而名聲遠播,成為公眾討論的話題,乃至樹立士庶社會所欽羨 的生活。158以下淺說耆英會員們的藝文愛好,從中瞭解士大夫修養的若干具 體內容。159 首先,是書法。王尚恭名列耆英會員第四名,文彥博邀他於個人繪像旁 側,將自己的詩作寫在石上: 命公書其詩于石,筆力精健,過於壯年。160 76 歲運筆遒勁,精健過於壯年的讚美,既談書法,亦誇體魄。最年長的富弼 之書法,今人認為有別於常見的「文人字」、「功夫字」。一幅〈與君謨帖〉, 起筆多順勢直下,不逆鋒頓筆;不少字呈歪斜欹側之狀,看出「種種儀態, 絕非有意追求的結果,而意不在字,無意工巧所致」,呈現一種古樸純真之 美。161 司馬光是王尚恭墓誌銘的書者與富弼墓誌銘的篆額者。162此外,文潞公. 157.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頁144-153。重視物質享受與感官愉悅,有助於宋人整體 審美水平的提高和「樂」感的獲得。. 158. 鄧小南,〈北宋蘇州的士人家族交遊圈〉,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5),頁451-488,北宋中後期,有許多士人類似「隱逸」情況。他們既談性理, 也論世事,視交流心得、品藻人物為樂事。愚以為地方士人家族的交遊圈,有不容忽視的關係 與深厚影響力。不過,本文探究洛陽耆英會員的「修養」內容,是希望描繪士人階層政治外的 生活。. 159. 陶晉生,《北宋士族》,頁197-243。指出友人相聚、君子交遊應當不計算彼此的貧賤富貴、 結伴遊歷名勝古蹟或園林山水、酒樓歡飲、歌舞宴會、下圍棋、詩詞文章書籍與日常物品的餽 贈、和不同階層的交遊等等。愚以為士大夫間交往活動相似處頗多,除反映其日常生活外,亦 是共通修養所致。. 160 161 162.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29。 王向彬,〈富弼與君謨帖〉,《山西老年》,2000年第7期(2000),頁48。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及〈富文忠公墓誌銘〉之注云,「孫永書,司馬光篆額」。.

(27)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27.. 生祠上還榜掛司馬光的隸書。元豐七年 (1084) ,司馬光以隸書撰寫王尚恭墓 誌,全文共 1,566 字,字跡公正整齊,益見其一絲不苟的性格。其實,耆英 會成立那一年,司馬光「忽得語澀疾,疑且死,預作遺表置臥內,即有緩急, 當以畀所善者上之」 。即使口不能說,仍奮書不倦。163而劉几祖父溫叟「七歲 能屬文,善楷隸」 。164這些事蹟說明士大夫之家,自幼讀書作文,必須勤於書 寫,故多磨練書法的基本工夫。在宋代重文風氣下,皇帝的喜愛亦有風行草 偃之效: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無他好,留意翰墨,潤色太平。165 太宗收藏前人的墨寶,除了是個人興趣,還意謂太平的象徵。倘若士大夫都 寫得一手好字傳世,也可成就盛世的意象。 其二,是音律。沈浸史學的司馬光,對於音律也有深入看法,認為可以 用「黍」來量度復原古律,「夫黍者,自然之物,有常不變者也,故於此寓 法焉」。166好友范鎮曾被延攬參與元豐三年「定樂」活動,並且上奏:「定樂 當先正律,乞訪求真黍以定黃鍾律。」167司馬光一再和好友魚雁往返: 夫古今樂器與聲之同,光亦知之,所不知者,今樂之太蔟,或應古樂 之大呂;今樂之大呂,或應古樂之黃鍾,則非光所及知也。豈徒光耳, 自非古之神瞽,誰適知之?景仁曰:「就使得真黍用庶之法,制為律 呂,無忽微之差,乃黃帝之仲呂也。」夫真黍或可得,而律呂不難制, 若欲求無忽微之差,則難矣。……古之朋友,無不切磋琢磨以明其道, 景仁必不罪其不已,從而往返不已也。168 申辯使用一種樂器求得絲毫不差的聲音,實在非常困難。姑且不論二人對於 163 164 165. 脫脫,《宋史.司馬光傳》,卷336,頁10767。 脫脫,《宋史.劉溫叟傳》,卷262,頁9077。 米芾,《書史》,「太宗皇帝文德化成」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之4, 頁229。. 166 167. 司馬光,《傳家集》,卷61,〈與范景仁論樂書〉,收入《全宋文》,第56冊,頁45-47。 韓維,《南陽集》,卷30,〈范公神道碑〉,頁7。范鎮的看法和劉几不同,劉几用李照樂加 四清聲而奏。. 168. 司馬光,《傳家集》,卷61,〈再與景仁書〉,收入《全宋文》,第56冊,頁48-49。.

(28) .2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音律見解的差異,司馬光希望和好友持續切磋不已的態度,明白可知。這種 關心國家大樂修訂的言論,早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鐘磬已成」時,王拱辰 有所疑慮,「亦嘗詢阮逸、胡瑗等,皆言依律大小,則聲不能諧」,169故而上 奏〈請下詳定大樂所定參定十二鐘磬律〉。 劉几的音律造詣,眾所周知。元豐三年,朝廷「詔秘書監致仕劉几赴詳 定郊廟禮文所議樂」。經一番討論,從「劉几請依景祐中例,擇近上使臣修 製大樂器」所請。170當時人認為「几最曉音」 ,而陳昭素是一位頗以知音自許 的士人,有備而來談論大樂。張耒(1054-1114)親身聽得劉几本人提及對談情況: 几謂之曰:「此不足恃也。定樂之要,在心通而耳曉,今樂發黃鍾之 鍾,用銅若干,今具以三若干銅,火齊金汁無少異者,鑄為三黃锺, 舉而扣之,為三聲耶?一聲也。」昭素曰: 「金火雖均,聲不能無變。」 几曰:「此須子心與耳知黃鍾而後可,法不足恃也。」171 張耒未嘗學習音律,卻覺得劉几頗有道理。劉几認為以 3 份比例、火候相當 的銅,同時鑄造 3 個黃鍾,仍可敲出一致的聲音。他強調聲音是由「心」去 認知,不只是由「耳」聽來,所以心通而耳曉。如此一來,劉几對於音律的 瞭解,是透過心之「理」,不僅耳之「氣」。若說音律是一種「道」,則已超 越聲音「器」 。此種解釋音律的方法,一般人難於體會,卻深入張耒之心。172 劉几曾說: 「律主於人聲,不以尺度求合」 ,極力主張「儒者泥古,詳於形(刑) 名度數之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故求於器雖合,諧於聲則不能入,徒紛 紛也」。173. 169 170 171 172. 李燾,《長編》,卷174,「仁宗皇祐五年五月戊午」條,頁4210。 徐松,《宋會要》,樂5-10,「郊祀樂」。 張耒,《明道雜誌》,「劉几字伯壽」條,頁29。 劉几可用心聽得三個音階一樣的黃鍾,但是陳昭素則主張銅的比例、火候不同,黃鍾就不能發 同樣的聲音。這種解釋頗似理學。雖然此時理學尚未確立,不過自皇祐元年(1049),邵雍定居 於洛陽後,「劉龍圖之子秘監几伯壽」是和其「交遊最密,或稱門生」的洛陽士人之一。由此 想見,劉几頗受邵雍影響與啟發。可參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8,「康節先生慶曆間 過洛」條。. 173. 李燾,《長編》,卷304,「神宗元豐三年五月戊辰」條,頁7404。.

(29)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29.. 知音者的最高境界是「聽百物之聲,悉能占其災福」 。174換言之,由心認 知的聲音可以達到天人合一,進而知曉宇宙變化。劉几就具有此一能力: 嘗遊佛寺,聞鐘聲,曰:「聲澌而悲,不利主者。」至夕,主僧斃。 在保州,聞角聲,曰:「宮微而商離,守臣憂之,以秋為應。」至期 而几疾。其洞曉如此,然所學多雜鄭、衛。175 聽聞寺鐘音悲,就斷定主僧吉凶。知保州時,曾以角聲預告自己的健康。所 以連李燾都讚嘆,卻忍不住指出其學夾雜靡靡之音。 至於音樂的功能,士大夫的見地各不相同,有人會將音樂視作接近權貴 的工具,如文彥博的詩作: 別院秋仍靜,高堂夜更閑,繁絲移寶柱,數曲奏陽關。好薦瓊筵上, 長親黼座間,野王雖後出,無復謝東山。176 表面上是詠箏,實際上則談君臣的遇合。根據《晉書》記載,謝安因被讒陷, 而與晉孝武帝有嫌隙,桓伊趁奏箏的機會提出諷諫,令謝安感動得流涕,孝 武帝也因此感到慚愧。桓伊並非以聲樂誘引皇帝的小人,而是一位以琴藝感 動國君、重臣的士大夫。177 士大夫之家,雖有劉几祖溫叟避父名諱而「不聽樂,其孫几乃自度曲, 預修樂書」。178但亦有講究音樂家學,如王慎言的祖父曙「治家甚嚴,退公 私庭,諸子甥姪橫經侍席間,命次子鼓瑟以自餘,終歲無絲竹之樂」 。179而慎 言簡單的生活裡,卻充滿琴韻: 奉養省約,居處儉陋,所享如寒士。紛華盛麗,音聲好玩,眾所汲汲 者,無一毫之愛。獨掃一室,所寶唯先世琴、書。書幾萬卷,間繙閱 174 175 176 177. 沈括,《元刊夢溪筆談》,卷5,「樂律一」,頁46。 李燾,《長編》,卷304,「神宗元豐三年五月戊辰」條,頁7404。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3,〈詠箏〉,頁6。 桓伊野王善音樂,以箏笛歌唱「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諷君,感動謝安。詳參房玄齡,《晉 書.桓宣傳(附族子伊傳)》(台北:鼎文書局,1980),卷81,頁2118。. 178. 王明清,《揮麈錄.前錄》〔四部叢刊本〕,卷3,頁24。劉溫叟父名岳,所以終身不聽絲竹 之音。《澠水燕談錄.奇節》,卷3,頁28:「五代士人鮮蹈禮義,獨溫叟篤行,為世所推」。. 179.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2,〈王公神道碑〉,頁9。.

(30) .3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 古今,討究義理,命子孫侍坐,親為講授。遇意適,授琴作雅聲,翛 然獨得。180 王家珍寶是先祖遺留的琴和數萬卷書,慎言與子孫讀書討論義理時,興致一 來,便彈琴作雅聲,一派怡然自得,簡直是祖父曙的生活翻版。 其三,是詩賦。魏晉時代以來,開始大量湧現以交往為聯結紐帶的文學 群體,士人文酒詩會的雅集,成為社會風尚。181王尚恭「平生有詩千首,文 士多愛重之」 。182真率會曾以王尚恭的韻而口號成詩。183王慎言則自幼即能詩: 公學無所不覽,而尤深於史,幼能詩,以風騷自任,文康公特器之, 蔭補將作監主簿。184 是祖父在孫子輩中,選擇蔭任的對象。他受祖父器重的原因,在於博覽群書, 愛好讀史,並能賦詩,早就展露士大夫風騷自任的資質。 士大夫、文人間往來,賦詩相唱和,習以為常。從耆英應酬詩中,可看 出彼此相近的志趣,如文彥博邀約劉几時,詩中自言皆是「山中人」 。185還有, 富弼詩文已不多見,186邵伯溫曾記載富弼與邵雍互贈詩句: 公作詩云:「先生自衛客西畿,樂道安閑絕世機。再命初筵終不起, 獨甘窮巷寂無依。貫穿百代嘗探古,吟詠千篇亦造微。珍重相知忽相 訪,醉和風雨夜深歸。」 康節和曰:「道堂閒話儘多時,塵外盃觴不浪飛。初上小車人已靜, 醉和風雨夜深歸。」187 180 181 182 183. 范純仁,《范忠宣文集》,卷14,〈中散大夫王公墓誌銘〉,頁15。 王水照,〈北宋的文學結盟與尚「統」的社會思潮〉,收入《王水照自選集》,頁105-131。 范純仁,〈35王尚恭墓誌銘〉〔拓本〕,2-29-30。 蕭智漢,《新增日月紀古》,卷4下,「四月卷下二十六日」,頁1696。引《溫公全集》:「四 月日押會中,伯康與席君從七十八歲,恭安之七十七歲,正叔七十四歲,王不疑七十三歲,叔 達七十歲,光六十五歲合五百一十五歲,口號成詩,用安之韻」。. 184 185.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4,〈中散大夫王公墓誌銘〉,頁13。 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卷3,〈招劉伯壽秘監〉,頁3,「君自山中來,熟見山中事。我亦 山中人,素懷歸山志。切望青牛車,細問歸山計」。. 186 187. 富弼,《富公詩集一卷》,傅斯年圖書館縮影資料,原藏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8,「康節先公與富韓公有舊」條,頁241。.

(31) 劉馨珺.北宋洛陽耆英會. .31.. 兩人談話甚久,一直到夜深「人已靜」 ,顯見他倆沈醉於樂道安閒的生活裡。 如今不復見談話內容,但從應和的詩歌裡,重溫宋代士大夫交往的優雅。 其四,是觀書。耆英會員幾乎具備「無書不觀」的性格。士人讀書固然 有科舉考試的壓力,如富弼年輕應舉,「自刻苦為學,寓于僧坊。夜分,略 假寐憑几,則以冰雪沃面,復起讀書」的傳談,連「鄰居僧有持苦行者,猶 服公之勤」 。188晚年「雖高年,未嘗一日廢書不觀」 。189愛好讀書是天生興趣, 並不會止於一時的功成名就,所以王慎言父益恭「居閒,古書真畫,間或展 閱,其外紛論過前,不吾接也」 。190只要翻看古書真畫,就毫不在乎世俗的打 擾。當然,士大夫所敬重的讀書人,並非以科舉衡量成就,如劉几之父燁推 崇李瀆: 雅愛處士李瀆之為人,瀆終,公陳其高退之行,詔贈瀆著作郎。其敦 篤如此!191 由於觀書與修為有關,即使是默默無名的處士,具有高超自得的品行,亦深 得敦厚士大夫的賞識。 士大夫觀書的種類也與信仰有關。如王尚恭的父親汲,「讀書惡異端, 尤不喜陰陽、拘忌之說,識者尚其道焉」。192富弼本身並不排斥佛、道: 以至釋氏、老莊、方外之說,莫不究極精致。193 平時,和好友邵雍「每晴日,必同行至僧舍」, 「韓公每過佛寺神祠,必躬身 致敬」 。194另外,司馬光對於富弼「貪佛」感到憂心忡忡,傳聞欲阻撓富弼去 佛堂,卻苦無辦法。最後,由邵雍出面點破富弼,如果以「衰病」為理由, 三度拒絕朝廷的來使,一張紙片就趕赴僧堂聽講佛法,恐怕不符合士大夫的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范純仁,《范忠宣集》,卷17,〈富公行狀〉,頁2。 韓維,《南陽集》,卷29,〈富文忠公墓誌銘〉,頁29。 蔡襄,《端明集》,卷40,〈司農少卿致仕王君墓誌銘〉,頁13。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劉公墓表〉,頁5。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王君墓碣銘〉,頁9。 韓維,《南陽集》,卷29,〈富文忠公墓誌銘〉,頁29。 佚名,《道山清話》,「邵康節與富韓公在洛」條,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 編之1,頁9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