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東方文化下的認知差異:台灣與日本的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東方文化下的認知差異:台灣與日本的比較"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不同東方文化下的認知差 異:台灣與日本的比較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Oriental Cultures: The Case of the Taiwanese and the Japanese. 指導教授:陳振宇博士 研究生:鄭涵倩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謝辭 此論文能夠完成,最重要也最先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老師-陳振宇老師。 上了老師的課之後,才了解文化和認知的關係竟然如此密切,也對此領域非常有 興趣。和老師多次討論之後,決定撰寫此論文,當和別人說起我的論文內容時, 大家都覺得十分有趣,不過實行起來也有許多困難,例如短暫停留台灣的日本受 試有點難找尋,另外也可能因為對方時間或是個人因素,無法接受測驗。再加上 測驗上的解說也需要日文講解,這些都是研究上的困難點。除此之外,又因為我 個人的工作因素,需要休學到台中,老師也鼓勵我在休學期間亦能進行論文撰寫。 加上剛開始我總是以寫文章的方式寫論文,十分主觀、架構邏輯都不清楚,很感 謝老師在這段時間很耐心的給予建議、指導和協助,讓我能夠繼續下去。 接著也要感謝論文大綱的兩位口試老師-謝佳玲老師以及蕭惠貞老師。感謝 兩位老師的容忍和包容,能夠撥冗在我論文的初步,給我很多最實用也明確的建 議和溫柔的提醒減少我的緊張,幫助我的論文更順利的進行。 另外我也要感謝研究所的伊藤義人同學,不但利用他回日本的時間協助我在 日本的前測,也在台灣花了很多時間協助我進行日本受試的測驗解說,如果沒有 他幫忙,我的論文也無法完成。還有陳燕汝同學,有時候對於日文比較不明白的 地方,或是日本受試寫的日文,我看不懂,感謝你十分樂意幫我解答,以及廖文 偉同學在外文的部分,給我極大的協助。再感謝幫助我測驗的國小、國中、高中、 大學、社團同學們、他們的朋友們還有一些研究所同學,以及曾經幫助過我的日 本受試朋友們,願意花時間幫我做作業,才能夠有作業的結果。此外,還要感謝 希樺,在我論文內容卡住,或是對於論文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下去萬分焦慮時,你 總是能夠安撫我的情緒,然後以自身經驗給予我一些有用的建議,讓我能夠減緩 緊張,再有勇氣往前邁進。 感謝所以曾經鼓勵我、幫助我、協助我、給我意見的老師同學親戚朋友們!謝謝 你們!還有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總是默默的給予支持,絕對的信任我可以做 得好,給我很大的安全感。 最後,也感謝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能夠給我這個機會,在研究所的一路 上學會了邏輯思考還有更縝密的知識探討方法,讓我從文科的主觀和感性也能夠 了解客觀理性的重要,更因此訓練我針對知識的組織結構能夠較完整,更有邏輯。 還有到北京的參訪,使我對於國際化還有世界觀的視角也有了全然不一樣的態度, 藉此讓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也能夠有更豐實的視野、態度踏向未來。 再次感謝所有參與過這個研究的所有人們,謝謝你們!謝謝大家!. I.

(3) 不同東方文化下的認知差 異:台灣與日本的比較 摘要 由 Richard Nisbett 引領的跨文化認知差異研究提出了許多證據,支 持這樣的主張:東西方人因為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表現。這些研究 將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皆籠統地歸類於東方文化圈裡,但是這些國家 之間仍有其迥異的文化特性,他們的人民是否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認知行為 呢?本研究比較台灣和日本兩種文化的差異,以之預測台灣人和日本人可 能存在的認知差異,並進而以作業的方式驗證此預測。Hofstede ( 1981 ) 提 出五個文化構面,其中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日本比台灣高,表現日 本社會需要許多細節規則來穩定,對於環境週遭需要更多的關注,而台灣 則相對之下,比較不重週遭的細節,可以輕易的將個體與環境區隔開來。 黃若筑 ( 2011 ) 依據其異國婚姻研究得出台灣與日本有顯著的文化差異, 日本文化需要「讀空氣」,來揣摩對方說話者的心態以及想法,重視環境 氛圍,溝通上也相對台灣來得含蓄婉轉,相反的,台灣人在表達方面,相 對日本來說較直接,也較不會揣摩對方的想法和期許,阮美惠 ( 2002 ) 指 出台灣社會從八零年代開始強調自我的主體性以及社會的多元性。這兩種 文化的差別,一種重視環境氛圍、一種強調自我主體性,反映在認知上可 以說是重視環境背景與重視個別性的差異,日本人比較重視群體團隊精神, 台灣人則相對比較能展現個別性。本研究的認知作業發現,這種文化上的 差異的確會反映在認知行為上: ( 1 ) 如果多數圖案中有幾個少數獨特圖 案,日本人偏向選擇多數圖案,台灣人則會選擇少數獨特的圖案;( 2 ) 如果做喜好的排序,台灣人會比日本人更願意將獨特圖案排在喜好程度大 的位置; ( 3 ) 在觀看有前景人物、動物,背景有房子、場景的圖片或影 片時,日本人會比台灣人更容易將注意力分散於背景和整體場景上。此研 究結果說明了,同屬東方文化的台灣與日本仍有明顯的文化以及認知差異, 此情況值得重視。 這樣的研究發現,對華語教學領域的幫助上有兩部分。第一在教材方 面,日本學習者使用的教材可以以主題式呈現,或每大題均需明顯區隔開 來,以減少日本學習者的焦點模糊。第二教學過程上,黑板書寫順序以教 學順序相同,講授時,也多提醒目前的重點或說明此段學習的主要概念, II.

(4) 並且多鼓勵日本學習者發言或是表達自我意見,增加日本學習者在他國學 習者中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認知差異、文化差異、前景、獨特性、和諧性. III.

(5)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Oriental Cultures: The Case of the Taiwanese and the Japanese Abstract In his book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Nisbett pointed out that the East and the West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living habits, and thus subsequently created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events and objects. He believes that the Eastern culture lean towards group life, and so it emphasizes on harmony and group in terms of recogni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events and lo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people believe in individualism which prais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future, and so they emphasize uniqueness and foreground objects. Therefore, easterner’s way of thinking lean towards comprehensive subjective thinking, whereas westerners have a more objective analytical way of thinking that systematically sort events and objects by categories or properties. Nisbett backed up his theory by using daily examples. For instance, on a same case, easterners uses the surrounding life and others as factors and reasoning for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 but westerners focus more on the main character’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for reasoning. In light of Nisbett’s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recognition, this research continued to use this model of thinking on the comparison of Japan and Taiwan in order to show whether the significant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two eastern cultures also lead to differences in recognition. This research uses “uniqueness” versus “harmony” and visual “foreground” versus “background” detection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Japanese harmonic group cul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Taiwanese can also create differences in recogni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if were asked to choose a pattern from a picture consisting a small number of pattern existing in a majority of another pattern, Japanese tend to choose the pattern of the majority, whereas Taiwanese chooses the rarer one. In terms of preference IV.

(6) ranking, Taiwanese are more likely to give a higher ranking to the more unique pattern. In pictures or videos of people and animal in the foreground with buildings and settings in the background, Japanese span its attention to the background and overall setting more than Taiwanese. Combin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Japanese emphasizes on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re than Taiwanese. Applying this finding to Mandarin education, materials designed for Japanese learners can be categorized by topics or have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chapters in order to avoid lost of focus for Japanese learner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board writing should align with the order of teaching. Teacher should remind its students the main concept or key point of a chapter more often and encourages Japanese learners to speak-up or express personal opinion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for Japanese learners. Key Words: Recognition Difference, Cultural Difference, Foreground, Uniqueness, Harmony. V.

(7) 目錄 謝辭................................................................................................................................. I 摘要................................................................................................................................ II 目錄...............................................................................................................................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評述................................................................................- 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文化與認知的關係........................................................................- 4 台灣與日本的文化差異................................................................- 8 台灣和日本的認知差異............................................................. - 13 -. 第三章 研究假設及預測............................................................................. - 15 第一節 研究假設..................................................................................... -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簡述............................................................................. - 17 第三節 預測結果..................................................................................... - 17 第四章 作業................................................................................................. - 17 第一節 綜合說明................................................................................... - 18 一、 參與者..................................................................................... - 18 二、 三、 第二節 一、. 作業種類及實施順序............................................................. - 18 程序設計................................................................................. - 18 獨特性對和諧性......................................................................... - 18 作業一..................................................................................... - 18 (一) 目的 ...................................................................................... - 19 (二) 方法 ...................................................................................... - 19 (三) 結果 ...................................................................................... - 20 (四) 討論 ...................................................................................... - 24 二、 作業二..................................................................................... - 27 (一) 目的 ( 同作業一 ) ........................................................... - 27 -. (二) 方法 ...................................................................................... - 27 (三) 結果 ...................................................................................... - 27 (四) 討論 ...................................................................................... - 29 第三節 注意力之前景對後景................................................................. - 30 一、 作業三..................................................................................... - 30 (一) 目的 ...................................................................................... - 30 (二) 方法 ...................................................................................... - 31 VI.

(8) (三) 結果 ...................................................................................... - 32 (四) 討論 ...................................................................................... - 38 二、 作業四..................................................................................... - 41 (一) 目的 ( 同作業三 ) ........................................................... - 41 (二) 方法 ...................................................................................... - 41 (三) 結果 ...................................................................................... - 42 (四) 討論 ...................................................................................... - 43 第四節 作業結果小結與綜合討論......................................................... - 44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48 第一節 教材編寫..................................................................................... - 48 第二節 教學方式..................................................................................... - 52 一、 二、. 黑板書寫................................................................................. - 52 課程內容................................................................................. - 52 (一)、提示重點 ............................................................................ - 53 -. (二)、鼓勵問答 ............................................................................ - 53 第六章 結論................................................................................................. - 5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貢獻............................................................................... - 54 第二節 研究局限........................................................................................... - 54 一、 研究設計................................................................................. - 54 二、 作業樣本數............................................................................. - 55 三、 樣本組成................................................................................. - 55 四、 施測環境................................................................................. - 55 第三節 未來展望........................................................................................... - 55 一、 研究對象................................................................................. - 55 (一) 增加其他地區之樣本 .......................................................... - 55 (二) 增加不同體系之大專院生 .................................................. - 56 (三) 增加不同國家認知交叉對比 .............................................. - 56 二、 研究作業................................................................................. - 56 (一) 使用多種作業 ...................................................................... - 56 (二) 作業環境 .............................................................................. - 56 三、 研究工具................................................................................. - 56 (一) 對台灣文化認知問卷 .......................................................... - 56 (二) 對自身國家文化認知問卷 .................................................. - 57 四、 研究方法................................................................................. - 57 參考文獻................................................................................................................. - 58 附錄一 文化差異造成認知差異題本-台灣人中文母語者............................... - 60 附錄二 文化差異造成認知差異題本-日本人日語母語者................................ -74 附錄三 後景圖片差異表....................................................................................... - 88 VII.

(9) 附錄四 作業圖片投影片-日本人日文母語者 ..................................................... - 95 附錄五 作業圖片投影片-台灣人中文母語者 ..................................................... - 96 -. VIII.

(10) 圖目錄 圖二-1 行為歸因 ………………………………………………………………………… - 7 圖二-2 背景焦點辨識 …………………………………………………………………… - 8 圖四-1 單一獨特幾何圖型 …………………………………………………………… - 19 圖四-2 少數獨特幾何圖型 …………………………………………………………… - 19 圖四-3 台灣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2 圖四-4 台灣女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2 圖四-5 日本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3 圖四-6 日本女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4 圖四-7 台灣單一對少數顏色筆選擇男女比較 …………………………………… - 28 圖四-8 日本單一對少數顏色筆選擇男女比較 …………………………………… - 29 -. IX.

(11) 表目錄 表四-1 幾何圖形計分法 ...................................................................................... - 20 表四-2 台灣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2 表四-3 台灣女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2 表四-4 日本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3 表四-5 日本女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 - 24 表四-6 台灣男性圖片差異點題數 ...................................................................... - 37 表四-7 台灣女性圖片差異點題數 ...................................................................... - 37 表四-8 日本男性圖片差異點題數 ...................................................................... - 38 表四-9 日本女性圖片差異點題數 ..................................................................... - 38 表四-10 台灣男性自由記憶項目數 ................................................................... - 42 表四-11 台灣女性自由記憶項目數 ................................................................... - 42 表四-12 日本男性自由記憶項目 ........................................................................ - 42 表四-13 日本女性自由記憶項目 ........................................................................ - 43 -. 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其背景與動機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開始著重認知研究,並探討文化和認知的關聯性。 Chua, Leu,&Nisbett ( 2005 ) 研究東西方因文化差異而造成認知不同,以 不同文化看待單一社會事件看法的差別,來探討和文化的關係,因此東 西文化之間的差異被凸顯了出來。這差別從幼兒時期便有跡可循,例如: 西方嬰兒已能夠獨自處於房間,母親會以玩具為目標,引導嬰兒將注意 力放在玩具上;在日本,母親大部分都是專職照顧嬰兒及家庭,所以嬰 兒與母親幾乎不分開,母親也會假想玩具像人一樣有感覺,而導引幼兒 與玩具互動,並向幼兒強調玩具的情緒,例如:娃娃丟在地上,媽媽會說 娃娃會痛……等。因此我們發現,生長於東西方文化的人,看待同一件 日常生活事件時會有不同的角度與面向,而 Nisbett 研究結果也顯示,人 類會因為文化的影響而有看法、觀念上的不同,即所謂「認知差異」 。 在認知領域上,已有許多文獻證明東西方因文化因素而有認知上的不 同,但在東方文化當中,也存在著各個東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此外, 在華語教學領域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日籍的中文學習者,不論是老師與 學生教學過程中,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皆發現台灣和日本文 化的不同,以及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衝擊。日本的和諧含蓄文化也因此 被日籍華語學習者帶到中文學習上,例如:日籍學生不太會在上課時發表 自己的看法和言論,但是在華語學習中,發表想法、對話溝通或是組織 句子是十分重要的學習過程,相較之下,課堂上的台灣學生比較能夠在 課堂上表現自己。此行為和日本大和文化有關,保持氣氛的和諧,不要 讓自己在團體中太突出,而這樣的行為是否證明日本人和台灣人因對環 境和他人感受的重視程度不一樣,而有認知上的差異?因此筆者選擇台 灣與日本作為同亞洲的兩個國家做比較。如果日本學生比起台灣學生更 重視環境背景,是否台灣教師在針對日籍學生時,需要調整教學上的內 容和著重點?如果可以多了解日本人因為文化造成的認知差異,不但可 以協助教學過程更順利,也可以增進日籍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本研 究針對日本和台灣兩個國家進行研究,在不同的文化之下,是否有認知 上的差異?進而針對華語教學提供建議。 本論文針對不同文化有不同認知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1. 日本人認為需要精細、清楚的明文規定,來維持社會和諧以避免衝 突,是否比台灣人更注意周邊背景而非主要物件? -1-.

(13) 2. 日本人重視團體以及社會氣氛,是否比台灣人更注意整體以及和諧 性? 3. 日本人會受到外在 ( 權力地位或性別 ) 而影響自身的表達內容及 方式,是否比台灣人更注意周邊背景而非主要物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Chua, Leu, & Nisbett ( 2005 ) 認為文化會影響認知,因此東西方因為 文化的不同,造成認知的差異,並提出西方人看一件事的時候,傾向關 注事件前景中的主角,而東方人則傾向關注事件的背景與內容;西方人 較東方人注意前景事件主角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動機;東方人也比西方人 注意事件主角的情緒。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東西方因為文化的不同,造 成了認知方面的差異,也就是說,東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更重視背景,並 且在互動中,也較會揣摩對方的情緒。所謂「前景」和「背景」的差異, 也有其詳細定義,在陳韻竹 ( 2008 ) 引文中提到, 「前景」和「背景」以 下列條件初步劃分,前景的部分:處於較陌生的處所、相對較小、具可 運動性、結構較為簡單、顯著度高、有較近的知覺;背景的部分則是: 較熟悉的處所、相對較大、靜止、結構較複雜、顯著度低以及較遠的知 覺。堤浪夫 ( 2002 ) 將前景與背景的性質差異整理為: 1. 強固的構造:具有完整的溝通性和規則性。 2. 物的性質:有強烈的物質性,內部充實密度高。 3. 表面色:可感覺到與其他部分相異的物體表面色彩。 前景性質 4. 浮出:較其他部分浮出,感覺在前方。 5. 輪廓線:具有作為分界線,並將周圍圍住的輪廓線。 6. 不變性:即使改變位置,作為前景的形狀性質依然不 變。 1. 等質性:擴展的壁面性、材質性等質感。 2. 無定形性:不具有各別的形狀,空虛的空間感。 背景性質 3. 後退性:凸顯前景的部分,作為背景擴展,並退向後方。 4. 色面:不具形體,有如薄膜般延展的色感。 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定義,區分出前景和後景的差別,也可從 中了解認知差異。 在文化影響認知的理論之下,東西方的差異已經有了明確的結果,但 即便是東方文化,也涵蓋了廣大的文化差異,東方文化當中,包括韓國、 日本、中國、印度、台灣、泰國……等皆各自擁有特殊文化背景。根據 Nisbett 文化會影響認知的理論,是否在這些同屬東方國家之中,也會有不 同的認知表現呢?成功大學劉宗其等人 ( 2004 ) 指出日本講究和諧,重視 人與人的關係以及背景的情調氣氛,所以客戶會因為銷售員或是主持人的 -2-.

(14) 態度而影響購買產品的慾望,台灣則屬於非人際交易,將注意力集中於折 扣價格以及促銷活動本身,較不易受銷售員或是旁邊環境的影響。黃光國 ( 2008 ) 指出台灣的語言習慣相對於日本來說較輕鬆,在日本如果不清楚 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遠近,則無法適當的使用敬語,台灣則沒有此侷限。而 黃若筑 ( 2011 ) 提到日本有「本心建前」的文化,「本心」指內心的本意 想法,說出口的話需要經過修飾,有可能和內心的想法不同,即所謂「建 前」 ,與日本人溝通必須學會「讀空氣」,比台灣人含蓄,而台灣人直爽。 她也提到社會方面,日本人講究團體氛圍,比台灣人更願意為了團體壓抑 自己的情緒,以避免不必要的紛爭,但台灣人卻容易表現出來。而其研究 針對台日婚姻是異國婚姻當中離婚率最高的組合,也正是因為上述文化差 異所造成的結果。 本研究針對日本和台灣做比較,台灣和日本擁有明顯的文化背景、政 經歷史差異,研究以作業方式測驗台灣和日本在文化差異下,是否也會有 認知上的不同。. -3-.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評述 第一節 文化與認知的關係 Norenzayan & Nisbett ( 2000 ) 研究指出西元前六世紀,西方和東方 就已經被發現有許多認知上的差異。古希臘是分析性:焦點在分類物件, 以規則、項目分類的方式解釋行為﹔古中國則是宏觀性:解釋行為或物件 時,以場域的概念囊括,認為任何物體都和此場域有關。此外,有許多 證據顯示希臘和中國在科學以及數學上都有不同的強項和弱點:希臘科 學使用分類法解釋事件、尊敬物體的本質。中國科學在技術上勝過希臘, 較務實而且具體,但是和法律以及基礎性無關。有鑑於此,學者們指出 社會上的根本差異可能來自生態以及經濟上的因素。在中國,人們參與 緊密的農業生活比歐洲多了好幾世紀,農夫必須互相合作並且和大自然 合諧共處,因此將焦點放在社會場域的整體性是可理解的。希臘建立在 山和海之間,沒有大規模的農地,人們生活靠捕魚和打獵,因此不需要 與人合作,人們居住地也較分散,個人主義的發揚更鼓勵人們朝向自己 的目標邁進,社會場域也因此可以被忽略,因此推測其心理、社會因素 進而延續至今。所以根據 Nisbett 的理論,認為文化差異會造成認知差異, Chua, Leu, & Nisbett ( 2005 ) 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個研究假設:1.西方 人看一件事的時候,傾向關注事件中的主角,而東方人則傾向關注事件 的背景,與故事的整體內容。2.西方人較東方人注意事件主角行為背後 的意圖與動機。3.東方人比西方人注意事件主角的情緒。作者以兩個作 業檢驗上述的三個研究假設。 作業一,讓美國與中國的受試者閱讀事先編寫好的日記,日記內容 為某個人的日常生活記事。受試者閱讀完日記後回答幾個問題,分別是: 1.日記中所陳述的事件是否與日記的作者 ( 以及其他人物 ) 有關,以及 其關連的程度大小。2. 日記中人物的行為是出自於其自身意圖,還是當 下的環境使然。3.日記中的人物表現出哪些情緒,以及這些情緒的強烈 程度大小。作業的結果顯示:美國人認為,日記的內容主要是和作者有 關 ( 以九點量表測量的平均程度為 7.55 ) ,與日記裡提到的其他人比較 沒有關連 ( 3.79 ) ;中國人雖然大致也這麼認為,但在他們的認知裡, 日記內容與作者的關連和與他人的關連兩者差距不大 ( 6.64/4.61 ) 。美 國人認為日記中人物的行為主要是出自於其自身的意圖 ( 以九點量表測 量的平均程度為 6.31 ) ,而非當下的環境因素使然 ( 5.64 ) ;中國人則 看法相反,認為日記中人物的行為主要是當下的環境因素使然 ( 6.11 ) , 而非出自於其自身的意圖 ( 5.50 ) 。在情緒的注意上,美國人與中國人 所注意到的情緒種類以及強度並無差別 ( 作者認為可能是測量上出現天 -4-.

(16) 花板效應所致 ) 。 作業二,目的是想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1. 語言在文化與認知的關係中,是否具有影響力? 2.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回想事件時,是否會被自身經歷、其他人相關 事件或其它短片影響? 3. 美國人和東方人在動機、情感、主角三方面上,在社會事件回想時的 表現會相同或是有差異? 作業用記憶然後自由回想的方式,測驗美國以及台灣研究生對於相 同故事的詮釋方式。由於人會選擇最自然、最習慣的方式敘述事情或陳 述一個短片,因此可從受試者寫下的故事中,觀察記錄內容,描述方式、 著重點的不同,了解受試者的關注焦點以及文化差異。測驗方式分兩種, 一為敘述測驗,讓受試者閱讀事先編寫好的簡短故事,故事內容亦是某 個主角生活中遭遇到的幾個事件。其次要求受試者以額外被規定的題目, 寫下自己所經歷過和題目相關的事件,此舉目的是為了檢測自己的記憶 是否會干擾故事的內容,後再使受試者回想最早所閱讀的故事,並以自 然的敘述方式寫下。另一種為影片測驗,先讓受試者看一段影片,為了 使受試者分心,看完影片後,讓受試者閱讀和此作業無關的短文,再讓 受試者將之前所看的影片內容寫下。統計受試者所寫的事件紀錄中,提 及動機、情感和主角三方面的有幾件,作業結果顯示: 美國人認為主角 和事件、行為的關聯程度比台灣人大 ( 平均事件數 7~8 件/影片 14 件; 台灣人平均 5 件/影片 8 件 ) 。對於故事中角色行為的敘述,美國人提到 行為背後的動機次數比台灣人高 ( 事件比例 0.2/影片 0.35;台灣人 0.13/影片 0.3 ) 。在情感方面,台灣人對角色的情緒有較多的評論 ( 比 例 0.08~0.17/影片 0.15;美國人 0.08~0.1/影片 0.07 ) 。作業目的是希 望藉由事件的描述,了解東西方人是否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對事件的看 法和推論也會有所不同,並且了解語言在其中是否會成為影響因素。 雖然台灣人用英語測驗,比使用中文測驗提到行為動機的事件比例較高 ( 英文 0.1~0.13/中文 0.07~0.1 ) 、和主角有關的事件數較多 ( 英文 4~5 件/中文 5 件 ) 以及提到情緒事件的比例也較低 ( 英文 0.08~0.17/中文 0.14~0.2 ) ,但總體而言,語言在此作業中沒有文化影響來得大。 兩個作業結果可歸納出相同的結論,西方人比東方人對同一事件關 注事件的主角較多,且覺得主角行為受動機或目標驅使的成分比環境的 影響來的大。另一方面,東方人也偏向認為事件和主角背景環境有關, 其中包含情感的成分比西方人高。此作業也發現西方人較容易被突出的 物件吸引,可輕鬆的將物件主體和環境背景分開,並且也較能不受外在 環境影響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東方人則相反,並且較能夠從環 境中察覺到改變。此作業結果也證實了文化差異比不同語言更影響認 -5-.

(17) 知。 另外,Norenzayan & Nisbett ( 2000 ) 認為東方人與美國人看待事情 的因果關係角度明顯不同。東方人認為行為是由於個人性情、其他事物 與環境的互動所造成;美國人則認為社會行為是個人個性的直接展現。 這種文化差異造成不同的歸因,普遍建立在東西方的文化精神上,西方 多分析、物件聚焦,善於依照事物的屬性分類,並用規則分析事件的因 果關係;而東方則是以整體為主,注意力放在場域、物件所屬的環境, 並且將事件歸因於物件和環境的關係上。 Miller ( 1984 ) 指出印度人傾向將他們所遇到的事情以環境或背景 因素來解釋,而美國人則以事件主角的個性解釋。Morris & Peng ( 1994 ) 發現中國報紙和住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傾向以環境和社會背景因素來解釋 殺人犯的行為;而美國報紙及美國學生較喜歡以個人性格因素來解釋罪 犯。Jones & Harris ( 1967 ) 對美國以及韓國受試者重複對同主題探討的 作業,針對同一個社會事件報導,對事件中的罪犯行為作歸因。當他們 被要求針對同議題寫文章時,兩群體的結果截然不同。美國人不受原本 報導視角的影響,可以完全以自己的看法書寫,而韓國人則大受之前新 聞視角的影響。作業結果表現:美國人對文章作者的態度取決於文章內容 的呈現,認為寫出來的就是筆者所想的,與其它環境無關,就像他們受 測時,只注意事件主角,完全不受周邊環境影響一樣;而韓國人幾乎不 認為筆者的態度即是文章所呈現的態度,認為有可能是公司或是主管有 其要求。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環境因素在東方人的歸因過程中有很重要 的影響。 因此,對於人類行為歸因的理論中,文化差異的影響是普遍被支持 的。Norenzayan ,Choi & Nisbett ( 1999 ) 的作業,詢問受試者針對與行為相 關的哲學問題,對於這些哲學文題的同意程度如何:1. 人類的行為是由 於個人的個性。2. 人們的行為主要是由於環境。3. 人們的行為主要是 由於個性以及環境的互動。作業結果:美國人以及韓國人選擇 1 的程度相 當,但是韓國人選擇 2 和 3 的比例遠遠高於美國人。文化歸因理論也包 含個性,作業測量對於個性的兩種理論的同意程度 1.完全獨立,認為行 為是個人特性、智力、人格特質的展現。2.漸進依賴,相信行為是個性 配合環境改變的結果。而在此作業中,韓國人大部分否定了完全獨立歸 因,而美國人則兩者差不多。 另外,Morris & Peng ( 1994 ) 設計文化差異造成認知歸因的作業, 讓受試者看卡通動畫,卡通內容關於某隻魚在各種不同群體的背景下游, 然後問受試者他們覺得是什麼因素影響這隻魚決定游泳的方向?如圖. -6-.

(18) 圖 2-1 Morris & Peng ( 1994 ) 行為歸因. 中國受試者傾向歸因於魚的外在因素 ( 族群 ) ;而美國受試者則傾 向魚本身的內在因素。另外 Peng&Nisbett 的相關研究,讓受試者看一張 物體掉下再彈起的物理反應示意圖,針對此示意圖,請受試說明。中國 人的解釋傾向觀察物體和中介之間的關係 ( 水,空氣 ) ,所以會把示意 圖中物體掉下再彈起的反應以空中氣流影響作為解釋的一部份﹔而美國 人則認為此行為是因為物體本身的物理作用導致。 為什麼亞洲和美國人歸因有如此差異?各領域的學者紛紛認為,東方 人傾向將場域視做整體,也較難將物件和背景分開,也就是所謂的「場 域依賴」 ,另一種即是「場域獨立」 ,兩種差別可使用「棒框作業」測試。 棒框作業即是螢幕中,出現一根棒子,棒子外圍有一個外框,棒子與外 框都可以改變角度,受試者坐在可改變角度的椅子上,面對螢幕,讓受 試者作出指令使棒子和地面垂直。Norenzayan & Nisbett ( 2001 ) 指出場 域依賴者,會受外框角度的影響而無法做出正確使棒子跟地面垂直的指 令。此作業結果顯示東方人比美國受試者有明顯的場域依賴性,更容易 受到外框角度傾斜的影響,而無法做出使棒子垂直地面的正確指令。 另一作業,Masuda & Nisbett ( 2001 ) 讓日本和美國受試者看水底, 水底有一或兩隻被當作焦點的魚以及其他物件,焦點魚比其他水中物件 大,移動也較快速,所以在整個畫面中最為明顯。讓受試者回想他們剛 剛看見了什麼時,日本以及美國受試者都能指出一些在水中的物件,但 日本受試者能夠說出更多的背景細節,以及會對焦點魚和背景的互動做 出評論。之後,再將焦點魚放在不同的背景中,更改焦點魚身上的圖案. -7-.

(19) 或是 圖 2-2 Masuda & Nisbett ( 2001 ) 背景焦點辨識. 花紋,如圖,如此發現日本受試者對焦點魚的指認能力降低,而美國受 試者則不受影響。 針對過往的研究討論,發現上述許多學者們針對東方和西方因為文 化不同,導致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結果的研究已經十分顯著,成果也十分 豐碩,但在東方文化上,取用的國家可能是日本、韓國或中國作為代表, 甚至是印度,便代表了整個東方文化,但在這幾個同屬東方文化的國家 中,是否也有其個別的差異性?根據簡單粗略的了解,不論是日本、印 度、韓國皆有各自的傳統服飾還有針對不同節慶所需要慶祝的文化儀式 禮節,這些都全然不同,並且差異甚大,如果有其差異,卻視為同一體, 取其一而做為整個「東方文化」代表,也許並不能夠忠實的反應東方文 化。. 第二節 台灣與日本的文化差異 一般所謂的文化,是無法具體呈現的,因此到底什麼是「文化」?針 對此概念,Hofstede ( 1981 ) 以此金字塔圖的理念提 出並說明 三種層次:1. 金字塔底層,代表每一個人所共同擁 individual 有的特 徵,多為生物性的,如生理性的需要 ( 吃喝 ) 、 情緒 collective 的起伏 ( 高興難過 ) 。2. 中間層則代表 集體性,有些群體相同,而有些則不同, universal 或是可畫分出類別,此就是我們所要討 論,稱之為文化層面。3. 金字塔尖端為最高層次,代表個體,每個個體 有不同的嗜好、興趣和習慣……等,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此 Hofstede 所討論的 ( collective ) 文化差異,即是屬於第二層次,並且以五 種構面介分出一百個國家文化之間有何差異,進行探討分析每個國家的文 化差異性。 -8-.

(20) 為區分出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Hofstede 的文化五構面分別為: 1. 權力距離 ( POWER DISTANCE ) :團體中如果強調長幼有序、階級分 別,那麼屬於權力距離較大的團體,反之如果強調自由、平等且所有成員 間的互動較平起平坐,便屬於權力距離較小的團體。 2. 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 (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 :「個人 主義」強調的是以自我的利益為前提,而「集體主義」則一切強調團體的 重要性,這團體如果是國家,那就是愛國主義,有人是拔一毛以利天下也 不為即是十足個人主義者。有些團體很強調集體的重要性,有些團體則較 鬆散,尊重個人的重要。 3. 不確定性規避 ( UNCERTAINTY AVOIDANCE ) :高度不確定性規避 傾向的人,會將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當作威脅,而容易高度的焦慮,無 法忍受不確定的存在,急著想讓這樣的不確定性結束或者盡量減少不確定 性的產生,所以相對需要更多細節的規定。而一個不確定性避免傾向低的 人,將不確定性當成是生活中的挑戰,也是生活當中的一項驚奇。 4. 男性主義對女性主義:指社會中「男性價值」觀占優勢的程度,即自 信、追求金錢和物質、不關心別人、重視個人生活質量,男性氣質的文化 有益於權力、控制、獲取等社會行為;其反面則是「女性價值」,有益於 個人、情感以及生活質量。 5. 長期取向對短期取向:表明一個民族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價值觀。 具有長期取向的文化社會主要面向未來,較重視對未來的考慮,對待事物 以動態的觀點去思考;重節約、節儉和儲備;做任何事均留有餘地。短期 取向的文化社會則面向過去與現在,著重眼前的利益,重傳統,負擔社會 的責任;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此時的利潤,上級對下級的考績週期較短, 要求立見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Hofstede 用此五個文化構面去測量分析一百個國家的差異,得出量化 的統計數據,可作為國家文化差異的標準參考。其中在「不確定規避」以 及「男性主義對女性主義」這兩面向,台灣與日本有顯著的不同。Hofstede 認為,人們抵抗未來不確定性的主要途徑有三種:科技、法律和宗教。人 們用科技來抵抗自然界的不確定性,用法律 ( 成文和不成文 ) 來抵抗來 自其他社會成員的不確定性,而宗教則被人們用來化解對死亡和未來的不 確定性。Hofstede 的調查發現,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在不確定性狀態的規避 傾向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族把生活中的未知、不確定性視為大敵,千方 百計加以避免,而有的民族則採取坦然接受的態度。為了衡量此面向的差 異,故提出此概念。為了測量不確定性,有了所謂「絕對規避性」一詞, 即是一個社會感受到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的威脅程度,並試圖提供更大的 規定來保障安全感,而因為不容忍偏離的觀點和行為,而建立更正式的規 則,並且相信知識為上,專家評定的權威,使用這些手段來避免這些模糊 地帶,其強弱是通過不確定性規避指數 (UAI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9-.

(21) 來測量。一個鼓勵其成員為目標邁進和為團體開啟未來的社會文化,可被 視為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高的文化;反之,那些教育其成員接受風險,學會 忍耐,接納不同行為的社會文化,可被視為不確定性規避指數低的文化。 而此指數日本為 92,台灣為 69,美國 46。Hofstede 說明此指數強的國家, 人民比較起來更忙碌,常常坐立不安,其文化對法律、規章是有很深的情 感基礎,這不利於根本性革新想法的產生,但卻可以培養人們精細、守時 的特質,因而善於將別人的創意付諸實施,使之在生活中生效;而此指數 低的國家,人們比較起來則顯得更沉靜些,隨遇而安、不容易固著,對於 生活中規則制定的嚴密度與細節並不十分要求,其文化能容忍各種各樣的 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因而有利於產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從這些 數據均可看出在所謂看似抽象的文化下,針對社會層面上具體的文化差異, 也可見日本與台灣文化上的不同。 在「男性主義對女性主義」這一項目,指數高,表示此社會以競爭、 成功、達成任務的意識來驅動,而成功的定義則被視為是該領域的專家或 贏家。相反的指數低,則表示社會較重視他人以及生活品質,遠離弱者的 態度是不被欣賞的。在此項目指數分別是,日本 95,台灣 45。日本在各 領域職場上,專家或是經理以上領導者均以男性居多,也普遍認為女性應 該留在家中照顧家裡,台灣相較下較多職場女性,並且女性在工作上不乏 優秀表現,可見台灣的兩性地位較日本平等。 目前也有許多明確的文獻針對台灣和日本在文化特色上的研究,許多 探討日本文化的文獻或書籍,針對日本文化都提到日本有同樣的文化特色。 克里斯多夫 ( 1983 ) 指出日本明顯的群體思想,思考也有別於西方的線性 而是環狀,因此提供日本群體發展進步的動力。馮瑋 ( 2004 ) 指出日本重 視主觀敘述,容易投入自己所描述的對象中去認識事物,為對方設想,自 身體驗與直觀也是和諧文化的重點。松本一男 ( 1994 ) 強調日本的集團意 識,表示統一一致及團結的重要,個人和團體的關係十分緊密並且有把話 放在心裡不明講的習慣,必須靠對方自行揣摩,在這樣的狀況下,文化理 解便是一十分重要的一環。中根千枝 ( 1994 ) 認為在日本要了解一個人, 必須從他所屬的團體或是工作單位的框架之下,才能進而開始溝通,也才 能確定所使用的語言形態或是表現態度是合適的,可見外在場域對日本人 的重要。 另外,蕭曦清在《日本風情》一書中提到日本人的情感優先理論,看 待每一件事情,先以情感為主,當真心話違背了對方的面子或傷感情時, 便以場面話來代替,在公眾場合不太可能明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自己究 竟贊成與否,有時也會以極婉轉或相反的方式包裹,而真正的涵義並非字 面意義。因此此種思維並非分析或客觀性的,波耶.拉法葉德.孟鐵 ( 1992 ) 認為日本人會如此,是因為其文化重視和諧,即是所謂的「大和文化」, - 10 -.

(22) 工作場合及團體的和諧十分重要,而為了保持場面的和諧,模稜兩可的說 話藝術也是和日本交涉的外國人所頭痛的,日本人將此當作自己的保護色, 不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而有了表面和本心的差距,又或是話只說了七 分,留下許多的空白和停留時間,以待對方自己去補足或了解,但對外國 人來說卻是一頭霧水,如此曖昧不明的行為也正是國際上包含東方與日本 人溝通易發生誤會或是文化衝擊所在,和日本接觸甚繁的台灣,也經常陷 入日本官方給予回應的迷宮裡。 在台日文化差異方面,亦有相關研究。成功大學劉宗其等人 ( 2004 ) 對台日美三國的消費習慣做比較,得出日本講究和諧,重視人際關係以及 背景氣氛,所以主持人有著守分際、必恭必敬唯恐說錯話的態度,喜歡強 調專業,和客戶保持友好關係,即是我們之前提到以專業為依歸的文化特 徵,也就是說日本人容易受到銷售員的態度而影響購買慾望或是因主持人 的表達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台灣則屬於非人際交易,相較日本來說比較不 重視這些,不容易受到環境或是銷售員態度的影響,而是聚焦於物品本身 的折扣價格以及促銷活動上,可見台灣人比日本人較重視事件主體,而日 本人則是重視整個環境和背景,因此消費習慣也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影響。 黃光國 ( 2008 ) 指出台灣的語言習慣相對於日本來說較輕鬆,在日本 溝通之前必須知道對方的身分地位或與自己的身分關係,如果不清楚對方 與自己的親疏遠近,則無法適當的使用敬語,如果使用錯誤的說話規則, 會造成溝通的困擾,而傷害禮貌與彼此的和諧,相較而言台灣則沒有此侷 限。另外,黃若筑 ( 2011 ) 指出日本有「本心建前」的文化,表示內心所 想的和說出來的話並不是一致,說出來的話也需要經過修飾。並且,和日 本人溝通必須學會「讀空氣」,意思是日本人說話不會直接說出心裡的想 法,而將心裡的相法以問句、沉默或是其它婉轉的說法表達,聽話者則必 須讀出那些沒有說出來在說話者心裡的話,才能理解對方的真正意思,而 此行為便是害怕因表現自己想法而傷害對方,可見日本人說話比台灣人含 蓄的多,而台灣人相較直爽。除此黃若筑也指出在社會方面,日本人講究 團體,比台灣更願意為了團隊壓抑自己的情緒,以避免不必要的紛爭,但 台灣人卻相對容易表現出來。國際上也因為台灣與日本同屬亞洲文化,容 易自認為比西方更了解日本,也因此會多顧慮日本友人的感受,而增加了 心理負擔,因此黃若筑研究台日婚姻的結果發現,台日的異國婚姻組合是 其它國家組合中離婚率最高,也正是因為上述的原因,但研究中指出不論 台灣或是外國人,都曾提出因為和日本人相處要不斷的察言觀色,而覺得 很辛苦。 江俞佳 ( 2012 ) 在「國際移民與政治認同-以日本之台日婚姻為例」 的研究中,訪問嫁到日本的台灣女性,是否鼓勵台灣女性嫁到日本去?因 為這些女性已經接觸過日本文化,結果八位受訪的台灣女性,均反映在日 - 11 -.

(23) 本生活適應過程極為辛苦,也對台灣女性嫁到日本的建議十分反彈,由此 可見台日文化的差異性極大。 另外,根據鍾國強 ( 2013 ) 針對台日異文化接觸之研究─以日籍學生 為例─針對在台灣的日本學生做研究並且訪問和他們接觸的台灣學生,兩 者均感受到文化差異,研究中提到在國際事務處幫忙日籍生的台灣同學提 出,因為日本民族性較偏向壓抑,所以日籍學生只有遇到真正逼不得已的 情形時,才會尋求他人的幫助,所以必須時時刻刻去適時的關心日籍學生, 並且,他們覺得相較於歐美國家的學生,日本學生反而較不易親近,甚至 是無法親近,有時候感覺有種距離感,總是太客氣了。相對的,日籍學生 則提出台灣人雖然非常的熱情,卻常常忘了人與人之間的底線,而窺伺到 別人的日常生活隱私,讓她覺得有些困擾。研究指出日籍學生不能接受台 灣人初次見面就詢問太隱私的問題,比如說工作薪水,父母親在哪邊任 職……等,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很困擾也覺得有點失禮,又或是在對話中, 當聽不清楚時,台灣人會使用「啊」這個字眼表示疑問,但這樣的行為在 日本是表示生氣的意思,使日籍學生常常會認為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惹怒台 灣的朋友,又或者有日籍學生反映,「班上同學直接在課堂上爭吵起來, 他感到非常可怕,很討厭那種尷尬的氣氛」因為日本人是比較在意大眾的 眼光以及公眾場合的氣氛,他希望台灣人在爭吵時,應該注意一下場合, 不要因為你一個人而把整場得氣氛給搞砸了。 上述可以歸納出,不論是台灣人到日本生活,或是日本人到台灣生活 均有文化衝擊上的問題,也需要時間來做文化適應,但對於日本人來說台 灣相對直接,並且也比較不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可能會直接問日本人覺 得是個人隱私的問題而使日本人感到受侵犯,因為台灣人相對日本人來說 十分直接,日本人總是會考慮到對方的情緒或顧慮也較多,而台灣人聽不 太清楚所發出的「啊?」聲音,對日本來說就是「讀空氣」中不開心的表 現,但是這個需要對方自己去揣摩,而相對直接的台灣人並不會意識到這 一點,而造成日本人的情緒困擾。並且,台灣人不避諱在公開場合吵架或 爭執,但這對日本人來說會覺得很不舒服,因為個人影響了整個環境的氣 氛,可見日本人會因為同在一個環境有他人吵架,而受到他人吵架的情緒 影響,呼應到前方的研究問題,正是因為日本人較重視環境背景,而台灣 人卻可以置身事外。並且他們重視和諧氛圍,所以會注意細節以及溝通兩 人的背景,不是適合的身分就不該問踰矩的私人問題。由此都可以呼應到 本研究的假設,即日本人相對於台灣人來說更重視環境以及周遭細節,並 且比台灣人更重視整體的和諧性。 既然如此,雖同屬亞洲圈的台灣與日本已證明有其文化差異,是否在 認知上也有相對的差異呢?故在此希望進行台日兩國因為文化不同而在 認知方面的差異研究。 - 12 -.

(24) 第三節 台灣和日本的認知差異 對於認知的基本認識,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認為:「認知涵蓋感官輸 入訊息的轉換、簡化、推敲、儲存、還原等心智處理……包含了感覺、知 覺、心像、保留、回憶、問題解決以及思考等名詞。」另外,認知心理學 家艾希克拉福特 ( Mark H. Ashcraft ) 定義為「當我們在從事知覺、回憶、 思考以及了解等行為時所進行一切心智處理以及活動的集合,包括這些心 智處理以及活動的運作……」。 認知心理學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 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功能。包括訊息和知識在大腦中 如何儲存和體現、人們如何理解語言並用語言表達思想和情感、如何理解 映像、產生意識與思惟、產生情感、轉變情感、學習新知識、推理判斷、 解決問題、製定計畫、執行計畫等等有關大腦的智慧機製運作而產生的心 理活動。 針對台灣以及日本的認知研究還沒有很多相關研究論文出現,少數有 相關認知差異的研究探討如桂田愛<台灣與日本大學生對高等教育重要 措施認知程度之研究>對於台灣和日本的教育做研究,針對高等教育台灣 和日本人的看法、了解以及重視程度有何差異,研究結果獲得:1.台灣與 日本的大學生,因國情不同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互有差異。2.不論 日本或台灣的大學生,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在大學部及研究所間的認知 有明顯的相關存在。由此可知,台灣和日本具有認知差異的存在。 針對隱喻的概念,唐存美 ( 2011 ) 研究中歸納了一些已有的定義: Lakoff & Turner ( 1989 ) 認為所謂的隱喻不是一種語言運算式,而是從一 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的映射的結果;趙豔芳 ( 2001 ) 指出只有認知了的東 西才能用語言加以表示,並引出Lakoff 與 Johnson ( 1980 ) 說明譬喻分為 三種:方位譬喻、實體譬喻;結構譬喻是使用一個建構性高的且描繪清楚 的概念,去建構另一概念,這種結構概念性的譬喻是建構在文化認知之上 的。也引用王寅 ( 2007 ) 認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現實—認 知—語言」,包含著認知學派的語義觀。從第一過程「現實—認知」可知 意義是來自於人們對客觀外界的體驗和認知,是對物質活動的內化。第二 過程「認知—語言」,指人類在有了語言之後,將自然將腦中所形成的意 義用語言符號固定下來,藉助語言符號外化為感性存在物。因此,文化對 語言的譬喻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譬喻的理解即是建構在它所產生的文化 上,不同民族也自然產生不同的文化,如唐存美 ( 2011 ) 指出漢語方面, 漢民族賦予紅色很多意義內涵,多為褒義詞,表喜氣 ( 如紅包 ) 、成功 ( 如紅人 )、女性 ( 如女紅 )等 ( 張超,2010:139 )。但是翻開英英字 典,將會發現„red‟的基本義是由「血」而來:„the color of blood‟, - 13 -.

(25) 因而在西方文化中的紅色是一個貶義相當強的詞,讓西方人聯想到的是暴 力和危險,象徵著殘暴、流血 ( 曹筱萍,2008:80 ) 。因此《紅樓夢》 的「紅樓」,在華人眼中,因文化的影響而具有「華美樓房」的聯想意涵, 紅樓裡的故事應是風花雪月,柔情纏綿,浪漫而動人:但‘the red chamber’ 或‘the red mansion’都會讓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讀者,臆想為一場噩 夢、恐怖而血腥,因而《紅樓夢》的書名,在漢英翻譯中成為一個難點。 針對台灣和日本的認知差異研究,陳訪澤和張繼文在<古典詩歌中的 實體隱喻認知對比研究>當中,對日本和台灣在詩歌中對於「心」的認知 所做的隱喻做比較,實體隱喻即根源具體可視的物體,目標「心」則是比 較抽象的事物,所以,古典詩歌中的隱喻也反映出人們認知世界的形成過 程和認知結果。此研究結果指出:本文所涉及的詩句中有關「心」的實體 隱喻和容器表現差異, 可以歸入下面的簡表。. 從簡表可以看出「心」在中日古典詩歌中所構建的隱喻意義均大多來 自實體或空間的認知取向, 這或許因為人類最初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就是 從認知實體和空間開始的緣故,但是所使用的隱喻物卻仍有其差異。在日 本把心隱喻到大自然中,通常都是屬於背景,或是自然環境,例如將自己 的心比喻為「山、河流、土地、天空」,而台灣的詩詞中出現的心隱喻, 卻相較之下傾向於前景或是物件,例如比喻為「小草、蠟燭、絲線、冰雪」 如王昌齡的詩「一片冰心在玉壺」將心比喻為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 汗青」將心比喻為鐵……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台灣和日本在認知隱喻上面 也有差異,並呼應之前假設,日本重視環境背景而台灣則較屬於前景聚焦 的論點。 綜合上述的研究,認知是對一切生活事物的心智處理,每一個人的認 知也許會因為不同的經歷、性別、個性、社經地位等有所差異,並且表現 出明顯的主觀性和獨特性,但是屬於同一個地理環境、文化圈、國家、種 族的人民,會有相似的生活習慣、社會氛圍、政治制度、歷史經驗等,因 此會集體對於某一客觀事物和觀念的認知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我們可 以說,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框架,而個體也會使用這樣的認知框 架去理解、評判或觀察異國文化,也可能因為異國文化的衝擊而改變自己 原有的認知。 由上兩個中日認知相關比較的研究,可知台日兩國不但文化有差異, 在不同領域的認知方面也有不同,更確立了對於兩國文化差異影響認知的 研究目的。 - 14 -.

(26) 第三章 研究假設及預測 第一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以鄭昭明 ( 2009 ) 認知心理學理論,針對認知的幾個重要項目 進行作業,以了解日本人和台灣人在不同文化下的認知差異。. 一. 注意機制 美國著名心理學者 James 提出「注意」是指犧牲某些事物的處理能力, 以便能有效的處理其它事物。鄭昭明 ( 2009 ) 指出圍繞在我們四周的外界 刺激和我們的感官接觸後,很快的就消失了,但邊緣器官仍能暫時的保存 這些刺激訊息到一段短暫的時間,以便中央系統能進一步分析意義。在這 段短暫的訊息保存期間,只有被注意到的訊息,才能進一步的受到中央系 統的處理,但我們在瞬間只能注意到的訊息不超過五個刺激項目,而著名 的「雞尾酒會現象」表示我們無法同時聽兩個人說話,也正式說明了人類 只能選擇性注意。 因此,在本研究當中,使受試者觀看兩張相同但只有一個地方有差異 的圖片,使其偵測出差異點所在,差異點可能出現在背景或主要人物、物 件身上,受試者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指出,所以受試者必須快速選擇注意 前景或是背景,此亦代表他看重的是前景物件或是背景環境,藉此可看出 受試著注意重點偏向背景或主要物件,也可見其認知取向。. 二. 物件辨識 人類最基本的能力,便是物件辨識,能夠對於所有的事物、文字或圖形進 行分辨和認識的能力。所以針對不同的圖形也可能判斷出屬於不同的類別, 而本研究使受試者辨識不同的幾何圖案,使其能夠針對多個圖案中辨識出 特殊性、或屬於普遍性的圖案,針對這些獨特或普遍圖案排出喜好程度, 故受試必須在表現和諧或獨立趨向之下,辨識他要選擇獨特性或是普遍性 圖案。又或面對幾枝筆時,在特殊表皮的筆、貼有圖案的筆以及其它普遍 的筆前,做出獨特性或是普遍性的選擇,進而知道受試者的和諧獨特趨 向。. 三. 記憶自由回憶 認知中的記憶自由回憶則是指,受試自由的回想之前看過的東西,並 - 15 -.

(27) 將自然記得的再透過書寫或口說表達出來。而本研究則透過一個五秒短片, 讓受試者觀看後,受試者必須立即回憶剛剛影片當中的內容包含哪些物件, 此則是測試受試者的短期記憶重點,是屬於背景或是前景,筆者預測,日 本因為較重視環境,因此能夠記得更多項物件。 運用上述的認知概念,進行作業測試,日本人相對於台灣人文化上較 重視環境氣氛和諧,那在注意機制上是否會偏向注意背景整體為主?選擇 物見上,是否會選擇普遍物件排在喜好程度大的選擇?在自由回憶測驗上, 在日本人習慣注意整體的文化下,是否也會比台灣人記得更多的項目?藉 此以了解台灣和日本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差異是 否符合假設。 日本不明講的委婉行為已有耳聞,Hofstede 提出「絕對規避指數」 ,日 本為 92,台灣為 69,表示日本對於社會感受到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的威 脅程度比台灣大,並試圖提供更細節的規定來保障安全感,而建立更正式 的規則。松本一男 ( 1994 ) 強調日本的集團意識,講求和諧和群體性;中 根千枝 ( 1994 ) 指出在日本需要從溝通對象所屬的團體或是工作單位的 框架之下,才能進而開始溝通,確定所使用的語言形態或是表現態度是適 當的,而阮美惠 ( 2002 ) 指出台灣社會從八零年代開始強調自我的主體性 以及社會的多元性。以上文獻說明日本和台灣兩者已存在的文化的差異。 依照 Richard E. Nisbett 的理論:「文化會影響認知」的前提下,日本和台灣 是否也應有認知差異?本研究即是有別於以往的東西方研究,想探討同屬 東方的日本和台灣,文化有差異嗎?如果文化有差異,是否也因此有認知 差異?故將已有討論的東西方認知研究框架轉而設置於日本和台灣身上。 針對上述 Hofstede 以及日本文化的文獻探討,本論文針對不同文化有不同 認知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1. 日本人認為需要精細、清楚的明文規定,來維持社會和諧以避免衝 突,是否比台灣人更注意周邊背景而非主要物件? 2. 日本人重視團體以及社會氣氛,是否比台灣人更注意整體以及和諧 性? 3. 日本人會受到外在 ( 權力地位或性別 ) 而影響自身的表達內容及 方式,是否比台灣人更注意周邊背景而非主要物件? 針對上述三個研究問題,筆者提出下列兩個研究假設: 1. 在獨特性與和諧性方面,日本人比台灣人更注意整體和諧性。 2. 在前景物件與後景方面,日本人比台灣人更注意後景而非前景物 件。. - 16 -.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簡述 本研究以四個作業進行測驗,讓受試者從電腦中看幾對只有一個地方 不同的圖片,讓受試者找出差異點是在背景還是前景,以偵測受試者是屬 於重視環境背景還是重視前景獨立物件,如果受試偵測出差異點都在背景 的圖片較多,表示其認知重視整體環境以及和諧性,反之即是重視獨立 性。 再讓受試者從一個幾何組圖案中,從最喜歡排序到最不喜歡,如果受 試者選擇圖案最特別的那一個當作最喜歡,計分最高。或是從五枝筆當中, 選出最喜歡的,如果受試選擇獨特圖案的筆,均表示他重視個體獨特性, 若結果相反,則表示他重視整體和諧性。 最後,讓受試看一段短片,請他看完後立刻寫出剛剛看到的所有物件, 如果受試寫的越多,表示他越重視背景環境,即其認知以整體為主,相反 則是重視前景獨立性。. 第三節 預測結果 本研究預測,因為日本人重視環境以及背景,所以在偵測差異點的作 業上,日本人偵測出差異點在背景的會比台灣人多,而台灣人則多是偵測 出差異點在前景物件上。選擇喜好圖案以及選擇筆的作業,筆者預測日本 人會選擇多數圖案作為最喜好圖案或多數顏色的筆,而台灣人則比較會選 擇獨特性圖案作為最喜歡的圖案或單一圖案的筆,以表現台灣的獨特性前 景認知模式。 在自由回憶測驗上,筆者預測日本人寫出的項目會比台灣人多,以呼應 其環境背景為主的認知。. - 17 -.

(29) 第四章 作業 第一節 綜合說明 一、 參與者 接受測驗需要 33 個台灣人以及 30 個日本人。日本 32 人中,男女各占 16 人,台灣 33 人中,男性 16 人,女性 17 人。受試者年齡在 20~30 歲之間。. 日本受試者招募來源是藉由他們來台灣短期暫留時,詢問其出生地、是否 會中文、有無來過台灣、在台灣預計停留多久,確定其受到最少的文化干 擾,地區方面選擇京都以及東京兩都市做為受試採樣地區。台灣方面則進 入大學招募受試者,以台北高雄兩地為主,以拉近、平衡受試素質。選出 的受試者均接受此研究的四個作業,四個作業均相同。. 二、 作業種類及實施順序 作業一以及作業二都是「獨特性對和諧性」作業,測試受試者在群體 當中,是否會表現出自我個別性,或以群體為考量配合。而作業三及作業 四皆屬於「知覺注意力」作業,測試受試者的注意力屬於前景或是背景。 作業順序為「作業三」圖片差異點注意作業→「作業一」幾何圖片喜好排 序作業→「作業四」短片記憶作業→「作業二」選筆喜好作業,受試施測 此四作業順序均相同。. 三、 程序設計 以作業方式來看,作業三以及作業四均需受試看著電腦螢幕作答,而 作業一以及作業二則不需要,為了減少受試長時間觀看電腦螢幕,產生視 覺疲勞、分神,並且對作業內容有了慣性選擇而影響作業結果,故將兩個 需要看電腦的作業錯開,與不用看電腦的作業穿插進行,如此讓受試眼睛 能夠放鬆並且提高作答可信度及專注力,使受試盡可能在自然、真實呈現 認知過程的情況下作答,以期達到作業結果客觀以及增加資料數據之可信 度。. 第二節 獨特性對和諧性 一、 作業一 - 18 -.

(30) (一) 目的 為了解答上述研究問題以及研究假設之對錯,針對獨特性與和 諧性偏好進行作業。所謂的「獨特性偏好」即是在整體環境中,喜 好傾向其中的特殊或是獨立差異的項目。如果受試者喜歡選擇多數 中的獨特物件,表示其為「獨特性偏好者」 。 「和諧性偏好」指的就 是在整體環境中,喜好特別傾向於普遍多數或是普遍樣式的項目, 如果受試者偏向喜歡選擇多數的物件或是普遍樣式的項目,表示其 為「和諧性偏好者」。. (二) 方法 1、 作業步驟 (1) 作業內容及工具: 依據 Kim & Markus ( 1999 ) 針對獨特性幾何圖型的設計概念, 模仿設計出 31 個抽象幾何圖案 ( 皆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菱 形組成 ) 以紙本方式呈現給受試,相較於生活物件或食衣住行題目, 幾何圖案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較不會因文化熟悉程度而表現明 顯差異,如此作業結果才能排除兩國的文化差異影響,可靠性也較 高。每個抽象圖案都是由 9 個小幾何圖案構成。在 31 個抽象圖案中, 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 15 個圖案,每個圖案都是由 8 個相同加上 1 個明顯與其他圖案不同的幾何圖案組成,這一個獨特的圖案可能 是形狀、方向或角度與其他不一樣 ( 如圖 A ) ,以圖 A 來看,其他 都是正方形,而左上角的圖案則為菱形 ( 或不同角度的正方形 ) , 此菱形則被視為「獨特性」代表。第二部分 16 個圖案,與上 15 個 圖案不同的是,每個抽象圖案,會有 2~4 個幾何圖形與其他不同 ( 如 圖B) 。. 圖四-1 單一獨特幾何圖型. 圖四-2 少數獨特幾何圖型. 圖 B 右邊的圖案,有七個圓形,而有兩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 - 19 -.

(31) 則被視為「少數偏好圖案」 ,也能測驗出受試表現是屬於獨特或是屬 於和諧性的偏好,實際施測題本可參閱附錄一。. (2) 作業方式及步驟: 先給受試題本,首頁讓受試填寫其性別、年齡、國別、主修或 是工作內容。要求受試者針對一個抽象圖案的 9 個小幾何圖案進行 喜好排序,從編號「1」代表最喜歡到編號「9」代表最不喜歡,此 測驗大概花費 15 分鐘。. (3) 統計算分方式: 原本排序「1」的圖案代表最喜歡,排序「9」的圖案代表最不 喜歡,計分時,分數則是相反計算,即排序為「1」為最喜歡的圖案 獲得九分,一直遞減,依序至排序最後「9」代表最不喜歡的圖案只 獲得一分。假設排序計分方式以表格呈現,如下: 表四-3 幾何圖形計分法. 圖案 編號 排序.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分數. 9. 8. 7. 6. 5. 4. 3. 2. 1. 施測過程中,容易產生以下疑慮:因為 1~9 分在九個圖案中不 能重複給分,但因受試者對於相同幾何圖案的喜歡程度可能是一樣 的,又被要求將全部排出喜好順序,換句話說,就算編號 3 和編號 4 的圖案一模一樣,還是必須分出喜好程度,又無法給予同樣的喜 好排序序號,仍是必須排出喜好順序。因此,在一個大抽象圖案中, 多數的小幾何圖案與少數的小幾何圖案喜好程度也是互相牽連影響, 一個最喜歡,剩下的就沒那麼喜歡,因此在計算分數時,為排除上 述問題且避免多餘,結果不將多數幾何圖案的分數列入,只計算少 數以及單一獨特的圖案分數作為結果分析。故將 15 個單一獨特圖案 的分數加總,以及另外 16 個有 2~4 個特別圖案的分數加總,得出兩 個成績,即為此項的表現分數,之後再分開進行分析討論。. (三) 結果 1、 前測 - 20 -.

(32) 前測結果,在台灣女生方面,前 15 張獨特圖型平均分數 85.14 分,後 16 張二到三種獨特圖型選擇平均分數 211.07 分,而日本女 生平均分數則分別是 47 分以及 173 分。台灣男生方面,前 15 張和 後 16 張平均分數為 67.66 分及 176.13 分,日本男生平均分數則分 別是 64 分以及 173 分。由兩者可見,台灣受試平均分據均比日本受 試高,符合研究假設,台灣人比日本人更能接受獨特性以及日本人 較重視和諧性。 根據前測經驗及受試的反映修改測驗內容,總共圖型有 31 個, 分為前 15 張一個獨特圖型,後 16 張二到三個獨特圖型,分開計算 分數。剛開始,圖型設計好後,用滑鼠手寫方式在每個圖型上面標 號,以便讓受試選擇,如圖一。而經過受試者反映,圖案上的標號 因為手寫的關係,字體不同,會影響到圖案喜好程度的選擇,因此 修正手寫標號的部分,盡量達到統一字體,減少影響選擇因素,如 圖二。 ( 圖一 ) ( 圖二 ). 2、 實際測驗 ( 1 ) . 台灣測驗結果:. - 21 -.

(33) 350. 315. 299. 300 250. 266 235. 227. 200. 209. 208 187. 184. 165. 152. 150. 179. 195. 149 126. 114. 單一獨特 少數獨特.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圖四-3 台灣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表四-1 台灣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 單 109 67 80 39 56 135 79 39 71 57 83 63 47 31 126 56 71.12 少 227 165 209 114 184 315 208 152 187 149 266 126 179 195 299 235 200.62. 台灣男性,在單一獨特圖型方面,平均分數是 71.12 分,在少 數獨特圖型方面,平均分數是 200.62 分。 300 250. 278 255 236 217 199. 196197. 200. 170. 158. 單一獨特. 133. 150. 205 187 174 162. 203 193. 116. 少數獨特.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圖四-4 台灣女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表四-2 台灣女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1 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平均. 84 83 70 70 76 69 77 76 39 112 91 59 35 71 55 66 84 71.58 - 22 -.

(34) 少 236 158 196 197 133 170 199 217 116 278 255 203 193 162 187 174 205 192.88. 單一獨特圖型方面,女性平均分數是 71.58 分,少數獨特圖型 女生平均分數是 192.88 分。所以單一獨特圖型女生比男生高 0.46 分。但在少數獨特圖形,女生比男生低 7.74 分。. ( 2 ) . 日本測驗結果: 300 234. 250. 258. 248. 215. 215 192. 191. 200. 171. 150. 133. 126. 146. 150. 160 138. 130 102. 單一獨特 少數獨特.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圖四-5 日本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表四-3 日本男性獨立對和諧圖形分數 1 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 34 77 48 89 73 99 79 46 62 96 56 68 104 82 23 25 66.31. 少 215 171 126 191 234 133 146 130 192 248 150 160 258 215 102 138 175.56. 日本男性,單一獨特圖型方面平均分數是 66.31 分,少數獨特 圖型方面,平均分數是 175.56 分。. - 2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