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園區對台灣高科技產業製造部門集中與聚集影響之實證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學園區對台灣高科技產業製造部門集中與聚集影響之實證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土木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科學園區對台灣高科技產業製造部門集中與聚集影

響之實證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Taiwan’s

High-Tech Manucturing Sectors

研 究 生:邱士豪

指導教授:黃玉霖 博士

(2)

科學園區對台灣高科技產業製造部門集中與聚集影響之實證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Taiwan’s

High-Tech Manucturing Sectors

研 究 生:邱士豪 Student:Shih-Hao Chiu

指導教授:黃玉霖 Advisor:Yu-Lin Huang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土木工程學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Civil Engineering

August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科學園區對台灣高科技產業製造部門集中與聚集影響之實證研究

研 究 生:邱士豪 指導教授:黃玉霖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摘要

科學園區的設立可視為台灣大型基礎建設之公共投資且為政府投資基礎建設的重

要策略,園區成立的過程與台灣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情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行政

院於民國 95 年提出的國家計畫-「2015 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劃」當中提

到,為使臺灣未來產業能夠長期穩健發展,其中以「營造優良投資環境」及「開創產業

發展新局」為主要目標。政府為了推行科技產業政策促進國家經濟成長,結合了科技產

業發展與產業區位概念的科學園區因此而陸續產生。

本研究係利用台灣高科技產業製造業部門的基礎資料,依據各種產業群聚的發展過

程,嘗詴整合評估台灣產業集中與聚集發展之指標,藉此了解科學園區之成立是否會影

響產業集中與聚集情形。衡量的指標包含:1.區位商數:用於衡量各區域產業專業化程

度; 2.Ellison and Glaeser Model:觀察單一產業之廠商於空間上是否有地理集中現象;

3.Getis 指標:度量區域內空間關聯的程度,進而找出空間聚集點(Hot Spot)所在區位。

茲將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1.

台灣高科技產業地理集中程度各不相同,以 EG 指標量測,僅有積體電路出現高度

集中於某鄉鎮的現象,以新竹地區為主要聚集區域。

2.

廠商規模會影響集中程度(EG 指標)大小,當有集中情形時積體電路及光電產業

以大型廠商為較重要的產業。

3.

科學園區對六大產業的空間分布影響皆有不同,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置對產業影響最

為明顯。

4.

由各地區造成集中與聚集的因素觀察,六大產業中光電及通訊產業受園區影響最為

顯著。

關鍵詞:高科技產業、產業群聚、聚集點

(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Taiwan’s

High-Tech Manucturing Sectors

Student:Shih-Hao Chiu Advisor:Yu-Lin Hua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can be foreseen as one of the largest public

construction pla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k and clustering of Taiwan- High-tech

indust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study tries to use the basic data establishment of Taiwan’s High-Tech manucturing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growing process of other industry, to evaluate concent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index of Taiwan industry,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k bought to the industry itself .The way to compute the index includes: 1.Location

Quotient : Location quotient: measure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to each regional industry. 2.

Ellison and Glaeser Model: use individual firm location choice model, and then join local

natural advantage and industry spillover these two parameters to compute the index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to discuss the appearance of industria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3.

Getis index: a measure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in the region, then find out Hot-Spot.

1.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level of Taiwan high-tech industry is different, we

prove semiconductor agglomeration in hsinchu region by EG index.

2. Tthe size of cooperation influence the level of concentr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the

large size of establishment if the semiconductor and photovoltaic are concentration.

3. The influences of the science park to the six industries are different, especially the

Hsinchu science park.

4. In the observation of each area's concentration reasons, the influence in photovoltaic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s critical.

(5)

誌謝

終於完成論文了,在交大的這兩年雖然不是段很長的時間但卻是值得一輩子回味的

日子,這些日子為了完成論文每天挑燈夜戰的在研究室苦讀,但如今的我正享受著這遲

來的喜悅。

在這兩年的求學過程中,感謝指導教授 黃玉霖博士悉心指導,使我在這些年中獲

益匪淺。更感謝口詴委員徐老師、胡老師及吳老師意見與指導,使論文的內容更加嚴謹、

充實。更要感謝博士班的文彬、成大的秉哲及永祺學長,在我研究最困難的時候給我的

意見與指導,謝謝你們。

這兩年的求學期間,感謝營管組碩士班的諸位學長姐的建議與照顧;亦感謝聖堯、

浩仰、芳如、昊志、竣鴻、士祥、彥宏、敦威、怡然、青樺、怡如、世偉、佳琪、維屏、

君瑋、帝幕等同窗好友們陪伴我渡過這多采多姿的研究所生活。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在這段日子給我的支持,使我在求學的這段日子無後顧之憂;

亦要感謝陪伴我走過人生低潮及不斷給我鼓勵的紀雲。

無論是文中提及的所有人,亦或是有所遺漏的貴人,士豪都衷心感謝大家,謝謝。

(6)

目錄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Abstrac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目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

圗目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III

表目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X

第 1 章

緒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1 研究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2 研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4 研究架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 2 章

文獻回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1 產業群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1.1 產業群聚理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1.2 產業群聚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2 科學園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1 科學園區緣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2 科學園區之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3 台灣科學園區發展與現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3 高科技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2.3.1 高科技產業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2.4 產業空間分布量化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2.4.1 集中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2.4.1.1. 吉尼係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2.4.1.2. Ellison and Glaeser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2.4.1.3.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2.4.2 聚集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 3 章

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1 集中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1.1 吉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1.2 Ellison and Glaeser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7)

3.1.2.2. Maurel and Sedillot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3.1.2.3. Un-weighted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3.1.3 EG Rati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3.1.4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3.2 聚集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3.2.1 全域空間自相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3.2.2 區域空間自相關(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3.3 Panel Data 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3.3.1 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3.3.2 隨機效果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 4 章

研究設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4.1 研究範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4.1.1 研究樣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4.1.2 研究期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4.1.3 資料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4.2 集中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4.2.1 Ellison and Glaeser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4.2.2 EG Rati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4.2.3 區位商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4.3 聚集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4.3.1 區域空間自相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4.3.2 有無科學園區之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4.3.3 成本外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4.4 Panel Data 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第 5 章

全國高科技產業分布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5.1 集中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5.1.1 EG 值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5.1.2 EG Rati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5.2 聚集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 6 章

新竹科學園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6.1 EG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6.1.1 EG 值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6.1.2 EG Rati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6.2 高科技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8)

6.3 生醫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6.4 光電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6.5 通訊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6.6 電腦週邊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6.7 精密機械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6.8 積體電路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6.9 小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第 7 章

南部科學園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7.1 EG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7.1.1 EG 值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7.1.2 EG Rati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7.2 高科技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7.3 生醫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7.4 光電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7.5 通訊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7.6 電腦週邊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7.7 精密機械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7.8 積體電路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7.9 小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第 8 章

中部科學園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8.1 EG 指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8.1.1 EG 值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8.1.2 EG Rati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8.2 高科技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8.3 生醫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8.4 光電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 8.5 通訊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 8.6 電腦週邊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8.7 精密機械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8.8 積體電路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9)

8.9 小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

第 9 章

總結與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9

9.1 總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9 9.2 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參考文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

附錄一 六大產業分類表及歷次修訂比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

(10)

圗目錄

圖 1-1、研究流程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圖 2-1 向前及向後關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圖 3-1、空間自相關正負結果示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圖 3-2、Gi 和 Gi*示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圖 5-1 民國 87 年高科技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圖 5-2 民國 87 年高科技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圖 5-3 民國 95 年高科技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圖 5-4 民國 95 年高科技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圖 5-5 民國 87 年生醫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圖 5-6 民國 87 年生醫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圖 5-7 民國 95 年生醫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圖 5-8 民國 95 年生醫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圖 5-9 民國 87 年光電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圖 5-10 民國 87 年光電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圖 5-11 民國 95 年光電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圖 5-12 民國 95 年光電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圖 5-13 民國 87 年通訊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圖 5-14 民國 87 年通訊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圖 5-15 民國 95 年通訊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圖 5-16 民國 95 年通訊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圖 5-17 民國 87 年電腦週邊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圖 5-18 民國 87 年電腦週邊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圖 5-19 民國 95 年電腦週邊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圖 5-20 民國 95 年電腦週邊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圖 5-21 民國 87 年精密機械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圖 5-22 民國 87 年精密機械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圖 5-23 民國 95 年精密機械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圖 5-24 民國 95 年精密機械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圖 5-25 民國 87 年積體電路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圖 5-26 民國 87 年積體電路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圖 5-27 民國 95 年積體電路廠商家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圖 5-28 民國 95 年積體電路員工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11)

表目錄

表 2-1 產業群聚具有的競爭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表 2-2 群聚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表 2-3 科學園區之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表 2-4 台灣科學園區發展概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表 2-5 科學園區投資獎勵優惠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表 2-6 世界各國對高科技產業的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表 5-1 全國 EG 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表 5-2 統計檢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表 5-3 大小廠商集中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表 6-1 EG 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表 6-2 大小廠商集中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表 6-3 北部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綜合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表 6-4 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表 6-5 新竹科學園區生醫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表 6-6 新竹科學園區光電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表 6-7 新竹科學園區通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表 6-8 新竹科學園區電腦週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表 6-9 新竹科學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表 6-10 新竹科學園區積體電路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表 7-1 EG 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表 7-2 大小廠商集中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表 7-3 南部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綜合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 表 7-4 南部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 表 7-4 南部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 表 7-5 南部科學園區生醫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表 7-5 南部科學園區生醫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表 7-6 南部科學園區光電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表 7-6 南部科學園區光電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表 7-7 南部科學園區通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 表 7-7 南部科學園區通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 表 7-8 南部科學園區電腦週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 表 7-8 南部科學園區電腦週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 表 7-9 南部科學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 表 7-9 南部科學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 表 7-10 南部科學園區積體電路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7 表 7-10 南部科學園區積體電路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

(12)

表 8-1 EG 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表 8-2 大小廠商集中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表 8-3 中部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綜合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 表 8-4 中部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 表 8-4 中部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 表 8-5 中部科學園區生醫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 表 8-5 中部科學園區生醫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 表 8-6 中部科學園區光電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 表 8-6 中部科學園區光電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表 8-7 中部科學園區通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 表 8-7 中部科學園區通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 表 8-8 中部科學園區電腦週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 表 8-8 中部科學園區電腦週邊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 表 8-9 中部科學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表 8-9 中部科學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 表 8-10 中部科學園區積體電路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 表 8-10 中部科學園區積體電路產業集中與聚集指標比較表(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 表 9-1 六大產業比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13)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Porter 在國家競爭優勢書中提出,產業群聚是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有助產業

整體發展、關聯性產業及服務支援網絡之結合、創造區域競爭優勢。近來國內學者探討

科學園區設置後,對廠商研發活動的影響,他認為政府設置科學園區是官方協助民間研

發活動的重要作為,若園區內具有的高科技水準、吸引人才的社區文化、學術支援體系、

產業群聚效應、低稅負環境等功能能透過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做有效的傳遞,發揮網路聚

集經濟效應及擴大外溢效果。(孫克難,1998)

科學園區的設立可視為台灣大型基礎建設之公共投資且為政府投資基礎建設的主

要策略,園區成立的過程與台灣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情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行政

院於民國 95 年提出的國家計畫-「2015 經濟發展願景計畫」,此計畫第一階段以三年

為期,並規劃了「產業發展」、「產業人力」、「金融市場」、「公共建設」、「社會

福利」等五大發展方向,其中的「產業發展」套案,以「營造優良投資環境」、「開創

產業發展新局」為主要目標,期能突破台灣產業發展瓶頸,支撐未來經濟成長,致力提

升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由以上我們可得知政府在提升產業競爭力上扮演應相當重要的角色,惟如何提出完

整的配套措施促進產業發展為政府的重要議題,但政府資源相當有限,要如何在有限的

資源下做出對的決策。藉由產業分佈情形及各地區現有的產業基礎,配合地方經濟、社

會、文化等條件,以培植適合於當地並有未來發展潛力的產業,可做為政府產業政策規

劃的重要依據。

(14)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科學園區對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的影響」,提供政府機關

產業政策、廠商選址及相關研究參考。本研究利用各種集中與聚集指標,以量化資料分

析高科技產業群聚發展的情形,再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呈現,來判斷產業在空間上集中及

聚集的範圍,以探討科學園區對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所造成的影響。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將透過以下方法及步驟,來達到上述之目的:

1.範圍確認

本研究以民國八十七年至民國九十五年為研究期間,採計行政院主計處行業標準分

類之製造業為研究標的。

2.資料蒐集與整理

蒐集產業群聚、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之基本資料及各種產業量化指標等相關文

獻,作為研究參考之依據。

3.高科技產業群聚分析

透過集中與聚集指標,利用廠商原始資料,進行高科技產業群聚之趨勢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圖 1-1 所示。

(15)

圖 1-1、研究流程圖

1.4 研究架構

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九章,各章內容敘述如下:

第 1 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及流程。

第 2 章 文獻回顧

(16)

回顧高科技產業、科學園區、產業群聚、集中指標及聚集指標相關之文獻,以了解

其意義與適用情況。

第 3 章 研究方法

詳細說明本研究之進行方法,以及分析過程。

第 4 章 研究設計

本章首先介紹本研究所選取之資料範圍,接著利用集中及聚集指標計算評估。

第 5 章 全國高科技產業分布情況

本章主要介紹高科技產業在全國集中與聚集之影響,了解各產業在台灣分布的情

況。

第 6 章 新竹科學園區

本章主要探討各產業在新竹科學園區集中與聚集之變化,以及竹科成立後對各產業

之影響,及各產業在北部地區之優勢。

第 7 章 南部科學園區

本章主要探討各產業在南部科學園區集中與聚集之變化,以及南科成立後對各產業

之影響,及各產業在南部地區之優勢。

第 8 章 中部科學園區

本章主要探討各產業在中部科學園區集中與聚集之變化,以及中科成立後對各產業

之影響,及各產業在中部地區之優勢。

第 9 章 總結與建議

本章針對本研究之結果作一總結,並提出在本研究後續可發展的研究方向,以供後

續研究學者參考。

(17)

第2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之核心為利用各項產業量化指標觀察科學園區對高科技產業的影響。主要利

用本章回顧產業群聚、科學園區及高科技產業等相關文獻,做為研究參考之依據。

2.1 產業群聚

「產業群聚」一詞是近代才出現的名詞,但其類似觀念在很早之前便被各領域學者

所提出討論。

2.1.1 產業群聚理論

經濟學者 Marshall(1890)在【經濟學原理】提出工業區(industrial district)理論,

開始注意到產業地方化(localization of industry)的現象對產業區發展的重要,導引出外

部經濟的觀念(external economics)。而產業在特定地點集中後會產生包括「專業技術市

場」、「補助性行業」和「增加新觀念的傳遞討論與改善」,後續學者 Krugman(1991)

更進一步歸納為:「勞動市場資源」「中間投入」「技術及知識外溢」。

Weber(1909)在【工業區位理論(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提出聚集經濟

(agglomeration economics),藉由共同區位(co-location)產生之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可

節省運輸成本、勞力成本 (Swann,1998; Feser&Luger,2002;邱程瑋,2002;羅浩展,2002)。

Hoover(1948)則接續 Weber 的理論,界定聚集經濟的涵義並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規模經濟(large-scale economies):廠商生產規模擴大後,生產成本及管理成本

下降所獲致的經濟效益。(2)地方化經濟(Localization economies):互相依存之小廠商

聚集於同一地點附近,帶來彈性生產及銷售上的便利。(3)都市化經濟(Urbanization

economics) :同一區位所有產業與所有廠商,因聚集使得整體經濟規模(包括人口、所

得、產出或財富)擴大所獲致效益。

Nourse(1968)延續Hoover的分類,在將聚集經濟加上運輸經濟(transportation

economies):廠商因區位彼此相鄰而獲致運輸成本的節省。

Proter(1990)結合商業組織、策略和區位等理論,提出鑽石模型及產業群聚理論

來分析產業之競爭優勢,開啟了競爭優勢與產業去研究之契機。

Krugman(1991)指出,因為投入與產出之關聯,而創造出許多空間群聚之現象,

(18)

同時亦產生了產業聚落之優勢,其說明為:1.勞動市場之匯集,使產業聚落的中心可以

提供許多具有專業技術勞工的勞動市場,故不論在勞動者尋找就業機會或是廠商僱用技

術性勞動上都比較容易,勞動市場的供需雙方均因此受益。2.專業投入(specialized

inputs),產業聚集的中心可提供產業內的廠商在生產時,具多元化及低成本的非貿易

投入;3.資訊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效果而言,相關廠商匯集於一區域,有助於產

業聚落內訊息的流通,因而促使產業聚落中各項技術與知識訊息的外溢效果相當明顯。

Krugman 從新貿易理論作為基礎,擴大了聚集經濟的現象解釋。其工業聚集模型假

設一個國家有兩個區位,有兩種生産活動(農業和製造業),在規模經濟、低運輸費用和

高製造業投入的作用下,利用數學模型分析,證明了工業集聚將導致製造業中心區位的

形成。另外,Krugman 的壟斷競爭模型在融合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也證明了

低的運輸成本、高製造業比例和規模有利於區域聚集的形成。

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1999)中提及,產業聚集的過程中,存在向心力

(centripetal force)與離心力(centrifugal force),影響聚集成長的規模。通常土地、遠

方市場和外部勞力等不可移動的要素為離心力,而向前向後關聯形成了循環的因果關

係,屬於向心力。

Krugman 以圖 2-1 來解釋向前和向後連結的循環關係:一個區域的廠商越多,商品

就越多樣化;由於廠商無法在區域間進行差別取價,均衡的製造品價格指數在此區域較

低;這導致小區域的工人慢慢移向大區域以享受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口變多了,對商品

的需求也增加;需求增加會吸引更多的廠商進入,如此形成一個循環。概括而言,向後

連結指的是廠商會傾向集中在較大的市場,而向前連結指的是市場會因為有較多廠商聚

集而變大。

(19)

圖 2-1 向前及向後關聯

資料來源:郭維邦(2007)

Anderson (1994)一群廠商為了個體效率和競爭力在其內部之間所依靠的關係。

這個關係由三個類型組成:1.買者與供應商的關係;2.競爭者與合作者的關係;3.共享資

源的關係 。

Feser&Bergman(1999)特定的廠商和產業在多樣的共同行為上被緊密的連結。如

空間區位(geographic location)、創新的起源(sources of innovation)、生產的因素和

供給者的共享等等。

2.1.2 產業群聚優勢

「產業或企業間緊密連結在一起,透過產品或資訊流通,使彼此的利益能夠互補。

群聚的成員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及競爭者,基於地理上的接近性,促進彼此的效率及專

業性。」(Porter,1990)我們可從 Porter 這句話裡了解,群聚可帶來技術的外溢效果

及可使交易成本變小,以下匯整各文獻所提及產業群聚所形成之優勢。

Doeringer & Terkla(1995)認為廠商在空間地理位置上鄰近,使企業能從較低的運

輸成本與交易成本中獲利;也容易獲得大量的熟練勞動力。而群聚同時亦能激發競爭、

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進而得以促進新産業的衍生,擴大群聚的發展;另外藉由廠商

互動,可增加創新的產生與擴散等優勢。

(20)

Nadvi(1999)的研究,群聚效應是透過集體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而表現出

來的,它呈現在三個方面:外部經濟性、聯合行動與制度背景影響。(王緝慈,2001)

其中外部經濟性包含有接近的便利性、企業新生的便利性、創新的便利性、社會資

本形成與積累的便利;而聯合行動(Joint Action)是指産業群聚中廠商間爲了某些共同

的目標而進行有意識地合作;制度背景影響指的是在各種制度的共同作用下,産業集群

中的交易費用更小、企業的合作關系更強、企業的成長性也就更好。

閻永祺(2004)則指出產業群聚的優勢可分為成本優勢創新優勢擴張優勢等三個項

目內容如表 2-1:

表 2-1 產業群聚具有的競爭優勢

優勢項目 內涵 優勢類型 成本優勢 群聚內上下游產業在地理區位上,相對產生集聚 之現象,進而形成一個高效的專業化分工系統, 使企業獲得明顯的成本優勢。 交易成本優勢 資訊成本優勢 外部經濟優勢 創新優勢 群聚內衆多同行廠商的集聚,間接巨大的區內競 爭壓力,迫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改進産品 和服務,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形成有效的競爭壓力 形成有利的創新環境 擴張優勢 群聚因本身具有上下游關聯與買賣關係,因此在 規模擴張優勢會優於單一企業。同時它可以在短 時間內形成巨大規模,拉動地區經濟快速增長。 新企業的衍生與成長 産業鏈的擴張

馮怡心(2004)將群聚效應分為成本面及互動面兩項優勢如下表 2-2 所示:

表 2-2 群聚優勢

成本面 互動面 降低運輸成本 促進廠商之間的資訊互動 降低人力成本 激發創新 降低原料成本 提昇學習效果 共享基礎設施 降低風險 降低產品的搜尋成本 共享願景

(21)

2.2 科學園區

2.2.1 科學園區緣起

科學園區的發展源自美國,世界第一個科學園區是由史丹佛大學於 1951 年設立的

史丹佛研究園區(Stanford Resarch Park),基於高科技與大學的理念結合而成,主要目的

在提升國家科技發展、增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及促進經濟繁榮等,亦即科技園區為促進

產業升級與區域發展的政策工具(施鴻志,1993),最後也成了引領世界科技風潮的「矽

谷」。

2.2.2 科學園區之定義

科學園區定義眾說紛紜,以下匯整各文獻針對科學園區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2-3

表 2-3 科學園區之定義

學者/機構 定義內容 Worthington(1982) 將智慧型工業園區大別為 1.提供廠商成長研究空間的創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 2.用來聯結大學研究實驗設備與輔助設施的科學與研究園區 (science and research park)

3.由一群從事高比例應用研究之機構群所組成之技術園區 (technology park) 4.為廠商需要高級人才之適應問題所設計的實業園區 (business park) 5.以市場導向為主之改良的工業地產(upgraded industrial estates)

Currie(1985) 科學園區(science park)是提供支援設備予新創公司及中型企

業使用、有綠地設施且可從事小規模量產的園區。 孔憲法(1996) 經由規劃開發的產業地區,其基本目的在培育、聚集重視研 究發展活動的廠商與機構,以發達高科技產業。 Luis. Sanz(2001) 一個由提供附加價值服務的特殊專業團隊所經營管理之實體 空間,而其主要宗旨在增加園區內部廠商、研發機構、以及 積極提升品質與革新的企業團體之競爭力。 國際科學園區協會(ISAP,2002) 科學園區是由一群特殊的專業人員來經營管理的組織,其主 要目標在強化結合研發與產業發展之企業組織的競爭力與創 新文化的發揚,來增加社會共同體的財富。 英國科學園區協會(UKSPA,2003) 具備以下之特性: 1.與大學、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或是研發中心有正式的交流 2.鼓勵長駐於科學園區內以知識為基礎之產業與相關組織的 形成與成長 3.具有管理的功能,並積極促進園區內產業組織間科技與商業 技術之移轉

(22)

綜合以上學者及機構對於科學園區的定義,以及國內外學者對於科學園區特性之研

究,本研究探討科學園區設置頇包含以下幾個功能:

1. 與周邊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結合強化研發能力。

2. 鼓勵園區內產業發展以知識為基礎。

3. 利用經營管理的組織促進園區內科技與商業技術之移轉。

由以上我們可了解科學園區設置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高科技廠商優良的生產環

境,並透過與周邊學術及研究機構的知識和技術交流,積極鼓勵研發創新、培育以知識

為基礎產業成長,以強化國家整體經濟與產業的競爭力。

2.2.3

台灣科學園區發展與現況

台灣的科技政策為「建設台灣成為永續發展的綠色矽島」,所謂「綠色矽島」的建

設,即是採行以「知識」為本的經濟發展策略,重新打造台灣的新競爭力,奠定台灣經

濟長期繁榮的基礎,並確保生態的永續發展,建立一個真正公帄與正義的新社會。在這

樣的政策導向下,台灣的「科學工業園區」設置之目的在引進高級科技工業及科技人才,

帶動我國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促進高科技產業生根發展,以加速我國之經濟建設。為

執行園區管理業務,辦理園區營運工作,並提供園區事業各項服務,由「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設置「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主責園區事務。台灣的經濟發展在政府以出口

為導向的經濟策略之下,台灣的貿易量逐年遞增,外匯存底也隨之攀升,1980 年起,

科技產業的興起,在政府有效的計畫性引導下,更藉由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引導產業

轉型,吸引外商的投資,並提升自身的技術及研發能力,使台灣的產業結構逐漸地朝向

技術性勞力密集的代工產業,在全球貿易的網絡中逐漸占有一席之地。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我國最早於台灣設立的第一個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包含新

竹園區、竹南園區、銅鑼園區、龍潭園區、生醫園區、三五路基地與宜蘭園區共七個園

區。民國 84 年北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將科學城發展計畫納入發展計畫中,並指

出至民國 94 年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建設計畫及科技發展區為產業建設之主體,

並透過運用科學園區成長所產生的經濟原動力,配合鄰近各學術研究機構之知識及人才

資源,引導新竹都會區成為科技發展與豐富人文資源的現代化都會區及國際科技交流門

戶。

依新竹科學城發展計畫(目標年為民國 105 年),基於成長管理構想,規劃將新竹

(23)

劃分為科技帶、生活帶及保育帶,空間上引導主要發展集中於科技帶,以創造一個居住

與工作均衡的都市生活環境,計畫目標為「建立高科技重鎮,奠定區域經濟實力,以達

成均衡國土發展,建立自給自足生活圈」。

新竹科學園區為何能成為高科技產業之群聚核心,竹科模式近年來亦有若干討論,

然竹科模式之具體形成條件仍待進一步探索;竹科模式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基本上可歸

因於科學園區提供了較佳的投資設廠環境,廠商設廠所需的所有政府行政窗口均可一次

獲得解決,亦即是「One-stop Operation」的一元化窗口服務管理模式,包括土地採出租、

五年免稅與股東抵減、進口機器設備免稅、保稅區機制、研發獎勵等,都是激勵產業投

資的誘因,加上台灣資本市場漸趨完善,具備技術實力的園區高科技公司籌資管道較為

順暢,因此吸引大批高科技業者進駐園區,更形成台灣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地。

然除了園區本身的基礎設施條件外,外在支援環境的配合亦相當重要,研究機構的

支援(清大、交大、工研院等)及生活環境提供(雙語環境、研發人才住宅及交通環境

等)均成功地奠定技術發展與海內、外人才進駐的優勢。有關竹科模式之複製,新竹科

學園區管理局前局長李界木表示:「園區最大優勢是制度,中國大陸一直以竹科模式進

行複製,硬體部分不困難,困難的是軟體的複製,一個科技聚落需要花時間形成,軟體

還包括人才與技術等。」,科學園區科技聚落的形成不是短時間硬體複製即可達到,人

才與技術的到位是最重要的關鍵。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分為台中園區、虎尾園區及后里園區,三個園區面積共計 765.41

公頃,民國 91 年 9 月奉行政院核定成立。自民國 92 年 7 月 28 日台中園區與友達光電

舉行聯合動土典禮起,開啟了包括道路、放流管、電力、自來水及水土保持等公共工程

及自建廠房同步施工、建設的執行階段。93 年開始同步營運,94 年園區營業額即達 609

億元,95 年園區營業額,更達 1785 億元,96 年達到約 3600 億,因園區開發建設、行

政效率及營運績效良好,各界爰有擴大園區面積之需求。

中部科學園區引進的產業係以光電及積體電路為主軸並結合中部地區現有的產業

為基礎,發展高科技精密機械設備產業、生物技術、通訊等產業,推動開發以奈米技術

為特色的科技聚落,形成我國高科技發展軸帶,預估民國 101 年開發完成將可帶來高達

兆元的產值,並可增加 8 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未來的發展在建構一個具有競爭力與特

色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重鎮,聯結新竹和南部科學園區和學術研究單位,形成西部科技廊

帶及具前瞻和創新技術的科學園區,逐步推動完成台灣成為「綠色矽島」的目標。

(24)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南科)範圍包括台南園區、高雄園區及高雄生物科技園

區;台南園區位於台南縣新市、善化及安定三鄉鎮之間,面積 1,038 公頃;高雄園區位

於高雄縣路竹、岡山及永安三鄉鎮之間,面積 570 公頃,高雄生物科技園區位於高雄市

楠梓區,面積約 8.4884 公頃。

行政院於 80 年 1 月 1 日「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確立了「新設科學工業園區」的

構想,並於 82 年 7 月 1 日第 2,388 次院會通過之「振興經濟方案」中,提出「增設南部

科學工業園區」。國科會於 84 年 2 月奉 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計畫

範圍即目前南科台南園區一期 400 公頃),並於 84 年 5 月核定籌設計畫,正式展開南台

灣邁向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發軔。

配合園區開發時程及廠商建廠開工需要,於 86 年 7 月 8 日籌設「台南科學工業園

區開發籌備處」,負責進行投資引進及辦理園區規劃與開發營運等相關業務,並於 92

年 1 月 25 日升格成立「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將以上各園區發展概況及分布圖,整理如表 2-4;

表 2-4 台灣科學園區發展概況

名稱 基礎資料 成立時間 產業發展目標 新竹科學 工業園區 龍潭園區 民國 93 年 六大產業-半導體、光電、精密機械、生物產業、電腦週邊及 通訊產業,六大產業總營業額中半導體佔 71%。朝成為全球研 發中心,已成為台灣「兩兆雙星」產業重鎮。 新竹園區 民國 69 年 竹南園區 民國 86 年 中部科學 工業園區 台中園區 民國 92 年 結合中部原有的產業特色之外,亦可連結新竹、台南科學園 區形成台灣西部科技走廊,奠定台灣成為綠色矽島的基礎; 而引進產業以精密機械、光電、積體電路、生物科技、通訊、 電腦周邊等六大產業為主,將可形成完整的高科技產業聚 落,促進中部地區產業轉型,朝高附加價值、高科技密集的 方向發展。 后里園區 民國 92 年 虎尾園區 民國 92 年 南部科學 工業園區 台南園區 民國 84 年 台南園區及高雄園區期望發展成光電產業聚落及建立積體電 路產業供應鍵,在高雄生物科技園區推動生技醫療器材產業 聚落。 高雄園區 民國 90 年 高雄生物 科技園區 民國 93 年

本研究整理

以較早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園區高科技產業群聚資源可分為人力資源、

土地及基礎設施資源、研發創新資源及獎勵措施,茲說明如後。

(25)

1.人力資源

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廠商擁有高等教育程度員工之比例較其他產業高,且園區內公

司除常自辦人才培訓外,群聚內的研究機構及學校亦有辦理訓練課程或從事建教合作計

畫,提供園區人才多元的進修管道;另工研院推行開放實驗計畫結合研究機構、學校資

源及產業資源,對於園區廠商的技術創新、人才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2.土地及基礎設施資源

新竹科學園區自 1980 年設立以來,政府已投入新台幣 562 億元在園區的軟硬體建

設,至 2005 年止已開發 632 公頃,另刻正開發竹南園區 141 公頃,並維持長期穩定的

水、電品質。在用水方面,目前園區每日最大用水量約需 12.6 萬噸,為因應龐大的工業

用水,經濟部水利署另已興建興建寶山第二水庫。

3.研發創新資源

國家策略性的重大資源投入對於產業群聚鏈有著關鍵性的影響,除了土地提供、基

礎設施及交通建設之外,新竹科學園區之群聚能量亦有國家高速電腦中心(NCHC)、

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DL)、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國家太空計畫室

(NSPO)、儀器科技研究中心(ITRC)與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CIC)等,對產業

的創新研發、新技術取得與移轉及專利的取得有相當大的幫助。

4.獎勵措施

為激勵科學工業園區之科學工業從事創新技術之研究發展,引進學術界力量,協助

園區廠商創新技術,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訂有「科學工業園區創新技術研究發展獎助計

畫實施要點」及「管理局研究開發關鍵零組件及產品補助要點」,可提供創新技術研究

發展及高科技關鍵性產品研發補助費,對每個獲核准之研究開發關鍵零組件及產品案,

最高可獲得申請案開發費用 50%獎助(含補助款與配合款),且沒有獎助金額上限之規

定,整理科學園區投資獎勵優惠措施如(表 2-5):

(26)

表 2-5 科學園區投資獎勵優惠措施

項次 措施 投資獎勵優惠 1 稅捐優惠 園區事業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 進口稅捐,且無頇辦理免徵、擔保、記帳及押稅手續。 園區事業以產品或勞務外銷者,其營業稅稅率為零。 園區事業可依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之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 製造業及技術服務業部分獎勵辦法,申請適用五年免稅或個人 投資抵減等租稅優惠。 2 投資人權益保障 外國投資人享有與本國投資者相同之優惠條件及權利。 外國投資人可享有園區事業100%股權,亦可尋找中華民國政府 及本地企業為其共同投資者。 外國人或海外華僑投資之盈餘、資本利得及孳息可申請匯出。 外資僑資或其合併股份超過45%之企業,政府保證從營運日起 20年內,不予徵收。 投資計畫完成1年後,外國投資人得將投資額申請1次匯出。 智慧財產權及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科學工業得經管理局核准兼營其業務相關之進出口貿易業務。 科學工業得經管理局核(備)准轉投資國內外公司,並依公司 法第13條規定辦理。 科學工業得經管理局核准設立區外分公司、工廠。 3 政府參與投資 投資人可以申請政府參與投資,出資額最高可達總資本額 49%。代表政府出資之機關有: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或其他開發 基金。 依「專利權及專門技術作為股本投資辦法」核准作股 4 低利貸款 科學工業得向交通銀行申請低利貸款,以支應購置機器設備之 價款或興建廠房設施,利率約低於一般銀行基本放款利率2%。 貸款金額以不超過購置機器設備價款之80%或總投資計畫金額 之65%。最高還款期限為10年(包括1至3年免還本金之期間)。 政府為幫助高科技產業,結合各銀行提供業者低利貸款、設立 研究發展獎助基金、創業育成中心設立及提供各項投資人權益 保障措施。業者亦可透過創業投資公司、銀行貸款、上市或上 櫃吸引大眾資金等方式籌措所需資金。 5 研究發展獎勵辦法 管理局得提供創新技術研究發展獎助金,每個獲得核准之研究 發展計畫,最高可獲得獎助金新台幣500萬元,但以不超過該 計畫所需資金之50%為限;另申請者應完成公司登記入區營運 且提具公司未來5年之研究發展整體計畫。 研究發展費用在一定額度內可扣抵所得稅。使用於研究與發展 之機器設備可免進口稅捐。捐贈研發設備可作費用列支。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本研究整理

(27)

2.3 高科技產業

2.3.1 高科技產業定義

所謂的「高科技產業」,目前尚未有一具體客觀且公認的定義或標準來加以認定。

而一般用來界定高科技產業的方式,除採列舉法直接指定產業外,有依生產的知識技術

密集度、就業的成長率及研究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強度等指標。分類的

方式可歸納為:(一)定性判斷、(二)依投入面定義、(三)依產出面定義、(四)

採列舉式定義、(五)綜合性定義等五類(郭百琪,1994)。但大體而言,可包含兩個

層面,一是投入面,一是產出面(薛琦、張祥憲,1999)。

各國對於「高科技產業」並無一客觀明確之統一標準,本研究整理有關各國對於高

科技產業之定義,見表 2-6。

表 2-6

世界各國對高科技產業的定義

地區/國家 定義/分類 美國 大致以該產業研究發展支出佔其產值比率,或僱用科學家、工程師及技術專家等技術人員佔總僱用人數比率為計算基礎。列出化工與製藥、機械(主要指電腦與辦公 室自動化)、電機與通訊、專業與科學儀器、航空及飛彈等產業。 日本 工業用機器人、積體電路、辦公室自動化、新材料工業、生物科技、資訊網路系統、電腦與光學工業及航太工業。 歐盟 依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定義高科技產業為:與電子業結合之產業、太空產業、核 能產業、專業工程、生物工程、新能源科技及海洋礦床等7種產業。 台灣 1.十大新興工業包括通訊工業、資訊工業、消費性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精密器械與自動化工業、航太工業、高級材料工業、特用化學品與製藥工業、醫療保健工業、 污染防治工業。 2.而「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所指之產業共有3C 工業、精密電子元件工業、精密機 械工業、技術服務業、高級材料工業、綠色技術工業、生醫及精化工業等8 大類, 約140 項產品。 3.科學園區引進之高科技產業皆以精密機械、光電、積體電路、生物科技、通訊及 電腦周邊等六大產業為主。 中國大陸 採列舉法,共11 項產業:1.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2.空間科學和航太技術;3.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4.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5.材料科學和新材 料技術;6.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能技術;7.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8.地球科 學和海洋工程技術;9.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10.醫藥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11 其 他在傳統產業基礎上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另為了國際比較方便之故,也採用了OECD 的分類方法,由R&D 佔銷 售額比重的標準,在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中,將航空航太製造業、計算機與辦公 設備製造業、電子與通訊設備製造業及醫藥製品製造業等4 大類產業列為高科技產 業。

資料來源:邱程瑋(2002),本研究整理

(28)

本論文採用經濟部所定義之高科技產業包含了積體電路、電腦及週邊設備、通

訊、光電、精密機械及生物技術產業等六大產業。

1. 積體電路:

包括 IC 設計、IC 製造、IC 材料、IC 構裝、測詴、製程設備、矽晶圓材料等。

2. 電腦及週邊設備:

包括電腦系統、儲存設備、輸入設備、輸出設備、網路設備、特殊軟體及相關機電

零組件等。

3. 通訊:

包括電訊系統(包括電話機、數據機、交換機)、微波系統與元件、光纖系統與元

件及衛星通訊系統。

4. 光電:

包括光電系統及元件(如 TFT 帄面顯示器、彩色顯示管、光碟機、數位式靜止畫面

照相機、接觸式影像感應器、光電半導體、光電二極體等)及光學系統元件(如儀器、

鏡片等)。

5. 精密機械:

包括自動化系統(如 CNC 工具機、工業用控制器、機器人、水刀、真空發生器、

工廠資訊自動化等)、自動化元件(如線性滑軌、伺服馬達、表面處理等)。

6. 生物技術:

疫苗詴劑、醫療器材、7-胺基頭孢素及種苗、生醫檢驗服務等。

2.4 產業空間分布量化指標

目前在產業量化指標上有許多種方法,而用詞上也沒有明確的定義,本文將各種量

化指標依照其理論分為集中指標及聚集指標兩種。

1.

集中指標定義為某產業地理集中程度或某產業在某地理分區中相對於全國該

產業就業集散程度現象。

2.

聚集指標定義為描述在特定空間中,若發生集中的現象,會對區域內的產業與

(29)

廠商產生收入增加和成本減少的現象。

2.4.1 集中指標

產業空間分布的相關研究中,最常用來

衡量某產業地理集中程度或某產業在某地理分

區中相對於全國該產業就業集散程度現象的研究。

2.4.1.1. 卲尼係數

卲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為分析產業於空間上集散分佈狀態的方法之一, 其

又稱集中係數或地方化係數,乃由羅倫茲曲線即地方化曲線(Localization Curve)導出,

最初乃是描述人口數於地方上聚集程度,但之後因漸為眾多研究所引用,而將其人口數

改以其他變項代替,故可將地方化係數用以度量某一產業於空間上分佈集中或分散的情

形,其值介於 0-1 之間,但亦有超過 1 者,係數值越大,表示該產業於空間分佈越集中

(愈不帄均),係數值越小,表示該產業之分佈越分散。

Molina and Peach (2005)使用卲尼係數為衡量工具,以墨西哥為其研究地區,以

1992、1994、1996、1998、2000 及 2002 年六年為其研究期間,探討墨西哥所得分配不

均等的情形是否係導因於城鄉差異。

許麗惠(2004)採用卲尼係數的分析台中都會區零售服務業集散分佈狀態及階層分

佈情形以驗證零售服務業之分佈狀態是否與中地理論之階層分佈狀態相符,並為產業用

地發展提供發展趨勢的建議。

2.4.1.2. Ellison and Glaeser 指標

在 Ellison & Glaeser 兩位學者的概念中,企業的區位選擇猶如一連串在地圖上擲

鏢的過程,在擲鏢的隱喻下,每個企業單元將如同一只飛鏢,彷彿等待被射向鏢靶之上

般決定其設廠區位。在此過程中由數個模型推導出最後的衡量指標,以測詴某產業地方

化的程度是否會較隨機選擇產生的集中水準為高。

Ellison and Glaeser(1997)發展一個全新的地理集中程度測詴指標,用以衡量「地方

化(location)」的程度。藉由一組廠商在空間上區位選擇,以觀察產業地方化的現象。

Maurel and Sedillot(1999)延續 Ellison and Glaeser(1997)所使用的集中指標,並

作適度的修正,目的在驗證法國產業地理空間集中現象。

(30)

陳玟君(2002)利用 EG 及聯合產業指標衡量個別及上下游產業間的地理集中程度,

並利用產業關聯表的投入產出流量作為產業間生產關係強弱的依據以進行研究。

吳秉哲(2005)利用地理集中指標辨識具有集中現象之產業,進一步辨識群聚內空

間集中的現象與了解集中現象之內涵。

EG 指標的優點在於分析產業在空間上的集中離散程度,了解地方化經濟,但其缺

點在於無法了解集中的區域所在。

2.4.1.3.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常用於衡量各區域產業專業化程度,亦可用以說明產

業於該地區的重要性。分析資料來源可使用產值、員工數、營業收入、工廠單位數等。

根據 Bergman 和 Feser(1999)表示群聚的分析方法有專家意見、區位商數、投入產

出、網絡分析及調查等,其中以區位商數最為簡便並且可以彌補其他方法的不足,又適

用在產業之中。Smith 等(2002)表示在群聚建立之初區位商數是一個較有效的衡量方法。

馮怡心(2004)採用區位商數的分析檢示紡織業是否為絲織專業區專區所在地的重

要基礎產業,研究發現就產業分析來看絲織專區的產業集中度很高,為所屬地區的目標

產業。

區位商數僅能最大的優點為操作簡單、資料取得容易及計算方便,並能夠反應地區

主要產業特性,但無法分辨群聚與否,該方法著重靜態的分析,無法瞭解產業間的互動

與關聯,頇搭配訪談或其他產業調查才有較全面性的結果產生。

2.4.2 聚集指標

在上一小節集中指標中,計算某產業地理集中程度的研究,但卻未考慮到空間的概

念,而在此節則帶入空間的概念。當研究者進行空間資料分析時,主要想了解性質相近

的事物是否在空間分佈上有聚集的現象,且並非獨立存在,於空間分佈相關研究中,檢

測空間事物的相關研究方法稱為空間自相關。許多地理現象由於受到在地域分佈上具有

連續性所影響而在空間上具有自相關,這些過程主要包括空間相互作用過程與空間擴散

過程。

Cliff etal(1973)提到「空間自相關的量度,主要是量度相鄰的空間單元(如郡或

(31)

州等空間單元)所代表的值, 若其值相像表示空間自相關存在的事實」。

Getis and Ord(1992)以美國 North Carolina 各郡為研究對象,探討嬰兒猝死症候群

發生率,應用

Global Moran’s I、General G 統計以及 Local G 統計方法,實證結果找出

該郡嬰兒猝死率發生核心,同時也以郵遞區號為空間單元,研究美國 SanDiego 住家房

價之分佈情形。

朱健銘(2000)同時採用 Moran’s I 與 Getis 統計分析方法度量 1982、1988 及 1994

年雲林水產養殖土地利用空間聚集強度,並以 Getis 統計分析度量土地利用空間聚集的

分佈,並且比較空間聚集區的空間變遷。研究結果顯示空間自相關的分析方法對於土地

利用現象及其變遷的分析,可以有效地發掘其時空特性,對於土地利用變遷的研究有極

大的助益。

林晶晶(2003)以空間自相關為研究方法,以觀察國內服務業之發展與結構變遷為

切入點,探究關鍵性知識密集服務業空間結構及其關聯產業之空間分布型態,以作為知

識密集服務業影響臺灣經濟地景之解釋。

曾文忠(2003)以雲林沿海為例,利用景觀生態分析法結合空間統計學中的「空間

自相關分析法」以顧及空間變異與空間不穩定性的存在,對土地利用變遷空間動態情形

進行探討;並運用衛星遙測與地理資訊科學技術,輔以社會經濟相關資訊以進行模式驗

證及各項空間資料之處理與分析。顯示漁塭整體利用強度逐漸往內陸遷移的狀況,並以

景觀式空間自相關找尋出目前形狀破碎而又有空間自相關性質的區塊,作為將來優先整

頓規劃的地區。

(32)

第3章 研究方法

在上一章產業分布型態量指標相關研究的回顧中提供了地理集中程度的衡量方

法,然而本研究在區位商數、卲尼係數等區域經濟研究中常見的衡量指標之外,將引用

Ellison 與 Glaeser 兩位教授在 1994 年發表的新指標進行集中程度的計算。除了產業空間

集散分布程度的觀察外,本研究亦詴圖利用空間自相關找出產業群聚可能的所在。因

此,在本章中,將介紹本研究用以衡量電子產業地理集中程度的方法,以及辨識出高科

技產業群聚的變動過程。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利用各項量化指標對於科學園區設置對台灣高科技產業之影

響,並在本章將各項產業量化指標定為集中及聚集指標兩類,供讀者對其指標有基本之

認知。

3.1 集中指標

本研究在此介紹如區位商數、卲尼係數及 EG 指標等三種方法。

3.1.1 卲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

卲尼係數係測量洛倫滋曲線(Lorez Curve,即員工人數累積百分比為橫軸,S 產業

員工人數累積百分比為縱軸之所得分配曲線)與完全均等直線間所包含之面積對完全均

等直線以下整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率,此項係數愈大,表示員工人數分配不均等的程度愈

高,反之,係數愈小,表示不均等的程度愈低。

1

(

1

)(

1

)

1 s i s i i M i i s

S

S

X

X

Gini

Industrial

【3.1】

1 1 1

1

(

)(

)

S s s s s s i i S

Location Gini

X

X

C

C

 

 

【3.2】

i l s l s i

S

S

1

: 在區域 i,S 產業員工人數累積百分比

1 i i l l

X

X

: i 區域員工人數累積百分比

s s s i s i

C

C

1

: 在產業 S, i 區域員工人數累積百分比

(33)

s s s s

X

X

1

:S 產業員工人數累積百分比

Industrial

Gini

s

(Location

Gini

s

)靠近 0,表示表示 S 產業在區域 i(表示區

域 i 在 S 產業)員工人數分布均勻

Industrial

Gini

s

(Location

Gini

s

) 靠近 1,表示 S 產業在區域 i(區域 i 在 S

產業)員工人數分布不均勻

Industrial

s

Gini

(Location

s

Gini

)的範圍為 [0,1]

3.1.2 Ellison and Glaeser 指標

在 Ellison 與 Glaeser 兩位學者的概念中,企業的區位選擇猶如一連串在地圖上擲鏢

的過程,在擲鏢的隱喻下,每個企業單元將如同一只飛鏢,彷彿等待被射向鏢靶之上般

決定其設廠區位。在此過程中由數個模型推導出最後的衡量指標,以測詴某產業地方化

的程度是否會較隨機選擇產生的集中水準為高。以下將簡述此方法的推導過程。

首先,此方法的基礎由一簡單隨機區位選擇模型開始(「隨機」隱含了此模型無任

何聚集或離散力量的影響)。接著引入兩個地方化模型:

1.

自然優勢(natural advantage)

地理空間所具備之先天條件,對於特定企業產生的吸引力量,使得此一區位擁有天

生過人的優勢,在解釋某些廠商的聚集現象時扮演重要角色(最顯著的例子即為,美國

加州良好氣候的優勢使得該地釀酒產業蓬勃發展)。在此模型中,以範圍在 0 與 1 之間

的參數

na

代表天然優勢的重要性,當

na

=0 時表示模型觀察的地區特性對於廠商獲利

完全沒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廠商的區位決策是獨立的,任一廠商選擇設廠於 i 地區

的機率為

xi

;而

na

=1 時,在廠商區位決策中地區特性較廠商特性更為重要,而具有優

良天然稟賦的地區將越受到廠商之青睞。在標靶方法中的意義是,區位選擇過程將分為

兩階段:第一階段中,先由 M 個地理區域中選定一地區,此過程將反映所有區域間比

較優勢的重要性;第二階段中,在同樣比較優勢水準下(即選定同樣地區)的所有企業單

位,將獨立地投擲飛鏢於選定的地區內,以決定其設廠區位。

2.

外溢效果(spillovers effects):

由於廠商的外部經濟效益(如:知識外溢),進而引導企業選擇設廠再同一地理空間。

數據

表 8-1 EG 及 Un-Weighted 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表 8-2  大小廠商集中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表 8-3 中部高科技產業集中與聚集綜合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
圖 1-1、研究流程圖  1.4  研究架構  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九章,各章內容敘述如下:  第 1  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及流程。  第 2  章  文獻回顧
圖 5-1  民國 87 年高科技廠商家數
圖 5-5 民國 87 年生醫廠商家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