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盛夏養生三部曲 防暑熱.防陰暑.防濕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盛夏養生三部曲 防暑熱.防陰暑.防濕邪"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文.圖中醫部 醫師 李嘉菱

小 姐 是 辦 公 室 工 作 者 , 由 於 天 氣 太 熱,經常待在冷氣房裡。後來,她發 現自己開始有了頭昏、口乾、鼻癢、咳嗽、 胸痛、四肢酸痛、下肢無力等疑似感冒的現 象。她偶爾會外出,寒熱交替使她更加不舒 服,但是為了解暑,照樣大口大口地喝西瓜 汁,下了班,也經常和朋友一起去吃冰、喝 冷飲。就這樣,她的食欲變差了,手腳總冷 冰冰的,而且很容易覺得疲倦。 夏天是農曆4-6月,歷經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6個節氣。這是 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且生機旺 盛,人體為適應炎熱的氣候而皮膚毛孔開 泄,汗液排出,藉此調節體溫。 全球暖化,在「火上加油」的夏天, 民眾該如何養生呢?汪綺石在《理虛元鑑》 提到「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 濕」,清楚點明夏天養生的基本原則是盛夏 防暑邪,長夏防濕邪,同時要保護人體的陽 氣,亦即《皇帝內經》說的「春夏養陽」。 如此看來,夏小姐顯然是夏天養生的失敗範 例。

炎炎夏日須防暑熱來襲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 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 傷津。暑邪侵入人體,腠理開,易受風寒濕 邪侵襲,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津傷而見 口渴引飲、唇乾口燥、大便乾結、尿黃短 赤、心煩悶亂等症。如果不及時補救,開泄 太過,傷津太過,超過生理的代償,元氣耗 損,就會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陽氣外 越的症狀,甚至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而致死 亡。若人體對熱的排散功能降低,可出現突 然暈倒、身熱、噁心、嘔吐、煩躁、大汗 (或無汗)、面色蒼白,重者牙關緊閉、四 肢抽搐等典型的中暑症狀。

盛夏養生三部曲

防暑熱.防陰暑.防濕邪

(2)

預防中暑的食療: 材料與煮法 作用 適應症 藿香六一飲 滑石18克用紗布包裹,將藿香12克、甘草梢3克洗淨。先將 滑石、甘草梢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後,再將藿 香放入煎煮20-30分鐘,用紗布過濾取汁。 袪暑清熱、除濕 利小便 暑病夾濕、身熱、心煩口渴、 胸悶噁心、小便短少黃赤,或 泄瀉等 綠豆薄荷飲 將綠豆100克、薄荷12克洗淨。綠豆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 升,大火煮沸轉小火至綠豆熟透,放入薄荷再煮2分鐘,用 紗布過濾取汁,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的糖。 清熱袪暑、疏風 解表、除煩止渴 暑病發熱、微惡風寒、頭痛頭 昏脹、心煩口渴等 翠衣銀花飲 將西瓜皮200克洗淨切碎,銀花9克洗淨。西瓜皮、銀花放入 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煎煮30分鐘,用紗布過濾取汁。 袪暑生津、清熱 解毒、利小便 暑病發熱、心煩口渴、目赤、 神昏、咽喉腫痛、小便短少黃 赤等 烏梅荷葉粥 先將粳米150克煮成粥,加入烏梅幾枚,把鮮荷葉1張洗淨覆 蓋於粥上,煮5分鐘,待粥涼,去荷葉。 清暑熱、袪煩渴 暑病發熱、心煩口渴、頭昏悶 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 便黃少等 ◆ 小小叮嚀: ●調味的糖不可加太多,以免助濕生痰而妨礙脾胃的消化。 ●西瓜素有『天生白虎湯』之稱,性質寒涼,胃寒及體質虛寒之人,不可多吃。若想藉西瓜利濕解暑,可用翠衣(即西瓜皮) 搭配其他清熱解暑之品。

中暑如何處理?

萬一有人中暑,應先將患者移至涼爽通風處,解開衣領,適當 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再配合穴位按壓或刮痧。若患者無法在短時間 內甦醒,需立即送醫。 1.穴位按壓:輕症可按壓曲池穴(曲肘,橫紋盡處)、合谷穴(在 手背,第1、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欲舒緩胸口不 適,可按壓內關穴(仰掌,腕橫紋上3指,當兩肌腱之間)。重 症昏迷,可用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溝上1/3處)、十宣穴(手指 末端)、百會穴(頭巔頂部與兩耳尖連線的中點),湧泉穴(在 腳底中間凹陷,足掌的前1/3處)。 2.刮痧:選擇大椎穴(正坐低頭,第7頸椎下的凹窩)、足太陽膀 胱經及督脈。刮痧具有解表袪邪、暢通氣血、改善血液循環、 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刮時需朝同一個方向刮,不可來回 刮,原則是由上而下刮,力道不可太大,最好 沾一些潤滑劑再刮,含有舒緩筋骨功效的推 拿油更適宜。每處約刮20下左右,刮出發紅 的小出血點即可。

(3)

預防陰暑的食療: 材料與煮法 作用 適應症 香薷薏仁飲 先將薏仁100克、扁豆9克 放 入 鍋 內 , 加 水1 0 0 0 毫 升,大火煮沸轉小火,待 薏仁、扁豆熟透,加入厚 朴9克、香薷6克,再煮10 分鐘。用紗布過濾取汁, 依 個 人 喜 好 加 入 適 量 的 糖。 袪暑清熱、 除濕利小便 暑熱乘涼飲冷,陽氣 為陰邪所遏,頭痛發 熱,惡寒煩躁,口渴 腹滿,吐瀉者。 ◆ 小小叮嚀: ● 香薷為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的麻黃,中暑症不可以服用,尤其是氣虛者 更屬禁忌。

別忘了還有陰暑症喔!

相對於中暑,另有所謂的「陰暑症」。清代名醫雷豐 在《時病論》中說:「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 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病 暑者,陰暑居其八九。」 到了酷暑,人們往往貪涼、露宿太過、久臥冷氣房, 或用涼水沖澡。年輕人自恃身體好,喜歡大口暢飲冰啤 酒、冰汽水或大吃冰西瓜;更怕熱者,乾脆在室外鋪上涼 席睡上一覺。如此一來,不免出現惡寒頭痛、鼻塞流涕、 口渴咽乾、四肢痠痛、發熱無汗、胸悶噁心、嘔吐腹瀉等 一系列症狀。 中醫認為「陰暑」的發病原因不只是暑邪,可兼有 寒和濕。「陰暑」不像「中暑」,中暑發病急劇,陰暑濕 邪纏綿,病程較長。陰暑多有暑濕內伏,因內有鬱火而求 救於水,熱變最速。在「冷氣病」及「冷飲病」激增的今 日,中醫經由辨證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內關穴 曲池穴 湧泉穴 百會穴 人中穴 合谷穴 大椎穴

(4)

陰暑如何治療?

1.宜輕宣透達:陰暑寒邪傷表,發散解表當 以荊芥、防風、香薷、藿香、柴胡、葛根、 薄荷、蟬蛻、僵蠶等輕宣透達為宜,慎用麻 黃、桂枝之類。 2.佐清心利小便:如竹葉、連翹、黃芩、白茅根、蘆 根、滑石之類,可解內鬱之暑,制宣透藥之溫性及兼挾 之濕,保損傷之津液。

陰暑如何預防?

1.不可吃過量的生冷瓜果、冷飲或甜膩的食物。 2.不能只顧當下舒服,乘涼時不可貪涼太過或過久,更忌席地而臥。 3.不可露宿室外,尤其是體弱者。 4.不宜長時間傍水乘涼,以免濕氣蒸騰侵入人體而生病。 5.謹防冷氣病,室內外的溫差不宜超過攝氏5度,室內溫度不低於攝氏25度,適當地讓室內外空 氣交流。 ◆ 小小叮嚀: 長時間吹冷氣者,很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空調綜合症或空調不適應症 經常四肢酸痛(血液流通不良或嗜食冰品所致)、下肢無力、頭昏 頭痛(經常進出室內、室外,溫度不平均所致),以及心跳加快、 噁心便祕、容易感冒、易患關節炎或咽喉炎,甚至失眠等。 細菌性感染疾病 空調本身因儲水和溫度適宜,成為細菌、黴菌繁殖的溫床。 易發生類似感冒的症狀,以及發熱、畏寒、胸痛、咳嗽等。 過敏性反應 冷氣機中暗藏會誘發過敏、氣喘的過敏原,導致口 乾鼻癢、咳嗽、胸痛等疑似感冒現象。冷氣溫度若調得過 低,可能導致咽喉「冷過敏」而音啞、喉癢、喉痛。

(5)

防濕邪是一定要的啦!

濕為長夏之主氣,台灣地處亞熱帶,炎熱多 雨,濕病多見於這個季節。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 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致感受濕邪而發病。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其性重 濁黏滯,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濕邪亦好傷 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所困, 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等 症狀。 中醫還認為,濕邪重濁,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 困倦,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濕性黏滯,濕邪侵犯 肌膚筋骨,常常造成骨頭酸痛,成了氣象台;內濕 則常見皮膚病變有滲出物、香港腳、下肢潰瘍、婦 女帶下等問題。 夏季高溫、低壓、高濕度,人體不易出汗,出 汗後不易蒸發,因而容易煩躁、疲倦、食欲不振。 空氣潮濕,衣服與食物容易發霉,穿著潮濕的衣服 易引發關節酸痛或感冒,吃到變質的食物則會引發 腸胃炎。

如何防濕?

1.盡量保持環境通風,不可太過潮濕,不要在室內 曬衣服。 2.家在河畔或湖邊等處的民眾,不宜長時間傍水納 涼,以免濕氣侵入致病。 3.淋雨之後,馬上換上乾的衣服和吹乾頭髮。 4.飲食宜清淡,少油膩,以溫食為主。長夏的飲食 可稍熱,不要太寒涼,少量多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七、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疫期間請隨時至衛生福利部疾病 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East Asia, New Delhi, 1999. Best Practices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六、

拾柒、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請所有參與人員配合本局訂定因應新型冠狀病

配合「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雇主聘僱移工指引:移 工工作、生活及外出管理注意事項」 (下稱移工防疫指引) , 聘僱移工人數達 30

以防帶有病毒的走私肉製品感染豬隻,對國產養豬產業產生威脅。為延續非洲豬瘟的防堵 工作,應變中心指揮官陳吉仲 15 日宣布自 10

能見度是指 正常視力 的人能夠看到和辨認出適合目標的最大距離︒...

衞生 防護中心「 預防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