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彝族的源流史詩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彝族的源流史詩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彝族的源流史詩.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老師. 林修澈教授. 研 究 生. 黃季平. 2010 年 7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感謝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生田野調查合作培訓計畫」經費補助,謹此致謝。.

(3) 中文摘要. 彝族的源流史詩 中文摘要 本文以「彝族的源流史詩」做為研究對象,透過這個研究,然後更進一步重 新省視「彝族」能否歸類為一個「民族」的民族理論上的根本概念。 一、Approche: 文獻大彙整與地圖套疊 源流史詩,內容著重在神話、英雄、族源、遷徙、祭祀等等,其內容非娛樂 性質,更因演唱的場域(年節祭祀、喪禮)而有其莊嚴性,也能得到群體的認同。 本論文選用源流史詩文本來觀察與解釋彝族,就是基於相同民族應該會有共同的 文本,產生共同的感受,包括「創世」的哲學觀、「族源」的歷史認同、「祭祀」 的宗教經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首先,從零散文獻裡整理出 108 篇的文本,並加以體系化。這種體系化,對 於目前的民族學/人類學的田野觀察,或文學史/民族史的整體敘述,都是更為宏 觀的整合。其次,本論文共繪製 21 張地圖,並歸納三種套疊形式,讓史詩文本 的呈現,多了一項「空間」的概念,製造與彝族的「語言」和「支系」相遇的「空 間」,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在空間中尋找三者關係的意義,這是前人研究上未能釐 清的概念。. sit. y. Nat. n. al. er. io. 三個物件套疊圖:分別是「彝族支系 VS 六語別 VS 創世史詩分佈圖」、「彝 族支系 VS 六語別 VS 創世史詩三大敘事系統分佈圖」、「彝族族源史詩 VS 六 語別 VS 六祖分支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北部彝語、東部彝語的作品、語言、 支系三者可以重疊,但在雲南這三者套疊後,顯得凌亂無法重疊。造成三張圖無 法套疊,支系的複雜應該是主因,反映出作品、語言的歸屬問題,而這個問題其 實就是本論文想探討的彝族究竟是「一個民族有多個支系」,還是「一個民族集 團有多個民族」?. Ch. engchi. i Un. v. 二、源流史詩的價值與意義 源流史詩包括創世史詩、族源史詩、祭祀史詩三種。它們都反映出彝族祖靈 崇拜的宗教根底,也跟民族史緊扣相連。本論文依據 108 篇的源流史詩作品,做 全面性體系化的整理。 (一)創世史詩分成三大敘事系統 本文以自創「情節板塊」的單位來分析 39 篇創世史詩文本,據此,劃分三 個具有特色的敘事的傳統:四川的勒俄特衣系統、貴州的宇宙生成變化系統、雲.

(4) 彝族的源流史詩. 南的換人種系統。在彝族的多元敘事裡,看到許多不一樣的風格與特色,對一個 民族而言,要同時具備所有的特色,誠屬困難。創世史詩的三種敘事系統,可以 推論,彝族至少可以再區分三個不同的民族。 (二)族源史詩是以家族史為中心 彝族族源史詩是建立在彝族因父子連名制度而形成的譜系基礎上,由畢摩編 纂記錄而產生的作品。整理確定的 21 篇的族源史詩,集中分佈在貴州畢節與雲 南武定。族源史詩以六祖分支故事為核心,在雲南可能受到傳播的影響,故事不 夠完整而呈現凌亂的狀況。從集中發展的角度來看,篤慕與六祖分支的故事,是 東部彝語區獨有的文本。本文以當代 7 本彝族史著作來檢驗,可以看出「篤慕與 六祖」已經脫離「傳說」而蛻變成「歷史」的一部份。 (三)祭祀長詩充分展現祖靈信仰 彝族宗教類的典籍文獻的重心是在祭經,祭經的內容以祭祀為主,祭祀長詩 即是祭經的內容。全面整理後,確定有 64 篇的祭祀長詩,其中「指路經」文本 佔多數,共有 36 篇。本文試圖從「祖靈觀」、「喪禮葬儀」、「祭祀」三個面向來 看各語別彝族之間的差異性?筆者認為,靈魂不滅的觀念是全族所共有的,返祖 意識北部彝語區最明顯,東部彝語區只有部分地方有,其他彝語區的返祖意識幾 乎沒有,但是從部分儀式內容來看,還保留返祖意識的痕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三、「彝族」傾向為由「多民族」組成的一個「民族集團」 創世史詩的三套疊地圖,證明彝族的支系與語言的關係混亂,因此作品是無 法和支系對應。其中最複雜的地區在雲南,北部彝語的四川與東部彝語的貴州, 還能產生對應的關係。. er. io. sit. y. Nat. al. v. n. 族源史詩的三套疊地圖的案例,卻是作品與支系與語言可以三者對應。檢驗 結果,可以對應的關係是在東部彝語區的諾蘇、納蘇支系的彝族,其他語別區並 沒有族源史詩作品,進而提出該支系已發展為彝族的主體支系,其家族史也成為 彝族民族史的主要依據。. Ch. engchi. i Un. 祭祀長詩則是在時間的觀念中去釐清彝族的歷史認同記憶,透過「父子連名」 與「指路經」的連結,以及祖靈信仰的宗教觀,藉由畢摩的穿針引線,彝族的支 系們似乎又可以在「宗教」的影響下,連結在一起。 源流史詩展現民族的歷史觀,足以反映及代表民族的思維,因此源流史詩可 以說是文學史與民族史交集下的結晶。因此,筆者將「源流史詩」做為檢驗「彝 族」的一種標準。經過這麼多層的討論後,證據是傾向「彝族」是「由多民族組 成的一個民族集團」而非「擁有眾多支系的一個民族」。這一個結論,可以讓我 們重新拿來檢驗現有的關於「彝族」的「民族史」與「文學史」,同時可以用來 檢驗「彝族民族識別」之後的「彝族認同」過程。.

(5) 英文摘要. Epics of Yi’s Origin. Abstract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is on the “epics of Yi’s origin.” By studying them, we may have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whether the Yi can be categorized as one “ethnos.” A. The approach: Compiling documents and putting maps together The contents of an ethnos’ epics of origin are mainly legends, heroes, ethnic origin, immigration and ancestor veneration, which are not entertaining. The occasions to chant the epics, such as seasonal worshiping and funerals, make the epics solemn. That lets a group of people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ir own epics. The thesis observes and explains Yi via its epics of origin since people of a same ethnos are supposed to have the same texts which make them feel the same. The texts include the philosophy view of “creation,”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history of one’s “ethnic origi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ancestor veneratio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First, I reorganized 108 epics out of scattered documents and systemize them. Both for ethnological or anthropologic field observations and for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of an ethnos’ history of literature or ethnohistory, the systemization is of broader consolidation. Second, the thesis produces 21 maps and puts them together in three map overlay modes. That adds the concept of “space” to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epics and creates the “space” in which Yi’s “language varieties” and “branches” can meet, letting us able to search for the meaning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 epics, language varieties, and branches – in the space. These are what the forerunners on the study haven’t given any definition for.. Ch. engchi. i Un. v. The three map overlay modes are “Yi’s branches vs six language varieties vs distribution of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Yi’s epics of creation),” “Yi’s branches vs six language varieties vs distribution of three main narrative systems of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Yi’s epics of creation),” and “Yi’s epics of ethnic origin vs six language varieties vs distribution of the branches from the six forefathers.” We can see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epics, language varieties and branches of Northern Yi and Eastern Yi match. But in Yunnan, the result of map overlay appears in a state of disarray. The main cause may be Yi’s branches in Yunnan are complicated, which underlines the belonging issues in the epics and language varieties..

(6) 彝族的源流史詩. Actually, these issues are something the thesis wants to explore to find out if Yi is “an ethnos with many branches” or “an ethnic group made up of several ethnos.” B. The values of the epics of Yi’s origin: The epics of Yi’s origi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Yi’s epics of creation),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ethnos, and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Long poetry for ancestor veneration). All of them reflect Yi’s religion based on worshiping ancestral spirits and also connect closely with the history of Yi. The thesis tries to study 108 epics of Yi’s origin systematically. (a)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Yi’s epics of cre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narrative systems. With the self-made “scenario plates” units, I analyze 39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Yi’s epics of creation) and categorize them into three narrative systems – the. 政 治 大 Lewo Teyi System in Sichuan, the System of the Birth and Changes of the Universe in 立 Guezhou, and the System of Changing Human Races in Yunnan. In Yi’s multi ‧. ‧ 國. 學. narrative systems, we can see many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 It’s very rare for an ethnos to have a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us, we can conclude that Yi can at least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ethnos.. n. al. er. io. sit. y. Nat. (b)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ethnos are centered on family histories.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ethnos which are based on Yi’s family pedigrees built on the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are recorded and edited by bimos. There are 21 well-organized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ethnos which mainly distribute in Bijie, Guezhou and Wuding, Yunnan. The core of the epics is the branching story of the six ancestries. In Yunnan, the story is not complete and also in a state of disarray. I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communication factor. In terms of centralized development, the story of Dumu and the branching of the six ancestries is exclusive in the Eastern Yi region. The thesis explores seven contemporary works on Yi’s history and finds out that “Dumu and Yi’s six forefathers” has departed from Yi’s “legendry” and transformed into part of Yi’s “history.”. Ch. engchi. i Un. v. (c)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Long poetry for ancestor veneration) sufficiently presents Yi’s beliefs of ancestral spirits. A big chunk of Yi’s ancient religious books are those for remembering the dead whose contents are mainly expressing veneration in the form of long poetry. After reorganization, there are 64 long poems for expressing veneration and most of them (36 in total) are the chi lu ching, scripture of leading the road.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7) 英文摘要.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groups of Yi’s language varieti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ancestral spirits,” “funerary and burial customs,” and “ancestor veneration.” I think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immortal soul is prevailing among the Yi.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ancestry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in the Northern Yi region and can be found in part of the Eastern Yi region. The idea is hardly found in other Yi regions but the traces of the idea are left in part of the rites there. C. Yi is more like an “ethnic group” made up of “several ethnos.” The three sets of overlaid maps of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Yi’s epics of creation) prov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Yi’s branches and language varieties are in a state of disarray, causing the epics not really match with the branches. The most complicated area is Yunn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epics and branches have some sort of correlation in Sichuan of Northern Yi and Guezhou of Eastern Yi.. 政 治 大 As for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ethnos, the three sets of overlaid maps 立 show that the epics, branches, and language varieties are related. The situation can be ‧. ‧ 國. 學. seen in Nori and Nasu groups of Eastern Yi. However, there isn’t any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ethnos in other language variety regions. Thus I assume Nori and Nasu groups have become main groups of Yi and their family histories have thus become important parts of Yi’s ethnohistory.. y. Nat. sit. Yi’s ep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Long poetry for ancestor veneration)aims to. n. al. er. io. clarify the common historical memories of the Yi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time. Via the linking of the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and the chi lu ching, based on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ancestral spirits, and with the help of bimos, Yi’s branches seem to connect togeth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Ch. engchi. i Un. v. An ethnos’ epics of origin demonstrate 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ethnos and represent the thoughts of the ethnos. Therefore, epics of origin of an ethnos can be regarded as something bred by the ethnos’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its ethnohistory. Thus, I use “epics of ethnic origin” as a criterion to explore “Yi.” Through multi analyses, it is obvious that Yi is “an ethnic group made up of several ethnos” rather than “an ethnos with many branches.” This conclusion can be used to re-examine the existing issues on Yi’s ethnohistory and its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o review the ethnic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the Yi after Yi was certified as an ethnos..

(8) 彝族的源流史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目錄. 彝族的源流史詩 目. 錄. 緒論……………………………………………………… 一、彝族的界定……………………………………………… (一)中國的民族識別………………………………… (二)誰是彝族………………………………………… 二、源流史詩的界定………………………………………… (一)南方少數民族的史詩研究……………………… (二)攸關民族生老病死發展過程的史詩…………… 三、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一)彝學的建立與發展……………………………… (二)彝族的民族認定研究…………………………… (三)彝族的源流史詩研究…………………………… 四、問題意識與方法論……………………………………… (一)問題意識的提出………………………………… (二)方法論的思考…………………………………… (三)論文與理論與田野的對話……………………….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Nat. 1 1 3 10 10 12 13 13 21 26 29 29 31 33. sit. y. 1. io. al. er. 第一章 彝族社會與源流史詩…………………………… 41. n. 第一節 彝族社會的畢摩文化…………………………………… 41 一、彝族的宗教信仰………………………………………… 41 (一)彝族原始宗教的發展歷程……………………… 41 (二)祖靈信仰是彝族宗教的核心…………………… 45 二、畢摩的發展……………………………………………… 48 (一)畢摩的源流……………………………………… 48 (二)畢摩的養成……………………………………… 49 (三)畢摩的現況……………………………………… 51 三、畢摩在彝族社會的角色與定位………………………… 52 (一)跨界的溝通者…………………………………… 52 (二)儀式與經書的掌握者…………………………… 53 第二節 畢摩創造的古籍文獻…………………………………… 56 一、古籍文獻的發展………………………………………… 56 (一)起源與界定……………………………………… 56 (二)收藏與傳承……………………………………… 58. Ch. engchi. I. i Un. v.

(10) 彝族的源流史詩. (三)翻譯與出版……………………………………… 二、古籍文獻的分類………………………………………… (一)傳統的分類法…………………………………… (二)體系性的分類法………………………………… 三、古籍文獻對彝族社會的貢獻…………………………… (一)語言文字的保留………………………………… (二)產生豐富的書面文學…………………………… 第三節 彝族文學裡的源流史詩………………………………… 一、孕育於彝族社會的文學………………………………… (一)彝族的口傳文學與書面文學…………………… (二)介於口傳文學與書面文學的「經籍文學」……… 二、彝族文學所見的史詩文本……………………………… (一)史詩的文本形式………………………………… (二)源於口頭的彝族史詩經籍本…………………… (三)以傳統為導向的彝族史詩文本………………… 三、攸關民族傳承的源流史詩……………………………… (一)從說唱文本到閱讀文本………………………… (二)透過源流史詩認識彝族………………………….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59 62 62 64 66 66 69 71 72 72 76 78 78 82 84 86 86 89. ‧. 第二章 創世史詩的多元敘事…………………………… 91.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創世史詩的作品………………………………………… 一、創世史詩流傳的環境…………………………………… (一)從遠古神話到創世史詩………………………… (二)傳唱者的創編(compose)……………………… 二、創世史詩的名單………………………………………… (一)39 篇創世史詩………………………………… (二)作品的歸納與分析……………………………… 第二節 作品的結構分析………………………………………… 一、創世史詩的結構………………………………………… (一)母題與情節板塊………………………………… (二)情節板塊構成的的故事範型(story-pattem)…… 二、彝族創世史詩的 25 個情節板塊……………………… (一)情節板塊的歸納………………………………… (二)39 篇作品與情節板塊的對應………………… 第三節 創世史詩的多元呈現與意義…………………………… 一、彝族創世史詩的三個故事範型………………………… (一)宇宙起源的創世過程…………………………… (二)人類起源與災難出現……………………………. Ch. engchi. II. i Un. v. 91 91 91 94 99 99 103 108 108 108 110 112 113 116 119 119 119 121.

(11) 目錄. (三)民族智慧的百科全書…………………………… 二、史詩呈現出多元的系統………………………………… (一)勒俄特依系統…………………………………… (二)宇宙生成變化系統……………………………… (三)換人種系統………………………………………. 126 127 128 133 136. 第三章 族源史詩的敘譜詠史…………………………… 141 第一節 族源史詩的作品………………………………………… 一、彝族的民族族源與「篤慕與六祖分支」說……………… (一)民族族源的討論………………………………… (二) 「篤慕與六祖分支」說的傳播…………………… 二、族源史詩的名單………………………………………… (一)21 篇族源史詩………………………………… (二)作品的歸納與分析……………………………… 第二節 族源史詩作品的分析…………………………………… 一、族源史詩的敘事特色…………………………………… (一)系譜類型:父子連名的家族譜彙編…………… (二)詠史類型:以「家族史」發展為基礎…………… (三)系譜+詠史類型………………………………… 二、兩部「大部頭」作品的分析……………………………… (一) 《西南彝志》與《彝族源流》的整理出版………… (二) 《西南彝志》與《彝族源流》的比較分析………… 第三節 盤根敘譜與六祖分支…………………………………… 一、族源史詩文本的呈現…………………………………… (一)父子連名的系譜文本…………………………… (二)篤慕與六祖分支的史詩文本分析……………… 二、六祖分支在彝族史的位置……………………………… (一)當代彝族史的著作……………………………… (二)族源史詩發揮的功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41 141 141 143 145 145 146 149 150 151 153 155 156 157 159 165 165 165 168 171 171 175. 第四章 祭祀長詩的返本歸祖…………………………… 179 第一節 祭祀長詩的作品………………………………………… 一、數量龐大的祭祀長詩…………………………………… (一)各家分類的整合………………………………… (二)祭經是祭祀長詩作品的核心…………………… 二、祭祀長詩的名單………………………………………… (一)64 篇祭祀長詩………………………………… (二)作品的歸納與分析……………………………… III. 179 179 179 182 184 184 187.

(12) 彝族的源流史詩. 第二節 作祭與超度的作品分析……………………………… 一、作祭的祭祀長詩………………………………………… (一)自然崇拜的祭祀與儀式………………………… (二)以社祭為主的祀神詩…………………………… (三)以送祖為主的祭祖詩…………………………… 二、超度的祭祀長詩………………………………………… (一)喪禮葬俗的祭祀與儀式………………………… (二)死亡後的送靈詩………………………………… (三)在生死游移的招魂詩…………………………… 第三節 指路經系列的送魂曲………………………………… 一、畢摩與「指路經」………………………………………… (一)畢摩在喪禮葬俗的角色………………………… (二)「指路儀式經」………………………………… 二、 《指路經》的文本分析…………………………………… (一) 《指路經》的版本………………………………… (二) 《指路經》的分析………………………………… 三、 《指路經》的遷徙路線…………………………………… (一)遷徙路線的討論………………………………… (二)中途站與祖源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191 191 191 197 202 207 207 213 218 220 220 220 223 226 226 228 232 232 235. 第五章 彝族源流史詩的意義…………………………… 239.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一節 源流史詩的整體樣貌………………………………… 一、108 篇源流史詩………………………………………… 二、作品的歸納與分析……………………………………… 第二節 創世史詩的民族學意義……………………………… 一個民族對應多部創世史詩……………………………… (一)中國對彝語的分類……………………………… (二)中國對彝族支系的分類………………………… 二、三個套疊:語言 VS 支系 VS 創世史詩…………………… (一)兩個套疊三種組合的比較……………………… (二)三個套疊的樣貌與意義………………………… 第三節 族源史詩與彝族民族史………………………………… 一、族源史詩、六語別、六祖分支的檢證…………………… (一)族源史詩中六祖遷徙的地點…………………… (二)三個套疊的樣貌與意義………………………… 二、彝族民族史的建構……………………………………… (一)系譜連結的歷史………………………………… (二)家族史成為民族史………………………………. Ch. engchi. IV. i Un. v. 239 239 243 247 247 248 251 254 254 259 262 262 262 267 269 269 271.

(13) 目錄. 第四節 祭祀長詩與彝族的返本意識………………………… 一、彝族人的時間觀………………………………………… (一)時間的理論研究………………………………… (二)彝族人時間的四個階段………………………… 二、彝族的返本意識…………………………………………. 結論……………………………………………………… 一、對源流史詩研究過程的闡述…………………………… (一)108 篇作品的整理耙梳………………………… (二)利用地圖來解釋源流史詩……………………… 二、源流史詩的價值與意義………………………………… (一)創世史詩分成三大敘事系統…………………… (二)族源史詩是以家族史為中心…………………… (三)祭祀長詩充分展現祖靈信仰…………………… 三、 「彝族」傾向為由「多民族」組成的一個「民族集團」……. 立. 政 治 大. 274 274 274 278 282 285 285 285 287 288 289 292 294 297 299. 附錄一 附錄二. 317 321. ‧ 國. 學. 參考文獻…………………………………………………. ‧. 彝族源流史詩 108 篇作品名單………………………… 彝族源流史詩 108 篇作品內容一覽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Un. v.

(14) 彝族的源流史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15) 圖目錄. 彝族的源流史詩 圖目錄. 緒論 圖 0-1 四省區彝族分佈圖…………………………………………. 37. 第一章 彝族社會與源流史詩 圖 1-1 彝族文獻分佈地圖…………………………………………. 政 治 大 圖 2-1 彝族創世史詩 39 篇作品分佈圖…………………………… 立. 69. 第二章 創世史詩的多元敘事. ‧ 國. 學. 第三章 族源史詩的敘譜詠史. 107. 圖 3-1 彝族族源史詩 21 篇作品分佈圖…………………………… 148. 彝族祭祀長詩 64 篇作品分佈圖…………………………… 彝族《指路經》36 篇作品分佈圖………………………… 雲南彌勒縣《指路經》路線圖……………………………… 雲南雙柏縣《指路經》路線圖……………………………… 雲南羅平縣《指路經》路線圖……………………………….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 第四章 祭祀長詩的返本歸祖. Ch. engchi. i Un. v. 190 228 233 234 235. 第五章 彝族源流史詩的意義. 247 圖 5-2 彝族六語別分佈圖………………………………………… 251 圖 5-3 彝族支系分佈圖…………………………………………… 253 圖 5-4 彝族六語別 VS 創世史詩分佈圖…………………………… 255 圖 5-5 彝族支系 VS 彝族創世史詩分佈圖………………………… 255 圖 5-6 彝族支系 VS 彝族六語別分佈圖…………………………… 257 圖 5-7 彝族支系 VS 六語別 VS 創世史詩分佈圖………………… 260 圖 5-8 彝族支系 VS 六語別 VS 創世史詩三大敘事系統分佈圖… 261 圖 5-9 彝族六祖分支第一次遷徙分佈圖………………………… 263 圖 5-10 彝族六祖分支第二次遷徙分佈圖……………………… 266 圖 5-11 彝族六語別 VS 六祖分支分佈圖………………………… 267 圖 5-1 彝族源流史詩 108 篇作品分佈圖…………………………. i.

(16) 彝族的源流史詩. 圖 5-12 圖 5-13 圖 5-14 圖 5-15. 彝族族源史詩 VS 六語別 VS 六祖分支分佈圖…………… 彝族族源史詩 VS 六祖布默支系 分佈圖………………… 彝族人時間的 4 個階段…………………………………… 彝族的時間觀念…………………………………………. 結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Un. v. 268 268 278 282.

(17) 表目錄. 彝族的源流史詩 表目錄 緒論 表 0-1 表 0-2 表 0-3 表 0-4 表 0-5 表 0-6 表 0-7 表 0-8. 雲南彝族支系自稱他稱表……………………………… 美國 ethnologue 漢藏語系語言分類表………………… Loloish (34)分類表…………………………………… 彝語系列分類表………………………………………… 中國與美國語言譜系的差異…………………………… 源流史詩期刊主題篇數表……………………………… 2005 年彝族聚居區田野參訪時間表…………………… 2007 年四川涼山彝族語言學習時間表………………….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章 彝族社會與源流史詩. 彝文古籍文獻傳統分類………………………………… 兩家有系統的彝文古籍文獻分類比較…………………. 表 1-3 表 1-4 表 1-5 表 1-6 表 1-7. 各語別的古籍文獻……………………………………… 世界各地收藏之彝文古籍文獻………………………… 彝族文學表……………………………………………… 彝族經籍文學作品表…………………………………… 彝族史詩文本形式比較表………………………………. er. io. sit. y. Nat. al. n. 第二章. ‧. 表 1-1 表 1-2. i n C U hengchi 創世史詩的多元敘事. v. 表 2-1 梅葛類型………………………………………………… 表 2-2 《梅葛》與《蜻蛉梅葛》書目比較……………………… 表 2-3 彝族創世史詩 39 篇漢譯本作品………………………… 表 2-4 彝族創世史詩語言文獻類型表………………………… 表 2-5 彝族創世史詩文本出版/採集地………………………… 表 2-6 彝族創世史詩文本形式類型表………………………… 表 2-7 彝族創世史詩主題類型表……………………………… 表 2-8 西南創世史詩母題、情節板塊、故事範型表…………… 表 2-9 彝族創世史詩 23 個情節板塊…………………………… 表 2-10 39 篇創世史詩與 23 個情節板塊排列表………………… 表 2-11 核心板塊與非核心板塊表……………………………… 表 2-12 12 個核心板塊與 12 篇創世史詩作品表………………… iii. 4 5 8 9 10 26 37 38. 63 65 67 70 74 77 87. 96 97 102 104 104 105 106 111 113 116 117 118.

(18) 彝族的源流史詩. 表 2-13《勒俄特依》的 5 種版本…………………………………… 129 表 2-14 《勒俄特依》5 種版本的情節板塊………………………… 131 表 2-15 雲南彝族創世史詩換人種類型表……………………… 138. 三章 族源史詩的敘譜詠史 表 3-1 彝族族源的各家說法…………………………………… 表 3-2 彝族六祖分支…………………………………………… 表 3-3 篤慕的各種異名………………………………………… 表 3-4 彝族族源史詩 21 篇漢譯本作品………………………… 表 3-5 彝族族源史詩語言文獻類型表………………………… 表 3-6 彝族族源史詩文本採集地……………………………… 表 3-7 彝族族源史詩文本形式類型表………………………… 表 3-8 彝族族源史詩主題類型表……………………………… 表 3-9 《西南彝志》與《彝族源流》比較表……………………… 表 3-10 六祖分支的三大主題…………………………………… 表 3-11 與六祖分支相關的有洪水情節板塊的族源史詩……… 表 3-12 篤慕與六祖分支在當代彝族史著作中的份量…………. 立. 政 治 大. 學. ‧ 國. 141 143 144 145 146 147 147 148 160 168 171 173. 第四章 祭祀長詩的返本歸祖. ‧. 各家分類整合的祭祀長詩……………………………… 祭祀長詩(祭經)的作品分類及分佈地………………… 彝族祭祀長詩 64 篇漢譯本作品………………………… 彝族祭祀長詩語言文獻類型表………………………… 彝族祭祀長詩文本出版/採集地………………………… 彝族祭祀長詩文本形式類型表………………………… 彝族祭祀長詩主題類型表……………………………… 各語別對天的崇拜……………………………………… 各語別對地的崇拜……………………………………… 各語別對日月星辰的崇拜……………………………… 各語別對山的崇拜……………………………………… 各語別對水的崇拜………………………………………. 各語別對火的崇拜………………………………………. 各語別對石的崇拜……………………………………… 各語別對樹的崇拜……………………………………… 各語別對社神的崇拜…………………………………… 各語別對靈物的崇拜…………………………………… 各語別自然崇拜項目分析表…………………………… 各語別喪禮葬俗分析表………………………………….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表 4-17 表 4-18 表 4-19. Ch. engchi. iv. i Un. v. 181 183 184 187 188 188 189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5 196 196 208.

(19) 表目錄. 表 4-20 各地喪禮葬俗的儀式…………………………………… 223 表 4-21 彝語分佈地與 36 篇《指路經》作品……………………… 227 表 4-22 《指路經》的中途站……………………………………… 236. 第五章 彝族源流史詩的意義 表 5-1 彝族源流史詩 108 篇作品名單(按語言文獻分類排列)… 表 5-2 彝族源流史詩語言文獻類型表…………………………… 表 5-3 彝族源流史詩文本出版/採集地………………………… 表 5-4 彝族源流史詩文本形式類型表…………………………… 表 5-5 彝族源流史詩主題類型表………………………………… 表 5-6 彝語方言土語分佈表……………………………………… 表 5-7 彝族 19 個支系自稱他稱分佈表…………………………… 表 5-8 彝族自稱三大體系對應 19 支系…………………………… 表 5-9 超過 2 個支系以上的出版/採集地及其創世史詩作品表… 表 5-10 彝族六語別出現的彝族支系…………………………… 表 5-11 彝族六祖分支的遷徙地點……………………………… 表 5-12 《中國彝族通史綱要》內容的觀點………………………. 立.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結論. 政 治 大. Ch. engchi. v. i Un. v. 239 243 244 245 246 249 251 254 256 258 265 273.

(20) 彝族的源流史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21) 緒論. 緒論 「彝族」自 1950 年代「民族」確定以來的現況,依官定說法,是「一個語言 複雜而支系繁多的民族」。可是學術界也提出「彝族」可能是「一個集合許多民 族而成的民族集團」的論點。 彝族的源流史詩,在量方面,篇數很多,在質方面,從宗教、社會、文學等 領域來看,都有相當重要地位,備受重視。1950-1980 年代,把作品翻譯成漢語 是主要發展,重要的翻譯單位是貴州畢節翻譯研究所,翻譯許多重要典籍。 源流史詩須在彝族文學史裡去找定位,但是彝族文學史成立的先決條件是彝 族的成立。因此彝族的建構與彝族文學史的建構,便成為我們關注的要點。. 政 治 大. 本論文以彝族源流史詩文本為觀察對象,從語言、支系的角度切入,來探討 彝族的民族分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建立民族認定研究的視界。. 立. ‧. ‧ 國. 學. 一、彝族的界定 彝族,是中國少數民族裡最複雜的民族,它的支系最多。這些支系在共和國 以前往往是釐不清它們的民族別,甚至是無從做民族學的分類。這些群(支系).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語言,相近但不相通。這些群(支系)的自稱與他稱,繁複到有 30-40 種。這 些群(支系)的人口數為 776 萬(2000 年統計),相對鄰近民族而言,多得驚人。 從這樣一個複雜的背景來看,「彝族」的組成就會令人產生好奇,他們到底是不 是一個「民族」,還是由許多不同的民族組成的一個「民族群」?. Ch. i Un. v. (一)中國的民族識別 「民族認定」是在國家對於國內少數民族給予正式承認,並給予集体權性質 的「民族權」的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事務。中共體認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 家」 ,所以有「民族認定」工作,不過名稱用「民族識別」 。中國民族識別工作進 行半世紀以來,想瞭解識別過程的實際運作情形,只有散見的論文篇章,比較重 要的論述是費孝通〈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1978)、林耀華〈中國西南地區 的民族識別〉(1984)、楊堃〈說民族與民族支系〉(1984)、黃光學〈我國的民族識 別〉(1989)。. engchi. 由黃光學主編的《中國的民族識別》 ,本書告訴我們中國為什麼要民族識別, 並整理民族識別工作的成果,也提出許多在識別過程中有疑義的案例與處理方 法。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進行的階段大致是與幾次全國人口普查同步,第一階段 (1949--1954,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在 1953 年)首先認定了 38 個少數民族,其中,有 9 族係屬「公認」 (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不 1.

(22) 彝族的源流史詩. 待查驗,自然成立。第二階段(1954--1964,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 1964 年)又認定了 十五個民族。第三階段(1965 起到現在,第三次全國人口在 1982 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在 1990 年)再認定二個民族(珞巴族、基諾族) 。從此大勢底定,迄今為止,未再有 新的民族被認定出來,但仍有一百萬人為「未識別民族」。1 民族支系複雜是識別工作最大的難題,最初全國自報登記的民族名稱有 400 多個,民族識別的工作主要就是進行民族的歸併。林耀華〈中國西南地區的民族 識別〉(1984)提到,在雲南省就有 260 個不同自稱單位,經過識別後,除原來已 經確定的彝、白、傣、苗、回、佤、哈尼、傈僳、拉祜、納西、景頗、藏和瑤外, 還有 68 個自稱不同的民族,再經科學的討論與分析,他們被認為是某個民族的 支系,再歸併入 22 個確立民族之中。2 彝族在中國民族識別裡是屬於不待查驗, 自然成立的「公認」民族,然而到了民族識別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彝族的民族識 別工作仍然持續進行,最主要處理的工作是民族支系的歸併。彝族有許多自稱與 他稱,彝族語言內部又可以區分 6 種不同的「語別」3 ,可以看出彝族內部複雜 的情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當年將多族歸併為彝族各支系的調查研究4 ,提出來的證據包括兩方面,第 一是語言、第二是文化特徵。在語言方面,利用詞彙、語音對應規律、語法結構 來比較分析,這些支系的詞彙平均約有 50~70%相同,但是語音對應規律、語 法結構基本相同,所以論斷為彝語支的方言。在文化特徵方面,彝族普遍共有特 點是氏族制度,原有姓氏,父系小家族制,幼子繼承權,姑舅表優先婚,夫兄弟 婦婚,火塘三角架,親屬稱謂尊長房,小木人靈台,火把節,信山神、樹神、巫 師制度,雞卜,羊骨卜、洪水滔天兄妹結婚的傳說故事等5 。不同自稱的這些 「人」,或多或少擁有這些相同的文化特徵,不能各自成為一個民族,所以全都 變成彝族的支系。.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事實上,民族混居越複雜的地區,語言與文化的借用就越頻繁,所以應該還 要從「地緣」的方向去思考,是否為受到他民族的影響?而非一廂情願地認定誰 是「支系」 、誰是「民族」?民族識別工作有其科學依據和客觀標準,但是也有 其隨意性,因為任何分類中,類別的劃分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做或大或小、或. 1 2. 3. 4. 5. 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頁 211。 林耀華, 〈中國西南地區的民族識別〉 ,收於黃光學主編, 《中國的民族識別》 (北京:民族出版 社,1995),頁 352-355。 中國將現代彝語劃分為北部、東部、南部、西部、東南部、中部 6 個方言。參見陳士林、邊仕 明、李清秀(編著) ,《彝語簡志》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頁 5。但是,美國 ethnologue 分類卻將這些方言認定為語言。筆者認為不能相通的「話」應該是「語言」而非「方言」 ,因 此,在行文中,用「語別」一詞來代替「方言」一詞 黃光學認為彝族各支系在經濟生活與社會發展階段上會有不平衡的現象,但語言、社會組織與 文化表現,都可做為彝族各支系所共有的特徵。黃光學主編, 《中國的民族識別》頁 356-357。 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頁 216。 2.

(23) 緒論. 細或粗的分類。因此,不可諱言,進行民族識別時,除了考慮科學依據外,也會 考慮到行政的方便或某些政治因素的考量。彝族的各個支系有共同的歷史來源, 但是這些支系同時也和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納西族有共同的來源6 。分類 時為何只做彝族支系的選擇,而非他族支系的選擇,甚至是獨立為一族,恐怕到 今天,這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誰是彝族 1.族稱問題 彝族之所以被稱為彝族,源於「夷族」,這個名稱至少在民國時候已經很流 行了,常和「夷人」、「夷民」等交替使用。另外,彝族也被稱為儸儸,曾經還 多加過犬旁的玀玀,以示輕蔑之意,如今都已經做了修改。7 被稱為儸儸的這 群人,到底有多少稱呼?舊中國的研究就有 96 個不同的名稱。8 名稱之多的原 因不外乎交通阻隔、語言不通、風俗不同、漢人的誤認。9新中國成立之後,這 群稱為夷、儸儸的人,開始使用一個統一的族稱:彝族。. 立. 政 治 大. 據《彝族簡史》附錄二的整理,彝族自稱有 35 種,他稱有 44 種,10. ‧. ‧ 國. 學. 可知 彝族自稱他稱的體系是相當複雜的。35 個自稱體系中,自稱的分類標準並不一 致,而呈現不同的差異。例如彝族較早就有的自稱是尼、尼頗、尼蘇頗,是人之 意,有彝族支系自稱「納蘇頗」 、彝族亞支系自稱「希期濮」 、屬於家支(或家族) 的自稱「阿吾濮」 、屬於祖先名的自稱「羅婺」 、有的屬於已丟失了自稱,後以所 居地的地名為自稱「哀牢夷」、「牂牁」、有的由他稱變化而來的「楷蠻」11。. sit. y. Nat. n. al. er. io. 在這些複雜的名稱中,自稱往往比他稱重要,因為自稱是「我群」的名稱, 這種「名稱」 ,算是「民族名稱」 。如果是「民族(位階)名稱」便是「專稱」 ,如 果是「民族(性質)名稱」 ,則是「泛稱」 。例如超過 50%的彝族自稱「諾蘇潑」、 12 「納蘇潑」、「聶蘇潑」 ,但這不是民族位階的專稱,只能算是泛稱。當然族 稱複雜的民族,應該不是彝族的專利,許多西南民族都會碰到這樣的狀況,「於 是各地人民政府開始大量研究調查,積極進行民族識別工作,廣大彝族人民逐漸 少用或不用地區性支系的稱謂,廢除不合理的侮辱性的他稱,自願統稱為彝族, 從而進一步加強彝族內部的團結。13 」這段話說明了 50-60 年代民族識別的時代. Ch. engchi. 6. i Un. v. 郝瑞,〈再談「民族」與「族群」-回應李紹明教授〉 ,《民族研究》 ,2002 年第 6 期,頁 37。 芮逸夫, 〈西南少數民族蟲獸偏旁命名考略〉, 《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台北:藝文印書 館,1972),頁 85。 8 楊成志, 〈中國西南民族中的羅羅族〉, 《地學雜誌本誌》,1934 年第 22 年第 1 卷,(北京:中 國地學會),頁 3-4。 9 楊成志, 〈中國西南民族中的羅羅族〉,頁 6-7。 10 《彝族簡史》編寫組(編) ,《彝族簡史》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頁 239-241。 11 普忠良, 〈彝族自稱與彝語氏族地名〉, 《民族語文》,2003 年第一期,頁 16。 12 編寫組, 《彝族簡史》,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頁 2。 13 編寫組, 《彝族簡史》,頁 2。 7. 3.

(24) 彝族的源流史詩. 精神,縱然知道彝族或其他民族有許多支系的問題,仍然希望圓融地、科學地歸 納,將複雜的「多」合併為「一」 ,在行政上能有較多的便利。下表是彝族支系, 經過民族識別後,都歸併為彝族。 表 0-1 雲南彝族支系自稱他稱表 彝族支系. 分佈. 土家. 自稱. 他稱. 人口. 巍山、鳳慶、漾濞、祥雲、 「迷撒拔」或. 土家. 17.6 萬人. 永平、昌寧、洱源、鳳儀、 「臘羅拔」. 又稱「土里」 ,簡. 賓川、彌渡、雲縣、鄧川、. 稱「土族」. 永勝、景東、雙江、新平、 耿馬、鎮沅、下關等十幾 個縣市。 蒙化. 「臘羅拔」 、 「迷 政 治 大 撒腊羅」. 鎮沅等縣. 立. 永平、鳳儀. 臘魯巴. 鄧川、永勝. 利帕. 宜良、文山兩專區路南縣. 尼. ‧. 羅羅坡. 學. 撒尼. 祥雲、. io. 撒摩都. 昆明. 阿西、 「阿細」. 彌勒縣西山區. 羅武. i U e h n c g 雲龍、永平、漾濞 尼蘇. 普. 文山、蒙自. n. al. 阿西濮. Ch. sit. 撒尼濮. 倮儸. er. 昆明市. 子君. v ni. 倮儸. 羅武. 「阿雜」、 「普. 「拇資」(又寫 作「拇僟」)和 「土拉巴」 永勝. 里」、 「子彝」 、「黎. 「羅羅濮」 、 「納. 漢族「羅羅」 、僳. 儒」、 「臘羅」. 僳族「臘羅帕」. 「羅羅濮」 、 「納. 漢族「羅羅」 、僳. 儒」、 「臘羅」. 僳族「臘羅帕」. 明」、 「莨莪」 、「他 谷」、 「六得」 、「納 渣」、 「他魯」 「水彝」、 「水田」、. 3.4 萬人. 華坪. 「他魯」、 4. 8000 餘人 2156 人 2.7 萬餘 人. 拉」、 「普哇」 、. 「倮」 、 「水田」 、 「支. 5000 人. y. Nat. 圭山. 散民、撒梅. 4.1 萬. 羅羅. 臘魯波. 漾濞、. ‧ 國. 土家. 土家. 蒙化. 景東、雙江、新平、耿馬、 「迷撒拔」或. 8500 人.

(25) 緒論 「眯哩」、 「密岔」、. 新平縣. 尼蘇. 8700 餘人. 「阿車」、 「山蘇」、 「車蘇」、 「蒙化」、 「臘魯」、 「羅武」 出處:根據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頁 211-216 製表。. 統一的彝族,卻有許多的自稱與他稱,彝族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大部 分的因素是受到民族識別後的國家型塑影響。經過了時間與空間的變異,大部分 的人已被大圈圈包圍,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必須分辨我群與他群時,才會想起 自己是不同於大圈圈的小圈圈。 2.語言問題 彝語,在語言譜系上究竟如何替它定位?各家說法有異,但是小分歧有,大 共識仍然存在。以下舉中國分類和美國 ethnologue 分類等兩種分類來比較。.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在中國語言分類裡,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彝語支。彝語支包括彝 語、哈尼語、傈僳語、拉祜語、納西語、基諾語,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四川、 貴州、廣西四省區,此外,還分布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境內。中國境 內彝語的使用人口約 776 萬(2000) ,又稱囉囉語(Lolo) ,分為北部、東部、南部、 東南部、西部、中部 6 個方言。. y. Nat. sit. al. er. io. 在美國 ethnologue 分類裡,語言分層比較精細,共有 7 層,第 6 層定位在語 言的位階,見下表:. n. 表 0-2 美國 ethnologue 漢藏語系語言分類表.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Sino-. Chinese (1. Tibetan. 4). (449). Tibeto-. Bai (3) 白. 漢藏語系. Burman. Burmic (75). i C h第 4 層 第 5U 層n engchi. v. 第 6 層(語言) 第 7 層 (略). BAI [PIQ] (China). Ngwi (75). Central (24). (略)[41 語言]. (435). Northern (17). 藏緬語族. Southeastern (24) Southern (10) Himalayish (145) Mahakiranti(48)Kham-Magar-Chep (略) ang-Sunwari (12) Kiranti (35) Newari (1) Tibeto-Kanauri. Lepcha (1). (94). Tibetic (72) 藏. (略). Unclassified (1) Western Himalayish (20) Unclassified (3). BAIMA [BQH] (China). Jingpho-Konyak-Bodo (1) Jingpho-Konyak-Bodo(27)Jingpho-Luish. ( Jingpho (3) 景頗 (略). 5.

(26) 彝族的源流史詩 4). Luish (1). Konyak-Bodo-Ga Bodo-Garo (15) ro (23) Karen (20). (略). Konyak (8). Pa'o (1). (略). Pwo (4). (略). (略). Sgaw-Bghai (14)Bghai (5). (略). Brek (1) Kayah (5) Sgaw (3) Unclassified (1). (略). Kuki-Chin-Naga ( 8 Kuki-Chin (50) Central (11). (略). 0) Northern (27). (略). Southern (12) Naga (30). Angami-Pochuri ( (略) 9) Ao (4) Tangkhul (3). 政 治 大. Unclassified (6) Northern (6). ‧ 國. Southern (1). Akeu [aeu] (China). Loloish (19) 彝 Northern (6). Yi (5). (略)[5 語言]. Southern (10). (略). (略). Unclassified (2). (略). Ache. (略). NAXI [NBF] (China) (略). n. al. sit. Naxi (1) 納西. er. io. Mru (1). Lisu (1). ‧. Nat Mikir (2). 學. Unclassified (1) Lolo (1). Meithei (1). (略). Southern (8). y. 立. Zeme (8). Lolo-Burmese (36)Burmish (15). v ni. (略). Ch. engchi U. North Assam (11) Tani (11) Nungish (5). (略) (略) (略). Tangut-Qiang (15) Qiangic (11)羌. QIANG,NORTHERN [CNG]. 唐古忒/羌. (China) ERSU [ERS] (China) GUIQIONG [GQI] (China) MUYA [MVM] (China) NAMUYI [NMY] (China) PUMI,NORTHERN [PMI] (China) PUMI,SOUTHERN [PUS] (China) QUEYU [QEY] (China) QIANG,SOUTHERN [QMR] (China) SHIXING [SXG] (China) ZHABA [ZHA] (China). rGyarong (4). HORPA [ERO] (China). 嘉絨語. SHANGZHAI [JIH] (China) GUANYINQIAO [JIQ] (China). 6.

(27) 緒論 JIARONG [JYA] (China). Tujia (2) 土家語. TUJIA,NORTHERN [TJI] (China) TUJIA,SOUTHERN [TJS] (China). Unclassified (9). (略). West Bodish (1). (略). Sartang. (略). 出處:根據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231-16 (2010.3.9)漢藏語言系譜 分支圖整理. Ethnologue 的語言分類表上,漢藏語系共劃分為 6-7 個層次:第 1 層就是漢 藏語系(449 個分支);第 2 層分為漢語族(14 個分支)與藏緬語族(435 個分支)。與 彝語相關最開始出現是在第 3 層的 Burmic 與 Lolo-Burmese(倮倮-緬語支) ,Burmic 是 Ethnologue 最新版本(2005 年)新建立的一個分支,往下第 4 層 Ngwi 之下分 出 75 個分支,到第 5 層歸併 Central 、Northern 、Southeastern、Southern 等 4 個 分支,第 6 層共有 75 個語言,屬於彝語系列共有 10 語14 。Lolo-Burmese(倮倮-. 政 治 大. 緬語支)有 36 個分支,往下第 4 層歸併為分為四個分支:Burmish、Lolo、Loloish (彝) 、Naxi (納西) 。Loloish(彝)下的第 5 層的共有 19 個分支,歸併為 Northern 、. 立. ‧ 國. 學. Southern 、Unclassified、Ache 等 4 個分支,第 6 層再從 Northern 分出 Lisu(1 語)、 Yi5(5 語)共 6 個語言,彝語系列到第 7 層共有 5 語15。. ‧. 藉由 Ethnologue 的分類,我們才能從各個層次的分類看出中國西南民族語言 分類與民族識別上的矛盾點。像是白語、土家語在第三層已經浮現,嘉絨語在第 四層形成,藏語的「成形祖語」到第五層才明顯形成,所以將講嘉絨語的人歸入 藏族,是否合理?僜語在第四層已經形成,孤立持續迄今,分成兩種語言,屬於 僜語系列的使用兩種話的人,合成一個叫做僜人的「民族」16 是否妥當?.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2000 年版的 Ethnologue,彝語系列,在第四層形成,到第五層分成 Northern 11 語 、Southern 18 語 、Unclassified 5 語三支,繁衍出 34 種語言。從表 0-3 Loloish (34)分類表可以看出彼此關係。傈僳語、彝語,在第六層分開,哈尼 語、拉祜語,在第七層形成。第 6 層 Yi 彝語下的語言有 8 種,其中 2 語在越南, 其餘 6 語中國,並且聚集在川滇黔三省。因此,將講這 6 語的人合起來定為彝族, 顯然比前舉的嘉絨語人案例合理。但是表外的田野實例,卻又將彝語系列 6 語人 導向僜人案例。. Ch. engchi. 從一個語言對應一個民族的邏輯來推論,彝族起碼可以變成 6 族,或者更 多。這樣的推論在 Ethnologue 2005 年的版本中更加突顯出來。新的版本對彝語 的改動幅度不小,在第三層多出一個 Burmic 分類,底下的 75 個語言有 73 個在 14 15 16. 請參考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758-16(2010.03.09) 請參考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817-16(2010.03.09) 僜人屬於未識別民族,當然還不是官方認定的民族。但是大家都把使用這兩種話的人當作一 個單位來討論。 7.

(28) 彝族的源流史詩. 中國,屬於彝語系列的語言就有 10 種。原來在第三層 Lolo-Burmese(倮倮-緬語支) 底下 Loloish 的中 8 種彝語,剩下 5 種,2 語在越南,3 語在中國。因此在 Ethnologue 的分類裡,共有 13 個彝語。請參見 0-4 彝語分類表。 表 0-3 Loloish (34)分類表 Tibeto-Burman (351) Lolo-Burmese(49) 彝緬 Loloish (34) 彝 Northern(11) Lisu (2) 栗粟 LISU [LIS] (China) 栗粟 LIPO [TKL] (China) [直屬 甲] (1) SAMEI [SMH] (China) Yi (8) 彝 YI, SICHUAN [III] (China) 四川彝語 LAGHUU [LGH] (Viet Nam) MANTSI [MUS] (Viet Nam) YI, YUNNAN [NOS] (China) 雲南彝語 YI, CENTRAL [YIC] (China) 中央彝語 YI, SOUTHEASTERN [YIE] (China) 東南彝語 YI, GUIZHOU [YIG] (China) 貴州彝語 YI, WESTERN [YIW] (China) 西彝語. 立. 政 治 大. ‧ 國. BIYO [BYO] (China) KADUO [KTP] (Laos). 學. Southern(18) Akha (11) 阿佧 Hani (7) 哈尼 Bi-Ka (2). ‧. Ha-Ya (2) AKHA [AKA] (Myanmar) 阿佧 HANI [HNI] (China) 哈尼. Nat. Hao-Bai (1). y. HONI [HOW] (China). io. a l LAHU SHI [KDS] (Laos) 拉祜 i v C h[LAH] (China) 拉祜U n LAHU engchi. n. [直屬 甲] (1). SILA [SLT] (Laos). er. SANSU [SCA] (Myanmar). [直屬 乙] (1) Lahu (2) 拉祜. sit. [直屬 甲] (1). MAHEI [MJA] (Myanmar). [直屬 乙] (1) PHANA' [PHN] (Laos) [直屬 甲] (1) JINUO, YOULE [JIU] (China) 基諾 [直屬 乙] (1) JINUO, BUYUAN [JIY] (China) 基諾 Phunoi (4) BISU [BII] (China) MPI [MPZ] (Thailand) PHUNOI [PHO] (Laos) PYEN [PYY] (Myanmar) [直屬 丙] (1) UGONG [UGO] (Thailand) Unclassified(5) BELA [BEQ] (China) LAOPANG [LBG] (Myanmar) LOPI [LOV] (Myanmar) NUSU [NUF] (China) ZAUZOU [ZAL] (China). 出處:根據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873 (2004.10.18)漢藏語言系 譜分支圖整理 8.

(29) 緒論 表 0-4 彝語系列分類表. Tibeto-Burman (449) 漢藏語系 Tibeto-Burman (435) 藏緬 Burmic (75) Ngwi (75) Central (24) Axi [yix] (China) 東南彝語 Azhe [yiz] (China) 東南彝語 Sani [ysn] (China) 東南彝語 Lalo, Dongshanba [yik] (China) 西部彝語 Lalo, Xishanba [ywt] (China) 西部彝語 Lolopo [ycl] (China) 中央彝語 Northern (17) Awu [yiu] (China) 東南彝語 Nasu, Wusa [yig] (China) 貴州彝語 Nisu, Eastern [nos] (China) 雲南彝語 Nuosu [iii] (China) 四川彝語. 立. 政 治 大. Lolo-Burmese (36) 彝緬. ‧ 國. 學. Loloish (19) 彝 Northern (6). ‧. Yi (5) 彝 CENTRAL YI(1) Eastern Yi (2). 中央彝語. io. sit. y. Nat. Lolopo, Southern [ysp] (China) Naluo [ylo] (China) 東部彝語 Nasu [ywq] (China) 東部彝語 LAGHUU [LGH] (Viet Nam) MANTSI [NTY] (Viet Nam). er. 出處:根據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231-16(2010.03.09)漢藏語言系 譜分支圖整理. al. n. iv n C 利用譜系分類的方式劃分語言是近代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分類法,它主要根據 hengchi U 某一共同母語在分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共同特徵(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共同成分) 來劃分語言。語系是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的總稱,語系之下可根據語言的親疏程 度再細分為語族、語支、語言。越往下,其成員的親屬關係越密切。17 中國的 譜系分類就是按照語系→語族→語支→語言→方言→土語分層下去,按此標準, 可分為 6 層。美國 ethnologue 的分類只是按照語言親疏程度一層一層往下分類, 也可分為 6-7 層。兩者的差異點在於,中國的分類裡,語支(第三層)之後便是語 言(第四層),語言之後是方言、土語,在語言這個位階有民族的身份,屬於方言 以下的位階,就是民族的支系。而按照美國 ethnologue 的分類,第 6 層的位置是 語言的位階,因此,筆者認為使用第 6 層語言的人,應該都算是民族。我們以下 表來呈現兩者位階的差異。. 17. 《中國大百科 語言文字卷》世界諸語言條,(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1),頁 289 。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 we shall see later (Corollary 1 of the global Gauss-Bonnet theorem) the above result still holds for any simple region of a regular surface.. This is quite plausible,

In particular, if s = f(t) is the position function of a particle that moves along a straight line, then f ′(a) is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displacement s with respect to the

T transforms S into a region R in the xy-plane called the image of S, consisting of the images of all points in S.... So we begin by finding the images of the sides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Population: the form of th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known, but the parameter(s) which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is unknown.. Sample: Draw a set of random sample from the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