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彝族源流史詩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建立本篇論文架構的方法論是筆者學習的民族學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包 括對國內外民族學理論的認知、民族誌田野的經驗以及透過民族理論擬定民族政 策解決台灣民族問題的實證經驗。因此在思考解決本論文的問題意識時,筆者是 將這些經驗產生的知識論來建立本篇論文的架構。

本篇論文研究的對象是彝族及其經籍文獻,更正確的說,彝族是我們要解構 的對象,但是要透過其經籍文獻這個媒介,所以是將研究經籍文獻的成果,拿來 分析彝族。所以貫穿全篇論文的核心是源流史詩,全面整理源流史詩文本是本篇 論文的重要工作。

源流史詩概念的建立是在人有生老病死的思考而產生的,擁有數量龐大的敘 事長詩的彝族,我們認為與民族發展有關,並且能產生建構民族主體性思考的史 詩應該要具有創世過程的世界觀、民族來源的歷史觀、喪禮祭儀的宗教觀,所以 在彝族的史詩作品當中,找出具有這樣主題的文本來分析,藉由分析的成果來解 釋彝族,並回答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彝族是「一個民族有多個支系」,還是「一 個民族集團有多個民族」。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本論文的章節是這樣呈現的:

緒論:解釋問題意識及相關背景資料。

第一章、彝族社會與源流史詩:描述彝族社會,畢摩與彝族的關係,釐清彝 族的經籍文獻,提出史詩文本的類型,口傳文學如何在彝族社會傳播,史詩文本 走向書面化的過程。

第二章、創世史詩的多元敘事:從神話到創世史詩的歷程、史詩文本被創編 的過程、創世史詩的39 篇作品,作品的板塊,故事範型的分析,彝族創世史詩 呈現三種敘事傳統。

第三章、族源史詩的盤根敘譜:流傳在東部彝語區為主,族源史詩的21 篇 作品,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的解析,對六祖分支的記憶。

第四章、祭祀長詩的返本歸祖:彝族的宗教信仰與祭祀長詩的關係,祭祀長 詩的64 篇作品,作祭的祭祀長詩與超度的祭祀長詩,指路經文本的整理,遷徙 成為全族的共同記憶。

第五章、彝族源流史詩的意義:整體比較源流史詩,創世、族源、祭祀三個 主題的史詩作品共有108 篇、利用創世史詩、支系、語言地圖的套疊來解釋彝族 的多元複雜,盤根敘譜的結果,彝族塑造一個民族的共祖與六祖分支的記憶,彝 族返本意識的宗教觀如影隨形,建構有其特色的時間觀念。

結論:將源流史詩研究的成果拿來解釋彝族,並以此結果與台灣民族學理論 對話。

本論文在推論的過程用兩個簡單的方法,一是歸納法(induction),一是演 繹法(deduction)。歸納法是將同類型的史詩文本整體閱讀後,找出文本的的共同 特性,然後將所得結果推廣到其他的文本,來獲得一個普遍性的結論。演繹法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好與歸納法相反,是先有一個普遍性的陳述,根據邏輯法則,去得到一個個別性 的陳述,假如普遍性的陳述是正確的,那麼個別的陳述也必然是正確的。本論文 正是反覆使用這兩種方法來論證彝族。

整體而言,彝族文學特色是用五言的韻文句式來傳唱長詩與歌謠,因此不論 是口傳文學的史詩,或書面文學的史詩,是在五言押韻的節奏中,呈現特殊風格 的體裁文本。從彝族史詩作品中,可以找出彝族社會發展的痕跡,從創世過程的 多元敘事到六祖分支的遷徙,最後回到祭祖的返本意識,我們整理分析西南地區 的彝族是否有共通性或相異性,可用來解釋彝族分歧性的民族學問題。

這些章節的鋪呈,形構於多年對民族學、民族文學的研究心得而有的思考,

筆者的方法論,可能不夠成熟,但是文本分析都有確切的實證基礎,以歸納和演 繹的方法,得出結果,應該有苦勞的價值。

(三)論文與理論與田野的對話

一個好的理論是可靠知識的觀念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去解釋和預測我們關切 的現象,本篇論文在研究過程中,受惠於許多好理論的啟發,有些直接可以運用 在論述中,有些則是幫助筆者釐清概念,我們是在前人留下智慧成果的基礎上,

才有後續研究的累積。

本篇論文的核心概念是來自於林修澈的「一語一民族論」的理論。林修澈認 為認定一個民族的指標有很多種,語言、宗教、認同、聚居、文化等等,其中語 言最為重要,因為和其他的指標比較起來,第一,語言較有穩定性,改變一個民 族的語言相對於改變其宗教、服飾、生活方式等等,需要更長的時間。第二,物 質文化的事物很容易模仿或借用,語言相對比較難,因此做為辨識的條件,語言 相較於其他條件,更具有科學性82

「談論語言時,必須區分出「歷時性/同時性」,我們在討論兩個「話」之間 的關係,須由此兩個特性去了解,不可以參雜歷時性的共同祖語,這樣會 造成分辨上的干擾,對兩種「話」進行同時性的區別,從民族學的角度,

我們在意的是這兩種「話」之間到底是方言的關係,抑或兩個互相獨立的 語言關係,方言與語言的界線,在於能不能夠互相通話,不能互相通話的 兩種話,我們稱之為「語言」,雖有差異但仍能通話者,我們視為「方言」。

83

但是,利用語言來辨別民族,會有歷時性與同時性的問題,以歷時性的的角

82 筆者對科學性的理解是,研究民族不管是 emic 或 etic,都是人的研究,很容易帶入情感的、

主觀的判斷,因此歷史的同源、宗教的情感、文化的認同,都會因為研究者主觀的看法而產生 不同的研究結果,這些項目中,分析「語言」的同與不同,爭議較少。

83 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頁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來看待語言,同語系同語族的民族,很容易找到彼此的親源關係,這對認定的 考慮來說,就會產生很多干擾。因此,在使用「語言」的標準來認定民族時,應 該要以同時性的角度來分析,這樣標準才能一致,有確實的依據。依照林修澈的 語言標準來看他對民族認定所下的定義。

「把語言的關係對應到民族身上,語言是民族最基本的特徵,用一個語言對 應一個民族,利用語言系譜做為民族的分類,在民族學界普遍適用。因為 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透過語言的親緣關係,比起地緣或其他的因素,都 來得準確。」84

以同時性的角度來看民族的語言,不能互相溝通的兩種話就是語言的關係,

只要是語言位階,應該就是一個民族。彼此溝通有困難,但是還是能通話,這是 方言的位階,可視為民族的支系。筆者即是以「一語一民族論」的理論來審視本 篇論文的「彝族」。

本篇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史詩文本,對史詩文本類型的劃分與界定,弗里(MILES FOLEY John)與杭柯(HONKO Lauri)的研究,對筆者釐清複雜的彝族經籍文獻有很 大的幫助,他們從創作、演述、接受三個方面重新界定了口頭詩歌的三種文本模 式:口頭文本(oral text)、來源於口頭傳統的文本(oral-derived text)、以傳 統為導向的口頭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85 ,與現階段的彝族史詩發展模 式是互相吻合的,這讓本文在分類的過程中,對於文本的類型能夠掌握清楚,助 益不小。

阿爾奈(AARNE Antti)與湯普森(THOMPSON Stith)的《故事類型索引》一書使 用的Aarne-Thompson 編號(簡稱 AT 分類法)的概念,也讓筆者從母題的角度 去思考,如何將彝族的史詩文本類型化。「母題」和「類型」概念讓我們相信研 究民間敘事的規律以及異同變成一種可能的研究,目前被看做是民俗學或民間文 學最核心的兩種方法,雖然有學者對這兩個概念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批評,但它們 仍然是民俗學或民間文學研究的「看家」本領和有效工具。以此理論並在陶陽與 鍾秀歸納出西南創世史詩相似的結構系列基礎上86 ,筆者以自己碩士論文使用 的情節板塊方式來發展出彝族創世史詩的情節板塊,進行對彝族創世史詩的分 析。

1980 年以後,中國學者對於史詩的研究,從過去描述性質的討論到對史詩 方法論的探究,我們看到一批中生代學者的努力,也讓中國史詩研究的發展走向

84 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頁 19。

85 HONKO Lauri , “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Folklore Fellows Communications, No. 264.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98.p. 167.

86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頁 141-1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論的層次。他們對「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三大理論87 的引進研究,帶 動了民俗學、民族學界的研究思潮,也改變以往只用研究書面文學的方法來研究 口傳史詩,於是更強調田野的工作,認為史詩應該從相關的語境中去把握文本背 後的深層涵義。這方面研究的主要學者有朝戈金、引虎彬、楊利慧、巴莫曲布嫫 等人,其中巴莫曲布嫫提出的「文本格式化」的概念,主要來自作者對「勒俄特 依」的研究88 ,這對筆者有釐清概念的作用。巴莫曲布嫫提出「文本格式化」

的概念是建立《勒俄特依》在「文本迻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她認為《勒俄特 依》不應只是一部史詩的書面文本,而應成為一種鮮活史詩傳統的再現,不應該 丟掉其背後的史詩演述傳統及其口頭敍事法則。「格式化」是作者借用「硬碟格 式化」的意義,主要是表述民間敍事傳統文本化的過程是一種編輯,而不是完整 的迻錄,這會造成文本是否真實的弊端,對於這些文本的研究,必須更小心謹慎。

本篇論文要討論的文本有多數是巴莫曲布嫫界定的「格式化文本」,因此筆者必

本篇論文要討論的文本有多數是巴莫曲布嫫界定的「格式化文本」,因此筆者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