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詮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詮釋研究"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詮釋研究

蘇明洲

大 仁 科 技 大 學 環 境 資 源 管 理 學 系 副 教 授

呂仲誠

建 國 科 技 大 學 土 木 工 程 系 講 師

高慧蓮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數 理 教 育 研 究 所 教 授

壹、科學本質能力指標詮釋的重要性

科 學 素 養 包 含 很 多 的 內 涵 , 而 「 科 學 本 質 」 的 領 域 是 科 學 素 養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內 涵 。 近 年 來 國 內 外 科 學 教 育 家 和 主 要 的 科 學 教 育 組 織 , 在 科 學 素 養 中 明 列

出 「 增 進 學 生 對 科 學 本 質 的 瞭 解 」 這 一 項(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93; Lederman, 200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96; 教育部,2003)。楊桂 瓊(2009)以美國為例指 出,美 國 科 學 促 進 學 會(AAAS)在 1989 年所研發 project 2061 課程計畫中, 以培養具 有 「

科 學 素 養 」 公 民 為 目 標 , 並 於 1993 年 出 版 的 《 科 學 素 養 的 里 程 碑 》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界定 K-12 學生應 該學習 的科 學內容 。我

國 教 育 部 2000 年有鑑 於美 國 國家 科學 教 師協 會(NSTA, 1982)已將科學 本 質界

定 為 科 學 素 養 中 的 重 要 內 涵 , 因 此 在 2008 年制定的最 新 課程綱目 中 ,已將「

科 學 與 技 術 本 質 」 編 入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學 習 領 域 中 分 段 能 力 的 第 三 項 指 標 (教育部,2008)。由此 可見,科學 本質是達成 學生科學素 養的要件。

雖 然 科 學 本 質 是 達 成 學 生 科 學 素 養 的 要 件 , 但 在 實 際 教 學 上 卻 很 少 提 及 。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亦 是 很 少 涉 及 有 關 科 學 本 質 的 內 涵(McComas, Clough &

Almazroa, 1998)。 郭 月 婷 、 高 慧 蓮 、 王 靜 如 、 林 曉 雯 、 蘇 明 洲 (2009)以 內 容 分

析 法 分 析 國 內 國 小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習 作 與 教 師 編 寫 的 試 題(九 十 七 學 年 度 )

, 也 有 同 樣 的 發 現 。 林 陳 涌(2000, p.38)在 「 新 世 紀 中 、 小 學 自 然 科 學 課 程 與

(2)

這 些 東 西 在 每 次 教 育 改 革 時 都 會 被 提 出 , 但 最 後 落 實 到 教 科 書 課 程 中 就 全 部 不 見 了 」 。 所 以 , 科 學 教 育 學 者 呼 籲 科 學 教 師 有 必 要 在 教 室 中 主 動 培 養 學 生 對 科

學 本 質 的 瞭 解 , 以 達 成 科 學 教 育 的 總 目 標(Collette & Chiapetta, 1994;高慧蓮

,2006)。 在 一 般 的 自 然 科 教 學 裡 , 學 生 並 不 容 易 從 科 學 的 學 習 活 動 中 去 主 動 思 考 科 學 本 質 的 內 涵 , 需 要 老 師 營 造 具 有 科 學 本 質 教 學 內 涵 的 環 境 , 以 及 老 師 增 進 本 身 對 科 學 本 質 的 了 解 , 再 加 以 配 合 適 當 的 科 學 教 材 與 引 導 方 式 , 將 科 學 本 質 融 入 教 學 理 念 中 , 才 能 在 教 學 時 讓 學 生 真 正 認 識 科 學 的 本 質 , 瞭 解 科 學 本 質 的 意 涵(黃俊偉 ,2004)。 由 上 可 知 , 科 學 本 質 是 科 學 教 師 必 備 的 專 業 知 識 之 一 。 然 而 , 自 從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八 十 九 年 九 月 七 日 公 佈 中 小 學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課 程 綱 要 」 , 揭 櫫 科 學 教 育 的 目 標 在 提 昇 國 民 的 科 學 素 養 , 科 學 素 養 涵 蓋 過 程 技 能 、 科 學 與 技 術 認 知 、 科 學 本 質(九 十 七 年 改 為 科 學 與 技 術 本 質 )、 科 技 發 明 (九 十 七 年 改 為 科 技 的 發 展)、 科 學 態 度 、 思 考 智 能 、 科 學 應 用 、 設 計 與 製 作 等 八 大 項 目 。 其 中 最 令

現 職 科 學 教 師 困 惑 的 莫 過 於 「 科 學 本 質 (the nature of science)」 。科學教 師

缺 乏 對 科 學 本 質 理 念 與 教 學 實 務 的 理 解 , 以 致 在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理 念 上 產 生 困 難 (王靜如,2006)。 現 階 段 的 師 資 培 育 養 成 過 程 中 , 有 的 已 把 科 學 史 哲 和 科 學 本 質 的 相 關 議 題 , 納 入 在 有 關 的 課 程 中 。 有 些 教 師 已 對 科 學 的 本 質 有 正 確 的 瞭 解 , 然 而 ,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 行 為 仍 是 欠 缺 的 , 教 師 往 往 難 以 具 體 描 述 如 何 在 教 學 中 培 養 學 生 正 確 的 科 學 本 質 觀(Wang, 2001)。 因 而 導 致 大 多 數 的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本 質 並 不

瞭 解(Lederman & O’Malley, 1990; Ryan & Aikenhead, 1992)。從傳統的科學 教 學 中 , 他 們 很 少 對 科 學 獲 得 真 實 的 映 像 。

影 響 教 師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 的 因 素 很 多 , 如 教 師 的 教 學 風 格 、 學 生 的 個 別 差

異 、 教 材 單 元 、 教 室 氣 氛 、 教 學 策 略 … 等(Schwartz & Lederman, 2002)。許 多

的 教 師 可 能 沒 有 經 歷 過 第 一 手 的 科 學 研 究 , 以 至 於 無 法 理 解 科 學 探 究 的 本 質 (Bransford & Donovan, 2005; Morrison, Raab, Ingram, 2009)。教師也往往缺 乏

將 教 學 策 略 與 科 學 本 質 觀 相 連 的 能 力(陳 筱 雯 , 2003), 尤 其 是 初 任 教 師 在 教 學

時 , 會 有 無 法 將 科 學 本 質 轉 換 成 教 學 設 計 或 活 動 的 困 難( 翁 秀 玉 、 段 曉 林 ,

(3)

以 及 科 學 探 究 等 成 分 , 在 教 學 的 實 施 中 , 這 些 成 分 易 使 教 師 產 生 迷 思 , 以 致 於 在 教 學 時 缺 乏 有 效 的 教 學 策 略 與 評 量 , 導 致 科 學 本 質 的 培 養 無 法 全 面 落 實 (Abd-El-Khalick, Bell & Lederman, 1998)。這些困難與 科學本質學 科教學知 識 息 息 相 關 , 亦 即 教 師 除 具 備 「 現 代 科 學 本 質 觀 」 外 , 還 需 懂 如 何 將 他 們 的 知 識

轉 換 至 教 學 策 略(陳 筱 雯 , 2003; Kao, Su, Lin, Chen & Lu, 2008, Schwartz,

Lederman, Lederman, Khishfe, Matthews, & Liu, 2002)。

鄭 淑 妃 、 劉 聖 忠 和 段 曉 林(2005)指 出 , 科 學 本 質 議 題 的 研 究 應 多 與 教 師 們 合 作 , 朝 結 合 理 論 與 實 務 的 方 向 進 行 。 尤 其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實 施 後 , 在 職 教 師 們 對 科 學 本 質 的 能 力 指 標 可 能 尚 不 熟 悉 , 建 議 未 來 研 究 的 方 向 可 著 重 於 如 何 透 過 各 種 管 道 引 導 在 職 教 師 提 昇 對 能 力 指 標 的 了 解 , 甚 至 轉 換 符 合 當 代 的 科 學 本 質 觀 於 教 學 行 為 中 。 近 年 來 我 國 為 因 應 時 代 的 潮 流 以 及 教 育 改 革 的 需 要 ,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八 十 七 年 九 月 公 布 了 國 民 教 育 階 段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總 綱 綱 要 , 正 式 宣 告 國 民 教 育 新 課 程 時 代 的 來 臨 , 並 已 自 九 十 學 年 度 起 逐 步 實 施 。 此 一 跨 世 紀 的 教 育 改 革 工 程 , 可 說 是 台 灣 教 育 史 上 最 重 大 的 改 變 , 對 於 未 來 的 國 民 教 育 , 乃 至 國 家 發 展 將 會 產 生 巨 大 的 影 響 。 然 而 , 如 此 大 幅 度 的 改 變 , 使 擔 任 各 學 習 領 域 教 學 的 教 師 專 業 能 力 面 臨 相 當 嚴 峻 的 考 驗 。 新 課 程 綱 要 中 各 階 段 能 力 指 標 是 達 成 十 大 基 本 能 力 的 重 要 指 標 。 因 此 , 教 師 對 各 階 段 能 力 指 標 內 涵 的 瞭 解 轉 化 與 實 踐 , 是 當 前 重 要 的 課 題(蔡 葉 榮 , 2001)。 尤 其 是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的 解 讀 有 其 爭 議 性 , 所 以 高 慧 蓮(2006)建 議 學 者 與 教 學 實 務 者 應 針 對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提 出 一 致 性 的 解 讀 , 以 落 實 提 昇 學 童 對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表 現 的 教 學 。 有 鑑 於 此 , 本 文 其 宗 旨 即 針 對 「 九 年 一 貫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 進 行 解 讀 與 詮 釋 , 並 據 此 研 發 有 關 「 熱 與 物 質 」 教 學 單 元 之 國 小 高 年 級 教 師 教 學 時 所 需 的 教 學 素 材 。 而 且 , 研 究 者 在 真 實 的 教 學 情 境 中 , 詮 釋 出 學 生 學 習 的 表 現 , 以 修 正 能 力 指 標 條 文 的 解 讀 與 詮 釋 。

(4)

貳、國小學童科學本質的範疇與內涵

高 慧 蓮(2004)分 析 現 有 文 獻 對 「 科 學 的 本 質 」 的 界 定 , 根 據 文 獻 分 析 的 資 料 及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科 學 本 質 分 段 能 力 指 標 , 擬 定 「 科 學 的 本 質 」 所 應 涵 蓋 的 項 目(Categories), 以 界 定 其 內 容 範 圍 : (1)科 學 知 識 的 本 質 ; (2)科 學 探 究 的 本 質 ;(3)科 學 事 業 的 本 質 。 根 據 擬 定 之 項 目 進 行 「 內 容 分 析 」(Content analysis), 確 定 各 項 目 所 包 含 的 內 容 , 並 分 別 賦 予 適 當 、 具 體 的 指 標(Indicators)。 這 些 項

目 和 其 指 標 稱 為 Domai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DNS),將擬定 之 DNS 送 請

數 位 對 科 學 本 質 素 有 研 究 的 科 學 教 育 學 者 審 閱 、 修 訂 , 以 建 立 「 內 容 效 度 」 。 國 小 學 童 科 學 本 質 的 範 疇 與 內 涵(見 表 一 )建 立 後 , 經 過 教 師 用 於 國 小 的 自 然 科 教 學 , 發 現 可 以 適 用 於 國 小 的 科 學 本 質 教 學 。 表 一 、 國 小 學 童 科 學 本 質 的 範 疇 與 內 涵 層 面 項 目 細 目 敘 述 累 積 性 科 學 的 知 識 經 由 時 間 累 積 而 來 的 。 暫 時 性 科 學 知 識 是 可 能 改 變 的 。 可 重 複 性 在 相 同 的 條 件 下 , 科 學 知 識 可 以 被 重 複 的 驗 證 。 創 造 性 科 學 的 知 識 是 人 類 智 力 的 創 造 , 它 運 用 很 多 創 造 性 的 想 像 力 , 如 同 一 位 藝 術 家 、 一 位 詩 人 或 是 一 位 作 曲 家 的 工 作 。 公 開 性 科 學 家 必 須 正 確 地 發 表 他 們 所 觀 察 到 的 科 學 現 象 , 科 學 知 識 必 須 公 開 的 發 表 。 科 學 知 識 的 本 質 可 預 測 性 科 學 知 識 運 用 來 作 推 論 時 , 可 推 測 一 些 事 並 獲 得 證 實 。 質 疑 性 科 學 探 究 的 起 始 動 機 及 延 續 的 動 力 就 是 為 了 解 決 某 些 可 能 被 質 疑 的 部 份 , 如 此 科 學 探 究 活 動 才 能 持 續 進 行 。 經 驗 性 科 學 探 究 的 過 程 是 基 於 觀 察 的 經 驗 基 礎 。 實 徵 性 形 成 科 學 理 論 的 過 程 需 要 經 過 試 驗 驗 證 的 階 段 。 科 學 探 究 的 本 質 觀 察 是 理 論 蘊 涵 的 不 同 的 觀 察 者 即 使 在 相 同 地 點 、 觀 察 相 同 的 現 象 , 所 得 結 果 可 能 會 不 同 , 因 為 觀 察 者 已 有 的 智 識 、 信 念 和 理 論 會 影 響 觀 察 的 結 果 。

(5)

科 學 方 法 的 多 元 化 科 學 的 方 法 與 過 程 不 具 有 獨 特 性 , 只 要 是 可 以 解 決 研 究 問 題 的 科 學 方 法 就 是 好 的 科 學 方 法 , 並 沒 有 所 謂 一 成 不 變 的 科 學 方 法 。 邏 輯 推 論 性 相 信 自 然 現 象 的 變 化 , 都 是 由 某 些 變 因 的 改 變 所 促 成 的 。 科 學 的 限 制 有 些 事 件(如 飛 碟 )因 採 證 困 難 , 無 法 做 科 學 性 實 驗 ;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 , 也 可 能 因 存 在 著 未 能 控 制 的 因 素 之 影 響 , 使 得 產 生 的 結 果 有 差 異 。 倫 理 與 道 德 原 則 從 事 科 學 研 究 必 須 考 慮 到 倫 理 與 道 德 原 則 。 科 學 家 的 身 份 科 學 家 兼 具 有 科 學 專 業 及 公 民 的 身 份 , 科 學 家 又 利 用 科 學 思 考 的 特 性 來 解 決 公 眾 事 務 , 無 論 如 何 , 科 學 家 在 其 專 業 領 域 之 外 , 並 不 具 有 專 業 上 的 可 靠 性 。 科 學 社 群 的 重 要 性 科 學 研 究 受 到 科 學 社 群 的 影 響 。 科 學 事 業 的 本 質 STS 科 學 、 技 學 與 社 會 具 有 交 互 影 響 的 關 係 。 以 上 高 慧 蓮(2004) 所 制 定 的 國 小 學 童 科 學 本 質 的 範 疇 與 內 涵 , 楊 桂 瓊 (2009)認 為 包 含 了 台 灣 教 育 部 所 制 定 的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 也 涵 蓋 了 各 個 學 者 與 國 際 教 育 標 準 文 件 所 指 定 的 科 學 本 質 觀 。 因 此 本 研 究 採 用 高 慧 蓮(2004)所 擬 定 的 科 學 本 質 範 疇 與 內 涵 , 作 為 本 研 究 進 行 「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 解 讀 與 詮 釋 的 參 考 。

參、「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解讀與詮釋

研 究 者 以 「 詮 釋 性 研 究 法 」(Interpretive Research)的 研 究 理 念 及 做 法 , 邀 請 六 位 國 小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領 域 教 師 參 與 研 究 , 並 實 施 研 究 群 研 習 、 教 師 成 長 活 動 。 爾 後 進 行 「 九 年 一 貫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 的 解 讀 與 詮 釋 , 並 列 出 能 力 指 標 的 「 行 為 表 徵 」 。 研 究 者 與 研 究 群 針 對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 中 的 「 科 學 本 質 」 能 力 指 標 , 做 條 文 的 解 讀 , 並 藉 由 能 力 指 標 以 「 行 為 表 徵 」 的 方 式 , 來 重 新 詮 釋 能 力 指 標 , 賦 與 能 力 指 標 更 精 細 的 意 涵 , 以 下 為 十 項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的 詮 釋 說 明 。

(6)

一、3-1-0-1 能依照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經 驗 性 」 : 科 學 知 識 是 基 於 觀 察 的 經 驗 基 礎 , 學 生 能 根 據 事 實 將 自 己 觀 察 的 現 象 說 出 來 。 (二)行為表 徵 1. 能利用五官 來知覺所看 到的現象。 2. 能將五官知 覺到的現象 ,表達分享 給其他的同 學。 3. 知道所獲得 的現象是利 用觀察得到 的。 二、3-1-0-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經 驗 性 」 : 科 學 知 識 是 基 於 觀 察 的 經 驗 基 礎 , 仔 細 觀 察 是 科 學 活 動 中 很 重 要 的 活 動 之 一 , 相 信 每 個 人 只 要 能 仔 細 觀 察 , 常 可 有 新 奇 的 發 現 。 (二)行為表 徵 1. 能正確的操 作簡單的科 學儀器來進 行相關的科 學活動。 2. 能將觀察到 的現象紀錄 下來。 3. 能和舊經驗 比較是否有 差異。 三、3-2-0-1 知道可用驗證或試驗的方法來查核想法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實 徵 性 」 : 科 學 知 識 的 產 生 需 要 經 過 試 驗 的 階 段 , 所 以 學 生 對 自 然 現 象 能 提 出 個 人 的 看 法 或 想 法 , 並 能 利 用 科 學 方 法 來 查 核 。 (二)行為表 徵: 1. 能動手做實 驗。 2. 能將自己的 想法寫下或 說明出來。 3. 能將自己的 想法設計實 驗來證明。 4. 能檢核自己 的想法與實 驗結果的關 係。

(7)

四、3-2-0-2 察覺只要實驗的情況相同,產生的結果會很相近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知 識 本 質 中 的 「 可 重 複 性 」 : 科 學 知 識 可 以 一 再 重 複 的 被 驗 證 , 能 在 相 同 的 實 驗 條 件 下 , 比 較 各 組 的 實 驗 結 果 , 從 各 組 的 實 驗 結 果 發 表 中 發 現 其 結 果 是 相 近 的 。 (二)行為表 徵 1. 能控制變因 ,在相同的 條件下能做 出相近的結 果。 2. 能了解在相 同的實驗條 件,結果會 差不多。 五、3-2-0-3 相信現象的變化,都是由某些變因的改變所促成的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邏 輯 推 論 性 」 : 相 信 自 然 現 象 的 變 化 , 都 是 有 某 些 變 因 改 變 所 促 成 的 , 所 以 學 童 能 操 作 變 因 來 觀 察 實 驗 , 實 驗 結 果 因 變 因 不 同 而 有 所 改 變 。 (二)行為表 徵 1. 相信現象的 變化,都是 由某些變因 的改變促成 的。 2. 能操作變因 來觀察實驗 結果變化。 六、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實 徵 性 」 : 科 學 知 識 的 產 生 需 要 經 過 試 驗 的 階 段 , 學 生 能 透 過 科 學 性 的 探 究 活 動 , 了 解 科 學 知 識 是 必 須 經 過 驗 證 的 。 (二)行為表 徵 1. 能就單元活 動設計的內 容作科學探 究活動。 2. 能就探究活 動中獲得相 關的科學知 識。 3. 能瞭解科學 知識是經過 重複驗證的 考驗才能產 生。 七、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科 學 的 限 制 」 : 科 學 也 是 有 所 限 制 的 ,

(8)

不 是 所 有 的 事 件 或 現 象 , 都 可 以 做 科 學 性 實 驗 , 所 以 對 於 無 法 驗 證 的 大 自 然 現 象 要 抱 持 尊 重 與 關 懷 態 度 。 (二)行為表 徵 1. 能了解科學 並不能解釋 驗證自然界 所有的事物 。 2. 學生能列舉 哪些現象或 事件是採證 困難的,或 根本無法證 明。 3. 能積極主動 尊重生命、 關懷自然環 境。 八、3-3-0-3 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知 識 本 質 中 的 「 可 預 測 性 」 : 科 學 知 識 運 用 來 推 論 或 預 測 一 些 事 並 且 根 據 所 推 測 的 事 加 以 證 實 是 否 屬 實 , 以 印 證 科 學 知 識 所 推 測 事 件 的 正 確 性 。 (二)行為表 徵 1. 會運用科學 知識來解釋 或預測一些 事。 2. 能說出所推 論或預測現 象的依據是 什麼。 3. 能證實所推 測的事件或 現象是否正 確。 4. 能主動探索 與發現問題 。 九 、3-3-0-4 察覺在「以新觀點看舊資料」或「以新資料檢視舊理論」時, 常可 發 現 出新 問 題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知 識 本 質 中 的 「 暫 時 性 」 : 科 學 知 識 是 可 以 改 變 的 。 所 以 舊 資 料 和 舊 理 論 並 非 是 完 全 正 確 或 一 成 不 變 的 , 在 新 資 料 或 新 觀 點 的 仔 細 檢 視 和 驗 證 下 , 常 可 發 現 出 新 的 問 題 。 (二)行為表 徵 1. 能察覺科學 知識是可以 改變的。 十 、3-3-0-5 察覺有時實驗情況雖然相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 之影 響 , 使得 產 生 的結 果 有 差異 (一)條文解 讀 此 項 條 文 符 合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科 學 的 限 制 」 : 在 科 學 實 驗 中 , 雖 然 實 驗 的 情 況 相 同 , 但 並 非 所 有 的 因 素 都 能 掌 控 , 有 時 雖 然 在 相 同 的 實 驗 情 況

(9)

下 操 作 , 這 些 無 法 控 制 的 因 素 會 影 響 實 驗 , 有 時 會 導 致 實 驗 結 果 產 生 差 異 。 (二)行為表 徵 1. 能依實驗的 條件完成實 驗,並有具 體的成果。 2. 能 在 相 同 的 實 驗 情 況 下 , 由 其 他 同 學 的 實 驗 結 果 中 , 發 現 各 結 果 的 差 異 性 。 3. 能 察 覺 即 使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 , 但 可 能 有 一 些 無 法 控 制 的 因 素 , 使 得 產 生 的 結 果 可 能 有 差 異 。 4. 能發覺並提 出影響實驗 結果差異的 可能因素。 在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中 , 國 小 學 童 的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合 計 共 有 十 條 , 由 以 上 的 解 讀 與 詮 釋 , 可 知 內 容 是 以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中 的 「 經 驗 性 」 (0-1 及 3-1-0-2) 、 「 實 徵 性 」 ( 3-2-0-1 及 3-3-0-1) 、 「 可 重 複 性 」 (3-2-0-2) 、 「 邏 輯 推 論 性 」 (3-2-0-3) 、 「 科 學 的 限 制 」 (3-3-0-2、 3-3-0-5) 和 科 學 知 識 本 質 中 的 「 可 預 測 性 」 (3-3-0-3) 及 「 暫 時 性 」 (3-3-0-4) 為 主 , 並 未 涉 及 科 學 事 業 的 本 質 。

肆、單元教學有關提昇科學本質的教學活動

依 據 能 力 指 標 的 概 念 分 析 、 解 讀 與 詮 釋 的 結 果 , 研 究 群 著 手 編 寫 「 熱 與 物 質 」 教 學 單 元 , 經 過 試 敎 後 , 研 究 群 再 修 正 其 教 學 活 動 、 評 量 方 式 、 與 教 學 策 略 。 以 下 介 紹 「 熱 與 物 質 」 教 學 單 元 、 和提 昇科 學 本 質的 教 學 活動 。 一、 「 熱 與物 質 」 教學 單 元 (一)「點頭 雞」活動 以 「 點 頭 雞 」 玩 具 讓 兒 童 瞭 解 氣 體 熱 漲 冷 縮 的 現 象 , 並 重 複 實 驗 以 瞭 解 科 學 本 質 的 可 重 複 製 性 , 及 「 察 覺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 , 也 可 能 因 存 在 著 未 能 控 制 的 因 素 之 影 響 , 使 得 產 生 的 結 果 有 差 異 」 。 並 以 生 活 中 「 過 橋 發 出 碰 碰 聲 響 」 的 實 例 , 瞭 解 熱 漲 冷 縮 應 用 於 造 橋 的 工 程 技 術 上 , 將 科 學 、 技 學 與 社 會 相 結 合 , 作 為 課 程 結 束 。

(10)

(二)「拉瓦 節與燃素說 」活動 以 角 色 扮 演 的 方 式 探 討 拉 瓦 節 當 初 破 除 「 燃 素 說 」 的 整 個 流 程 。 讓 兒 童 在 角 色 扮 演 的 過 程 中 , 透 過 分 組 競 賽 的 方 式 , 深 刻 瞭 解 科 學 理 論 被 推 翻 的 理 由 在 於 「 以 新 觀 點 看 舊 資 料 」 或 「 新 資 料 檢 視 舊 理 論 」 的 科 學 本 質 觀 。 二、 提 昇 科學 本 質 的教 學 活 動 以 下 略 舉 數 例 來 說 明 單 元 教 學 有 關 提 昇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 活 動 : (一)科學本 質能力指 標 3-3-0-1:能由科學 性的探究活 動中,瞭解 科學知識 是 經 過 考 驗 的 情 境 : 學 生 在 進 行 「 點 頭 雞 」 玩 具 的 探 究 活 動 時 , 發 現 放 在 奧 力 多 瓶 子 上 黏 在 硬 幣 上 的 紙 雞 會 點 頭 , 師 生 隨 後 共 同 探 究 其 原 理 。 T : 這 個 瓶 子 上 的 雞 為 什 麼 會 跳 ? 就 是 剛 剛 講 的 我 們 手 的 溫 度 , 搓 一 搓 手 的 溫 度 變 熱 , 他 說 熱 啊 ~ 傳 到 哪 裡 去 ? SS: 瓶 子 。 T : 然 後 瓶 子 再 傳 到 那 裡 去 ? SS: 瓶 子 裡 面 的 空 氣 。 T : 我 們 的 熱 , 使 得 裡 面 的 氣 體 怎 麼 樣 ? SS: 膨 脹 。 SS: 爆 滿 衝 出 去 。 (接 下 來 , 學 生 再 觀 察 放 入 冰 庫 中 的 寶 特 瓶 , 其 瓶 身 的 變 化 情 形 ) SS: 啊 ! 縮 起 來 了 ! SS: 縮 小 了 ! T : 縮 小 了 , 什 麼 東 西 縮 小 ? 瓶 子 縮 小 , 那 瓶 子 裡 面 有 什 麼 東 西 ? SS: 空 氣 。 T :…這 是 物 質 的 一 個 什 麼 特 性 ? SS: 熱 漲 冷 縮 。(教 室 觀 察 ) 由 以 上 的 教 學 活 動 可 知 學 生 能 就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的 內 容 作 科 學 探 究 活 動(符 合 行 為 表 徵 1)、以 及能就探究 活動中獲得 相關的科學 知識(符合行為表徵 2)。 情 境 : 教 學 活 動 後 , 讓 學 生 寫 完 科 學 本 質 實 作 問 卷 後 , 研 究 者 針 對 科 學 探 究 本 質 的 「 實 徵 性 」 面 向 之 題 目 「 這 次 活 動 後 , 你 認 為 科 學 知 識 需 不 需 要 經 過 實 驗 ? 為 什 麼 ? 」 , 進 一 步 與 學 生 晤 談 , 學 生 的 反 應 如 下 :

(11)

T : 你 認 為~我 們 科 學 知 識 是 怎 麼 產 生 的 ? S7: 一 些 人 的 實 驗 研 究 。 S1: 經 過 親 自 實 驗 , 還 有 集 合 很 多 人 的 想 法 。 S12: 還 有 驗 證 。 S5: 就 是 每 個 人 都 有 很 多 不 同 的 疑 問 … 他 們 就 想 找 出 問 題 的 答 案 。 S20: 綜 合 起 來 最 最 最 明 顯 的 答 案 。 S18: 科 學 知 識 要 經 過 考 驗 。 S17: 就 是~有 一 些 自 然 現 象 啊 , 以 前 的 人 都 會 有 他 自 己 的 觀 點 , 可 是 其 實 不 是 正 確 的 , 然 後 過 來 因 為 科 學 家 有 實 證 的 態 度 , 所 以 去 查 明 正 確 的 答 案 , 了 解 真 相 , 才 會 有 明 確 的 答 案 , 就 是 我 們 的 科 學 知 識 。 T : 喔~這 明 確 的 答 案 , 你 說 怎 麼 查 啊 ? S17: 就 是 科 學 家 他 們 實 驗 , 驗 證 出 來 的 。 S22: 科 學 知 識 是 要 經 過 考 驗 的 , 因 為 如 果 沒 有 經 過 大 家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實 驗 的 話 , 就 是 說 只 有 一 個 人 實 驗 嘛 ! 然 後 也 許 他 的 實 驗 中 可 能 粗 心 或 是 做 錯 哪 些 步 驟 , 然 後 答 案 就 變 的 不 一 定 一 樣 。 … 就 不 一 定 正 確 啊~所 以 就 這 樣 。 (晤 談) 綜 觀 學 童 的 問 卷 與 晤 談 資 料 , 大 部 份 的 同 學 都 認 為 科 學 知 識 是 而 需 要 經 過 考 驗 才 能 來 證 實 , 也 才 會 有 更 正 確 的 科 學 知 識 。 因 為 如 果 沒 經 過 考 驗 , 就 不 知 這 些 知 識 是 真 的 還 是 假 的 , 那 些 沒 經 過 考 驗 的 科 學 知 識 , 不 能 夠 成 為 科 學 知 識 。 由 以 上 的 資 料 可 知 學 生 能 瞭 解 科 學 知 識 是 經 過 重 複 驗 證 的 考 驗 才 能 產 生 (符 合 行 為 表 徵 3)。 (二)科學本 質能力指 標 3-3-0-5:察覺有時 實驗情況雖 然相同,也 可能因存 在 著 未 能 控 制 的 因 素 之 影 響 , 使 得 產 生 的 結 果 有 差 異 情 境 : 學 生 作 完 「 點 頭 雞 」 實 驗 後 , 老 師 與 學 生 討 論 影 響 實 驗 的 因 素 有 瓶 溫 、 硬 幣 蓋 在 瓶 子 上 時 蓋 得 緊 不 緊 、 時 間 、 水 沾 得 夠 不 夠 、 手 握 得 緊 不 緊 等 。 學 生 了 解 這 些 他 們 可 以 控 制 的 因 素 後 , 他 們 再 重 新 做 一 次 「 點 頭 雞 」 實 驗 , 並 記 錄 雞 點 頭 的 次 數 , 比 較 各 組 間 的 差 異 。 T : 各 位 再 想 一 想 喔 ~ 你 可 以 控 制 的 因 素 都 要 控 制 好 喔 , 等 一 下 要 做 的 比 剛 剛 進 歩 喔 ! 瓶 子 來 了 就 開 始 做 啊 ~ ( 冰 凍 的 瓶 子 陸 續 來 到 ) ~ 數 次 數 啊 ! SS: ( 學 生 做 實 驗 並 數 雞 點 頭 的 次 數 ) T : 最 後 一 分 鐘 , 還 有 30 秒 , 好 ~ 停 ~ 時 間 到 ! ( 接 下 來 老 師 請 各 組 把 雞 點 頭

(12)

的 次 數 報 出 來 , 並 把 次 數 寫 於 黑 板 上 ) T : 比 之 前 的 是 不 是 好 多 了 , 好 ~OK 請 問 各 位 啊 ~ 為 什 麼 ~ 我 們 剛 剛 講 啊 ~ 自 然 科 學 的 實 驗 有 一 個 好 處 , 有 一 個 優 點 是 什 麼 ? 條 件 都 一 樣 , 我 做 的 出 來 你 也 做 的 出 來 對 不 對 ? 還 記 得 嗎 ? SS: 記 得 。 T : 條 件 都 一 樣 , 我 做 的 出 來 你 也 做 的 出 來 , 那 我 現 在 是 不 是 都 把 實 驗 條 件 控 制 的 一 樣 了 ? SS: 對 。 T : 可 是 做 出 來 有 沒 有 一 樣 ? SS: 沒 有 。(教 室 觀 察 ) 由 以 上 的 教 學 活 動 可 知 學 生 能 依 實 驗 的 條 件 完 成 實 驗 , 並 有 具 體 的 成 果( 符 合 行 為 表 徵 1)。 並 且 學 生 能 在 相 同 的 實 驗 情 況 下 , 由 其 他 同 學 的 實 驗 結 果 中 , 發 現 各 結 果 的 差 異 性(符合行 為表徵 2)。 T : 為 什 麼 ? SS: 因 為 還 有 一 些 變 化 。 T : 還 有 一 些 變 化 ? SS: 因 為 還 有 一 些 地 方 沒 有 控 制 好 。 T : 怎 麼 說 ? SS: 手 的 熱 度 沒 有 辦 法 控 制 , 所 以 實 驗 都 一 樣 , 還 是 有 一 些 會 誤 差 。 T : 所 以 我 們 實 驗 的 時 候 , 就 是 存 在 著 某 些 東 西 , 沒 有 辦 法 控 制 的 , 影 響 我 們 實 驗 的 結 果 , 對 不 對 ? 影 響 我 們 的 實 驗 結 果 , 說 的 很 好 喔 ~ 那 當 然 啊 ~ 這 些 可 以 控 制 的 控 制 不 好 的 話 , 可 不 可 以 稱 為 一 個 好 的 科 學 家 啊 ? S : 不 可 以 。 T : 好 , 所 以 我 們 得 到 一 個 結 果 對 不 對 ? 手 的 熱 度 這 個 不 能 控 制 的 因 素 會 影 響 我 們 的 實 驗 結 果 。 ( 教 室 觀 察 ) 由 以 上 的 教 學 活 動 可 知 學 生 能 察 覺 即 使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 , 但 可 能 有 一 些 無 法 控 制 的 因 素 , 使 得 產 生 的 結 果 可 能 有 差 異(符 合 行 為 表 徵 3)。 並 且 學 生 能 發 覺 並 提 出 影 響 實 驗 結 果 差 異 的 可 能 因 素(符合行為表 徵 4)。 (三)科學本 質能力指 標 3-3-0-4:察覺在「 以新觀點看 舊資料」或 「以新資 料 檢

(13)

視 舊 理 論 」 時 , 常 可 發 現 出 新 問 題 情 境 : 在 「 拉 瓦 節 與 燃 素 說 」 活 動 中 , 學 生 以 角 色 扮 演 的 方 式 演 出 拉 瓦 節 當 初 破 除 「 燃 素 說 」 的 整 個 流 程 。 研 究 者 再 以 兩 個 議 題 與 學 生 共 同 討 論 : 「 拉 瓦 節 以 什 麼 觀 點 來 看 待 普 利 斯 特 列 發 現 氧 氣 的 過 程 ? 」 「 拉 瓦 節 是 如 何 破 除 燃 素 說 的 理 論 ? 」 。 研 究 者 發 現 兒 童 可 以 瞭 解 此 兩 項 議 題 , 之 後 研 究 者 再 拋 出 以 下 的 議 題 要 學 生 討 論 後 記 在 討 論 單 上 「 你 覺 得 一 個 理 論 可 不 可 能 永 遠 正 確 , 為 什 麼 ? 」 。 以 下 是 學 生 的 反 應 情 形 : 第 一 組 : 不 可 能 , 因 為 別 人 可 能 會 發 現 別 的 答 案 , 科 學 知 識 經 過 不 同 的 證 據 觀 點 會 隨 著 時 代 而 改 變 , 現 代 的 儀 器 比 以 前 精 準 , 可 能 會 做 出 不 同 的 答 案 。 第 二 組 : 不 可 能 , 因 為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之 後 可 能 會 有 新 理 論 , 然 後 那 個 舊 的 理 論 可 能 就 變 成 錯 的 。 第 三 組 : 不 可 能 , 因 為 可 能 以 後 的 人 會 再 改 變 , 除 非 大 家 都 認 同 。 第 四 組 : 不 可 能 , 每 年 代 或 每 個 世 紀 可 能 會 有 新 觀 念 、 新 理 論 和 新 思 想 出 現 , 再 以 這 些 去 看 以 前 的 舊 資 料 , 可 能 會 發 現 一 些 問 題 。 第 五 組 : 不 可 能 , 因 為 還 有 可 能 發 明 更 先 進 的 儀 器 來 研 究 , 推 翻 原 先 的 理 論 。 第 六 組 : 不 會 , 因 為 可 能 會 有 新 觀 念 產 生 , 然 後 再 用 實 驗 去 驗 證 。(教 室 觀 察 ) 由 以 上 各 組 學 生 的 反 應 情 形 可 知 學 生 能 察 覺 科 學 知 識 是 可 以 改 變 的(符 合 行 為 表 徵 1)。

伍、結語

有 鑑 於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的 解 讀 有 其 爭 議 性 , 所 以 高 慧 蓮 (2006)建 議 應 針 對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提 出 一 致 性 的 解 讀 , 以 落 實 提 昇 學 童 對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表 現 的 教 學 。 所 以 , 本 文 旨 在 進 行 「 九 年 一 貫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 解 讀 與 詮 釋 , 並 列 出 能 力 指 標 的 「 行 為 表 徵 」 , 並 且 在 實 際 的 教 學 情 境 下 來 檢 核 、 測 試 研 究 群 所 列 出 的 能 力 指 標 行 為 表 徵 , 是 否 真 的 可 以 在 課 堂 上 由 學 生 之 行 為 表 現 出 來 , 據 以 修 正 能 力 指 標 的 解 讀 與 詮 釋 。 根 據 實 驗 教 學 的 結 果 發 現 , 本 研 究 所 列 出 之 行 為 表 徵 可 以 在 課 堂 上 由 學 生 之 行 為 表 現 出 來 , 並 且 有 助 於 國 小 科 學 教 師 在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領 域 教 學 過 程 中 評 量 學 生 達 成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的 程 度 。

(14)

致謝

本 研 究 承 蒙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經 費 , 黃 志 賢 老 師 、 邱 明 富 老 師 、 吳 仲 謀 老 師 、 楊 明 達 老 師 、 陳 俊 強 老 師 、 林 裕 仁 研 究 生 等 的 參 與 研 究 與 實 驗 教 學 ; 加 上 論 文 評 審 委 員 提 供 許 多 卓 見 與 指 正 , 均 此 致 謝 。

參考文獻

王 靜 如(2006)。傳 達科 學本質 之理 論與教 學實 例 。出版社 :秀威資訊 。 林 陳 涌(2000)。九年一 貫課程發展 模式與內容 。科學 教育 ,231,35-39。 翁 秀 玉 、 段 曉 林(1997)。 科 學 本 質 在 科 學 教 育 上 的 啟 示 與 作 法 。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 201, 2-15。 高 慧 蓮(2004)。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領 域 國 小 學 童 科 學 本 質 多 元 化 評 量 工 具 之 發 展 與 個 案 研 究 (1/3)。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NSC 92-2511-S-153-016-) 高 慧 蓮(2006)。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提 升 學 生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表 現 可 行 教 學 模 組 之 開 發 研 究 。 科 學 教 育 學 刊 , 14(4), 401-425。 教 育 部(1999)。國 民教 育九年 一貫 課程綱 要(草案)。台 北:教育部 。 教 育 部(2003)。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學 習 領 域 。 台 北 市 : 教 育 部 。 教 育 部(2008)。國 民中 小學九 年一 貫課程 綱要 自然與 生活 科技學 習領 域 。97 課 程 網 修 訂 ,2011 年 6 月 24 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郭 月 婷 、 高 慧 蓮 、 王 靜 如 、 林 曉 雯 、 蘇 明 洲(2009)。 國 小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習 作 評 量 分 析 研 究 。 論 文 發 表 於 第 二 十 五 屆 中 華 民 國 科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 國 立 師 範 師 範 大 學 。 陳 筱 雯(2003)。 國 小 自 然 科 教 師 科 學 本 質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之 研 究 。 屏 東 師 範 學 院 數 理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黃 俊 偉(2004)。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生 科 學 本 質 觀 與 科 學 家 形 象 之 研 究 。 國 立 屏 東 師 範 學 院 數 理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楊 桂 瓊(2009)。 論 證 教 學 對 國 小 學 童 的 效 益 探 討 。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蔡 葉 榮(2001)。 健 康 與 體 育 分 段 能 力 指 標 之 內 涵 與 轉 化 - - 以 第 三 主 題 軸 - 運

(15)

動 技 能 為 例 。 國 民 教 育 , 42(2), 37-42。

鄭 淑 妃 、 劉 聖 忠 、 段 曉 林(2005)。 國 小 自 然 科 教 師 科 學 本 質 觀 與 教 學 之 個 案 研

究 。 科 學 教 育 學 刊 , 13(2), 169-190。

Abd-El-Khalick, F., & Lederman, N. G. (1998, April). Improving scienc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an Diego, CA.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Auth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Project 2061: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rckhouse, N. W. (1990).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 53-62. Branford, J.D., & Donovan, S.M. (2005). How students learn: Histo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the classroo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Collette, A. T., & Chiappetta, E. L. (1994).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3rd ed.).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Kao, H. L., Su, M. C., Lin, U. L., Chen, S. M., & Lu, C. C. (2008). 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III. IOSTE Symposium, Th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ptember 21-26, 2008, Kuşadası / Turkey. XIII.IOSTE Symposium Proceedings, pp. 765-771. ISBN: 978-605-5829-16-2.

Lederman, N. G. (1995). Trans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to classroom practi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2474).

Lederman, N. G. (2007). Nature of scie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N. G. Lederman & S. K. Abell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831-879). Englewood cliffs: NJ: Erlbaum Publishers.

Lederman, N., O'Malley, M. (1990).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tentativeness in science: Development, use, and sources of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4,

(16)

225-239.

McComas, W.F., Clough, M.P., & Almazroa, H. (1998). The role and character of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W. F. McComas (ed.).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 3-3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orrison, J. A., Raab, F., Ingram, D.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views on the nature of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6(4), 384-40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yan, A., Aikenhead, G. (1992). Students' preconceptions about the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6, 559-580.

Schwartz, R.S., Lederman, N.G. (2002). “It’s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and intention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nature of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3), 205-236.

Schwartz, R. S., Lederman, N. G., Khishfe, R; Lederman, J. S; Matthews, L; Liu, S. Y. (2002). Explicit/reflective instructional attention to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inquiry: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addition to asthma,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low bone turn over, such as hypothyroidism, can lead to increased stress on tooth roots following applied orthodontic loads and lead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2006 UK National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enital tract infection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Sexual Health and HIV Clinical Effectiveness

Rud- nicky, “Matrix Factorization with Knowledge Graph Propagation for Unsupervised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n Proceeding of The 5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