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閉症、智能不足及正常兒童之意圖性注意力協調能力之比較研究(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閉症、智能不足及正常兒童之意圖性注意力協調能力之比較研究(I)"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自閉症、智能不足及正常兒童之意圖性注意力協調能力之比較研究(I)

A Compar ative Study of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childr en with

autism, mental r etar dation and nor mal childr en

計畫編號:NSC 88-2413-H-002-008 執行期限:87 年 8 月 1 日至 88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宋維村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 一、中文摘要 以本研究室發展的實驗典範,從意圖 性的觀點探討嬰幼兒相互注意協調能力的 發展。有效樣本為 7~18 個月正常發展嬰 幼兒 142 名。分析發現:1. 嬰幼兒在 7~9 個月之間,已經發展出層次一的意圖性溝 通能力;2. 嬰幼兒在 10~12 個月,達到層 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佔 53%,16~18 個 月的嬰幼兒通過率仍只 60%。研究者推論 嬰幼兒達到層次二意圖溝通能力約在 13 個月,而年齡較大的嬰幼兒(16~18 個月) 可能因瞭解母親的溝通意圖,對實驗感到 無趣而不想溝通導致通過率偏低。 研 究 者 修 正 本 實 驗 的 部 份 實 施 方 法,實施於兩名生理年齡在 5~6 歲間的自 閉症幼兒,以初探此實驗典範用於發展障 礙幼兒的可行性,結果令人滿意。 關鍵字:相互注意協調能力、意圖性、 嬰幼兒發展、自閉症 Abstr act

The study was focused on intentionality and joint attention in infants. 142 normal infants, ages 7~18 months, completed the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task in the laboratory. The analysis

revealed : 1. The level I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alternate gaze, developed around 7~9 months;2. 53% of 10~12 month-old infants passed the level II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60% of 16-18 month-old infants passed the same level. The author suggests infants around 13 months probably have the level II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al factor might be the cause of high non-pass rate in 16~18 months group.

A modified task was applied to two children with autism (CA=5-6 years) as a pilot study for nest stage experiment. The preliminary data revealed the research paradigm is appropriable for study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or mental retardation.

Keywor ds : joint attention、intentionality、

infant development、autism 二、緣由與目的 自閉症的核心精神病理是 1980 以來 研究自閉症的重要項目,認知缺陷、語言 溝通缺陷、知覺缺陷、情緒缺陷、心理理 論缺陷、執行功能缺陷、及相互注意協調 能力缺陷(JA)都被認為是自閉症的核心

(2)

病理(參見[1]之文獻回顧)[2]。其中 JA 之缺陷雖然很常被報告,但亦有報告它與 自閉症患者之心理年齡有關[1, 3]。因此作 者認為有必要探討 JA 之構念中可能與自 閉 症 有 關 之 部 分 , 其 中 意 圖 性 (intentionality)是個值得探討的題目。 哲學家[4,11]和心理學家[5-8]分別從 不同的角度去定義意圖性和研究意圖性的 發展[5,9,10]。在早期的研究,譬如 Piaget, 認為意圖性等同於方法和目的的分化[7], 持續相同的觀點,Bates[5]認為當一位傳送 者(sender)知道某種信號的行為(signaling behavior)會對接收者產生效果,傳送者會 不斷嘗試以達到目的,或到明顯確知失敗 為止,這就是意圖性溝通。Bates 指出具體 的行為証據應包括:a) 在目標物與欲影響 的他者之間有眼光交替;b) 在 達 到 目 的 前,信號的行為會擴大(augmentation), 增多(additions)或取替(substitution);c) 信號行為的形式(form)會因為能達到溝 通的目標而有減縮(abbreviated)和/或誇 大(exaggerated)的型式出現。和 Bate 意 圖性溝通不同的,Searle[11]則從意圖性動 作(intentional act)的概念來定義意圖性及 其分類。近年 Tomasello[8]也以行動來定義 意圖性,他主張具意圖性的幼兒把大人當 作 是 一 個 意 圖 性 的 主 體 ( intentional agent),且具備三個條件:1、幼兒可以用 意圖性去了解他人。2、幼兒可以了解他人 也可有另一個和自己不同的意圖性。3、幼 兒可以了解他人可以有其個人的意圖性, 與幼兒目前關注的不同(包括意外的意圖 和未實現的意圖)。近來以探討嬰兒模仿能 力 發 展 著 名 的 Meltzoff 以 行 為 再 重 演 (behavior re-enactment procedure)的實驗 方法,持著 Tomasello 的觀點,也試著回應 Searle 對 意 圖 性 的 嚴 謹 定 義 [9] , 延 續 Tomasello 的 概 念 , Carpenter, Akhtar 和

Tomasello[12] 以 模 仿 意 圖 行 動 ( imitate intentional action)的實驗典範,實施於年 齡在 14-18 個月之間的嬰幼兒,結果也發 現平均年齡 16 個月時,嬰幼兒就已經建立 出意圖性動作的能力了。 綜合前述有關相互注意協調能力的 意圖性基礎的研究回顧,若要探索此概念 宜同時掌握目的、方法及情境三個要素, 才能有效推論。作者過去兩年中,以 Bates 的概念設計親子互動的特殊情境,引發嬰 幼兒產生具意圖基礎的溝通能力,並綜合 Bates[5]等研究者的概念,將意圖性溝通分 為層次一與層次二。承續過去的研究結 果,本研究的目的有二:第一、探討 7-18 個月的正常嬰幼兒意圖性的相互注意協調 能力的發展過程;第二、企圖用本研究的 實驗方法,實施於 2 名自閉症幼兒,以初 探本實驗方法用於研究特殊發展障礙幼兒 的可行性。 三、結果與討論 本實驗採橫斷研究法,有效受試樣本 為 142 個 7~18 個月正常發展嬰幼兒,實 驗設備如圖一,Œ~•代表 4 個燈的位置, 實驗程序包括母親正常轉頭指示燈亮之訓 練階段,及母親反向轉頭指示階段。實驗 歷程約 4~8 分,全程錄影,資料分析由未 參與實驗,分析信度可靠(Kappa .78 及.81) 之研究生進行分析,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表一是各年齡層嬰幼兒表現層次一 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人數和百分比分佈。7-9 個月的嬰幼兒,出現層次一意圖能力的 人數共 28 名,佔該年齡人數的 78%,而 10-12 個月、13-15 個月以及 16-18 個月的 嬰幼兒,出現層次一意圖能力的人數依次 為 35、34 及 33 名,分別佔該年齡層人數 的 100%、94%及 94%。這顯示嬰幼兒在

(3)

7-9 個月之間,就已經發展出層次一的意 圖性溝通能力了。 表二是各年齡層嬰幼兒表現出層次 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人數和百分比的分佈 情形。由表二可知,7-9 個月的嬰幼兒出 現層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人數共 9 名, 佔該年齡組人數的 25%;10-12 個月嬰幼 兒,出現層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人數共 19 名,佔該年齡組人數的 53%;13-15 個 月嬰幼兒,出現層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 人數共 21 名,佔該年齡組人數的 58%; 而 16-18 個月嬰幼兒出現層次二意圖性溝 通能力的人數共 21 名,佔該年齡組人數的 60%。若比較三組嬰幼兒出現該能力人數 比例的差異,則發現 7-9 個月的嬰幼兒發 展出層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比例顯著低 於 10-12 個月、13-15 個月以及 16-18 個月 的 嬰 幼 兒 ( χ2 (1)=6.373, p=.012 ; χ 2 (1)=8.229, p=.004;χ 2 (1)=8.910, p=.003), 而 10-12 個月、13-15 個月及 16-18 個月三 個年齡層的嬰幼兒之間則並沒有明顯差 別。這項發現雖指出了嬰幼兒發展出層次 二的意圖性溝通能力應在 10-12 個月之 後,但是否會到大於 16-18 個月以後,才 發展出該能力呢?作者回顧文獻,認為並 不可能,那麼為何在本實驗的操弄下, 13-18 個月之間的嬰幼兒,出現層次二的 比例並未逐漸提昇?細查原始資料,研究 主要的問題是:年齡比較大的嬰幼兒對母 親反向轉頭的動作感到不耐煩或無聊,導 致他們並未在 30 秒中表現出積極溝通的 興趣。實際的資料顯示,7-9 個月的嬰幼 兒中,有 3 名對此操弄顯得不耐煩或沒興 趣,累積次數有 3 次;10-12 個月的嬰幼 兒,這類反應的人數亦有 3 名,累積次數 有 3 次;13-15 個月的嬰幼兒當中,出現 人數有 7 名,累積次數有 7 次;而 16-18 個月的嬰幼兒當中,出現人數增到 12 名, 累積次數有 15 次,這顯示可能年齡大的嬰 幼兒,在看到母親出現反向轉頭時,已經 知道母親的把戲,因此,在適當表達之後, 並不想再與母親玩下去,導致不能從原先 的定義分類中看到層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 的發展趨勢。佐證研究者的另一項資料 是,若以手指指示當作是重要界定層次二 意圖能力的指標,則 7-9 個月嬰幼兒出現 的人數是 0 名,10-12 個月為 17 名,13-15 個月為 27 名,而 16-18 個月則為 29 名, 佔該年齡組人數比例依次是 0%、49%、 75%、83%。這個趨勢似乎說明了具備層 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年齡層,可能在 13 個月以後,不過本實驗設計未能有效區分 出這個現象,設計上如何避免本實驗方法 的困境,有必要多加思考。 表一 達到層次一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人數分佈 年齡(月) 7 8 9 小計 10 11 12 小計 13 14 15 小計 16 17 18 小計 人數 12 12 12 36 12 10 13 35 12 13 11 36 12 13 10 35 通過人數 7 10 11 28 12 10 13 35 11 13 10 34 12 13 8 33 組內通過 百分比 78% 100% 94% 94% 表二 達到層次二意圖性溝通能力的人數分佈 年齡(月) 7 8 9 小計 10 11 12 小計 13 14 15 小計 16 17 18 小計 人數 12 12 12 36 12 10 13 35 12 13 11 36 12 13 10 35 通過人數 0 5 4 9 4 6 9 19 7 7 7 21 7 8 6 21 組內通過 百分比 25% 53% 58% 60%

(4)

作者在本實驗進行的後段,請兩名自 閉症學齡前的幼兒來實驗室進行測試。甲 生 5 歲 8 個月,屬高功能的自閉症患者, 乙生 5 歲 6 個月,屬於中功能的自閉症患 者。作者依過去兩年的研究心得[1],將實 施的方法與程序做了一些調整。第一,考 量來實驗室的受試,不再是小寶寶,而是 大小孩,因此,有必要撤除嬰兒椅,採用 小板凳。第二,過去常發生嬰幼兒在母親 離開身邊就不停哭鬧的現象,而許多母親 在實驗程序上常出錯的情形,也使得研究 者認為應將實驗者改由研究人員擔任,而 母親最好全程陪同在兒童身邊,以維繫足 夠的安全感。第三,原先的燈座共有 4 盞 (角度各為 20°和 70°),在以高角度拍 攝畫面後,事後的觀察分析很容易造成判 斷上的誤差,因此,作者調低攝影機的位 置,撤走兩個燈座,重新佈置後,決定用 一張長 90 公分,寬 60 公分的桌子縱向置 於實驗室中間,實驗者與受試者對坐在桌 子寬邊的兩側,而兩盞閃燈則置於桌子長 邊的兩側,距離實驗者(或受試)之角度 都是 45 度。第四,在實驗的程序上,考慮 最近 Corkum 與 Moore 的實驗方法,將程 序修正為三個階段:1)基準期:出現 4 次轉頭指示,但閃燈並不亮;2)學習期: 出現 4 次轉頭指示,閃燈在實驗者轉後兩 秒即閃亮 3 秒鐘;3)反向轉頭指示期:出 現一次的反向轉頭指示,對側的閃燈仍控 制 30 秒。 上述的安排自閉症受試實驗的結果 發現,自閉症幼兒對閃燈的作業相當有興 趣,甲生在實驗者反向轉頭指示時,明顯 出現具備層次二的意圖性溝通能力,而乙 生,則只出現層次一的意圖性溝通能力。 這項發現,讓作者認為在適當調整本實驗 設計後,當可實施於發展障礙的兒童,以 進行有關自閉症溝通障礙的可能病理機制 的探討。 四、計劃成果自評 本計畫以自行設計之實驗典範探討 7~18 個月正常發展嬰幼兒之意圖性溝通 發展歷程發現 7~9 個月之間發展出層次一 (眼光交替)意圖性溝通能力,13~15 個 月之間發展出層次二(擴大、增多和取代 的溝通方法)意圖性溝通能力。作者並修 飾實驗典範施用於 2 位自閉症兒童,證明 其可用於下一階段之研究。綜合而言,本 計畫確實達成原來之目標。 本 計 畫 原 為 二 年 連 續 計 畫 之 第 一 年,由於進行之中,發現相互注意協調能 力、意圖性溝通、及意圖性動作可能為不 同之心理構念,且本計畫之實驗典範未曾 與已發表之研究典範比較研究,故重新提 出一個二年計畫,分別以三個實驗典範探 討在正常嬰幼兒這三個構念發展之關係, 及這三個構念與自閉症核心病理之關係。 五、參考文獻 [1] 宋維村(民86). 嬰幼兒相互注意協調能力 的發展。 國科會獎助報告, NSC86-2413-H-002-024。

[2] Soong, W. T., Ch’eng, H. W., Chiang, C. H. & Cheng, H. Y.(199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affective social vocaliza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mental retardation In Emily S. C. Yui Miao(Eds.).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Proceeding of

the 53th Annual Con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pp. 53-64). Taipei: United Printing House. [3] Sigman, M.,& Kasari, C.(1995). Joint

attention across contexts in normal and autistic children. In C. Moore, & P. J. Dunham(Ed.). Joint Attention: Its Origins

and Role in Development(pp.189-204).

(5)

[4] Dennett, D.(1987). The Intentional Sta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5] Bates, E.(1979). The emergence of symbols: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infant.

New York: Academic.

[6] Harding, C. G.(1982). Development of the intention to communicate. Human

Development, 25, 140-151.

[7] Piaget, J.(1952).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ren. New York:Basic Books.

[8] Tomasello, M.(1995). Joint attention as social cognition. In C. Moore,& P.J. Dunham(Ed.), Joint Attention: Its Origins

and Role in Development.(pp.103-130).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9] Meltzoff, A.(1995). Understand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Re-Enactmnet of

intended acts by 18-month-ol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30, No. 5,

838-850.

[10] Shultz, T. R.(1980).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tention. In A. Collins(Ed.),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Vol. 13, pp. 131-164).

Hillsdale, NJ: Lawrenc Erlbaum associates. [11] Searle, J. R.(1983). Intentional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Carpenter, M., Akhtar, N., & Tomasello,

M.(1998). Fourteen-through 18 month-old infants differentially imitate intentional and accidental action.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1(2), 315-330. ◎攝影機 Ainfant Œ • Ž • 2.13m 0.85m 1.5m 20° 70° A mother ◎攝影機 牆 單面鏡 A 實驗者

(6)

*表示物體位置(60 公分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wning a pet is link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fewer visits to the doctor, and a lower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young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 2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3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ing vocabulary instructio n

嚴重精神病 (Severe Mental Illness, SMI) 、一般精神障礙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 

肢體傷殘、視障、聽障、言語障礙、自閉 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特殊學習

PEERS for young adults :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ther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actors that Increase Risk and Interfere with Recognition of Abuse.... A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