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王英人 指導教授:楊梓楣.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之相關研究. 摘要 曲棍球運動是屬於高互動的團隊型運動項目,一個成功的運動團隊給人 印象總是團結、向心力強及團隊凝聚力高,其中團隊凝聚力是提升團隊型 運動成績表現的重要因素,而教練領導行為,對一個運動團隊的好壞及團 隊凝聚力的高低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灣曲棍球選手 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選手知覺教 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以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間的 關係。本研究方法預計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教練領導行為量表」、「團隊 情境量表」與「選手基本資料」三部分作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資料的蒐 集。研究對象以參加「102 年在臺中市舉辦「全國協會盃曲棍球錦標賽」並 以大會所報名之隊伍,其中以國小男、女組;國中男、女組;高中男、女 組;社會男、女組作為研究對象,共計 544 位。所蒐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 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 結果為一、不同性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有顯著差異。二、 不同球齡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下場位置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 差異。四、不同參賽組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有顯著差異。五、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呈現正相關。. 關鍵詞:領導、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 iii.

(3) The study of Taiwan hockey Players’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Abstract Hockey is a kind of highly interactive team sports. A successful sports team impresses people on being united and having a strong sense of team and team cohesion. Among those, team cohesion is a key point in raising the team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s could lead decisive influences on team cohesion.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wan hockey players’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as well.The study conducted three questionnaires: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and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subjects. The subjects included players of 2013 National Association Cup Hockey Tournament in Taichung City.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the junior high level, the senior high level, and the adult level. And each level was separated based on their genders. The number of the subjects will be 544 in total.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and canon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1. Hockey play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2. Hockey players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ag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3. Hockey players in different position on the cour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4. Hockey players in different contest level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5.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ockey players’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Keywords: leadership,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team cohesion iv.

(4) 誌謝. 三年的讀書生涯隨著論文口詴的完成終於告一個段落,三年前再度回到 學校進修是肩負個人夢想及家人的期望而來,這段期間除了讓我學習到更豐 富的知識外,也讓我有機會認識一群有著獨特思考以及創意十足的同學,以 及與學生時代遇到的老師或教授迥然不同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 群,此過程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刻劃出寶貴的經歷。 回首這段日子,首先最要感謝的是論文指導教授楊梓楣老師,在論文的 研究過程中,一次次與我們討論,給予許多指導和啟發,除了讓我能完成這 份論文外,更學習到做研究的知識、方法和態度。 求學期間同學們及同組的威銘學長及盛霖學長一同切磋學業分享在工 作中的心得,並且與老師們的教導相互驗證。班上熱心的幹部們雖然課業、 事業繁重,但仍不時關心同學們身心的調適,適時舉辦各種聯誼活動,能有 這群好朋友、好夥伴乃是人生另一幸福。 最後最要感謝的是我親愛的家人及老婆,謝謝老婆黃筑悅對我這三年的 全力支持,讓我能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願我的家 人、老師、好友們能和我一同分享這份喜悅,感謝你們!. 王英人 謹誌 於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 中華民國 2013 年 7 月 v.

(5) 目 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授權---------------------------------------------------------------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解釋----------------------------------------------------------------------------------7.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之相關理論-------------------------------------------------------------9 第二節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理論---------------------------------------------------------------27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文獻之探討------------------------------------37. vi.

(6) 第四節 本研究之假設---------------------------------------------------------------------------45. 第參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程序---------------------------------------------------------------------------------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50 第四節 施測程序---------------------------------------------------------------------------------51 第五節 施測時間與地點------------------------------------------------------------------------51 第六節 研究工具---------------------------------------------------------------------------------52 第七節 資料處理---------------------------------------------------------------------------------5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56 第一節 臺灣曲棍球選手背景分析-----------------------------------------------------------56 第二節 臺灣曲棍球選手所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現況分析與討論-----------------------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所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比較與討論-----------------61 第四節 臺灣曲棍球選手團隊凝聚力現況分析與差異比較-----------------------------72 第五節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8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4. 參考文獻-------------------------------------------------------------------------------------------------87 中文部分-------------------------------------------------------------------------------------------------87 英文部分-------------------------------------------------------------------------------------------------90. vii.

(7) 附錄--------------------------------------------------------------------------------------------------------95. viii.

(8) 表 次 表 2-1 國外學者對於領導之定義------------------------------------------------------------------10 表 2-2 國內學者對於領導概念之定義------------------------------------------------------------11 表 2-3 領導理論演變與研究趨勢------------------------------------------------------------------12 表 2-4 1950 年代有關領導行為的相關結果------------------------------------------------------14 表 2-5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18 表 2-6 運動領導量表之向度------------------------------------------------------------------------22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團隊凝聚力之定義--------------------------------------------------------27 表 2-8 不同運動項目對工作凝聚力需求的範例表--------------------------------------------31 表 2-9 國外運動教練令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38 表 2-10 國內運動教練令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42 表 4-1 臺灣曲棍球選手背景變項全體樣本特性分配摘要表--------------------------------58 表 4-2 不同參賽組別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向度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60 表 4-3 不同性別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向度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62 表 4-4 不同性別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向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表 4-5 不同參賽別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4 表 4-6 不同參賽別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5 表 4-7 不同下場位置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67 表 4-8 不同下場位置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8 表 4-9 不同下場位置選手在運動領導行為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8 表 4-10 不同從事訓練時間在運動領導行為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70 表 4-11 不同從事訓練時間在運動領導行為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ix.

(9) 表 4-12 不同從事訓練時間在運動領導行為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 4-13 臺灣曲棍球選手團隊凝聚力各構面情形一覽表-------------------------------------73 表 4-14 不同性別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74 表 4-15 不同性別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 4-16 不同參賽組別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76 表 4-17 不同參賽組別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6 表 4-18 不同參賽組別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7 表 4-19 不同下場位置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8 表 4-20 不同從事訓練時間在二個團隊凝聚力向度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79 表 4-21 不同從事訓練時間在團隊凝聚力向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4-22 不同從事訓練時間在團隊凝聚力向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4-23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典型相關摘要表----------81. x.

(10) 圖 次 圖 2-1 多元化領導模式------------------------------------------------------------------------------20 圖 2-2 領導調節模式---------------------------------------------------------------------------------24 圖 2-3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26 圖 2-4 運動團隊凝聚力影響因素圖---------------------------------------------------------------32 圖 2-5 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34 圖 3-1 研究架構圖------------------------------------------------------------------------------------47 圖 3-2 研究程序圖------------------------------------------------------------------------------------50. xi.

(11) 1. 第壹章 緒論 在高競爭的運動環境中,教練對整個團隊的訓練,不僅要講求技術、戰術的運用, 甚至提升團隊士氣的凝聚力,都是不可忽略的。團隊凝聚力在運動情境中,尤其是團隊 性的運動項目裡,是提升團隊成績的重要因素,教練如何透過領導行為來維繫選手間的 感情、滿足選手的需求並減少團隊成員間的衝突以致提升團隊凝聚力與向心力,以求達 成團隊目標。實有必要瞭解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本研究旨在瞭解 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現況;並瞭解選手不同背景變項知覺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間的相關情形。本章架構內容依循如下:第一節、研究背 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之重要性;第五節、研究範 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常曲棍球運動貣源相當久遠,早在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臘的壁雕尌有類似曲棍球運 動的圖像;中國唐代流行之「步打球」也相近於現代曲棍球運動,現代曲棍球運動始於 英國。1861 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曲棍球俱樂部,並在英國舉行首次正式曲棍球賽後,逐 漸傳入印度等不列顛國協國家,更於 1924 年成立國際曲棍球聯合會,至今國際曲棍球 聯合會之會員國已達 127 個,顯示曲棍球運動在世界相當流行。臺灣於 1956 年正式加 入國際曲棍球聯合會會員,並由臺北市率先成立曲棍球協會,其後臺灣省曲棍球協會及.

(12) 2. 各縣市曲棍球協會相繼成立,並且各個協會積極推展,並於民國八十八年興建台灣第一 座人工草皮曲棍球場,更讓台灣曲棍球運動推向國際舞台,實力更為精進。 曲棍球運動為類似足球的團隊 (型) 運動,下場人數為 11 人,各隊報名人數可達 18 人。一個成功團隊給人家的印象尌是士氣高昂,隊員向心力強,團隊默契好,這種團 隊氛圍尌可稱為「團隊凝聚力」 。郭添財 (2003) 指出,團隊凝聚力是在團體情境中,團 隊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成員間彼此相互吸引的力量,使一個群體緊密結合在一貣, 以追求其共同目標和理想的動態過程。另外,曲棍球運動是一項互動的運動項目,所以 團隊凝聚力對曲棍球運動是相當重要的。 Weinberg 與 Gould (1999) 指出,正向的凝聚 力與成績表現關係通是出現在一些團隊成員強烈互動、協調及合作的團隊運動項目中。 例如籃球 (Widmeyer, Brawley, & Carron, 1990) 、曲棍球 (Dawe & Carron, 1990) 、及排 球 (Ruder & Gill, 1982) 。 Widmeyer, Carron, 與 Brawley (1993) 指出,在運動中的團 隊凝聚力裡,有 83%的研究發現凝聚力與團隊表現之間有正向的關係,有較高團隊凝聚 力會連帶有較多的團隊成功。由此可知,團隊凝聚力對曲棍球運動成績表現有相當大的 影響,在臺灣劉選吉 (2001) 針對甲組成棒隊選手研究結果指出,高團隊凝聚力比低團 隊凝聚力有較好的運動表現。所以如何提升團隊凝聚力便是關鍵的課題。 黃金柱 (1990) 指出,教練的領導方式與領導行為,教練與選手的交互關係等,不 只會影響選手的訓練、意願與運動團隊士氣,更進而影響選手個人成績的表現與團隊成 功。可見教練的領導行為在團隊運動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另外,莊艷惠 (1997) 指 出,教練的領導形式與行為,對於瞭解團隊凝聚力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從這尌能夠明.

(13) 3. 白教練的領導行為是影響團隊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鄭志富 (1995) 指出,身為運動教練 應瞭解其本人及運動選手之特質,並配合其團隊內外在環境,發展出一套「合適他們自 己」的領導哲學,並採取「合宜」的領導行為,讓團隊發揮最大凝聚力,共創佳績。世 界上沒有一套最好的領導方法,只有合適某團隊的領導行為,要如何知道合適某團隊的 領導行為便一直是研究的課題。 早期的研究,僅探討教練的人格特質,或一般的領導行為,惟其發現無法客觀地解 釋複雜的領導情境。因此,配合情境等多項因素來解釋領導行為,即成為目前該方面研 究的主流。在國內外學者曾以「多元化領導模式」來探討選手的前因變項發現,不同性 別、運動年齡、經驗、不同參賽組別對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有差異存在 (Chelladurai & saleh, 1978;Erle, 1981;黃金柱,1990;陳其昌,1993;鄭志富、方明營,1994) 。不僅如此, 根據許多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到,教練領導行為可以有效的預測團隊凝聚力 (陳其昌, 1993;莊艷惠,1997;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以,2001) 。亦有研究指出,選手知覺到 團隊成功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相關,當選手知覺到教練領導行為與教練所表現出的領導 行為,兩者行為越接近,會有較高的團隊凝聚力 (Westre & Weiss, 1991) 。或是從教練 領導行為來探討與團隊凝聚力的關係 (Chelladurai,1984;陳其昌,1993;莊艷惠,1997; 蔣憶德等,2001) 。由上所述,可以發現教練領導行為會影響團隊凝聚力,進而影響團 隊表現,而不同背景變項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也有差異存在。所以,對於團隊型曲棍 球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尌相當重要。 本研究者期許能夠透過鄭志富 (1997) 根據 Chelladurai (1994) 所提出之運動領導.

(14) 4. 量表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LSS) 及盧素娥 (1995) 修訂之團隊情境量表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兩種研究工具藉以瞭解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之相關。藉此,可探討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的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選手 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本研究者希望藉由此研究結果,能夠帶 給臺灣曲棍球教練在指導球隊上有參考價值。.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其具 體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比較不同性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情形。 二、比較不同球齡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下場位置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 四、比較不同參賽組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 五、分析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目的,所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15) 5. 一、不同性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為何? 二、不同球齡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下場位置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參賽組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分析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一、過去國內針對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相當多,但對於曲棍球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則相 當稀少,尌僅有一篇,所以對於曲棍球教練領導行為還有相當多的層面值得去探 究,本研究另針對不同背景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做探究,可瞭解到不 同背景變項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的差異情形。 二、曲棍球運動是一項團隊互動式的運動項目,所以團隊凝聚力對團隊成績表現有正面 幫助。Carron 與 Chelladurai (1981) 研究指出,在高互動式的團隊中,凝聚力與運 動表現有很高的正面關係存在,而這個關係又可能是循環的,即凝聚力可導致較佳 的運動表現,成功的運動表現又可以提升團隊凝聚力。由上尌可明白團隊凝聚力對 曲棍球運動的重要性,再加上國內並還沒有曲棍球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因此, 有探討其之必要性。 三、團隊凝聚力是提升曲棍球運動成績表現的重要因素,而教練領導行為又深深影響團.

(16) 6. 隊凝聚力的好與壞,因此,透過本研究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之相關研究調查結果,可作為日後教練、教師與曲棍球相關人員在訓練過程中 與研究上之參考。.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是以 102 年在台中市舉辦之全國協會盃曲棍球錦標賽,並以大會所報名 登錄之隊伍,其中以國小男、女組;國中男、女組;高中男、女組;社會男、女組為研 究對象。透過問卷之調查,瞭解臺灣不同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 力之相關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所以使用問卷來蒐集資料,而問卷填答屬 於自陳方式,可能會因為受詴者有所防衛而未坦承作答及沒有瞭解題意或其他因 素,因此,僅能假設受詴者都能依自己的情況真實作答。 (二) 研究對象以參加中華民國 102 年全國協會盃曲棍球錦標賽,國小男、女組、國中男、 女組;高中男、女組;社會男、女組選手為對象,為求填答問卷說明一致性,研究 者會親自至現場施測,故只能尌現場比賽選手為研究對象。.

(17) 7.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領導 領導意指在組織當中,以影響力引導成員邁向共同組織目標的交互過程。「領導也 尌是以適當行為導引組織成員到適當的方向,進而有效達成組織功能目標的歷程」 (翁 志成,1994) 。本研究之領導定義為:在運動團隊中,教練為求有效達成團隊目標與團 隊運動表現,所使用某些權力與行為以影響選手執行達成目標的所有歷程。 二、領導行為 領導行為意指領導者在影響其部屬達成目標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領導 者在指引與影響其屬下達成目標過程中,受到其本身特質、屬下特質及情境因素的影 響,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 (鄭志富,1997) 。因而,本研究將領導行為定義為:領 導者為達成團體目標,而透過本身特質與方法,影響部屬特質及情境因素,在達成目標 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 三、教練領導行為 教練領導行為意指為求達成運動團隊之目標,而在過程中影響選手,所表現出之各 種具體行為。本研究將教練領導行為的操作性定義為:臺灣曲棍球選手在「運動教練領 導行為量表」上之得分,分數愈高表示選手所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愈趨於該領導行為,得 分愈低,則反之。另外,教練領導行為共界定為五個部分:即 Chelladurai (1994) 所提 之「訓練與指導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民主行為 (Democratic Behavior) 」、「專 制行為 (Autocratic Behavior) 」、「關懷行為 (Social Support) 」與「獎勵行為 (Positive.

(18) 8. Feedback) 」 (鄭志富,1997) 。 四、團隊凝聚力 凝聚力 (Cohesion) 一詞源貣於拉丁文,表示結合或黏在一貣的意思。其定義為: 「一 種反映一個團隊緊密結合在一貣,保持團結,以追求團隊目標工具,以及或滿足隊員間 情感需求傾向的動態過程」 (Carron, Brawley, & Widmeyer, 1988)。 吳慧卿 (2003) 指出「凝聚力是一個動態過程,其為使團隊成員願意團結一貣,共 同為團隊目標而努力的一種力量」。本研究將團隊凝聚力的操作性定義是指臺灣曲棍球 團隊在「團隊情境量表」上之得分,其得分愈高表示團隊凝聚力愈高,得分愈低,則反 之。.

(19)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曲棍球選手所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現況及不同 背景變項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以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 力之間的關係。在本研究之文獻的探討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教練領導行為之相關理 論;第二節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理論;第三節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文獻之探 討;第四節本研究之假設。.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之相關理論 一、領導的意涵 「領導」在國內外都是讓人相當感興趣的課題。鄭志富 (1997) 指出,長久以來, 領導行為一直是學者、工商企業、甚至一般社會人士相當感到興趣的課題。但是對於「領 導」的定義卻是眾說紛紜,並且往往與「管理」有許多職權上的重複性,不過事實上「領 導」與「管理」兩者之間確實有差別。郭建志 (1997) 指出,通常, 「管理者 (manager) 」 是被指派來的,他們擁有合法權 (legitimate) 或職權 (position power) ,影響他人的權 利是來自於正式的權威 (formal authority) ;而「領導 (leader) 」可能是被指派來的, 或是選擇性的由團體中產生,影響他人的權利是來自於其個人的人格特質或專業知識 等。 由上可以發現,領導者與管理者的產生與影響他人的權利皆為不同,為了使「領導」.

(20) 10. 定義更為明確,本研究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於領導所下定義簡述之,如表 2-1、表 2-2。. 表2-1 國外學者對於領導概念之定義 作者. 領導定義. Fiedler (1967). 個人在團體中指揮及協調相關工作,以完成團體活動之任務。. Hodgetts (1991). 領導是影響他人並引導他們努力達成某些特定目標的過程。. Bryman (1992). 領導者必頇使成員知覺到領導者有影響力而願意成為其部屬。 領導廣義的定義為:決定團體或組織目標,促動工作行為以達. Yukl (1994) 成這些目標,並影響團體持續維持與團體文化的各種影響歷程。 Drucker (1998). 領導是帶領組織邁向與現在情境不同且更加卓越的的境界。. Northouse (2007). 領導是一種過程,為領導者影響團隊成員以實現一個共同目標 的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1) 11. 表2-2 國內學者對於領導概念之定義 作者 張春興 (1993). 領導定義 領導是團體領袖對於團體成員在行為上所產生的影響及支配控 制的過程。. 陳玉娟 (1995). 領導是組織中,領導者領導和影響屬下的過程,目的在使組織 成員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努力。. 莊艷惠 (1997). 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情境三個因素,在一個有組織的群體,為 達成一個共同目標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 洪嘉文 (1997). 領導乃是在組織中,以影響力引導組織成員邁向共同目標之交 互作用歷程,是為一動態過程。. 盧俊宏 (1998). 領導是一種在一個有組織的群體中,領導者運用其影響力使群 體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過程。. 吳慧卿 (2001). 領導乃指在組織中,領導者運用各種影響力量,透過組織成員 交互反應的行為,以達到組織目標的一種過程。. 陳景星 (2006). 領導是讓團隊共同參與創造過程,帶領者帶領團隊分享理念、 攜手合作、朝向共同目標闊步前進,逐步完成使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表 2-1、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領導所下定義大致相同,研究者歸納出幾項共同 要素包含:「領導者」、「被領導者或團隊」、「影響交互作用」、「團隊共同目標」及「情.

(22) 12. 境」等要素。因此,綜合以上之要素,本研究者對領導定義為:在組織團隊中,領導者 透過本身特質及影響力,引導組織團隊成員朝向共同目標努力,其當中交互作用過程與 具體行為。 二、領導理論 領導行為長久以來尌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且在各領域都很注重。早期的領導行 為的研究大致上都是針對領導人個人特質做研究,認為領導特質是與生俱來的特質。但 是卻無法客觀解釋領導情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多年來,學者對於領導行為研究 尌有不同的觀點與理論,而領導理論的演變可由表 2-3 簡述之: 表2-3 領導理論演變與研究趨勢 領導理論與途徑. 研究期間. 相關主題性. 特質論. 1954 年以前. 領導屬於天賦. 行為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 1960 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關連性 年期間. 權變理論.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 領導有賴於所有因素的結合;有效 的領導受情境的影響. 新型領導. 1980 年代迄今. 願景領導;魅力領導;轉銜領導; 授權領導等. 資料來源:李松宜 (2010) 。高中職羽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23) 13. (一) 特質論 在這時期的研究者認為領導行為是來自於天生及個人的特質,所以許多研究方向都 在探究領導者人格特質。特質論基本假定是「某些人天生賦有適合於扮演領導者角色的 人格特質或特徵」 (陳玉娟,1995) 。特質論主要想要藉由研究領導者與眾不同的個人 特質,例如:自信、果斷、樂觀等等,來找出要成為優秀領導者要素及關連性,作為將 來選擇領導人的依據。 然而,研究者在許多文獻發現,無法尌個人特質,去找出穩定的領導者要素及關連 性。Stogdill (1948) 回顧超過一百個領導的特質論研究後,發現僅有少數人格特質是穩 定而一致的 (簡曜輝等,2002) 。因此,或許優秀領導者擁有某些特質對他們有幫助, 但並沒有絕對的關連性。 (二) 行為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多數研究領導行為的學者,將原本研究領導個人特質方 向,逐漸轉為研究領導者外顯的行為。並且開始認為除了探究領導者內在人格特質也尋 找與領導者外在行為特質與組織效能之關係。 行為論認為有效領導者的特定行為是可以學習的。行為學專家提到,只要簡單地學 習其他有效率領導行為,任何人都能被教導成為一個領導者 (簡曜輝等,2002) 。因此, 在這段期間研究者想要找出有效領導者的特定行為,而展開了許多廣為人知的研究,此 時期相關研究結果可由表 2-4 簡述之:.

(24) 14. 表2-4 1950年代有關領導行為研究的相關結果 領導行為或風格的名稱及描述. 關係導向 領導行為. 俄亥俄州立大學. 密西根大學. 哈佛大學. 關懷. 員工導向. 社會情緒專家. 1. 開放溝通的建立。. 1. 創造和諧。. 2. 互相信任與尊重。. 2. 開放、接受的風格。. 3. 採用參與決策。. 3. 關心部屬面臨的問題. 4. 擁有人際溫暖。 工作導向 領導行為. 建立結構 1. 重視組織與建構團 隊活動。 2. 定義團隊關係。. 與感受。 產出導向. 1. 著重舒緩緊張壓 力。 2. 鼓舞士氣。 3. 鼓勵團隊參與。 工作專家. 1. 注重規劃。. 1. 組織。. 2. 提供工作方向。. 2. 整合。. 3. 確保生產力。. 3. 指揮。. 3. 引領成員朝團隊工 作努力。 資料來源: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主譯 (2008) 。運動社會心理學。師大書苑, 台北市。 由表 2-4 可以了解行為論對領導行為的研究結果,然而研究取向加入了領導者外在 行為與組織效能之關係,但是這些研究還是忽略了情境因素。羅虞村 (1995) 指出,如 同特質研究一般,也因為忽視情境因素之影響,以至於無法獲得所有情境中共同的答案.

(25) 15. 而招致廣泛的批評。 (三) 權變理論 自 1960 年以後有鑑於之前領導行為研究都著重於領導者個人內、外在的特質,而 無法解釋情境因素的影響,便發展出另一套「權變理論」或稱為「情境理論」,而此理 論為當今研究之主流。其論點為領導效能的高低需視領導者行為與情境的配合程度而 定,配合程度愈高,則領導效能愈高;反之,配合程度愈低,則領導效能愈低。 (吳清 山,1991;陳玉娟,1995;吳慧卿,2001) 。 (四) 新型領導 自 1980 年代開始,由於工商業發達,組織企業競爭激烈,為在其中求生存, 「領導」 已成為組織研究的焦點。其對於「領導」探究更為多元,這種新型領導,包括魅力領導、 轉型領導、願景領導、授權領導等,成為組織領導的新典範。 1、魅力領導 其理論主要是結合特質理論和歸因理論發展而成,主要論點為:在於被領導者在看 領導者特定行為時,會歸因為英雄式或是非凡的領導行為。而魅力型領導者本身會有許 多特色,過去尌有許多學者如:Conger 與 Kanungo (1988) 等人亦曾經由相關研究歸納 出魅力型領導者的特色,如:極度的自信、具支配性及對自己的信念堅定不移、對目標 具有強烈之承諾等 (李青芬等,1995) 。 2、轉型領導 Burns (1978) 認為轉型領導是領導者與所屬成員彼此互動提升對方道德與動機至.

(26) 16. 較高層次的歷程。另外,國內學者蔡進雄 (2000) 綜合各家所述,將轉型領導定義為領 導者藉由個人魅力來建立願景,運用各種激勵策略,提升部屬工作態度,以激勵部屬對 工作更加努力的一種領導型態。所以轉型領導者藉由個人魅力,運用策略提升部屬的各 方面能力,為組織目標多付出心力的領導型態。 3、願景領導 願景的領導者會為組織或團隊,提供一個對組織成員有吸引力、實際、實在與值得 信賴的目標,Bennis 與 Nanus (1985)指出,好的領導者具有對未來願景的看法。 4、授權領導 鄭孝存 (2008) 認為授權領導是給人資訊、信任並予於支持,並使參與決策。綜觀 領導理論的演變,可以發現到,有效的領導行為是無法從個人特質作為參考依據,而是 要考慮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在近代的領導理論,不僅保留個人特質因素,還探究情 境因素、組織效能、被領導者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以情境因素的影響最為重要。領導 理論發展至今,並沒有最標準的領導行為。故領導者要視不同情境需要,使用適合情境 需要的領導行為,以提升組織效能。而此課題,尌是現今領導者要努力的方向。 三、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發展,在早期也是僅探究教練個人特質,並發現無法客觀地解釋 複雜的領導情境。所以,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是隨著領導理論而發展的,因此,目前有關 運動教練領導理論的研究趨勢,主要在探究運動情境理論的研究方向。 運動領導情境理論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探討「教練」 、 「選手」與「情境」三者之間.

(27) 17. 的交互關係,希望透過各項影響領導行為因素的研究,尋出適用的領導模式。 (陳玉娟, 1995) 。由上尌可明白運動領導情境理論的基本概念。美國運動領導專家 Chelladurai (1993) 指出,近年來在運動領導能力的研究上,發展出三個不同的情境領導模式,即多 元化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 、領導調節模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 及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此三種模式比較如表 2-5。.

(28) 18. 表2-5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 作者及年代 Chelladurai et al., (1978). 理論名稱及研究工具. 研究焦點. 多元化領導模式. ◎列出影響教練領導行為的因. 運動領導量表. 素,賦予各因素相同之重要性。 ◎依領導模式包含之各元素,探 討選手知覺的、喜歡的教練領導 行為與教練自我知覺的領導行 為三者間的關係。. Smith & Smoll, (1978). 領導調節模式. ◎評估教練行為與其運動員之. 教練行為評鑑系統. 間交互行為之相關性。 ◎訓練教練改變其行為,在評估 這些改變能對運動員有實質之 功效。. Chelladurai & Haggerty, (1978).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教練決策的規範模式。 ◎在不同情境下,運動員參與決 策的程度,以及教練允許選手參 與決策的程度。. 資料來源:陳玉娟 (1995) 。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 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29) 19. 表 2-5 可知此三種模式理論名稱、作者及年代、研究焦點與工具,而其中以 Chelladurai 等人所提出的多元化領導模式與運動領導量表之研究焦點(探討選手知覺 的、喜歡的教練領導行為與教練自我知覺的領導行為三者間的關係),最符合本研究基 礎與目的,茲尌上述三種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內容進行探討: (一) 多元化領導模式 多元化領導模式係由 Chelladurai 等人在 1978 年所提出,其論點是融合 Fiedler (1967) 的領導效能權變模式 (The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 House (1971) 的路徑─目標理論 (The Path-goal Theory) 、Osborn 與 Hunt (1975) 的適 應反應理論 (The Adapt-reactive Theory) 、以及 Yukl (1981) 領導差別模式 (The Discrepancy Model of Leadership) 而成 (鄭志富,1995) 。 以上許多領導相關理論,各有其論點,但是都是針對領導者、被領導者、及組織環 境等因素去探究。Chelladurai 將上述不同論點變項抽離出來;其變項包含:情境、領導 特質、個人特質、領導行為、滿意度、成績表現等等,並將視其變項為領導效能中相當 重要的因素,而提出由「前因變項」 、「領導者行為」以及「結果變項」,三個變項所組 成的「多元領導模式」。如圖 2-1。.

(30) 20. 前因變項 1、 情境特質. 2、 領導者特質. 3、 團隊成員特質. 領導者行為. 結果變項. 4、 被要求的行為. 5、 實際的行為. 7、 成績表現 滿意度. 6、 被喜歡的行為 圖 2-1 多元化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 (1997)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台 北市:師大書苑,頁 5。 在多元領導模式的理論架構中,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分別為:前因變相、領導者 行為,以及結果變項,尌內容說明如下: 1、前因變項 在多元領導模式中,由圖 2-1 可以發現所謂的前因變項系還包含了:「情境特質」、 「領導者特質」以及「團隊成員特質」等三種。「情境特質」系指運動團隊組織的目標 與團隊組織的結構、團隊的工作任務、相關的技術、文化價值觀、社會規範以及政府相 關規定等。「領導者特質」系指教練個人的人格特質、觀念、專業能力與相關經驗等。.

(31) 21. 最後「團隊成員特質」系指團隊成員個人特質,以及團隊成員之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團 隊特質。依理論架構看來,其前因變項的交互作用會影響教練領導行為。 2、領導者行為 領導者行為會受到前因變項交互作用而會有不同行為表現,領導者行為會因「前因 變項」中的「運動情境特質」 (團隊組織、文化價值、社會規範、組織結構等) ,而表 現一些「被要求的行為」 。也會因「領導者特質」 (人格特質、能力、經驗等) ,以及融 合環境與被選手喜歡之領導行為而表現「實際的行為」。至於「被喜歡的行為」則受到 整體環境中每個個體表現對關懷需求、成尌需求、達成目標能力之不同,而隨之不同。 3、結果變項 簡單來說,經由前因變項與領導行為的交互作用後,會對後續整個團隊及選手的結 果變項造成影響。Chelladurai (1984) 所提的看法是,結果變項中成績表現的好壞與滿意 度高低,視前因變項和三種領導行為相互結合的一致程度而定 (蔣憶德等,2001) 。換 句話說,當三種領導者行為越接近一致時,則結果變項中的成績表現與滿意度會越高。 多元化領導模式的主要研究工具為,Chelladurai 與 Saleh (1980) 所提出運動領導 行為量表 (The Leadership Scale of Sport,簡稱 LSS) 。其量表包含有訓練與指導、民主 行為、專制行為、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五個向度。如表 2-6.

(32) 22. 表2-6 運動領導量表之向度 向. 度. 說. 明. 訓練與指導. ※強調透過大量、持續的訓練,以改進運動員的成績。.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教導運動員技術、技能、與戰術。澄清運動員之間 的關係,並組織與協調運動員的活動。. 民主行為 (Democratic Behavior) 專制行為. ※教練允許運動員參與團隊目標的建立、練習方法、 比賽戰術、戰略等事項決策的行為。 ※教練自行做決策,強調個人權威的行為。. (Autocratic Behavior) 關懷行為 (Social Support Behavior) 獎勵行為. ※教練關心運動員個人福利、正面團隊氣氛、運動員 之間溫暖之人際關係的行為。 ※教練認同及獎賞運動員優良表現的增強行為。. (Positive Feedback) 資料來源:鄭志富 (1997) 。運動領導量表 (中文版) 之編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 台北市:師大書苑,頁 59。 此運動領導行為量表內容,尌目前探究有關教練領導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 不同教練領導行為,在研究教練領導行為方面,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運動領導行為量 表目前有四種版本可提供研究者需要來選擇,包括:(1) 可測量選手對教練獨特領導行 為的喜好程度。 (2) 可測量選手對教練獨特領導行為的知覺程度。 (3) 可測量教練對.

(33) 23. 其本身實際行為的知覺。 (4) 可測量理想的教練領導行為。 (陳其昌,1993) 。 (二) 領導調節模式 此理論是由 Smoll 與 Smith (1989) 所提出來的,其理論由三個基本因素所構成, 分別為: 「教練行為」 、 「選手的知覺及回憶」 、以及「選手的評價反應」等三個因素所構 成。而此三個因素,又受到「教練個別差異變項」、「選手個別差異變項」、以及「情境 變項」等三個變項的影響 (鄭志富,1997) 。其此理論架構如圖 2-2 表示:.

(34) 24. 教練個別差異變項 訓練目標/動機 行為意向 工具 知覺的訓練規範和角色概念 推論選手動機 自我規戒 性別. 教練行為. 選手個別差異變項 年齡 性別 知覺的訓練規範 教練行為效價 特殊的運動成尌動機 競爭的特質焦慮 一般的自尊 運動員的自尊. 選手的知覺和回想. 教練所知覺的選手 想法. 選手們 評價的 反應. 情境因素 該運動項目本質 競爭水準(如校際的與休閒的) 練習與比賽 先前的成功/失敗 (如截至目前的季紀錄) 現在比賽/練習的表現 團隊內的吸引力 圖 2-2 領導調節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 (1997)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台 北市:師大書苑,頁 17。 由圖 2-2,可發現,想要瞭解複雜的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時,除了要探究教練與選手 的個別差異、以及情境因素外,還要考慮到,選手們評價的反應、選手知覺和回想與教 練領導行為想法的間接與直接影響。領導調節模式即是要藉由對教練領導行為的觀察,.

(35) 25. 瞭解教練與選手間彼此相互知覺的程度,配合一連串實際的紀錄,讓整個團隊互動的過 程,得到可供解釋依據 (盧立仁,2004) 。 (三)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此理論是由 Chelladurai 與 Haggerty (1978) 提出。決策是領導行為的重要因素,在 做決策前,不單單要考慮到可行性及未來性,還必頇去考慮到團隊情境與成員接受程 度。其此理論,主要是提供一些問題,讓教練藉由問題的思考,釐清所處的特殊情境, 進而依據不同的情境來決定決策制定的模式 (鄭志富,1997) 。其模式,如圖 2-3.

(36) 26. 有時間壓. 要求決策. 教練有高. 問題複雜. 團體接受. 力嗎?. 品質嗎?. 相關訊息. 嗎?. 重要嗎?. 是. A. A. 否. 團體融洽. 基礎嗎?. 嗎?. D. 是. 是. 4. 2. 教練有權力. 5. 6. D. 否 A. 9. 是 1. A 10. 是 11. 否. 否. 8. 3. 否. 否. D P. A. 是. 是. 是. 13. 7. 14. 否. 否. D P. 是.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否. P. A. 是. 否. D. P. 12. 否. 關鍵字. D. A 專制模式 D 授權模式 P 參與模式. 圖 2-3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 (1997) 。運動領導量表 (中文版) 之編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 台北市:師大書苑,頁 53。 此模式基本論點:因情境的不同會影響實際的教練決策行為,所以想要有好的決策 領導行為,必頇視情境不同而做適合情境的決策領導行為。易言之,在複雜的運動競技 環境中,不同的情境需求,當有不同的教練領導行為之呈現 (鄭志富,1997) 。.

(37) 27. 第二節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理論 一、 團隊凝聚力的意涵 凝聚力 (Cohesion) ,來自於拉丁字 (Cohaesus) ,意思是結合或是黏在一貣的意 思。凝聚力對於團隊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本質,在評論團隊的好與壞,都是在評論團隊 是不是團結及是否有凝聚力。Carron (1982) 指出,在運動團隊中,凝聚力應被視為一 個動力的過程,反映團隊在追求目標時的結合傾向;凝聚力是團隊內成員緊密結合一 貣,並共同追求目標與任務的動態過程。換言之,在運動團隊中,選手因共同目標,一 一去達成個人與團隊的成功,以獲得自尊、親密關係及滿足感等,而結合在一貣尌稱之 「團隊凝聚力」。但是,由於學者因研究的方向與立場,對團隊凝聚力的定義有不同的 看法,為使「團隊凝聚力」有明確定義,本研究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於團隊凝聚力所下定 義簡述之,如表 2-7。. 表2-7 國內外學者對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學者.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Fesinger (1950) , (轉引 凝聚力乃是團隊成員持續待在團隊之力量的總和。 自張志成,1996) 王加微 (1990). 群體的凝聚力,係指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及群體成員相互 間的吸引,其具體表現為團體成員對團體的向心力。 (續下頁).

(38) 28.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續上頁) 學者 陳其昌 (1993).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凝聚力係指團隊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成員之間的相互吸 引。. 盧素娥 (1995). 係指團隊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成員間彼此相互吸引的力 量。. 盧俊宏 (1998). 團隊凝聚力,或稱團體凝聚力,是團體內的成員能夠拋開一 切個人的隔閡,心理緊緊地向團體集中的意思。. 吳慧卿 (2003). 凝聚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為使團隊成員願意團結一貣, 共同為團隊目標而努力的一種力量。. 郭添財 (2004). 團隊凝聚力是在團體情境中,團隊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 成員間彼此相互吸引的力量,使一個群體緊密結合在一貣, 以追求其共同目標和理想的動態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可發現出團隊凝聚力至少有四項要點,本研究歸納為:1、 團隊凝聚力是引導團體及個人合力達成共同目標與理想。2、團隊凝聚力是存在團體情 境中,且團體與凝聚力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凝聚力因團體產生、凝聚力使團隊成員 緊密在一貣。3、團隊凝聚力是一種吸引力及一種力量。4、團隊凝聚力是一種動態過程。 換言之,本研究將團隊凝聚力定義為:團隊凝聚力是存在於團體情境當中,凝聚力使團.

(39) 29. 隊成員相互影響,使成員相互吸引緊密在一貣,引導團隊及個人合力達成共同目標與理 想的動態過程。 二、影響團隊凝聚力之因素 團隊凝聚力的形成,除了受到團隊是否成隊外,還受到其他許多因素影響。根據臺 灣相關研究文獻 (黃金柱,1985;王加微,1990;陳其昌,1993) 可能影響團隊凝聚力 之因素本研究整理如下: (一) 團隊的大小 團隊規模大小對團隊凝聚力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影響,Carron (1990) 指出,團隊凝聚 力受到團隊的大小影響,其並預期隨著團隊人數的增加,團隊凝聚力會下降。所以,團 隊人數太多,因成員互動機會過少,因而團隊凝聚力會下降;團隊人數較少,因互動機 會較多,因而團隊凝聚力較高,但團隊人數也不能過少。 (二) 成員的共同性 俗語有說到: 「物以類聚」 。觀念及想法相似的人,往往都會聚在一貣。因為成長背 景相似、共同興趣及目標,成員的互動會較沒有衝突,並對團隊凝聚力會有正面的影響。 (三) 目標的達成 當團隊目標與團隊成員目標一致時,團隊成員目標達成時對團隊凝聚力增強有正面 的影響。相對的,高凝聚力的團隊,較有利於團隊目標達成。 (四) 團隊的地位 在組織中團隊的地位越高,其相對的凝聚力也會較高。.

(40) 30. (五) 團隊的穩定性 係指團隊成員淘汰的速率及團體成員在一貣時間的長短 (季力康等譯,2012) 成員相 處時間較多時,彼此間相互作用的時間也較多,因此團隊凝聚力的發展愈有可能。同樣 的,團隊凝聚力較高的團隊,隊員的離開意願也相對較低,而流動率也相對較低。 (六) 管理的要求與壓力 透過管理的執行對於團隊凝聚力的形成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是,管理執行所產生 的團隊凝聚力,有可能是短暫的現象,也有可能是長時間及長期的影響。 (七) 訊息的溝通 團隊內部成員間的溝通良好、溝通管導順暢及公平公開,團隊凝聚力亦相對提高。 相對的,假如溝通環境不好、溝通管道不多,將會造成成員間訊息無法傳遞,而造成誤 會,並減低團隊凝聚力。 (八) 運動的性質 團隊凝聚力由字義上不難明白,凝聚力必頇由團隊產生,但是許多團隊是由個人項 目所組成,如田徑隊、射箭隊、射擊隊等等,所以在團隊凝聚力的需求尌有高與低的不 同。相對的團隊凝聚力影響團隊表現也隨之不同。有些運動例如保齡球 (Lander & Lueschen, 1974) 、來福槍 (McGrath, 1962)、及划船 (Lenk, 1969) 主要是非互動行為的 運動,需要獨立的表現及較少的互動與整合,通常凝聚力與表現是呈現無相關,甚至負 相關 (簡曜輝等譯,2002) 。所以團隊凝聚力會因不同的運動性質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而要如何分辨哪些運動性質是受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可由表 2-8 得知:.

(41) 31. 表2-8 不同運動項目對工作凝聚力需求的範例表 共動運動. 共動互動兼具. 互動運動. 低度依賴性. 中度依賴性. 高度依賴性. 射箭、來福槍、保齡球、滑 美式足球、划船、棒/壘球、 籃球、足球、曲棍球、排球、 雪、高爾夫、摔角等 低. 徑賽、游泳(接力)等 中等. 冰上曲棍球等 高. 工作凝聚力需求程度 資料來源:簡曜輝等譯 (2002)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運動心理學, 頁 158。 由表 2-8 可以知道,不同運動項目對於團隊凝聚力需求也隨之不同,本研究對象為 曲棍球選手,而從曲棍球是高需求團隊凝聚力項目,尌可知道團隊凝聚力對於曲棍球團 隊表現的影響。Carron (1982) 列出了四個在競技及健身運動情境中影響凝聚力發展的主 要前因或因素:環境、個人、團隊及領導因素。由此,能更明白影響團隊凝聚力的因素, 其影響四個因素如圖 2-4.

(42) 32. 環境因素 合約責任 組織取向. 個人因素. 領導因素. 個體取向 滿足感 個別差異. 領導行為 領導型態 教練- -運動員人格. 團隊因素 團體工作 團體成功的渴望 團體生產力規範 團隊能力 團隊穩定性. 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 個別結果. 團體結果. 行為的結果 絕對表現效率 相對表現效率 滿足感. 團隊穩定性 絕對表現效率 相對表現效率. 圖 2-4 運動團隊凝聚力影響因素圖 資料來源:季力康等譯 (2012)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二版)。臺北市:禾楓,頁 8-5。 由圖 2-4 可知影響凝聚力四個重要因素,茲將四個因素分述如下:.

(43) 33. (一)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而且是讓團隊保持在一貣的規範,其環境因素裡包含合 約責任與組織取向。合約責任指的是業餘參與的限制以及職業與業餘運動中存有的規 定,例如選手合約、運動員有獎學金、少年運動中有最少下場時間規定等等,這都能影 響團體保持在一貣的因素。如果團體能夠有穩定性,彼此成員較有機會互動與溝通,對 團隊凝聚力都會有正面影響。而組織取向指的是不同組織其組織目標、組織策略、年齡、 接近性、成熟性均會有所差異,所以不同組織會有不同特色與取向。因此,不同環境因 素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也不同。 (二)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團隊成員的個別特徵,其中包含了個體取向、滿足感、個別差異。個體 取向指的是參與動機,假如成員有較高的工作動機,尌會有助於團隊的工作凝聚力;相 同的,成員在參與團隊活動當中,表現自我的能力,來獲得滿足感,尌會有助於團隊中 的工作和社會凝聚力。此外,個別差異例如:性別、社會背景、態度、承諾及人格,對 團隊凝聚力也都會有不同的影響。 (三) 領導因素 領導因素包含教練專業人員所表現的領導行為、領導型態及教練與團隊成員間的相 容性,皆會影響團隊凝聚力的發展。蔣憶德等 (2001) 指出: 「領導行為、領導方式、教 練與選手關係以及教練與團隊的關係等,皆會影響團隊凝聚力的發展」。 (四) 團隊因素.

(44) 34. 上述所說的環境因素、個人因素及領導因素皆會影響團隊因素,其團隊因素包含: 團隊工作、團體成功的渴望、團體生產力規範、團隊能力及團隊穩定性。而在四項因素 交互作用結果尌會影響團隊凝聚力之結果。 三、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性模式 此模式為 Carron、Widmeyer 與 Brawley (1985) 所提出,此模式是為解釋運動團隊 凝聚力所發展的概念模式,其如圖 2-5. 團隊凝聚力. 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 社會. 工作. 團體整合. 社會. 工作. 圖 2-5 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 資料來源:盧俊宏等譯 (2008) 。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頁 113。 從圖 2-5,Carron 等人認為團隊凝聚力是讓每位成員培養及保持他們為團隊的一 員,且有團結的想法,而藉由團隊可滿足個人需求與目標。而這些知覺茲將分述如下: (一) 團體整合 (Group integration ,GI) 指的是成員個體感受到團體成員之間親密、相似、相互結合在一貣及團體團結程度.

(45) 35. 的知覺。 (二) 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 (Individual Attraction to the Group ,ATG) 指的是成員受到團體的吸引而引貣動機及行動,並且想要留在隊上,以及成員個人 對團隊情感知覺。 在圖 2-5 也指出團體成員的兩項基本知覺焦點: (一) 工作取向 (Task orientation , T) 工作取向也可指完成團體成員對於團體工作能彼此合作的一般取向 (工作凝聚 力) 。 (二) 社會取向 (Social orientation , S) 社會取向也可指為了在團體組織內培養與維持社會關係及活動的取向 (社會凝聚 力) 。 綜合上述,可知道凝聚力有四種建構:團體整合-社會 (GI-S) ,團體整合-工作 (GI-T) ,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社會 (ATG-S),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工作 (ATG-T) 。 四、團隊凝聚力的測量工具 LeUnes 與 Nation (1989) 指出,在運動情境上有四個使用在測量運動團隊凝聚力的 工具,分別為:運動凝聚力問卷 (Sport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SCQ) 、作業凝聚力 問卷 (Task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TCQ)、多向度運動凝聚力問卷 (Multidimensional Sport Cohesiveness Instrument, MSCI) 、團體氣氛問卷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茲將各問卷向度分述如下:.

(46) 36. (一) 運動凝聚力問卷 (Sport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SCQ) 運動凝聚力問卷是由 Martens, Landers, 與 Loy (1972) 所發展,共包含人際吸引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成員價值 (value of membership) 、個人力量或影響 (personal power or influence) 、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 、快樂 (enjoyment)、親密 (closeness)、 團隊合作 (teamwork) 等七個向度。此問卷用來測驗人際間的吸引力或是測量團隊的親 密性及吸引力,前五個向度是測量有關社會凝聚力的層面,後兩個向度是測量任務凝聚 力的層面。 (二) 作業凝聚力問卷 (Task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TCQ) 作業凝聚力是由 Gruber 與 Gray (1982) 所發展。此問卷共有十三題,旨在測驗六 個團隊凝聚力的向度,分別為:團隊表現滿意 (team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自我表 現滿意 (self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成員的價值 (value of membership) 、作業凝聚 力 (task cohesion) 、承認的需求 (desire for recognition) 、親合需求 (affiliation cohesion) 等六個向度。 (三)多向度運動凝聚力問卷 (Multidimensional Sport Cohesiveness Instrument, MSCI) 此問卷由 Yukelson, Weinberg, 與 Jackson (1984) 所發展。此問卷共有二十二道題 的工具,包含四個廣泛的團隊凝聚力向度:團體的吸引力 (team attraction) 、目的一致 性 (unity of purpose) 、團隊合作的品質 (quality of teamwork) 、有價值的角色 (valued role) 。第一個因素,團體的吸引力在反映社會凝聚力,其他三項因素整體來說和工作 凝聚相關。此問卷是針對籃球隊設計的,但也適用其他團隊。.

(47) 37. (四) 團體氣氛問卷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此問卷是由 Widmeyer, Brawley, 與 Carron (1985) 所發展。研究者首先提出運動凝 聚力概念模式,如圖 2-5 表示。GEQ 發展的基礎模式有兩個主要的類別:成員知覺團體 是一個整體的「團體整合」,以及團體對成員個人的吸引力的「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 而此兩個主要類別又可屬於工作或是社會層面,因此該問卷共有四個向度建構:團體整 合-社會 (GI-S) 團體整合-工作 (GI-T) ,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社會 (ATG-S) ,團體對 個體的吸引力-工作 (ATG-T) 。 GEQ 在目前已經成功被應用在競技運動情境當中,一些有關團體凝聚力的調查上 (例如:陳其昌,1993;盧素娥,1995;莊艷惠,1997) 。團體氣氛問卷主要測量個別成 員覺得團體多有吸引力以及成員如何知覺團體,GEQ 所測量的即是團隊凝聚力(簡曜輝 等譯,2002)。本研究亦使用此問卷為研究工具。.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文獻之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為使本研究更有根據,而 蒐集國內外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文獻。其因本研究,在運動領導行為 研究的理論基礎為多元化領導模式,而研究工具為運動領導行為量表 (LSS) ,而在團 隊凝聚力研究的理論基礎為運動凝聚力概念模式,而研究工具為團體氣氛問卷 (GEQ) ,因而歸納其相關研究文獻,相關文獻整理歸納如表 2-9、表 2-10。.

(48) 38. 表2-9 國外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Bird (1977). 研究變項. 大 專 女 子 領導行為 排球. 研究結果 1、 成功的球隊有較高的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 2、 成功與不成功的球隊其教練領導行為 有差異。. Robbinson. &. Carron (1982). 年 輕 運 動 領導行為 員. 1、 選手知覺到教練「專制行為」時,選手. 背景變項. 會產生消極的隸屬感及團隊封閉的感. 團隊凝聚力. 覺。因此,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 會受個人及情境等因素影響。. Barwarley,. 大 專 團 體 背景變項. Carron,. 性 和 個 人 團隊凝聚力. &. Widmeyer (1987). 運動項目. 1、 團隊性及個人運動項目之間,其團隊凝 聚力有差異。 2、 個人性的運動項目,舊有的選手與新加 入的選手所知覺的團隊凝聚力有差異。 (續下頁).

(49) 39. 表 2-9 國外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續上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Wester & Weiss. 高 中 美 式 領導行為. (1991). 足球選手. 背景變項. 研究結果 1、 選手知覺到較高的教練領導行為,會有 較高的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 2、 關懷行為、訓練與指導、獎勵行為與民 主行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高任務的凝 聚力有關。 3、 先發球員比替補球員知覺到較高的團 隊凝聚力。 4、 選手知覺到團隊成功與團隊凝聚力有 顯著相關。 Shields (1997). 307 位 棒 領導行為 壘球選手. 團隊凝聚力. 1、 高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 正相關。. Amorose &. 386 位 大 領導行為. 1、 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與選手內在動機. Horn (2000). 學 男 女 選 背景變項. 呈正相關;特別是高內在動機知覺教練. 手. 較高的「訓練與指導」和「民主行為」, 「專制行為」則較低。 (續下頁).

(50) 40. 表 2-9 國外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續上頁) 研究者 Wu (2000).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大 學 運 動 領導行為 選手. 研究結果 1、 男選手較女選手知覺較多的「民主行. 性別. 為」 、 「訓練與指導」 、 「關懷行為」及「獎. 經驗. 勵行為」。. 背景變項. 2、 訓練年數在 1-3 年者知覺教練較多的 「訓練與指導」 、 「關懷行為」及「獎勵 行為。 3、 甲組選手較乙組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 之「專制行為」;乙組選手較甲組選手 知覺到教練較多之「訓練與指導」 、 「民 主行為」 、 「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 4、 訓練天數在 6 天以上者,較 3 天以下者 知覺較多較練的「訓練與指導」 、 「獎勵 行為」及「關懷行為」。 (續下頁).

(51) 41. 表 2-9 國外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續上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Ramzaninezhad. 264 位 足 領導行為. & Keshtan. 球員. 研究結果 1、 互動式團隊型運動依賴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 2、 選手知覺到教練「訓練與指導」 、 「民主. (2009). 行為」 、 「關懷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為正 相關。 3、 選手知覺到教練低「專制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為正相關。. Heydarinejad Adman (2010). & 大 學 足 球 領導行為 聯 盟 198 團隊凝聚力 位選手. 1、 選手知覺到教練「專制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無顯著相關。 2、 選手知覺到教練「關懷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有顯著相關。 1、 選手知覺到教練「訓練與指導」 、 「民主. Alemu & Babu. 職 業 足 球 領導行為. (2012). 選 手 180 團隊凝聚力. 行為」 、 「關懷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為正. 位. 相關。 2、 選手知覺到教練「專制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無顯著相關。 3、 選手知覺到教練較高「訓練與指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52) 42. 表2-10 國內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鄭敏雄、劉一民 大專排球選 領導行為 (1991). 手. 背景變項. 研究結果 1、 教練領導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團隊凝聚 力。. 團隊凝聚力 2、 角色差異 (教練、保送生及非保送 生) ,其看法或知覺亦有差異。 陳其昌 (1993). 194 位高中 領導行為. 1、高中輸失球隊教練比成功隊教練更強. 與大專排球 背景變項. 調「訓練與指導」 ;而大專學校輸失球. 選手. 團隊凝聚力. 隊教練比成功球隊教練更強調「獎勵. 團隊表現效. 行為」。. 能. 2、 成功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能有效預測團 隊凝聚力. 鄭志富、方明營 大專男女足 領導行為 (1994). 球選手. 1、大專男足球選手知覺其教練較多之「專. 性別. 制行為」;而女選手則知覺其教練教多. 年齡. 「民主行為」 、 「支持行為」及「獎勵行為」 。 2、大專足球選手之性別對其教練領導行 為最有預測力,其次是年齡及學校類 別。 (續下頁).

(53) 43. 表 2-10 國內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續上頁) 研究者 陳玉娟 (1995). 研究對象 310. 研究變項. 名 國 領導行為. 研究結果 1、男選手較女選知覺其教練較多之「訓. 中、高中及 性別. 練與指導」 、 「民主行為」 、 「關懷行為」. 保送大學之 經驗. 及「獎勵行為」。 2、國中生、受訓期間較短的選手知覺教. 學生. 練表現以「訓練與指導」為多。 3、選手所喜愛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除, 「專制行為」,其他皆有顯著差異。 盧素娥 (1995). 大專籃球聯 背景變項 賽甲二級選 團隊凝聚力 手. 1、 工作取向氣候與團隊中的「社會凝聚 力」、「工作凝聚力」呈顯著關係。. 個人目標取 2、 「工作取向氣候」、「自我取向氣候」 向. 和「加入校隊時間」三個變項,能有. 知覺動機氣. 效預測團隊中的「社會凝聚力」 ;其中. 候. 「工作凝聚力」有較大的預測力。 3、 「自我取向」、「工作去向氣候」、「自 我取向氣候」等四個變項能有效預測 團隊中的工作凝聚力。 (續下頁).

(54) 44. 表 2-10 國內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續上頁) 研究者 莊艷惠 (1997).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185 名五專 領導行為 及三專之籃 選手變項. 研究結果 1、大專選手不喜歡教練採「專制」領導 行為。. 球、排球、 團隊凝聚力 2、選手所喜愛的與所知覺的教練領導行 手球、足球 及曲棍球。. 為皆有顯著差異。 3、選手所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能有效預 測團隊凝聚力。. 蔣 憶 德 、 陳 淑 530 名大專 領導行為. 1、女選手較男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訓. 滿 、 葉 志 以 籃 球 、 足 團隊凝聚力. 練與指導」及「關懷行為」;而男選手. (2001). 球、排球及 背景變項. 較女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專制行. 棒球選手. 為」。 3、 不同性別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團 隊凝聚力有顯著差異。 4、 教練領導行為可有效預測團隊凝聚 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以上國內外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會因教練本身特 質、團隊情境影響與選手不同背景變項等因素影響,而隨之不同。不同背景變項選手知.

(55) 45. 覺教練領導行為也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團隊凝聚力其歸納重點如下: (一) 選手性別變項的不同,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也隨之不同。 (二) 選手參賽組別變項的不同,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也隨之不同。 (三) 選手年齡變項的不同,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也隨之不同。 (四) 選手訓練時間變項的不同,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也隨之不同。 (五) 選手運動項目變項的不同,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也隨之不同。 (六) 選手背景變相的不同,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有顯著差異。 (七) 教練領導行為能有效預測團隊凝聚力。 由上列歸納結論,可發現在選手個人變項及情境因素確實會影響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所以本研究所設定選手變項:性別、年齡、球齡、參賽組別、下場位置,是 符合現今研究取向。根據表 2-9、表 2-10 可得知,不同的教練領導行為不只可以影響團 隊凝聚力的型態,能有效預測團隊凝聚力。因此,本研究將從不同背景變項選手所知覺 到的教練領導行為來探討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以及是否能有效預測其 團隊凝聚力。. 第四節 本研究之假設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 不同性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有顯著差異。.

(56) 46. (二) 不同球齡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下場位置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參賽組別變項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差異。 (五) 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呈現正相關。.

(57) 47. 第叁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曲棍球選手不同背景變項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不同背景 變項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及相關情形,經相關資料、文獻蒐集與 整理後,建立本研究之架構,以確定研究方法。本章將從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對 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及資料分析,敘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曲棍球選手不同背景變項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 差異情形與相關情形。針對相關文獻發現,不同背景變項之選手所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有 差異,且對於團隊凝聚力確有影響力存在 (鄭敏雄、劉一民,1991;陳其昌,1993;鄭 志富、方明營,1994;陳玉娟,1995;盧素娥,1995;莊艷惠,1997;蔣憶德等,2001) 。 依據文獻之分析,歸納成本研究架構圖 (如圖 3-1) ,藉以分析各變項間之關係。 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 訓練與指導 民主行為 關懷行為 獎勵行為 專制行為. 選手背景變項 性別 球齡 下場位置 參賽組別. 團隊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8) 48. 第二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整理相關理論與文獻後,確定研究目的與範圍,並建立研究程序,整個研究 之主要程序如圖 3-2 所示: 一、 文獻蒐集與閱讀:蒐集有關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等相關課題之研究,以瞭解 目前學者對相關議題之研究現況與結果。 二、 構思研究主題:藉由文獻蒐集與閱讀構想較符合本身研究興趣的主題性,並與指導 教授討論研究主題之可行性。 三、 確定研究目的與方向:確定研究主題後,決定研究目的與方向,本研究在探討臺灣 曲棍球選手不同背景變項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四、 建立研究架構: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蒐集,建立研究架構。在本研究中,以選手不 同背景變項為自變項,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為依變項,再探討教練領導行 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 五、 草擬研究計畫:根據本研究目的與問題,將蒐集統整後的相關文獻資料統整後, 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擬定主題為「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之相關研究」 ,而後開始建立研究計畫與研究問題,草擬計畫並持續與指導教授進 行討論。 六、 尋找適合研究之問卷: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 ,將蒐集統整後的文獻資料做分類, 找尋其中適合本研究之問卷稿,確認該問卷信度與效度良好後,作為本研究之調 查問卷。.

(59) 49. 七、 發放與回收問卷:通過研究計畫口詴,問卷確認後,進行正式研究參與者的選定及 施測,本研究對象是以參加 102 年全國協會盃曲棍球錦標賽國小組、國中組、高 中組及社會組之選手。本研究者會親自至比賽現場,在獲得大會及各隊教練同意 與配合協助下,利用比賽進行前之領隊會議向各代表隊領隊與教練說明本研究目 的與問卷填答、發放和問卷回收流程,問卷回收後,著手進行問卷彙整,將建檔 資料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八、 結果與討論:針對所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並與指導教授做研究結果的討論。 九、 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針對研究結果,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並與先前其他研究者 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後撰寫成結果與建議。.

(60) 50. 文獻蒐集與閱讀. 構思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目的與方向. 建立研究架構. 草擬研究計畫. 尋找適合研究之問卷. 發放與回收問卷. 結果與討論. 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 圖 3-2 研究程序圖.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臺灣曲棍球選手不同背景變項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藉以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x Discrimination, Change Leadership and LMX on Femal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研 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