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研究集刊 第六十三輯第四期 2017年12月 頁65-100

學做工還是怕做工?

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

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

鄭英傑

摘要

本研究旨在重新檢視P. Willis文化創生(或抗拒)觀點在臺灣社會文化脈絡 中的適用性與侷限性,據此,本研究植基於臺灣社會文化脈絡,訪談高學業成就 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研究發現,在「脫貧」與「爭面子」的雙重影響下,勞 動階級家長及其子女因「怕做工」,故衍生出「反再製心態」,進而看重學校教 育價值(包括工具性價值與象徵性價值),其子女也因此獲得高學業成就。植基 於研究發現,本研究一則為臺灣社會勞動階級家長與學生為何如此重視學校教育 提供可能解釋,二則亦為勞動階級學生獲得高學業成就之現象提供可能理由。而 此二者,都是Willis理論無法解釋臺灣教育現象之處。 關鍵詞:反再製心態、文化創生(抗拒)、面子、教育再製 鄭英傑,國立體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richardfala@yahoo.com.tw 投稿日期:2017年01月09日;修改日期:2017年04月17日;採用日期:2017年11月29日

(2)

Learning to Labor or Being Afraid to

Labor? An Analysis of the

High-Academic-Achievement Working-Class Students and

Parents’ Counter-Reproduction Attitude in

the Taiwanese Society

Ying-Jie Jheng

A b s t r a c t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 of P. Willis’s idea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r resistance). In this regard, the study, rooted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interviews high-academic-achievement working-class students and par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orking-clas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fluenced by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gaining face”, were afraid to labor so as to generate a “counter-reproduction attitude,” and, consequently, emphasized the value of education (including instrumental value and symbolic value). As a result, working-class students appeared to obtain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While Willis’s theory is unable to account for some phenomena in Taiwan, the stu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first, provides some explanations to why working-class parents and Ying-Jie Jheng, Assistant Professor,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Email: richardfala@yahoo.com.tw

(3)

students in the Taiwanese society care so much about education; second, it also sheds some light on why working-class students do well academically in school.

Keywords: counter-reproduction attitude, cultural production (resistance), face,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4)

壹、前言

在重文憑的臺灣社會中,無論職業高低,有瞧不起學校教育價值的家長嗎? 有此提問,在於Willis(1977)《學習做勞工》(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一書中指出,小伙子(the lads)之所以拒絕 順從、瞧不起讀書人、抗拒學校,甚至「看穿」了學校教育是無價值,很重要的 原因是受到父親標榜「男性英雄主義」的工廠文化之渲染所致,即會讀書、耍筆 桿的「管理者」都是娘娘腔,故必須反抗其權威,奪回主導權。也因此,小伙子 習染其父親的價值觀,來到奉行服從與讀書的學校場域中,即抗拒學校的種種, 以彰顯出自己的「自主性」。 惟觀諸臺灣,是這樣的情況嗎?不可諱言地,臺灣目前仍是一個升學主義掛 帥的社會,此或可從教育部現今所推動的重要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中,得 到印證,因為該政策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消除升學主義弊端(教育部,2016)。 因此,在講求學歷的臺灣社會,Willis書裡描述的「瞧不起學校教育價值」的現 象,是否存在於臺灣?尤其,當學校文憑與「賺錢」和「面子」扯上關係時,在 臺灣家長心中,學校教育恐顯得更為重要。畢竟,學歷高低,除攸關個人日後薪 水厚薄外,更可能是整個家族的榮辱之戰(林郡雯、張建成,2008;葉光輝、楊 國樞,1991)。因此,在強調現實經濟與面子問題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對臺灣家 長及子女而言,究竟是「學做工」?還是「怕做工」? 於此,又衍生出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此種社會文化脈絡與學生的學業成就 是否有關係?若再回到Willis筆下的勞動階級小伙子,其因習染了原生家庭的勞 動階級文化,進而對學校教育採取消極態度,落入了階級再製的循環。於此不免 令人思考,受到臺灣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勞動階級出身的子女對於學校教育的 想法,是否如同小伙子一般地消極?對其學業成就又有何影響?種種問題,頗耐 人尋味。只可惜,目前教育社會學界似仍少見此種討論。 據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即嘗試從臺灣社會文化脈絡出發,說明勞動階級家長 與子女是如何看待學校教育的價值以及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以便重新檢視Willis 理論在臺灣的適用之處與限制。

(5)

貳、文獻探討

以下首先說明Willis對「再製」理論之質疑,以闡釋Willis研究對學界的貢 獻;次者,從臺灣的社會文化脈絡,對Willis的理論進行評析。

一、

Willis對「再製」理論之質疑

(一)學校教育中的「再製」現象

在闡述學校教育的再製現象之前,實有必要先說明「再製」的概念。「再 製」一詞最早是由Marx(1965)所使用,Marx指出社會生產的過程與再製過程 同步,尤其是布爾喬亞階級(bourgeois)與普羅階級(proletariat)之間關係的再 製。新馬克斯主義者將此概念應用到教育系統,點出教育系統如何被優勢階級轉 化成再製其權力、地位與社會優勢的中介工具(譚光鼎,1998)。其中,最常用 來解釋二者關係的教育再製論,包括「社會再製論」與「文化再製論」。就社會 再製論而言,Bowles與Gintis(1976)的《資本主義下的美國教育》(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主要在分析優勢階級在美國資本社會中,如何透過教育來再製社會階級 地位,即學校為資本主義之附庸,舉凡學校教育過程與結果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 反映,如勞動階級學生多被施以實用技能知識,中上階級學生則多接觸抽象知 識,形成「前者偏重勞力與順從,後者強調勞心與管理」之區分。

至於文化再製論,在Bourdieu與Passeron(1977)的《教育、社會與文化 中的再製》(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中,教育再製並 非僅藉由社會結構,而是透過文化層面,此可以Bourdieu(1986)的「文化資 本」(cultural capital)概念為代表,主要有三種形式:1. 形體化文化資本(the embodied cultural capital):係指個人的秉性(disposition),如個性、行為、說 話方式、手勢等;2. 客觀化文化資本(the objectified cultural capital):係指各 種文化財,如各種學習資源(書籍、字典、文具等);3. 制度化文化資本(the institutionalized cultural capital):係指各種證書、證照與學歷。至於優勢階級如 何透過文化資本來宰制教育體系,進而再製社會地位與優勢?Bourdieu認為,統

(6)

治階級專斷地將對己有利之意識型態納入於學校教育過程之內(如學校管理、校 規、課程、教學等),使得學校教育的種種成為優勢階級文化的反映,因此,弱 勢階級學生恐因文化的隔閡而導致教育失敗,因此,學校教育體制變成傳遞與分 配優勢階級的文化資本,遂行再製之實。 由此可見,雖然社會再製論與文化再製論的立論觀點不同,但卻有著同樣的 關懷。亦即,當勞動階級學生來到學校,面對到的是一連串中上階級「遊戲規 則」的壓迫,就算有心想學,不免顯得左支右絀。因此,教育再製論所揭露者, 在於學校教育正進行著「再製」,至於再製什麼?無外乎財富、地位與權勢,導 致富者恆富,貧者仍貧。

(二)學校教育中的「抗拒」現象

有別於教育再製論,Willis(1977)試圖從行動主體的觀點出發,闡釋行動 主體在面對結構時所彰顯出來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在他的《學習做勞工》一書 中,勞動階級小伙子雖然身處於奉行中產階級文化之學校場域,但仍透過自主意 識的選擇,抗拒學校欲加諸於其身的意識型態。詳言之,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 學生離校後即可獲得一份不錯的工作,因此,小伙子認為學校教育與未來的工作 無必然關聯,再加上受到父親勞動階級工廠文化的影響(如崇拜男子氣概、重視 金錢與玩樂、反權威、輕蔑抽象知識等),進而帶至學校場域中(此即為「文 化創生」(cultural production)),與學校的文化相抗衡,為了奪回「控制權」 (control)與「自主性」(autonomy)下,進行各種違反學校規定的行為。 此種不順從行為,Willis(1977)稱為「抗拒」(resistance)(是故,該理 論又被稱作「抗拒論」,以下本文皆以「抗拒論」稱之)。此種抗拒行為背後的 社會文化意義,源自於小伙子對「教育不具價值」之「洞察」(penetration), 因此,與其花時間在無意義的學校活動,不如在學校作樂、趁早離開學校為要, 只是,此種心態,卻也變成小伙子未來發展的「限制」(limitation),而成為勞 工。但無論結果如何,Willis認為這是一種自主選擇過程,而非學校壓迫所致, 也因此,挑戰與修正了過去採取「決定論」(determinism)的再製理論。

(7)

二、當

Willis理論來到臺灣:適用性與侷限性

(一)「去脈絡化」的研究現象

西方教育理論對於東方社會的教育現象,固有其價值性與解釋力,只是,東 方社會有特有的社會文化脈絡(臺灣社會亦然),西方理論並非可全然套用。 以Willis的研究為例,國內援引Willis理論之研究,多用來解釋臺灣學生種種違 反學校規定之行為(陳鴻文,2015;蔡佳伶,2016;鍾明倫,2009;羅健霖, 2015)。這些研究常常將臺灣學生違規行為,等同於Willis筆下小伙子之抗拒行 為,並認為是勞動階級文化之投射。但是,這些研究多半是以「去脈絡化」方式 為之,未能考量臺灣特有社會文化脈絡,難免不夠周全。例如黃鴻文(2011)特 別指出,「抗拒」必須要有特殊社會文化脈絡做搭配,否則將會淪為概念上的 「誤用」。詳言之,小伙子之所以抗拒,實架構在兩個脈絡因素中,一者,小 伙子因習染父親的勞動階級文化,當來到學校場域中,遂與奉行中產階級文化的 學校環境相牴觸;二者,在當時英國脈絡中,小伙子可不經學校教育即有不錯出 路,因此,才有「本錢」不認同學校教育而調皮搗蛋。 反觀臺灣社會,升學主義風氣恐仍瀰漫,在重升學的脈絡中,臺灣勞動階級 家長是否會輕蔑學校價值?再者,其子女是否是因為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瞧不 起學校價值而在學校從事違規行為?很可惜的,過去援引Willis「抗拒」概念的 研究,其實都未釐清這些社會文化脈絡差異。據此,究竟臺灣勞動階級家長及其 子女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背後是否有社會文化因素在發揮作用?種種問題,似需 多多著墨為宜。

(二)回到臺灣的社會文化脈絡

按照臺灣社會目前狀況,本研究以為,與其問臺灣家長(不僅是勞動階級) 及其子女是否瞧不起學校教育,或者該問,是否重視學校教育?畢竟,在臺灣 社會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論調似仍不絕於耳。若依據過去文獻, 答案應是肯定的,原因至少有二。一者,乃是經濟因素,因為一個人在學校的成 與敗,實攸關著未來職業取得的高低。如國內外研究普遍顯示,當個人的教育成 就愈高,未來的職業也有愈高的現象(黃毅志,1995;蔡淑鈴,1986;薛承泰, 1995;Blau & Duncan, 1967)。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學校教育

(8)

在臺灣家長心中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二者,則是價值與尊嚴,指的是當個 人學業成就愈高,意味著個人價值與尊嚴也愈高(林文瑛、王震武,1996)。可 見,學校教育的價值,不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也夾雜著心理層面的「爭面子」心 態,而後者這種「爭面子」心態,即為臺灣社會(或整個華人社會)中,很具特 色的「面子文化」(Ho, 1975; Hu, 1944)。 至於「面子」為何?Hu(1944)曾指出,「面子」代表外在社會所認可 的名譽(如社會地位、財富、權力等),這些名譽必須透過生活上的努力、 成功、炫耀(ostentation)、甚至耍伎倆(subterfuge),才能得到,也因此, 所謂的「爭面子」,Hu認為是個人為了獲得社會大眾青睞,所為的一些爭奪struggle)。 King與Myers(1977)也提到,在傳統中國社會,「社會性 地位性面子」 之爭,絕對不僅僅是個人之事,而是與整個家庭或家鄉交纏在一起,例如「要幫 父親(或祖先)贏得面子」或「別丟家鄉的臉」等,若失了面子,則為「恥辱」 (shame)。 但是,何以「贏面子」是「光宗耀祖」,「失面子」是「羞辱門楣」?主要 原因,在於華人社會有著很普遍的倫理規範,例如子女不得違逆父母、要顧及 到父母的面子、努力獲得社會聲譽、贏得面子等(黃光國,1993;葉光輝、楊國 樞,1991)。可見,在華人社會中,尤其是為人子女,勢必得在這樣的社會文化 脈絡下,努力打拼,以家庭榮辱為己任,追求「光耀門楣」(陳之昭,1990)。

(三) 可進一步探究之處:「賺錢」與「爭面子」跟勞動階級學

生學業成就的關係為何?

如前所述,對臺灣家長來說,學校教育所代表的價值,已不僅是賺錢,更是 為自己與家庭「爭面子」很重要的媒介。不過,在教育社會學領域中,以此為 題的實徵研究不多,但或可以林郡雯與張建成(2008)的研究為例。該研究透過 分析不同階級國中學生對「學校文憑」的想法,發現在學生心中,學校教育具有 「工具性價值」(賺錢)與「象徵性價值」(尊嚴)。該份研究的成果,大致符 合前述文獻,但其特別之處,在於進一步發現不同階級學生對於學校教育的「工 具性價值」與「象徵性價值」的認知,有很大差異,例如中產階級學生的「工具 性價值」是「有了文憑至少跟爸媽一樣」、勞動階級學生是「沒有就跟爸媽一

(9)

樣」,中產階級學生的「象徵性價值」是「有了文憑,自己有面子」,勞動階級 學生是「沒有文憑,爸媽沒面子」。只是,該份研究並沒有探究「學生對學校文 憑的看法」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間的關聯性。尤其,回到前述的華人社會的 「面子文化」,當勞動階級學生覺得「沒有文憑,爸媽沒面子」時,其所展現出 來的學習態度與行為為何?該想法與其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又為何? 再者,Willis的抗拒論,乃至於社會再製論與文化再製論,皆傾向勞動階級 學生在學校教育失敗的命運(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但在實際教育場域中, 實不乏出現「勞動階級學生高學業成就」之「例外」現象。以Willis的研究為 例,其主要是以1970年代未經篩選過的現代中學(non-selective secondary modern school)為研究場域。若對比英國當時強調「升學取向」的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與「培養技術人才」的技術中學(technical school),進入現代中學的學 生,成績表現仍普遍較低,也多來自於低社經背景之家庭(沈姍姍,1992)。也 因此,這群小伙子未來的出路,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即Willis所言的「能 動性」),可能都是從事勞力工作。於此,不免令人思考,為了對抗資本主義的 壓迫,Willis筆下的勞動階級學生,好不容易展現出了「能動性」,透過拒絕學 校教育,以表抗議,但折騰半天,卻還是一樣只能「做工」?難道沒有其他可能 性?是否有更積極、正向的結果?如前所述,教育場域中不乏有「高學業成就的 勞動階級學生」,這群學生何以能「突破重圍」?是否是能動性的展現?對抗的 壓迫源又是什麼?背後支撐著這群學生的想法與價值觀又為何?種種問題,都是 前述抗拒論與再製論無法解釋之處。 若再審視臺灣教育社會學界,針對「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的情況,所 受到的討論似也不多,僅有數篇文章關注此議題(如李春定,2010;蔡雯琪、李 錦旭,2015)。而且,平心而論,這幾篇研究仍舊是從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西 方理論進行分析,即勞動階級家長若想要子女獲得高學業成就,仍需想方設法地 獲得各項資本。但是,此其實忽略了兩個很重要的前提:為什麼勞動階級家長願 意想方設法?為什麼勞動階級子女願意照做?易言之,勞動階級家長與子女「非 力爭上游」的動機,似很少受到討論。本研究即試圖從臺灣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找 尋線索,看看可否找出專屬於臺灣情境的解釋因素,一來期從國外理論的研究框 架中「逃脫」,二來期能提供另一個更符合臺灣社會文化脈絡之思考。

(10)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植基於前述文獻探討之結果,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設定為「高學業成就的勞動 階級學生及其家長」。在挑選前,首先須考量之處,在於如何斷定其勞動階級 身分?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所公布的職業類別,可分成:(一)民意代 表、主管及經理人員;(二)專業人員;(三)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四) 事務支援人員;(五)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六)農、林、漁、牧業生產人 員;(七)技藝有關工作人員;(八)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九)基層技 術工及勞力工;教育程度則分成:(一)研究所以上;(二)大學院校;(三) 專科;(四)高中(職);(五)國(初)中;(六)小學以下。本研究同時考 量職業類別與教育程度,當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為國(初)中(含)以下,且職 業為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含)以下者,則為勞動階級背景。 另一個需考慮之處,則是如何斷定高學業成就?為獲得比較客觀的標準,本 研究特別挑選已經歷過考試制度篩選過後的學生,亦即研究對象主要是就讀於 PR值高於90以上的學校(即所謂的明星學校)的高中生。一般而言,這些學生 在經過了國中會考的篩選,就讀PR值高於90以上的高中,其學業成績表現自當 不會太差。在此原則下,依地利之便,研究者曾挑選兩所分別位於屏東市與高雄 市PR值高於90且以升學為主的高中。但與這些學校聯繫之後,校方皆以「怕影 響學生學習」為由拒絕。事後,研究者心想,除了直接聯繫高中端外,或可從國 中端著手,也就是說,到國中找曾教過畢業班的導師,詢問其是否有教過的國中 畢業生,現在就讀PR值高於90以上的學校。因此,研究者在幾位任教於屏東縣 的國中老師引薦下,找到了兩位目前居住於屏東縣,且符合研究旨趣、同意接受 訪談的高中生:阿成與瑋瑋(化名)。而在阿成與瑋瑋及其國中班導師的協助 下,研究者分別面對面地向兩位學生的父母親說明研究用意後,除同意其子女接 受訪談外,也願意一起接受訪談。表1為研究對象的個人基本資料以及父母親職 業與教育程度。

(1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姓名(化名) 性別 年級 學校區域 父母親職業 父母親教育程度 阿成 男 高二 高雄市 父親:鐵工 父親:國小 母親:市場攤販 母親:國中 瑋瑋 女 高一 屏東市 父親:卡車司機 父親:國中 母親:清潔工 母親:國中

二、資料蒐集與整理

(一)蒐集與整理方式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徑為主,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田野資料,訪談對 象包括學生及其家長。學生訪談著重「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對自己的期 望」、「對學校教育看法」、「學校學習」、「課後學習」與「父母的期望與要 求」等面向。家長訪談聚焦在「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對學校教育看法」、 「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要求」等面向。實際訪談大綱分別如表2與表3所示。研究 者皆在徵詢訪談對象同意後進行錄音,以利日後謄寫逐字稿,俾便分析。訪談資 料編號「20151022成1」代表2015年10月22日第一次訪談阿成。另外,訪談時國 語及閩南話穿插,故為保留訪談對象的語氣與語義脈絡,於訪談內容引用上,某 些地方特別用閩南話搭配國語的方式呈現。 表2

學生訪談大綱

訪談面向 訪談問題 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 1. 你 妳們家的生活情況如何? 2. 你 妳過去讀哪幾間學校? 3. 你 妳過去讀書的情況如何? 4. 你 妳過去成績如何? 5. 你 妳都怎麼讀書與準備考試? (續下頁)

(12)

訪談面向 訪談問題 對自己的期望 1. 你 妳覺得自己會不會讀書? 2. 你 妳想要讀到什麼教育階段? 3. 你 妳以後想要做什麼? 對學校教育看法 1. 你 妳覺得讀書重不重要?為什麼? 2. 你 妳覺得讀書的目的是?為什麼? 學校學習 1. 你 妳在學校的情況如何? 2. 你 妳在學校都怎麼學習? 3. 你 妳上課都在做什麼? 課後學習 1. 你 妳回家後都在做什麼? 2. 你 妳都怎麼安排課後的時間? 父母的期望與作法 1. 爸爸跟媽媽希望你 妳以後做什麼? 2. 爸爸跟媽媽對你 妳的學業的期望是什麼? 3. 爸爸跟媽媽平常都怎麼要求你 妳的功課?他們都怎麼說? 表3

家長訪談大綱

訪談面向 訪談問題 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 1. 您家的生活情況如何? 2. 您以前的求學過程如何? 對學校教育看法 1. 您覺得讀書重不重要?為什麼? 2. 您覺得讀書的目的是?為什麼? 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作法 1. 您希望以後小孩做什麼? 2. 您對小孩學業的期望是什麼? 3. 您平常都怎麼要求小孩的功課?您都怎麼說?

(二)訪談規劃與實施

本研究研究時程為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有關實際訪談規劃與實施,在與 學生討論後,每個月訪談一次,而在學生可配合的情況下,最終各進行五次個 別訪談,訪談日期如表4所示。訪談地點都選在學校附近的咖啡店、速食店,時 間則選在學生放學後且當天沒有補習的時候進行(阿成在星期一、三、五、六補 習,其中,一、五補數學,三、六補英文;瑋瑋則是星期一、三、四、六補習, 其中,一、四補英文,三補國文,六補數學),每次訪談時間約一個小時。前兩 次訪談,多是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的了解,主要目的為關係建立;後三次訪談,

(13)

則開始聚焦在對學校教育的態度、在校與課後學習情形、父母的要求與期望等面 向。 表4

學生訪談日期

次數 日期 姓名 一 二 三 四 五 阿成 2015/10/22 2015/11/19 2015/12/19 2016/01/21 2016/03/10 瑋瑋 2015/10/23 2015/11/20 2015/12/20 2016/01/22 2016/03/11 此外,本研究亦訪談了學生的家長,但因為配合對方工作的關係,權衡之 下,各進行了兩次訪談,實際訪談日期如表5所示。訪談的地點都在家裡,時間 則是晚上下班後加上其子女在外補習的時候,每次訪談時間約兩個小時。在第一 輪時,皆對家長進行個別訪談,於第二輪時,則同時對雙親進行訪談。第一輪訪 談,多為了解家長的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以及對學校教育的想法;第二輪訪談 時,則著重於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與要求。而家長的第一輪訪談,皆安排在對學生 已進行了兩次訪談之後,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此種設計,研究者可先理解學生的大 致情況後,在與家長訪談時,除一方面可根據其子女的訪談內容,作為訪談的引 導,亦能適時地與學生的說法做比較;同樣地,家長的第一輪訪談結果,亦可作 為研究者進行學生第三次訪談時之參考。至於家長的第二輪訪談,同樣是按照此 用意而安排於學生第五次訪談結束之後。 表5

家長訪談日期

次數 日期 姓名 一 二 成爸 2015/11/21 2016/03/12 成媽 2015/11/23 瑋爸 2015/12/12 2016/03/14 瑋媽 2015/12/14

(14)

三、質性資料的檢證

Denzin(1989)認為,質性研究可使用「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方式, 亦即透過不同角度的檢視,讓研究結果更具信、效度,而「三角檢證」之實際 做法,包括資料(data)來源的多元、方法(methodologies)的多元、研究者investigators)的多元等。本研究在資料蒐集過程中,除蒐集不同學生對同一 件事情的態度外,亦蒐集了家長的想法,以便跟學生的說法做比較。畢竟,家 長對其子女的想法與行為,應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故可作為交叉驗證之用。再 者,逐字稿、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暫時研究結果以及最終研究結論,都分別提供 給學生和家長審視,以確保訪談內容無誤植、詮釋錯誤、扭曲的情況。最後,研 究者亦將研究過程中的想法和成果,與其他學術同儕討論。希冀透過這些方式, 讓研究成果更臻客觀性。

肆、研究發現與討論

以下從三個面向說明研究發現,包括「對學校教育的態度」、「教育期望與 做法」與「學習情形」,最後則輔以討論。

一、對學校教育的態度

(一)賺大錢:「讀書很重要啊」/「可以賺比較多錢啊」

對勞動階級家長而言,學校教育的價值之一,主要彰顯在「金錢的交換」。 記得成媽聽到研究者問「讀書重不重要」時,她立刻不假思索地說,「當然重要 啊!就賺比較多錢,讓生活好過一點啊」(20151123成媽),神情透露出似乎這 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無獨有偶,在訪談過程中,成爸亦屢次表達自己現在 的生活這麼辛苦、錢賺得比較少,都是因為「冊讀得不夠多,所以才做工,要不 然讀冊要做什麼?」(20151121成爸;20160312成爸成媽)的思維,因此,對成 爸而言,其心中的邏輯是「讀書=賺錢」: 讀冊啊,很重要啊,就是讀好才能賺錢,我自己以前就是沒有讀書,越

(15)

讀越「冊」(討厭),才國小畢業,找無頭路,現在才會做工啊……做 鐵工很辛苦,一天才賺幾百塊,不像那些會讀書的人,坐辦公室,吹冷 氣,一個月賺好幾萬,沒得比啦。(20160312成爸成媽) 面對此種「讀書=賺錢」的思考邏輯,研究者曾試著追問,讀書真的只為賺 錢嗎?有關禮節、道德等,不重要?成爸當下回應是: 這樣說也沒錯啦,但是填飽肚子也很重要阿,社會上很多人做壞事, 搶劫、偷東西啦,也都是為了錢……才有人說為了錢,殺頭的生意都 做……如果沒有賺到錢的話,隆總係(全部)假的啦。(20160312成爸 成媽) 因此,對成爸與成媽而言,「人兩腳,錢四腳」,使得生活常常被「錢」追 著跑,目前生活比較窮,主要原因都是「讀不夠冊」。而這些價值觀,是否影響 阿成的想法?當研究者問阿成讀書最重要的目的時,他回答:「因為爸爸說這樣 以後才能賺到大錢,所以才要把書讀好一點,賺比較多的錢……這樣才有錢可以 用,家裡才不會這麼辛苦」(20151219成3)。如此看來,阿成似已內化父母親 「讀書=賺錢」的價值觀,尤其阿成還提到: 我爸媽曾跟我說,就把現在讀書當作是加薪一樣,每次考試考得越高, 還有以後考進好的學校,都是對未來工作的一種加薪……感覺聽起來好 像也很有道理。(20160121成4) 以此觀念來鞭策自己。 前述「讀書=賺錢」的思考邏輯,似也並非是阿成爸媽所獨有,瑋爸與瑋媽 也有類似想法,瑋爸說: 我自己是只有國中畢業,咖早(以前)我爸爸就是開卡車,那時候很久 以前,沒想那麼多啦,長大後也就跟著開卡車,只是現在也會想,如果

(16)

我有機會好好讀書的話,一定會好好讀,現在說不定就不用開卡車,賺 不到蝦密(什麼)錢……當然讀書很重要,讀越高,錢賺越多啊,臺灣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啊。(20160314瑋爸瑋媽) 什麼叫作「臺灣社會就是這樣」?在瑋爸與瑋媽的眼中,臺灣這個社會的運 作方式(或者說是遊戲規則)都是「讀書至上」,如果有本事讀書,以後出路就 比較好,如同瑋媽所說的: 沒有人想要當清潔工的吧!還不是都是因為書讀不贏人家,才要做這些 工作啊,這個社會不就是這樣嗎……在我那個年代是那樣,現在這個年 代也是一樣,隆港款(都一樣)。(20151214瑋媽) 也因此,雖然家裡錢不多,但把錢花在學校教育,瑋爸和瑋媽覺得是很值得 的一件事,因為「會讀書的人才能出人頭地」、「不讀書那就要一輩子做勞工 啊」(20151212瑋爸;20160314瑋爸瑋媽)。同樣地,瑋瑋是否有受到爸爸、媽 媽的影響?答案是肯定的,此可從瑋瑋的回答中看出: 來學校做什麼?就讀書啊……以後想要做什麼?就找到好工作賺錢吧! 我爸常常想到就這樣跟我說啊…說了N遍了……賺錢很好啊,誰想要 窮?至少可以讓我媽不要這麼辛苦了吧!她也都跟我說,因為沒學歷, 所以當清潔工,我有去幫過她的忙,真的很辛苦。(20160122瑋4) 可見,讀書重不重要?對勞動階級家長與子女而言,是肯定的,因為讀書是 賺錢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工具性價值」不可言喻。

(二)掙地位:有錢講話大聲,沒錢講話鬼聽

學校教育除了代表「工具性價值」,也代表著另一種「象徵性價值」。易言 之,「書讀得高了,說的話自然就有分量了」,乃是勞動階級家長內心對讀書的 另一個想法。例如,瑋爸說過:

(17)

打開電視,你看,那些當官的、有比較高的地位的那些人,都是讀書人 吧!也都是有錢人吧!就那些政治人物,聽說都是博士什麼的,他們 常常上節目說話,都很多人在聽……有錢說話大聲,沒錢說話鬼聽啊。 (20151212瑋爸) 瑋媽在大賣場從事清潔工,她就說: 我工作的地方的老闆是二代,他也是從美國碩士畢業回來的,好像是學 商業那種的,所以他就繼續接家裡的事業,所以才管我們這些員工,在 社會上地位都很高。(20151214瑋媽) 成媽在菜市場做生意時,隔壁有些公家單位,她常常看到一些打扮得很像 「公務員」的人來買東西,就會覺得他 她們的穿著打扮跟言行舉止很不一樣, 就會不自覺地尊敬他 她們: 做生意的時候,常常會有附近公家單位的人來買東西,他 她們跟我們 很不一樣啊,穿的都是公務人員的樣子,說話也都很有學問的樣子,就 會覺得跟我們不一樣,感覺就要尊敬他 她們一下。(20151123成媽) 針對此種讀書所帶來的「象徵性價值」,成爸有段說法值得引用: 老師(指研究者)是學教育的,你一定最懂教育,但是那個教改啊!改 來改去的,到底在改什麼?……不過,也沒有關係啦,我是不懂啦!蝦 密碗糕(什麼東西)教改都好啦!可以把我的小孩改到上臺大就好啦。 (20151121成爸) 由此可見,讀書除了幫助賺錢外,還能幫助獲得社會地位。而獲得社會地位 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有好的文憑」。因此,原本的「讀書=賺錢」的邏 輯,就擴充為「讀書=文憑=賺錢=社會地位」。透過讀書獲得的工具性與象徵

(18)

性價值,還不僅僅反映在工作環境裡,更體現於周遭親友圈中。每逢過年過節, 往往是勞動階級家長與學生「喜憂參半」的日子,喜的是親友團圓,憂的是寒暄 中那種「不經意的比拼與愛現」。瑋爸與成爸就都有提到,過年之際,常常會有 親友聚餐,酒過三巡後,話題就轉到「大人以及小孩的豐功偉業」上,這些比 較,著實令人惱怒。以成爸為例: 大家聚餐,吃著吃著,一定會聊最近做什麼、小孩讀哪裡、讀的如何等 等的。我堂姐嫁給一個開公司的,蠻有錢的,就會聊出國去哪裡玩啦, 買什麼東西拉,一大堆啦……她的小孩在美國讀書,以前是臺大的,就 說她小孩怎樣怎樣的,講一大堆就是在臭屁嘛,不知在囂張三小(什 麼)。(20160312成爸成媽) 也因為這種不經意的比較,使得成爸覺得「不能讓人家看衰小(看低)」、 「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沒面子)」,只是自己老了,所以就寄託在自己的 小孩身上,幫自己爭回一口氣: 有時候聽聽就算啦,當她們在放屁就好,但還是會有一點不爽,但也不 能跟她們對嗆阿,再怎樣也是自己的親戚,還是要見面的……以後就靠 我的小孩看能不能爭回一口氣,我也老啦。(20151121成爸;20160312 成爸成媽) 此種場面,成媽說每年幾乎都會上演,她覺得: 人比人,氣死人啦,如果小孩都乖乖的,那就好,當然以後如果有好的 頭路(工作),當父母的也會很開心跟沾點光。(20160312成爸成媽) 雖不言明,但言下之意,仍舊是希望小孩能幫家裡爭口氣。成爸與成媽的想 法,也同樣影響了阿成:

(19)

我最討厭長輩在講小孩的事情,每次都比來比去的,很煩……我當然 也想要幫爸媽爭回一口氣啊,要不然總覺得在親戚面前,都抬不起頭 來……有時候會覺得讀書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20151219成3) 同樣地,瑋瑋也說她們家也有類似的情況,她說: 我爸媽的工作並不是很好,所以有時候親戚朋友在聊天的時候,爸爸媽 媽都比較不能說什麼話,大概是不好意思吧……我得認真,我也不想要 輸給親戚的小孩啊。(20151220瑋3)

二、教育期望與做法

(一)把書讀好,別像我一樣做工

在「賺大錢」與「掙地位」的驅使下,勞動階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要 求為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別像我一樣做工」。勞動階級家長在與子女 的日常生活互動中,常常會故意或不經意地透露出「不好好讀書,就跟我一樣做 工」的訊息,例如,阿成覺得: 有時候覺得我爸都會用威脅的語氣跟我說,你不好好讀書是想做什 麼,要跟我一樣做工嗎?那明天我就帶你一起去工廠啊,要不要? (20151119成2) 諸如此類的對話頻繁出現,警惕著阿成要努力讀書。 瑋瑋也說,媽媽常常跟她說,現在爸爸、媽媽辛苦一點沒有關係,自己只要 乖乖讀書就好: 我比較常跟媽媽聊天,媽媽就會跟我說爸爸跟媽媽工作雖然很辛苦,但 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可以乖乖的,不要學壞……好好努力讀書就好,其 他的不要多想。(20151023瑋1;20151120瑋2)

(20)

此可從瑋媽的訪談獲得印證: 我是希望她可以好好把書讀好,我跟她爸爸工作這麼努力賺錢,就是要 讓她可以好好讀書啊……我們都不希望她以後跟我們一樣做工啊,要不 然我們現在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20151214瑋媽)

(二)只要肯讀又讀得起來,借錢也不怕

家庭提供子女多少教育資源,往往是影響學業成就的關鍵。勞動階級家長有 個很特別的做法,即將資源挹注在「肯讀又讀得起來」的小孩上,而這些資源, 就算是用「借」的,也在所不惜。成爸就說: 我們家的三個小孩啊,就阿成咖熬(比較行,指讀書),所以就給他讀 啊,他從小成績就很好阿,不簡單……他的姐姐跟哥哥都沒有讀了,都 在賺錢啦。(20160312成爸成媽) 瑋爸也說過: 瑋瑋的姐姐頭腦比較不靈光啦,她之前還要去讀什麼二技的,讀那幹嘛 啊,就叫她早點工作賺錢比較好……瑋瑋比較會讀書,我就鼓勵她好 好讀,讀越高越好,以後借錢給她讀也沒關係啊……愛拼才會贏啊。 (20160314瑋爸瑋媽) 阿成跟瑋瑋也覺得自己讀書目前還行,所以仍舊在努力,阿成就說過:「讀 書的話,目前看來我還行,我爸就叫我繼續讀啊,反正我就是拼命讀就對了,希 望以後考個前段國立大學」(20160310成5)。只是,本研究發現,勞動階級家 長除了「錢」這項資源可以自己「賺」或「借」之外,其餘的資源,有的是不知 從何借起,有的甚至是不敢借。例如成媽提到: 他讀書的話,我們能幫他的就是學費吧!其他的要靠他自己……他的功

(21)

課我也看不懂啊,學測什麼的,也不太了解……叫我去問學校老師,我 不敢啦,他自己會去處理。(20151123成媽)

(三)打罵都是為教育

至於勞動階級家長平常是怎麼要求小孩讀書?本研究發現是採取「打罵」 的手段。阿成曾回憶自己被爸爸痛毆的經驗,因為月考前還在打LOL(League of Legends)(指網路遊戲「英雄聯盟」): 朋友約我一起打LOL啊!我就在客廳電腦打,我爸下班回來,他知道我 要月考了,看到我打電動,就衝過來把電腦電源拔掉,打了我的頭,罵 說『要考試了你還打電動!』,我嚇了一跳,就讀書去了。(20160310 成5) 但是,阿成有說,爸爸跟媽媽平常是不太會打跟罵他,就只有被抓到不認真讀書 時,才會被打、被罵。研究者亦曾詢問成爸,現在社會已經不能打小孩,為什麼 還要打阿成,成爸是說: 我們以前還不都是被打大的啊,我也不是隨便亂打他啊,阿讀冊不認 真,就討皮痛……他不知道讀書是很幸福的事啦,阿我不用打的,還能 怎樣……。(20160312成爸成媽) 其實瑋瑋也有同樣的遭遇,因為月考沒考好,還每天滑手機: 我媽可能有點受不了了吧,她看我每天回到家就滑手機,所以就開罵 了,罵我不好好讀書、不懂事、我跟妳爸爸這麼辛苦工作是為了什麼, 不啦不啦不啦的一直罵罵罵。(20160122瑋4) 由此可見,雖然是打與罵,但目的都是要子女好好讀書。

(22)

三、子女的學習情形

至此,已說明了勞動階級家長及子女對學校教育的態度、教育期望與做法。 值得進一步探究之處在於,在這些價值觀與要求的影響下,勞動階級子女的 實際學習情形又為何?以下從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分述之。

(一)學習態度

1. 不能輸:「考差就對不起爸媽」跟「浪費錢」 在父母親價值觀的影響下,阿成與瑋瑋第一個展現出來的學習態度為「不能 輸」。至於,什麼不能輸?想當然爾,讀書絕不能輸。例如阿成說:「學校功 課跟考試很多很多,很累啊,但不能輸啊」、「別人做得到,我也可以做得到 的,我不想要被瞧扁」(20151219成3;20160121成4)。瑋瑋也有類似的說法: 「每天讀書好累,只是每次考輸同學,沒考好,就會覺得很難過,我不想要輸給 別人,所以會難過一下子,然後繼續努力,哭哭就好了」(20160122瑋4)。只 是,為什麼阿成與瑋瑋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主要還是來自於爸爸與媽媽的期 望,因為兩個人都覺得如果考試考不好,不是自己的事情而已,會覺得很對不起 爸爸跟媽媽,瑋瑋有段話,值得引用: 考差會很難過,當然難過自己沒有好好準備,但更難過的,是覺得自己 對不起爸爸跟媽媽,因為他們工作很辛苦,每天工作,身上都髒兮兮 的,有次拿補習費給我,我就覺得很想哭,很對不起他們。(20160311 瑋5) 當考試不僅僅是考試,而是背負著雙親的期望時,勞動階級學生會以此鞭策 自己,展現出較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只是,這種態度並不是「喜歡讀書」, 而是「不能輸」,如果輸了的話,就是「浪費錢」。阿成就說:「補習班很貴 啊,要花家裡很多的錢,如果去補習了又沒考好,這樣不就浪費家裡的錢嗎?不 好好讀的話不行的」(20160310成5)。 2. 同儕所作所為的警惕 當背負著父母親的期望,又常常聽到與看到周遭親友在吹噓生活的優渥,所

(23)

以阿成與瑋瑋有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會以同儕的所作所為作為警惕,也就是 說,當周遭同學換新手機或出國玩,阿成與瑋瑋雖然羨慕,但會引以為戒,告訴 自己目前家裡環境不好,所以自己要更努力讀書,以後才能帶爸媽出國等,例如 瑋瑋說: 班上蠻多同學暑假的時候都會跟家人一起出國玩,像去韓國阿什麼的, 就說他們有去「太陽的後裔」(韓劇)的拍攝地點拍照……當然會羨 慕阿,但是我們家就沒有辦法,所以我好好讀書賺錢才能以後帶爸媽出 國。(20151023瑋1) 阿成用的手機,跟班上的同學比起來,是舊款iPhone: 手機同學都用最新的啊,還去排隊什麼的,但很貴吧……我現在這隻手 機是我姐姐給我的,就也沒關係阿,能用就好啦,沒錢買新的……把書 讀好以後賺錢再買好的。(20151022成1)

(二)學習方式(包括學校學習與課後學習)

1. 妥善運用「免費」資源:「厚著臉皮問」與「跟同學交換(借)教材」 當心中存此學習態度,如何反映在具體學習方式上?本研究發現,除了很常 見的做筆記外,有一個很特別且重要的主軸:妥善運用「免費」資源。本研究 捕捉到兩個具體方式:「厚著臉皮問」與「跟同學借教材」。就「厚著臉皮問」 而言,阿成就提到雖然有補習,但有些課堂內容不懂時,他下課都會直接去問老 師:「我都覺得老師覺得我很煩了吧,哈哈(笑),尤其是數學老師,下課我都 會抓著他問問題啊……就是不會才問啊,不問白不問,問又不用錢」(201601214)。不只問老師,班上同學也是這類的免費諮詢資源,就瑋瑋而言,她有幾 個自成一群的班上女生朋友,瑋瑋只要有課業問題,就會問她們: 我有做筆記的習慣,但有問題的話就問朋友就好了,她們有的功課比我 好,她們會教我……她們人都不錯啦,會願意教我,有時候我也會教她

(24)

們阿,互相互相啦。(20160122瑋4) 再者,班上同學可能都在不同的補習班補習,所以阿成與瑋瑋都會跟同學彼 此交換補習班所發的講義或考卷,盡可能地蒐集資源,阿成就提到:「不同的補 習班都會有那種猜題或題庫,還有重點整理什麼的,那些我都會跟同學借來印, 多看多好,有時後考試會考出來耶」(20160121成4);瑋瑋也有類似做法: 跟我比較好的那幾個,我們沒有在同一間補習班補……我會拿我補習班 發的講義、考卷跟她們交換看耶……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去外面讀書,或 者在學校讀書,就一起交換著看,很有幫助啊。(20160122瑋4) 2. 有效運用時間:「安排時間讀書」與「斟酌使用上課時間」 在學習方式上,阿成與瑋瑋所呈現出來的第二個特色是「有效運用時間」, 此表現在兩個面向:「安排時間複習」與「斟酌使用上課時間」。在「安排時間 讀書」部分,無論當天有沒有補習,阿成跟瑋瑋在家都會安排時間讀書,有時候 是準備隔天考試、有時候複習。瑋瑋說: 通常晚上回到家都還會讀點書……就洗個澡之後,可能十點多,就再讀 一下……就看隔天有沒有考試,有的話,就準備隔天的考試,沒有的 話,就寫補習班考卷,補習班星期六都會檢查有沒有寫。(20160311瑋 5) 同樣地,阿成也說: 我回到家還會看一下書啊,我爸爸也會看我有沒有在看書……看什麼 唷,就隔天考試的東西阿,還是之前老師教過但還不太會的地方……看 不懂就再去問老師吧,哈哈(笑)。(20160310成5) 除了有效運用課後時間,另一個特點在於好好地「斟酌使用上課時間」。

(25)

本研究發現阿成與瑋瑋有「上課讀自己的書」的情況,據阿成所言,他數學不 錯,有時候數學課太簡單,他會算自己的數學,又或者當其他課太無聊或者是當 天有其他考試時,他就會在上課時讀自己的書:「有時候數學老師教的東西比 較簡單,我都會啦,所以我就拿補習班的數學題目出來做」、「有時候歷史老 師都會講廢話,我就不想要聽……就讀自己的書,或讀當天要考試的東西啊」 (20160121成4;20160310成5)。瑋瑋也有類似的做法: 有些老師在上的,補習班都上過了耶……補習班進度上的很快呀,所 以都聽過了……所以我會拿英文單字出來背,要不然感覺很浪費時 間……。(20160122瑋4)

四、綜合討論

(一) 當「抗拒論」/「再製論」碰到「愛拼才會贏」:臺灣勞

動階級「怕做工」的「反再製心態」

本研究發現,在臺灣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下,勞動階級家長認為學校教育價 值體現於「賺大錢」與「掙地位」兩個層面,而此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其子女對 學校教育的看法,認為必須要努力讀書、不讓爸媽丟臉、幫爸媽在周遭親友間爭 口氣、贏回面子。此種將學校教育價值區分為二的方式,其實和林郡雯與張建成 (2008)研究中的「工具性價值」(為錢)與「象徵性價值」(為尊嚴)一致。 尤其在「象徵性價值」部分,更與過去談論「面子文化」的文獻交互印證(陳 之昭,1990;黃光國,1993;葉光輝、楊國樞,1991;Hu, 1944; King & Myers, 1977),亦即,本研究勞動階級家長及其子女所顯現出來的價值觀,即為華人社 會「集體主義」所衍生而來,那種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之「外控」心態—怕 失面子而覺恥辱,故秉持「愛拚才會贏」與「輸人不輸陣」精神,重視學校教 育,冀盼成功。 若回到Willis筆下勞動階級家長與學生輕蔑學校知識之情形,本研究並未 見。相反地,在「怕做工」心態驅使下,勞動階級家長並未放棄小孩的教育,更 「警惕」小孩,必須靠教育出人頭地,讓家裡脫離「貧窮」與「被瞧不起」的窘

(26)

境,子女也內化此心態,而努力讀書。因此,本研究認為,該群勞動階級家長與 子女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反再製心態」(counter-reproduction attitude),迥 異於西方再製論與抗拒論。詳言之,教育再製論的邏輯為:學校傳遞中產階級文 化→勞動階級學生學習但失敗→落入再製;抗拒論的邏輯是:學校傳遞中產階級 文化→勞動階級學生鄙視學校教育而抗拒學習→落入再製;但本研究所提出的 「反再製論」的邏輯是:學校傳遞中產階級文化→受臺灣社會文化脈絡(「脫 貧」與「爭面子」)影響→勞動階級學生反再製而努力學習→破除再製(如表6 所示)。 表6

理論邏輯簡示

理論 學校場域 學生作為 結果 教育再製論 學校傳遞中產階級文化 勞動階級學生接受但學習失敗 落入再製 抗拒論 學校傳遞中產階級文化 勞動階級學生抗拒而不學習 落入再製 反再製論 學校傳遞中產階級文化 受臺灣社會文化脈絡(「脫貧」與 「爭面子」)影響,勞動階級學生反 再製而努力學習 破除再製 在教育再製論的觀點裡,勞動階級似未抗拒,而在抗拒論的觀點裡,勞動階 級則抗拒中產階級的壓迫,但在反再製論的觀點裡,勞動階級是否抗拒中產階級 的壓迫,似非首要焦點,更重要的乃是「脫貧」與「爭面子」,亦即,勞動階級 是在順從現實經濟與面子文化的壓迫下,「不得不」接受中產階級文化。此即為 臺灣社會母文化發揮作用之環節,亦是與Willis研究的時空脈絡(甚至是現今的 西方社會)最具差異之處。在圖1中,左圖為Willis研究中勞動階級文化與中產階 級文化在學校相遇的情況,小伙子來到學校場域內,帶著所屬勞動階級母文化, 與中產階級文化逕渭分明,互有牴觸。但在右圖的反再製論中,中產階級與勞動 階級同時受到更高層次臺灣母文化的影響,尤其對勞動階級家長而言,在「脫 貧」與「爭面子」的作用下,而有了「怕做工」的回應態度,不僅傳遞給子女, 更要求子女在學校(哪怕充滿著中產階級文化)努力學習,破除再製循環。

(27)

⊆≽昶䳂 㭵㔯⊾ ᷕ䓊昶䳂 㭵㔯⊾ ⊆≽昶䳂 㭵㔯⊾ ᷕ䓊昶䳂 㭵㔯⊾ Willis㈿㉺婾 ⍵ℵ墥婾 ㈽⮬ ㈿㉺ ⚆ㅱ冯天㯪 ㍍⍿ ἄ䓐 冢䀋䣦㚫㔯⊾傰䴉烉僓屏冯䇕朊⫸ ⮷ề⫸ ⊆䓇

1 母文化與子文化之交互作用:抗拒論與反再製論

(二)勞動階級家長教養方式的再思考

在Willis的研究裡,提到小伙子承襲了其父親輕蔑與不信任學校教育之價值 觀,此其實點出父母與小孩之間的互動,會對小孩的教育產生影響。但是,有關 具體的互動細節,在書中並未清楚敘明。不過,在本研究中,有關臺灣勞動階 級家長與其子女的互動,則有些發現值得討論。若先審視過去探討家長與子女互 動之相關文獻,其中一個重要教育議題在於家長教養方式對小孩學業成就是否 有影響。針對這部分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有兩點評析。一者,這些研究大多指 出,家長透過教養過程(如家長參與、教育期望或各項資源的提供等),會影響 小孩的學校學習表現(周新富,2008;謝孟穎,2003;Lareau, 2002; Vellymalay, 2012),本研究亦有同樣的發現,並持同樣論點。 不過,第二個評析,則在於這些研究多進一步指出,中上階級家長提供的 各項協助,比勞動階級家長來得多,因此,中上階級小孩的學業成就,也比勞 動階級小孩來得好(周新富,2008;謝孟穎,2003;Lareau, 2002; Nyarko, 2011; Turney & Kao, 2009)。以Lareau(2002)的研究為例,Lareau同樣認為家長的教 養方式會影響小孩的學業表現,並進一步指出,中產階級家長為「有計畫式的栽 培」(concerted cultivation),即家長會積極介入小孩的學習,安排一連串學習 活動,以便提升學校學習表現;但勞動階級家長的教養方式,則傾向於「順其自 然式的成長」(natural growth),即對於小孩的教育較為消極、少介入。針對這

(28)

點,本研究則有不同見解,亦即,勞動階級家長是否就只有順其自然成長的教 養方式?尤其,或許各項條件並不充足,但不乏有研究指出,勞動階級家長渴 望協助小孩學校教育成功的心,其實並不亞於中上階級家長(Al-Matalka, 2014; Compton-Lily, 2003),而本研究確實也有類似發現,即勞動階級家長對小孩的 教育態度與期望,並不全然是消極的,也未必會僅僅採取「順其自然式的成長」 路徑,而是會依照子女的表現做選擇與調整。 詳言之,在「反再製心態」的影響下,本研究發現勞動階級家長在教養小孩 方面,有幾個很特別的想法:「只要讀得起來,借錢也不怕」、「讓讀得起來的 小孩讀」等。這些想法所顯示的,或許不及中產階級家長那般的處心積慮,但何 嘗不是一種正向積極栽培?再者,所謂「讓讀得起來的小孩讀」,實暗指兩種情 況,一者,對於那些讀不起來的其他子女(如阿成或瑋瑋的兄弟姊妹),可能傾 向於採取「順其自然式的成長」;二者,對於一開始讀得起來,但最後卻讀不起 來的子女,最終可能還是被迫採取「順其自然式的成長」。因此,要採取何種方 式,勞動階級家長可能是依照自己小孩的讀書情況,隨時在做調整。此種依照子 女情況做「選擇」以及「調整」,是Lareau的理論中較少談到之處,而在臺灣的 文獻裡,蔡雯琪與李錦旭(2015)將勞動階級家長此種把資源集中花在讀得起來 的小孩上之方式,稱作「助優模式」,似頗為貼切。惟臺灣聚焦於該議題的研究 仍少。 次者,「打罵教育」是否一定不好?與過去研究一樣(張建成、陳珊華, 2006;黃毅志,1997),本研究也發現勞動階級家長較傾向於用打罵的方式。雖 然在防止家暴與拒絕體罰的氛圍中,打罵已變成一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但是, 本研究發現,勞動階級家長用打罵,一來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其他方式,二來僅 止用於「要求小孩讀書」上,因未曾聽到阿成與瑋瑋提到爸媽無來由地打或罵他 她,此種只用於學業要求的打罵教育,某種程度上,似也達到正向效果。因 此,打罵是否一定不好?在蓋棺論定之前,必須考量的是,迥異於中產階級家 長,勞動階級家長通常是覺得沒有其他管教方式而為之。此外,端看打罵的動機 為何和子女是否了解而定。

(三)當家裡資源有限時:勞動階級學生的「湊資源」之道

最後值得討論的一點,在「反再製心態」的驅使下,父母親就算借錢給子女

(29)

讀,亦在所不辭,但是,光用錢,在臺灣,是否就能獲得高學業成就?從臺灣 過去相關研究證據顯示(李文益、黃毅志,2004;周新富,2008;陳怡靖、鄭燿 男,2000;謝孟穎,2003),答案應是否定的,因為學校教育要成功,除了經濟 資本,仍必須要有如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的配合。因此,本研究裡的勞動階級 學生,或許有了經濟資本(無論是家庭省吃儉用或是借來的),但文化資本與社 會資本該如何補足,就得靠「湊資源」的本事。具體言之,阿成與瑋瑋來到學 校,會很厚臉皮地跟老師問問題以及請教同學課業上不懂之處,再者,也會與讀 不同補習班的同學交換講義與考卷,種種做法,其實都有助於補足一些社會資本 (如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動)與文化資本(如客觀化文化資本)。此也和蔡雯琪與 李錦旭(2015)的研究發現一致,亦即,雖然囿於勞動階級背景,無法從家長身 上獲得足夠資本,但子女往往可從其他重要他人(如教師、親戚與同學)身上, 獲得一些補足,裨益學校學習。 此外,本研究也發現,除了「湊」各項資本,阿成與瑋瑋還會很謹慎地運用 時間資源。除了安排時間複習,比較特別之處在於兩個都會斟酌地使用上課時間 讀自己的書,此種現象,其實與 Jheng(2015)所提出的「偷時間策略」(time-stealing strategy)現象一致,即臺灣學生在升學主義壓力下,會在課堂中創建 出一個同時包括「老師脈絡」(teacher’s context)與「學生脈絡」(student’s context)的「雙脈絡學習情境」(double-context learning situation),以便覺得 老師上課內容無用時,隨時切換到「讀自己書」的脈絡,於脈絡中來來回回。

伍、結論

東方與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因此,當西方理論應用到東方社會時, 就必須要特別謹慎。在臺灣的教育社會學領域中,很常看到Willis的抗拒論、 Bowles與Gintis以及Bourdieu的教育再製論之蹤影。當然,這些理論幫助我們 「看清楚」了臺灣教育現場中的一些事情,但同時有一些地方仍是「看不清 楚」,更可能反而讓我們「看得更模糊」。本研究主要目的就在於從臺灣的社會 文化脈絡,評析Willis的理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及限制。 據此,本研究以臺灣社會文化脈絡為基礎,透過訪談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

(30)

生及其家長,了解他們對學校教育的態度。研究發現,臺灣勞動階級家長及其子 女並不像Willis研究中的勞動階級家長與小伙子一樣鄙視學校教育,反而在現實 經濟與面子文化的影響(或壓迫)下,因「怕做工」而衍生出「反再製心態」, 進而非常看重學校教育「賺大錢」與「掙地位」的價值。在此前提下,勞動階級 家長衍生出的教養方式為「只要讀得起來,借錢也不怕」、「讓讀得起來的小孩 讀」與「要求小孩讀書的打罵教育」。至於勞動階級學生,則有著提醒自己「不 能輸」、「要替爸媽爭口氣」之態度,並盡可能地「湊資源」與妥善地運用課後 時間與斟酌使用上課時間,幫助自己學習。 植基於前述研究發現,本研究的主要價值,或許有二,一者,在於從臺灣的 社會文化脈絡,說明臺灣的勞動階級家長與子女何以如此看重學校教育;二者, 本研究也為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提供了可能的解釋。這都是抗拒論與教育再 製論未能解釋臺灣教育之處,而背後主要原因就是在「脫貧」與「爭面子」的社 會文化脈絡下,因「怕做工」所衍生的「反再製心態」。因此,如果Willis筆下 的勞動階級之能動性,展現於抗拒中產階級文化以及資本主義,在本研究所提出 的反再製論,勞動階級之能動性,則顯現於抗拒「貧窮」與「沒面子」。在此前 提下,有別於Willis的立論基礎,臺灣勞動階級家長與子女似不僅不抗拒中產階 級文化與資本主義,更拼命地學之、效之。是以,除了拼命讀書,努力進入社會 再製論所言的「勞心」(重視升學取向)之高中外,更左拼右湊地找文化再製論 所言之各種「資本」,協助自己學習。但必須要記得的是,種種所為,似非因為 喜歡,亦非追求夢想,而是「非得這樣」不可。 至此,不禁想問,在臺灣,讀書究竟為哪樁?是為自己?為錢?為尊嚴?答 案或許都是。因為「讀好書、上好大學、拿好文憑、找好工作、有好薪水」的邏 輯,應始終深植於臺灣家長的心中,若再受到「愛拼才會贏」與「輸人不輸陣」 等說法的推波助瀾,當更如是。只是,如此一來,有關學校教育究竟是否公平, 在勞動階級家長及子女心中恐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社會結構要改,力有未逮, 但教育失敗,大家都在看。因此,有別於中產階級處心積慮地「求更成功」,勞 動階級或許僅能退而求其次地先「求不再失敗」。畢竟,「窮怕了」與「面子事 大」。 為了檢視西方理論於臺灣的適用性與侷限性,本研究特別聚焦於高學業成就

(31)

的勞動階級學生,也因此,留下了許多有待日後進一步探究之處。例如,在「脫 貧」與「爭面子」下,是否低學業成就的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也有「怕做工」 的「反再製心態」?若無,原因為何?若有,何以未能教育成功?再者,研究對 象更可延伸至原本是勞動階級出身,但現在已透過學校教育的成功,而順利在社 會上獲致中產階級地位的人探究是否是因為「反再製心態」使然?此外,對中產 階級家長與學生而言,又是如何詮釋與回應臺灣此種社會文化脈絡?從中所衍生 的教育態度、期望與做法又為何?無論如何,希望本研究能「拋磚引玉」,引起 臺灣教育社會學界對此議題的討論,盼有朝一日,建構出符合臺灣社會文化脈絡 的本土理論。 DOI: 10.3966/102887082017126304002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職業標準分類修訂前後對照表(第6次修訂)。取自http:// www.stat.gov.tw/ct.asp?xItem=26132&ctNode=1310&mp=4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2010). The comparison of old and new categories of occupation (sixth ed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 www.stat.gov.tw/ct.asp?xItem=26132&ctNode=1310&mp=4]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連性之研究:以臺東師 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Li, W.-Y., & Hwang, Y.-J. (2004).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among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 An example of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NTTU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5(2), 23-58.]

李春定(2010)。勞工階級學生學科成績優異者之背後成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Li, C.-D. (2010). A study on the cause of outstanding academic records from the students whose families are considered working clas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nan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沈姍姍(1992)。英國的綜合中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高級中 等教育(頁189-204)。臺北市:臺灣書店。

(32)

[Shen, S.-S. (1992).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China Education Society (Ed.),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pp. 189-204). Taipei, Taiwan: Taiwan Book Store.]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 社會學研究,8(1),1-43。

[Chou, H.-F. (2008). Social class effect on children’ academic achievement: Using family resources as analytic frame.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1), 1-43.] 林文瑛、王震武(1996)。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

員會。

[Lin, W.-Y., & Wang, C.-W. (1996). An analysis of social effect of tracking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The Education Reform Committee, The Executive Yuan.]

林郡雯、張建成(2008)。不同階級國中生之文憑意象的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199-235。

[Lin, C.-W., & Chan, C.-C. (2008). Credential image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16(4), 199-235.]

張建成、陳珊華(2006)。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 續性。教育研究集刊,52(1),129-161。

[Chang, C.-C., & Chen, S.-H. (2006). Social class and career/behavior supervision over children: Re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1), 129-161.]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 php?LevelNo=43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6). Project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3]

陳之昭(1990)。面子心理的理論分析與實際研究。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 理(頁155-237)。臺北市:桂冠。

[Chen, Z.- Z. (1990).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face. In K.-S. Yang (Ed.),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pp. 155-237). Taipei, Taiwan: Laureate.]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

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集:人文與社會科學,13

3),416-434。

(33)

To explore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of fit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0(3), 416-434.]

陳鴻文(2016)。學習落後學生與數學課室文化:中年級教室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Chen, H.-W. (2016).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and the mathematical classroom culture: An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side a 3rd-grade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Hualien, Taiwan.]

黃光國(1993)。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 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頁121-172)。臺北市:桂冠。

[Hwang, K.-K. (1993).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of value in the Chinese society. In K.-S., Yang (Ed.), The value of Chinese people: Perspective from social science (pp. 121-172). Taipei, Taiwan: Laureate.]

黃毅志(1995)。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Hwang, Y.-J. (1995). The changing of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aiwan.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18, 243-273.]

黃毅志(1997)。職業、階層論與子女管教:論Kohn的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臺東師院 學報,8,1-26。

[Hwang, Y.-J. (1997).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parental value and behavior modes: Arguing against the fitness of Kohn’s theory in Taiwan. Journal of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8, 1-26.]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 教育研究集刊,57(3),123-154。

[Hwang, H.-W. (2011). Is resistance different from rejection or deviance? 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resistance in student culture research.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3), 123-154.] 葉光輝、楊國樞(1991)。孝道認知結構組型之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

及社會科學,1(1),32-51。

[Yeh, K.-H., & Yang, K.-S. (1991). Cognitive-structural patterns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1), 32-51.]

蔡佳伶(2016)。能玩就盡量玩!國小五年級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34)

[Tsai, C.-L. (2016).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student culture among the fifth grad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蔡淑鈴(1986)。職業地位結構:臺灣地區的變遷研究。載於瞿海源、章英華(主

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頁229-35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Tsai, S.-L. (1986).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status: Exploring the changes in Taiwan. In H.-Y.

Chiu & Y.-H. Chang (Eds.),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aiwan (pp. 229-351).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蔡雯琪、李錦旭(2015,10月)。勞工階級的孩子如何成為國小教師:以屏東地區國小 教師為例。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Tsai, W.-T., & Li, C.-H. (2015, October). How did working-class kids becom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xamples from Pingtung are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Taiwa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Pingtung, Taiwan.]

薛承泰(1995)。臺灣的地位取得研究:回顧與前瞻。載於章英華、傅仰止、翟海源

(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頁357-395)。臺北 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群研究所。

[Hsueh, C.-T. (1995). Research of status attainment in Taiwa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Y.-H. Chang, Y.-Z. Fu, & H.-Y. Chiu (Eds.), Social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first interdisciplinary symposium on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357-395).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

[Tan, G.-D. (1998).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ie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0, 23-50.]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

2),255-287。

[Hsieh, M.-Y. (200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2), 255-287.] 鍾明倫(2009)。國中好小子同儕文化研究:Paul Willis「文化創生」理論之應用與評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Chung, M.-L. (2009). The study on the peer cultu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criticize of the “culture production” theory proposed by Paul Willi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羅健霖(2015)。不同階級國中生網路使用型態之研究:兼論性別的作用(未出版之博

(35)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Lo, C.-L. (2015). A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usage pattern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lso on the effects of gend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Al-Matalka, F. (201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their involvement at h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4(5), 146-154.

Blau, P. M., & Duncan, O. 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 NY: Free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UK: Sage.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Compton-Lily, C. (2003). Reading families: The literate lives of urban childre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nzin, N. (198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o, D. Y. F. (1975). On th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1(4), 867-884. Hu, H. C. (1944). 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46(1), 45-64.

Jheng, Y. J. (2015). The influence of private tutoring on middle-class students’ use of in-class time in formal school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40, 1-8.

King, Y. C., & Myers, J. T. (1977). Shame as an incomplete con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 study of face. Hong Kong, China: Social Research Centr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reau, A. (2002). Invisible inequality: Social class and childrearing in black families and white famil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5), 747-776.

Marx, K. (1965). Capital. Moscow, Russia: Progress Publisher.

Nyarko, K. (2011). Parental school involvement: The case of Ghana. Journal of Emerging Tren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Studies, 2(5), 378-381.

(36)

disadvantaged?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2(4), 257-271.

Vellymalay, S. (2012). The impact of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at home: A case study on high achievement Indian students of a Tamil School in Malay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2(8), 11-24.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數據

表 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姓名(化名) 性別 年級 學校區域 父母親職業 父母親教育程度 阿成 男 高二 高雄市 父親:鐵工 父親:國小 母親:市場攤販 母親:國中 瑋瑋 女 高一 屏東市 父親:卡車司機 父親:國中 母親:清潔工 母親:國中 二、資料蒐集與整理 (一)蒐集與整理方式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徑為主,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田野資料,訪談對 象包括學生及其家長。學生訪談著重「個人成長與求學過程」、「對自己的期 望」、「對學校教育看法」、「學校學習」、「課後學習」與「父母的期望與要 求」等面向。家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subjects for the present study are 495 first-graded students from five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270 freshm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